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的结构关系

合集下载

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的变化及注意问题

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的变化及注意问题
必修 模块
选修 模块
旧 课 程 标 准
经济常识
哲学常识
政治常识
全部 必修
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
思想政治 1 (经济生活)
思想政治 2 (政治生活)
四、新课程课时、授课年级的变化
4.3 理解之一 : 课标 “应根据学生的选择 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的规定,实际上是赋予了学生和学校选择顺序的权利。 但是考虑到四门必修模块各自的特点及其逻辑关系,有两种设置建议。 1. 按照模块 1、 2、3、 4 的顺序开设。 2 . 按照模块 1、2、4 、 3 的顺序开设。
5.4 对学校和教师的一些建议
在过去的一年,通过旧教材新教法、建构主义理论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讨等教研活动,广大政治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有所了解和运用,前几年的“小先生教学法”、 “新闻播报暨答记者问”、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抛锚式教学法”等教学改革也为新课程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信广大政治课教师能够很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但是新旧课程理念的碰撞、新旧教师角色的转换、新旧教学方式的磨合,必定会激发出不少矛盾。思想政治课的实质是践行教育,思想政治课改革成功的关键必然锁定在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改革实践上。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及时将新理念内化为信念,与时代同步;改进教学方式,将信念外化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行为;用自己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去影响我们的学生。 (谢谢!)
思想政治 1 (经济生活)
思想政治 2 (政治生活)
思想政治 4 (生活与哲学)
三、新课程标准内容框架、结构体系的变化
3.国家和 国际组织常识
2.科学社会
1.经 济
4.科学思维常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支撑的三个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支撑的三个问题
改 革开放初 期思想解 放与社会 主义建设 实践相适 应的意识
教学 中的指导地 位 , 为加强高 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 建设 , 培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提供了有力的学科支撑。 六年 来 , 为适应 教学 的实 际需要 , 校思想政 治理论课 高 建设 的紧迫任务 当然是顺利实 现“ 8 案” O 方 案” 9方 到“ 5 的过
Vo .5 No 1 1 2 .
J n2 2 a .0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学科支撑 的三个 问题
姜喜咏
( 中南 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武汉 ,40 7 ) 3 0 4 [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学科 支撑 的意义问题 ,须在课程设置 的历史及其 改革发展史 中予 以反思 ,在理论上强化课
第 2 卷第 1 5 期 2 1年 1 02 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 a f h n c u iesyo S in eadT cn lg ( o il ce cs io o r l C a gh nUnvri f cec n eh oo y S ca in e t n) n o t S Ed i
学科 或相 关学科 而制定 的 。显然 , 实际情 况并不是 这样 的 。 虽然作 为公共必修课 , 思想政 治理 论课有不 同于专业 课的特
殊功 能要 求 , 不能因此误认 为思想 政治课 只有教学 计划而 但
学科 的引领作用 。
明确 了马 克思 主义理 论 学科 发展 的特 殊性 , 特别 是 其 “ 和“ ” 实” 名 的关系 , 是正确理解思想 政治理论课程与这个 学

式方法 , 以提升思想 政治课 的学科 意识 与品味质量 。 不少 人认 为 , 中国高校专业类课程都是有相 应的学科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从理、事、情、法上求实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从理、事、情、法上求实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从“理、事、情、法"上求实效计毅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人文社科系,湖北十堰442002)摘要: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实效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把握“理、事、情、法”四个要素。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理、事、情、法”实效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各方面共同努力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正在全面实施。

如何以实施新方案为契机,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此,相关教师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应注意把握“理、事、情、法”四个要素,“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1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理”所谓“理”.即理论性,这是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所在。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

㈦然而.当前有部分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讲课的理论性不够,思想性较差,教学内容抽象、空洞。

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厌学情绪。

其实,不少大学生是非常喜欢进行理论思维的,他们渴求真理,希望老师能给以思想和智慧的启迪。

为此.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第一.理顺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使学生真正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科学体系,需要认真学习。

一些教师由于平时的理论知识储备不够.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条理不清,缺乏逻辑思维,因此讲起课来缺乏宏观驾驭能力,章与章之间脱节,每章内各论点论证不严密,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从而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

其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都具有极其严密的逻辑体系,如果教师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好章与章之间的关系,使各章前后连贯,每章内各小节前后连贯,那么就能使学生做到思路清晰,心中有数,同时也能使他们感受到理论的奥妙和理论的美,进而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确实具有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六个结合”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六个结合”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六个结合”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六个结合;高素质人才2006年新学期开始,全国各高校普遍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

笔者在一年多的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力求通过“六个结合”的教学活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坚持课堂教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教学中,应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理论知识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不以模棱两可的态度对付学生,不以哗众取宠的语言吸引学生,不用无根据的奇闻轶事刺激学生,做到老老实实地讲,认认真真地教。

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几个大的要点,牢牢把握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如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唯物论部分,着重阐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培养学生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讲授辩证法部分,着重阐明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讲授认识论部分,着重阐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突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导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力争做到事事坚持真理,时时修正错误;讲授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着重阐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育学生坚信人民群众的伟大作用。

课堂教学只是从理论上说明问题,还不可能完全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如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学生从理论上是接受这个观点的,但联系到具体现实,则往往认为普通群众没地位、没权力,说话不算数,对社会历史的作用不大。

针对某些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要用现实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教育学生,如用人民群众在抗御各种灾害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意志、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共建美好家园的事例来教育学生。

同时还通过课后与学生面对面的谈心,或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帮助他们澄清一些模糊认识。

这样既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又解决了一些现实问题,同时又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高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问题与对策

高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问题与对策

们的政治热情 , 弱化 他们 的 民族 意识 , 化他 们 的国家 主 淡 权意识 , 而引发 了青 年大 学生 人生 观 、 从 价值 观 的冲突 与
道德责任的失 范 . 而且 , 息 网络化 使学 生不 再 只有 老师 信

个信息和知识 的来源 , 老师对 学生 的意识形 态教育 和灌
输 的难度不断加大 . 如何在多元 化形 势下培养 学生 的国家 意识 、 危机 意识 、 使命感 , 树立 正确 的人生观 、 世界 观 , 是思 想政治理论课面对 的一个 挑战 . 其次是我 国经济社会 发展带来 的挑 战 . 随着我 国改革 发展进入关键 时期 , 济体 制发 生深 刻变 革 , 经 社会 结构 发
东省确定 的 4所“ 5 0 方案” 点的本科 院校 之一 , 试 在两年 多 新课 程 设 置方 案 的 实施 过 程 中 , 们 充 分 认 识 新 课 程 设 置 我 方案 的重 要性 和必 要性 , 对新 方案实施 过程 中遇到 的问题
也进行 了思考 和探索 , “8方案 ” 0 方 案 ” 接 问题 、 如 9 和“ 5 衔
多新的挑战 .
根据 20 05年《 中共 中央 宣传 部 、 育部 关于 进一步 加 教
强和改进高等 学校思想 政 治理论 课 的意见 》 及《<中共 中
央宣 传部 、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 强和改 进高等 学校思想 政 治理论课 的意见 >实施 方案》 简称 “5方案 ” 的规 定 , ( 0 ) 全
摘要 : 全国高校在 20 级新生 中全 面实施 了思想政治 理论 课新 课程设置方案 ( 06 简称 “5方案 ” . 0 ) 我校是广 东省确 定 的 4所“5 案” 0方 试点 的本科院校之一 , 两年多的试点 过程 中, 在 我们充分认识新课 程设置方案 的重要性 , 对新 方案实施过程 中遇到 的问题也进行 了探索 和思考 .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也是 我省及全 国高校思想政 治理论 课“ 5 0 案实 ” 实施过 程中必须 面对 和解决 的问题 , 只有对面临 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 , 探求解决之道 , 才能使 新课程

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的结构、绩效与配置方案

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的结构、绩效与配置方案

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的结构、绩效与配置方案作者:谢启秦唐云红来源:《新课程研究·中旬》2017年第09期【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具有特定的结构与功能:人力资源充当了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和执行者;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构成了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手段;信息资源与其他资源则是教学活动的功能“软件”。

研究发现,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配置问题,主要体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对落后的教学供给与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不断消减的求知需求之间的矛盾。

因此,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出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配置方案是培养引进人才以整合人力资源,实行统筹兼顾以优化财物资源,建立合作机制以共享信息资源和其他资源。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共享;整合;优化【基金项目】本文系衡阳师范学院教改课题“高校教学资源共享、整合与优化配置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YKT2015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6-0007-0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配置问题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难题,资源利用率低下,投入与产出之间不成比例,不仅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而且不利于人才培养,不利于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建设功能的发挥。

目前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配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探讨教学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探讨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从供给侧改革视角探析高校教师资源配置对策;探析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同城联盟;阐述网络教学平台的新模式;分析影响教学资源配置的主要变量,比如资源信度、时空维度、开发力度及思想政治教育者整体素质等。

本文从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率出发,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结构功能,考察其资源运行绩效,从而提出高校教学资源的共享、整合与优化方案。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结构功能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学资源主要由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学科与课程资源、政策资源以及经验资源等构成。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处理好的四组关系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处理好的四组关系
(二)吃水果与喝咖啡———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的关系 吃水果与喝含糖咖啡, 糖分都会进入人体并被消化 吸收里体现的是课程本身思政 元素的挖掘与后期添加融入的关系。 清华大学薛克宗教 授认为,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存在方向性偏差,即忽视思政 元素挖掘,盲目添加,因此主张课程思政要“吃水果,不要 喝咖啡”。 课程思政建设应将主要立足点放在课程本身思政元 素挖掘上,坚持“全面挖掘”与“重点开采”相结合。 首先, 所有学科和课程知识都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自然界 和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深刻把握, 在知识讲授的同时已 经将价值塑造蕴含其中, 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本身就是课程思政,因此,门门 有思政,人人讲育人已经不同程度实现,只不过每门课程 的“含糖量”及糖分的“化学成分”不同。“全面挖掘”建立 在教师对课程知识体系全面掌握和熟练驾驭基础上,将 价值塑造、 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分 解细化到每一章节和每一个知识点中, 让学生在课堂学 习中时时尝到“甜头”,获得能量。“重点开采”是根据具体 学科和课程特点, 有针对性地就一个或几个方面重点开 展工作。 例如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着重加强政治认同、法 治意识及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论教育; 理工类课程着 重加强科学精神、工程伦理、创新意识教育;实践类课程 重点加强工匠精神、职业伦理、劳动素养和劳动品质教育。
2022.5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55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处理好的四组关系
课程思政建设既要吃水果,也要适量喝咖啡,即坚持 思政元素挖掘为主、融入为辅的原则。 融入就是将思政元 素融入到课程的“水”中,实现在课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 育的目的,需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总量控制,避免过犹 不及;二是充分溶解,不见痕迹。 思政元素添加不能打破 课程原有的知识体系和讲授进程, 不能超过课程知识元 素,真理的味道是甜的,而糖分超量后的“过甜”不仅影响 专业知识的消化,也会消解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适量加糖 的同时要做到充分搅拌,完全溶解,不能出现“颗粒物”,使 学生但享其甜,不见其糖,体现润物无声的隐性教育效果。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质量的“五个维度”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质量的“五个维度”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质量的“五个维度”作者:杜红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年第05期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评价问题是当前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也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主题之一。

针对新时代以来,即过去10年间(2012—2022年)国内高校思政课评价问题的研究现状,文章提出要从“高度”“深度”“效度”“广度”和“温度”5个方面推进高校思政课评价问题的深入研究,以“五个维度”作为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评价质量的着力点。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五个维度”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5-0013-04一、引言高校思政课的评价是当前思政课课程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而突出的问题。

由于高校思政课课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显得至关重要。

评价结果一方面必须要准确反映当前思政课的现实状况,另一方面要体现出评价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科学的评价体系与模式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首要环节和重要保证。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的研究现状本研究采用2款主流的知识图谱软件即CiteSpace和VOSviewer[1],综合利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回溯了新时代以来,即过去10年间(2012—2022年)国内高校思政课评价问题的研究现状发现,新时代以来,高校思政课的评价研究主要基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对象3个维度,聚焦于7大热点研究主题(表1)。

本研究通过对Cite-Space和VOSviewer二者运行的结果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表明7大研究主题的聚类结构较为显著,其热点词汇和发展趋势等均具有一致性。

从评价内容维度看,学者主要关注传统的课堂教学质量与实践课教学质量的评价[2-6]。

鉴于高校思政课的主战场在课堂,很多学者直接将思政课的评价问题定位为思政课的教学评价,并从宏观与微观2个视角讨论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特殊性,而实践教学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提出后思政課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口,大量文献讨论了实践课评价的理念、原则与思路,并提出了一些指标体系或操作量表。

高校课程思政的目标取向、内容架构与支持体系

高校课程思政的目标取向、内容架构与支持体系

2022年6月㊀第15卷第2期当代教师教育ContemporaryTeacherEducationJun.ꎬ2022Vol.15No.2高校课程思政的目标取向㊁内容架构与支持体系祁占勇ꎬ王书琴ꎬ梁㊀莹(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ꎬ陕西西安710062)摘㊀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ꎮ高校课程思政应以培养政治认同感为目标取向ꎬ培养具有政治价值认同感㊁政治实体认同感㊁政治工具认同感及政治效能感的大学生ꎬ深入挖掘专业伦理与职业道德㊁传统文化与中国精神㊁世界公民等思政内容元素ꎬ并以协同育人为抓手ꎬ通过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㊁结构优良的精准化组织制度㊁软硬兼具的和谐化育人环境形成课程思政的支持体系ꎮ关键词:课程思政ꎻ政治认同感ꎻ课程思政目标ꎻ课程思政内容ꎻ课程思政支持体系中图分类号:G42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674-2087(2022)02-0062-09收稿日期:2021-12-14基金项目:2020年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YJSZG2020034)作者简介:祁占勇ꎬ男ꎬ宁夏彭阳人ꎬ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ꎬ教育学博士ꎬ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ꎻ王书琴ꎬ女ꎬ山西吕梁人ꎬ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立法研究基地(教育部政策法规司与陕西师范大学共建)助理研究员ꎻ梁莹ꎬ女ꎬ陕西西安人ꎬ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研究员ꎮ㊀㊀ 课程思政 是一种创造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ꎬ强调在学校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ꎬ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ꎬ在知识传播中发挥价值导向作用ꎬ最终形成育人的协同效应ꎮ[1]课程思政肇始于2014年上海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ꎮ2017年9月ꎬ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ꎬ再次强调要 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 注重学科德育㊁课程思政 [2]ꎬ这是首个明确提出 课程思政 的政策文件ꎮ2017年12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以 课程思政 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3]ꎮ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指出要 全面推进所有学科课程思政建设 ꎬ同年5月ꎬ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ꎬ敦促各高校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ꎮ至此ꎬ 课程思政 从地方自主探索发展为国家战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ꎮ全方位阐述高校课程思政的目标取向㊁内容架构及支持体系ꎬ有助于提高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ꎮ一㊁高校课程思政的目标取向:以培养政治认同感为指向㊀㊀课程思政的目标体现了课程思政工作所蕴含的价值取向ꎬ表现了对课程思政工作开展的实践预期ꎮ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㊁新方法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ꎬ发挥 润物细无声 的优势ꎬ以培养高校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为指向开展工作ꎬ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弭高校思政教育 泛政治化 的诟病ꎬ还能使高校更好地承担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ꎮ26(一)培养具有政治价值认同感的时代新人课程思政首要目标是培养具有我国政治价值认同感的时代新人ꎬ这是区别我国课程思政与资本主义国家公民教育或道德教育的根本标识ꎮ政治价值认同要求高校大学生要对社会主义的理想㊁信仰及主张等多方面形成基本的政治认知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积极的政治情感ꎮ一是对马克思主义伟大信仰的认同ꎮ马克思主义既是课程思政开展的理论基础ꎬ也是课程思政必须坚持的基本方向ꎮ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曾指出: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能为高校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坚持贯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㊁观念和方法ꎮ课程思政建设应旗帜鲜明地捍卫马克思主义ꎬ一方面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㊁各门学科教师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唯物史观㊁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辩证思维方式等作为方法论运用于课程思政的具体实践中去ꎻ另一方面ꎬ课程思政应达到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理论体系的效果ꎬ并使其能够在脱离学校后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ꎬ理性客观看待多元的社会思想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ꎮ[4]二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ꎮ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都强调以本国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精神塑造ꎮ如英国针对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的道德沦丧及信仰缺失问题ꎬ积极利用其深厚的宗教传统ꎬ给予学生以 民主主义社会公民所必需的道德品质方面的训练 [5]ꎬ塑造大学生健康的道德人格ꎮ日本大学在授课中强调渗透以 集团意识为中心的日本民族精神ꎮ[6]韩国强调对全体国民进行 国民精神教育 ꎬ培养具有资本主义民主自由价值观念的韩国公民ꎮ[7]我国课程思政建设应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性和优越性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着我国全体人民的价值追求ꎬ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ꎮ从整体架构来看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国家㊁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ꎻ从本质内涵来看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政治㊁经济㊁道德等多个方面ꎮ因此ꎬ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必须深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ꎬ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价值观共生共融ꎬ才能使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完美人格ꎮ三是对理想信念的认同ꎮ一个国家㊁一个民族 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ꎬ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 [8]ꎮ课程思政归根到底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ꎬ而彻底的理论要想转化为革命的力量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教育ꎬ理想信念既是理想和现实的有机统一ꎬ又是彻底性和先进性的统一ꎮ[9]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将理想信念比作胜利之 钥 ㊁精神之 钙 ㊁思想的 总开关 等ꎬ详细阐明了理想信念对于个人成长及国家发展的重要性ꎮ培养大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同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强调大学生要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ꎬ二是要引导其树立成长成才的个人理想ꎬ三是要求其正确处理好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㊁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ꎮ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培育政治认同感的终极目标和指向ꎬ能够指引大学生在面对价值冲突时找准自身定位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ꎬ自觉承担民族复兴大任ꎬ争做时代新人ꎮ(二)培育具有政治实体认同感的爱国者政治实体认同是指对国家㊁政党的认同和归属ꎬ在我国具体表现为形成和巩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认同及增强和维系中国认同感ꎮ只有对政治实体产生认同ꎬ大学生才能自觉承担维护民族团结㊁保卫国家独立㊁维护国家统一和尊严的政治责任ꎬ才能使其不仅有 爱国之情 和 报国之志 ꎬ更能产生 效国之行 ꎮ一方面ꎬ课程思政要使大学生形成和巩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认同ꎮ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ꎬ是我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ꎮ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高学府ꎬ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ꎬ同样确立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ꎬ[10]这同时也是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新期待ꎮ从社会发展来看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ꎬ课程思政将培养忠诚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及高度认同中国共产党治国方略的大学生作为目标ꎬ正是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提供源源不断的有生力量ꎮ从个人发展来看ꎬ大学生只有树立并传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㊁始终为人民谋利益的初心ꎬ才能实现人生价值ꎬ最终获得自身的全面发展ꎮ另一方面ꎬ课程思政要培育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ꎮ国家认同作为一个国家国民最基本的认同ꎬ是国家安全和统一的基础ꎮ虽然世界各国对国家认36同的具体内涵规定不同ꎬ但都致力于培养热爱本国㊁具有国家认同感的国家公民ꎮ在美国ꎬ虽没有明确提出国家认同的教育目标ꎬ但在其高校的公民教育实践中得以体现:主要的表述有合格公民[11]㊁为公民生活做准备[12]㊁美国公民㊁负责任的政治参与者[13]等等ꎬ其实质都是要培养认同美国精神㊁具有民主价值理念和民主行为的人才ꎮ格雷欧姆 海顿所提出的公民教育目标在英国受到广泛认可ꎬ其中就包含国家认同及政治素质[14]ꎮ在德国经常使用 政治养成 一词指代思想政治教育ꎬ高校十分强调责任感和德意志的民族意识ꎬ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民主政治理性的德国公民ꎮ[15]为防止不断深化的全球化进程侵蚀我国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ꎬ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必须将国家认同感深植于大学生的深层意识中ꎮ国家认同感是一个复杂的㊁动态的心理结构系统ꎬ包括作为认知成分的知识和观念亚系统及作为情感成分的情感与评价亚系统ꎮ[16]具体而言ꎬ在知识观念层面ꎬ课程思政应着重培养大学生对中国地理环境㊁本民族人文历史的了解ꎻ在情感与评价层面ꎬ要着力使其产生对中国的依恋及对骨肉同胞㊁祖宗先辈的热爱ꎬ最终外化为关心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㊁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等实际行为ꎮ(三)培育具有政治工具认同感及政治效能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政治工具认同是指一定的个体对国家政治制度㊁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认同ꎬ是政治认同的重要载体ꎬ具体表现为自觉拥护本国的基本政治制度ꎬ认同党和国家制定的方针㊁政策ꎬ积极行使权利ꎬ履行相应的义务等ꎮ课程思政的终极目标应是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人翁意识ꎬ锻炼其政治参与技能ꎬ培养具有较高政治效能感ꎬ并 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ꎮ一是要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与政治主体意识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指出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的改革目标[17]ꎬ更加强调民主观㊁社会观和法治观的政治价值取向ꎮ这既要求国家治理者运用法治思维统筹治理ꎬ又要求社会各主体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意识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ꎮ从大学生的角度来讲ꎬ政治参与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ꎬ是其表达政治诉求㊁实现自身利益的合法途径ꎬ从国家的角度来讲ꎬ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后备军ꎬ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ꎬ他们参与政治的动机与意愿预示着其对国家政治系统的支持性与回应能力ꎮ课程思政就是要以 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ꎬ无形中提高大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主体性和对政治参与的理解能力ꎬ使其成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有生力量ꎬ积极回应改革目标ꎬ最终形成共治㊁善治的良好的社会氛围ꎮ二是培育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技能ꎮ大学生政治参与技能具备与否㊁水平如何是体现高校课程思政实效性㊁评价课程思政建设成果的重要维度之一ꎮ在20世纪80年代ꎬ美国为强调扭转公民被动参与㊁消极参与的局面ꎬ提高公民参与社会及政治活动的能动性和广泛性ꎬ提出 负责任的积极参与型公民 的理论ꎬ美国各大高校纷纷响应ꎬ通过组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或校园治理活动ꎬ使学生自觉参与学校的治理及社区的治理ꎬ[18]锻炼了大学生行使选举权㊁正确参与政治事务㊁对公共事务及政策进行判断等政治参与技能ꎮ针对大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热情低下的现实ꎬ英国高校也普遍举行 在选举中学习 的方案ꎬ旨在通过为学生提供选举人的背景信息和参与选举的渠道ꎬ增强其权责意识ꎮ[19]个人如果有在政治领域外广泛参与决策及治理的机会ꎬ那么他同样可能在政治决策中参与ꎮ[20]课程思政要注重渗透㊁培育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ꎬ学校要提供各种实际参与途径ꎬ使大学生参与管理的领域逐渐由生活场域拓展至政治场域ꎬ使大学成为政治能力的训练场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ꎬ课程思政能够有效破解大学生政治参与态度冷漠的困境ꎮ二㊁高校课程思政的内容架构:以挖掘思政元素为基准㊀㊀课程思政的内容设计关乎着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ꎬ课程思政并不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搬硬套嵌于专业知识的教学中ꎬ而是要盘活专业课教学资源ꎬ不断梳理挖掘㊁筛选凝练专业知识中的育人基因ꎮ(一)挖掘专业伦理与职业道德元素以坚定其职业理想信念在专业课程中挖掘职业道德与专业伦理的育人元素既具备现实性ꎬ又具有可能性ꎮ专业伦理精神的培育与职业道德观念的树立能够坚定大学生的职业选择ꎬ同时也有利于其坚定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信念ꎮ一是挖掘专业伦理元素ꎬ培育其专业伦理精46神ꎮ专业伦理是建立在专业基础上的伦理规范及要求ꎬ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ꎬ既具有职业道德的一般性又具有其特殊性ꎬ体现了本专业领域内与专业活动和行为有关的伦理规范ꎮ[21]高校课程设置以专业为基本单元ꎬ在各专业课程中进行专业伦理的渗透教育具备极大的可能性ꎮ教师根据专业课程ꎬ挖掘与本专业领域内高度契合的职业伦理是课程思政内容建构的内在要求ꎮ理学类专业课程中ꎬ要注重科技伦理的教育ꎬ尤其是要引发学生关于人工智能㊁辅助生育㊁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如何遵守人类价值尺度㊁如何让科学始终向善的问题ꎻ工学类专业课程中ꎬ要注重强化工程伦理教育ꎬ将教学过程置于真实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中ꎬ引导学生发现并讨论其中的社会问题ꎬ增强学生环保与安全的责任意识ꎻ农学类专业课程中ꎬ要将绿色生态理念贯穿课程始终ꎬ提升学生节约资源㊁保护环境㊁保育生态的意识水平ꎻ医学类专业课程中ꎬ要贯穿医德医风教育ꎬ在培养学生精湛医术的同时ꎬ引导其履行特殊的道德义务ꎬ使其形成 病人利益第一㊁尊重病人㊁公正 的伦理意识ꎻ法学专业课程中ꎬ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法律职业伦理的冲突与困境ꎬ使其真正承担公平正义的使命和责任ꎮ二是挖掘职业道德元素ꎬ培养其职业责任感ꎮ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大背景下ꎬ如何推动学生高质量就业成为新阶段面临的首要难题ꎮ课程思政作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ꎬ应体现高等教育的终极关怀:培育大学生走向社会后亟需的基本操守 职业道德ꎮ其内容设计要有长远视野ꎬ更加注重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ꎬ让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活中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可能ꎮ国外高校主要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职业道德能力ꎬ一是通过评判社会实践ꎬ提高职业道德推理技能和调解能力ꎻ二是使学生了解自身的职业态度和行为所带来的后果ꎬ从而促使其肩负起更多的责任ꎮ[22]课程思政中职业道德的内容设计可以吸收借鉴以上思路ꎬ首先ꎬ教师要将与学生未来就业密切相关的职业道德原则及规范柔性介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ꎬ使其内化为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ꎮ其次ꎬ通过案例讲解或设置职业道德困境以寻求社会热点与本专业的契合点ꎬ激发学生讨论热情ꎬ促使其提升职业道德推理能力ꎬ进而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价值观ꎮ最后ꎬ在专业实习中不断引导学生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ꎬ最终形成爱岗敬业㊁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及甘于奉献的职业责任感ꎮ(二)挖掘传统文化与中国精神元素以培育其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ꎬ中国精神则蕴含于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㊁建设㊁改革最终实现中国快速崛起的过程中ꎬ两者一脉相承ꎬ都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ꎬ都能为课程思政的内容设计提供深厚力量ꎮ一方面ꎬ要挖掘传统文化要素ꎬ树立其文化自信ꎮ中共中央办公厅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各领域和各环节ꎮ[23]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着独特的发展历史以及文化内涵ꎬ在发达国家尤其是儒家文化圈的发达国家在开展公民教育或道德教育时并不是千篇一律ꎬ而是表现出了独特的传统道德文化色彩ꎮ日本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国家ꎬ高校十分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传统儒学思想与日本民族精神相结合的道德教育活动ꎬ教育内容以儒家伦理为主体ꎬ突出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ꎮ儒家文化作为韩国主流文化之一ꎬ也是其众多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ꎮ如韩国首尔大学开设了 东亚儒教传统与韩国史 现代社会与儒家哲学 等课程ꎻ[24]延世大学官网 世界名牌大学延世大学 以传统和核心开启崭新未来ꎬ通过延世实现你的梦想 的宣传标语赫然在目ꎬ开设了 韩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的课程ꎮ[25]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最大亮点就是将儒家理论进行改造ꎬ使之更加符合时代发展ꎮ如将 五伦 观念进行修改ꎬ把 君臣 的内涵修改为 国家和人民 ꎬ借此强调政府和民众都应各司其职ꎻ把 兄弟 的内涵修改为 兄弟姐妹 ꎬ注重传播男女平等的性别观念ꎮ[15]86发达国家重视儒家文化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ꎬ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ꎬ有着比儒家文化更大的内涵ꎮ因此ꎬ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以中华民族智慧成果为滋养ꎬ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ꎬ尤其是要提取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精髓ꎮ一是要求教师讲好 中国故事 ꎬ系统梳理专业课程的传统文化元素ꎬ将其作为教学素材纳入教学设计之中ꎮ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 崇仁爱㊁重民本㊁守诚信㊁讲辩证㊁尚和合㊁求大同等思想 及 自强不息㊁敬业乐群㊁扶正扬善㊁扶危济困㊁见义勇为㊁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 ꎮ[26]通过这种途径ꎬ可以增强思政56元素的感染力ꎬ起到 以文化人 的良好效果ꎬ使大学生建立起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ꎬ进而自觉承担起传播中国声音㊁展示中国深厚历史底蕴的责任ꎮ二是要求各高校因地制宜ꎬ因时制宜ꎮ因地制宜是指课程思政中传统文化要素的提取要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理性和民族性的特征ꎬ根据高校所在地区ꎬ挖掘具有区域的传统文化内容ꎻ因时制宜是指课程思政中的传统文化要素要进行当代转化ꎬ要与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ꎬ为培养具有新时代 中国灵魂 的大学生而服务ꎮ另一方面ꎬ要挖掘中国精神ꎬ增强其担当意识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就必须弘扬中国精神ꎬ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统一体ꎮ中国精神的表现形式常常是某个领域内一个人或几代人的优秀精神品质ꎬ课程思政建设中尤其要注重先进精神代表的典型塑造ꎬ如焦裕禄精神㊁长征精神㊁抗战精神㊁雷锋精神等ꎬ体现其生动直接性ꎮ在进行中国精神思政元素的挖掘时ꎬ首先要有全面性ꎬ即在所有专业课程内都要体现爱国主义与改革创新的思政元素ꎬ这是中国精神的基础和底色ꎮ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传统ꎬ极具感召性ꎬ是推动大学生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直接的动力ꎮ此外ꎬ还要注重引导其理性爱国ꎬ反对极端民族情绪ꎮ改革创新作为当前中国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ꎬ是大学生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时仍旧能够锐意进取的精神支持ꎮ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ꎬ促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ꎬ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ꎮ其次要有侧重点ꎮ中国精神较为抽象宏观ꎬ必须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才能使其自觉内化ꎮ如在高职院校可以重点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ꎬ体育类院校重点渗透勇攀高峰㊁为国争光的女排精神ꎬ航空类院校重点发扬建设航天强国㊁顽强攻坚的航天精神等ꎮ最后要体现现实性ꎮ中国精神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ꎬ而是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不断积聚㊁丰富ꎮ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指出: 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ꎮ [27]新时代要求新青年必须关注时事ꎬ强化大局意识ꎮ这就要求教师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变化来进行思政内容的设计ꎬ如首次在专门文件中明确提出的企业家精神ꎻ习近平总书记在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提出的丝路精神ꎻ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提出的24字金砖精神等ꎮ中国精神的挖掘与构造深化了课程思政的内在意涵ꎬ能够引导大学生走出狭隘㊁封闭㊁自我的精神窠臼ꎬ使其自觉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ꎮ(三)挖掘世界公民元素以拓展其国际视野近些年来ꎬ党和国家一再强调在世界多极化趋势愈加明朗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采取积极的行动ꎬ课程思政这一创造性理念不仅要立足本国实际ꎬ更要胸怀全球㊁放眼未来ꎬ既要培养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赢得主动ꎬ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中国公民ꎬ又要培养具有人类情怀㊁关心人类命运的世界公民ꎮ英国非政府组织乐施会认为世界公民就是将世界视为一个全球社区并承认在这个社区内的公民所具有的权利与义务的人ꎬ[28]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ꎮ发达国家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ꎬ纷纷冲破传统的国家主义倾向ꎬ不断关注学生世界公民意识的养成ꎮ早在2004年英国就颁布了«置世界于世界一流教育之中:为了教育㊁技能和儿童服务的国际战略»白皮书ꎬ该报告指出所有人都应该理解包括全球公民在内的八个概念ꎬ在课程中纳入了国际和全球维度ꎮ原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也在«学院:美国本科生的教育经验»中指出 美国学生必须了解其他国家的人民和文化 ꎮ[29]经历过恐怖袭击后的美国ꎬ大学公民教育的主题加速转向了关注生存㊁关注发展㊁关注全球化影响ꎬ强调大学要在教育学生在全球的语境下充分认识自己和自己的国家ꎮ[30]韩国也为应对国际新形势采取了战略ꎬ韩国教育改革委员会于1995年颁布了«确立主导世界化㊁信息化时代的新教育体制改革方案»ꎬ方案为韩国大学培养世界化的创新人才提出了基本要求ꎮ日本文部省在2000年«面向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的方针»的审议中提出日本在全球化时代的教养教育的取向应是 促进对本国文化和世界多样文化的理解 [31]ꎮ新加坡高校在国际知识㊁国际和平㊁国际关系㊁国际责任感等多方面锻造学生的国际公民意识ꎬ以为其更好地立足国际做准备ꎮ[32]发达国家较早地意识到了大学生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作用ꎬ其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回应了全球化的新挑战ꎮ课程思政内容建构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培养了学生的中国意识ꎬ世界眼光也应成为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ꎮ有学者从宇宙公民㊁人类公民和世界公民三个层次指出当代中国所应培养的世界公民具有的素质ꎬ分别是全球意识㊁人66。

高中思想政治新旧课程标准的比较

高中思想政治新旧课程标准的比较

高中思想政治新旧课程标准的比较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在全国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次课程改革是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正式颁布为标志的。

省作为全国首批实施新课改的省市之一,本人是新课改的参与者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认为新《课标》与旧《课标》相比有了很大变化。

现将新旧《课标》从课程性质、指导思想、结构体系、课程框架、课程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等七个方面作一比较,从中可以看出新课标的理念,从以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科体系的把握到今天更为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转变。

一.课程性质比较,旧《课标》在序言中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新《课标》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注:划线部分为新增要求)它与与“思想政治课”的提法明显有了区分。

二、指导思想比较旧《课标》的指导思想不够突出,新《课标》则明确提出了以下五个基本理念:(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3)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综观五个基本理念不难发现,它对于我国政治学科课程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不仅涉及了课程改革的一般问题,如对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基本定位和普遍导向;而且涉及了政治课程改革的具体问题和学科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刍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刍议

任 晓 睛
(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 湖南 长沙 40 0 ) 10 2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 的一个突 出特点就是整 体性和综合性 很 强, 在教 学实践 中, 新课程方案 面临着前所未有 的来 自意识形 态、 环境 、 师、 教 学生和教 学效果等 方面的挑战 。新 课程 方案 对教学提 出了新 的更 高
要求 , 有利 于提 高教学效果 , 强高校 思想政 治理论课 的针对性和 实效性 。 增
关 键 词 :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新 课 程 ; 境 ; 求 思 困 要
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 的急剧 增 长, 授课任务 的大 幅度增 加, 已经使教 师穷 于应付 , 于奔命 , 疲 学习进修和科学研究 的 时间大大减少 。思想 政治 理论课 新课 程方案 内容 则要 求高 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全 面提高 , 教师 的知识结构和 知 识储备要与之相适 应 , 使得 部分 教师深 感压力之重 , 这 甚至 上 的相 互 协 调 问 题 ;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的 意 识 形 态 要 求 与 学 生 已有 吃力之感 。而在实 际教学 中 , 思 教师观念上 的创新意识不 实际需求之间的关 系问题 ; 思想政 治理 论课教师 的思想境界 够 , 知识 上的更新速度较 慢 , 教学方法上 的改革 自主性不强 , 和与时俱进问题 ; 如何避免理论与 实践 的脱节 、 冲突问题 , 等 教学缺乏个性和特色等等 , 这些 都成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 等。新课程方案 充分 吸收 了“ 8方案 ” 施 中的成 功经 验 , 案在实施过程 中必须突破 的困境 。 9 实 有很强 的继承性 , 同时也有新 的发展 。相对 “ 8方 案” 新课 9 , ( 学生方面 四) 程数 目是减少 了 , 思 想政 治 理论 课覆 盖 的 内容并 没 有减 但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改革开放 的时代 , 一个科学技术 少, 思想政 治理论课 的重要 地位 和重 要作用 不但 没有 改变 , 迅猛发展 的时 代 , 一个 经济 全球化 的时代 , 们求知 、 新、 他 求 反 而 进 一 步增 强 了 。 而在 实 际 的教 学 实 施 过 程 中 , 于 各 种 求奇 、 由 求异 的渴望 强烈 , 满足现 状 的心理特 征明显。他们 不 因素的影响 , 思想政 治理论课 的教与学 都面 临着严 峻挑 战 , 既富有 朝气 , 又容易受情绪支配 ; 既有强烈 的正义感 , 又缺乏 在学而信 , 信而用 的效果追求上面 临着较大 困境 。 承受艰 苦磨难 的经 历以及 自觉消化生活矛盾 、 抵御挫折的心 ( ) 一 意识 形 态 方 面 理准备 ; 他们看问题既一针见血 , 又常带有偏激肤浅 ; 既关 心 当前 , 国际形势处 在深刻 复杂 的变 化之 中 , 界多极 化 国家、 世 民族 的未来和希望 , 又缺乏对基本 国情 的全面 、 辨证分 和经济全球化趋 势继续 深入发 展 , 学技术 日新月异 , 科 综合 析等等。他们 的世界观 、 生观正 处 于形成之 中, 人 需要思 考 国力竞 争 日趋 激烈 。虽然 和平 、 发展 、 作是 当今 时代 的主 的问题极其广泛 , 合 如果 没有 正确 的思想 作指导 , 没有科学认 流, 但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 识形态领域 的斗 识 问题 的方法 引路入 门 , 他们在大学 阶段就容 易形成有 缺陷 争和较量是 长期 的复 杂 的。敌 对 势力 加 紧对 我 国实施 “ 西 的世 界观 、 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也成为思想政 治理论课新方 化” “ 化” 、分 的政治 图谋 , 我们 争夺 青少 年一 代 的斗争依 案在实 际教学 中需 面临的挑 战。 与 然十分尖锐 , 大学 则是 他 们渗 透 和与 我们 争夺 的重点 群 而 ( 教 学效果 方面 五) 体 。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 , 向我国青年一 代尤其是 大学 事实上 , 思想政治理论 课 的效果是不尽 如人意的。一是 生 极力兜售其政治观点 、 价值 观念 、 思想 文化和生 活方式 , 企 受大环境影 响 , 国家实 行社会 主 义市场经 济改革后 , 学生需 图用潜移默化 的方式使 我们 的青年 一代 全 盘接受 西方 的价 要 自主择业 , 求职 的压 力大 了 , 学生对社 会需求 的技能技术 值观和政治制度 , 以最终 达到他 们不战 而胜的政治 目的。同 课程兴趣很大 ; 如外语 、 计算机多年来 一直很热 门; 而思想政 时, 由于受国际风云变幻 和复 杂政治 气候 的影 响 , 我国意识 治理论课程 , 学生认为与 以后求职无关 , 以学 习兴趣不大 , 所 形态领域 的“ 杂音 ” “ 、 噪音 ” 也时有 出现 , 免会 给大学生健 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师努力上课 , 难 但其 努力 却得不到学生 康成长带来一定负 面影 响。意识形 态领 域 的这些状 况给高 积极 的响应 , 教学 效果 又 岂会令人满意。二是 现行高等学校 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提出了严肃的课题和尖锐 的挑 战。 ( 转 第 10页 ) 下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存在不足:脱离社会实际、内容大量重复,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必须整合与优化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标签: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承担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的主阵地和主渠道。

针对现实中高校思政课的无力、低效等问题,如何激活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内在需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整合与优化现行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无疑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是摆在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面前的不容回避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存在的不足教学内容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信息纽带,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交流的信息实体。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精当直接关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1]当前思政课教学内容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脱离社会实际。

当前思政课程内容不够“活”,把理论当成了现成的结论、枯燥的条文,多概括少案例,重抽象轻形象,臃肿繁琐而不够简练,宏大高远又无感染力,给学生的印象是“假、大、空、死”,因而缺乏吸引力,更没有说服力。

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不够“近”,重理论轻实践,原理相对滞后于实际生活,不够贴近学生的个人实际和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等社会问题,不能紧密联系生动活泼的改革建设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忽视了变革中的新情况和新现象。

这样的教学内容如“隔山打枪,难辨虚实”,生活气息当然无存,自然难以对学生产生亲和力和针对性,无法使学生感同身受,取得实效。

2、内容大量重复。

现行思政课教学内容不够新,重复较多。

从纵向上看,与中学政治课内容重复,相当部分内容学生在中学阶段已学习过,缺少新鲜感。

如“概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内容,学生已经比较熟悉,特别是文科专业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

简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有效实施

简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有效实施
No. 11
TI ME EDUCAT ON I
No vem be r
简 论 高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新 课 程 方 案 的有 效 实施
王 光秀
摘 要 :0 4 、( 5 中央 下 发 的 相 关 文件 体 现 了党 中央 对 于 大 学 生 思 想政 治教 育 的 高 度 重 视 , 20 年 2) 年 0 同时 也 表 明 我 国 高等 学 校 思 想 政 治理 论 课 的发 展 迎 来 了新 的发 展 机 遇 。 面对 新 机 遇 、 新挑 战 , 们 从 所 处 的地 方性 专科 学校 这 一 实 际 情 况 出发 , 我 正视 挑 战 , 抓 实干 抓 真 机 遇 ; 新理 念 , 更 以创 新 促 发 展 , 为此 我 们 获得 了一 些符 合 实 际 的 实 效 经验 及 对 存在 问题 的 思 考 , 为今 后 的进 一 步 发 展 奠 定 了必要 的基
等 学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的意 见 的实 施 方 案 》 这 些 文 件 的 出 台 体 。 现 了党 中央 对 于 大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高 度 重 视 , 时 也 表 明 我 同 国 高等 学 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的发 展 迎 来 了最 佳 的发 展 机 遇 , 而 然 新 机 遇 同时 也 意 味着 新 挑 战 , 此 我 们 深 知 要 在 抓 住 机 遇 的 同 时 因 实现 新 的发 展 , 须 要正 视 挑 战 , 必 以创 新 促 发 展 , 为此 我 们 做 了 努
结 合 , 争 每 一 堂 课 绕 一 个 主 题 、 明 一 个 基思 想认 识 问 题 , 、 以案 例 ( 例 ) 入 教 学 内容 , 字 、 事 导 文 图片 、 频 、 画相结合演示教 学过程 , 教学活动更贴 近实际 、 视 动 使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方案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方案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共浙江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重要精神,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方案:一、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的新课程设置2门必修课: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思政-概论”)(4学分)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政-基础”)(3学分)。

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1学分)。

另外,也可根据我院学生的实际状况和特点,开设选修课,如《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近现代史》、《法制漫谈》等课程。

二、关于课程的基本内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

三、新课程设置实施工作的时间安排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设置方案,从2006级学生开始,全面实施。

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与学科思政的基本关系及融合建设路径研究

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与学科思政的基本关系及融合建设路径研究
(二)专业思政 专业思政是指在专业建设全过程中, 从专业目标的 设计,到课程体系的建设,再到专业教育的管理,最后到 专业课程教学环节, 积极发挥专业负责人的带动作用和 专业课教师的主体作用, 积极挖掘并有机融入思想政治 教育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到专业建设的各时段、各 领域,强化价值引领,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思政 是落实“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组成之一,具有专业教育 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专业独特性和系统性。 专业思政 的内涵是以专业为载体,发掘专业特点和优势,通过专业 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贯通教育教学全过程、全要素的融合 性设计,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统一发展,形 成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区别,发挥各自育人功效;明晰建设意义,做到思政与实践结合;夯实建设队伍,落实育人工作实效。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2)02-0013-03
2016 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 谈会上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 成协同效应,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 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 展新局面”[1]。2018 年,教育部在成都召开了新时代本科教 育工作会议,陈宝生部长在《坚持以本为本 推进四个回 归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的报告中提 出,“课程改革亮点频出, 推出了一大批线上线下精品课 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的体系正在形成”[2]。
摘 要: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和学科思政是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新要求和新举措,三者之间既有共性联
系,又互有区别。 一方面,高校应理顺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充分认识学科思政的引领作用、专业思政的承上启下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新特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新特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新特点[摘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课程。

该课程将原有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与“法律基础”课整合为一门课,具有政治性与思想性、系统性与理论性、创新性与综合性、应用性与实践性等突出特点。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课程。

这一崭新课程的推出,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在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学科建设方面所进行的一项创新举措。

理解这门课程的创新之处并且贯彻和落实这一创新举措,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前提在于明确“基础”课的课程特点。

一、与其他专业课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相比,“基础”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学校教育要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服务,这是教育的本质任务和普遍规律。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课清晰地呈现出与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相适应、相匹配的政治性和思想性。

该课程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始终把引导大学生确立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信念。

这门课程通过联系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实际,着力回答大学生普遍关心、经常思考和需要解决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帮助大学生释疑解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以及实践能力水平,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为现在和今后的健康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

新课改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思考

位 的 认 识 都 不 够 清晰 。 这 种 思 想 形 成 的 原 因在于 当今社会竞争 激烈 , 就 业 压 力 也 逐 年增大 , 所 以 学 生 们 在 思 想 上 形 成 了 重 视 专业课轻 视基础课 的模式 , 严 重 影 响 了思 政课的教学 效果。 第二 , 部分教 师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 教 师 素 质 是 教 师职 业 及 教 育 的 灵 魂 , 但 是 部分思政 教师的综合 素质还 有待提高 。 他 们之中, 有 的教 师缺 乏 广 博 的 知 识 , 知识 结 构 不 够 合理 ; 有 的理 论 功 底 不 够 , 对 一 些 问 题 不能说 出令人信服 的缘 由 ; 有 的 修 炼 内 功 不够 , 授课 缺乏激情 , 语言 平淡乏味 ; 有 的缺乏 使命意识和责 任感 , 职 业 道 德 修 养 相对较 低。 这 些 问题 不 但 降 低 了 思 政 课 的 实效性和 可信度 , 还 会 损 伤 课 程 本 身 的 价 值。 第三 , 当下 的教 育 方 法 、 手 段 还 相 对 欠 缺。 现 代教 育的 实 质是 培 养 人 的 综 合素 质 , 但 大 学 教 育 现 在 已逐 渐 从 精 英 化 教 育走 向 大众化教 育 , 互 联 网 的 发 展 也 使 知 识 和 资 源 的 共 享性 越 来 越 大 , 因此 , 学 生 对 新信 息 的知晓 已经能和教 师同步 , 甚 至 会 超 越 教 师。 但 是 教 师 却对 此 没 有 透 彻 的 认 识 , 还 是 把学生 当做被动的接 收方 , 照 本 宣 科 德 讲 授理论 , 忽 视 了学 生 在 思 政 教 学 中 的 主 体 地位 , 从而影响思政教 学的实效性 。 第四, 教 师 教学 动 力 不 足 。 教 师教 学 动 力 不 足 是 思 政 教 学实 效性 不 高 的 一 个不 能 忽视的 因素 。 产 生 这 种 情 况 的 原 因 是 教 师 的 社 会 地 位 和 劳 动得 不 到 相 应 的 肯 定和 承 认, 可 能会 导 致 部 分 老 师 心 理 失 衡 。 高校 的 思政课 由国家统一指 定教材 , 但 高 校 评 职 称 往 往 只 重 视 学 术水 平 和 科 研 成 果 , 对 教 学 一 般 也 只 有 量而 没 有 质 的 追 求 。 同时 , 市 场 经济 的发展使人们 更加注 重经济效益 , 而 思 政 教 师 的 付 出往 往 不 可 能 在 短 期 内 创 造效益 , 所以教 9 i l i 的辛 劳 就 无 法 在 考 核 机 制上得 到充分体现 , 在 岗 位 聘 任 等 时 刻 往 往被忽 视。 这 种 情 况 容 易使 教 师 感 到 前 途 迷茫 , 缺 少 提 高 教 学 质 量 的 热 情 和 内在 动 力, 甚 至 有好 多教 师 从 业 不 敬 业 。 这 些都 影 响 了思 政 教 学 的 实 效 性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要求及其各门课程的关系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要求及其各门课程的关系研究
本文系重庆 市哲学社 会科 学规 期资助 硬 且 “ 新世纪高 校 ‘ 两操 ’教育 与中小 学思想品 德教育的 关系研 究” f 目编号 :2 0 Z A— 1 盼 段性研 究成 果 项 02Z O ) 作 者简介 :李勤 ( 8 一),女 ,汉 族 ,四川峨眉人 ,西南 大学育 才学院 高校思 想政治理 论教 学部讲 师 ,四川大学历 史文化 学院 中国近现代 史专 业硕士毕 业 ,主 1 3 9
要从事高校 思想政治理 论教学 研究。
高 校 思 想政 治 理 论课 的总体 要 求 和 相 承 的 , 帮 助 学 生 掌 握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应 当 各 有 侧 重 , 甚 至 某 些 内 容 若 重 复 性 很 高 论 的 科 学 体 系 和 基 本 观 点 , 指 导 学 生 运 用 马 就 应 该 主 要 由一 门 课 的 教 师 主 要 讲 述 。 课程 设置 其 次 , 在 教 学 方 法 、 手 段 和 艺 术 上 应 该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是 大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克 思 主 义 世 界 观 和 方 法 论 去 认 识 和 分 析 问 教 育 的 主 渠 道 。 2 05 中 宣 部 、 教 育 部 明 确 题 。 “ 国 近 现 代 史 纲 要 ” 是 从 历 史 教 育 的 有 所 区 别 。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的 讲 授 必 须 0 年 中 提 出 加 强 和 改 进 高 等 学 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的 角 度 对 学 生 进 行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教 育 。 其 教 学 讲 求 方 法 和 艺 术 而 不 能 照 本 宣 科 , 否 则 可 能 总 体 要 求 是 :坚 持 用 发 展 着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武 目 的 是 让 学 生 做 到 了 解 国 情 、 国 史 。 认 识 导 致 学 生 的 反 感 和 不 重 视 。 我 们 认 为 应 该 结 装 大学 生 ,始终 保持 教 育 教 学 的正确 方 向 : “ 个 选 择 ” 的 必 然 性 和 正 确 性 。 “ 想 道 合 各 门 课 程 的 教 学 内 容 、 教 学 目 的 和 课 程 性 三 思 坚 持 理 论 联 系 实 际 , 贴 近 实 际 、 贴 近 生 活 、 德 修 养 和 法 律 基 础 课 ” 是 一 门 以 马 克 思 主 义 质 ,在 教 学 的 方 法 、 手 段 和 艺 术 表 达 形 式 上 贴 近 学 生 : 坚 持 开 拓 创 新 , 不 断 改 进 教 育 教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学 科 为 支 撑 的 , 开 展 马 克 思 主 有 所 区 别 ,从 而 使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真 正 学 的 内 容 、 形 式 和 方 法 力 争 在 几 年 内 , 使 义 人 生 观 、 价 值 观 、 道 德 观 和 法 制 观 的 教 成 为学 生 喜 欢 、 终 身 受 益 的课 程 。f l“ 5 原 高 等 学 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学 状 况 有 明 显 改 育 , 引 导 学 生 树 立 高 尚 的 理 想 情 操 和 养 成 良 理 ” 课 主 要 讲 述 的 是 哲 学 问 题 , 这 要 求 教 师 善 。 耍 形 成 比 较 完 善 的 学 科 体 系 和 课 程 体 好 的 道 德 品 质 , 树 立 体 现 中 华 民 族 优 秀 传 统 在 讲 授 中 能 做 到 深 入 浅 出 , 结 合 实 际 使 学 生 喜 欢 上 这 门课 程并 且 形 成哲 学 的思 维 模 式。 系 , 编 写 出 充 分 体 现 当 代 中 国 马 克 思 主 义 最 和 时 代 精 神 的 价 值 标 准 和 行 为规 范 。 新成 果 的教 材 , 实现 教 学 方式 方 法多 样化 、 教 学 内 容上 看 ,四 门课 程又 各 有 侧 重。 “ 础 ” 课 主 要 涉 及 学 生 的 实 际 问 题 , 这 需 基 原 实 践 教 学 规 范 化 和 教 学 手 段 现 代 化 , 建 立 和 “ 理 ” 课 侧 重 讲 述 的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基 本 要 教 师 对 学 生 的 思 想 和 生 活 有 所 调 查 这 样 完 善 教 师 培 训 制 度 和 激 励 机 制 , 确 立 党 的 宣 的 世 界 观 和 方 法 论 ,偏 重 于 哲 学 课 的 性 质 。 才 能 真 正 走 进 学 生 , 通 过 合 理 的 课 程 安 排 解 传 部 门 与 教 育 部 门 相 互 协 调 、 密 切 配 合 的 宏 “ 要 ” 课 则 侧 重 从 讲 述 历 史 史 实 当 中 寻 找 决 学 生 遇 到 的 实 际 问 题 , 帮 助 学 生 形 成 正 确 纲 观 管 理 体 制 ,形 成 关 心 和 支 持 高 等 学 校 思 想 坚 持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的 基 础 ,偏 重 于 历 史 学 的 世 界 观 、 人 生 观 和 价 值 观 。 “ 要 ” 课 主 纲 政 治 理 论 课 建 设 的 良 好 社 会 氛 围 。 fJ 程 设 科 的 性 质 。 “ 础 ” 课 侧 重 联 系 学 生 生 活 当 要 偏 重 讲 授 历 史 史 实 , 但 不 能 以 铺 成 历 史 史 1课 基 置 为 四 门 , 即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概 中 的 实 际 问 题 , 比 如 理 想 和 信 念 、 人 生 和 爱 实 为 教 学 的 重 点 , 而 要 把 持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概 论 ” 、 “ 泽 东 思 想 和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情 、 就 业 与 择 业 等 问 题 展 开 讲 述 。 “ 论 ” 宗 旨 , 在 讲 授 历 史 事 实 中 采 取 有 效 的 教 学 方 毛 论 体 系 ” 、 “ 国 近 现 代 史 纲 要 ” 、 “ 想 课 则 主 要 偏 重 讲 述 马 克 思 主 义 与 中 国 实 际 相 法 和 手 段 实 现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的 且 的 。 “ 中 思 概 道 德 修 养 与 法 律 基 础 ” 。 新 课 程 方 案 有 史 、 结 合 后 形 成 的 重 大 理 论 成 果 , 偏 重 讲 述 中 国 论 ” 课 的 讲 授 要 既 要 结 合 当 时 中 国 的 实 际 情 有 论 、 有 应 用 , 有 利 于 大 学 生 在 对 马 克 思 主 革 命 和 建 设 以 及 改 革 、 发 展 、 稳 定 的 问 题 , 况 又 不 能 太 偏 重 史 实 的 讲 授 , 要 在 突 出讲 述 义 理 论 学 习 的 基 础 上 , 从 历 史 与 现 实 应 用 的 属 于 讲 述 中 国 政 治 问 题 的 课 程 。 因 此 , 在 讲 马 克 思 主 义 与 中 国 实 际 相 结 合 的 理 论 成 果 中 有 机 结 合 中 , 全 面 地 掌 握 科 学 的 世 界 观 和 方 授 过 程 当 中 就 会 各 有 侧 重 , 但 是 总 体 目 标 上 体 会 到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正 确 性 、 实 践 性 。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探析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探析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探析【摘要】本文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入手,探讨了构建“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和意义。

通过分析“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内涵和特点,以及实施路径和效果评估,发现该体系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实践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结论部分总结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提出推广与应用建议。

本研究有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内涵、特点、实施路径、效果评估、研究成果、未来研究方向、推广与应用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升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高校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不理想的情况。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双一流”建设的推进,如何构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学习特点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探究和建立“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通过引入“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旨在强化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升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实际应用能力。

本文将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内涵和特点、实施路径以及效果评估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个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探析,深入理解和把握该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和特点,探讨其构建和实施路径,以及评估其实施效果,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教学质量提升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一).docx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一).docx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一 )摘要: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加强代写论文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要在研究与实践以往教学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重组思想政治理论课整合型课程结构,形成以必修课为核心、系列选修课和专题讲座为辅的新的课程框架结构。

同时要加强教师队伍的职后教育,以保证教学与科研质量的不断提高。

从上个世纪末我们开始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建设问题,并从系列课程建设入手,对课程结构进行再设计。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在课程设置、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并付诸实践,为进一步落实新课程设置打下了基础。

一、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由教育部统一制定。

由于该课程有其特殊性的规定,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感到教学内容所涵盖的基本理论多,基础知识和信息量非常大,但课时却非常有限,几十学时的课堂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对课程教学中所涉及的许多理论问题不能做系统的讲解,对一些学生感到困惑的难点和疑点问题难以做比较深刻的阐述,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不能做到充分的讨论;不仅教师的教学难度大,学生在接受理论和知识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致使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道德修养素质的养成等等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主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及相关的教育和实践操作多数在低年级学生中已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而在其他时间呈现的往往是放任自流的状态。

这对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正在形成和趋于稳定的大学生而言是相当不利的,也无法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了探索德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的实践,但大都局限于开设有限的辅助性单一课程方面,对课程的整体构想和建设缺少比较系统和科学的研究,使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缺少新的突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的结构关系李芳1张耀灿2[摘要]“05方案”规定的四门必修课是一个严密的系统,要素之间包括层次、数比、时间和空间四层基本关系,进而形成层次结构、数比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四种基本结构。

科学认识这种基本结构,不仅是促进和优化新课程结构,不断完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基础,而且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05方案”;课程;结构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方案,即“05方案”。

新方案设置了4门必修课,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

这四门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分别担负着不同的价值使命,而弄清这四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关系,是实现这一使命的认识论前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结构是指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的各门课程及课程之间的客观、稳定关系所构建而成的体系,四门必修课就是这一结构系统中的四个基本要素。

这四个基本要素之间主要有四种最基本的关系:层次、数比、时间和空间。

一、新课程的层次结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因层次关系而构建的结构就是层次结构。

层次关系是由要素的内在本质决定的。

要素的内在本质决定各要素具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从而使要素之间体现出一定的层次关系。

笔者认为,在新课程体系中四门课程都具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原理”是基础,“概论”是重点,“纲要”是主线,“基础”是落脚点。

“原理”是基础,是指“原理”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可以为其它三门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概论”是重点,是因为“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不同时期社会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这些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的、直接的指导思想。

大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对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现实问题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而且关系到大学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对党和国家的信任。

所以,“概论”成为新课程体系的重点, 6个学分的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层意思。

“纲要”是主线,是说“纲要”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以历史为线索,勾画出近现代中国人民选择马列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根源的主线。

“基础”是落脚点,是说“基础”课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这一目标也是全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落脚点。

综上所述,四门课程正如《意见》中所指出的,是“各有侧重,功能互补”,虽然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不能替换,缺一不可。

每个本科生都要学习全部的课程,不能搞片面化教育。

二、新课程的数比结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因数比关系而构建的结构就是数比结构。

恩格斯曾指出:“关于物质结构不论采取什么观点,下面这一点是非常肯定的:物质是按质量的相对的大小分成一系列较大的,容易分清的组,使每一组的各个组成部分互相间在质量方面都具有确定的,有限的比值。

”[1]因此,新课程系统各课程之间应该具有恰当的比例关系。

课程之间的数比关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

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组合成一定的教学体系,而教学体系的科学构建又必须依托科学的理论体系。

虽然四门课程目前都还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2]但是每门课程所依托的理论体系的内容是丰富的。

在大学教学时间有限的条件下,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数比关系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重要问题。

中央对四门课程的数比关系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又给各高校和教育者留下了较大的发挥空间。

一方面,《<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中规定:“原理”、“概论”、“纲要”、“基础”分别为3学分、6学分、2学分、3学分;另一方面,中央也允许各高校根据本校学分与学时之间的对应关系来分配新课程的总课时数和各门课时数。

一方面,中央规定全国各高校统一使用“马工程”编写的教材,设定了统一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各门课程的教学计划由各高校自定,教学内容的详略裁剪由教育者自审。

这种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数比关系的规定,既为当代大学生在校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同时也照顾到各高校的差异性,有利于促进“05方案”的贯彻落实。

三、新课程的时间结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因时间关系而构建的结构就是时间结构。

这里的时间关系不是指四门课程产生的时间,而是指四门课程在教学环节中的排课顺序。

科学合理的排课顺序是保证高质量实施“05方案”的一个重要方面。

排课顺序要科学合理,就要既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层次关系,又符合当代大学生学习和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的一般认知规律。

基于此,笔者认为,四门课程的排课顺序应当是:“基础”———“纲要”———“原理”———“概论”。

这是因为:第一,这样的排课顺序符合大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接受知识的认知规律。

四门课相比较而言,“基础”课更侧重于联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各种思想困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纲要”课更侧重于对中国近现代国情、国史的介绍,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这两门课相对比较具体。

而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阶段理论成果的“原理”课和“概论”课则相对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

所以,“基础”———“纲要”———“原理”———“概论”这样的排课顺序有利于大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第二,这样的排课顺序有利于各门课程前后衔接,做到前面的教学内容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奠定基础,后面的教学内容能够深化和提高对前面的教学内容的认识。

首先,良好的道德情操是立身之本,自觉的法律意识是成才基础。

“基础”课就是要帮助大学生养成现代中国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而有了做人的基本素质,一个人才有了探索真理和遵守社会规范的基础。

这也就为后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其次,旨在对大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国情、国史教育的“纲要”课,可以使大学生对“三大选择”的正确性和历史必然性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这有利于后续“原理”和“概论”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三大理论成果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客观必然性,有助于大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和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三大理论成果的真理性和历史正当性。

再次,“原理”课安排在“概论”之前,可以为大学生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奠定理论基础,也有助于其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革命和建设并结合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从而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为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而储备知识,努力学习。

四、新课程的空间结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因空间关系而构建的结构就是空间结构。

空间关系主要是指四门新课程在空间上的并存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中的“原理”课,旨在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整体上弄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为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历程以及运用等奠定理论基础。

明显是一门侧重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理的课程。

“概论”课旨在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发展成果,是一门侧重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历史的课程。

“纲要”课旨在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帮助大学生理解国史国情,特别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初选择和持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历史必然和历史逻辑,确立并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是一门侧重阐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历史的课程。

“基础”课旨在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是一门侧重阐述马克思主义具体运用的课程。

可见,这四门课程之间蕴含着一种紧密的内在逻辑演绎关系,形成了空间上的并存与序列。

即:理论原理———理论发展———理论历史———理论运用。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空间结构的准确把握,有利于避免四门课程在某些知识点上的重复。

通观四门课程的教材,其中有些知识点是重复的。

比如,“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生产力理论等可能与“原理”中的相关内容重复或交叉;“概论”中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等可能与“纲要”中的相关内容重复或交叉;“基础”课中的部分内容可能与“概论”中有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内容重复等等。

马克思主义本是一个整体的理论体系,四门课程只是从相异的角度来阐释它,并共同致力于形成大学生整体的马克思主义观,所以有些重复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

但是,四门课程之间又具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各自关照知识的切入点或者角度是不同的。

“原理”的切入角度是“理论原理”,着重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来源中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渗透浓厚的原著因素,而不必过多阐述涉及中国的具体内容。

“概论”的切入角度是“理论发展”,着重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和理论性是其的突出特点,前者使它与“原理”相区别,而后者使它与“纲要”相异。

“纲要”的切入角度是“理论历史”,着重用历史史料来说明问题。

所以就同样的知识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概论”要不断探索、追问这一革命的根据、底蕴和意义,而“纲要”就要用丰富的历史史料对这一血雨腥风的革命进行诗史般的再现。

“基础”的切入角度是“理论运用”,着重于公民个体的马克思主义内化,用马克思主义“这双慧眼”来认识、分析、判断世间的纷纷扰扰。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应该按照“理论原理———理论发展———理论历史———理论运用”的逻辑演绎,刚性规定与弹性空间相结合的数比关系,呈“基础———纲要———原理———概论”的排列顺序,全部的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大学生,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整体的、历史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这对于有效地实施“05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讲义(初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 248.[2]陈锡喜.直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的结构性矛盾[M].思想理论教育, 2005, (6).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重点与难点辨析郑永廷[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 要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 以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重点、难点, 进行突破与深化, 这既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 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价值的根本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