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鲁迅小说的特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讲鲁迅小说的特色(一)

几年来,研究鲁迅小说的特色的论著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它们进行了探讨,前面各讲在论述鲁迅小说的历史地位,基本内容,它与外国文学及我国古典小说的关系时,也多次接触到这一问题。但为了便于学习和掌握,我们仍从总的方面对之做一个简要的概括,即从整体上看,鲁迅的小说有这样一显著的特征,情节单纯,蕴含丰富,篇幅短小,意味深长,有历史的深度,哲理的警辟,诗的意趣。下面从艺术构思,艺术表现,语言等三个方面分别做一些探讨。

鲁迅创作小说在艺术构思时,高瞻远瞩;熔古铸今,以“立人”、“吃人”为中心,着眼于人们心灵的改造,所以开掘深、立意新。在文艺创作中,鲁迅是十分强调艺术家的独创性的,每次创作都必须有新意。他说:“是个小说虽有人说同是天才即不妨所见略同,所做相像,但我以为究竟也以独创为贵,”所以,鲁迅在竭力创造新形式的同时,更着重于从平凡的普通生活中提炼、升华出一种新的思想境界。同样的题材,相似的内容,由于他锐利的观察、剖析,深入的发掘,却可以翻出与众不同的新意来。

“五四”时期,提倡劳工神圣,不少有进步思想的作家竞相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其中人力车夫是颇受关注的题材。诗歌,小说、戏剧对之均有所表现。胡适、沈尹默、叶圣陶均写有《人力车夫》的诗篇(前二者写于1918年,后者写于1920年)、陈绵写有短剧《人力车夫》、郁达夫写有小说《薄奠》、鲁迅则写有《一件小事》。

六十多年过去了,历史证明还是《一件小事》意味深长,更耐人咀

嚼。

上述那些作品的一个共同点是作者们从人到主义出发,以同情、怜悯的态度描写人力车夫的苦难生活,车夫这个描写对象只是处于消极的、被同情的位置上。但《一件小事》却截然不同,它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境界,人力车夫不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人物,而是处在积极主动的位置上,它不是令人同情、怜悯的可怜虫,而是令人赞美、崇敬的高达艺术形象。这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旧中国,十一哥破天荒的创举,因此,作品有深度、有新意、艺术上也不落窠臼。作者通篇运用对比手法,讲“我”这个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同人力车夫进行鲜明对比,从对比中揭示出“我”同人力车夫思想境界高下、美丑的巨大差别。从对比中现出劳动人民崇高的品质,高达的形象,并榨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自私心理和“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这是《一件小事》高于其他同类作品,显示思想深度和“五四”时代精神的一个主要方面。

其次,作品前后将“一件小事”与当时所谓的“文治武功”“国家大事”进行对比,指出“国家大事”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而“一件小事”却将“我”从坏脾气里脱开,从而肯定了“一件小事”,否定了“国家大事”,表明了作者鲜明的政治立场。这是《一件小事》高于其同类作品的另一方面。

再次,作品通过“我”与车夫的对比,不仅使“我”看出了自己思想上的差距,“教我惭愧”,而且,“一件小事”成了促进“我”前进的动力,它“催我自新”,“增长了我的勇气和希望”。

由此可以看出,《一件小事》所表现出的思想境界,时代精神,是当时同类作品所难以企及的。题为《一件小事》,其实却是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大问题。

再如,同是描写个性解放的题材,胡适的《终身大事》与鲁迅的《伤逝》的思想差距,也是不可以道里计的。

独幕剧《终身大事》的情节很简单:阔小姐田亚梅从日本留学归来同家中同样阔气的陈先生相爱。但是亚梅的父母却不同意他们的婚事。田太太的理由是观音菩萨和算命的瞎子先生说二人结合“婚姻不到头”,因为“蛇配虎,男克女,猪配猴,不到头”。田父不同意则是因为两千五百年前,田陈本事一家,所以,“两姓祠堂里都不准通婚”,如果通婚即是犯了“祠规”。但是,田亚梅没有遵从父母之命,她留下字条,暂时出走了:“这是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应该自己决断,孩儿现在做了陈先生的汽车去了。暂时告辞了。”

《终身大事》提出了“五四”时期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田亚梅的出走表现出对封建包办婚姻、对封建迷信以及旧的习俗的不满和反抗,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五四”时期要求婚姻自主、个性解放的反封建精神。但是剧本的反封建内容确实相当浅薄的,艺术形式也比较简单,既没有什么尖锐的戏剧冲突,也灭有什么动人心弦的情节。矛盾的解决也是轻而易举的:田亚梅“暂时”出走了,而且走得很阔气。但是,人们知道五四时期,像田、陈这样经济条件的青年男女是极少的,能有小汽车的阔少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因此他们的情况没有典型意义。他们有钱、有地位,不会像子君和涓生那样。

其次,田亚梅只是暂时告辞了父母,并未与封建家庭决裂。可以设想,她度完蜜月后即会重新回到父母的怀抱,祈求宽恕和谅解。如果陈先生没有汽车和钱,田亚梅又坚决从他而去,那么,情况就完全不同了,等待他们的将是悲剧的结局。而这时当时的胡适不会也不愿意考虑的。不仅胡适,即便是当时大多数作家在创作中也很少接触这一问题。个性解放就是一切,离家出走即是目的。

鲁迅的《伤逝》中提出的问题就深刻得多了。就当时社会的大多数青年女子来说,她们出走后会怎样?出路在哪里?社会能允许她们这样继续生活生活下去吗?

《伤逝》形象地揭示出:没有整个社会制度的变革,离开了政治、经济上的解放,鼓励地追求个性自由婚姻自主,以为只要冲出封建家庭的牢笼,即可实现腐女解放,这不过是主观幻想而已。同时,作品还指出:“人比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如果“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也难免导致悲剧的结局。

作者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深切的指出:中国的娜拉出走后,“不是堕落,就是回来。”《日出》中的陈白露是前者,《伤逝》中的子君是后者。这两条路同样导致灭亡。

在描写农民的题材中,《阿Q正传》是别具一格的,阿Q这一典型的创造,在人们眼前同样打开了一个新的境界,关于这一典型的创新,我们无须多谈。这里只想指出,《阿Q正传》中,对旧中国农村中阶级关系描写的准确性和深刻性,不仅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是绝无

仅有的,即是从当时整个思想界来看,这种认识和反映也是难能可贵的。它对于我们今天的读者认识旧中国农村社会的阶级关系,仍有着巨大的意认。

《阿Q正传》创作于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至一九二二年二月。这时,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不久,马克思列宁注意正在逐步传播,而社会上改良主义、议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潮相当流行。即使在党内,对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要不要农民参加、农民阶级有没有革命要求等问题的认识也很不一致。一九二二年十二月,张国铸在《知识阶级在政治上的地位及其责任》一文中,完全否认农民在中国现代革命中的重大作用:“农民没有政治上的兴趣,简直是全世界的通例。特别是中国的农夫——因为都是小地主式的农民——没有政治的兴趣。”一九二三年七月,当时担任党的总书记的陈独秀,在党的机关刊物《前锋》创刊号上发表文章,也说什么“中国农民所受压迫不像地主强大的国家(如俄罗斯、印度)或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加欧美各国)那样厉害,不容易发生社会革运动。”他还认为地主、富农和贫农的生活并非相去甚远。因此,他提出要通过教育与宣传限田、限租、协议工资及介绍工作等改良主义办法,来解决农民问题。张国铸、陈独秀的文章向人们提出了几个重大问题:一是中国的农民阶级是否受地主阶级的残酷压榨。农民和地主在经济地位上有无差异。而是中国的农民阶级有无政治兴趣,有无革命要求?这是两个互相联系的问题,也是中国革命急需解决的根本问题。

二十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刚刚诞生,党内马列主义水平不高,要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