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供电能力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研究综述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研究综述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研究综述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对环境保护的不断呼吁,分布式电源已经逐渐成为电力系统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研究在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分布式电源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 DG)是指将分散在用户侧的小型电源单元(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接入到配电网中,能够在保证用电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用户自主供电的一种新型发电方式。

与传统集中式发电相比,分布式电源具有接近负载、减少输电损耗、提高用能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等优势。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研究涉及到配电网的设计、规划、控制、保护等方面。

具体而言,研究内容包括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逆变器控制策略、配电网规划与运行管理、配电网保护策略等。

二、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并网技术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是实现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基础和关键。

常见的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包括同步运行并网技术、逆变器并网技术、微网并网技术等。

同步运行并网技术是将分布式电源接入到配电网,使其与配电网同步运行。

这种技术适用于大规模的分布式电源,并具有技术成熟、操作稳定的优势。

同步运行技术对分布式电源的容量、负荷动态特性等要求较高,不适用于小规模的分布式电源接入。

逆变器并网技术是将分布式电源的直流输出通过逆变器转换为交流电,并与配电网进行并联运行。

逆变器并网技术适用范围广泛,可实现对多种类型的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微网并网技术是将分布式电源和负荷以及配电网设备通过微网控制器进行智能管理,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自治能力的小型微网系统。

微网并网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分布式电源接入对配电网造成的影响,并提高配电网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三、逆变器控制策略逆变器是分布式电源与配电网之间的桥梁,其控制策略直接影响到分布式电源并网后的性能和稳定性。

城市配电网供电能力评估研究进展

城市配电网供电能力评估研究进展

城市配电网供电能力评估研究进展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电网的建设和众多客户接入电网系统,电力负荷逐年增加,原有的城市配电网因为投资不足、技术不成熟等一些因素的影响,无法满足人们的供电需求。

为了适应我国城市发展步伐,在电网改革全面实施的情况下,电力投入加大,供电能力的增强,对城市配电网的供电能力进行评估十分重要。

关键词:城市配电网;供电能力;评估前言城市配电网主要是面向广大电力用户的,是确保用户可以安全用电的关键环节,配电网的运行质量和水平关系着整个电力系统的供电安全、可靠性,对其供电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十分重要。

在城市配电网供电能力评估中,可以采用的方式很多,包含基本的解析法、模拟法、可靠性评估等。

1 城市配电网供电能力评估的基本内容1.1 供电区域及企业的基本情况评估对于供电区域我们需要对其用地性质,如工业区、商业区等进行考虑,其用电性质关系着其用电能力、水平及未来用电情况。

同时,还要对其经济情况进行全面考虑,如,人均用电情况、负荷等。

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当地的用电水平,还关系着网络结构、用电可靠性等,更是决定在何时进行电力投资的。

对于供电企业来说,其重点考虑的是职工人数、人均售电量等等,这些都是企业生产率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需要对供电区域及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估[1]。

1.2 城市结构技术状况评估从城市电网结构看,是由高中压电网构成,高压电网一般为220kV、110kV的网络,中压电网一般是10kV的网络。

城市配电网的供电能力与城市配网规模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要对其供电能力进行评估就需要对高中压电网的终端变电站、网架等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内容涉及高、中压电网的结构、配电设备、技术情况等等。

其结构和技术都直接影响城市配电网是否能够满足供电区域对电力的需求[2]。

1.3 城市配电网供电能力及裕度评估为了保证城市配电网供电能力及裕度评估的准确性,或者是能够在评估的过程中发现其薄弱环节,就应该做好城市配电网的基准年、规划年的功能能力的评估工作。

当今配电模式下配网供电能力探讨

当今配电模式下配网供电能力探讨

当今配电模式下配网供电能力探讨摘要:为充分发挥配电网效率,提出基于最大供电能力(totalsupply capability,TSC)的配电网规划理念方法。

首先,给出TSC 规划流程:(1)计算TSC 和可扩展的最大供电能力;(2)负荷与TSC 匹配的总量校验与优化调整;(3)负荷与TSC匹配的分布校验与优化调整;(4)N-1 校验验证。

其次,将常见的配电网建设改造手段按代价从低到高归纳为 3 大类10 种规划措施,并给出这些措施在TSC 规划流程中何时采用。

基于TSC 的规划与传统规划先考虑变电容量匹配再进行网络规划的思路不同,其理念是优先通过优化配电网结构及运行方式提升TSC 满足负荷,其次再考虑新增变电容量,从而达到充分利用已有网络销纳新增负荷目的,适合目前城市建成区复杂配电网络的规划。

关键词:最大供电能力配电网规划负荷再分配引言我国经历了十几年的大规模城乡电网规划建设,按现状分析、负荷预测、变电站及网络规划等流程的传统规划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领域也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对已基本发展成型的配电网,其重点应该转向是如何优化和规划现状电网,有必要探索新的规划方式和方法。

TSC 是指一定供电区域内配电网满足N-1 准则条件下,同时计及变电站站内主变与配电网络转供能力以及实际运行约束下的最大负荷供应能力。

TSC 从概念上与传统规划最大不同在于TSC 能够在负荷未知的条件下,计算满足N-1安全约束的配电网最大供电负荷,挖掘电网的供电潜力,非常利于基于已有电网的分析和优化。

智能电网下实现高级配电自动化的中压配电网络将具备快速的负荷转供能力,TSC 理论强调了网络负荷转供对变电站的支撑。

基于TSC 的规划从理念上优先考虑充分利用已有网络消纳新增负荷,更适应负荷增长放缓和占地通道资源紧张的城市建成区配电网规划需求。

1.配网供电之现状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也逐步增多,居民生活质量在提高,用电量大幅度的增加。

企业供电综述怎么写

企业供电综述怎么写

企业供电综述怎么写
1. 引言:简要介绍企业供电的重要性和目的。

2. 企业供电系统概述:描述企业供电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电源、输电线路、配电室、配电柜等。

3. 供电能力评估:分析企业的电力需求,并评估供电系统的能力是否能够满足这些需求。

讨论供电的可靠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4. 电力管理与节能:探讨企业在电力管理方面的措施,如电能计量、用电监测和节能策略。

强调节能对企业经济和环境的重要性。

5. 安全与风险管理:强调企业供电系统的安全问题,包括电气设备的维护、防护措施和紧急情况下的应急预案。

6. 未来发展与挑战:讨论企业供电系统面临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如可再生能源的集成、智能化电力管理系统的应用等。

7. 结论:总结企业供电系统的现状和改进的方向,强调供电系统对企业运营和发展的重要性。

在撰写企业供电综述时,应确保语言清晰简洁,内容准确客观。

可以参考相关的行业报告、技术文献和专业标准,以提供更具可信度和权威性的信息。

配电网供电能力提升技术的研究

配电网供电能力提升技术的研究

配电网供电能力提升技术的研究随着现代化城市不断壮大,大量的电力需求不断涌现,对于电网供电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而当地电网的供电能力不足时,不仅会导致电力不稳定,出现电压偏低、瞬间电流大的问题,同时也难以满足新建建筑的用电需求。

因此,提高配电网供电能力已经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地纷纷开始研究和开发配电网供电能力提升技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技术手段:1. 增加变电站的容量变电站作为配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容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整个配电网的供电能力。

因此,增加变电站的容量,可以有效地提高配电网的供电能力。

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场地空间的压力日益增大,因此增加变电站的容量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2. 安装自动化设备通过安装自动化设备,比如智能化配电系统,可以对配电网的供电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监测和控制,从而优化配电网络的运行状态,并降低电力故障的发生概率。

此外,自动化设备还能够智能分配电力负荷,提高电力传输的效率。

3. 建设智能家居智能家居是一种通过技术手段来管控家庭设备的方式,比如智能电器和家用空调等,可以有效地降低家庭耗电量,从而减少对配电网的负载。

通过与配电网进行联动,智能家居还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自动调整使用设备的电量或关闭不必要的设备,从而进一步提高配电网的供电能力。

4. 使用节约用电设备为了缓解电力需求超过供给的状况,一些节约用电的设备技术正在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

比如,LED灯具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使用LED灯取代传统的高压钠灯和荧光灯已成为了当前的潮流。

此外,电力有功修正设备、电能质量改善装置等技术也在逐步提高供电过程的效率。

总体来说,配电网供电能力提升技术的研究已经越来越紧迫。

虽然现在已经有了多种有效的技术手段,但是随着配电网负载的不断增加,这些技术手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之下,配电网供电能力提升技术将会越来越成熟,电力供给将变得更加可靠稳定。

配电网供电能力分析与供电能力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

配电网供电能力分析与供电能力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

配电网供电能力分析与供电能力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本文目的是针对当前电网存在的问题,从配网供电能力综合评价和单条10千伏线路的分级评价两个层面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确定配电网存在的问题和优先投资的项目,实现评价电网、查找问题、落实项目的闭环管理,具体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区域配网供电能力综合评价体系,主要衡量配电网整体水平;二是10千伏线路健康水平的分级评价体系,主要评价单条线路供电能力。

1配网供电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坚强的配电网必须具备供电能力强、设备装备先进、运行安全可靠、综合指标优秀等基本条件,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用电需求,又要符合上级考核要求。

综合上述考虑,结合电力专家多方面意见,确定如图1所示的配网供电能力综合评价体系。

图1配网供电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的配网供电能力综合评价体系中,评估指标体系由运行水平和供电能力两个方面组成。

其中运行水平可以分为“综合指标”、“装备水平”、“设备运行状况”三部分内容,供电能力可分为“负载能力”和“转供能力”两部分内容。

每个一级指标包含多项下属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加以量化。

这五项指标构成一个整体,可有效评价区域配网整体供电能力的优劣。

1.1运行水平指标(1)综合指标:重点考核评估地区电网综合运营情况,评估指标包括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及线损率等,具体指标说明如下:图2供电安全性指标体系结构♦供电可靠率RS3(%):本体系重点评估电网的可靠性,不考虑由于系统电源不足而引起的限电,因此在综合反映供电可靠性的指标中,釆用RS3指标。

本指标评分依据当年用户供电可靠性统计数据。

♦D类电压合格率(%):本指标定义参见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系统电压质量和无功电力管理规定》,为直接反映电网用户电压合格率情况,本指标釆用D类电压合格率进行评估。

♦综合线损率(%):综合线损率,也称为统计线损率,是线损电量与供电量的比值,反映线路传输损耗,可通过供电量与售电量的差值获得。

♦重复计划停电用户比例(%):本指标用于评估供电企业重复计划停电管理水平,是反映电网运行水平的重要方面。

配电网供电能力研究综述

配电网供电能力研究综述

配电网供电能力研究综述摘要: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于电力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电力系统不但完善,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

本文对配电网供电能力进行了分析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配电网;供电;能力一、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影响因素1、电压因素在影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因素中,铁磁谐振过电压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铁磁谐振过电压出现的原因在于,变压器和配电互感器等原件内部都有铁芯,这些铁芯磁化特征表现为非线性变化,导致回路中电感参数也存在同样的变化。

当达到特定的谐振条件下,就会产生铁磁谐振,进而造成配电网供电故障的发生。

2、自然条件因素电力配电网对其周边环境的敏感性很强,它所处的地理位置雷雨季气候情况都会对其运行产生影响。

受线路运行要求及社会客观因素影响,配电网建设的地点基本处于相对偏僻的地方。

所以,当地的气候与地理环境出现改变之后,往往会对配电网的故障发生率产生影响,使其趋势有非线性的变化。

像线路的“树线”矛盾、恶劣天气、灾害性天气等自然因素都会影响到配电网可靠性。

3、配电网结构因素电源与用电负荷之间存在的连接关系是配电网结构的主要内容。

电力配电网结构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包含有环网结构、树干型、复合型辐射型以及网状结构等多种形式。

若配电网采用的是单回路树干型回路结构,则属于分支辐射型结构。

这种配网结构中有很多复合线存在与同一个回路的馈线中,离回路根部越近的点发生故障,给整个线路造成的影响就会越严重,所以该结构方式的可靠性非常低。

二、配电网供电能力研究综述1、电网规划我国电网发展水平不一致,表现为城市电网基础夯实而农村电网结构薄弱的局面。

而DG和EV等主动元素因物理条件而在不同地区电网接入,主要表现为农村电网可利用范围广、新建DG输电通道较容易,而城市电网相对成熟,新建DG场站投资昂贵,新建EV充电桩反而更能适应经济更为发达的城市电网需求。

对于供电能力研究而言,城市配电网规划应该面向如何充分利用大规模或者分散小容量EV接入,消除供电瓶颈,提高系统正常运行时的供电能力和故障时的转供能力。

电网供电能力分析(供电能力评估 为电网规划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电网供电能力分析(供电能力评估 为电网规划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电网供电能力分析报告本分析报告依据现电网规模及网架参数,根据电压等级对电网的供电能力进行量化,分析了变电站进线、主变、出线以及所带配变的最大供电能力与剩余供电能力,根据负载率等指标,分析电网薄弱环节,对地区电网进行供电能力评估,为电网规划、改造提供科学依据的基础。

一、电网现状(一)电源状况截止年底,地区电源点共计4个,分别是:县330kV汤峪变、户县110kV涝店变、户县35kV叶寨变、10kV武周线。

具体情况如下:1、110kV周汤线(LGJ-300)上一级电源为330kV汤峪变, 110kV周汤线线路最大供电能力120MW,受上一级电网供电能力限制,西安地调对110kV周汤线负荷按不超过90MW 控制。

2、110kV台涝线(LGJ-300)上一级电源为110kV涝店变。

110kV台涝线线路最大供电能力120MW,受上一级电网供电能力及主变容量限制,西安地调对110kV进线台涝线负荷按不超过28MW控制。

3、35kV叶集线(LGJ-120)上一级电源为35kV叶寨变。

35kV叶集线线路最大供电能力21MW,受上一级电网供电能力及主变容量限制,西安地调对35kV进线叶集线负荷按不超过12MW控制。

4、35kV城南变10kV城西线与10kV水泥线为手拉手线路,35kV城南变主变容量6.3+6.3MVA,10kV城西线(型号LGJ-95,CT变比300/5)允许电流300A,供电能力约4MW。

由于上一级电网供电能力受限等原因,电网上一级电源供电能力为134MW。

具体情况见表1:表1 年底电网电源情况统计表单位:MW并网水电站网内并网水电站27座,装机53MW,其中并入国网变电站水电站1座,装机20MW;并入分公司电网变电站电站26座(均为径流式电站),装机34.468MW。

具体情况见表2:表2 年底水电网装机容量统计表单位:MW,组,kV合计34.46 8(二)网架结构电网相对独立,以110kV汤周、台涝、新集线(在建)、35kV叶集线为主供电源,以110kV变、终台变、35kV集贤变为网架主要支撑点,110kV变主要供中部及西南部,110kV 终台变主要供东北部,110kV集贤变主要供中东部,35kV集贤变主要供东南部。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研究综述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研究综述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能源供应和能源利用需求越来越高,传统的集中式发电和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逐渐成为了热门话题。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已经成为了未来能源的发展方向之一,其具有能源利用高效、环保、安全可靠等特点,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一、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概念及发展现状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是指将分布式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接入到传统的配电网中,使得能源可分散生产、分散供给、分散调度、分散负载。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相比于传统的集中式发电,具有灵活性高、故障率低、安全性强等优势。

当前,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日本等,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已经成为当地能源发展的主流方向,相关政策和技术标准也得到了逐步落实。

二、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研究热点1. 智能化技术研究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智能化技术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智能化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配电网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同时也可以实现对分布式电源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2. 调度和运行管理研究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调度和运行管理是其关键技术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对电力系统的建模和仿真,提出了一系列的调度和运行管理算法和方法,以实现分布式电源的高效接入和供给。

3. 安全性研究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安全性一直备受关注。

研究人员通过对分布式电源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以及对配电网的故障诊断和故障隔离等技术研究,有效地提升了配电网的安全性。

三、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尽管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具有诸多优点,但整体技术水平和应用规模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分布式电源的不稳定性、与传统配电网的融合、运行管理的复杂性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

1. 技术标准不统一目前,各国在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技术标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给配电网的互联互通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关于配电模式下供电能力探究

关于配电模式下供电能力探究

关于配电模式下供电能力探究摘要:近年来,由于国家对电力事业的不断投入、电力企业的不断探索与发展。

使得我国的供电企业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时至今日,已成为了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电网建设工程施工难度大、先进设备的使用技术还不成熟等原因,使得我国电力事业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安全因素。

关键词:配电模式;供电能力;探究一、研究当今配电模式下配网供电能力重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电网建设的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升,从电力企业和国家的层面讲,都对电力发展有了较大的投入。

为了保证用电的持续性和安全性,电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电网建设工程的规模不断扩大,电网设备的先进性也得到了提升,使得用电得到了一定的保证。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当前电网建设白勺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电力工程施工油变以及技术上的不完善等,使得电力事业发展中还会存在许多不安全国素的影响。

电力资源的利用与人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电力设施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供电的持续性等都成为电力工程建设时所必然面对的问题。

配网供电能力直接但应了供电系统对于供电质量等的综合水平,是供电企业技术和设备先进性的综合体现。

在对配网供电能力进行科学合理计算的差肠出上,熟悉配网供电的每一工作环节和流程,从而更为有效的进行电能供给的合理调配,保证供电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二、配网供电能力现状分析在我国当前的供电模式下,供电的持续性、供电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等都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对于配网供电能力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当前供电模式下配网的供电能力现状:1供电方法对于配网供电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当前我国供电模式下,配网供电系统主要是通过主干线环网供电发来进行施工建设等,以该种方式来保证电网运行中供电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但是就我国当前的供电方法而言,由于技术和设备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有诸多的问题和缺陷,这就使得主干线与分支路线的配电线路结构上还有不合理的地方,从而对电力系统的正确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低压配电网供电能力分析研究

低压配电网供电能力分析研究

毕业设计方案题目低压配电网供电能力分析研究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二〇一七年三月三十一日县域配电网供电能力分析研究[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负荷的增长速度也明显加快,同时电力用户对配电网的供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课题介绍了容载比法、最大负荷倍数法、试探法、图论法、目标规划法、模糊评估法等方法的概念、特点及不同,通过对县域配电网目前运行状态的深入了解,以及对容载比法、电压合格率、负载率、线损率、“N-1”校验率等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了容载比法对配电网的供电能力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以此来查找配电网的不足和薄弱环节,最后给出了配电网近、远期规划建设、建议,对今后提升整个城市配电网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 ]供电能力;容载比法;影响因素;研究Research of Supply Capability Evaluation of CountyDistribution Networkxxx(Grade08,class4,Major Engineering & Automatio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Dept, Shanxi University ofTechnology , Hanzhong 723003,Shanxi)Tutor: xxx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the electric power load growth also has been obviously paced up, the power users of electric distribution network of power supply put forward higher request. The issue introduces analogy method, the maximum load carrying capacity multiple method, heuristics, graph theory method, the goal programming method, fuzzy evaluation method and other methods’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 s. Through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country distribution network which is currently running state, mainly analyses these factors that the analogy method, the grid voltage qualification rate, load rate, line loss rate and the N-1 pass rate impact on the power supply capacity, mainly takes analogy method to analysis and study the supply capacity of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 in order to find the deficiencies and weakness of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 and give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 short and long term planning construction in the future, which is benefit for upgrading the power grid of the entire city power supply capacity and power supply reliability.Key Words:Supply Capacity; Analogy Method; Influence Factors; Research目录1概述 (1)1.1研究背景 (1)1.2国、内外发展趋势 (1)1.3研究的意义 (2)2 配电网供电能力的研究方法 (4)2.1主要的研究方法 (4)2.2几种主要研究方法的特点 (5)2.3其他研究方法 (6)2.4各种研究方法的比较 (7)3配电网供电能力的影响因素 (8)3.1容载比对配电网的供电能力的影响 (8)3.2线损率对配电网的供电能力的影响 (8)3.3电压合格率对配电网的供电能力的影响 (8)3.4负载率对配电网的供电能力的影响 (9)3.5“N-1”校验合格率对配电网的供电能力的影响 (9)4 容载比的分析方法的研究 (10)4.1容载比简介 (10)4.2容载比的概念 (10)4.3容载比的特点 (10)4.4农网容载比的取值 (10)4.5容载比的研究现状 (11)5 容载比法在县域配电网供电能力分析中的应用 (12)5.1县城10K V配电网现状 (12)5.1.1 10kV干线现状 (12)5.1.2 10kV支线现状 (12)5.1.3县城10kV电网运行方式 (12)5.2县城6条10K V干线供电能力分析 (13)5.3县城10K V主要支线供电能力分析 (17)5.4规划建议 (18)5.4.1近期规划建议 (18)5.4.2 远期规划建议 (18)6 供电能力模糊评估的原理和方法 (19)6.1模糊理论简介 (19)6.2模糊概率的概念 (19)6.3供电能力模糊评估的方法 (19)6.4评估因素的模糊处理 (20)7 供电能力最大负荷倍数法的原理和方法 (22)7.1最大负荷倍数法的原理 (22)7.2最大负荷倍数法的概念及其模型 (23)7.3最大负荷倍数法潮流计算的方法比较 (23)7.4回路电流法流程 (24)8总结与展望 (26)8.1总结 (26)。

中压配电网供电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及应用的开题报告

中压配电网供电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及应用的开题报告

中压配电网供电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及应用的开题报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中压配电网是连接变电站和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供电能力的评价对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优化配电网结构、提高电力供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压配电网供电能力评价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指标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科学等,因此有必要开展相关研究。

二、研究内容
1. 综述中压配电网供电能力评价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建立中压配电网供电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负荷特性、设备特性、供电可靠性、经济性等多方面指标。

3. 研究中压配电网供电能力评价方法,运用数学统计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建立评价模型,对指标进行权值设置和归一化处理。

4. 应用研究,选取某地区中压配电网为案例,进行供电能力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和评价。

三、研究意义
1. 本研究可促进中压配电网质量的提升和现代化建设,进而提高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2. 建立科学的中压配电网供电能力评价体系和方法,可以指导电力企业和政府部门制定更科学的配电网建设和运维策略。

3. 选取具体的中压配电网为案例,研究结果具有可操作性和参考价值,可以为类似地区中压配电网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研究综述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研究综述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研究综述1. 引言1.1 背景介绍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是指利用分布在用户侧的小型电源设备,通过并网运行来实现对电网的支持和增强。

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已经成为电力系统领域中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

在传统的电力系统中,电力主要由大型发电厂集中供应,而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改变了这种模式,使得电力系统更加灵活和可靠。

背景介绍中,我们将探讨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迅速发展,分布式电源如太阳能和风能逐渐成为电力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分布式电源的接入不仅可以提升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还可以减少对传统发电厂的依赖,降低碳排放,推动能源转型发展。

通过深入了解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背景介绍,可以更好地把握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分布式电源接入技术方案、配电网影响因素、优化方法以及安全性分析,从而全面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

1.2 研究意义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是当前电力系统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蕴含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研究可以促进清洁能源的利用,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符合我国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研究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有利于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减少电力系统故障发生的可能性,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还可以提高电网的经济性,促进电力市场的竞争和发展,降低用户的用电成本,提高电力市场的效益。

深入研究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探讨其影响因素、优化方法和安全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的深入探讨将为推动我国电力系统的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

2. 正文2.1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概述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是指将分布式电源(如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燃料电池等)接入传统配电网中,形成一种新型的电力系统结构。

提高配电网供电能力的方法研究与分析

提高配电网供电能力的方法研究与分析

提高配电网供电能力的方法研究与分析发表时间:2016-07-19T14:12:58.623Z 来源:《电力设备》2016年第8期作者:于佳鑫[导读] 做好配电网的科学性调度,积极开展线路巡查与管理工作,继而提高配电网的运行质量,以提高电力网路系统的安全系数。

于佳鑫(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辽阳供电公司 111000)摘要:配电网是电力系统运行的基础,其在供电方能力上的稳定可靠对整个电网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形成直接性的影响。

因此,打造一个高质量、高安全系数的配电网系统很是关键,以实现供电的可靠性与合理性,以及时满足用户的需求,做好配电网系统的合理化规范。

当前,我国电力系统正面临着重要的挑战,所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配电网的供电能力意义重大。

关键词:配电网;供电能力;方法研究一、配电网供电能力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的电力可靠性管理经过了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在学习国外先进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在统计管理、规划设计方面己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

但是在电力可靠性管理中依然有很多不足:其一,可靠性统计的建设与发挥步调不一致,可靠性数据统计在实际的管理操作中与管理脱节,数据分析不够深入,因此管理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影响了设备管理与人员配置等问题的控制管理;其二,对现有的研究成果的重视度不足,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实践的能力较弱;其三,可靠性准则在制定与发展过程中存在差距,可靠性准则发挥的局限性较大,需要针对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完善;第四,我国的部分供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片面重视发展指标的完成,因此忽视了可靠性数据的完整与准确,对企业供电的可靠性造成影响;第五,电力企业的供电可靠性管理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延迟性,即在供电工作完成后开展统计工作,没有认识到可靠性管理工作应当不仅仅是单纯的统计工作,同时也是与管理工作同步进行。

二、造成配电网供电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1、线路设计。

在配电网供电体系中,线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电荷的运输是通过线路从发电厂传输到用户家中,是配电网运行的重要元素。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研究综述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研究综述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研究综述近年来,随着分布式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分布式电源指的是分散在配电网中的小型发电装置,包括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储能系统等。

接入配电网是指将这些分布式电源设备接入传统的中压或低压配电网中,实现电能的双向流动。

本文将对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介绍其研究背景、关键技术、问题与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研究背景主要源于对能源供给可持续性的追求和对能源消纳能力的提升需求。

分布式能源具有环保、可再生、分布式等特点,能够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可持续性和经济性。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技术问题和挑战。

分布式电源接入会引起电网结构的变化,需要对电网的保护、控制和管理系统进行优化与升级。

分布式电源接入会引起电网线路的功率流动变化,导致潮流计算和电压稳定性等问题,需要研究和改进相应的算法和方法。

分布式电源的接入还会带来电能质量的问题,如电压波动、谐波、暂态过电压等,需要研究相应的控制策略和技术手段。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电力电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

电力电子技术主要用于实现分布式电源的连接和控制,如逆变器、控制器等。

智能电网技术主要用于实现对分布式电源的监测、保护和控制,如智能电表、智能电网管理系统等。

通信技术主要用于实现分布式电源与配电网的通信和数据交换,如通信网络、远程监测与控制系统等。

信息技术主要用于实现对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数据采集、分析和优化,如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

未来,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研究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进一步完善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技术体系,包括电力电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等。

加强对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研究,提高配电网的抗干扰能力和容错能力。

加强对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规划、运营和管理的研究,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可持续性和经济性。

微电网供配电技术研究综述

微电网供配电技术研究综述

微电网供配电技术研究综述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微电网供配电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供电模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对微电网供配电技术进行综述,包括其定义、特点、分类、关键技术和应用前景等方面的内容。

微电网供配电技术是指将多个分布式电源与传统电网相结合,形成一个小规模的、自治的能源系统。

微电网可以是独立运行的,也可以与大电网相互连接,实现供电的互补和备份。

微电网的核心理念是将能源的生产、储存和消费环节进行整合优化,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可持续性和经济性。

微电网供配电技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微电网采用多种能源混合供应,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燃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其次,微电网具有一定的电源间联结能力,能够将多个分布式电源进行协调和控制,实现供电负荷的平衡和优化。

再次,微电网具有运行的自治性,可以独立管理和运行,即使在大电网故障或紧急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供电能力。

最后,微电网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可以根据电网规模和负荷需求进行灵活布局和扩容升级。

根据微电网的规模和应用场景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微型微电网、中型微电网和大型微电网。

微型微电网一般用于小范围的住宅区或小型企事业单位,主要通过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供电,属于区域能源自给自足的一种形式。

中型微电网一般用于较大的工业园区或小城市,主要通过多种能源互补供应,实现集约化能源管理和消纳。

大型微电网一般用于较大城市或特定的区域,主要通过多种能源供给和储能技术,配合大电网运营,实现能源的平衡和优化。

微电网供配电技术的关键技术包括能源管理系统、微网控制技术、能源存储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等。

能源管理系统是微电网的核心,通过对能源生产、负荷需求的监测和调度,实现能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微网控制技术用于对微电网内的电力系统进行监控和管理,确保供电的稳定和可靠。

能源存储技术是微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储能设备将多余的能源进行储存,以供不足时使用,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

配电网带电作业现状及发展综述

配电网带电作业现状及发展综述

配电网带电作业现状及发展综述摘要:保证配电线路的正常运作,能够保障广大用户的用电质量,在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的过程中,作业人员面临的风险因素十分复杂,由于作业人员需要在不断电的情况下开展作业,如果不能对各项风险因素进行妥善防范,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为了保障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应该对配电线路带电作业过程中的风险点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配电网;带电作业;现状;发展引言随着相关技术的进步与更新,配电网越来越可靠,但是并不意味着不会出现故障,其中外力因素容易对线路造成危害。

基于此,需要做好相关检修,尽可能降低风险出现的概率。

在检修过程中,应当重视危险点的检修,这是因为不同区域的各级线路、架设、维修技术等各个方面存在不同的特征,这就可能会形成线束复杂、线路高度过低、某区域事故多发等各种危险点,而这类危险也极容易导致故障。

在进行配电网检修的过程中需要从常见危险点入手,要求工作人员详细调查与分析危险点,对导致危险点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制定合理的检修方案。

1电网带电作业的重要意义配电网作为我国配电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社会民众工作生活供电主线路的职责,配网工作连续性直接对供电质量造成影响,由此,电力行业内定期对配电线路进行检修维护已成为基本规则,而带电作业即是此环节的主要工作方法。

通过利用带电作业方法,可以确保配电网在检修过程中不影响正常供电,从源头上解决了用电与电网检修之间的矛盾。

此外,带电作业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对提升电网检修效率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2配电网带电作业现状2.1气候引起的危险点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的过程中,对气候条件具有很高要求,气候因素对作业安全性具有很大影响,当作业人员开展工作时,如果遭遇降雨、降雪、大风等恶劣天气,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作业难度,并且也会影响作业安全,例如作业人员在对配电线路进行维修时,需要保持身体平衡,但是在遇到大风天气时,作业人员想要保持身体平衡,就会面临很大难度。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研究综述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研究综述

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研究综述近年来,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Generation, DG)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分布式电源是指小规模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或传统能源(如燃气、发电机等)接入城市或区域电网中,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减少电网的负荷压力。

本文将对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分布式电源技术的研究现状分布式电源是指小规模的可再生能源或传统能源接入城市或区域电网中。

随着非化石能源的发展,分布式电源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目前,国内外对于分布式电源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技术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技术是分布式电源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目前,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接入方法,如微网接入、分布式电源并网、孤网接入等。

这些接入方法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不同的接入方式,旨在提高接入效率和电网的可靠性。

电网控制技术是实现分布式电源接入的必要手段。

目前,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多种电网控制策略,如电网逆变控制、电网无功补偿等。

这些控制策略旨在实现电网的平稳运行和分布式电源的高效利用。

分布式电源的优化配置技术是指通过对分布式电源的选择、布置、型号等进行优化配置,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该技术为实现分布式电源接入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

微网接入是一种小规模的配电网系统,通过微网控制器(Microgrid Controller)实现电网的监测、调度和能量管理。

该技术是实现配电网中分布式电源接入的一种重要方法。

分布式电源并网是将分布式电源通过电网逆变器并入到配电网中,实现小功率电源接入电网。

该技术是提高电网可靠性和经济性的一种有效途径。

电网逆变控制是将分布式电源的能量转化为电网所需的额定电能,实现小功率电源接入电网,并使分布式电源实现最大功率点追踪。

该技术是实现分布式电源接入的一种重要工具。

3. 分布式电源在配电网中的优化配置三、结论分布式电源技术是提高电网可靠性和经济性的一种有效途径。

现有配电模式下配网供电能力研究

现有配电模式下配网供电能力研究
关键 词 : 配 电模 式 ; 配 网供 电 能力 ; a t 究分 析
随着社会进程 的不断加快 , 人们对 电力 资源 的依 赖性也越来 变化 , 及 时调 整箱式变 电站 内变压器运行 的台数 , 解决 了负荷率 越强, 这不仅加 大了电力系统运行 的负荷 , 还对 电力 产 品的服务 低 的难 题 , 杜绝 了变压器 的“ 大马拉小车 ” 情况 , 减少 了变 压器 的 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人们 为了保障电力系统 的正常运行 , 空载损耗。3 ) 居 民小 区供电采用 子母变压器。通过配变实时监测 提高其 自身的供电能力 , 就对 当前我 国现有 配电模式下 的配 网网 系统和负荷实测 工作的开展 ,随时掌握配 变台 区的负 荷变化情 架 的现状进 行分析 , 从而找 到相关的处理 对策 , 来提高配 网供 电 况 , 对居民小区采用子母 变压器供 电, 安装低压联络刀闸。负荷低 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减少 电力事故的发生频率 。 谷 期采用一 台变压器供 电。负荷高峰期两 台变压器 同时投入 运 1 配 网 网 架的 现 状 行, 有效地提高了供电的可靠 性和运行的经济性 。4 ) 老居 民小 区 1 . 1 当前人们在对城市配 网系统建设施工的过程 中, 一般都是采 采 用 低 压 互 联 方 式 供 电 。对 于 老 居 民小 区 ( 老城 区 ) , 进 行 较 大 规 用主干线环 网供 电的方法 , 来保证 电力 资源的正常工艺 。但是 在 模 的降损改造难度较 大, 其配变台区经济运行情况也较差 。 2 . 2 减少线路故障发生。1 ) 加强线路设备巡视 。 对配 电线路要定 对其分支线路 的管理上其配网 网架结构在存在着 一定 的问题 , 这
稳定性大幅度的下降。 2 提 高配 电 系统 可 靠 性 的对 策 的事故备用 , 具体分两种情况 。 a . 整台电压器备用。在负荷较大多 个小 区集 中地 , 可 以考虑建 设一个备用 台区 , 准 备一条低 压联络 在 T接点用又明显断开点的隔离闸刀联接。 当台 区配 电设 2 . 1 改善 电网结构 。 当前 , 在我 国配 电系统减 少的过程 中, 都是采 电缆 , 用的 l O k V配电线 路进行供 电 , 因此在现有的配电模式下 , 我们就 备 出现故 障时, 可以很 快用联 络电缆把该 区内的负荷转移到备用 要 通过对其 城市配 网建设 的改造 ,通 过配 网线 路 中的线 径 的增 台区内, 启用备用变压器。b . 使用中的变压器容量备用 。在一般集 足 加, 来提高配 电系统在 电能 供应 中的承载 能力 , 让配 电系统 中的 中负荷 区域 由 2台配变供 电的地方 ,考 虑 1台配变容量较 大 ,

含新能源发电的配电网供电能力研究

含新能源发电的配电网供电能力研究

含新能源发电的配电网供电能力研究摘要:当前,受能源短缺的影响,传统能源发电模式需要新的替代能源,新能源供电系统的迅猛发展是摆脱传统能源局限的有效措施。

新能源发电的配电网发电能力是新能源发电体系的关键性能,而决定新能源发电能力的关键指标是新能源电能的变化性和暂停性。

由于起步较晚,新能源发电的配电网供电能力的研究还未曾形成深度、系统的研究体系,本文在总结旧的供电方式研究内容的基础上,综合现有对新能源发电在配电网供电能力领域的研究,对新能源的供电类型、新能源发电供电能力的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新能源发电;配电网;供电能力近年来,能源危机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采用加速了人类环境和能源的恶化。

随着对传统化石能源不可再生性以及环境破坏的不可逆转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人们深刻意识到经济的发展必须在考虑到资源和环境双重要求的基础下进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给能源结构提出了更为深刻的标准。

对于电力行业来说,扩大对新能源电力的利用是减少对一次能源依赖的有效途径。

我国作为电网供电的耗用大国,能源消耗大、供电成本高和电效低是基于我国国情的电力资源的主要特征。

为了减少能源消耗,降低供电能源成本和提高供电效率,对于新能源供电能力的研究十分必要。

1新能源供电类型在电力领域,我国将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21世纪新能源发展的重中之重。

新能源发电通常是指将相对较小的发电设备分散于用户现场或邻近场所。

新能源电源位置受环境场所的限制较小以及容易灵活分散等特点使其更有利于对电力需求进行分散。

在电力系统中,输电网和配电网的更新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新能源供电可以在一定程度减缓电网换代的投资额度,而且,当将分散的新能源供电网引进大电网体系中,两者互为备用体系也可以改善传统供电方式和供电能力的不足。

新能源发电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1风力发电风能作为自然资源的一种,主要包括地面能源和近海资源。

其特点包括可以循环利用、来源广泛且利用范围大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电网供电能力研究综述
发表时间:2018-08-21T13:09:40.000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14期作者:王卓君1 陈金星2 [导读] 摘要: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于电力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电力系统不但完善,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

本文对配电网供电能力进行了分析探讨,仅供参考。

(1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霞浦供电公司福建霞浦 355100;2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宁德供电公司福建宁德 352100) 摘要: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于电力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电力系统不但完善,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

本文对配电网供电能力进行了分析探讨,仅供参考。

关键词:配电网;供电;能力
一、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1、电压因素
在影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因素中,铁磁谐振过电压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铁磁谐振过电压出现的原因在于,变压器和配电互感器等原件内部都有铁芯,这些铁芯磁化特征表现为非线性变化,导致回路中电感参数也存在同样的变化。

当达到特定的谐振条件下,就会产生铁磁谐振,进而造成配电网供电故障的发生。

2、自然条件因素
电力配电网对其周边环境的敏感性很强,它所处的地理位置雷雨季气候情况都会对其运行产生影响。

受线路运行要求及社会客观因素影响,配电网建设的地点基本处于相对偏僻的地方。

所以,当地的气候与地理环境出现改变之后,往往会对配电网的故障发生率产生影响,使其趋势有非线性的变化。

像线路的“树线”矛盾、恶劣天气、灾害性天气等自然因素都会影响到配电网可靠性。

3、配电网结构因素
电源与用电负荷之间存在的连接关系是配电网结构的主要内容。

电力配电网结构具有多样化的形式,包含有环网结构、树干型、复合型辐射型以及网状结构等多种形式。

若配电网采用的是单回路树干型回路结构,则属于分支辐射型结构。

这种配网结构中有很多复合线存在与同一个回路的馈线中,离回路根部越近的点发生故障,给整个线路造成的影响就会越严重,所以该结构方式的可靠性非常低。

二、配电网供电能力研究综述
1、电网规划
我国电网发展水平不一致,表现为城市电网基础夯实而农村电网结构薄弱的局面。

而DG和EV等主动元素因物理条件而在不同地区电网接入,主要表现为农村电网可利用范围广、新建DG输电通道较容易,而城市电网相对成熟,新建DG场站投资昂贵,新建EV充电桩反而更能适应经济更为发达的城市电网需求。

对于供电能力研究而言,城市配电网规划应该面向如何充分利用大规模或者分散小容量EV接入,消除供电瓶颈,提高系统正常运行时的供电能力和故障时的转供能力。

而农村电网供电能力研究应着重于DG容量外送通道的建立,以及联络通道和网架结构夯实,提高农业用电的供电可靠性。

2、新技术
随着以广域测量系统(WAMS)和相量测量单元(PMU)为代表的高级量测技术和态势感知技术的发展,电力一二次系统信息的融合逐渐成为趋势,电网信息物理系统CPS(CyberPhysicalSystem)的概念也随之提出。

电网CPS强调以二次信息系统提高一次物理系统的可观测性,使得电网调度人员对电网运行状态和运行边界有着更为清晰的认识,并通过二次信息系统控制电网的继电保护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自动发电控制(AGC)系统等,提高电力一次物理系统的可控性。

对于供电能力研究,需首先刻画出二次信息系统可靠性对电网观测性的影响,即量化二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能够造成电网调度人员对运行边界和运行状态的误判,进而造成设备开关的误动作和电网运行方式的改变。

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研究信息系统可靠性对供电能力的影响。

3、高压配电网转供能力研究
高压配电网的故障分为主变故障和馈线出口故障,这里馈线出口故障意味着整条馈线所带负荷均会失电,而对中压配电网进行转供能力分析时,馈线出口下游故障并不会引起所有负荷失电。

即在对高压配电网进行转供能力分析时,仅需要以馈线出口故障作为馈线故障方式。

在高压配电网的转供能力研究中,首先需要对典型110kV配电网接线模式的可靠性、经济性以及转供能力等方面进行论证分析,发现制约主变站间转带的是站间联络通道和负荷均衡要求。

其次,则是对网络结构进行简化分析,虽然相较于中压配电网而言高压配电网结构较为简单,但也存在网络规模较大导致算法搜索效率太低的问题。

因此,提出以基于公共信息模型(CIM)的拓扑收缩方法简化网络,提高算法的搜索效率。

三、基于N-1安全约束的配电网TSC
1、TSC概念
在第2节介绍的供电能力范畴下实现的负荷分布,很难在故障情况下实现负荷的安全转移,尤其是在配电网安全校验中很重要的N-1校核不一定得到保障。

因此在计及静态安全约束的基础上,评估现有网络的供电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TSC的概念应运而生。

TSC是指一定供电区域内所有设备均满足N-1安全约束条件下的最大负荷供应能力。

TSC的大小取决于变电站的负载能力和网络的转供能力。

相关学者对TSC模型的建立和完善、指标簇定义、求解方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其中基于馈线互联关系的TSC模型因其精确性和可操作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模型以馈线负荷为控制变量、主变负载率为状态变量,以N-1约束和容量约束作为约束条件,考虑在负荷转移过程中的馈线联络和主变联络、负荷均衡度等因素,最终形成以最大负荷承载能力为目标函数的线性规划问题。

2、TSC模型
虽然TSC在配电网规划和优化运行方面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在应用前应该给出该模型的基础性理论分析,主要包括模型的合理性和最优解的性质等。

TSC模型的合理性指的是模型中所考虑的约束是否与实际运行规划符合。

该模型最重要的约束就是N-1约束,对所得最优解能否通过N-1安全校验进行了论证分析,并提出负荷未细分到馈线上是出现误差的主要原因。

因此,提出基于馈线互联关系的TSC 模型,并与N-1校验进行对比,得出该模型是满足N-1约束的结论。

但在基于馈线互联和主变互联的模型中,均没有在短时过载的基础上考虑主变二次转供问题。

与此同时,在基于负荷分布均匀、供电半径短的假设之上,负荷转移过程中网损和电压约束在该模型中并未考虑,但网损和电压约束对TSC的影响在实际运行中往往是不能忽略的。

计及潮流计算的TSC模型虽然复杂,但选取更为成熟、精确的算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式。

另外,基于馈线互联关系的TSC模型最优解是否是符合电网约束的唯一解,对于电网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TSC存在无解和唯一解条件下的数学表达式进行论证分析,得出实际电网TSC模型总是存在多解的结论。

在这一系列的TSC模型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TSC在配电网运行和规划中的应用进行相应的研究。

3、基于TSC模型的配电网优化规划
影响TSC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网架结构和联络通道。

网架结构决定了在N-1条件下负荷转移能力的基础,对典型的π型接线、直供接线、T型接线方式的TSC进行分析,推荐π型接线为城市配电网的远景规划方式。

此外,主变站间的联络通道结构、联络线路容量以及联络通道容量与主变容量的匹配等方面对高压转供能力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配电网联络不仅包含主变站间联络通道,还包括馈线联络线。

馈线联络线为馈线之间的负荷转移提供路径,而中压配电网馈线之间存在若干的联络线,这些联络线对TSC的有效性。

虽然对高压配电网和中压配电网的转供进行单独分析,但也存在2个不同电压等级联络和主变容量匹配的问题。

结束语
总之,面对各种因素对配电网供电可靠性造成的影响,供电企业要认真分析原因,并更新电力设备,完善电网结构和管理体系,并将现代化管理系统引入到配电网管理工作中,从而提高配电网供电的可靠性和供电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朱静,高亚静,刘建鹏,程华新,梁海峰,李鹏.主动配电网供电能力实时评估方法[J].中国电力,2015,48(12):96-102.
[2]张李明,齐先军.考虑分布式电源随机性的配电网最大供电能力[J].电力建设,2015,36(11):38-44.
[3]国宗,韦钢,郭运城,范钧慧.面向供电能力提升的配电网储能功率动态优化[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5,43(19):1-8.
[4]国宗,韦钢,李明,褚佳媛.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供电能力评估方法[J].现代电力,2015,32(04):56-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