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物理试题201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物理复习题
1. 什么是量子力学,简要表述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举例说明量子力学理论的实际应用。答:量子力学: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由波函数来描写,状态随时间的变化遵循一定的规律。
发展过程见题5
应用:1、晶体管
晶体管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同时扮演电子信号放大器和转换器的角色。这几乎是所有现代电
子设备最基本的功能需求。但晶体管的出现,首先必须要感谢的就是量子力学,在晶体管上
加电压能实现门的功能,控制管中电流的导通或者截止,利用这个原理便能实现信息编码,
以至于编写一种1和0的语言来操作它们。
2、量子温度计
研究团队在追寻精确的过程中,借助量子隧道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粒子在穿越势垒的过
程中产生了量子噪声,用量子温度计去测量这些噪声便能够精确地得出实验物体的温度。
3、量子计算机
相比传统计算机,量子计算机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并行处理。借助并行处理的能力,量子计算机能够同时处理多重任务,而不是像传统计算机那样还要分出轻重缓急。量子计算
机的这一特性,注定它在未来将以指数级的速度超越传统计算机。
2. 用量子力学理论如何求粒子的力学量与状态函数?
答:力学量必须用线性厄米算符表示,这是由量子态叠加原理所要求的;任何力学量的实际
判断值必须是实数,因此它的本征值也必须为实数,这就决定了力学量必须由厄米算符来表示。
波函数是描述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微观客体的量子状态的函数,知道了某些微观客体的波函
数后,原则上可得到该微观客体的全部知识。微观客体的运动状态可用波函数来描述,这是
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假设。
3. 论述原子结构理论并结合实验观测论述这个理论的发展过程。
答:基态原子具有核式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带负电的电子在一定
的壳层轨道上绕核旋转,其中n代表不同的壳层,同时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n+0.7l
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
1、汤姆生原子模型
1897年汤姆逊从阴极射线中发现带负电的电子,1910年密立根用油滴实验发现了电子的电量值,从而算出电子质量,它比整个原子的质量小得多,后来J.J.汤姆孙提出“西瓜”原子模型,认为原子带正电部分是一个原子那么大的球,正电荷在球中均匀分布着,在球内或球上有负
电嵌着,这些电子能在它们的平衡位置附近做简谐振动。后来,粒子的散射实验对汤姆孙模
型提出了挑战,实验发现粒子在轰击铂箔时,绝大多数平均只有的偏转,但有大约的粒子
偏转角大于,其中有的接近。
2、卢瑟福原子模型
经过对粒子散射实验的记过分析,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
有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所带正电的数值是原子序数Z和单位电荷e的乘积,原子核外散布
着Z个带负电的电子围绕它运动,但原子核质量占原子质量的绝大部分。
3、玻尔原子模型
卢瑟福的原子模型虽然很好的解释了粒子的散射实验,但它又与经典电磁理论想矛盾,经典
电磁理论认为电子加速运动辐射电磁波,能量不断损失,电子回转半径不断减小,最后落入
核内,原子塌缩,与实际不符,因而陷入困境。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能量量子化的概念,解释了黑体辐射谱。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概念。这些结论给了玻尔很大的启发,玻尔把爱因斯坦提出的光量子的概念运用于卢瑟福原子模型中,提出了电子在核外的量子化轨道,解决了原子结构的稳定性问题,最终提出了氢原子的玻尔理论:
一、定态假设:电子只能在一些分立的轨道上运动,而且不会辐射电磁波。
二、频率条件假设:能级差与原子吸收(或放出)的光子能量相同。
三、角动量量子化假设:电子的轨道角动量是的整数倍。
之后,索末菲把玻尔的原子理论推广到包括椭圆轨道,并考虑了电子的质量随其速度而变化的狭义相对论效应,导出光谱的精细结构同实验相符。
4. 为了解释氢原子光谱,波尔提出一个什么假设?由波尔假设得到的氢原子能量、电子的角动量和轨道半径与量子力学理论结果有什么异同?
答:(1) 定态(stationary state)假设:电子只能在一系列分立的轨道上绕核运动,且不辐射电磁波,能量稳定。
两者区别:在玻尔理论中,通过定态和能级描述电子在空间某处的最可几概率,它并没有描述所以电子在空间的分布,而仅仅是得到最大概率存在的几个能级。在量子力学中,通过波函数来描述自由电子在空间各处存在的概率。
玻尔理论利用三个量子数来描述电子轨道:n,nф,nΨ;其中n=1,2,3…,量子力学利用三个量子数m,n,l来描述几率大小。
两者联系:当量子力学中l趋近于无穷大时,l和玻尔理论中的Pф近似相等。同时也表明当L越小时,量子化越明显。L越大时,量子理论越接近经典理论。
5. 简要表述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
答:量子力学包含波动力学和矩阵力学两部分,与之对应,理论的建立过程也沿着两条逻辑主线:一是在普朗克量子假说的启发下,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理论,后者启发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动论,由此导致薛定谔建立了波动力学;二是在普朗克量子假说的启发下,玻尔提出了原子理论,在此启发下,海森堡和波恩建立了矩阵力学。
另一种答案:早在十九世纪末,经典的物理学基础已经被物理学家所建立。当时的力学方面有包含牛顿力学的分析力学,电磁方面有麦克斯韦方程组,热学方面热力学三大定律,物理学家们普遍存在着乐观的感觉,认为对于物理现象已经有了基本和全面的认识。然而在新世纪之初,W•汤姆逊即开尔文爵士在一次“十九世纪的乌云笼罩这热和光的动力学理论”的报告却引起了整个物理理论的变革。首先便是1900年,普朗克提出辐射量子假说,假定电磁场和物质交换能量是以间断的形式(能量子)实现的,能量子的大小同辐射频率成正比,比例常数称为普朗克常数,从而得出黑体辐射能量分布公式,成功地解释了黑体辐射现象。接着1905年,爱因斯坦引进光量子(光子)的概念,并给出了光子的能量、动量与辐射的频率和波长的关系,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其后,他又提出固体的振动能量也是量子化的,从而解释了低温下固体比热问题。1913年,玻尔在卢瑟福有核原子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原子的量子理论。按照这个理论,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分立的轨道上运动,原子具有确定的能量,它所处的这种状态叫“定态”,而且原子只有从一个定态到另一个定态,才能吸收或辐射能量。这个理论虽然有许多成功之处,但对于进一步解释实验现象还有许多困难。在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动和微粒的二象性之后,为了解释一些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法国物理学家德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