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课堂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设计表
附: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学生“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是:“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二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举例说明”是行为动词,属于应用层次认知水平,对学生要求中等。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人口迁移,了解和掌握人口的迁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说明”是要说出理由,要体现理解的思维过程。

“举例”则是对认知过程要求从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认识,中间自然要有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本节《人口的迁移》是湘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三节。

本章是人文地理的开篇,也是自然到人文内容的过渡,从人地关系角度讲述有关人口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下一章城市的内容做铺垫。

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的模式》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三、学情分析
“人口迁移”这一概念是初中地理课程没有出现的新专业术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目的是要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深层次的理解。

有关国际、国内人口迁移会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是在表面现象上,没有深入分析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

对于知识面不够广、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教学中涉及了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也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并从中达到学习目标。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②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③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②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③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分类;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2.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六、教学过程
【视频播放】暖场视频(3min)
【新课导入】上课!
在刚刚我们所看的视频中,1942年,三百万河南民众离乡背井,跌跌宕宕从河南迁往陕西;上世纪90年代,百万移民为挥别家园,从三峡库区搬向全国各地。

人们为何要离开故土,迁往他乡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学习《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

本节课我们将从“人口迁移概念和分类、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以及人口迁移的影响”这三方面来讲述人口迁移的故事: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讲解】首先,究竟什么是人口迁移呢?请大家将书翻到16页没有书的同学请看到学案,请大家一起告诉我什么叫做人口迁移?
【学生回答】(齐读)
【讲解】也就是说人口要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也就是从迁出地到迁入地。

根据人口迁移的概念请同学们找出关键词,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我们才能称之为人口迁移?
【学生回答】
【归纳】根据同学们的说法我们其作为判定人口迁移的三大依据:
A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度,这个时间我们一般以1年作为标准,人口迁移的时间一般要超过一年。

B 居住地变更
C跨越行政区界限,而这个界限指的是县级及其以上的行政区界限
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称为人口迁移,只满足其中一个或两个条件的我们叫做人口流动。

【讲解】现在,在课件上有6种不同的情况,请大家讨论并思考以下情况哪些属于人口迁移,并告诉我为什么?我将请一位同学单独起来作答
【学生回答】
【讲解】A、B、C表示三个不同的国家,图中这个较粗的虚线表示国界线,而较细的虚线表示县界限,箭头表示人口流动的方向,现在我给出请大家判断一下以下哪些箭头属于人口迁移呢?(请同学上讲台指出)
请大家观察红圈里的人口流动与绿圈里的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
【讲解】这就是我们人口迁移的分类,根据迁移的空间范围不同我们将人口迁移成两类,一种是国际人口迁移,一种是国内人口迁移,他们之间的区别就是——是否跨越国界。

从人口迁移的方向上划分,我们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类:看图,农村学生去北京上大学属于从农村迁向城市;广州老师到巴蜀中学工作属于城市迁向城市;三峡工程人们从原来的村子迁向其他省的移民新村属于从农村迁向农村;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城市支援农村建设属于从城市迁往农村。

非常好,请大家思考目前我们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主要的迁移方向应该是这四种中的哪一种?
【学生回答】
【总结】非常好
【过渡】同学们刚刚看到视频里的片段属于人口迁移吗?
【学生回答】
【启下】当然是,而且这是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那同学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要不远千里甚至是不远万里离开故土,迁移他乡呢?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有哪些?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
【讲解】今天我们就以重庆的人口迁移为例来探讨人口迁移的因素。

重庆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活动,现在我们就沿着历史的轨迹来探寻重庆的人口迁移史。

【描述并提问】重庆最早的迁移大致可以追溯到巴人西迁,也就是青铜器时期到战国时期这一段时间,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巴人起源于汉江上游,以渔猎为生,为了寻求更好的生存环境,他们沿江迁移在鱼盐丰富的巫溪迅速发展壮大,而巫溪属于山区,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对粮食需求也日益增大,与此同时农耕文明的出现,巴人沿着长江迁移到便于耕种的重庆及成都平原地区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则材料,与同桌讨论并思考巴人先后迁入巫溪,成都平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过渡】跟着历史的脚步走到明清时期,大家知道在明清时期重庆发生了什么人口迁移事件吗?
为什么会发生湖广填四川呢?带着这个疑问请大家看一个小视频
【提问】根据刚刚的视频,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一起告诉我有哪些原因!
【学生回答】
【升华】这次湖广填四川移民活动持续了100多年。

据统计,在一百年间,大约有623万湖广移民入川,据嘉庆十七年的不完全统计,71.6%重庆人都是移民及后裔,也就是说在场的各位同学绝大多数都是湖广填四川移民的后裔。

【讲解】沿着历史的轨迹,我们将视线放到民国时期的重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东北、华北、华东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一大批工厂、学校、企业随之内迁,如重钢也是在这一时期汉阳迁到了大渡口区,引从起这一时期重庆迁入人口的大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讲解】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新中国成立以后
1978年,一位老人提出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口迁移日益频繁,在这以后我国主要的人口迁移方向是怎样?(学生回答)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的集合体,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这一时期重庆一大批农村青年到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城市打工,吸引着看他们去沿海地区的原因是什么?(经济发达,工资收入高,有较多的就业岗位,生活水平高)1997年6月18日也就是19年前的明天,重庆正式挂牌为直辖市,经济腾飞,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就业岗位增加,目前重庆市农村人口到主城工作已超过了外出人口的一半。

重庆发展起来,重庆农村人口开始大量向主城流动,这又是为什么?(经济发展起来,就业机会增多,据家乡更近)
但我们再看看,在所有因素里最吸引人口迁移的因素是?
【学生回答】
【讲解】这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这次库区移民的安置分布图,此次三峡大移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转承】在人口迁移中有一样东西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方便了人们从迁入地到迁出地,对人口迁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学生回答】
【讲解】了解了重庆的迁移史,我想问问在咱们班有没有户籍不是重庆的同学?现在我想对他们做一个面对面的采访:你到重庆的原因?
【联系】现在请同学们做一个小练习来检验一下我们刚刚所学。

【总结】(板书)这就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四大因素,同学们发现没有我们在考虑人口迁移的时候不仅要考虑为什么要迁移,还要考虑迁去哪里,也就是说迁入地往往对我们有着吸引力(拉力),而迁出地对我们往往有着一个推力,人口迁移往往是在推拉力共同作用下形成。

通过刚刚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影响人口迁移有着不同的主导因素,但目前最主要的是?
三、人口迁移的影响
【过渡】我们国家目前有很多种人口迁移方向,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农村迁往城市,请分析这种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有怎样的影响?现在我将班上分为两大阵营——迁入地和迁出地,请大家结合生活实际以及学案中的案例,总结归纳农村迁往城市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请大家从利弊两方面回答,我将请小组代表上台发言。

【拓展】这只是从农村到城市这种迁移方向的影响,那其他的迁移方向呢?如城市向农村又会有哪些影响呢?这个问题就请大家下去思考并完成学案中的表格。

【总结】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图,经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是否对人口迁移这个现象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人口迁移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两年后的大家也会站在迁移的十字路口,而这次迁移是梦的抉择,是希望的寄托,是学有所成的收获;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人们迁移,只为更好的生活!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三节,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并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在学习原因之前必须了解人口迁移是什么?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人口迁移的定义,分解出三项标准,并结合生活实例从距离、时间、范围三个层面对是否为人口迁移进行区分。

人口迁移的分类比较容易理解,在此处选择略讲。

本节重难点在人口迁移的原因上,从人文地理的框架讲人口迁移比较枯燥,因此在该处我加入了乡土地理的成分,以重庆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为线索,从巴人西迁到三峡移民,一路走来,重庆人民的迁入和迁出原因进行分析,学生更易理解和分析,让他们重视生活中的地理。

然而在课程的安排上,对于学生知识掌握要求较少,学生的课堂性评价不足,这是需要在及今后教学中改进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