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
主讲:许祖华
绪论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所指及研究对象
1、时间所指。从时间上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五四至1949年这一时期在中国出现的“文学思潮”。这里特别提到“时间”的所指,是因为,“现代”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学中是一个特指,特指五四至1949年这一时期。
2、内容所指。从“内容”上讲,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指的是什么呢?
这一点国内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现代中国文学中出现的某种社会思想倾向。
但在实际研究中又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内容的所指理解得很宽泛,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五四以后中国各种文学事实中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
另一种则将其所指理解得相对狭窄,认为是指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文坛出现的各种有特色、有一定影响(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文学主张。
由此也就形成了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和不同的研究格局。
前者(即宽泛的理解),既从理论形态出发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又注意结合一定时期有影响的、能体现某种文学主张的创作进行阐述,在两者的结合中揭示现代中国各种“文学思潮”的内涵、特点、规律。
后者(狭义的理解),则主要以各个时期有影响、有特色的文学主张为研究对象,着力从理论形态中剔析各种文学思潮的特点、规律。
体现这两种格局的代表性著作:
1、李何林《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
上海生活书店1939年。(后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再版。)
这可以说是最早系统地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专著,影响也很大。本专著就认为“文学思潮”主要指文学主张。本书的研究对象就主要是理论主张。这部著作,保留了很多有价值的原始资料。值得参考。
2、魏绍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浙江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主要以理论主张为研究对象。观点则代表了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大陆学术界“社会学与历史批评”的基本倾向。
3、许怀中《鲁迅与文艺思潮流派》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也主要以理论主张为研究的对象来阐述“文学思潮”的特点。本书标上一个“流派”,是很有匠心的。在研究理论时,主要谈“思潮”;研究创作时,又注意谈创作。
4、马良春等《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讨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既研究理论主张,又注意创作。因为是“思潮流派”的论集。
5、刘增杰等《19—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1-6卷)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包括《悲壮的沉落》、《晨光微明时分》、《从新潮到奔流》、《战火中的缪斯》、《风雨历程》、《喧哗与骚动》。这套书,也是既注意研究理论主张,也结合创作。
6、邵伯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研究》学林出版社1993年。也是将理论与创作结合起来阐述的。
7、贾植芳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收入的是国外现代文学学者的文章。既谈理论,也谈创作。
8、黄曼君《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主要是理论主张的论述。
还有一些专题研究的著作,也标有“××文学思潮”,也无非是上面两种研究格局,
如艾晓明的《中国左翼文艺思潮探源》侧重理论方面。
罗成琰《现代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则主要以创作为主而结合一定的文学主张展开论述。
那么,“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内容的所指到底应当怎样界定呢?要界定它,我们先来看看“思潮”这一名称的外文。“思潮”这一概念本身就是外来的。
“思潮”的英文名是:a trend of thought . (or an ideological trend) “文学思潮”:
a trend of thought in literature.
从“文学思潮”这一概念本身的所指来看,我们发现,它的范围主要是指文学的“思想倾向”。而文学,我们知道,它又主要有两种形态:
一种是理论形态,包括文学的一般原理,文学的主张及在原理与主张指导之下所进行的文学批评。
一种是创作形态,包括一切以人为本源,以生活为基础的表情达意、叙事写人的语言艺术。我们所说的“文学思潮”,就是指由以上两种形态所显示出来的,在一定历史时期有一定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特色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不管它具有什么价值内容(好的,坏的,善的,恶的),也不管它具有什么价值形态(历史价值形态,现实价值形态,艺术价值形态—用形象来表达思想倾向,唤起人的想象,给人美感等,理论价值形态—逻辑、推理,讲道理的形态,文化价值形态——一定民族文化精神与文化传统的弘扬与反叛),它的存在,或曰,它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能成为一种“思想潮流”,都必然具有三个条件:
一是,一定的哲学基础。或唯物,或唯心,人本主义、唯意志论(战国策派的)、生命哲学、科学哲学与新人文主义(梁实秋)。不管倡导者自身是否意识到,在客观上,都是有哲学基础的。
二是,较为明确和大致相同的文学主张。这些主张的形态、内容可以是五花八门的,复古、革新、唯美、为人生、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等,但一定必须是“明确”的,有的即使自身存在一定的矛盾,如“创造社”的浪漫主义主张,但在主要倾向上却必须是一致的。
三是,有代表性的理论文章或创作。
由此,我们可以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所指”作一个小结了: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指从五四时期到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中国文学的理论形态,或创作形态中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
3、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研究对象
“五四”至新中国成立这一阶段,中国文学领域中,各种以理论形态,或创作形态出现的、有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
其中,“理论形态”又是主要的,这是因为,它明朗、确切,在思想倾向上的规范比较严谨,而相对来说,创作中的思想倾向就较为“多义”,不那么严谨。这主要是由创作的特点决定的,因为,一部作品的思想倾向,往往不会只有一种(如《阿Q正传》、《女神》等)。
同时,从中国现代文学的实际考察,有一些思想倾向鲜明的“思潮”,往往是有理论没有创作(如“复古主义文学思潮”),有的即使有几篇创作,却难成气候,如,以林纾为代表的复古派,30年代的“民族主义文学”等。而有创作没有理论的“思潮”,则几乎没有。
所以,从理论形态,我们完全可以有效地窥见中国现代文学的各种思潮的基本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