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邪入里化热 热不得外达 湿热交蒸 发黄
脾胃湿浊内阻
湿不得下泄
湿 热 交 蒸 ( 中 焦 )
熏蒸肝胆 郁热炽盛 阻滞气机
胆汁外溢
黄疸,身目发黄,黄色鲜明
发热,口渴欲饮,无汗或但头汗出 恶心呕吐,腹微满,大便不爽或秘 结,小便短赤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
方 解 清 热 , 利 湿 , 退 黄 君 臣
臣 厚朴(辛苦温 )
陈皮
燥湿行气除满
理气和胃,燥湿醒脾 温胃降逆止呕

生姜 大枣
佐 使 甘草
健脾和中
调和诸药
平胃散
配伍特点
燥湿与行气并用,而以燥湿为主。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口淡不渴,舌苔
厚腻为辨证要点。
平胃散
加减变化
⑴兼食滞:加山楂、神曲、麦芽(楂曲平胃散) ⑵气滞甚:加木香、砂仁 ⑶胃失和降而呕吐甚:加藿香、半夏→不换金正气散
茵陈辛苦微寒 栀子 大黄 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芳香舒脾,透表畅气 清热降火,通利三焦 泻热逐瘀,通利大便

茵陈蒿汤
配伍特点:
利湿与泻热并进 通利二便,前后分消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 其证属湿热并重。 临床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 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为辨证 要点。
膀胱湿热 淋证
温 燥 药 以 祛 湿
寒 凉 药 以 清 热
湿热侵淫肌肉关节
痹证、痿证
祛风湿
清热祛湿
1、湿温病的特点: 初起病在气分,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章虚谷:“湿土之土,同类相召Baidu Nhomakorabea故湿热之 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
2、湿热为患,治疗难度大,应注意: ⑴辨湿与热之孰多孰少。 ⑵湿邪粘滞,湿不去则热难清。 “湿去则热孤也。”
茵陈蒿汤
加减变化
湿重于热 加茯苓、泽泻、猪苓
热重于湿 加黄柏、龙胆草
胁痛明显 加柴胡、川楝子
茵陈蒿汤
【重点】
1、组成、功效、主治 2、大黄的配伍意义。
八 正 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车前子 瞿麦 组 成
萹蓄 栀子 木通
滑石 甘草炙 大黄煨各一斤(各500g)
加灯心,水煎服。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头痛、眩晕
内因 外因
下 带下、小便不利 行气药 健脾药
苔腻或滑 病程长,缠绵难愈
肝失疏泄
三焦水道不通



病 因


祛除 水湿
湿从内化
芳香化湿药 苦温燥湿药
发汗
能 祛湿剂
湿从外走
利尿
泻下
5、使用注意
1.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2. 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脏腑、兼夹等因素。
3. 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
外内 感伤 风湿 寒滞
湿浊中阻,脾胃不和 湿阻气滞
恶心呕吐,肠鸣泄泻 胸膈满闷,脘腹疼痛 舌苔白腻
藿香正气散
病机


君 藿香辛温芳香 ――解表化湿,辟秽和中,升清降浊
臣 紫苏、白芷 --外散风寒,芳香化湿 半夏曲、厚朴 ――理气燥湿,降逆止呕
佐 桔梗 白术、茯苓
生姜、大枣 使
――宣肺利膈(助藿香解表化湿 )
清热祛湿
[组成与用法]
杏仁五钱(15g) 白通草二钱(6g) 飞滑石六钱(18g) 白蔻仁二钱(6g)
竹叶二钱
(6g)
厚朴二钱(6g)
半夏五钱(15g)
水煎服
生薏苡仁六钱(18g)
[功用]
宣畅气机 清利湿热
[主治]
湿重于热之湿温病。
湿温初起 暑温夹湿
湿重于热证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 故病湿热。”(《温热经纬》)
4. 祛湿剂多由芳化苦燥或甘淡渗利之品组成,易 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孕妇 应慎用。
祛湿剂
第一节 化湿和胃
适用病证:湿浊内阻,脾胃不和证。 配伍药物:苦燥、芳化之品配行气、健脾 以及解表药。
平 胃 散
宋·宋周应《简要济众方》
组成与用法
苍术四两(120g) 厚朴三两(90g) 陈皮二两(60g) 炙甘草一两(30g)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伤寒论》
清热祛湿
·茵陈蒿 汤·
【组成】
茵陈六两(18g)
栀子十四枚擘(14g) 大黄二两(6g)
茵 陈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 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 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 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现代 用法:水煎服)。
主证病机分析: 湿热熏蒸,胆汁外溢。
祛湿剂
3、分类与适应证
化湿和胃 清热祛湿 湿浊内阻,脾胃失和 外感湿热,湿热内郁,湿热下注
利水渗湿
温化水湿 祛风胜湿
水湿壅盛
阳虚不能化水或湿从寒化 风湿在表或风湿侵袭痹阻
4、组方思路
水 液 代 谢 失 调 肺失宣降 脾失健运 肾失气化 水 湿 内 停
表 酸、软、重、肿、痛
湿 痰 水 饮
症状 上
阻滞气机 困阻脾胃 湿邪粘腻
第三节
利水渗湿
适用病证:水湿壅盛之水肿、泄泻、 淋浊、癃闭等证。 配伍药物:利水渗湿药+健脾药+温 阳化气药或养阴药。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正是对此而言。
五苓散
《伤寒论》
〖命名〗本方由五味药组成、名为“苓”, 苓同令,意在令水行之意 故名五苓散。
利水渗湿
[组成]
猪苓十八铢(9g) 泽泻一两六铢(15g) 白术十八铢(9g) 茯苓十八铢(9g) 桂枝半两(6g)
助蔻仁以畅中和胃
佐滑石、通草、竹叶 ――渗利湿热
三仁汤
配伍特点 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
三仁汤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属湿温初起,湿重于热 之证。 以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 热,苔白不渴为辨证要点。
三仁汤
加减变化
湿温初起,卫分症状较明显:加藿香、香薷
寒热往来:加青蒿、草果
三仁汤
温热初起之“三戒”
不可汗之,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 瞑不欲言; 不可下之,下之则洞泄。 不可柔润,润之则锢结不解
重点: 1.主治、病机、组成。 2.三仁的作用。 宣化上焦、运化中焦、渗利下焦, 使湿热之邪从三焦分消。使全方化湿于 宣畅气机之中,清热于淡渗利湿之间。
趣味记忆法
三仁汤 --三人后半夜通话(“杏 仁、白寇仁、薏苡仁” 厚朴 半 夏 竹叶 白通草 滑石)
·八正散·
重点: 八正散的主治证及大黄的作用。
比较
本方与小蓟饮子均有清热利水的功用, 均可用于热琳证。 但八正散偏重利湿通淋,并能泻热降 火,主治下焦湿热蕴结的湿热淋; 小蓟饮子侧重清热凉血,兼能育阴, 主治下焦瘀热,热伤血络的血热淋; 两方所主病证有病在气分与血分、热 结与阴伤之偏。
三仁汤
《温病条辨》
⑷脾不升清而水泻:加利湿药或合五苓散(胃苓汤)
⑸胆管结石兼苔厚腻:加茵陈、栀子、郁金、金钱草
⑹口甜、口腻:加佩兰、白蔻、草果
⑺酒积、浮肿、胸闷、苔腻: 加干姜、砂仁、葛花
平胃散
使用注意
本方苦温辛燥,阴虚气滞,脾胃虚弱
者,不宜使用。
平胃散
重点: 1 平胃散的制方特点。 2 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
趣味记忆法
方名: 本方以八味清热利水通淋药和清
热泻下药组成,组方用药侧重于苦寒
通利。因八味药等量共为散剂应用,
故名“八正散”。
·八正散·
【运用】 1、本方适宜于膀胱湿热证。 2、辨证要点: 小便浑赤,溺时涩痛,淋漓不畅,苔 黄腻,脉滑数为依据。 * 淋证日久,肾虚气弱者不宜。
3、临证加减: ①血尿:可加小蓟、白茅根以凉血止血; ②石淋涩痛:加海金砂、金钱草以通淋化石; ③小便浑浊较甚:加萆薢、石菖蒲。
每服6g,姜枣煎汤送下。
[功 用 ] 燥湿运脾,
行气和胃。


湿滞脾胃证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脾失健运-不思饮食,口淡无味 湿气 滞机 脾壅 胃滞
升降失常-吐、利、嗳气吞酸
阻滞气机-脘腹胀满或疼痛
湿滞肌肉-怠惰嗜卧,肢体沉重
病机
苔白腻而厚,脉缓
平胃散
方 解
君 苍术(辛苦温燥 ) 燥湿运脾,降浊和胃 燥行 湿气 运和 脾胃
平胃散 --姜枣草皮厚猪不吃(生 姜 大枣 甘草 陈皮 厚朴 苍术 **)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命名〗以藿香为主药,“正气”就具有驱邪 之意。此方中大量芳香之品,可辟秽去浊,以正 “不正”之气,故名藿香正气散。 燥湿和胃


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各一两(30g)
半夏曲 白术 陈皮 厚朴 苦桔梗各二两(各60g) 藿香三两(90g)
趣味记忆法
藿香正气散 --陈姐服下腹皮草后 想找江苏白蜘蛛(陈皮 桔梗 茯 苓 半夏 大腹皮 甘草 厚朴 藿香 大枣 生姜 紫苏 白芷 白术 )
第二节 清热祛湿
祛湿剂
湿热证治疗思路
外感湿温
湿重于热
热重于湿 宣上
分消湿热
畅中
渗下 退黄 和胃+利湿 利水
肝胆湿热 黄疸
湿
阴 邪

阳 邪

湿热内蕴
脾胃湿热 吐泻
五苓散是一张调节人体水液分布异 常的方剂
水煎服
功 用
利水渗湿 温阳化气
主治证
1.伤寒太阳膀胱蓄水证。
2.水湿内停。
3.痰饮内停。
〖方解〗
君 泽泻:利水渗湿。


茯苓、猪苓:淡渗利湿。
白术:健脾燥湿。促进运化,既可化水为津,又可输津四布
温阳气化,内助膀胱气化。 桂枝: 协渗利药以布津行水
疏表散邪,外解太阳之表。
制方特点:
主以淡渗,辅佐以甘温辛通,为利水而 兼扶脾温阳之法。
运 用
辨证要点
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 湿滞证。对于四时寒湿感冒,尤以暑季感
寒伤湿,脾胃失和者最宜。还可用于感受 山岚瘴疟及水土不服者。(辟秽化浊,和中悦脾。)
临证以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 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藿香正气散
使用注意
1 方重在化湿和胃,解表散寒之力较弱, 故服后宜温覆以助解表。 2 湿热霍乱之吐泻,则非本方所宜。


湿 热 淋 证
·八正散·
主证病机分析:
湿热下注
膀胱气化不利:小便淋漓不畅,溺时涩痛; 膀胱水道不通:小便点滴难出 (癃闭), 小腹急满; 膀胱脉络受损:小便浑赤; 津液耗损:口燥咽干。 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湿热下注,蕴结膀胱,气化不利。
【方解】
·八正 散·
君:瞿麦、扁蓄 — 清利湿热,利尿通淋。 臣:木通 — 清心利小肠,通淋。 车前子 —清肺利膀胱,通淋。 滑石 —清利三焦,利窍通淋。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湿邪阻遏 卫阳不达 困阻脾胃 湿热交蒸 头痛恶寒 身重疼痛 肢体倦怠 胸闷不饥 面色淡黄 午后身热
病机 湿温初起
湿 重 于 热 证
邪留气分
湿重于热
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三仁汤


宣上 畅中 渗下
君杏仁 ――宣利上焦肺气 白蔻仁 ―行气化湿,宣畅中焦 薏苡仁 ―渗湿利水而健脾
臣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
清热利水
君臣药相配,增强清热利湿,利尿通淋之力。
瞿麦、萹蓄、滑石、木 通、车前子、山栀子
·八正散·
佐:山栀子 — 清泄三焦湿热
大黄 —泻热降火利湿
灯心草 — 清心除烦 使:炙甘草 — 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制苦寒渗利太过 。
大黄使湿热从大便而去
制方特点: 本方疏利下焦而不专于治下,三焦 同治;清利与清泻合法;组方用药侧重 于苦寒通利。全方以清利膀胱为中心, 并行清肺肃上源,降心火利小肠,泻湿 热走大肠,有“疏凿分消”之巧。
第十五章
祛湿剂
1、定义
凡以祛湿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 通淋泄浊等作用,用于治疗水湿病证的一 类方剂,统称祛湿剂。
祛湿剂
2、适应病证
水湿病证。
湿浊所致病证较为复杂,治疗湿病则方 法各异。大抵湿邪在上在外者,可表散微 汗以解之;在内在下者,可芳香苦燥以化 之,或甘淡渗利以除之;从寒化者,宜温 阳化湿;从热化者,宜清热祛湿;体虚湿 盛者,又当祛湿扶正兼顾等。
调畅三焦气机
陈皮、大腹皮 ――行气化湿,畅中行滞
――健脾运湿止泻
――健脾和胃
炙甘草 ――调药和中
〖组方结构〗 桔梗 藿香: 解表散寒,芳香化湿,和胃止呕
紫苏.白芷
白术.茯苓
厚朴.大腹皮
半夏曲. 陈皮
姜. 枣. 草
由此可见,三部分共同作用达到了解表、化湿、理气 之功。
配伍特点:
①解表与疏里同施,升清与降浊互用; ②标本兼顾,扶正祛邪,解表、祛湿与补 脾合法;③君以藿香,一药三用,即解表、 化湿、和中。 本方虽表里同治,但以治里为主;升降 兼施,以降为主;标本兼顾,以治标为主; 扶正祛邪,以祛邪为主。
藿香正气散
加减变化
表邪偏重,寒热无汗 兼气滞脘腹胀痛 加香薷 加木香、延胡索
藿香正气散
【重点】
1、组成、功效、主治及藿香的配伍意义。 2、理解桔梗的配伍意义。
肺主一身之气,外通于皮毛,内通于膀胱,而 内湿之治与它也有关系。只有肺气正常,才能通 调水道,下输膀胱,也就是说必须要肺的气化功 能正常。所以在这里,桔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中间作为一个枢纽的药。
炙甘草二两半(75g)
半夏曲—— 半夏、生姜汁加面粉 发酵而成(止呕之力更强)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解表化湿 理气和中


外感风寒 内伤湿滞证
外感风寒 内伤湿滞
恶寒发热,头痛
症 状
恶心呕吐,肠鸣泄泻
胸膈满闷,脘腹疼痛 舌苔白腻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风寒外束,卫阳郁遏 恶寒发热,头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