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剂

合集下载

中医(专长)-方剂学-祛湿剂

中医(专长)-方剂学-祛湿剂

第十六单元祛湿剂(一)概述1.祛湿剂的适用范围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袪湿剂。

属于“八法”中“消法”。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湿者,每因居处湿地,或冒雨涉水,感受湿邪所致。

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身重,肢节酸痛,或面目浮肿等,多为肌表为病。

内湿者,每因恣食生冷,过饮酒酪,湿困脾胃,中阳不振所致。

症见脘痞腹满,呕恶泻痢,黄疸淋浊,足跗浮肿等,多属脏腑为病。

2.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

表湿甚者可以内传脏腑,内湿重者亦可外溢肌肤。

病情又有寒化、热化、属虚、属实、夹风、夹暑等复杂变化。

故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虚实寒热、兼夹等因素。

(2)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

(3)祛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组成,易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孕妇应慎用。

(二)燥湿和胃剂平胃散《简要济众方》【组成】苍术四两厚朴三两陈橘皮二两甘草炙,一两【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配伍意义】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

以燥湿运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使气行则湿化。

苍术为君,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

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故臣以厚朴,芳化苦燥,行气除满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

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助苍术、厚朴之力。

佐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

姜、枣为佐,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益气以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枣相合尚能调和脾胃。

综合全方,燥湿与行气并用,而以燥湿为主。

燥湿以健脾,行气以祛湿,使湿去脾健,气机调畅,脾胃自和。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各二两藿香三两甘草炙,二两半【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中医药大学《祛湿剂》教案

中医药大学《祛湿剂》教案

第十九章祛湿剂【教学目的】1.掌握本类方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

2.掌握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五苓汤、防已黄芪汤、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8首)。

3.熟悉八正散、猪苓汤(2首)。

4.了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二妙散、五皮散、萆〓分清饮(5首)。

【教学内容】【定义】凡以祛湿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化湿行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一类方剂统称为祛湿剂。

属于“八法”中“消法”范畴。

【适应证】祛湿剂用于治疗湿病,凡因正气不足,又居处卑湿、阴雨湿蒸,冒雾涉水,汗出沾衣,或经常在水中作业,人久处之,正不胜邪,感受外湿;或恣啖生冷,过饮酒酪,肥甘失节,则脾阳失运而湿从中生者,均可运用本类方剂治疗。

【分类】湿邪伤人,常与风寒暑热相间,人体又有虚实强弱之分,所犯部位又有表里上下之别,病情亦有寒化、热化之异。

因此,湿邪为病较为复杂,祛湿之法亦种类繁多。

大抵湿邪在外在上者,可表散微汗以解之;在内在下者,可芳香苦燥以化之,或甘淡渗利以除之;水湿壅盛,形气俱实者,又可攻下以逐之;从寒化者,宜温阳化湿;从热化者,宜清热祛湿;体虚湿盛者,又当祛湿与扶正兼顾。

故本章方剂分为化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五类。

【注意事项】临床运用祛湿剂应注意点:祛湿多由芳香湿燥或甘淡渗利之药组成,易于耗伤阴津,故对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等,均应慎用。

19.1燥湿和胃化湿和胃剂,适用于湿浊内阻,脾胃失和的病证。

湿邪中阻,脾胃之气不和,则升降运化功能失调。

临床常见脘腹痞满,嗳气吞酸,呕吐泄泻,食少体倦,舌苔白腻,脉濡等症。

所以本类方剂主要由苦温燥湿与芳香化湿药组成,以燥湿健脾,化浊和胃,使中焦气机调畅,脾胃运化功能恢复。

常药物如苍术、厚朴、陈皮、藿香、佩兰、白豆蔻等。

若小便不利,须配伍利水湿之品,如茯苓、薏苡仁、车前子之类,以使湿从下行;若气滞较甚,当配伍行气健脾之品,如枳壳木香、大腹皮、半夏、生姜之类,以除满和胃;若兼外感风寒而见恶寒发热,头痛头重时,宜配伍辛温解表之品,如苏叶、荆芥、白芷、羌活之类,也可酌加宣肺之品,如桔醒、杏仁等,以解表化湿。

19.1 祛湿剂

19.1  祛湿剂

第十九章祛湿剂凡以祛湿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化湿行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一类方剂,统称为祛湿剂。

属于八法中的消法范畴。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湿者每因居处卑湿、阴雨湿蒸,冒雾涉水,汗出沾衣,人久处之,则邪从外侵。

常伤及肌表经络,其发病则见恶寒发热,头胀身痛肢节酸疼,或面目浮肿等。

内湿者,每因恣生冷,过饮酒酪肥甘失节,则湿从中生。

多伤及脏腑,其发病则见脘腹胀满,呕恶泄利,水肿淋浊,黄疸,痿痹等。

然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外湿可以内传脏腑,内湿亦可外溢肌肤,故外湿、内湿又常相兼并见。

湿邪伤人,常与风、寒、暑、热相风人体又有虚实强弱之分,所犯部位又有表里上下之别,病情亦有寒化、热化之异。

因此,湿邪为病较为复杂,祛湿之法亦种类繁多。

大抵湿邪在外在上者,可表散微汗以解之,在内在下者,可芳香苦燥以化之,或甘淡渗利以除之;水湿壅盛,形气俱实者,又可攻下以逐之;从寒化者,宜温阳化湿;从热化者,宜清热祛湿;体虚湿盛者,又当祛湿与扶正兼顾。

本章分为化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湿化浊五类。

攻逐水湿之剂,已在泻下剂中叙述,可以联系学习。

湿与水,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

人身之中,主水在肾,制水在脾,调水在肺,故水湿为病,与肺脾肾三脏有密切关系。

脾虚则生湿,肾虚则水泛,肺失宣降则水津不布,所以在治疗上又须紧密联系脏腑,辨证施治。

他如三焦、膀胱亦与水湿相关,三焦气阻则决渎无权,膀胱不利则小便不通,是以畅三焦之机,化膀胱之气,均可使水湿有其去路。

湿属阴邪,其性重浊粘腻,最易阻碍气机,而气滞不行,又使湿邪不得运化,故祛湿剂中常常配伍理气之品,以求气化则湿化。

祛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药组成,易于耗伤阴津,故对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等均应慎用。

第一节化湿和胃化湿和胃剂,适用于湿浊内阻,脾胃失和所致的脘腹痞满,嗳气吞酸,呕吐泄泻,食少体倦等症。

常以苦温燥湿与芳香化湿药如苍术、藿香、厚朴、白豆蔻等为主组成方剂,代表方如平胃散、藿香正气散等。

2024年祛湿剂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祛湿剂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祛湿剂市场前景分析引言祛湿剂是一种用于去除空气中的湿气和湿度的产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祛湿剂在市场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需求。

本文将对祛湿剂市场的前景进行分析。

祛湿剂市场的当前状况目前,祛湿剂市场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各类产品层出不穷。

主要有颗粒吸湿剂、除湿盒、电热除湿器和竹炭除湿袋等。

这些产品通过不同的机制和原理去除湿气,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在当前市场中,颗粒吸湿剂是最常见的祛湿产品。

它们通常使用吸湿颗粒材料,如硅胶、蒙脱石等,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湿气并将其转化为液态。

除湿盒则是一种封闭的容器,可以放置在潮湿的地方,通过吸湿剂的作用吸收湿气。

电热除湿器利用电热加热使湿度升高,进而促使湿气凝结成水并排出。

竹炭除湿袋则是一种利用竹炭的吸湿性能吸收湿气的产品。

祛湿剂市场的发展趋势1.消费者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关注度提高: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关注度也开始增加。

祛湿剂作为改善室内环境的一种产品,将会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需求。

2.产品创新和技术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祛湿剂产品的创新和技术进步也将推动市场的发展。

例如,一些新型祛湿剂产品已经采用了智能控制和自动化技术,通过感应湿度自动启动和停止工作,提高了产品的便利性和效果。

3.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在当前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社会背景下,祛湿剂市场也将向着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越来越多的产品将采用可再生材料和环保原料制造,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市场的发展,祛湿剂市场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

产品品质和性价比将成为消费者选择产品的重要因素。

同时,厂商之间的品牌宣传和营销策略也将对市场份额的争夺产生重要影响。

祛湿剂市场的机遇和挑战祛湿剂市场在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机遇和挑战。

机遇: - 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日益关注,祛湿剂市场将迎来更大的市场需求。

15-祛湿剂

15-祛湿剂
藿香正气散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去皮,各一两(各3g)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二两(各6g)藿香去土,三两(9g)甘草炙,二两半(6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
【功用】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临床应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燥湿和胃之基础方,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为使用要点。
2.加减变化:若证属湿热者,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属寒湿者,加干姜、草豆蔻以温化寒湿;湿盛泄泻者,加茯苓、泽泻以利湿止泻;若呕者,加半夏以和胃止呕。
3.现代运用:本方现代常用于传染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闭经、经前期紧张综合症、子宫颈炎、小儿厌食症、婴幼儿腹泻、急性湿疹等证属湿滞脾胃者。
(2)藿香正气散常用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近代又有许多新的进展。①治泄泻,30例患全身不适、食欲不振,腹痛,肠鸣腹胀,腹泻昼夜4~8次,便稀呈粥样或水样,淡黄色或有泡沫,给服藿香正气散方加减治疗,2d之内痊愈。②痢治疾,某患者腹痛腹泻、发冷发热,里急后重1d,大便化验,福氏痢疾杆菌阳性,服霍香正气散片剂后,1d后里急后重消失,继续服5d痊愈.③治恶阻,100例,患者口淡纳呆,恶心呕吐,头晕困倦,服药后效果显著,痊愈.④治酸中毒,98例,其中急性胃肠炎失水性酸中毒5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1例,急性肾炎尿毒症酸中毒23例,总有效率87.7%。⑤治热滞证,以霍香正气散加减(藿香、茯苓、白芷、苏叶、大腹皮、佩兰、竹叶、黄芩、甘草)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兼滞者20例服药后显效5例,有效13例,有效率90%。[周仲贵,等.藿香正气散方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新用.中成药,1991,13(12):353]

祛湿剂

祛湿剂

脉证合参,辨为寒湿阴黄之证。 治宜温阳化湿退黄。疏方: 茵陈3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白术15克 桂枝10克,猪苓10克 附子10克,干姜 6克。 初服日进两剂,三天后诸症好转。继则日服一剂,三 周痊愈。化验检查:各项指标均为正常。
【按语】本案辨证属于“阴黄”范畴。阴黄之因,或外受 寒湿之伤,或食生冷伤脾,或医者过用寒凉之药损伤脾胃。 寒湿阻于中焦,肝胆气机疏泄不利,胆汁外溢而发生黄疸。 寒湿为阴邪,故黄疸之色晦暗。又见便溏、虚肿、小便不 利,舌淡、苔白,脉来沉迟等症。一派寒湿之象,故辨为 阴黄。治当健脾利湿,退黄消疽。方以茵陈蒿为主药,本 品无论阳黄、阴黄,皆可施用。用五苓散温阳化气以利小 便,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附子、干姜以温 脾肾之阳气,阳气一复,、脉络瘀滞之火疳。用 制川乌以祛风除湿止痛,并与威灵仙同用,其效更佳。川乌 毒性较大,用量不宜过重,以3~9克为宜,常用蜂蜜制并煎, 以解其毒,以防中毒。杏仁宣通上焦肺气,蔻仁开中焦之湿 滞,薏苡仁利下焦之湿热,厚朴辅助杏仁、蔻仁先通上中焦, 滑石、通草以辅助薏苡仁清利下焦湿热,使温邪从小便除, 红花、桃仁以活血化瘀。药物直达病所,则诸病愈矣。
【重点、疑难点分析】 1.本方治证病机:湿浊内阻,复感风寒。 2.辨证要点:恶寒发热,吐泻腹痛,舌苔白腻。 3.本方重在化湿和胃,对于湿滞脾胃而表证不明显 者,亦可应用。 4.方中半夏用半夏曲,取其化湿和胃之力优,而燥 湿之力不及半夏。
二、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蒿 山桅子 大黄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 满,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数。
【重点、疑难点分析】 1.本方治证病机:湿困脾胃,中焦气阻,致脾失健运 胃失和降。 2.辨证要点:脘腹胀满,舌苔厚腻。 3.方中苍术以米泔水浸渍,甘草炒用,旨在增强其和 中之力。 4本方以治湿寒困脾者为宜。

祛湿剂

祛湿剂

风湿热邪留滞经脉——肩背沉重,遍身肢节烦疼。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方解:
羌 茵 活 陈 苓 泻 猪 泽 芩 参 风 黄 苦 防 升 麻 根 葛 白 术 术 参 归 母 苍 人 当 知 草 甘
配伍特点
发散风湿与利湿清热相配,表里同治; 苦燥渗利佐以补气养血,标本兼顾。
甘露消毒丹 A类 《医效秘传》 医效秘传》
主证分析: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 证 湿 热 湿热交蒸:发热,肢酸,倦怠; 并 湿阻气机:胸闷腹胀 重 湿热熏蒸肝胆:身目发黄 邪 热毒上壅:咽颐肿痛,口渴 在 湿热下注:小便短赤,泄泻、淋浊 气 舌脉: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分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方解:滑茵黄 菖藿白 木连射薄贝 石陈苓 蒲香豆 通翘干荷母 寇 君 臣 佐
主证分析:湿热黄疸。 外邪入里化热 热不得外达 湿热交蒸 发黄 脾胃湿浊内阻 湿不得下泄
湿 热 交 蒸 ( 胆汁外溢 黄疸 发热,口渴欲饮,无汗或但头汗出 恶心呕吐,腹微满,大便不爽或秘 结,小便短赤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 熏蒸肝胆 郁热炽盛 阻滞气机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方解:茵 梔 大 陈 子 黄 君 臣 佐
第二十章 祛湿剂
定义: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 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 统称祛湿剂。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脏腑、兼挾等因 素; 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 祛湿剂多由芳化苦燥之品组成,易耗伤阴 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 孕妇应慎用。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句方》(A类) 太平惠民和剂句方》 主证分析: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 内伤 湿阻气机:胸膈满闷,脘腹疼痛; 湿滞 升降失常:恶心呕吐,肠鸣泄泻, 舌苔白腻

方剂学课件 9.祛湿剂

方剂学课件 9.祛湿剂

2、实脾散: ①温阳健脾力强—附、姜、苓、术、姜、枣、草。 ②偏治脾—众多治脾药,故称实脾散。 ③行气燥化水湿—厚、瓜、香、槟、果(苓术姜) 附、姜:温阳健脾 苓、术:健脾燥利水湿 瓜、厚、香、槟、果:温化寒湿,行气和中。 草、姜. 枣:调和药性。
(二)主治:
1、真—肾不化气,水气泛滥—A、偏肾 B 、水湿较轻。水肿,尿少,下利 少,腹痛,肢重,苔白滑,脉沉。 2、实—脾不制水,寒湿阻滞—A、偏脾 B、湿重气滞。水肿重,尿短少,便 溏,胸腹胀满,苔厚腻,脉沉迟。
第四节 温化水湿剂 苓桂术甘汤
《伤寒论》
一、主治:痰饮
上犯清宫

清阳不升
脾阳不足

脉弦滑
不能制水
聚湿停饮
胸胁
胸胁胀满
苔白滑
上凌心肺
二、治法:
心悸、短气而咳
温 温阳化饮
1、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2、 脾能制水,脾虚不能制水
2013-8-6

健脾利水

3、 “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方剂学
三、方解: 茯苓 桂枝 白术 甘草 l 利水渗湿 温阳化饮 健脾燥湿 益气和中 渗利 温化 培土 祛湿化饮
真武汤 实脾散
一、共性



1、组成:苓、术、附、姜 2、作用:温阳健脾利水(脾肾双温) 3、主治:脾肾阳虚水肿—腰以下肿甚,
小便不利,大便溏、肢冷、舌 白、脉沉(按之凹陷不起)。
二、区别:(一)作用

1、真武汤: ①作用较单纯—专于温阳利水。 ②作用平和—药少力缓。 温阳—仅附子、无干姜、肉桂配伍。 利水—仅芍药、茯苓、无猪、泽。 ③偏治肾—君以附子、善入少阴,配白芍。 附子:温肾暖脾,助阳祛寒。 苓术:健脾和中,燥利水湿。 生姜:助附温阳,温散水湿。 白芍:利水、缓急、敛阴舒筋。

祛湿剂

祛湿剂
长期服用时可出现头晕、心悸等症状。
石淋通片
附方: 附方: 胆石通胶囊:主要成分茵陈、黄芩
、广金钱草、大黄、溪黄草、柴胡 、枳壳等,具有清热、疏肝、活血 的功效,现代研究有消炎、利胆、 排石等作用,用于胆石症、胆囊炎 等的治疗。
藿香正气丸
药物组成: 一、药物组成:藿香、大腹皮、
紫苏、陈皮、茯苓、半夏曲、白术 、厚朴、白芷、桔梗、炙甘草等。 剂型: 二 、 剂型 : 丸剂、散剂、水剂、 口服液、片剂等。 来源: 三、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金钱草冲剂
现代药理作用: 五、现代药理作用:
有抑制结石形成、排石、镇痛、抑菌等 作用,动物实验表明金钱草能明显降低 实验性高草酸尿症大鼠肾组织中草酸和 钙含量,减少乙二醇诱导的草酸钙结晶 在肾中的形成、沉积,从而显著抑制大 鼠草酸钙肾石形成。
金钱草冲剂
六、临床应用:
尿路结石、尿路感染、结石引起的肾绞 痛、胆囊结石、肾炎浮肿等。
石淋通片
现代药理作用: 五、现代药理作用:
临床和动物实验表明该方具有抗炎、利 尿、利胆、增强平滑肌规律性收缩、防 治大鼠实验性肾结石等作用。
六、临床应用:
尿路结石、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胆囊 炎、解雷公藤中毒等。
石淋通片
七、用法、用量: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5-10片,一日3次。
八、使用注意: 使用注意:
补阴剂
补阴剂
六、临床注意事项:
1、需紧密联系脏腑,辨证施治; 2、多配伍理气之品,以求气化则 湿化; 3、对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 孕妇等应慎用。
金钱草冲剂
药物组成: 一、药物组成:金钱草、车前
草、石苇等。 剂型: 二、剂型:冲剂。 来源: 三、来源:研究方。

方剂-16祛湿剂

方剂-16祛湿剂

方剂学——第十六单元祛湿剂一、概述祛湿剂的适用范围祛湿剂适用于湿邪所致的多种病证。

湿分内外两类,外湿,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重,肢节酸痛,或面目浮肿等;内湿,症见胸脘痞满,呕恶泄泻,水肿黄疸,癃闭淋浊等。

祛湿剂的应用注意事项:湿邪重浊腻滞,易阻气机,须酌情配伍宣降肺气、健脾助运、温肾化气之药。

祛湿剂多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易伤阴津,有碍胎元,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等慎用。

二、燥湿和胃平胃散【组成药物】苍术四两、厚朴三两、陈橘皮二两、炙甘草一两、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配伍意义】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的主方。

【附方】不换金正气散较平胃散多藿香、半夏二味,故燥湿和胃、降逆止呕之力益著,兼可解表,用于湿邪中阻,兼有表寒之证。

柴平汤即小柴胡与平胃散合方,功在和解少阳,燥湿化痰,用于治疗素多痰湿,复感外邪,寒多热少之湿疟。

藿香正气散【组成药物】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各二两、藿香三两、炙甘草二两半、姜三片枣一枚【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证候】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配伍意义】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内伤湿浊所致霍乱吐泻的常用方。

方中藿香用量偏重,即取其辛温而解在表之风寒,又以芳香而化在里之湿浊,且可辟秽和中,升清降浊,为君药。

半夏、陈皮;白术、茯苓共为臣药。

桔梗宣利肺气,有助解表,升水之上源,以助祛湿;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又调和营卫,共为佐药。

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又调中和脾。

【鉴别】香薷散与藿香正气散均可治夏月感寒伤湿,脾胃失和之证。

香薷散药简力薄,宜于外感于寒,内伤暑湿之证;藿香正气散解表散寒与化湿和中之力皆胜于香薷散,宜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之重证。

此外,香薷散多治夏季之阴暑;藿香正气散则四时感冒皆宜。

三、清热祛湿茵陈蒿汤【组成】茵陈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满,口中欲饮,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数等。

第十五部分祛湿剂

第十五部分祛湿剂
助蔻仁以畅中和胃
佐滑石、通草、竹叶 ――渗利湿热
三仁汤
配伍特点 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
三仁汤


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属湿温初起,湿重于 热之证。 以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 身热,苔白不渴为辨证要点。
三仁汤
加减变化
湿温初起,卫分症状较明显:加藿香、香薷
寒热往来:加青蒿、草果
三仁汤
温热初起之“三戒”
第十五章
祛湿剂
1、定义
凡以祛湿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 通淋泄浊等作用,用于治疗水湿病证的一 类方剂,统称祛湿剂。
祛湿剂
2、适应病证
水湿病证。
湿浊所致病证较为复杂,治疗湿病则方 法各异。大抵湿邪在上在外者,可表散微 汗以解之;在内在下者,可芳香苦燥以化 之,或甘淡渗利以除之;从寒化者,宜温 阳化湿;从热化者,宜清热祛湿;体虚湿 盛者,又当祛湿扶正兼顾等。
每服6g,姜枣煎汤送下。
[功 用 ] 燥湿运脾,
行气和胃。


湿滞脾胃证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脾失健运-不思饮食,口淡无味 湿气 滞机 脾壅 胃滞
升降失,肢体沉重
病机
苔白腻而厚,脉缓
平胃散


君 苍术(辛苦温燥 ) 燥湿运脾,降浊和胃
第二节 清热祛湿
祛湿剂
湿热证治疗思路
外感湿温
湿重于热
热重于湿 肝胆湿热 宣上
分消湿热
黄疸
畅中
渗下 退黄 和胃+利湿 利水
湿
阴 邪

阳 邪

湿热内蕴
脾胃湿热
膀胱湿热
吐泻
淋证
温 燥 药 以 祛 湿
寒 凉 药 以 清 热

祛湿剂

祛湿剂

名称主效主治辨证要点病机方解特点加减和备注平胃散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湿滞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脉缓。

脾为湿困则运化失司,阻碍气机苍术—苦温性燥,重用以除湿运脾。

(君)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臣)陈皮—理气燥湿。

(佐)(气化则湿易化)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及诸药。

(使)用法:每服2钱,水一盏,入姜2片,大枣2枚,煎至7分,去姜枣,热服。

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恶寒发热,脘腹疼痛,呕吐,泄泻,舌苔白腻。

风寒束表,卫阳郁遏;湿浊中阻升,降失常藿香—辛散风寒,芳香化湿。

(君)苏叶、白芷—发散风寒,兼可芳化湿浊。

(臣)半夏、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

(佐)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

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

桔梗—宣肺利膈,以利解表与化湿。

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及诸药。

(使)本方重在化湿和胃,而解表散寒力略逊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

湿热雍滞中焦,熏蒸肝胆,胆汁犯溢茵陈—清利湿热而退黄。

(君)栀子—清热燥湿,通利三焦,引湿热自小便而出。

(臣)大黄—泻热逐瘀,通大便,引湿热之邪自大便而出。

(佐)茵陈四逆治阴黄用法:茵陈先煎,大剂量八正散清热泻火,利水通淋湿热淋证尿频、急、痛,小便浑赤,甚或癃闭不通,或血淋,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湿热薀结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畅木通、滑石、车前子、瞿麦、扁蓄—利水通淋,清利湿热。

山栀、大黄—清热降火,山栀兼以通利三焦祛湿。

与小蓟饮子比大黄:泻下焦湿热灯芯—导热下行。

炙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三仁汤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邪在气分.湿重于热)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舌白不渴。

湿热留连气分,湿重于热,湿阻气机杏仁—宣利肺气,气化则湿亦化。

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

薏苡仁—渗利湿热,兼可健脾。

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利湿清热。

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痞。

2024年祛湿剂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祛湿剂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祛湿剂市场规模分析一、引言祛湿剂是一种能够吸收、降低和除去湿气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家庭、办公场所和车辆等各个领域。

本文将对祛湿剂市场的规模进行分析,包括市场规模的概述、增长趋势以及推动市场增长的因素等内容。

二、市场规模概述祛湿剂市场规模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区,祛湿剂产品的总销售额或总产量。

根据数据显示,过去几年祛湿剂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室内湿度和环境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需求量的增加。

据市场调研公司的数据显示,全球祛湿剂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XX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XX亿美元。

这一增长趋势预计将持续到未来几年。

三、市场增长趋势1. 区域市场增长祛湿剂市场增长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

亚太地区目前是祛湿剂市场的最大消费地区,市场规模占全球总市场的XX%。

此外,北美地区和欧洲地区也有不错的市场增长。

2. 产品类型增长祛湿剂市场的产品种类丰富多样,如无源式祛湿剂、电热式祛湿剂、颗粒状祛湿剂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产品的改进,市场上涌现了更多高效、环保的祛湿剂产品。

这些创新产品的出现为市场增长提供了强力的推动力。

3. 应用领域增长目前,祛湿剂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家庭、办公场所和车辆。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关注增加,这些领域对祛湿剂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此外,一些特殊需求的领域,如电子设备、仓储和图书馆等,也对祛湿剂的需求有所增加。

四、推动市场增长的因素1. 健康意识提高人们对室内湿度和环境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认识到潮湿环境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因此,人们对祛湿剂的需求增加,促使市场规模扩大。

2. 经济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能力增强,对品质和舒适性的追求也变得更加重视。

这促使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要求提高,祛湿剂的需求量随之增加。

3. 人口增长全球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住房和办公场所需求不断增加。

这导致潮湿问题在更多的地区和场所得到关注,进而推动祛湿剂市场的发展。

五、总结祛湿剂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受到消费者健康意识提高、区域市场增长、产品类型增长和应用领域增长等因素的驱动。

祛 湿 剂

祛 湿 剂

化湿和胃·藿香正气散
功效: 功效: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解表化湿,
表里双解, 表里双解,长于治里
主治: 主治: 外感风寒,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
化湿和胃·藿香正气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主证病机分析: 主证病机分析:
外感风寒 发热恶寒 头痛 痛 恶
内 伤 湿 滞
外 感 风 寒
卫阳被郁
化湿和胃·藿香正气散 方解 藿香——辛散风寒,芳香化湿,辟秽和中 辛散风寒, 君:藿香 辛散风寒 芳香化湿, 紫苏、白芷——发散风寒,芳化湿浊 发散风寒, 臣:紫苏、白芷 发散风寒 燥湿和胃, 半夏——燥湿和胃,降逆止呕 白术、 健脾燥湿, 白术、茯苓——健脾燥湿,和中止泻 厚朴、大腹皮、 厚朴、大腹皮、陈皮 行气化湿, ——行气化湿,畅中除湿 宣肺利膈, 桔梗——宣肺利膈,利于解表与化湿 佐使: 诸诸药, 佐使:草、姜、枣——诸诸药,和营卫

定义 分类 使用注意

概述·定义
以祛湿药为主组成, 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 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作用, 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作用, 以治疗水湿为病的方剂, 以治疗水湿为病的方剂, 统称为祛湿剂
概述·使用注意
(1)调治肺、脾、肾; 调治肺、 (2)配伍行气药; 配伍行气药; (3)素体阴津亏虚,病后体弱及孕妇慎用 素体阴津亏虚, (芳香温燥及甘淡渗利药易耗津伤阴) 芳香温燥及甘淡渗利药易耗津伤阴)
化湿和胃·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散与平胃散比较: 藿香正气散与平胃散比较:
都用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都用厚朴、陈皮、 生姜、 皆具有芳香化湿,理气和中的作用, 皆具有芳香化湿,理气和中的作用, 均能治疗湿邪困阻中焦的病证。 均能治疗湿邪困阻中焦的病证。 平胃散以辛温香燥的苍术为君药 以辛温香燥的苍术为君药, 平胃散以辛温香燥的苍术为君药, 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作用, 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作用, 主治湿困中焦,脾胃不和之病证, 主治湿困中焦,脾胃不和之病证, 藿香正气散以辛温芳香的藿香为君药, 藿香正气散以辛温芳香的藿香为君药, 以辛温芳香的藿香为君药 具有外散风寒,内化湿浊,理气和中之效, 具有外散风寒,内化湿浊,理气和中之效, 主治外有风寒、内有湿滞之证。 主治外有风寒、内有湿滞之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痛、眩晕
内因 外因
下 带下、小便不利 行气药 健脾药
苔腻或滑 病程长,缠绵难愈
肝失疏泄
三焦水道不通



病 因


祛除 水湿
湿从内化
芳香化湿药 苦温燥湿药
发汗
能 祛湿剂
湿从外走
利尿
泻下
5、使用注意
1. 湿邪为病,有外湿、内湿之分。
2. 治湿之法,当结合部位、脏腑、兼夹等因素。
3. 湿邪最易阻滞气机,故多配伍理气之品。
膀胱湿热 淋证
温 燥 药 以 祛 湿
寒 凉 药 以 清 热
湿热侵淫肌肉关节
痹证、痿证
祛风湿
清热祛湿
1、湿温病的特点: 初起病在气分,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章虚谷:“湿土之土,同类相召,故湿热之 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
2、湿热为患,治疗难度大,应注意: ⑴辨湿与热之孰多孰少。 ⑵湿邪粘滞,湿不去则热难清。 “湿去则热孤也。”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湿邪阻遏 卫阳不达 困阻脾胃 湿热交蒸 头痛恶寒 身重疼痛 肢体倦怠 胸闷不饥 面色淡黄 午后身热
病机 湿温初起
湿 重 于 热 证
邪留气分
湿重于热
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三仁汤


宣上 畅中 渗下
君杏仁 ――宣利上焦肺气 白蔻仁 ―行气化湿,宣畅中焦 薏苡仁 ―渗湿利水而健脾
臣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
炙甘草二两半(75g)
半夏曲—— 半夏、生姜汁加面粉 发酵而成(止呕之力更强)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解表化湿 理气和中


外感风寒 内伤湿滞证
外感风寒 内伤湿滞
恶寒发热,头痛
症 状
恶心呕吐,肠鸣泄泻
胸膈满闷,脘腹疼痛 舌苔白腻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风寒外束,卫阳郁遏 恶寒发热,头痛
茵陈辛苦微寒 栀子 大黄 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芳香舒脾,透表畅气 清热降火,通利三焦 泻热逐瘀,通利大便

茵陈蒿汤
配伍特点:
利湿与泻热并进 通利二便,前后分消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 其证属湿热并重。 临床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 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为辨证 要点。
外内 感伤 风湿 寒滞
湿浊中阻,脾胃不和 湿阻气滞
恶心呕吐,肠鸣泄泻 胸膈满闷,脘腹疼痛 舌苔白腻
藿香正气散
病机


君 藿香辛温芳香 ――解表化湿,辟秽和中,升清降浊
臣 紫苏、白芷 --外散风寒,芳香化湿 半夏曲、厚朴 ――理气燥湿,降逆止呕
佐 桔梗 白术、茯苓
生姜、大枣 使
――宣肺利膈(助藿香解表化湿 )
平胃散 --姜枣草皮厚猪不吃(生 姜 大枣 甘草 陈皮 厚朴 苍术 **)
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命名〗以藿香为主药,“正气”就具有驱邪 之意。此方中大量芳香之品,可辟秽去浊,以正 “不正”之气,故名藿香正气散。 燥湿和胃


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各一两(30g)
半夏曲 白术 陈皮 厚朴 苦桔梗各二两(各60g) 藿香三两(90g)
方名: 本方以八味清热利水通淋药和清
热泻下药组成,组方用药侧重于苦寒
通利。因八味药等量共为散剂应用,
故名“八正散”。
·八正散·
【运用】 1、本方适宜于膀胱湿热证。 2、辨证要点: 小便浑赤,溺时涩痛,淋漓不畅,苔 黄腻,脉滑数为依据。 * 淋证日久,肾虚气弱者不宜。
3、临证加减: ①血尿:可加小蓟、白茅根以凉血止血; ②石淋涩痛:加海金砂、金钱草以通淋化石; ③小便浑浊较甚:加萆薢、石菖蒲。
不可汗之,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 瞑不欲言; 不可下之,下之则洞泄。 不可柔润,润之则锢结不解
重点: 1.主治、病机、组成。 2.三仁的作用。 宣化上焦、运化中焦、渗利下焦, 使湿热之邪从三焦分消。使全方化湿于 宣畅气机之中,清热于淡渗利湿之间。
趣味记忆法
三仁汤 --三人后半夜通话(“杏 仁、白寇仁、薏苡仁” 厚朴 半 夏 竹叶 白通草 滑石)
⑷脾不升清而水泻:ຫໍສະໝຸດ 利湿药或合五苓散(胃苓汤)⑸胆管结石兼苔厚腻:加茵陈、栀子、郁金、金钱草
⑹口甜、口腻:加佩兰、白蔻、草果
⑺酒积、浮肿、胸闷、苔腻: 加干姜、砂仁、葛花
平胃散
使用注意
本方苦温辛燥,阴虚气滞,脾胃虚弱
者,不宜使用。
平胃散
重点: 1 平胃散的制方特点。 2 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
趣味记忆法
茵陈蒿汤
加减变化
湿重于热 加茯苓、泽泻、猪苓
热重于湿 加黄柏、龙胆草
胁痛明显 加柴胡、川楝子
茵陈蒿汤
【重点】
1、组成、功效、主治 2、大黄的配伍意义。
八 正 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车前子 瞿麦 组 成
萹蓄 栀子 木通
滑石 甘草炙 大黄煨各一斤(各500g)
加灯心,水煎服。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运 用
辨证要点
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 湿滞证。对于四时寒湿感冒,尤以暑季感
寒伤湿,脾胃失和者最宜。还可用于感受 山岚瘴疟及水土不服者。(辟秽化浊,和中悦脾。)
临证以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 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藿香正气散
使用注意
1 方重在化湿和胃,解表散寒之力较弱, 故服后宜温覆以助解表。 2 湿热霍乱之吐泻,则非本方所宜。
助蔻仁以畅中和胃
佐滑石、通草、竹叶 ――渗利湿热
三仁汤
配伍特点 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分消。
三仁汤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主治属湿温初起,湿重于热 之证。 以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 热,苔白不渴为辨证要点。
三仁汤
加减变化
湿温初起,卫分症状较明显:加藿香、香薷
寒热往来:加青蒿、草果
三仁汤
温热初起之“三戒”
趣味记忆法
藿香正气散 --陈姐服下腹皮草后 想找江苏白蜘蛛(陈皮 桔梗 茯 苓 半夏 大腹皮 甘草 厚朴 藿香 大枣 生姜 紫苏 白芷 白术 )
第二节 清热祛湿
祛湿剂
湿热证治疗思路
外感湿温
湿重于热
热重于湿 宣上
分消湿热
畅中
渗下 退黄 和胃+利湿 利水
肝胆湿热 黄疸
湿
阴 邪

阳 邪

湿热内蕴
脾胃湿热 吐泻
藿香正气散
加减变化
表邪偏重,寒热无汗 兼气滞脘腹胀痛 加香薷 加木香、延胡索
藿香正气散
【重点】
1、组成、功效、主治及藿香的配伍意义。 2、理解桔梗的配伍意义。
肺主一身之气,外通于皮毛,内通于膀胱,而 内湿之治与它也有关系。只有肺气正常,才能通 调水道,下输膀胱,也就是说必须要肺的气化功 能正常。所以在这里,桔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中间作为一个枢纽的药。
调畅三焦气机
陈皮、大腹皮 ――行气化湿,畅中行滞
――健脾运湿止泻
――健脾和胃
炙甘草 ――调药和中
〖组方结构〗 桔梗 藿香: 解表散寒,芳香化湿,和胃止呕
紫苏.白芷
白术.茯苓
厚朴.大腹皮
半夏曲. 陈皮
姜. 枣. 草
由此可见,三部分共同作用达到了解表、化湿、理气 之功。
配伍特点:
①解表与疏里同施,升清与降浊互用; ②标本兼顾,扶正祛邪,解表、祛湿与补 脾合法;③君以藿香,一药三用,即解表、 化湿、和中。 本方虽表里同治,但以治里为主;升降 兼施,以降为主;标本兼顾,以治标为主; 扶正祛邪,以祛邪为主。
水煎服
功 用
利水渗湿 温阳化气
主治证
1.伤寒太阳膀胱蓄水证。
2.水湿内停。
3.痰饮内停。
〖方解〗
君 泽泻:利水渗湿。


茯苓、猪苓:淡渗利湿。
白术:健脾燥湿。促进运化,既可化水为津,又可输津四布
温阳气化,内助膀胱气化。 桂枝: 协渗利药以布津行水
疏表散邪,外解太阳之表。
制方特点:
主以淡渗,辅佐以甘温辛通,为利水而 兼扶脾温阳之法。
4. 祛湿剂多由芳化苦燥或甘淡渗利之品组成,易 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虚,以及孕妇 应慎用。
祛湿剂
第一节 化湿和胃
适用病证:湿浊内阻,脾胃不和证。 配伍药物:苦燥、芳化之品配行气、健脾 以及解表药。
平 胃 散
宋·宋周应《简要济众方》
组成与用法
苍术四两(120g) 厚朴三两(90g) 陈皮二两(60g) 炙甘草一两(30g)
每服6g,姜枣煎汤送下。
[功 用 ] 燥湿运脾,
行气和胃。


湿滞脾胃证
主治证候病机分析:
脾失健运-不思饮食,口淡无味 湿气 滞机 脾壅 胃滞
升降失常-吐、利、嗳气吞酸
阻滞气机-脘腹胀满或疼痛
湿滞肌肉-怠惰嗜卧,肢体沉重
病机
苔白腻而厚,脉缓
平胃散
方 解
君 苍术(辛苦温燥 ) 燥湿运脾,降浊和胃 燥行 湿气 运和 脾胃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伤寒论》
清热祛湿
·茵陈蒿 汤·
【组成】
茵陈六两(18g)
栀子十四枚擘(14g) 大黄二两(6g)
茵 陈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 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 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 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现代 用法:水煎服)。
主证病机分析: 湿热熏蒸,胆汁外溢。
臣 厚朴(辛苦温 )
陈皮
燥湿行气除满
理气和胃,燥湿醒脾 温胃降逆止呕

生姜 大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