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中国文学的源头-上古诗歌和神话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要点(精心整理,考前必背)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大纲中国文学的源头:远古歌谣和神话。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标志书面文学萌芽。

特点是诗乐舞结合,文史哲不分。

夏商原始宗教文化。

西周春秋礼乐文化。

战国百家争鸣。

先秦文学作者身份发生了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的演变。

先秦文学五大内容:神话诗经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楚辞一、神话《山海经》、《楚辞·天问》、《淮南子》。

山海经包括山经、海内经、海外经、大荒经。

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

女娲的神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发展过程。

中国神话蕴涵民族精神?厚德载物(奉献精神、厚生爱民、博大襟怀、大公无私等)自强不息(忧患意识、勤劳勇敢、奋进抗争、顽强不屈等)。

二、《诗经》最早诗歌总集。

收录自商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存目311篇,其中六篇笙诗有目无辞。

地域北方。

作者包括社会各阶层人士。

春秋之前都是乐歌。

西汉初年,被奉为经典。

根据音乐的特点来分风、雅、颂三部。

“风”即音乐曲调,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区的地方土乐。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分为大小雅。

大雅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作者是社会各阶层。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分为周、鲁、商颂。

风多为春秋时期作品,采自民间。

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

《诗经》常见的押韵方式隔句押韵。

结集有三说:采诗、献诗、删诗说。

四家诗:汉代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说的合称。

前三家为今文,后一家为古文。

后汉郑玄为毛诗作笺后,齐鲁韩三家诗亡,毛诗独存。

《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一、抒情言志。

使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现实主义。

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三、比兴手法。

赋、比、兴艺术开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四、体裁结构、语言艺术。

四言诗创作;四六句基本句式。

古人用“温柔敦厚”四字评《诗》,这是中国儒家的传统诗教。

规定怨刺必须“温柔敦厚”,“止乎礼义”,“怨而不怒”,不允许尖锐地揭露批判,因而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又常常起着消极的作用。

第二讲 上古歌谣与神话

第二讲 上古歌谣与神话

什么是文学文学,语言艺术。

代表性的说法是: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

古希腊的柏拉图在他的著作《理想国》把画家和诗人比喻成一个拿者镜子的人,向四面八方旋转就能造出、星辰、大地、自己和其他动物等等一切东西。

俄国的别林斯基更是明了地重申了这一比喻,他说:“它(指文学)的显著特色在于对现实的忠实;它不改造生活,而是把生活复制、再现,像突出的镜子一样,在一种观点之下把生活的复杂多彩的现象反映出来,从这些现象里汲取那构成丰满的、生气勃勃的、统一的图画时所必需的种种东西。

”美国批评家M.H.艾布拉姆斯写了一部文学理论的名著,书名就叫《镜与灯》。

在书中他提到了英国批评家哈兹里特的话:如果仅仅描写自然事物,或者仅仅叙述自然感情,那么无论这描述如何清晰有力,都不足以构成诗的最终目的和宗旨……诗的光线不仅直照,还能折射,它一边为我们照亮事物,一边还将闪耀的光芒照射在周围的一切之上……美国文艺评论家泰勒认为:文学是经验的表现,但是,它并不是一般的经验陈述,而是“活生生的经验”。

文学不是要我们生硬地去接受经验,“它不是要告诉我们人们是怎样行动和怎样感觉的,而是要把我们卷入剧中人的行动中去,让我们对他们作出直接的反应。

”文学不是告诉,而是卷入,它把人卷入到另一个生活的世界,让人们“对人生的经验和生命的奥秘作出自己的结论的评价。

”所以,文学的力量不在与传授,而在于“通过开阔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生活经验领域,从而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这种经验。

”吉檀迦利这掠过婴儿眼上的睡眠——有谁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吗?是的,有谣传说它住在林荫中,萤火朦胧照着的仙村里,那里挂着两颗甜柔迷人的花蕊。

它从那里来吻着婴儿的眼睛。

在婴儿睡梦中唇上闪现的微笑——有谁知道它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吗?是的,有谣传说一线新月的微笑,触到了消散的秋云的边缘,微笑就在被朝雾洗净的晨梦中,第一次生出来了——这就是那婴儿睡梦中唇上闪现的微笑。

中国文学史解读

中国文学史解读
(四大名著;四大谴责小说)
思考:对比列夫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妮娜》
分析《水浒传》潘金莲事件
二、近代文学(1840——1917) 三、现代文学(1917——1949)
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四、当代文学(1949——)
独 怆 然 而 涕 下
念 天 地 之 悠 悠
后前 不不 见见 来古 者人
登 陈幽 子州 昂台
天狗(《女神》第二辑其一)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飞奔,
我把月来吞了,
我狂叫,
我把日来吞了,
我燃烧。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如烈火一样地 燃烧!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如大海一样地 狂叫!
我是月底光,
我如电气一样地 飞跑!
我是日底光,
我飞跑,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飞跑,
我是X光线底光,
我飞跑,
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
一、古代文学(上古——1840)
(一)、上古:神话、传说(浪漫主义文学风格的源头)
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共公怒触不周之山 2、女权神话: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女娲与伏羲 3、英雄神话: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 4、战争神话:黄帝灭蚩尤、炎黄与华夏 5、爱情神话:牛郎与织女 、梁祝化蝶 、白蛇传 、孟姜女
Invitation To Wine
Li Bai
Do you not see the Yellow River come from the sky, Rushing into the sea and ne'er come back? Do you not see the mirror bright in chamber high Grieve o'er your snow-white hair that once was silken back? When hopes are won, oh, drink your fill in high delight And never leave your wine cup empty in moonlight! Heaven has made us talents; we're not made in vain. A thousand gold coins spent, more will turn up again. Kill a cow, cook a sheep and let us merry be, And drink three hundred cupfuls of wine in high glee! Dear friends of mine, Cheer up, cheer up! I invite you to wine. Do not put down your cup! I will sing you a song, please hear, O hear! Lend me a willing ear! What difference will rare and costly dishes make? I want only to get drunk and ne'er to wake. How many great men were forgotten through the ages? Great drinkers are better known than sober sages. The Prince of Poets* feasted in his palace at will, Drank wine at ten thousand coins a cask and laughed his fill. A host should not complain of money he is short; To drink together we'd sell things of any sort. The fur coat worth a thousand coins of gold And flower-dappled horse may both be sold To buy good wine that we may drown the woes age-old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整理(一)先秦文学1.绪论●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文学的形态●作者的流变●文化与文学的发展轨迹2.上古神话●神话定义《山海经》●神话分类●民族精神●思维特征●神话历史化●对后世文学影响3.诗经●名词解释:风雅颂,三家诗词●诗经内容: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现实精神●艺术特点赋比兴,四言为主,语言生动●地位影响4.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尚书春秋春秋笔法●左传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的艺术特色●感情色彩●叙事手法●描写人物●言近旨远●国语文学特色●战国策文学成就●对后世文学影响5.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论语老子孟子●墨子庄子过渡●荀子韩非子成熟●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论辩缜密●气势浩然●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寓言为主(三言:寓言,重言,卮言)●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形象诙诡●语言诗意●后世影响传统文化源泉,散文创作典范,语言艺术成功6.屈原与楚辞●文化政治背景●楚辞离骚艺术成就●屈原其他作品九歌天问等●楚辞流变,后世影响(二)秦汉文学1.绪论●汉代作家群体生成●汉代文学基本态势●文学经学双向互动●汉代文学样式的嬗变和分期2.秦及西汉散文●吕氏春秋●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淮南子》及其他散文3.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骚体赋及“九体”●枚乘和“七体” 梁园文人群体●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艺术特色●扬雄四赋●西汉其他赋家4.司马迁与《史记》●发愤著书说与《史记》“三家注”●史记的叙事艺术●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历史因果●条理清晰●人物刻画●人物广泛●共性和个性结合●多维透视法●旁见侧出法(互见法)●风格特征●画面宏阔●浓郁悲剧气氛●传奇色彩●雄深雅健●地位和影响5.两汉乐府诗●乐府诗与《乐府诗集》●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贫富悬殊男女爱情乐生恶死●叙事手法●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详略得当●题材丰富●人物栩栩如生●诗体演变6.东汉辞赋●班固张衡的京都赋●《两都赋》的艺术成就●《二京赋》的艺术上的突破●《两》《二》之辩●述行赋和抒情小赋抒情小赋: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7.《汉书》及东汉散文●《汉书》的艺术成就史记与汉书之辨●《吴越春秋》●论衡和潜夫论8.东汉文人诗●班固张衡秦嘉的诗●郦炎赵壹蔡邕的五言诗●《古诗十九首》艺术成就(三)魏晋南北朝文学1.绪论●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独立门类●体裁区分●追求审美特性●乱世文人命运●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门阀制度和其文学创作——不平之意,文学家族,强调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玄学对文学的渗透——魏晋玄学魏晋风流●佛教与佛经翻译对文学的影响●想象世界的丰富●故事性的加强●反切产生和四声的发现●词汇的扩大●文学观念的多样化●发展历程●建安风政治理想人生短暂强烈个性悲剧色彩●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太康诗风三张二陆两潘一左●西晋末陶渊明田园诗●晋宋之间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谢灵运●南北朝文学●四声发现永明体●文学集团宫体诗●南方清绮北方质朴南北文风交流●鲍照七言乐府诗南北朝民歌●地位●新变●自觉阶段个性化●玄学兴起佛教传入新因素●语言形式美的发现●文体发展●五言古诗继承传统并发展到鼎盛●骈文兴起汉语语言形式美的文体●抒情小赋增加骈文成分●七言古诗发展确立●民歌新鲜气息加入●小说初具规模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2.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建安文学●曹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末实录+雄心壮志●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深刻真实感慨深沉●语言古朴率真笔力雄健悲凉之中有跌宕慷慨之气●曹丕(典论论文)诗歌新变●个人情感的抒发●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和艺术风格的形成●邺下文人集团●曹植诗歌艺术特色●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体现诗经哀而不伤的典雅,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继承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古诗十九首的温丽悲远●对五言诗发展作出贡献●建安七子●王粲刘桢蔡琰《悲愤诗》●时代特征●政治理想高昂——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哀叹人生短暂功名未立or努力突破天命限制追求更高人生价值●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正始诗歌●阮籍《咏怀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嵇康——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两晋诗坛●太康诗风●拟古追求形式技巧和繁缛诗风大量排偶●繁缛表现●语言华丽藻饰●描写繁复●句式散行趋骈偶●左思《咏史诗》寒室之不平和对士族的蔑视抗争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郭璞游仙诗寄托仕宦失意壮志未酬抒发苦闷情怀“始变永嘉平淡之体”●《兰亭集》预示山水诗的兴起●东晋玄言诗玄释合流心隐适意理过其辞淡乎寡味3.陶渊明●儒家入世精神重道德修养老庄思想影响讲求实际安贫乐道崇尚自然●诗歌●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出仕与归隐●行役诗●赠答诗●其他发挥哲理形影神训诫儿子●艺术成就●自然总体特征自然流露一片神行●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历久弥淳的诗味●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礼为统摄四者浑融一体●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节奏舒缓沉稳●散文辞赋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4.南北朝民歌●南朝民歌——反映水乡景物市井风情清新自然委婉含蓄柔美细腻五言四句●北朝民歌——反映生活各个方面质朴无华直抒胸臆刚健豪放四言七言杂言5.诗风转变●谢灵运山水诗●先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谓●情必极貌以写物尚巧似注重写实性细致观察敏锐感受精心细致的刻画●新奇语多生撰●鲍照●内容●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被压迫被压抑的痛苦对门阀社会的不满与抗争●边塞战争征夫生活慷慨不平●描写游子思妇哀怨凄怆●统治者横征暴敛百姓疾苦●艺术特色●抒发寒门强烈呼声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难以抑制的怨愤●汉魏乐府和民歌营养句式长短参差●笔力酣畅淋漓风格奇矫凌厉●山水诗以五言为主风格深秀幽奇严整厚重6.永明体和齐梁诗坛●永明体八病●谢朓诗歌艺术成就●永明声律运用音调和谐流畅朗朗上口●融裁警句对仗工整清新隽永新体诗●语言清新情致含蓄南朝民歌气息耐人寻味●沈约清怨王融构思含蓄有韵致何逊对游宦生活的厌倦羁旅乡愁阴铿离愁别绪羁旅思乡江上景色●齐梁诗人集团——萧子良竟陵八友萧统《文选》萧纲宫体诗●宫体诗——描写女性咏物无寄托发展吴歌西曲艺术形式继续永明体艺术探索(通过对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情景交融风格清新流丽)7.南朝文风北渐——徐庾体:梁朝徐擒庾信父子置身东宫创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文“转拘声韵“弥尚丽靡” 后期”华实相扶,情文兼至“ 庾信”穷南北之胜“8.辞赋骈文散文●魏晋文坛——重”气质“”以情纬文,以文被质“ 应用文抒情小赋论辩文●南朝美文●元嘉三大家●谢灵运山水为题材山居赋长溪赋●颜延之骈文典丽缜密●鲍照以奇峭之风运骈丽之辞登大雷岸与妹书芜城赋●水经注洛阳珈蓝记9.小说●笔记体小说文言小说——志人志怪●世说新语文学成就●记言玄远冷隽记行高简瑰奇●独特言谈举止写出独特性格●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对比夸张语言●语言简约含蓄幽默机智●影响深远。

第一、二章上古神话、《诗经》

第一、二章上古神话、《诗经》

氓(p29)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关于《诗经》的成书有“献诗”、“采诗”、“删诗”
三种有广泛影响的说法。 采诗: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班固《汉 书· 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动木铎 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 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献诗: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国语· 召公谏弭谤》:“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 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 删诗说: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古者《诗》 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 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二)关于风、雅、颂
1.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 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 篇。大部分是民歌。又称“国风”。 2.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是宫廷 宴飨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 《小雅》74篇,共105篇。 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四)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 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 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 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 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 咏的内容。兴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比、兴 很多时候难以区分,因此一般笼统地称“比兴”)

第二讲中国文学的源头-上古诗歌和神话

第二讲中国文学的源头-上古诗歌和神话
《说文》十二:“娲, 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 也。”
《山海经·大荒西经》云:
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 野,横道而处。
《淮南子·说林篇》中记载:“皇帝生阴阳, 上骈生耳目,桑林生手臂,此女娲之所以七十 化也。”高诱注:“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时,化生阴阳。上骈、桑林皆
神名。”
的残留物; 语言学家认为一切神话都源于语言的毛病。
神话的保存:
文献资料:《诗经》、《庄子》、《韩非子》、 《山海经》、《楚辞》、《吕氏春秋》、《淮 南子》、《风俗通义》、《三五历记》、《列 子》、《帝王世纪》等。其中,以《山海经》、 《楚辞》和《淮南子》保存的神话较多,尤以 《山海经》最多,而且接近上古神话的原貌。
礼记》《史记·五帝本纪》)
②少昊(帝挚)、颛顼、帝喾、尧、舜(《尚
书序》《帝王世纪》)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礼记·月令)
④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
纪》)
上古歌谣和神话
文化背景: 职业背景: 特 点:具有仪式性;歌谣短小精悍,便于传 唱;神话多散佚。
帝尧立,乃命质(即夔)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 音以歌,乃以麋������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 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百兽。瞽叟乃拌五弦 之瑟,作以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 上帝。(吕氏春秋卷五·古乐)
人类未造文字之前,先有语言。《毛诗序》曰: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 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上古时期抒情言志全 部以歌谣为主。(便于传唱,抒发感情)
周易·系辞传下
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 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 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刳[kū]木为舟,剡[yǎn]木为楫,舟楫之利,以 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 下,盖取诸“睽”。(王弼注:睽,乖也。物乖则争兴,弧矢之用,所

中国文学的起源

中国文学的起源

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山海经·海外北经》)
精选ppt
6
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 ,白喙,赤足 ,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 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海内东经》 ) 这个神话反映了当时人们想要征服自然的愿望,歌颂 了人同自然做斗争的勇敢精神。
精选ppt
7
夸父追日
夸父与日逐走①,入日②;渴,欲得饮③,饮于河、 渭④;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⑤。未至,道渴而死⑥。弃 其杖,化为邓林⑦。
①逐走:竞跑,赛跑。逐:竞争。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欲,想要 ④河、渭:即黄河,渭河。 ⑤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北:方位名 词用作状语,向北方,向北面。 ⑥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 ⑦邓林:地名,今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邓林即“桃林”。
精选ppt
5
(二)中国古代主要神话(从类型上划分)
• 1,自然神话:以山川风雷和鸟兽草木为对象----反映 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的心态。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

(《山海经·海内东经》)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
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启之东。其为物,
原始人相信某个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者无生物有特 殊的血缘关系,此物就成为该氏族的“图腾”,也即是 保护者和象征。图腾有时又成为全氏族的忌物,他们并 举行祭祀,形成图腾崇拜。 (二)为什么会产生图腾崇拜,其大致原因有二:

历史小百科: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文学

历史小百科: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文学

历史小百科: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文学先秦文学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初创时期,是上古期第一段。

先秦文学尚未从浑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其特征与这时文化形态有着密切关系。

中国文学的源头一、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文学。

例:据说是神农时代《蜡辞》(《礼记·郊特牲》)大约是农事祭歌;传说尧舜时《击壤歌》、《南风歌》等,是后人伪托;韵语可能是原始歌谣遗留。

如《吴越春秋》载《弹歌》,反映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已具韵律,显是古老歌谣。

《吕氏春秋·音初篇》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候人兮猗”,是夏代诗歌遗文。

二、文字产生后,脱离传说时期。

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是所知最古文字。

甲骨文代表商代晚期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记事文字,但其产生具重大历史文化意义,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三、诗歌最初与乐、舞结合。

《吕氏春秋·古乐》载八阕,内容从题目看,“载民”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遵循自然法则;“达帝功”以下反映宗教信仰。

《尚书·益稷》载帝舜时《大韶》。

《诗经》作品都是乐歌。

约在春秋后,诗歌分化独立,向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文史哲不分。

先秦文学非纯文学,先秦文化呈现综合形态。

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哲学著作,史、哲学著作也有文学意味。

(一)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云颛顼命南正(官名)重掌管天,北正黎掌管地,即掌天文、祭祀事,周宣王之时,重、黎后人成司马氏,掌周史,可以看出史学与巫术分化过程;据《尚书·洪范》可知商代已形成“五行”思想;《易》卦爻辞,已具备“阴阳”观念;“德”观念于商萌芽,在周发展,形成敬德保民思想。

(二)春秋战国时,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关注社会政治、讨论治国之道的诸子说理散文成熟,表现鲜明个性,浓郁情感,丰富形象,具较强文学性。

古代文学二神话 优质课件

古代文学二神话 优质课件
由于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同自然界截 然分开,因此,他们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 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
如《山海经·海外北经》: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
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 里,在无启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 下。
这则神话即以人的一些常见的生理行为来解释昼夜、 四季以及风的形成。
黄帝、蚩尤之战: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 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 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山海经·大荒北经》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 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 斗机作指南车,以 别四方,遂擒蚩尤。
《太平御览》卷十五引《志林》
《淮南子•天文训》所载共工与颛顼争帝: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 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三)神话的保存
主要保存在《山海 经》、《楚辞》《淮 南子》、《庄子》等 古籍中,其中保存神 话较多的是《山海经》 和《淮南子》 。
二、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
(一)创世神话。 (二)始祖神话。 (三)洪水神话。 (四)战争神话。 (五)英雄神话。 (六)传奇神话
一、神话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提供了文学 的创作素材。
散文:《庄子》
赋:《洛神赋》宓妃
3、精卫填海 《山海经•北山经》: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 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 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 海。
4、刑天舞干戚
《山海经·海外西经》: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 操干戚以舞。

先秦文学名词解释

先秦文学名词解释

先秦文学名词解释1.原始诗歌:原始诗歌是中国文学的源头,出现于原始社会,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为了协调劳作动作,鼓舞叨扰情绪随口唱出来的。

它算是最早的诗歌样式,特点是集体性,口头创作,歌乐舞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2.神话:神话是流传于远古人们口头的一些关于天神怪异的故事,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功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将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人格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实际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中国的神话人物分类为自然神,英雄神和异人异物,内容上即为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形式上是零散的片段,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3.《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自西周时期自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篇,共305篇,在先秦只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学者奉为经典后,才称做《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还包括6篇小雅中有目无辞的《笙诗》,即《诗经》有311篇篇目,是由广大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的结果。

4.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至汉复得流传。

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长。

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为齐鲁韩毛四家,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立。

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称为今文,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先后亡佚,独毛诗流传于世。

5.毛诗序: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齐鲁韩三家先后亡佚,独毛诗流传于世,毛诗在每篇前均有题解,而《关雎》一篇前有一篇对《诗经》的总论,相当于全书的序言,称为大序,分散于每篇前的简短的序言简称小序,所以《毛诗序》由大序和小序构成,《毛诗序》的作者不详,班固在《汉书》中认为是卫宏之作,但没有具体根据,我们认为是汉代人作的序,其中反映了汉代人的思想6.《尚书》:《尚书》是我国最早的成篇散文集,即“上古之书”,原只称“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后称为“书经”,今存《尚书》共58篇,除33篇为今古文《尚书》所共有,其余都是东晋人伪造的《古文尚书》,不可信。

中国古代文学文学的产生和古代神话

中国古代文学文学的产生和古代神话

2021/4/9
1
• 2、传说时期的文学 • 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 • 3、诗乐舞紧密结合 • 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
起的。
2021/4/9
2
• 二、先秦文学的形态 • 先秦时期,文化呈现一 种综合的形态。 • 先秦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 • 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
2021/4/9
3
• 三、 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 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 • 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 • 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 楚地文化与楚辞
2021/4/9
4
• 四、中国古代神话
• 1、概说
• 神话是原始人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 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 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 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 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 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第一讲 文学的产生和古代神话
一、 中国文学的源头
1、文学产生于劳动。
远古年代,原始人过着群居生活,他们 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为了彼此协调动作、 交流感情,于是就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 是文学产生必要的条件之一;同时,长期的 劳动也使人形成了审美意识,凡是准确的、 有力的、敏捷的、灵活的、眼明手快的动作, 都被认为具有普遍的美感,审美要求的产生, 也是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
2021/4/9
12
• 4、大禹治水
• 大禹治水的神话有我国上古社会的许多影 子。它反映了原始社会时河流改道和山洪 爆发所造成的灾害。
• 在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这种灾害被形 象化,从而人创造了自己的敌人恶神共工 和水怪相柳,并经过联想概括,从众多的 动物的形象中,选择了特征,集中在恶神 的身上。

中国文学的源头

中国文学的源头

思维特征
以己观物、以己感物。万物有灵魂、意志、情感, 因而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上,形成以己观 物、以己感物的思维特征。如盘古死后、钟山之神 P42 具体、形象的思维。时间空间与具体神对应。 情感体验。恐惧、敬畏、惊喜。 总结:隐喻性和象征性的思维,即具体物象和某种 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
黄帝蚩尤 《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 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太平御览》卷七十九引《龙鱼河图》:黄帝摄政前,有 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 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仁 不慈。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 蚩尤,遂不敌,乃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 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 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 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tian伏 .
三、各种洪水神话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 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 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 鲧死后三年尸体还没有腐烂;而且腹中竟逐渐孕育着 新的生命。上帝获悉了这件事,就派一个天神带着 锋利的吴刀下去,用吴刀剖开鲧的肚子。这时更大 的奇迹发生了,鲧腹中跳出一个人来,新一代的治 水英雄由此诞生了,这就是以后名传千古的“大 禹”。鲧由于心愿已了,就化为黄熊(一说黄能, 黄色的三足鳖),跳进黑暗的羽渊中去了。 与涂山氏女,生启(史记把这段故事历史化)
二、始祖神话。
女娲(补天、造人);商始祖契是简狄吞燕卵所生,周始祖后稷是 姜嫄履大人印所生; 1. 女娲抟土造人,泥土造人母题→创造人类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 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 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凡庸者,絙人也。 2. 炼石补天,重整乾坤母题→拯救人类 《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 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 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 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 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

大学语文-第二讲-古代神话

大学语文-第二讲-古代神话

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
药,重回人间焉。
——《淮南子 · 外八篇》
五、洪水神话
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 息壤以堙( yīn )洪水, 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 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 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山海经·海内经》 鲧是一个反抗性的英 雄,看到洪水便就决意治 水,听到猫头鹰和乌龟的 谈话,盗取天帝息壤。鲧 尸体三年不腐,祝融剖腹 出禹 ,化为黄龙(黄 熊) 潜沉于羽山之下。
上古神话
一、上古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神话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1、神话的概念
古代神话是远古人类经过长期社会实践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 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 创作。
2、神话产生的原因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
界,所产生的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灾害的自然现象, 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也引起惊奇和恐慌, 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存在某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膜拜, 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宣泄了人们不安的情绪,反应人们对 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发明创造神话(英雄神话)
燧人氏钻木取火 仓颉造字 神农尝百草 后羿射日 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 共工怒触不周山
夸父逐日(朗诵)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
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
其杖,化为邓林。
两种看法: 远古人们对光明和真理的追求。 初民认识太阳和征服太阳渴望。
三、神话的意义
1、反映人类生活初期时的社会状况。 女娲抟黄土做人、炼石补天;羲和生十日、常羲生十二
月等反映了我国母系氏族社会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帝尧立,乃命质(即夔)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 音以歌,乃以麋������臵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 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百兽。瞽叟乃拌五弦 之瑟,作以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 上帝。(吕氏春秋卷五· 古乐)
人类未造文字之前,先有语言。《毛诗序》曰: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 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上古时期抒情言志全 部以歌谣为主。(便于传唱,抒发感情) 清代沈德潜《古诗源》中收录很多歌谣。例如 《击壤歌》《康衢谣》《采薇歌》等。


国外:《山海经》中所述之处很多不在今天的中国 境内。‚海内‛的轮廓东南角已达会稽,西北角已 达匈奴、东胡,西南角到达天毒(天竺),东北角 为朝鲜与倭。海外地域涉及非洲、美洲、欧洲等。 《PALE INK by Henrietta Mertz》 【中译名《几近退色的记录——关于中国人到美洲 探险的两份古代文献 》】。默茨女士相信《山海经》 (准确说应该是《五藏山经》)是帝禹时期的考察 报告, 《东山经》、 《海外东经》《大荒东经》为 北美洲。
1、中国诗歌的鼻祖:《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 (《吴越春秋· 勾践阴谋外传》 卷九) 【原文】越王问弹于陈音,陈音曰:‚古者, 人民朴质,饥食野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 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野兽所食, 故作弹以守之,绝野兽之害。故歌曰‘断竹、 续竹,飞土、逐肉’之谓也。于是神农皇帝,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四方。‛
神话的内容:
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 始祖神话——女娲补天造人;夏商周的始祖 洪水神话——鲧禹等 战争神话——黄帝、蚩尤、刑天等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射日;后稷发明谷 其他——夸父逐日、精卫填海

1、关于女娲的神话
(1)抟土造人 (2)女娲补天 (3)兄妹结婚



女蜗,《山海经· 大荒西 经》,中国最古老的始 祖母神,相传为人头蛇 身。 《说文》十二:‚娲, 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 也。‛
成书时间之谜 涉及禹、夏、商、周等时代的风物。 《山海经》非一人一时之作,它成书于西汉以 前,书中内容涉及远古传说及夏、商、周等各 个时期;今本《山海经》的格局,主要是由西 汉时的刘歆奠定的。 清代毕沅考证:‚作于禹益,述于周秦,行于 汉,明于晋‛ 。


地域之谜: 国内:《山海经》的地域范围:《南山经》东起 浙江舟山群岛,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广东南海, 包括今浙、赣、闽、粤、湘5省。《西山经》东起 山、陕间黄河,南起陕、甘秦岭山脉,北抵宁夏 盐池西北,西北达新疆阿尔金山,《北山经》西 起今内蒙、宁夏腾格里沙漠贺兰山,东抵河北太 行山东麓,北至内蒙阴山以北。《东山经》包括 今山东及苏皖北境。《中山经》为中原豫州河南 西南巴蜀一带。《山海经》把巴蜀和中原同列为 《中山经》体现了《周易》的西南得朋的华夏民 族观念。

二、原始歌谣形态:诗乐舞三位一体

《吕氏春秋· 古乐》: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犹蹀足。即蹈足、 顿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 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 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之极。

《尚书· 益稷》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云: 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 虞宾在位,群后德(升)让。下管、鼗鼓,合止 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 凤皇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 舞。庶尹允谐。‛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 惟时惟几。(时、几均谨也)‛乃歌曰:‚股肱喜哉! 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飏言曰: ‚念哉!率作兴事,慎乃宪,钦哉!屡省乃成, 钦哉!‛乃赓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 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 哉,万事堕哉!‛帝拜曰:‚俞,往钦哉!‛
4、《神北行》(《山海经》)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 敢北射。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 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 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 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 均言之帝,后臵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 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 “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明人周游《开辟衍绎》:
盘古将身一伸,天即渐高,地便坠下。而天地 更有相连者,左手执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 或以凿开。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气升 降,清者上为天,浊者下为地,自是混沌开矣。

周易· 系辞传下

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 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 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刳[kū]木为舟,剡[yǎn]木为楫,舟楫之利,以 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 下,盖取诸‚睽‛。(王弼注:睽,乖也。物乖则争兴,弧矢之用,所
5、祭歌(《礼记· 郊特牲》)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 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古之君 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 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堤防)与水 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 作,草木归其泽。。
礼记》《史记· 五帝本纪》)
②少昊(帝挚)、颛顼、帝喾、尧、舜(《尚
书序》《帝王世纪》)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礼记· 月令)
④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
纪》)
上古歌谣和神话
文化背景: 职业背景: 特 点:具有仪式性;歌谣短小精悍,便于传唱; 神话多散佚。
一、原始诗歌
传说时期的文学

原始歌谣:

原始神话:
三皇五帝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白虎通》) ②天皇、地皇、泰皇 (《史记》) ③伏羲、祝融、神农(《风俗通义》) ④伏羲、神农、共工(《通鉴外纪》) ⑤伏羲、神农、黄帝(《帝王世纪》 )

五帝: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世本》《大戴
《采薇歌》

《史记》: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伯夷、 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饿且死, 作歌。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 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吾适安归矣。吁 嗟徂兮,命之衰矣。
三、原始神话
对神话概念的多种阐述 马克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 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是人类共同体(氏族、部落等)在氏族时 代以原始思维为基础,将自然现象和人类生活 不自觉地形象化、人格化,从而集体创造、代 代相承的一种超自然神灵为主角、表徵着特定 群体的神圣信仰的语言艺术。
三 曰有女 皇 女神媧 本 希聖氏 紀 女之亦 》 。德 風 ,姓 代蛇 《宓身 史犧人 紀立首 ,, 補號 —— •

中 国 上 古 瑰 丽 的 神 话 传 说
,
女娲补天的衍化——女娃填海
《山海经· 北次三经》: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zhè )木,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 精卫,其鸣自詨(音同“萧”),是炎帝之少 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 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抟土造人

《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云: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絙(gēng )于泥中, 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 絙人也。
女娲补天

《淮南子· 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 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 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 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上古为什么会先有歌谣?
《击壤歌》

《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 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於我何有哉!
中国韵文之肇端。沈德潜《古诗源· 例言》: 《康衢》《击壤》,肇开声诗。
《康衢谣》

《列子》:帝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与不 治与?亿兆愿戴己与?乃微服游於康衢。闻儿 童谣云: 立我烝民,莫匪尔极。 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以威乖争也。)

《说文》:‚睽,目不相视也。‛(即二目不能集中视线同视一物)
3、南音之始:《候人歌》 候人兮猗! 禹行,功(“窃”之伪)见涂山氏之女,未之遇 (礼)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命其妾候禹于 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 猗!”实始为南音。 (《吕氏春秋· 音初 篇》)



《山海经》
被鲁迅称为‚上古之巫书‛。 作者之谜: 国内:‚大禹和伯益说‛,‚夷坚作说‛; ‚邹衍作说‛;后人综合炎黄两族的传说而成 说;南方楚人作说;巴蜀人作说;早期方士作 说;无名氏说。 袁珂: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的楚国或楚地人所 作。



国外: 法国马伯乐认为,《山海经》所述地理系受到公 元前5世纪外来的印度和伊朗文化潮流的刺激和影 响而成。其言下之意,暗示《山海经》的作者可 能是印度人或伊朗人。 而香港学者卫聚贤在其《古史研究》一书中,进 一步明确《山海经》的作者为印度人隋巢子。 1978年在台北出版的《屈原与九歌》的作者苏雪 林在提及《山海经》时,又把作者的属地推向更 西更远的巴比伦。他认为,《山海经》是关于阿 拉伯半岛中两河流域的地理书,原为古巴比伦人 所作,战国时由波斯人带到中国,其中有些关于 中国地理的内容是后人混入的。

2、北音之始:《燕燕歌》 燕燕往飞。 有娀(sōng)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 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 鸣若隘隘。二女爱而争搏之,复以 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 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 “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 (《吕氏春秋· 音初篇》 ) 高诱 注:‚少选,须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