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中的柠檬市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业务创新中的柠檬市场效应

摘要:金融业务创新是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突显出了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由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柠檬市场效应就是一个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柠檬市场效应产生的原因,同时提出相应的规避举措。

关键词:金融业务创新柠檬市场效应金融监管

金融业务创新是金融机构发展的需要,并且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为金融机构带来了发展生机和盈利。但是在新业务的推广过程中存在着创新能力差、风险承受能力低、金融监管程度控制难题等种种问题,结果导致了金融业务创新中的柠檬市场效应。如何规避这种效应是当前金融业务创新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当前金融业务创新情况综述

(一)金融业务创新的内容

金融创新的内容十分广泛,各种创新又有着自己的明确目的与要求。按创新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制度创新、业务创新、工具创新。金融业务的创新是把创新的概念进一步引申到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领域。它是金融机构利用新思维、新组织方式和新技术,构造新型融资模式,通过其经营过程,取得并实现其经营成果的活动。商业银行业务在整个金融业务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业务创新构成了金融业务创新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

1,负债业务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创新,包括对传统业务的改造、新型存款方式的创设与拓展,创设新型存款账户在设立,扩大借入款的范围与用途上,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扩大商业银行原始存款的资金来源。而且,通过各种合理、合规的创新业务的技术处理,减少或逃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约束,从而创造更多的派生存款。

2,资产业务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贷款业务的创新,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创新,包括贷款结构的变化,主要是消费贷款业务增长迅速;贷款证券化,具有利率市场化和“表外化”趋势的新的贷款业务。创新主要的目的是为了降低风险、服务客户、扩大收益、减少资本充足率指标对商业银行资金运用能力及业务范围方面的监管限制。

3,中间业务的创新。包括结算业务日益向电子转账发展,信托业务的发展,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自动化服务发展,商业银行信息咨询业的创新与发展等。

(二)金融业务创新的成就

在内外动力的推动下,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同时也为了与外资金融机构竞争,金融部门在业务创新中动力足,机遇好,结合自身业务特点,试办和开办了一些新的金融业务,取得了一定成就。

1,业务种类增长迅速。三大业务种类都有大的增长,比如贷款业务有对企业针对某单一产品的封闭贷款,土地、房产抵押贷款,房地产开发和住房按揭贷款,实行库贷挂钩的粮食专

项收购和储备贷款,打包贷款,保函、信用证等;针对个人开办的消费贷款,有生源地助学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农村小额信用贷款,信用卡透支业务,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贷款等形式的信贷服务产品等,在不同时期,对有效贯彻货币政策,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提高金融机构盈利水平,实现银企、银政双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资产业务有消费贷款的增长,消费者在购买住宅、汽车、大型家电、留学、修缮房屋等方面,都可以向商业银行申请一次性偿还或分期偿还的消费贷款。贷款证券化方面,比如商业性的房地产抵押贷款、汽车贷款以及信用卡贷款等。中间业务的种类更是达到百余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极大地降低了现金的漏损率,减少了信贷资金的不合理储备,提高了资金的流动性,银行的盈利水平大大提高。

2,服务范围广泛。商业银行从过去简单地存贷、动员储蓄的功能,转变为面向大众、面向企业、面向投资机构进行境内外投资的全面的金融服务功能,遍布经济的各个领域。大到企业生产贷款,小到个人交电话费,向外联系各个国家的金融机构,办理跨国金融业务,向内涉及千家万户日常生活。服务范围空前广泛。

3,服务手段增强。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电子化、自动化的全方位、全天候的金融服务使商业银行业务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比如通过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以电子货币的形式办理转账等。

4,金融部门利润结构改变。中间业务通过向客户提供特别设计的、全方位的、多品种的金融服务,极大地改善了商业银行的盈利结构,中间业务利润占比有所增加。

二、金融业务创新中的柠檬市场效应

何谓柠檬市场效应?“柠檬”在美国俚语中表示“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柠檬市场效应则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从而取代好的商品,导致市场中都是劣等品。在许多的市场领域,柠檬市场的理论是十分受用的,“劣币驱逐良币”是柠檬市场的一个重要应用,也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柠檬市场效应同样可以对就业歧视问题进行解释。柠檬市场这个概念对股票市场也是受用的。只要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就会形成次品市场,从而使得次品驱逐优品,达到次品充斥整个市场。

在金融业务创新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由于创新主体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往往存在着以下问题,形成柠檬市场效应。

(一)创新观念落后,创新能力低

西方发达国家银行业的金融业务创新,是为最大限度满足客户和市场的需求,有力地促进金融和经济的发展。而我国金融业务创新则往往是以金融机构自身盈利为目的,不是完全以客户需求为目的。不仅新产品种类较少,而且产品质量低,不容易被客户和市场接受。创新方面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部门,各商业银行各自为政,形成某行的一项新的金融业务在推行中画地为牢,不能同时在金融系统推广应用,信息和成果不能共享。业务开发人员不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不能将高新技术与市场需要的业务种类融合在一起,一项业务开发出来往往成本高而效益低,且极易被其他行“借鉴”,结果形成了不具特色的产品,创利能力差。并且在新业务推广中,宣传手段单一,宣传力度薄弱,主要靠口碑,使新业务难以快速占领市场。这就形成了在新的金融业务推出时的柠檬市场效应,开发机构了解多,而市场了解少。

(二)创新积极性弱,风险承受能力低

“搭便车”现象的普遍存在让一些商业银行缺乏创新精神,而在观望和等待其他金融机构推出新的业务种类,然后模仿去做,这样就使整个创新主体缺少了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使得新业务种类趋同,价格优势不明显。形成了“旧车市场”。在一项新的金融业务推出时,必然是效益与风险并行。我国的商业银行主体是国有商业银行,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商业意识薄弱,在风险中求效益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往往对风险考虑过多,因此偏重对效益好且风险小的产品的推广,而对风险程度较高的产品推广积极性不高,制约了新金融信贷产品的研发推广和应用。进一步把创新业务市场变成了竞争力差的“旧车市场”,不形成柠檬市场效应的概率反而变小了。

(三)金融监管落后,信息披露缺失

金融业务的创新,就其本质来说是金融自由化的必然产物,而金融监管则是国家干预主义在金融业的逻辑延伸。目前金融业务监管工作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

1,监管内容主要是市场准入,监管中还存在着重审批管理;重传统的存贷业务,轻表外业务及其他创新业务;重国有银行,轻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问题。

2,监管的方式和手段较为单一,主要是金融当局的外部监管。由于银行国有化,缺乏自主权和独立性,缺乏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机制,内部控制与监管流于形式,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行业自律组织及社会监督更是少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监督机构对金融业的检查只是偶尔才会有,并没有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制度,没有真正的权限。

3,基层监管人员素质不适应。近年来,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迅速,但目前的监管人员只能疲于应付繁重的日常监管工作,很少有针对性地进行现代金融业务和监管技能的培训,在监管工作中对新业务风险隐患和违规行为难以及时发现。监管队伍素质和监管力量不足是一些监管工作不及时、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4,政府审计受人员限制不能随时随地监督,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独立性又太差。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金融监管的手段主要有三种: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我国主要采用的是行政手段,行政命令和干预是最直接有效的监管手段。近几年,我国虽然陆续颁布了《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和《外汇管理法》等金融监管法律,但是并不能涵盖金融业的全部,且因规定比较原则在金融监管实践中难以具体操作,导致金融业务创新的信息难以及时、准确地向同行业和客户公开,缺少信息披露的平台。而信息不对称正是柠檬市场形成的基本因素。

三、如何规避金融业务创新中的柠檬市场效应

(一)转变创新观念,培养创新能力

商业银行要切实转变传统的经营观念,充分认识到进行金融业务创新不仅是商业银行扩大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