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C薄层色谱法

TLC薄层色谱法

包括介绍原理原理、原理图示、步骤介绍、优缺点、应用等

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是一种在溶剂中进行二次溶剂不相溶混合物体色谱分离的方法,它是一种具有《小量样品,大量应用》的理想体色谱分离方法。

一、薄层色谱(TLC)原理

薄层色谱是一种属于液-液色谱分离技术的一种,它是溶剂在平板上水平运动,混合物在溶剂的作用下而被分离的。薄层色谱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不同溶剂中的挥发速率不同而决定的。各成分在溶剂的等张边界上逐渐散开,最后各个成分分散在溶剂中的位置不同,在同一溶剂中反映出各自的条带图象,这就是分离反应现象。

二、薄层色谱(TLC)步骤

1、膜制备:在平板上涂布膜,将膜沾湿液。

2、样品加样:将被分离物质溶液(样品或样品混合溶液)通过滴移管滴在膜上,形成一个小胶斑,然后以热风吹干。

3、烘干:将膜放在干燥无油的金属箱内,将恒温烘箱或水浴中,均匀加热干燥膜,以保持平地。

薄层色谱法原理

薄层色谱法原理 薄层色谱法(TLC)是一种以固体膜为基础的分离和分析技术, 它可以有效地对多组分的混合物进行分子级的分离和分析,使用简单、便捷、成本低廉,灵敏度高、分离效果好,同时收集物质的灵敏度也可以达到微克的水平,因此在分离和分析有机物中也广泛应用。 薄层色谱法的原理是将被分析物质涂布在一个固体膜上,在被分析物质有该被可以溶解在固体膜上的溶剂中,经过固体膜上的移动和分离,被分析物质会在固体膜上形成一条条浓薄不一的条带。由于被分析物质和其它物质在溶剂上移动和分离的速度不同,当移动到一定高度时便可以形成不同的条带,由此可以区分出不同的被分析物质。 薄层色谱法的实际操作也比较简单,首先需要将混合物分解,然后将分解出的溶质用一定的溶剂溶解,将溶液均匀地涂布在确定的固体膜上,当膜在移动到另外一端,条带便可以形成,然后便可以进行色谱检测,从而分析出不同的混合物组分,可以对不同的混合物组分进行定量分析。 薄层色谱法在分析有机物方面应用最广泛,特别是配和染料荧光素类,可以做出比较精确的分析和分离。另外,薄层色谱法在解决一些复杂的混合体系和微量物质的分析学方面也有很好的作用。例如,薄层色谱法可以有效地对系统性染料进行分析和分离分析,可以定量分析矿物溶剂及其它物质,还可以运用色谱技术分析蛋白质和核酸分子等。 薄层色谱法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采用热法来获得更好的分离效

果,即在被分析或检测物质在固体膜上运动的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温度对它们进行加热,以提高它们的分离效果,也可以改变溶剂的浓度,增加移动溶剂的物理性质,从而获得更好的分离效果。 总之,薄层色谱法是一种简单、便捷、成本低廉、灵敏度高、分离效果好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在有机物分析和检测以及复杂混合体系和微量物质的分析学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它的操作简单,原理明确,灵敏度高,能够有效地分离和分析混合物中的各种组分,是一种有效的色谱分析方法。

薄层色谱法

薄层色谱(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TLC)是在玻璃板上,塑料片或者铝箔覆盖有很薄的一层吸附剂的一种用于分离混合物的色谱法。 薄层板展开的方法是其中一端被溶剂浸润后,溶剂在吸附剂的间隙中扩散,溶剂往上方移动进行爬板(毛细管现象)。如果在板子上点样混合物的话,那么化合物也会随着溶剂的移动而移动。这个时候,由于化合物与固定相(吸附剂)的吸附度,移动相(溶剂)的亲和性的差异,混合物中各个化合物的移动速度与移动距离(Rf值)也不同。也是利用这个原理,该方法可以用于有机化合物的分离纯化。特别是在有机合成中,作为吸附剂的有硅胶,矾土,纤维素等等,展开溶剂的话通常有乙酸乙酯/正己烷体系,二氯甲烷/甲醇体系等等,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到的体系也不同,这里就不多举例了。

TLC点板与跑板方法(出处:https://www.360docs.net/doc/9e19155619.html,) TLC跑板法可以称为追踪一个反应的眼睛,是十分简便但又特别重要的分析手段。往往不重视TLC或者对此方法掌握的不是很好的人,做实验也是多少有点问题的。 而怎样点板比较好呢?通常如上图所示,左边是原料,右边是混合物,中间是原料与反应混合物,这样的一个点板方式小编认为是比较推荐的。 而中间的这个原料与反应混合物叠加的点有以下三点作用: 由于展开的方法问题有可能造成爬板的时候不是直线爬,所以有时候原料与反应混合物的Rf值可能差距不大,会分不清楚

避免由于反应混合物中溶剂残留的问题,影响到Rf值 有时候反应混合物在点板的时候会分解,有可能观测不到。 除了以上三点以外,我想这样点板还有很多好处,希望能够作为参考。 另外展开后,如何确认点的位置,一般我们用UV 或者显色剂的方法来观测,这在我们chem-station 以前的文章(各种TLC显色剂的调配方法)中有详细阐述,有需要的同学可以作为参考。

薄层色谱(TLC)

薄层色谱 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常用TLC表示,又称薄层层析,属于固-液吸附色谱。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量、快速而简单的色谱法。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一方面适用于少量样品(几到几微克,甚至0.01微克)的分离;另一方面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加大,将样品点成一条线,则可分离多达500mg的样品。因此,又可用来精制样品,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质。此外,在进行化学反应时,薄层色谱法还可用来跟踪有机反应及进行柱色谱之前的一种“预试”,常利用薄层色谱观察原料斑点的逐步消失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 一、基本原理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一物质中的吸附或溶解性能的不同,或和其它亲和作用性能的差异,使混合物的溶液流经该种物质,进行反复的吸附或分配等作用,从而将各组份分开。薄层色谱是一种微量、快速和简便的色谱方法。由于各种化合物的极性不同,吸附能力不相同,在展开剂上移动,进行不同程度的解析,根据原点至主斑点中心及展开剂前沿的距离,计算比移值(Rf)。化合物的吸附能力与它们的极性成正比,具有较大极性的化合物吸附较强,因此Rf值较小。在给定的条件下(吸附剂、展开剂、板层厚度等),化合物移动的距离和展开剂移动的距离之比是一定的,即Rf值是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其大小只与化合物本身的结构有关,因此可以根据Rf值鉴别化合物,薄层色谱可适用小量样品(几到几十微克甚至0.01μg)的分离:也可用于多达500mg样品的分离,是近代有机化学中用于定性,定量的一种重要手段。特别适用于那些挥发性小的化合物,以及在高温下易发生化学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质。 二、实验基本流程铺板点样展开显色计算Rf值 铺板取7.5x2.5cm左右的载玻片5片,洗净晾干。在50mL烧杯中,放置3g硅胶G,逐渐加入0.5﹪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CMC)8mL,调成均匀的糊状,涂于上述洁净的载玻片上,用手将带浆的玻片在水平的桌面上做上下轻微的颠动,制成薄厚均匀、表面光洁平整的薄层板,涂好的硅胶G的薄层板置于水平的玻璃板上,在室温放置0.5h后,放入烘箱中,缓慢升温至110℃,恒温0.5h 后取出,稍冷后置于干燥器中备用。(现在实验室基本上所用的板是买的)点样点样用的毛细管为内径< 1mm的管口平整的毛细管,将样品溶于低沸点的溶剂(乙醚、丙酮、乙醇、四氢呋喃等)配成溶液。点样前,可先用铅笔在小板上距一端5mm处轻轻划一横线,作为起始线,然后用毛细管吸取样品在起始线上小心点样,如需重复点样,则应待前次点样的溶剂挥发后方可重点。若在同一块板上点几个样,样品点间距离为5mm以上。 展开展开剂的选择主要根据样品的极性、溶解度和吸附剂的活性等因素来考虑。薄层的展开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先将选择的展开剂放入广口瓶中,使广口瓶内空气饱和5-10min,再将点好试样的薄层板放入广口瓶中进行展开,点样的位置必须在展开剂液面之上,当展开剂上升到薄层的前沿(离前端5~10mm)或多组分已明显分开时,取出薄层板放平晾干,用铅笔划溶剂前沿的位置后,即可显色。

薄层色谱的操作方法

薄层色谱的操作方法 薄层色谱(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一种常用的色谱技术,用于分离和分析混合物中的化合物。以下是薄层色谱的基本操作方法: 1. 准备薄层色谱板:选择合适的薄层色谱板,通常是由玻璃、铝箔或塑料片涂覆一层吸附性物质(如硅胶或氧化铝)制成。根据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类型和厚度的色谱板。 2. 准备样品和标准溶液:准备待测样品和相应的标准溶液。将它们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以得到均匀的溶液。通常使用无色的溶剂,如氯仿、甲醇或丙酮等。 3. 准备开发槽:选择一个适当大小的玻璃槽或容器,添加足够的色谱溶剂,使其深度约为1-2厘米。常用的色谱溶剂包括正己烷、乙酸乙酯和甲苯等。 4. 应用样品:使用微量注射器或吸管,在色谱板的一端(通常是底端)上沿直线或点状均匀地涂抹样品溶液。注意,样品斑点的大小和浓度应适度,以避免过度扩散和重叠。 5. 进行开发:将涂有样品的色谱板垂直放入装有色谱溶剂的开发槽

中,确保样品斑点不接触溶剂。盖上盖子,使色谱槽密封。色谱溶剂会在色谱板上升,沿着样品斑点上的吸附物向上运移。 6. 干燥和可视化:当溶剂前进到色谱板的一端时,取出色谱板,并迅速将其放在通风处晾干。然后,根据所需的可视化方法,使用适当的染色剂、紫外线灯或热激发等技术,对色谱板上的斑点进行可视化。 7. 测量和解释:测量每个化合物斑点的迁移距离,并计算相对迁移率(Rf 值)。Rf 值是化合物前进距离与溶剂前进距离之比,可用于标识和解释化合物。 薄层色谱操作的关键在于控制涂样、开发溶剂、色谱板和环境的条件,以获得准确、可重复和可靠的分离和分析结果。根据需要,可以采用不同的变体和改进技术来适应特定的分离目标和样品特性。

薄层色谱法(TLC)

单一溶剂的极性顺序为(从小到大): 石油醚→环己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苯→甲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乙酸甲酯→丙酮→正丙醇→甲醇→吡啶→乙酸 混合溶剂的极性顺序(从小到大): 苯∶氯仿(1+1)→环己烷∶乙酸乙酯(8+2)→氯仿∶丙酮(95+5)→苯∶丙酮(9+1)→苯∶乙酸乙酯(8+2)→氯仿∶乙醚(9+1)→苯∶甲醇(95+5)→苯∶乙醚(6+4)→环己烷∶乙酸乙酯(1+1)→氯仿∶乙醚(8+2)→氯仿∶甲醇(99+1)→苯∶甲醇(9+1)→氯仿∶丙酮(85+15)→苯∶乙醚(4+6)→苯∶乙酸乙酯(1+1)→氯仿∶甲醇(95+5)→氯仿∶丙酮(7+3)→苯∶乙酸乙酯(3+7)→苯∶乙醚(1+9)→乙醚∶甲醇(99+1)→乙酸乙酯∶甲醇(99+1)→苯∶丙酮(1+1)→氯仿∶甲醇(9+1) 1.薄层板的选择和铺制 (1)薄板的选择最常用的薄板是玻璃板,其大小选择:根据目的、样品量、组分的数目多少和展开的方式等综合而定。 小量制备:待分离组分总量在0.5~1g左右,可采用400mm×350mm的薄板1~3块即可。预试或定性分析:用单项展开时,多用载玻片(200mm×50mm,200mm×25mm或75mm ×25mm)。双向展开或小量制备时,一般采用200mm×200mm或400mm×200mm的大板。玻璃板要求:平整、光滑、干净。 (2)制板方法:干铺法和湿铺法 干铺法 概念:就是将吸附剂颗粒或粉末均匀地平铺在玻璃板上的方法,所制得薄板称为干板。 吸附剂粒度要求:一般为150~200目左右。 涂铺方法:把玻璃板平放在平台上或实验台面上,先将吸附剂大致平摊在玻板上,然后两手握住一根带有两个套圈的粗玻璃棒,按照图所示方向推动,把多余的吸附剂除去,便可得到一块均匀的薄板。玻棒套圈可以用塑料管或胶布等制成。 两个套圈的厚度和距离,便是薄层的厚度和宽度。 湿铺法 概念:将溶剂或含粘合剂的溶剂和吸附剂按一定的比例,[一般硅胶为30g/(75~90) ml,氧化铝为25g/50ml],加到一起,调成糊状,然后再将糊状物均匀的铺在薄板上的方法。 湿铺法的操作步骤: ①调糊 硅胶G、氧化铝G、硅胶GF254或不含粘合剂的吸附剂如硅胶H、氧化铝H的充分调匀,均是取1份吸附剂,加入2~3份水。 用CMC作粘合剂: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100ml, 加硅胶H(200~250目)30g或氧化铝50g,充分调匀后,即可涂铺。 用淀粉作粘合剂时:取硅胶H(200~250目)0.95份,加0.05份淀粉(可溶性淀粉不能用),加水2-3份,将容器放在沸水浴上加热,不停搅拌下煮沸5分钟,直到获得最大的粘稠度,再加水1份,再煮1-2min,调匀,冷后涂铺。 纤维素粉作粘合剂:纤维素粉1份,加水(或丙酮)5~6份调成糊状后涂铺。 聚酰胺作粘合剂:聚酰胺1g,加6mL 85%甲酸,搅拌溶解后,再加70%乙醇3mL,调匀后,

薄层色谱(TLC)使用方法

薄层色谱(TLC)使用指南 薄层色谱(TLC)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跟踪反应的手段,还可以用于柱色谱分离中合适溶剂的选择。薄层色谱常用的固定相有氧化铝或硅胶。流动相则是一种极性待选的溶剂。将溶液中的反应混合物点在薄板上,然后利用毛细作用使溶剂(或混合溶剂)沿板向上移动进行展开。根据混合物中组分的极性,不同化合物将会在薄板上移动不同的距离。极性强的化合物会“粘”在极性的硅胶上,在薄板上移动的距离比较短。而非极性的物质将会在流动的溶剂相中保留较长的时间从而在板上移动较大的距离。化合物移动的距离大小用Rf值来表达。这是一个位于0~1之间的数值,它的定义为:化合物距离基线(最先点样时已经确定)的距离除以溶剂的前锋距离基线的距离。 薄层色谱(TLC)实验步骤:

1、切割薄板。通常,买来的硅胶板都是方形的玻璃板,必需用钻石头玻璃刀按照模板的形状进行切割。在切割玻璃之前,用尺子和铅笔在薄板的硅胶面上轻轻地标出基线的位置(注意不要损坏硅胶面)。借助锋利的玻璃切割刀和一把引导尺,你便可方便地进行玻璃切割。当整块玻璃被切割后,你就可以进一步将其分成若干独立的小块了。(开始的时候,也许你会感到有一些难度,但经过一些训练以后,你便会熟练地掌握该项技术。) 2、选取合适的溶剂体系。化合物在薄板上移动距离的多少取决于所选取的溶剂不同。在戊烷和己烷等非极性溶剂中,大多数极性物质不会移动,但是非极性化合物会在薄板上移动一定距离。相反,极性溶剂通常会将非极性的化合物推到溶剂的前段而将极性化合物推离基线。一个好的溶剂体系应该使混合物中所有的化合物都离开基线,但并不使所有化合物都到达溶剂前端,Rf值最好在0.15~0.85之间。虽然这个条件不一定都能满足,但这应该作为薄层色谱分析的目标(在柱色谱中,合适的溶剂应该满足Rf在0.2~0.3之间)。那么,应该选取哪些溶剂呢?一些标准溶剂和他们的相对极性列于如下: 强极性溶剂:甲醇〉乙醇〉异丙醇 中等极性溶剂:乙腈〉乙酸乙酯〉氯仿〉二氯甲烷〉乙醚〉甲苯 非极性溶剂:环己烷,石油醚,己烷,戊烷

tlc薄层色谱法

tlc薄层色谱法 薄层色谱法(TLC),系将适宜的固定相涂布于玻璃板、塑料或铝基片上,成一均匀薄层。待点样、展开后,根据比移值(Rf)与适宜的对照物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的比移值(Rf)作对比,用以进行药品的鉴别、杂质检查或含量测定的方法。薄层色谱法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技术,也用于跟踪反应进程。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吸附薄层色谱分离法,它利用各成分对同一吸附剂吸附能力不同,使在流动相(溶剂)流过固定相(吸附剂)的过程中,连续的产生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从而达到各成分的互相分离的目的。 薄层层析可根据作为固定相的支持物不同,分为薄层吸附层析(吸附剂)、薄层分配层析(纤维素)、薄层离子交换层析(离子交换剂)、薄层凝胶层析(分子筛凝胶)等。一般实验中应用较多的是以吸附剂为固定相的薄层吸附层析。 吸附是表面的一个重要性质。任何两个相都可以形成表面,吸附就是其中一个相的物质或溶解于其中的溶质在此表面上的密集现象。在固体与气体之间、固体与液体之间、吸附液体与气体之间的表面上,都可能发生吸附现象。 物质分子之所以能在固体表面停留,这是因为固体表面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和固体内部分子所受的吸引力不相等。在固体内部,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力是对称的,其力场互相抵消。而处于固体表面的

分子所受的力是不对称的,向内的一面受到固体内部分子的作用力大,而表面层所受的作用力小,因而气体或溶质分子在运动中遇到固体表面时受到这种剩余力的影响,就会被吸引而停留下来。吸附过程是可逆的,被吸附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吸出来。在单位时间内被吸附于吸附剂的某一表面积上的分子和同一单位时间内离开此表面的分子 之间可以建立动态平衡,称为吸附平衡。吸附层析过程就是不断地产生平衡与不平衡、吸附与解吸的动态平衡过程。 例如用硅胶和氧化铝作支持剂,其主要原理是吸附力与分配系数的不同,使混合物得以分离。当溶剂沿着吸附剂移动时,带着样品中的各组分一起移动,同时发生连续吸附与解吸作用以及反复分配作用。由于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以及吸附剂对它们的吸附能力的差异,最终将混合物分离成一系列斑点。如作为标准的化合物在层析薄板上一起展开,则可以根据这些已知化合物的Rf值(后面介绍Rf 值)对各斑点的组分进行鉴定,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采用某些方法加以 定量。 薄层板制备 薄层板 薄层板 除另有规定外,将1份固定相和3份水在研钵中向一方向研磨混合,去除表面的气泡后,倒入涂布器中,在玻板上平稳地移动涂布器进行涂布(厚度为0.2~0.3mm),取下涂好薄层的玻板,置水平台上于室温下晾干,后在110℃烘30分钟,即置有干燥剂的干燥箱中备用。

薄层色谱的详细步骤

薄层色谱的详细步骤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薄层色谱分析步骤详解 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简写TLC)是一种物理化学的分离技术,常用于药物的分离与分析。现对此方法的分析步骤及留意事项提点建议。 完成TLC分析通常需经制板、点样、展开、检出4步操纵。 ⑴制板 在一平面支持物(通常为玻璃)上,均匀地涂制硅胶、氧化铝或其他吸附剂薄层、样品的分离、检测就在此薄层色谱板上进行。 一般选用适当规格的表面光滑平整的玻璃板。常用的薄层板规格有:10cm× 20cm、5cm×20cm、20cm×20cm等。称取适量硅胶,加进%~%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CMC-Na),充分搅拌均匀,进行制板。一般来说10cm×20cm的玻璃板,3~5g硅胶/块;硅胶与羧甲基纤维素钠的比例一般为1:2~1:4。制好的玻璃板放于水平台上,留意防尘。在空气中自然干燥后,置1l0℃烘箱中烘~lh,取出,放凉,并将其放于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薄层板应无花斑、水印,方可备用。 ⑵点样 用微量进样器进行点样。点样前,先用铅笔在层析上距末端lcm 处轻轻画一横线,然后用毛细管吸取样液在横线上轻轻点样,假如要重新点样,一定要等前一次点样残余的溶剂挥发后再点样,以免点样斑点过大。一般斑点直径大于 2mm,不宜超过5mm.底线距基线1~2.5cm,点间间隔为lcm左右,样点与玻璃边沿间隔至少lcm,为防止边沿效应,可将薄层板两边刮往1~2cm,再进行点样。 ⑶展开 将点了样的薄层板放在盛在有展开剂的展开槽中,由于毛细管作用,展开溶剂在薄层板上缓慢前进,前进至一定间隔后,取出薄层板,样品组分固移动速度不同而彼此分离。 ①展开室应预饱和。为达到饱和效果,可在室中加进足够量的展开剂;或者在壁上贴两条与室一样高、 宽的滤纸条,一端浸进展开剂中,密封室顶的盖。 ②展开剂一般为两种以上互溶的有机溶剂,并且临用时新配为宜。 ③薄层板点样后,应待溶剂挥发完,再放人展开室中展开。 ④展开应密闭,展距一般为8~15cm。薄层板放进展开室时,展开剂不能没过样点。一般情况下,展开剂浸进薄层下真个高度不宜超过。 ⑤展开剂每次展开后,都需要更换,不能重复使用。 ⑥展开后的薄层板用适当的方法,使溶剂挥发完全,然后进行检视。 ⑦ Rf值一般控制在~,当Rf值很大或很小时,应适当改变活动相的比例。 ⑷斑点的检出 展开后的薄层板经过干燥后,常用紫外光灯照射或用显色剂显色检出斑点。对于无色组分,在用显色剂时,显色剂喷洒要均匀,量要适度。紫外光灯的功率越大,暗室越暗,检出效果就越好。 展开分离后,化合物在薄层板上的位置用比移值(Rf值)来表示。化合物斑点中心至原点的间隔与溶剂前沿至原点的间隔的比值就是该化合物的Rf值。

TLC薄层色谱法

TLC薄层色谱法 TLC(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是一种常用的薄层色谱法。它是一种简单快速的分离技术,常用于分析和鉴定不同化合物的组分。 TLC的原理是在经过修饰的硅胶或氧化铝等固定相上进行分离。样品溶液在薄层板上涂抹成薄层,然后将薄层板放入溶剂中进行运动。溶剂沿薄层板上升,样品组分因吸附和流动速度差异而分离。最后通过观察薄层板上的斑点,可以确定样品中的化合物。 TLC的操作简单,常用的仪器设备较少,所以被广泛应用于化学、药学、生物学等领域中。下面我将详细介绍TLC的步骤和应用。 TLC操作步骤: 1.准备薄层板:选择合适的固定相薄层板,如硅胶或氧化铝薄层板。将薄层板根据需要切割为适当大小,并在板的底端画一个起始线。 2.准备样品溶液:将待分析的样品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经过充分的溶解后,可以使用微量移液管或吸管将样品溶液涂抹在起始线上。 3.运行:将涂有样品溶液的薄层板放入含有适当溶剂的槽中,使溶剂沿薄层板上升。在运行过程中,在合适的距离上标记溶剂的前移距离,以保证足够的分离效果。 4.上样和开发:在溶剂前移到标记线附近时,将薄层板从溶剂槽中取出。使用暗室或紫外灯观察薄层板上的斑点。可以通过对比标准物质的斑点位置来确认化合物。

5.测量和分析:使用尺子或色谱扫描仪测量TLC板上各斑点的Rf值(移动度)。Rf值是化合物移动距离与溶剂前行距离的比值,可以用于 定量或比较分析。 TLC的应用: 1.分析和鉴定化合物:TLC广泛应用于分析和鉴定化合物,通过观察 斑点的颜色、形状和位置来确定化合物的组分。 2.纯化化合物:TLC也可用于纯化化合物。当溶剂前移到一定位置时,可以用吸管垂直吸取斑点,将其转移到其他试管中,然后通过进一步的分 离过程来分离纯化化合物。 3.制备层析:TLC还可以用于制备层析,即使用溶剂系统分离多个化 合物,然后通过抽吸器或预柱收集纯化化合物。 4.检测杂质:TLC也可以用于检测杂质的存在,通过对比分析样品与 标准溶液的斑点位置和Rf值,可以检测样品中的杂质。 总结起来,TLC是一种简单可靠的分离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分离迅速、成本低廉等优点。它在化学、药学、生物学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适用于分析、鉴定化合物,纯化和检测杂质等。

实验一 薄层色谱法

实验一薄层色谱法(TLC) 一、实验目的 掌握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进而掌握色谱分离、纯化、定性、定量的理论基础,掌握TLC在农药残留分离中的定性应用 二、实验原理 1、TLC分离原理 残留农药中各组分本身分子结构不同,极性、溶解度大小也不同,各组分对吸附剂的吸附能力也就不同。当展开剂流经吸附剂时,各组分会发生无数次的吸附—解吸附的过程,吸附力弱的组分随流动相迅速向前,而吸附力强的组分则滞后,由于各组分之间的迁移速度不同而实现分离。组分被分离后在TLC上的位置,常用比移值R f表示。 R f=原点至被测组分斑点中心的距离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 2、TLC显色方法 (1)紫外显色 (2)显色剂(参考文献) ➢通用型显色剂:碘熏、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磷钼酸等 ➢专属型显色剂:硝酸银、氯化铁、香草醛等 三、实验试剂、材料 薄层层析板(硅胶)、层析缸、点样毛细管、紫外分析仪、碘熏缸(自制碘熏)、乙酸乙酯、石油醚 四、实验步骤 1、取一薄层层析板,在距离上、下边缘0.5 cm处,用铅笔各画一水平直线,然后在下方直线上等距离标记三个点,作为原点。 (注意:标记点不要紧靠薄层板两侧,以防止产生边缘效应。) 2、用点样毛细管在标记的原点处,依次点入测试样品A、AB、B。然后,紫外灯照射,观察各样品斑点的初始形态特征,并记录1。 (注意:毛细管不可混用;垂直点样,不可戳破硅胶薄层;点样斑点直径尽可能小,斑点之间不可交叉。)

3、层析缸中倒入一定体积的溶剂A,然后将点好样品的薄层板放入,待溶剂前端展开到薄层板上方直线以后,取出。待溶剂挥发完全后,紫外灯照射,观察各样品斑点在薄层板上的迁移情况,并记录2。 (注意:层析缸中溶剂不可加入过多,溶剂面不可高于薄层板下方所画直线,以防止点样样品解吸附到溶剂中。) 4、将上述层析缸中的溶剂A更换为溶剂B,然后将溶剂已经挥发完全的薄层层析板放入,按照上述方法,待溶剂前端展开至薄层板上方直线后,取出。紫外灯照射,观察各样品斑点迁移情况,并记录3。 5、待薄层板溶剂挥发完全后,重复步骤4,观察各样品斑点分布情况,并记录4。 6、将层析缸中的溶剂B更换为溶剂C,重复上述步骤,观察各样品斑点分布情况,并记录5。 7、将步骤6中溶剂挥发完全的薄层板放入碘熏缸中,观察个样品斑点的变化,并记录6。 五、实验结果 请画出记录1—6中薄层板中各斑点的分布情况,并计算各操作条件下的比移值。 例如: 六、思考题 1、TLC固定相有哪几类?适合分析哪些组分?

地衣标准薄层色谱法(TLC)

地衣标准薄层色谱法(TLC) 地衣化学物质的测定还可以采用标准薄层色谱法(thin-layer chromatography,简写为TLC)[44-45]。利用C 溶剂系统(甲苯:乙酸=20:3),荧光检测使用上海顾村电光仪器厂生产的三用紫外线分析仪,硅胶板GF254(150 × 100 mm)购自青岛海洋化工厂,分区标准样采用含有降斑点酸(norstictic acid)和黑茶渍素(atranorin)的我国特有种金丝刷(Lethariella cladonioides),具体方法[4]如下:(1)选取地衣样品,剪碎,放入PE管(500 µl)中,滴加丙酮至样品全部浸入。浸泡约10分钟。 (2)在硅胶板下部边缘1.5 cm处用铅笔画一直线。在直线上每隔1 cm处标记一点,共标出18个点。第1、8、18三个点不予编号,用于标准样的点样。 (3)将点样后的硅胶板,置于层析缸内液面以上,待硅胶板饱和后。再置于溶剂液面以下约1 cm,使点样斑与溶剂液面相距约0.5 cm,保持水平,展层。 (4)待溶剂前缘从原点走至约9 cm后,取出硅胶板,风干。 (5)在紫外仪下,观察色谱斑点有无荧光现象,并用铅笔标记。 (6)对已有标记的斑点,进行C、K、P和KC等显色反应实验,记录结果。 (7)将硅胶板用10%硫酸喷湿,透视有无脂肪斑,并作记录。随后,置入110ºC恒温干燥箱内,直到色谱显色良好,取出,拍照。 (8)在显色后色谱原点上、下缘各取切线,上下切线之间的区域为第一区;以同样方法,在标准样品显色后的黑茶渍素及降斑点酸处,分别划出第4区和第 7区;在第1区和第4区中间划一条直线,分出第2区和第3区;同样的方法在第4区和第7区中间划分出第5区及第6区。 (9)根据各色谱斑点的位置和颜色,确定其化学成分(参照表3-1)。

TLC法

TLC 第二部分色谱分析 第一章薄层色谱法(TLC) 一薄层色谱法概述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基于混合物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不均匀分配或保留而将其分离的方法。与HPLC不同,TLC将固定相涂铺在栽板上,使之形成均匀的薄层。被分离的样品溶液点加在薄层板下沿的位置,再把下沿向下放入盛有流动相(深度约5mm)的密闭缸中,进行色谱展开,实现混合组分分离。被展开的组分斑点即色谱谱带,通过适当技术对色谱谱带进行处理可得到定性和定量的检测结果。 薄层色谱法具有技术比较简单,操作容易,分析速度快,高分辨能力,结果直观,不需昂贵仪器设备就可以分离较复杂混合物等特点。 二薄层色谱法中的薄层板、薄层板的涂铺、点样和展开(一)薄层板 TLC分离的选择性主要取决于固定相的化学组成及其表面的化学性质。可通过改变涂层材料的化学组成或对材料表面进行化学改性来实现改变薄层色谱分离的选择性。此外,固定相的物理性质,如比表面积、比空容、平均孔径等也对其色谱行为产生影响。 (1)载体对TLC载体的基本要求为:机械强度好、化学惰性好(对溶剂、显色剂等)、耐一定温度、表面平整、厚度均匀、价格适宜。 (2)固定相TLC固定相包括改性固定相和未改性固定相两类。硅胶和氧化铝是最常用的两种未改性固定相。 (3)粘合剂在制备薄层板时,一般需在吸附剂中加入适量粘合剂,其目的是使吸附剂颗粒之间相互粘附并使吸附剂薄层紧密的附着在载板上。常用的粘合剂可分为无机粘合剂和有机粘合剂两类。 (4)荧光指示剂荧光指示剂是便于在薄层色谱图上对一些基本化合物斑点(无颜色斑点、无特征紫外吸收斑点)定位的试剂。加入荧光指示剂后,可以使

这些化合物斑点在激发光波照射下显出清晰的荧光,便于检测。 (二)薄层板的涂铺 涂板方法可以分为涂布法、倾注法、喷洒法及浸渍法四类,其中涂布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涂板方法。 TLC固定相薄层涂铺大多采用湿法匀浆,要求薄层均匀、平整、无气泡、不易造成凹坑和龟裂。 薄层板活化处理可以获得适宜活性,提高色谱分离效率和选择性。 (三)点样 点样是TLC分离和精确定量的关键。不同种类的样品常需选用不同的配样溶剂,一般采用易挥发的非极性或弱极性溶剂配样。离子型化合物样品,常需先衍生化成在挥发性强、极性小的溶剂中易溶解的样品衍生物。最适合点样的样品浓度应为(1~5)μg·μL-1,点样体积视点样技术不同而异。TLC定量分析时,样品量的适宜范围为最小检出量的几倍至几十倍。样品原点一般在1mm左右为佳,原点过大或样品量过大,会导致分离变坏。点样步骤一般占TLC全部分析时间的三分之一左右,所以使点样仪器化、自动化,既快又准,获得好的重复性,是TLC工作者所期盼的。 (四)展开 TLC展开就是流动相沿薄层(固定相)运动,以实现样品混合组分分离的过程。这一过程需在具有一定形状的展开室中进行。薄层展开有三种形式,直线式展开方式为实际应用中使用最普遍的展开方式。 三薄层色谱流动相与展开机制 (一)对流动相溶剂选择的基本考虑 薄层色谱溶剂的选择对分离的影响很大。与HPLC同理,对复杂样品的分离能否得到理想的结果,流动相的选择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不同溶质与流动相分子、固定相分子间的作用力不同,因此其移动速度也不同,最终导致样品中各组分的分离。对流动相的选择不仅需考虑极性、选择性等因素,更基本的应注意以下因素的影响: (1)溶剂纯度,含有杂质影响分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