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

一、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2、孔子思想

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

修身:“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名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品德:“温、良、恭、俭、让”

3、孔子格言

2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欲速则不达。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四海之内皆兄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小不忍则乱大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

4

某”。故季孙肥为季氏,而非季孙氏。季平子生季桓子,季桓子生季康子。季康子,事鲁哀公,此时鲁国公室衰弱,以季氏为首的三桓强盛,季氏宗主季康子位高权重,是当时鲁国的权臣。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

71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故号称“三桓”。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①前594(鲁宣公十五年)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②前562(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前517(鲁昭公二十五年)欲

5

【课外阅读】孔子《季氏将伐颛臾》解析

【课外阅读】孔子《季氏将伐颛臾》解析 孔子《季氏将伐颛臾》解析之一 要学好这篇文章,首先要了解一些孔子《论语》的常识和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春秋末和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以及内部的政治斗争十分激烈,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从而造成一个“士”的阶层,主要指的是知识分子。当时在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号称“诸子百家。”这百家中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儒家的创始人是孔丘。孟轲是儒家学派的第二号人物,称“亚圣”。她们的理论和思想,后被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提出“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积极创办私学。虽然他的思想统治了中国近两千年,但他个人身世并不那么得意。早年他在鲁国做官,最高的职位是大司寇(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长),后来被大贵族排挤,只得出走,周游列国到处说教,但始终没有被重用。晚年又回到鲁国,专门从事著述和讲学。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记事史《春秋》,整理了“六经”,并教了许多学生,对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语》(将有关的言论编纂成书的意思)是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这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主要记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是谁记录的呢?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全书共20篇,492章。是我们了解孔子的哲学、政治、教育、伦理和文艺等方面的思想的主要书籍,是研究儒家思想的一部主要著作。 由于《论语》是语录体的,故语言概括、简洁。这是它的长处,但文学性并不强。(我们之所以作为名著来讲,因先秦、两汉时期文史哲是不分的)作为记叙文,它很少记叙;作为论文,它只有论点,缺少论据。我们选的这篇《季氏将伐颛臾》可以看作是一篇驳论文章。主要记的是孔子和他的学生冉有、季路的一席谈话,驳得简而有力,值得一读。 文章题目是《季氏将伐颛臾》,季氏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伐颛臾?开头还说冉有、季路见于孔子,这冉有、季路又是谁呢?他为什么要见孔子?故先要了解这方面的问题。在春秋时期,社会已开始大动乱,周朝王室的统治力量已经衰弱,诸侯兼并,出现大国争覇的局面;而在诸侯国内,宗室的统治力量正在衰弱,掌握朝政的卿大夫之间的权力之争也很激烈。据历史记载,孔子所在的鲁国,在不到30年内,曾发生两次卿大夫瓜分宗室的重大事件。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足三百字的文章,不但表达出孔子为政以德的治国方略,而且可使人见到冉有文过饰非、最后理屈词穷的窘态和孔子洞察事物的深邃、义正词严的态度。 B、孔子教育弟子是以政治上有所作为为目标的,主张持危扶颠。冉有帮助季氏专权,不帮助季氏走正道,违背其主张,所以孔子说求!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 C、《论语》在记言之中,能见出各人的不同性格,本文中冉有的性格就极其鲜明。司马迁写《仲尼弟子列传》主要取材于《论语》。这一点表明《论语》在散文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D、子路、冉有皆侍季氏,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子路的责任更大,从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可看出来。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联系语境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答: 【答案】 1、D(在季氏将伐颛臾的问题上,孔子责备二人,轻重分量明显不同:二人均有不可逃脱的责任,但冉有的责任更大。文章开篇是冉有、子路见于孔子,中间说话只有冉有,这最后的批评是针对二人的,而子路比冉有大,所以孔子说今由与求也相夫子,把子路提在前面。)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理解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思维的逻辑性,形成多角度审视、评价人物,深度阅读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教育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树立积极的姿态,做生活的强者。 教学重点: 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教学难点: 对对话体议论文谈话层次的理解。 教学方法: 落实文言实词虚词,朗读法,讲解法,自主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孔子名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二、简介孔子与《论语》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上,开创私学,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晚年致力于整理“六经”等古代文献。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三、朗读疏通课文 1、教师范读,扫除文字障碍。 颛臾zhuān yú社稷jì颠diān 兕sì柙xiá椟dú 2、学生齐读全文,并且对照文后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师引导学生落实实词和文言句式。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有军事行动;今义:有事情 句式:状语后置倒装句于颛臾有事 (2)求,无乃尔是过与?尔是过:责备你,宾语前置(疑问句)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施展列:职位 (4)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佐 (5)有国有家者国:国家家:大夫的封地 (6)萧墙之内:鲁国宫廷内部 (7)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服:归顺来:使……来 四、布置作业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散文的光辉成就,热爱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 2、学习了解孔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3、着重识记并掌握文言实词,其中一些难写难认的,应注意辨清字形字音。 4、了解本文出现的文言句式,并记住例句。 学习重点、难点 学会辨析文言实词的语境义,掌握常用文言句式,形成一定的文言语感。 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论语》。论:编纂,编辑。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一篇包括若干章,一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论语》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是研究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从记录的称呼和口气上看,《论语》大概是孔门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诸子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儒:孔子《论语》“仁政” 孟子《孟子》,荀子《荀子》 道:老子《老子》,庄子《庄子》 法:韩非子《韩非子》“法治” 墨:墨子《墨子》“非攻” 纵横:“兵家” 孙子《孙子兵法》 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 儒家: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孟子。积极入世。 释家:由印度传入中土,创始人释迦·摩尼,释家讲因果报应,讲修行为来世。 道家: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创始人:老子,庄子. 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举。无为而治,消极出世。 孔子思想:一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 二修身:“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三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四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名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五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六品德:“温、良、恭、俭、让” 背景介绍: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季氏将伐颛臾》 课文理解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及翻译

作品原文 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 (zhuān)臾(yú)。”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she)(ji)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 编辑本段注释 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8、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9、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季氏将伐颛臾答案

学案(一)答案 曾学过的孔子的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⑤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一、字音lún zhuān jì sì dú rǎn xiá bì xiàng fūfú w?i wai 二、 2.是①助词,前置宾语的标志②代词,这 过①责备,动词②过错,错误,名词 3.①状语后置句②宾语前置句③省略句④判断句⑤宾 语前置句 三、 (一)、①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无乃尔是过与?”一句。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 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 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孔子 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 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板书] 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

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二)、 ①在上文中孔子含蓄地批评了冉有,但他辩解“夫子 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 ②指出二人没有尽辅佐之责。一是列名言。孔子先 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 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 一味苟同。二是用比喻。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 学案(二)答案 二、3.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忧,动词活用为名词。来、安,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三.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自己的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四、归纳总结: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附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 【学习目标】 1.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是、疾、见、过”四个文言实词在文中的义项,积累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 2.学习引用名言和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 3.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知识链接】 1、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他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他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思想 ①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 ②修身:“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③伦理思想:“仁”(孔子思想核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统思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⑤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⑥品德:“温、良、恭、俭、让”(“温”是温和的,平和的;“良”是善良的、道德的;“恭”是恭敬的,严肃的;“俭”是不浪费的;“让”是谦让友好的、理性的。) 2、《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他的弟子们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文中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及治国策略:“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作品原文 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shè)(jì)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f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yú)?” 冉有曰:“今夫(fú)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一说为fèi),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fú)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fú)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xiàng)夫(f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释 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8、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9、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10、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1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陈列,这里是施展的意思。就:走向,这里是担任的意思。列:位,职位。止:不去。 12、危: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摇晃着要倒下)。持:护持。 13、颠:跌倒。扶:搀扶。 14、相(xià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 15、兕(sì):独角犀牛。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16、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版,用来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椟(dú):匣子。 17、固:指城郭坚固。近:靠近。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一说读fèi,当地人称费(fèi)县。 1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辞:托辞,借口。 19、有国有家者:有国土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人(东西)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患,忧虑,担心。寡,少。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夫子相:辅佐B.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 C.陈力就列就:担任D.不患寡而患不均患:忧虑,担忧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以伐为为:呢,助词B.危而不持而:而且,连词 C.既来之,则安之则:就,连词D.是谁之过与之:的,助词 18.请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4分) 1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20.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3分) 参考答案: 16.B (过:责备)(3分) 17.B (而:却,连词)(3分) 18.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大动干戈(写出其中的两个即可得4分) 19.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3分) 20.反对武力征伐,提倡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3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 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 “何以……为”。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具准备:预习案等、粉笔 教学设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 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案,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案 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责备。 无乃……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点拨: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目的 1.读读背背,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了解写作背景,初步感知课文。 2.根据人物的的语言揣摩人物三次对话的情态,了解师生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的态度,从而探究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 教学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 教学设想: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论语〉十则》这篇课文,现在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诵)《论语》这本书是谁写的? 《论语》全书记述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是语录体。论:lún,编辑;语:“言谈”的意思。它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一本书,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宋朝宰相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你了解孔子的哪些情况? 明确: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说说自己熟悉的孔子学生) 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 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 在勇武方面出众的有:季路(子路) 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曾参、公冶长 当代,不仅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都成立了孔子研究机构。20世纪80年代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在巴黎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那我们在《〈论语〉十则》一课里,找到了孔子在教育领域的哪些智慧呢?能不能用几个成语来概括一下?(“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让我们再次走近孔子,看能找到孔子的哪些智慧。! 二、为了促进对本文的理解,我们先学习“读读背背”。 (一)自读全文:你们现在自由朗读全文,遇到不能理解它的意思的字词,用笔把它圈出来。(自由朗读,并用笔圈出不懂的字词)。 (二)正音:文章中有一些比较难读的字,看看大家会不会读。 颛臾、稷、为、兕、椟、与、冉、柙、费 夫颛臾(fúzhuānyú) 相夫子(xiàngfū) 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焉 固而近于费(bì) (考试报 36期)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附答案)上课讲义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附 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基础知识识记篇 一、注音 颛臾 ..()冉.有()虎兕.()社稷.()近于费.()出于柙.()则将焉用彼相.()矣 二、通假字(找出并解释) ①无乃尔是过与②谁之过与 三、词类活用找出并写出意义和用法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四、古今异义找出并写出古义和今义 ①是社稷之臣也。②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④亦去之。 ⑤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五、一词多义(实词) 1.是 ①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②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2.疾 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③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④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⑤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⑥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3.止 ①陈力就列,不能止者②河曲智叟笑止之曰 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4.见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②曹刿请见 ③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④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 ⑤风吹草低见牛羊⑥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5.过 ①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②过犹不及

③故尝与过宋将军④是谁之过与 ⑤无乃尔是过与⑥且尔言过矣 六、重点虚词 1.于 ①季氏将有事于.颛臾。②而谋动干伐于.邦内。 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2.以 ①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②何以.伐为? ③则修文德以.来之。 七、句式积累 ①是社稷之臣也。②何以伐为? 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④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⑤无乃尔是过与?⑥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八、翻译句子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③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④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基础知识识记篇答案: 一、使动;“来”,使……来;“安”,使……安。 二、①是古义:此;今义:与否反义。②家古义:大夫的封地;今义:家庭。③陈力古义:施展;今义:陈列。④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往;⑤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三、1.是①正确②此③表判断 2.疾①疾病②痛恨③快④痛苦⑤加强⑥嫉妒 3.止①停止,指辞职②制止、阻止③只 4.见①见到②接见③参见④被⑤通“现”⑥见识 5.过①经过②超过③拜访④错⑤责备⑥错 六、1、于①对②在③从 2、以①把②凭③表目的的连词 七、①判断句②宾语前置③介词结构后置④介词结构后置⑤宾语前置⑥省略句

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仁政”思想。 学习方法: 诵读、质疑、探讨 一、文章背景 1、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2、《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3、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二、预习检测 1、重要字音: 冉()有颛臾()社稷() 虎兕()出于柙()毁于椟()中 2、古今异义词: 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⑶、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词类活用: ⑴、则修文德以来之() ⑵、既来之,则安之()() 4、重点实词解释 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⑵.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⑶且尔言过矣()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赏析

《论语》 《论语》这部书,主要是记述孔子的言谈行事的一部书,但它以记言为主。虽然这部书也记载了孔子的某些活动,但他主要是记载孔子的言,所以它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孔子,名丘,宇仲尼,春秋时代的鲁国人。她生于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也就是鲁襄公二十二年,死于公元前四百七十九年,也就是鲁哀公十六年。我们知道,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生活在所谓:?礼崩乐坏?的奴隶制度的末期,曾经周游列国想用自己的一套学说来挽救所谓天下的危亡。 孔子学说的基本核心是讲?仁?,同时也讲?礼?。他对?仁?字曾经作过许多解释,但是?仁?的基本的意思就是?爱人?的意思。在《论语》的《颜渊》这一篇里面,有一次,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什么叫仁?孔子回答说?爱人。?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他还说过:?仁者,人也。?这句话不见子《论语》里面,而是在《礼记〃中庸》篇。就是说,?仁?,也就是人的意思,人就是要讲做人的道理,也就是要同情人,要爱人。因此,他主张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要讲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就是说我自己不愿别人怎样来对待我,我也就不要用来对待别人。他还要统治者能够,?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就是说,他主张让统治者能够节约用度,要爱惜财力,而且同时也要爱人、爱护劳动力’、爱护人力。?使民以时?,意思是说役使人民的时候,要按一定的时候。古代是以农业为主,?使民以时?,就是不要在农忙的时候去

役使老百姓,实际意思就是说,让他们能够顺利地生产,让他们衣与食有所保证。同时,他还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就是沉重的剥削、残酷的政令害人比猛兽老虎还要厉害,这是谴责暴政。他还反对奴奴隶殉葬的制度。他曾经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也不见于《论语》,是《孟子》的《梁惠王上》弓I的。?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1’?仲尼就是孔子。?始作俑者?,第一个作俑的人。俑,是用木头或者用陶、用石头做的假人,做的偶像。孔子说用这个东西来殉葬的人,?其无后乎?,是没有后代的,实际上是说断子绝孙的。他是很恨这种人的。我们知道,在奴隶社会用奴隶殉葬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制度。后来,,这种殉葬制度渐 渐少一些了,就开始用俑来代替活人埋在地下,象征殉葬。但是孔子也是不赞成的,所以他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由此可知,他所主张的?仁?的思想,是包含着一种把人当作人的思想,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因为奴隶社会是把奴隶看作是一种会说话的工具,是可以任意出卖甚至任意杀害的,是不把人当作人看待的。从孔子的一些话来看,他是要求把人当作人。由此出发,孔子就要求对当时的奴隶制度政治作某些改良。从这方面来看,孔子的关于?仁?的思想,在当时说来,还是有开明的一面,具有进步性的。但是,孔子除了主张?仁?的思想以外,他也提倡?礼?。?礼?的基本作用就是要维护1日有的等级制度。他不想彻底破坏旧有的奴隶制度,当他把?仁?的思想具体化到君臣人伦关系上去的时候,就产生了很大的局限性。孔子既讲?仁?,但是同时又讲?礼?。在≤论语〃颜渊》篇里面,有一句话是很有名的,这就是?克己复礼为仁?。所谓?克已?,就是要约束自己的意思。?复礼?,是说把不合于礼制的言行纳入礼的觌范。因此,他讲?仁?、?仁者爱人?,但他也并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2012优化方案练习】语必修第四册(配苏教版)第一专题第一模块季氏将伐颛臾 一、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4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德以之。既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舍:舍弃,回避 .则将焉用彼相矣相:辅助 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倾:倾诉 解析:选B。A.过:责备。.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D.倾:倾覆。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不能者止 B.且在邦域之中矣既之,则安之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故远人不服,则修德以之 D.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解析:选D。都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A项,助词,表示停顿/代词,……的人;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们,代远人;项,连词,表示假设,那么/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就。 3.以下五句话中,全都体现孔子治国安邦原则的一组是( ) ①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③远人不服,则修德以之 ④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导学案 主备人:施红梅 学习目标 1.落实重要词句,翻译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2.了解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 材料链接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是一部语录体散文。 《论语》中的“论”读“lún”,编辑、摘要的意思。“语”是指言谈的意思。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话体的特征。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它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仁”和“礼”。“仁”是指“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礼”指周礼,强调等级。 《论语》精辟名言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守礼的人与不同人有相应情形,但并不是为了与他们相同,不懂礼的小人同一情形下,他们也不是为相应(君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即普通人)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有志之士和仁慈之人,决不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吾日三省吾身”“任重而道远” 等。 背景材料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不安的变革之中。当时,鲁恒公的后代季孙、孟孙、

《季氏将伐颛臾》的阅读附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的阅读附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夫子相:辅佐B.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 C.陈力就列就:担任D.不患寡而患不均患:忧虑,担忧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以伐为为:呢,助词B.危而不持而:而且,连词 C.既来之,则安之则:就,连词D.是谁之过与之:的,助词 18.请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两个成语。(4分) 1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20.本文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3分) 参考答案: 16.B (过:责备)(3分) 17.B (而:却,连词)(3分) 18.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大动干戈(写出其中的两个即可得4分) 19.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3分) 20.反对武力征伐,提倡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3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word学案

《季氏将伐颛臾》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孔子以礼治国,以德服人的“仁政”思想。 学习方法: 诵读、质疑、探讨 一、文章背景 1、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2、《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3、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二、预习检测 1、重要字音: 冉()有颛臾()社稷() 虎兕()出于柙()毁于椟()中 2、古今异义词: 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⑵、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⑶、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3、词类活用: ⑴、则修文德以来之() ⑵、既来之,则安之()() 4、重点实词解释 ⑴.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⑵.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⑶且尔言过矣() ⑷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⑸.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5、文言句式 ⑴.何以伐为() ⑵.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归纳版)

季氏将伐颛臾(归纳版)

季氏将伐颛臾 《论(lún)语》 (1)季氏①将伐颛(zhuān)臾(yú)②。冉有、季路③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2)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④以为东蒙主⑤,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⑥(shèjì)之臣也。何以伐为?” (3)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4)孔子曰:“求!周任⑦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5)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6)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二、须知注释: ①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②颛臾,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③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④先王:指周之先王。 ⑤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⑥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⑦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三、背景知识: 孔子的时代,不但周王室不再有统率诸候的力量,而且诸候的权力也落到卿大夫手中,鲁国的季孙、孟孙、叔孙就把握国政,季孙氏更集中。冉有、季路在孔子门弟子中是以“政事”著名的,他俩都在季孙手下做事。季孙想扩大地盘,借口消灭一些附庸,先想攻颛臾,怕孔子反对,所以让冉有、子路去探探口气,于是一场师生问的辩论展开了。且看记录者怎样用短短的篇幅写出孔子的义正辞严使冉有等理屈词穷,使百世之下读了还可想见当日的情况。 四、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东周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他们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孔子被尊为“至圣”“素王”,曾子则为“宗圣”,孟子为“亚圣”。 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