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裂缝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研究现状
地裂缝场地中埋地管道的地震响应分析
地裂缝场地中埋地管道的地震响应分析关键信息项1、研究目的2、研究方法3、数据来源4、模型建立5、分析指标6、结果评估7、责任与义务8、知识产权归属9、保密条款10、协议有效期11、争议解决方式1、研究目的11 明确本次关于地裂缝场地中埋地管道地震响应分析的主要目标是深入了解地震作用下地裂缝对埋地管道的影响机制,为管道的抗震设计和安全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方法21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和实验研究成果,构建地裂缝场地和埋地管道的精细化模型。
22 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考虑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土管相互作用以及地裂缝的几何形态和力学特性等因素。
23 进行多工况的模拟计算,包括不同地震强度、不同管道材质和管径、不同地裂缝宽度和深度等条件下的地震响应分析。
3、数据来源31 收集相关的地质勘察报告、地震记录、管道工程设计资料等,以获取地裂缝场地的地质参数、地震动参数和管道的基本信息。
32 开展现场试验,测量土的力学性质、管道的变形和应力等数据,作为模型验证和校准的依据。
33 参考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数据库,补充和完善研究所需的数据。
4、模型建立41 根据地裂缝场地的实际情况,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准确刻画地层分布、岩土体性质和地裂缝的几何形态。
42 构建埋地管道模型,考虑管道的材料特性、几何尺寸、连接方式和约束条件。
43 定义土管相互作用界面,采用合理的接触算法模拟土与管道之间的摩擦力、法向力和切向位移。
44 施加地震动荷载,选取合适的地震波输入方式和边界条件,确保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分析指标51 重点关注管道的位移、应变、应力分布以及管道的破坏模式和失效概率。
52 分析地裂缝附近管道的变形集中区域和应力峰值位置,评估管道的抗震性能。
53 研究地震响应沿管道长度方向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因素对地震响应的影响程度。
6、结果评估61 将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数据和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地震工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l 地 震 工 程 发 展 现 状
对于复杂庞大而粗糙 的土木工程, 尤其是涉及结构的非线性 , 没有现成 的理论、 方法和直接可用的验 。 2发展趋势
地震工程研究于2 0 世纪 2 0 年代纳入现代技术科学范畴,
其发展大体经 历了 2个阶段 。第 l 阶段( 2 0世纪 2 O~ 3 O年
失。 在 二 十 世 纪 内震 级 等 于 或 大 于 8的 强地 震 已经 发 生 1 O次 供 了技 术 基础 ,成 为 编 制 大 震 应 急 予案 和 防 震减 灾 规划 的依 之多, 其 中发 生 在人 烟 稠 密 地 方 的地 震 损 失 更加 惨 重 , 如2 0 0 8 据 。动力时程 分析 己属主流 ,结构和构件的非线性性态 的模 年 5月 l 2日的 汶 川 大 地 震 。所 以必 须 大 力 进 行 地 震预 报 与 拟 成 为 最 主要 的关 键 科 学 问题 之 一 , 这 一 阶段 可 称 之 为“ 动 力
静力抗震实验提供 了结构构件 的本构关系 ,计算机技术的迅 速发展使弹性体振动分析的成熟理论在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中
2 . 1 运用 高新信 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防震减灾工作在单体工程、 社区、 城市和区域
土建结构抗震现状分析及研究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毕业设计(论文)函授站:专业: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2017年9月毕业设计(论文)承诺书与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研究、写作的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北京交通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本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读期间所完成的学业的组成部分,同意学校将本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编入有关书籍、数据库保存,并向有关学术部门和国家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呈交复印件、电子文档,允许采用复制、印刷等方式将论文文本提供给读者查阅和借阅。
论文作者签名: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日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日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议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本任务书下达给: 2011 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郭超设计(论文)题目:某企业培训研究一、毕业设计(论文)基本内容二、基本要求三、重点研究的问题四、主要技术指标。
五、其他要说明的问题下达任务日期:年月日要求完成日期:年月日指导教师:开题报告题目:学生姓名:学号:年月日一、文献综述填写说明:指根据论文题目查阅参考文献,通过文献的阅读写清该课题内容的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基本研究方法、当前存在的问题、发展动向,进而引出开展本设计(论文)研究的内容、意义、必要性和价值等(页面大小可以根据字数多少调整)。
请删除填写说明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三、研究方案(框架)填写说明:写明研究所用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步骤、预期成果(效果)等。
(页面大小可以根据字数多少调整)请删除填写说明四、进度计划五、指导教师意见填写说明:查阅资料是否全面,提出的研究方案和计划进度是否可行,还有什么需要注意和改进的方面,是否同意按学生提出的计划进行等。
基于野外实地调查的北京宋庄地裂缝经济损失评估
基于野外实地调查的北京宋庄地裂缝经济损失评估基于野外实地调查的北京宋庄地裂缝经济损失评估一、引言北京市地处华北平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重要的经济地位。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地质灾害频发,给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其中,北京宋庄地区的地裂缝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深入了解宋庄地裂缝的形成原因、发展趋势以及经济损失,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帮助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
二、地裂缝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1. 形成原因地裂缝是地球表面岩层因应力积聚过大而导致的断裂现象。
北京宋庄地区位于北京盆地腹地,其地质构造较为复杂,岩层裂隙发育,因此易发生地裂缝。
而造成地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构造变动、地表沉降、人为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
2. 发展趋势近年来,北京宋庄地区地裂缝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首先,地裂缝的数量逐渐增多。
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包括过度开采地下水、房屋建设和工业开发等,地下岩层的应力逐渐积累,导致地裂缝的形成。
其次,地裂缝的规模逐渐扩大。
随着裂缝不断扩张、延伸,原本较小的地裂缝逐渐形成了复杂的断裂体。
这使得地裂缝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凸显。
三、经济损失评估1. 居民房屋损失地裂缝对宋庄地区居民房屋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大约有2000户居民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其中约有100户需要重新修复或重建。
这导致了大量的经济损失和居民生活的不便。
2. 交通运输阻碍地裂缝的形成对交通运输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我们发现,地裂缝往往穿越了宋庄地区许多道路和桥梁,给当地交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这不仅增加了居民在出行中的时间和成本,还对当地的商业活动和物流运输造成了负面影响。
3. 农田和灌溉系统破坏宋庄地区的农田和灌溉系统也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地裂缝导致土地变形,农田失去了肥沃的土壤,农作物的生长受到严重干扰。
同时,一些灌溉设施也受到破坏,给农民的生产带来了困难。
西安地裂缝研究
西安地裂缝的研究地裂缝是一种地面开裂现象,它给建筑物、公路、地下设施和耕地带来重大损失。
其中西安是我国地裂缝灾害最典型、最严重的城市。
自上世纪50年代出现地裂缝活动对建筑物的破坏现象以来,现在发现的地裂缝已达14条之多,它们似平行等间分布,将西安分割开来,成为危害西安城市建设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
对西安地裂缝发育现状、剖面结构及活动性等方面展开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不仅是对西安地裂缝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对于较好的掌握西安地裂缝发展的新动态、新特点,乃至及时指导西安市的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西安地裂缝基本特征与分布西安地裂缝是一种区域性的地质灾害现象,在平面上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成带性、似等间距性、位错同步性和多级性及剖面上的结构组合形式多样性等展布规律,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大多是由主地裂缝和分支裂缝组成的,上盘发育大规模的次级裂缝;②主地裂缝总体走向北东,近似平行于临潼-长安断裂;倾向南东,与临潼长安断裂倾向相反,倾角约80°。
③地裂缝在走向上具断续延伸特征,每条地裂缝的可达数公里至数十公里。
④地裂缝都发育在特定的构造地貌部位,即梁岗地貌的南侧陡坡上(梁间洼地北侧边缘)。
⑤地裂缝的活动方式是蠕动,主要表现为主地裂缝的南侧(上盘)相对下降,北侧(下盘)相对上升;次级地裂缝则表现为北侧(上盘)相对下降,南侧(下盘)相对上升。
⑥地裂缝的垂直位移具有单向累积的特征,断距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西安地裂缝是在西安正断层组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由南而北在黄土梁洼之间有规律排列,均位于黄土梁的南侧,呈带状分布。
在平面上呈左行雁阵,主体走向为NE70°~80°。
它们一般都由主裂缝及其下降一侧的次级裂缝组成的次级裂缝带,带宽3~8m,局部可达20~30m。
各条地裂缝带大体呈等间距近似平行排列,间距为0.4~2.1km,平均约1km。
将14条西安地裂缝的平面展布分述如下:1 f1(辛家庙地裂缝)该地裂缝发育于广大门黄土梁南侧,西起孙家湾村东,向东穿越太华路至红22旗机械厂铁路专用线东侧的南康花园、温泉花园,经重型机械厂福利区、辛家庙育新小学,延伸至东二环和北二环转盘。
地裂缝地震多波探测方法技术应用研究
探测系统性能指标及标定方法
03
04
05
地裂缝地震多波探测方法技术的实际应用
04
地震多波物理勘探是地裂缝探测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观测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规律,可以获取地裂缝的深度、宽度、延伸方向等信息。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地震反射波法、地震折射波法和地震面波法等,可根信号的采集与处理
01
02
系统分辨率
探测系统的最小可分辨的地震波长,与系统频带宽度有关。
系统精度
探测系统记录的地震波信号与真实的地震波信号之间的误差大小。
系统稳定性
探测系统长时间连续工作时,记录的地震波信号是否保持恒定。
系统线性度
探测系统输出的地震波信号与输入的地震波信号之间的线性关系。
标定方法
采集方式
采用地震勘探中的同步采集技术,将地震波信号同步采集多路通道,并进行叠加处理,以提高信噪比。
数据叠加处理
将多路地震波信号进行叠加处理,以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
数据偏移校正
由于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受到地层、地下水位等因素的影响,需要对数据进行偏移校正,以使地震波信号正确反映地质构造情况。
数据预处理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格式转换、滤波、去噪等预处理,以去除干扰和噪声,突出有效信号。
地球动力学探测方法包括地裂缝地球物理场观测、地裂缝变形监测、地裂缝水化学和气体成分检测等,可根据探测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地裂缝地球动力学探测
地裂缝地震多波探测方法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
05
探测精度高
地裂缝地震多波探测方法技术利用地震波的多波特性,可以精确测定地层速度分布和地裂缝的发育程度,有助于提高地质勘查的精度。
地震活动与地质断层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地震活动与地质断层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地震活动是地球上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和威胁。
了解地震活动与地质断层的关系对于预测地震、减少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地震活动与地质断层研究蓬勃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本文将介绍地震活动与地质断层研究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地震活动与地质断层研究已经成为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通过对地震活动和地质构造特征的观测和分析,科学家们可以了解地质断层的运动方式、断层滑动速率以及断层空间分布等重要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地震灾害的预测和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地震活动与地质断层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例如,通过地震活动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地震活动更集中的地震带,并建立了地震活动的密集区域。
通过对地质断层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潜在的大断层,这些大断层对地震活动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
这些成果为地震灾害的预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此外,地震活动与地质断层研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地震活动与地质断层的研究需要大量的观测和数据支持,而这些观测和数据的获取常常受到设备和技术的限制。
其次,地震活动与地质断层的研究需要多个学科的综合运用,涉及到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这就要求科学家们进行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
未来,地震活动与地质断层研究将展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首先,随着技术的进步,科学家们可以利用更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来观测和研究地震活动与地质断层。
例如,地震仪器的灵敏度和分辨率不断提高,可以捕捉到更小的地震活动,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地震活动的特征。
其次,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来处理和分析地震活动与地质断层的大量数据,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
这将大大提高地震活动与地质断层研究的效率和精确度。
另外,地震活动与地质断层研究的国际合作也是未来的趋势之一。
地震和地质断层不受国界限制,研究者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国际合作来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
地面沉降地裂缝及其研究
地面沉降地裂缝及其研究地面沉降和地裂缝是地球地壳运动中的常见现象之一,对于地质灾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形成原因、分类、影响以及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并介绍一些常见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案例。
地面沉降是地表相对于基岩向下移动的过程,它可以是自然地壳运动或人类活动引起。
自然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沉降主要有构造沉降和火山活动引起的沉降;人类活动引起的地面沉降主要有地下水过度开采、煤矿开采和油田开采等。
地裂缝是地质构造活动或地表沉降过程中,地壳岩石因撕裂而形成的裂缝。
根据地面沉降产生的原因和程度,可以将地面沉降分为自然沉降和人为沉降,其中自然沉降主要分布在地质构造活跃区,而人为沉降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
地裂缝也可以根据地质构造活动的性质和程度进行分类,如构造性地裂缝、扩大性地裂缝和收缩性地裂缝等。
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对人类社会和环境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地面沉降会导致地表下降,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建筑物和交通运输系统造成破坏,给地下管网带来压力;地裂缝会造成土地的破裂和破坏,给农田和建筑物带来损失,甚至引发地质灾害如滑坡和塌陷。
为了研究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地质学家和地震学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其中包括地质勘探、地面测量、遥感技术、地震监测和地质模拟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了解地壳运动的发展趋势、预测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
在世界范围内,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研究非常重要。
比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交界处,地震活动频繁,地裂缝众多,研究加州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对于减少地震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同样,在中国,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的地面沉降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研究地面沉降对于保护地下水资源和减少地质灾害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地面沉降和地裂缝是地壳运动中常见的现象,对地质灾害的研究非常重要。
通过了解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形成原因、分类、影响以及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下结构工程抗震的研究现状及其分析方法
地下结构工程抗震的研究现状及其分析方法摘要随着地下工程的大量兴建和地震自然灾害的频发,地下结构工程的震害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文章根据地下结构工程抗震的研究背景,对国内外在隧道及地下工程抗震减震研究分析方面的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指出了各自存在的优势及局限性。
最后简单阐述了地下结构抗震反应的特点,结构破坏的主要特征及提高结构抗震的措施,并提出了自身对今后该领域研究发展方向的看法与思考。
关键字:地下结构,抗震,现状研究,分析方法1 研究背景地震是自然界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
过去,由于地下结构数量和规模的限制,其震害事例较少,加之地下结构受到周围地层的约束,即使发生地震其震害程度也相对较轻。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地下结构有较好的抗震能力,在地震作用下不易遭受破坏,故地下结构的抗震研究长期未得到重视。
然而,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地下结构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地下结构也相继出现了各种震害。
1923 年日本关东7. 9 级大地震,震区内116 座铁路隧道,有82 座受到破坏;1952 年美国加州克恩郡7.6 级的地震造成南太平洋铁路的四座隧道损坏严重,1978 年日本伊豆尾岛发生7.0 级地震,震后出现了横贯隧道的断裂,隧道衬砌出现了一系列破坏。
特别是1995 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对神户市的地铁线路造成严重破坏,它也是世界范围内大型地下结构遭受最严重破坏的首例。
阪神地震给地铁结构造成的严重破坏及由此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引起了世界各国对地下结构抗震设计和研究的重视。
我国地处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繁。
1999 年9 月21 日,我国台湾省台中地区发生了里氏7 . 3 级地震,台中地区57 座山岭隧道有49 座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200 8 年汶川特大地震中,根据四川省交通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的调查统计,四川地区共有56 条隧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损坏程度如图所示:[1]图1 地震中公路隧道受损评估统计结果根据国内外学者大量的研究结果,地下结构震害类型及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四类[2-3]: 第一类是由断层所引起,造成地层的错动和位移,致使地下结构遭到严重破坏。
河北平原中南部地区地裂缝灾害调查研究
河北平原中南部地区地裂缝灾害调查研究【摘要】河北省平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出现大量地裂缝,使建筑,农业用地遭受破坏,严重影响人民生产生活,给国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笔者在总结收集前人调查资料,经过走访村中老者,实际现场调查在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四市共发现地裂缝131处,并详细勘察,总结地裂缝的发于现状及其诱发因素。
为今后地裂缝治理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河北地裂缝发育因素发展趋势1 概述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尤其进入二十一世纪初,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伴有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日益严重。
河北平原中南部四市共发现地裂缝131处,其中石家庄市16处,衡水市21处,邯郸市34处,邢台市60处。
2 地裂缝长度特征地裂缝的长短、宽窄与深浅可以体现地裂缝的规模。
本区发育的地裂缝规模大小各异。
宽度一般在0.05~0.5m。
地裂缝的切割深度浅者0.2~0.5m,一般为1~3m,深者大于10m。
单条最长者可达62000m,而短者只有数米,以长度来划分地裂缝的规模等级,本区地裂缝可分为:≥1000m(20处)、500~999m(11处)、100~499m(61处)、10~99m(36处)、<10m(1处)和情况不明1处等六种。
文章总结的131处地裂缝长度统计情况见图3-1。
图2-1 地裂缝长度统计饼状图3 地裂缝空间分布特征四市131处地裂缝总体分布密度呈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递减的趋势。
现将各市地裂缝分布特征分述如下:石家庄市地裂缝在鹿泉市东部、正定县北部、藁城市西部、元氏县东部等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区内分布最为密集,以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的早期地裂缝为主,新近出现的裂缝相对较少。
衡水市地裂缝在安平县、武邑县、饶阳县、故城县分布最为密集,本世纪在安平、武邑发现许多地裂缝,地裂缝发育趋势加剧。
邯郸市地裂缝主要分布在永年县西部,其余地区均有零星出现。
地震场地效应及其对结构抗震的影响研究
地震场地效应及其对结构抗震的影响研究地震场地效应是指地震波在遇到地形和土层等不同介质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干扰等现象,导致地震波在不同地方的幅值与频率响应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本文将从地震场地效应的研究现状、影响因素、工程应用及研究展望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研究现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地震场地效应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目前,地震波传播和场地效应的数值模拟已广泛应用于地震工程设计和震源机制分析等方面。
基于地震波传播和场地效应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已经提出了很多防护措施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在研究方法上,目前主要采用有限元法、有限差分法、边界元法以及谱元法等数值模拟方法。
这些方法在研究地震场地效应的机理和影响因素上,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
同时,数值模拟可以大大减少研究成本和实验难度,提高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二、影响因素地形和地质条件是影响地震场地效应的主要因素。
山区、丘陵地区和海滨地区受到的地震场地效应比较大,而平原地区的地震场地效应影响较小。
地质条件包括土层的性质、厚度、层序和空间变化等,土层的厚度和分布越复杂,土层传播的影响就越明显。
此外,土壤的孔隙水对地震波传播也有很大影响。
地震波本身也是影响地震场地效应的因素之一,它们的频率和振幅等特性也会影响其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同时,地震波的震源机制、入射角度和发生地点等都会对地震场地效应造成一定影响。
三、工程应用地震场地效应对结构抗震设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结构动力响应和响应谱上。
考虑到场地特性对建筑物地震响应的影响,设计师应当进行细致地分析和计算,以确定最优的结构形式和参数。
另外,研究地震场地效应也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的建筑抗震规范和标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
四、研究展望尽管地震场地效应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例如,地震波在复杂场地中的传播特性、地震波与介质相互作用的机理、地震场地效应与结构响应之间的关系等。
苏锡常地裂缝地质灾害研究进展及展望
苏锡常地裂缝地质灾害研究进展及展望苏锡常地区是我国近年来地裂缝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本文从地裂缝成因机理与成因模式、地质勘查与监测技术应用、地裂缝危险性评价、地裂缝防灾减灾对策与防控实践等方面对苏锡常地裂缝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认为苏锡常地裂缝的定性分析研究已无法满足苏锡常地区城镇建设防灾减灾对地裂缝研究的需要。
为更好地服务于苏锡常地区轨道交通等重大工程建设,提出了今后苏锡常地裂缝应研究的问题,即:地裂缝的多方法融合监测技术、地裂缝成因机理研究、地裂缝多场耦合机理及模型仿真、地裂缝防控研究等,这些不可回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苏锡常地裂缝研究的方向。
标签:苏锡常地裂缝研究进展展望1引言差异性地面沉降引发的地裂缝是苏锡常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
苏锡常地裂缝是在地面沉降调查与勘查中发现的,苏锡常地区自1989年以来,相继在无锡惠山、锡山、江阴及苏州张家港境内多处发生。
据不完全统计,苏锡常地区因地裂缝损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2.8亿元[1]。
为防治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及地裂缝地质灾害,江苏省实施了深层地下水禁采,禁采后苏锡常地区地下水位逐年回升,地面沉降速率明显减缓,地裂缝活动趋于减弱。
但苏锡常局部地区最大地面沉降速率仍超过30mm/a,个别地裂缝仍监测到活动性,地裂缝危险区还将持续存在,仍然影响着苏锡常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进一步开展苏锡常地裂缝研究工作十分必要。
本文旨在总结苏锡常地裂缝研究进展,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2苏锡常地裂缝研究成果综述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苏锡常地裂缝研究不断深入,在地裂缝成因机理与成因模式、勘查与监测技术、地裂缝危险性评价、防灾减灾对策与防控实践等方面成果众多,对我国地裂缝防治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2.1成因机理与成因模式地裂缝成因机理是地裂缝研究的首要任务。
通过对江阴地裂缝的勘查,排除了构造活动因素并认定苏锡常地裂缝是特定地质背景下地下水强烈开采引发的不均匀地面沉降所致,是地面沉降的灾变[1-3]。
成都市地震研究情况汇报
成都市地震研究情况汇报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东部,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灾害风险较高。
为了更好地了解成都市地震情况,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地震研究工作,现将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们对成都市地震活动的历史数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通过对成都市及周边地区过去百年来的地震事件进行统计和研究,我们发现成都市地震活动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和规律性,这为未来地震预测和防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其次,我们对成都市地震构造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地质勘探、地震勘测和地质钻探等手段,我们发现成都市地处多条活动断裂带的交汇区域,地下构造复杂,存在多个潜在的地震发生断裂带,这为地震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地质基础。
另外,我们还对成都市地震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和预测。
通过建立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我们对成都市不同区域的地震灾害风险进行了定量化分析,为城市规划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展了成都市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工作。
通过加强地震监测站点建设和地震监测网络布局,我们提高了对成都市地震活动的实时监测能力,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地震预警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前几秒到几十秒内对城市进行预警,为市民提供更多的逃生时间。
最后,我们还针对成都市地震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我们建议加强地震科普宣传,提高市民的地震防范意识;加强城市抗震设防标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城市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对成都市地震研究情况进行了汇报,通过对地震活动历史数据、地震构造特征、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地震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的研究,我们为成都市地震预测和防范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也为城市地震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够为成都市的地震防灾减灾工作做出一定的贡献。
我国采动地裂缝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我国采动地裂缝形成机理研究进展1. 本文概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矿产资源开发的深入,采动地裂缝问题日益凸显,对城市安全、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采动地裂缝是指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由于地下岩层的应力状态发生改变,导致地面出现的裂缝现象。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我国采动地裂缝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分析现有研究成果的优势与不足,为今后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本文将对采动地裂缝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区域进行概述,明确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本文将详细回顾和总结我国采动地裂缝形成机理的研究历程,包括早期基于地质力学的研究和近年来结合遥感技术、数值模拟等手段的多学科交叉研究。
接着,本文将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各种形成机理的合理性、适用范围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本文还将探讨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监测数据的不足、模拟方法的局限性等,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采动地裂缝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我国采动地裂缝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 采动地裂缝的基本概念与特征采动地裂缝,也称为采矿引起的地面裂缝,是指在地下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由于岩体的应力重新分布和变形,导致地表产生的裂缝现象。
这一现象在煤炭、金属矿等地下资源开采过程中尤为显著,它不仅影响了地面的生态环境,还可能对周边的建筑设施和人民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采动地裂缝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
地下开采活动破坏了岩体的原始应力平衡状态,使得周围的岩体产生应力集中或释放。
当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岩体的强度极限时,岩体会发生破坏,形成裂缝。
随着开采活动的进行,采空区的体积逐渐增大,上覆岩层的重量使得采空区上方的岩层产生弯曲和下沉,进一步加剧了裂缝的形成和扩展。
采动地裂缝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裂缝的走向和分布与采空区的位置、形状和大小密切相关,往往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二是裂缝的宽度和深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岩体的性质、开采方式、开采强度等三是裂缝的发育过程具有动态性,随着开采活动的进行,裂缝可能不断扩大或延伸,甚至可能诱发地表塌陷等更为严重的地质灾害。
地裂缝场地地铁车站抗震性能研究
地裂缝场地地铁车站抗震性能研究地裂缝场地地铁车站抗震性能研究地铁是现代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地铁车站作为交通枢纽具有极高的人流密度。
然而,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可能对地铁车站的结构安全性造成威胁。
特别是在地震活跃区域,地裂缝的发生可能会给地铁车站的抗震能力带来一定的挑战。
因此,研究地裂缝场地地铁车站的抗震性能对于确保乘客和设施的安全至关重要。
首先,地裂缝场地与地铁车站的相互作用对其抗震性能的影响需要深入研究。
地裂缝是地震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的结果,表现为地表裂缝的出现。
地裂缝的存在对地铁车站的结构稳定性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研究地裂缝与地铁车站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入了解地裂缝对车站建筑物的影响程度,对于改善车站的抗震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地裂缝场地地铁车站的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地震荷载的作用。
地震荷载是指地震产生的力和不稳定性因素对地铁车站结构的影响。
在地震设计中,车站结构需要能够经受住地震产生的水平荷载和垂直荷载,并保持其稳定性。
在地裂缝场地中,地震荷载的作用会更加复杂和严重,因此,对于地裂缝场地地铁车站的结构设计需要更加重视地震荷载的影响。
此外,地裂缝场地地铁车站还需要考虑地震后的紧急疏散和应急处理。
地震发生后,地铁车站人流密集,如何高效疏散乘客,确保他们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地裂缝场地地铁车站需要设计合理的紧急疏散通道和设施,以便在地震发生后能够及时疏散乘客,并提供紧急救援和医疗服务。
此外,还需要制定应急处理计划,指导地铁车站工作人员在地震发生后的正确应对措施,以保障乘客和设施的安全。
综上所述,地裂缝场地地铁车站的抗震性能研究对于确保乘客和设施的安全至关重要。
需要对地裂缝与地铁车站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并在结构设计中考虑地震荷载的影响。
同时,还需要做好地震后的紧急疏散和应急处理工作,以应对地震灾害带来的挑战。
这些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提高地铁车站的抗震能力,确保乘客的安全,并为应对地震灾害提供参考和指导综上所述,地震荷载对地裂缝场地地铁车站的结构设计和安全运营产生了重要影响。
靖远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特征与治理研究
靖远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特征与治理研究论文关键词:地面塌陷地裂缝稳定性分析灾害治理论文摘要:在研究靖远矿区地质环境的基础上,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地面塌陷、地裂缝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对地面塌陷进行了分区稳定性分析评价和地裂缝稳定性分析,针对不同灾害类型、区段,提出了回填、夯填、耕地恢复等治理建议。
1 基本概况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靖远矿区有多达上百家地方煤矿与私营小煤窑进行煤炭开采经营,不仅造成矿区煤炭资源严重浪费,而且导致矿区地质灾害进一步加剧。
小煤窑基本在矿区煤田的浅部开采,其无序的乱挖滥采不仅严重破坏了煤炭资源的分布,而且给煤炭开采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加剧了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
2 矿区地面塌陷现状 2.1 地面塌陷悠久的开采历史和大量的煤炭开采在靖远矿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地下采空区,导致矿区地面塌陷变形强烈、变形范围大。
1)变形特征:地面塌陷变形特征包括地表最大下沉量、最大水平移动、最大倾斜变形、最大水平变形和最大曲率变形量等。
根据现场调查结果,经计算分析,靖远煤矿地表最大下塌、最大水平移动、最大倾斜变形、最大水平变形和最大曲率变形量见表1,靖远矿区的地面塌陷面积见表22)塌陷程度分析:红会矿区地面塌陷面积11.39km2,地表最大下沉值11.7m,最大水平移动 3.7m,最大倾斜309mm/m,最大水平变形+83.66mm/m,-120.13mm/m,最大曲率变形为+11.11×10-3/m,-3.09×10-3/m。
王家山矿区地面塌陷面积4.37km2,地表最大下沉值11.5m,最大水平移动值 5.2m,最大倾斜值157mm/m,最大水平变形值+81.88mm/m,-92.79mm/m,最大曲率变形为+4.24×10-3/m,-4.2×10-3/m。
2.2 地裂缝煤矿开采形成的地裂缝往往与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相伴而生,地裂缝发育特征受地质条件、地下采空区特征等因素控制。
邯郸地裂缝的现状、成因与几何形态分析
邯郸地裂缝的现状、成因与几何形态分析摘要目前,河北省是我国地裂缝灾害的高发区域,而邯郸地区又是地裂缝发生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地裂缝的大量出现,使建筑物、交通道路、基本农田,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本文简要分析了:邯郸地区地裂缝的现状、成因类型与几何形态,目的是为防治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依据。
关键词地裂缝;形态特征;成灾因素分析;目的1地裂缝灾害概况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和宽度的地裂缝。
地裂缝常造成建筑物损毁及民房开裂、农田毁坏、河堤破坏、供水井破坏、不均匀沉陷造成地下管线、交通设施的破坏、降低城镇土地的使用价值。
河北平原是我国地裂缝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
截止到2008年,查明的地裂缝就有500多条,遍及49个县(市)。
据统计,邯郸市地裂缝自1963年以来共损坏楼房至少25幢,开裂平房162间,破坏厂房7处,陷裂墙13堵,错段管道4处,断路基3处,总体损失达2.5亿元。
地裂缝给当地人民财产造成危害的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恐慌,影响了社会安定及经济的发展。
2地裂缝的形态特征2.1地裂缝的规模地裂缝的长短,宽窄与深浅合称为地裂缝的规模。
不同情况发生的地裂缝的规模往往差别悬殊,同一情况发生的许多条地裂缝也可以差异很大。
邯郸地区发育的地裂缝规模也错在很大的差异。
单条最长者可达5 000m,而短的也有数米。
宽度一般在0.03m~0.08m以上。
地裂缝的切割深度浅者0.3m~0.5m,一般为1m~3m,地裂缝的深度一般在10m之内。
地裂缝的宽度,窄着1cm~2cm或近于密闭状态,宽着一般为1m~2m。
从长度上来说,邯郸地区大致可分为:大于1000m,1 000m~500m,500m~200m,小于200m四个级别。
2.2地裂缝的形态地裂缝的发育,不论在平面上或是剖面上,其形态总是以一定的外形显示出来,因此在描述地裂缝的形态时,必然与其所显示的形状相联系。
邯郸地区内大致可分为5种类型:1)直线型。
国外地裂缝成因研究现状
国外地裂缝成因研究现状地裂缝是发育于地壳表层的一种岩土介质的不连续或错断现象,是内外力作用下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引起的地表破裂形迹。
古今中外历史上对于地裂缝都有零星的记载,以我国最早、最多,从史书和地方志查出历史时期多次发生地裂缝,广及我国东部,以华北为最多[1],但因其分布稀疏分散,位移量甚微,损失很少,人们一直将其视为一种局部的、随机而生的自然现象,从未引起重视。
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和过量开采地下水或石油,世界许多地区如美国、中国、墨西哥、澳大利亚以及非洲的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均出现了地裂缝[2-3],并成为了一种地质灾害,其中以中国和美国的地裂缝灾害最为严重,地裂缝不仅造成各类工程建筑如城市建筑、生命线工程、交通、农田和水利设施等的直接破坏,而且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因此,地裂缝成因作为一种独特的地质灾害,已成为国内外地学界和工程界研究的最重要环境地质问题之一,并开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国外对地裂缝问题的研究以美国开展得最广泛,研究的程度较深。
关于地裂缝成因的认识,集中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观点,即构造成因观点、地下水开采成因观点和构造与地下水开采复合成因观点。
(1)构造成因构造成因观点最早由Leonard(1929)提出的,他从地震角度分析了1927年9月12日出现于亚利桑纳州皮卡乔(Picacho)城附近的地裂缝及相距13kin 的EiTiroMine地面异常破裂的成因,认为是1927年9月1旧发生于亚利桑纳州东南部Thcs。
城附近的地震活动导致了岩层破裂,并使已具破裂面的岩层重新复活。
之后有些学者,如Savage(1966)、称eitler(1977)、Fleiseher(1982)、Wyatt(1982)、Roquemore(1982)、LIPPincott(1985)及Holdahl(1986)等对亚利桑纳、加利福尼亚、德克萨斯等州地裂缝的研究也坚持构造成因观点。
然而他们对成因机制的解释却不尽相同,多认为构造对地裂缝的影响表现为控制性的,但不排除其它因素的间接影响。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研究现状及展望
第41卷第1期 2021年2月防灾减灾工程学报Journal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EngineeringVol.41 No.lFeb. 2021DOI: 10.13409/ki.jdpme.2021.01.022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研究现状及展望+于生生,张熙胤,陈兴冲,王义,王万平(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场地条件对结构震害的影响已成公认的事实,如何定量的进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成为地震工程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在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中确定地震动输入至关重要。
针对场地条件和地震动输入对场地地震反应的具体影响、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总结。
已有研究表明,场地条件和地震动输入对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结果有显著影响。
但目前仍存在的问题有:在冻土区进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时未充分考虑冻土层的影响效应;缺乏合理的地震动模型来准确描述实际地震动;尚未明确地震波入射角度对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规律;目前广泛使用的等效线性化方法不能完全反应土体在地震动作用下的真实运动状态而使其计算结果不尽合理。
结合以上问题对还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展望,为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场地地震反应;场地条件;地震动输入;等效线性化方法;场地土非线性中图分类号:TU42,P6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132(2021)01-0181-12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n Analysis of Site SeismicResponseYU Shengsheng, ZHANG Xiyin, CHEN Xingchong, WANG Yi, WANG Wanping(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A b s t r a c t:The influence of site conditions on structural seismic damage has become a wel卜known fact.How to conduct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site seismic response has become one of the urgent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seismic engineering. This paper gives a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site conditions and the influence of ground motion input on the site seismic response and the analysis methods of the site seismic response. It is shown that site conditions and ground motion input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analytical results of site seismic response.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The effects of the frozen soil layer are not fully considered when the site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in the frozen soil areas;there is no reasonable ground motion model to describe the actual ground motion accurately;the influence law of incident angle of seismic wave on seismic response of site has not been clarified;the widely used equivalent linearization method cannot fully reflect the real motion state of soil mass under the action of ground motion, so its calculation results are not reasonable. Combined with the above problems, the further research contents are prospected, which provide reference*收稿日期= 2019-11-13;修回日期:2020-01-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80827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8M643767)、兰州交通大学“天佑青 年托举人才计划”基金(2019)资助作者简介:于生生(1996—),男,硕士研究生。
地裂缝影响带宽度研究现状
地裂缝影响带宽度研究现状龙源期刊网 /doc/4114100024.html,地裂缝影响带宽度研究现状作者:王媛张琬茜杨丽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4期摘要:地裂缝是发育于地壳表层岩土介质的不连续或错断现象,是内外动力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引起的地表破裂形迹。
地裂缝发生的频率和灾害程度正逐年加剧,不仅造成了各类工程建筑和设施的直接破坏,而且还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
根据野外调查,地裂缝的影响区域呈带状沿着裂缝分布,故对地裂缝的影响范围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地裂缝剖面结构影响带宽度研究现状中图分类号: TV5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前言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过量抽汲地下水,加上久旱之后的强降雨等因素的诱发,近年来不断出现新的地裂缝。
在当今我国大兴土木和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大量存在的地裂缝及其潜在的灾害效应是我们必须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开展地裂缝调查和探测,并确定隐伏地裂缝可能出露地表的位置、影响带宽度,是进行地裂缝灾害有效防治的基础,也是当前地裂缝研究中的重要任务,对于认识地裂缝致灾机理和有效避免地裂缝灾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实际意义。
下面从野外调查有关的破裂剖面形态、地表影响带宽度两个方面分别阐述隐伏地裂缝或活断层破裂扩展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地裂缝剖面形态地裂缝的破裂剖面结构特征及组合形态是隐伏地裂缝向上扩展和反复变形开裂的结果,通过跨地裂缝的探槽开挖,可揭示地裂缝的剖面形态。
彭建兵等(1992)[1]将西安地裂缝的剖面结构组合形式分为阶梯状、“Y”型和追踪式三种(图1)。
耿大玉等(1991)将隐伏地裂缝的剖面形态分为平面断裂型和曲面断裂型两种,指出平面断裂型地裂缝处于基本静止状态,而曲面断裂型地裂缝则处于垂直剪切断裂的初期状态,若继续变形,即可能出露地表。
王景明等(2000)[2]对众多研究者的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归纳,将单条地裂缝剖面形态分为3种:上宽下窄近直立尖楔形,略弯的直线和锯齿形以及错列与分支、结环形;将多条裂缝的剖面组合形态分为6种:雁列式、阶梯状、“Y”型、细毛状、串珠状和主次裂缝复杂组合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裂缝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研究现状
发表时间:2017-09-30T16:53:10.68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0期作者:岳炜焱[导读] 地裂缝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存在,已成为一种主要的区域性地质灾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
摘要:有关地裂缝分布规律、活动特性、成因机理和防治措施等相关问题的研究现已硕果累累,但地裂缝场地的地震动力效应及地表地震动参数的研究至今仍是地裂缝研究中很少涉及的一个难题。
本文对地裂缝场地地震反应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
引言:
地裂缝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存在,已成为一种主要的区域性地质灾害,地裂缝经过的地区不但会出现地面和墙体开裂,严重时可能造成水电管线错断、道路变形,甚至造成建筑物倾斜开裂以至倒塌,给地面建筑及地下结构设施带来严重破坏。
不仅如此,地裂缝还有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1地裂缝的成因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学术界普遍认为地裂缝的活动主要受构造作用控制。
因此,避让作为一种强制性的规定写入了规范,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近一二十年来,学术界通过对地裂缝的深入研究,已经逐渐形成了共识:构造活动是地裂缝产生的内因,决定了地裂缝在地表的展布特征,而过量的抽取深层承压水是导致现今地裂缝剧烈活动的直接原因。
因此采取限制开采地下水的措施,可以遏制地下水位连续下降的势头。
西安地区地裂缝活动监测结果表明该地区自实行限制开采深层承压地下水的政策后,地裂缝活动强度呈逐年减缓的趋势。
但是,目前的工程建设依然按照地裂缝活动高峰期确定的标准进行避让,这无疑给经济高速发展的西安市日益紧缺的土地资源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而且,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大陆地区地震发生的频率有越来越高的倾向,更是加大了地裂缝的出现范围。
2地裂缝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研究
由于地裂缝的存在,地裂缝场地的完整性遭到了破坏,作为一种特殊而广泛发育的城市地质灾害,现代地裂缝不具备发震特点,是一种非发震构造面。
对于非发震构造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场地的地震效应问题,国内外曾有过不少争论。
最早的研究认为位于非发震断层上的场地,其震害要高于附近不在断层上的场地震害,非发震断层对地震动强度和频谱特性有显著影响,这一思想在早期的抗震设计规范里也有类似的反映。
通海地震(1970)发生后,一些单位立即进行了详细的现场调查研究,通过对比位于非发震断层和附近不位于发震断层上的村庄的震害程度,分析断裂对烈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位于非发震断层上的村庄的震害并不一定严重。
后来许多学者参与到这一问题的研究。
石玉成等(1994)采用二维动态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建立了非发震断层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分析认为非发震断层所表现出来的实际地震效应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其随机程度受控于断层自身要素的组合型式及各种外部条件[1]。
周正华等(2003)通过澜沧-耿马地震、大关-永善地震、海城地震及通海地震的震害调查结果,分析了断层对震害的影响,认为非发震断层对震害有明显的影响[2]。
刘向峰等(2005)用二维有限元法分析了非发震断层场地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断层对场地的地震动力响应有明显的影响,距断层越近的场地地震放大系数越大;对于垂直断层,场地的振幅放大效应对称分布,而倾斜断层对其上盘地震动的影响要大于下盘场地地震动的影响[3]。
G. Lombardo(2006)采用地脉动的H/V单点谱比法,对垂直于意大利埃特纳火山东南侧的一条地裂缝的三个剖面进行了测试,分析了地裂缝对场地地震波的局部放大效应[4]。
结果表明,地震波加速度幅值在地裂缝破裂面处达到最大,并从地裂缝破裂面处向两侧递减,但影响区主要集中在破裂面两侧几十米的范围内,超过这个范围后影响急剧减小。
陈国兴(2007)在分析地质构造对地震烈度的影响时认为,非发震断层并不一定会加重震害,否则在每次地震中,除了在发震断层方向呈条带状或长条形分布的震害外,还应该有许多沿非发震断层方向呈条带状的高震害或高烈度异常区,但是,这种现象实际很少见到[5]。
孙崇绍(1983)针对西安地裂缝的特点,进行了地裂缝场地地震效应的有限元分析[6],分析认为地裂缝带只是个很小的地质单元体,在强震发生时对地面运动不会造成显著的影响,因此在进行防震规划时,不必在常规的设防带之外再加宽防震地带。
李永善等(1992)则认为:西安地裂缝与地震裂缝有着本质不同,仅仅将地裂缝看成表层介质的“缺陷”是不恰当的;地裂缝与地震有着本质联系,地裂缝带上的建筑物可能会遭受较强的震害[7]。
刘玉海等(1998)也认为不能仅仅将地裂缝看成表层介质的缺陷,因为西安地裂缝本身就是一种与基底断裂相贯通的活动断层[8]。
3结论
近年来,在地裂缝场地动力响应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场地的地震响应分析是城市地震区划、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和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
目前对于地裂缝场地的地震响应分析成果较少且不系统,主要表现在:场地的地震响应分析受其下卧基岩的输入地震动参数影响很大,过去对地裂缝场地的动力分析着重于研究不同地震动强度下的加速度放大效应,对其影响因素研究不够深入。
参考文献
[1]石玉成,陈丙午.非发震断层的地震效应问题[J].西安:西北地震学报. 1994,16(1):12-19.
[2]周正华,张艳梅,孙平善,等.断层对震害影响的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 2003,12(4):20-24.
[3]刘向峰,王来责.非发震断层场地地震动力响应特性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24(1):48-50.
[4]Lombardo G,Rigano R. Amplification of ground motion in fault and fracture zones:Observations from the Tremestieri fault,Mt. Etna(Italy)[J]. Journal of volcanology and geothermal research,2006,153(3):167-176.
[5]陈国兴.岩土地震工程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孙崇绍.西安市地裂缝地震效应的理论分析(英文)[J].西北地震学报,1983,5(2):73-80.
[7]李永善,等.西安地裂及渭河盆地活动断层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8]刘玉海,陈志新,倪万魁.地震工程地质学[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