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民族的思维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民族的思维方式与科学表述真理形式
“一个民族怎样思维,就怎样说话,反之亦然,怎样说话,就怎样思维”,因此,“每一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
——洪堡特
一、汉语的属性不是约定的,而是按本质产生的
亚里士多德是约定论者,认为“语言是约定的,因为没有一个名称是按本质产生的”,而斯多葛派则偏重于规定说,认为“最初的声音就是模仿所称呼的事物”。这两种对立意见的争论在语言学史上很重要,因为它又引发出一次新的、更深刻的争论,即类比论与变则论的争论,前者强调语言结构的规则性,认为词入句之后所产生的形态变化是可以“进行类比”的,而后者强调人的天赋能力和语言结构的不规则性,认为不管语言显得多么不规则,人们照样能够接受和运用。类比论是约定说的继承和演化,而变则论是规定说的发展,两种对立的意见各有自己的语言事实的根据,因而争论进行了很长的时间,“在整个古代和中世纪,这种原则的冲突有时表现得很隐蔽,有时表现得很明显,这可以视为语言学思想和实践的历史中一种反复出现的特色”。我们这里想补充说明的是,这种争论不仅延续到中世纪,而且延续到近、现代,只是争论的方式、理论的表现形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洪堡特和索绪尔是近代两位伟大的理论语言学家,他们关于语言系统的学说实际上是约定说和规定说的一种新的表现形态。(徐通锵《语言论》P22、23)亚里士多德是约定论者,认为“语言是约定的,因为没有一个名称是按本质产生的”,——显然,这是从西方的词语形式中抽象出来的观点理论。它不适用于以象形字为根基的汉字。
例如在汉字中“山”字就是对存在的山峰进行临摹得到的外形轮廓。
它体现出具体存在是形式,语言文字是本质这一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呈现出语言逻辑规则:A=A的同一律。
例如“刃”字就是对它在刀上所处的位置进行的直观描述。
它体现出具体存在是真实的,语言文字是形象比喻的这一特点,同样符合语言逻辑规则:A=A的同一律。
例如“北”字就是借助两个人形的关系形态进行的写意。
它体现出具体关系和本质关系之间具有的矛盾性,因为关系是直观看不到的对象,需要借助反思、联想的形式才能把握住,所以,它符合两种形式对立统一的思维规则。
例如“虁”字就是依靠主观的想象力绘制出的山中怪物。
它体现出主观性与客观性两种属性的对立统一,符合辩证逻辑的思维规则:从对立中把握同一的思维方法。
例如“龙”字就是依靠智慧特有的创造力绘制出的图腾。
它体现出人类智慧具有的创造性,精神信仰与真实存在的对立性,完全符合辩证逻辑特有的“求真务实”的逻辑理念。
上述五种实例表明,汉语的文字不是约定的,而是源自客观对象自身的形态、特点以及人类智慧特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完整的造字过程充分体现出“存在为本”的思想路线和“求真务实”的辩证逻辑理念。
汉语的声音中既有拟声字如“啊、呀、唉”等,又有象声词如“噼里啪啦”“滴滴答答”等,显然,无论是文字还是语音,汉语的形成机理都与西方的拼音字符不同。
二、东西方两种文字形成的世界观模式对比
洪堡特语言理论的基本精神是强调语言与民族精神的联系,认为“一个民族怎样思维,就怎样说话,反之亦然,怎样说话,就怎样思维”,因此,“每一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这种语言理论以民族精神为基础,强调语言的创造性和不同语言的编码原则的特殊性,所谓“语言内部形式”的理论就是以此为基础提出来的。(徐通锵《语言论》P23、24)
这一观点告诉人们,语言文字不同,形成的世界观模式也会不同。如果我们将东西方两种文字形成的世界观用逻辑图像展示出来,它是这样的形式:
两种形式的世界观
图中左边是以象形造字法为根基的汉语民族特有的的世界观形式,右边是古希腊文明(拼音符号为根基的西方国家)特有的世界观形式。
三、解析两种世界观各自具有的特点
两种形式的世界观这个逻辑图就是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即东西方两个民族文化的根。图中左边是汉语民族特有的世界观形式,它的鲜明特征是:没有严格区分宇宙论、本体论和认识论,而是用“有无之道”把握了“名与实”“思维和存在”之间属性对立,形式同一的矛盾关系。右边是古希腊和德国古典哲学构成的世界观形式,它的鲜明特征是:用主观规定的形式逻辑规则“A=A的同一律”将存在对象和表述的名称、概念捆绑在一起,脱离了真实的具体的存在,进入到抽象的字词分类和句子结构的研究视域,我们将这种世界观形式用理性思辨表述出来。由此构成东西方两种文明固有的世界观形态。逻辑图对比为:
┌属性:求真务实,强调玄览抱一,河图与老子大道
┌汉语民族┼本质:将语言文字与客观对象联系在一起,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
│真实结构└形式:语言结构与认识结构一体,给出认识论的完整模型
世界观┤两种形式对立统一,通过中英文对照的大道幻灯片展示出来
│思辨结构┌属性:理性思辨,强调分析综合,辩证的否定
└拼音文字┼本质:将语言文字与逻辑规则联系在一起,形式逻辑为真理格式└形式:语言结构与认识结构分立,辩证运动的逻辑模式从逻辑图像的对比中人们看到,汉语民族的世界观其根基是客观存在,以存在为本,
这是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特有智慧,正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古代哲人绞尽脑汁,探讨思维如何才能把握动态的存在对象这一逻辑学的根本问题,从中得到了《河
图》、《洛书》两种形式的结构模型法。《老子》对《河图》结构进行了文字形式的解读,并将古代的道——《河图》称作“不言之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老子》五千言就是对中国古代的道——《河图》进行的科学解读。
在解读《河图》结构中,《老子》将“三易之法”(内涵是周易法、连山法、归藏法)有机结合为一体,从而实现了逻辑思维方法的系统综合。这一属性人们可以通过解析《老子》文本内涵的语言结构、认识结构、逻辑结构准确地把握住。其中语句结构的直接形式是语言结构,间接形式是认识结构。由此构成知性环节语言结构和认识结构二者不可分离的特点。而段落结构、81章的整体结构则属于理性环节特有的认识结构和逻辑结构二者一体的形式。
由于语言结构是变化的形式,认识结构是不变的本质,逻辑结构是真理的格式。相互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特点,它构成了中国特色的逻辑学,即具有科学性的汉语语法和逻辑规则的基本特征。这是与西方的逻辑理念截然不同的。所以,人们不能采取走捷径的方式,借用西方的语法理论和逻辑规则研究汉语的字词结构和文章结构。
汉语语法和逻辑的根基是存在为本,极限是《河图》结构即一个完整形态的认识论模型,由此构成汉语民族特有的世界观形式,它是从总体上把握了哲学逻辑思维的完整形态,缺陷是没有理性的抽象思辨与西方形式逻辑创新出来的种属分类方法。
相比之下,西方的世界观自从离开了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之后,便进入到抽象的理性思辨环节,A=A的同一律构成了科学表述的真理格式,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理念指引下,西方的逻辑思维出现了分化,抽象的形式逻辑即亚里士多德的语言逻辑(第一本体具有的A=A的同一律)演变为符号逻辑、数理逻辑以及它的各种衍生形态。
具体的形式逻辑即亚里士多德的认识逻辑(第二本体具有的两分法—同一律)演变为康德的先验逻辑(内涵图像法、正位法、菱形结构法、金字塔模式法)、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内涵动态分析方法、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叔本华的系统逻辑(内涵思维规律——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两个层次两种形式的逻辑结构)、马克思的真实逻辑(《资本论》的逻辑模型:将静态的形式逻辑和动态的辩证逻辑有机结合为一体的科学方法)。
然而直到今天为止,西方逻辑学科的发展依然没有形成类似中国古代的《河图》、《洛书》以及《老子》“不言之教”那样完整形态的逻辑模型。在动态方法环节没有给出《河图》中10个黑圆圈构成的科学方法。哲学逻辑图像中只有康德的菱形结构法处在清晰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