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活动记录--6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卧龙中心小学小课题研究活动记录
小课题名称: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实践研究
主持人:李颖
参与者:顾泽香王霞胡月管颖
活动一本篇执笔人:顾泽香
活动时间2013.6
活动地点小会议室
参加人员顾泽香王霞胡月管颖
活动主题及内容
研究问题: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问题之第二部分
简要研讨过程
为加强教师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展示学生的预习成果,体验预习的愉悦,我们设立了“预习指导课”、“预习检查课”、“预习展示课”、“学法指导课”等几种类型的课。
1.预习指导课:
在学生还没有掌握预习方法和科学的预习程序时,可以上预习指导课。在预习指导课上,教给学生基本的预习方法,按一定的步骤引领学生预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和预习程序。
2.预习检查课:
以下三种情况下可以上预习检查课:第一,预习的初始阶段,学生交流检查预习情况的方法和步骤还不够科学、高效时;第二,学生在某一段时间抽不出课余时间交流检查预习情况时;第三,学生预习得比较好,节省出课堂教学时间时。
第一种情况下,预习检查课上,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预习内容,指导学生如何分配检查任务,每项任务如何检查,检查不会的内容怎么处理,以提高检查的效率。
第二、三种情况下,预习检查课上,学生在小组内检查,教师抽查,收集预习信息。
3.预习展示课:
开设预习展示课的目的,一是给学生提供在全体同学面前展示预习成果的机会,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进而提高预习的积极性,提高预习的效果;二是一人或一组展示时,其他同学自然和自己的预习情况进行对比,验证自己的预习成果,从中受到启发;三是教师边听边记,借此收集
预习信息。
在预习展示课上,学生展示的预习成果,可以是通过预习学会的内容,可以是学会某项内容的方法,可以是不会的内容,可以是新的发现或疑问;教师了解预习情况,收集预习信息。
预习展示时,可以是某个同学对某项内容的展示;可以是一个小组对某一项或某几项内容的展示,以小组为单位的展示,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也可以几课内容放到一课时逐课展示或几课内容分类展示。
(三)预习的要求。
预习要求是指学生对预习内容应达到的程度。各年级的预习要求要根据课标的要求、本年级的教学目标、本册书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来提出。学生随着学习方法的增加,预习习惯的养成,预习能力会不断提高,完成的任务就会不断增加,要求相应地要逐渐提高。
(四)预习题目的设计。
1.按形式设计。
(1)“要求”。预习的内容以要求的形式提出。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这就是提出了读课文应达到的程度:读正确,读流利。
(2)“要求+方法”。预习题中既有要求,又有方法的提示。如:“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其中,“理解词语”是要求,“结合上下文”是方法。
(3)“要求+途径”。预习题中既有要求,又有途径的提示。如:“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或询问周围的人,收集文成公主的资料,”要求是“搜集资料,了解人物”,途径是“查阅资料、上网搜索或向周围的人询问”。
(4)“要求+方法+途径”。预习题中既有要求,又有方法、途径的提示。如:“轻声读课文,想想文成公主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藏的?经历了哪些艰难和困苦?最后达到了怎样的境界?试着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连成一段话,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其中,“读课文”是途径,“思考、回答问题,把答案连起来”
是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要求。
(5)“问题”。如:“哈默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这样说?”
(6)“问题+方法”。如:“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其中,“‘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是问题,“联系上下文”是方法。
(7)“问题+方法+途径”。如:“‘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以为他精神失常了’。请同学们默读2——11自然段,划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语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你认为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为什么?”其中,“认为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为什么?”是问题,“默读2——11自然段”是途径,“划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语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是
方法。
2.按内容设计。
(1)读:读课文。
(2)字:一类字:音、形、义,二类字:音、义;多音字:不同的读音和意思。
(3)词:
①认读类。如:生字词,新词,生僻词,音译词。
②理解类。如:重点词、关键词、难理解的词、有特殊含义的词,近义词,反义词,多义词等。
③积累类。如:成语,4字词语,特点突出的词(词组),描写生动形象的词等。
(4)句子:
①认读类。如:长句子,难断的句子,生字较多的句子等。
②理解类。如:重点句,关键句,中心句,有深刻含义的句子,难理解的句子。
③句式类。如:陈述句,反问句,疑问句,设问句,祈使句;把字句,被字句,转述句;肯定句,否定句;连动式句子,兼语式句子;复句等。
④积累类。如,名言警句,俗语,谚语,歇后语,对句,诗句,修辞类的句子,描写生动形象、具体类的句子,说明道理的句子,触动学生心灵的句子等。
(5)问题:此处设计的问题用来引导学生预习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要根据课文的重难点来设计,问题的设计要明确、具体。教师可以自己设计问题,也可以抓住课后问题,把课后的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甚至具体到理解哪几个自然段,哪些重点词、句子,降低预习的难度。
(6)其他:归纳概括类,如,归纳文章的要点,归纳事物的特点,归纳写作特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等;收集处理信息类;质疑类;拓展类等,也是设计预习题时要考虑的。
(五)呈现方式。
预习内容、预习方法和预习要求的呈现可以用预习提纲或预习学案的方式呈现。
三、预习的方式
预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分散进行,也可以利用课上时间集中进行。在课上集中预习时,教师不要过多干预,可以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预习设计一般要提前三天呈现给学生,有的内容甚至要提前一单元。随着学生预习习惯的逐渐养成,告知时间还可以提前。有条件的可以以学案或提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