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综述及理论阐释

合集下载

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综述及理论阐释

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综述及理论阐释

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综述及理论阐释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人才培养因此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创新人才培养则更是如此。

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学者和实践者都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反思,下面对于其文献综述及理论阐释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在当前研究中,模式创新和知识创新是两个热门研究焦点。

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都面临着人才培养问题,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当下关键的需求。

研究表明,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关键在于提高人才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这也是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关注的重点。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会影响创新的品质和速度。

研究指出,企业秉持“走出去”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这是由于,创新人才有了走出去的机会,能够获得更多的人脉和资源,从而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更为有效。

同时,创新人才培养也需要注重与现有的资本市场、高校以及智库的融合。

这有助于企业以及政府更好地利用现有的资源,从而打造优质的创新生态圈,并且更为有效地促进人才培养。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阐释那么,基于当前学术界和实践者普遍的认识,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呢?以下是一些理论阐释,供大家参考:1、全面提高人才的素质全面提高人才的素质包括学科知识、创新能力、沟通技能等方面。

企业应该积极支持员工参加各种培训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技能。

同时,还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增强员工的创新意识,通过比赛、讨论等活动不断地激发员工的潜力。

沟通技能对于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也非常重要。

因此,企业应该注重沟通培训,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协调。

2、人才梯队的建设人才梯队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

企业只有建设优秀的人才梯队,才能够进行长期的投资,不断根据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需求,测试出不同的创新人才管理方法和培养思路,从而更好地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

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创新研究

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创新研究

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与实践创新研究xx年xx月xx日contents •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理论•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对策•结论与展望目录01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理论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型人才是指不断追求创新,能够在所属领域中发挥创造性作用的人才。

他们通常具备独特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能够解决复杂问题,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创新型人才的定义与特征跨学科知识和技能创新型人才通常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型人才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对传统观念和现有知识进行审视和挑战,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

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应当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大学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应当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国家科技创新做出贡献。

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有助于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优化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创造教育理论是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该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设置创新课程、开展实践活动和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

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类智力具有多元化和分布式特征,不同的人可能在不同的智力领域表现出色。

因此,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智力,发挥学生的优势和潜力,同时提供多样化的培养途径和环境。

学习科学理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文献综述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文献综述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文献综述本文通过广泛的阅读、比较,对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做一个概述与解读,对研究的框架做尝试性搭建。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首先,我们生活在以计算机与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时代,信息更新快、容量大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我们要培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的人才。

第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对国家而言,要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加强对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第三、创新是推动整个人类的物质文化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

二、几个概念的认识创新能力:目前的三个观点包含从概念、内涵的剖析到实际可操作性的思考,包含了从理论到实践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种观点以张宝臣、李燕、张鹏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

第二种观点以安江英、田慧云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

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手,以宋彬、庄寿强、彭宗祥、殷石龙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

创新思维:在创造性的诸构成要素中,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

这个核心的含义通俗地讲就是“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明显的改组,同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

这个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优化组合与重新调整,目标是为了实现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思维。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将创造思维结构分为发散思维(有发散就要学会聚合)、形象思维(一种直观的思维能力,它是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有效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辨证思维(质疑与思辨)和横纵思维(知识的广泛联系与拓展)等6个要素组成,培养创造性思维,何克抗教授又提出了5个环节,即: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重视辨证思维的培养。

关于科技创新与人才素质的重要论述_概述及解释说明

关于科技创新与人才素质的重要论述_概述及解释说明

关于科技创新与人才素质的重要论述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科技创新和人才素质是当今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议题。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创新不仅对经济增长起到关键推动作用,也对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

而在这个变革不断加速的时代,优秀的人才素质成为保证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本文将深入探讨科技创新与人才素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说明它们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来论述关于科技创新与人才素质的重要性及其相互依存的关系。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简要概述文章主题,并介绍文章结构,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后续内容。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阐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包括定义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影响。

然后,我们将进一步讨论人才素质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并探究培养和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性以及提升人才素质的策略与措施。

在接下来的一节中,我们将深入研究科技创新与人才素质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包括科技创新推动人才素质提升、优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以及实践与应用共同促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发展前景提出展望,同时给出政策和实践方面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阐述科技创新与人才素质之间的重要关系,并强调其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

通过剖析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希望揭示出科技创新和人才素质共同推动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关领域需要采取的政策和实践措施。

通过本文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科技创新和人才素质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为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

2.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2.1 定义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指通过运用现有知识、技术和资源,产生新的或显著改进现有产品、服务和生产过程的活动。

它涉及到以创造性思维补充和应用科学与工程知识的过程。

2.2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

首先,它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并促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增加竞争力。

创新能力培养文献综述

创新能力培养文献综述

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其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摘要: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是一个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大世,其中创新能力更是其中的重头戏,一个国家如果如果有了足够强的创新能力他就能长盛不衰不断发展进步,如果没有创新能力那就只能固步自封,走向灭亡。

大学生作为时代的精英,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何更是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成为了各国关注的问题。

本文对国内外一些学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作了简要综述,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其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做出了一些个人分析。

关键字:创新能力大学生培养经济发展影响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 知识经济需要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摇篮。

当代大学生, 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2006 年,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示: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奋发努力、扎实苦干,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周笑妮等,2010)他们能力的强弱,将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

因此, 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要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还要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 并且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除此之外, 还要有一定的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最为重要的, 是要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王丽萍,2008)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其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理论基础创新能力的内涵:目前国内外关于创新能力内涵的解释有很多我简要选取了这三种:第一种观点以张宝臣等为代表, 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 ,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 核心是创新思维(张宝臣,2004)。

第二种观点以安江英等为代表, 她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 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 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安江英,2006)。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文献综述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文献综述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文献综述近年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在不断改革与创新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综述,旨在全面了解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善以及人才培养工作的持续发展,本文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思考。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科技创新的新要求,因此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需要相应调整。

研究表明,发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二、培养模式的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因此,高校应积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教学模式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可以引入在线教育资源,增加在线辅导和交流的机会,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

三、课程设置的合理化高校人才培养需要优化课程设置,确保课程内容与时代要求相适应。

传统教育模式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高校应该调整课程目标,增加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师队伍建设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高校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

培养教师的学科能力和教学能力,注重教师的教育创新和教育教学研究。

此外,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要求。

五、社会合作与校企合作高校人才培养需要与社会各界的合作来提高培养的质量和实效。

高校可以与企事业单位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就业机会。

同时,高校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来校授课,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将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

大学生创业创新思维培养研究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大学生创业创新思维培养研究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大学生创业创新思维培养研究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创业创新已经成为大学生求职就业的重要选择之一。

大学生创业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更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创业创新思维培养的相关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大学生创业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创业创新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创业不仅仅是创立一个企业,更是一种精神和能力的体现。

大学生创业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力。

同时,大学生创业创新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可以促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大学生创业创新思维培养的现状分析目前,大学生创业创新思维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许多高校开设了创业创新相关课程,组织创业训练营和创业比赛,为学生提供创业创新的平台和机会。

同时,一些高校还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创新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然而,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创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不够完善、创业实践机会不足等,制约了大学生创业创新思维的全面培养。

三、大学生创业创新思维培养的路径探讨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创业基础知识、创新思维培养、商业模式设计等内容,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培训。

2. 实践机会提供: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培养创业的能力和胆识。

3. 创业导师指导:学校可以邀请成功创业者或相关专家担任学生的创业导师,指导他们制定创业计划、解决创业难题,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4. 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学校可以倡导创新创业文化,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潜力,让创业创新成为一种时尚和风气。

论文撰写中的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

论文撰写中的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

论文撰写中的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在论文撰写中,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是不可或缺的步骤。

文献综述的目的是梳理和评述相关领域中已有研究成果,为研究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参考依据;而理论分析则是对研究问题的概念和理论进行解释和分析。

本文将探讨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在论文撰写中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

一、文献综述的重要性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对于相关研究领域已有成果的梳理和评述,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作用:1. 提供研究背景和动机:在撰写论文之前,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对于明确研究背景和动机至关重要。

通过文献综述,研究者可以了解到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确定自己的研究目标和问题,同时避免重复已有工作。

2. 确定研究方法和手段:文献综述可以为研究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在了解已有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之后,研究者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目标和问题,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实施。

3. 评估研究的创新性和可行性: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述,研究者可以判断自己的研究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

这有助于提高研究质量,避免陷入重复性研究,同时也为研究结果的解释和解读提供了依据。

二、文献综述的方法要进行一篇有效的文献综述,需要研究者遵循以下方法:1. 审视文献:研究者需要通过阅读和审视相关领域的文献,了解已有研究的结论、方法和局限性。

对于规模庞大的文献,可以利用文献数据库和搜索引擎进行筛选。

2. 分类和归纳:研究者应该将文献按照主题、研究对象、方法等进行分类和归纳。

这有助于清晰地展示已有研究的脉络和关键问题。

3. 审议并提取关键信息:研究者需要审议每一篇文献,并提取其中与自己研究问题相关的关键信息。

这包括研究结果、方法、数据来源等。

4. 编写文献综述:基于审议和提取的关键信息,研究者可以编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应该具备逻辑性和连贯性,便于读者理解已有研究的脉络。

三、理论分析的重要性理论分析是对研究问题的概念和理论进行解释和分析,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作用:1. 提供理论支持:理论分析可以为研究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背景知识。

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综述及理论阐释

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综述及理论阐释

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综述及理论阐释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

国内外相关文献在理论上一般从创新人才的人格特质、能力结构等层面进行界定;实践上一般从政府、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支持措施、培养模式和方法的角度进行研究。

从心理学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终身教育理论三个理论视角全面阐释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对于当前科学制定跨世纪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综述创新人才培养是21世纪以来我国实施人才强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

什么是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创新人才的有关界定及理论和实践研究基础上,分别从心理学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终身教育理论对创新人才进行理论阐释。

一、国内外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研究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在理论上一般从创新人才的人格特质、能力结构等层面进行界定;实践上一般是从政府、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支持措施、培养模式和方法的角度进行研究。

1. 国外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研究综述国外文献对创新人才的研究一般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创新人才内涵的理解大都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Guilford)的《创造性才能》和《创造力与创新思维新论》两本著作的问世使创造性人才研究成为一个热门课题。

他把富有创造性的人的人格特点总结为8个方面: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好奇心;知识面广,善于观察;工作讲求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有丰富想象力;富有幽默感;意志品质出众。

麻省理工学院强调给学生打下牢固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基础,培养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许多大学都在追求培养创新人才,截止到1998年,仅哈佛大学就已有35名教师、38名毕业生获得诺贝尔奖。

英国大学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绅士型领袖和学者。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国内外关于人才培养的研究进展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国内外关于人才培养的研究进展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国内外关于人才培养的研究进展人才培养一直是各国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在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中,对国内外关于人才培养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总结,有助于了解当前人才培养领域的研究热点、趋势和不足之处。

本文将从国内外的角度出发,对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国内人才培养研究进展近年来,国内对人才培养的研究逐渐深入,涉及到教育体制、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多个方面。

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研究者们关注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教育评价体系是否科学等问题。

例如,某些研究指出当前教育资源存在城乡差距,建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以促进人才均衡培养。

此外,还有研究关注学校课程设置是否符合社会需求,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方法方面,国内研究者们开始尝试引入现代化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来提高教学效果。

一些研究表明,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和智能化教学系统,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教学效率。

此外,还有研究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提升,认为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应该加强教师培训和评价机制建设。

二、国外人才培养研究进展在国外,人才培养的研究也备受关注,各国在人才培养领域积极探索创新。

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一些国家提倡多元化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在校园内外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和实践。

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教学方法方面,国外研究者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他们倡导项目化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教学方法,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

这种教学方法被证明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国内外人才培养研究的比较与启示通过对国内外人才培养研究的综述,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点和差异性。

国内外研究都强调了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都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综述及展望

[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综述及展望

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综述及展望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创新人才理论研究的指导作用愈发凸显。

当前,就研究成果数量而言,“创新人才”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达到较大数量,并涌现出许多富有真知灼见的创新见解。

就研究内容而言,已经涵盖了从探讨创新人才的内涵和意义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从分析创新人才的成长过程和规律到测量创新人才的各种心理特征等诸多研究领域。

就研究方法而言,偏重资料的经验归纳、问卷访谈等形式的实证调查研究为数不多。

关键词:创新人才;教育;展望;成长;发展一、创新人才研究的发展现状概述关于“钱学森之问”的讨论,促使学者和社会各界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为何迟滞不前进行了深刻反思。

在这一思想热潮的推动下,“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获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近年在各种核心期刊上以“创新人才”为题的文章数量显著增长。

从研究现状来看,“创新人才”这一领域的研究数量已形成一定规模,新观点、新思想不断涌现,相关研究成果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二、创新人才的主要研究方向分析1. 创新人才内涵的理解自20世纪50年代吉尔福特在美国心理学协会上作了题为“心理学和教育领域的创新”的演讲后,“创造性”一词就成为研究热点并长久以来一直备受关注。

目前,国内学者通常将外文文献中“creative”“creativity”“innovation”“innovative”等词汇与中文中的“创新”相对应。

国外的研究主要见于心理学、人力资本、科技创新等领域,其中对创新人才的内涵理解具有代表性的见解有以下几种:吉尔福特将富有创造性人才的人格特点总结为八个方面,即“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好奇心;知识面广,善于观察;工作中讲求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欢抽象思维;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意志品质出众”。

斯滕伯格认为,创新人才应具有自由的思想,不墨守成规,不循规蹈矩,有质疑精神,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等素质。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文献综述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备受重视。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提升途径,旨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创业主力军,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备受关注。

在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也日益增多。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特点以及培养路径。

通过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

研究者们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挖掘,认为其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行为等多个方面。

大学生应具备跨学科知识、团队协作能力、市场洞察力等能力,才能在创新创业中脱颖而出。

其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

个体的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创业意愿等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产生影响。

再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途径和方法。

包括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创业实践活动、搭建创业孵化平台等。

这些途径为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持。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首先,个体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个体的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创业意愿等都会对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家庭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因素。

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都会对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产生一定影响。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文献综述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文献综述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文献综述导读:本文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文献综述,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文献综述张少平摘要:国家宏观政策强调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促进了学者对人才培养的研究持续升温。

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要素、人才培养理论两方面,其研究趋势是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国别研究和个案研究。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综述一、我国政府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当代大学肩负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科学研究三大使命,首要任务就是人才培养。

进入21世纪,国家宏观政策一直强调高校人才培养改革。

周济同志在2004年12月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曾指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关键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要坚定不移的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培养大批社会需要的各种类型的高素质人才。

”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

2010年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目前“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将“人才培养”作为今后十年重点工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

”报告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高校人才培养创新指明了方向。

二、人才培养要素的研究(一)培养模式的研究郄海霞总结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变迁。

李亚萍等通过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人才培养模式外延及构成要素、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胡轩魁等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主线,总结了清华大学等5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刘玉琼分析了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资源与结构、需求与供给的三大关系。

(二)能力视域的研究何成辉等探讨了大学生能力培养途径。

查志琴等探讨了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方法,提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与评估的量化体系。

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可 以多样 化 。可以是 物质 的 , 也 可以是 精神 的; 可 以是 显性的 , 也可 以是潜 在 的 ; 可 以是 原来 所 没有 的 , 也 可 以是 原来 存在 但 是又 赋予 研 究 生 的培 养是 以培 养 出高 素质 创 新型 人才 为 目标 。一 个 国 其 新 的意义 的 ; 其三, 高 学历 者不 一 定是 创新 人 才 , 只 重学 历 , 不重 家的发 展 潜力 的大 小和 国际 竞争 能 力的 强弱 在一 定程 度 上取 决于 综合 素 质的人 才标 准必然 会埋 没那些 有能 力但是 学历 不够 的人才 , 其研 究生 培养 水平 的高低 。自上世 纪 5 0 年代 吉尔福 特在 美国 心理 而那 些高学 历但是 没有创新 能力的人 却浪费 了很多教 育资源 。 学 协会上作 了题 为 “ 心 理学 和教育 领域 的创 新 ”的演讲 后 ,“ 创 造 二、 研 究生创新 人才培 养的主要模 式及 实现方式 性 ”一词 就成 为研究热 点 并长久 以来 一直备 受关 注 。但 是 , 在 梳理 受经济 、 政 治、 文 化等 因素 的制约 , 研究 生创新 人才 培养模 式在 国内外现有 文献时 , 我们发现 国内学 者多使 用 “ 创 造型人才 ” 或“ 创 不 同的 时代背 景下 有着不 同的 形式 。随着 经济 科技的 迅猛发 展 , 传 新型人 才 ”一词作 出界 定 , 而 国外 学者 更多使用创 新者如 “ C r e a t i v e 统 人才 培 养模 式逐 渐暴 露 出其 弊端 , 加之 “ 创 新 ”的 迫切 性 , 学者 mi n d ” ,“ C r e a t i v e m a n ” ,“ C r i t i c a l t h i n k i n g ”等 提 法 。学 术 界对 创 们 纷纷 开始对创 新 人才培 养模 式进行研 究 , 以期构 建 出新的创 新人 新 人才 的描 述众 说 纷纭 , 为 了更 好的 了解 创 新人 才的 定义 与 内涵 , 才 培 养模 式来 满足 当 下需 求 。表 1 列 举 了 国内外 创新 人 才培 养典

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开展,创新创业在大学里已蔚然成风,已逐渐形成“人人想创新、个个要创业”的喜人景象。

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创新创业,创新创业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主流和关键因素。

并且,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已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也已成为教育界特别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时期创新型应用人才,已经成为当下政府和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国家高层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

截至2016年12月31日,在中国知网以“创新创业”和“人才培养”为主题进行搜索,得到4,812篇相关文章。

其中,仅各种期刊就有文章发表4,406篇,占比达91%,可见研究成果之显著。

在搜索到的文章当中,第一篇是刊登在1999年11月3日《神州学人》上的文章,是报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当年国庆节前夕参加的“面向21世纪创新人才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的讲话,会上李岚清指出:“培养创新人才是新世纪发展的需要,必须把高素质的优秀科技人才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

”2010年5月教育部发布文件《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促进科研与教学良性互动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相结合。

2011年10月2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由教育部、科技部联合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启动工作会在同济大学举行。

教育部林蕙青指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尤其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创新型人才国内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创新型人才国内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管理论坛创新型人才国内研究现状文献综述周骏(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610500)摘要:创新型人才以其超越一般人才的创新特质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对各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概念界定、评价研究进展、建设与培育三个方面进行创新型人才的文献综述研究。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研究现状;文献综述1引言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体现在人才、科技的角逐上,人才不仅成为各国发展经济的第一资源和基础性资源,更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力量。

而创新型人才以其超越一般性人才的创新特质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各国发展自身经济、促进科技进步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举措。

创新型人才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重要意义使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问题。

另外,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增长从知识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力量,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是科技创新方面的生力军,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本文从创新型人才的概念界定、评价研究进展、建设与培育三个方面进行文献综述研究。

2创新型人才概念界定的研究现状2.1创新型人才概念界定张辉、焦岚(2012)等认为创新型人才应当是那些具备较好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备坚实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具备健全的人格等素质、具备良好的人文与科学素养的人才,他们在个性、好奇心、观察力、思维、意志等方面要比普通人更有优势。

王明杰、张锦(2012)认为,创新人才不仅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他们能掌握和使用创新方法,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做出创新性成果。

王红军、陈劲(2012)认为高层次高技术创新型人才具有突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且在高新技术领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并且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的认可,他们是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可分为科学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

关于创新的文献综述

关于创新的文献综述

关于创新的文献综述关于创新的文献综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和评价:1. 创新的概念和重要性:许多研究强调了创新在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定义了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但它们的核心都是创造新的思想和解决方案,以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2. 影响创新的因素:研究表明,组织文化、激励机制、研发投入、人才储备等因素对创新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一个鼓励冒险和创新的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充足的研发投入有助于发现和开发新技术或新市场;优秀的人才队伍可以为组织提供所需的技能和知识,从而推动创新进程。

3. 创新的策略和方法: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创新的策略和方法,如迭代式创新、并行工程、敏捷制造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在研发过程中更快地发现问题、更准确地定位问题、更好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创新效率和成功率。

同时,也需要考虑知识产权保护和企业合作的重要性,以便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

4. 创新的效果和评估:虽然大多数研究中都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和难题。

一些研究表明,成功实施的创新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此外,对于创新的评估也面临诸多困难,因为创新的过程往往是非线性的,而且很难用传统的指标来衡量。

因此,需要探索更加灵活的评估方法和工具,以便更好地监测和评估创新的效果和价值。

综上所述,关于创新的文献涵盖了许多方面,为我们在理解和应用创新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然而,由于创新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未来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特定领域或情境下的创新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实施效果。

创新创业研究的最新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创新创业研究的最新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创新创业研究的最新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创新创业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在高校毕业论文中,创新创业研究也逐渐成为热门话题。

本文将对最新的创新创业研究毕业论文文献进行综述,探讨其中的研究现状、热点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创新创业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崛起,创新创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创新创业领域,探讨创新创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创新创业活动的规律和机制。

在毕业论文中,创新创业研究也逐渐成为研究生们选择的热门方向。

在创新方面,研究者们关注创新的类型、创新的过程以及创新的影响因素。

他们探讨了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不同类型的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了创新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成功要素,研究了组织文化、领导力、人才队伍等因素对创新活动的影响。

在创业方面,研究者们关注创业的机会识别、创业团队建设、创业融资等问题。

他们研究了创业者的认知特征、行为特征以及创业环境对创业成功的影响,探讨了创业团队的构建和管理策略,分析了创业融资的渠道和方式,为创业者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二、创新创业研究热点问题在创新创业研究中,一些热点问题备受关注。

其中,跨界创新、科技创新、社会创新等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跨界创新指不同领域之间的创新合作与交流,通过跨界融合实现创新突破。

科技创新则是指以科技为核心驱动力进行创新活动,推动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

社会创新强调以社会问题为导向,通过创新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另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创新创业政策、创新创业教育等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研究不仅关注企业内部的创新创业活动,还关注外部环境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和影响。

创新创业政策研究探讨政府在创新创业领域的引导作用,促进创新创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关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效果,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文献综述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文献综述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文献综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探讨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许多高校纷纷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竞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和社会各界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提供学习资源和平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而社会则提供实践机会和市场需求,促使学生将创新能力转化为创造性成果。

通过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然而,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首先,一些学校开设的创新课程缺乏实践性,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次,一些学生缺乏创新意识,过分追求分数和荣誉,缺乏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一些学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缺乏与他人共同探讨和合作的能力,影响了创新成果的产生和推广。

此外,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还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创新成果转化困难等问题,制约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因此,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未来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实践。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创新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实践,从模仿走向创新。

其次,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搭建创新平台,促进学生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综述文章阐述了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定义与内涵,探讨了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及实现方式。

指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当前高等院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其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

所以,高校应依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培养模式,同时,要加强研究,推进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更好的发展。

标签: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研主导自2003年底的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人才战略以来,“人才”培养逐渐成为党的工作重点,党的十八大更是将人才工作提高到至关重要的战略位置;加之,我国在近年来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更为凸显了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地位。

研究生群体是科研中最为活跃的生力军,是创新型人才群体中最为庞大也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干力量,在此背景下,对于培养研究生创新型人才的研究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本文试图对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有关文献论述进行梳理、总结,并加以综述,以期能够服务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更好研究。

一、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定义与内涵研究生的培养是以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一个国家的发展潜力的大小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研究生培养水平的高低。

自上世纪50年代吉尔福特在美国心理学协会上作了题为“心理学和教育领域的创新”的演讲后,“创造性”一词就成为研究热点并长久以来一直备受关注。

但是,在梳理国内外现有文献时,我们发现国内学者多使用“创造型人才”或“创新型人才”一词作出界定,而国外学者更多使用创新者如“Creative mind”,“Creative man”,“Critical thinking”等提法。

学术界对创新人才的描述众说纷纭,为了更好的了解创新人才的定义与内涵,我们按照创新型人才的品质作出分类整理。

三品质说。

王明杰、张锦科研主导以科研项目为平台,依据“科研主导、导师主责、激励相容、协同创新”四个原则,“学—研—用”三位一体培养创新人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综述及理论阐释①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第4期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

国内外相关文献在理论上一般从创新人才的人格特质、能力结构等层面进行界定;实践上一般从政府、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支持措施、培养模式和方法的角度进行研究。

从心理学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终身教育理论三个理论视角全面阐释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对于当前科学制定跨世纪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综述中图分类号:G 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85(2010)04-0068-03吴松强(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09)①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核心技术联盟:识别、培育与牵引机制研究”(70773053);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三创载体’建设的动力机制及对区域经济的牵引路径研究”(09SJB790021);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医药行业自主创新与联合创新问题研究”(09GLD013);南京工业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南工大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与路径研究”(39105107)。

作者简介:吴松强(1975-),男,湖北汉川人,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人才培养是21世纪以来我国实施人才强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

什么是创新人才、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创新人才的有关界定及理论和实践研究基础上,分别从心理学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终身教育理论对创新人才进行理论阐释。

一、国内外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研究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在理论上一般从创新人才的人格特质、能力结构等层面进行界定;实践上一般是从政府、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支持措施、培养模式和方法的角度进行研究。

(一)国外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研究综述国外文献对创新人才的研究一般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创新人才内涵的理解大都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 ·Guilford )的《创造性才能》和《创造力与创新思维新论》两本著作的问世使创造性人才研究成为一个热门课题。

他把富有创造性的人的人格特点总结为8个方面: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好奇心;知识面广,善于观察;工作讲求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有丰富想象力;富有幽默感;意志品质出众[1]。

麻省理工学院强调给学生打下牢固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基础,培养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许多大学都在追求培养创新人才,截止到1998年,仅哈佛大学就已有35名教师、38名毕业生获得诺贝尔奖。

英国大学教育培养目标是培养绅士型领袖和学者。

19世纪教育家纽曼认为,绅士型领袖和学者就是“学会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和分析,情趣高雅,判断力强,视野开阔的人”。

德国大学受洪堡的“完人”与雅斯贝尔斯的“全人”教育理念影响,注重完善学生的人格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学术人才与高级专门人才。

[2](二)国内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研究综述1919年,陶行知先生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人。

”国内代表性的观点有:“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

”[3]“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它是相对于不思创造、缺乏创造能力的比较保守的人而言的。

”[4]68··关于具备哪些知识最利于创新能力培养有两种最具代表意义的观点:一是“知识结构三层次论”,以宋彬提出的“胶团模型理论”和创造学家庄寿强提出的“知识层次模式理论”为代表[5],这两种知识结构理论都认为知识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专业知识或核心知识,能够在创造活动中直接解决创造难题,第二类是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知识,第三类是与专业知识相距较远的知识;二是知识结构多层次论,这种观点以彭宗样的“王”牌知识结构模式理论和殷石龙的创新主体基本知识结构理论为代表。

[6]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对创新人才界定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国内有比较明确的界定,而国外只有创造性思维、创造型人格等外延较窄的概念;其二,国内理解大多局限于“创新”,对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个性品质关注不够,国外则强调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创新能力等素质,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其三,国内的理解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而国外大多把社会对创新的需要融入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之中。

本文认为,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并能够通过相应的创新能力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

从社会意义上讲,就是指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以科学探究态度不断实现自我创新和超越,为社会发展做出创新贡献的人才。

二、国内外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更关键的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发达国家都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根本。

(一)国外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1.美国跨世纪创造性人才培养计划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2061计划》提出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跨世纪人才的目标,以提高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另外,美国大学非常注意与工业界密切合作建立各种研究中心来培养创新人才。

2.英国政府建立高等教育创新基金英国政府启动了“高等教育创新基金”,该项基金与高等教育及企业和社区联系基金相结合,支持在大学周围建立各种科技网络群。

同时,该基金还支持各大学内部建立专门机构从事专利申请与保护、公司筹建和市场开发等活动,促进英国大学周围高科技网络群的形成。

3.日本提出“卓越研究基地计划”日本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基本的教育国策,提出“创造性科技立国”口号,实行“21世纪卓越研究基地计划”。

从2002年起,日本文部科学省每年选择资助50所大学的100多项重点科研项目,资助金额每年1-5亿日元。

该计划旨在培养出一批世界顶尖的科技创新人才。

(二)国内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20世纪90年代,国家教委实施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首次明确提出开展研究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改革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

下面介绍国内有一定成效的高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武汉大学:“创新学分”实践教学模式2003年起,武汉大学在全国高校中首次设立了“创新学分制”。

“创新学分制”是指学校创新学分专家评审委员对全日制本科生在学术论文、竞赛、科技成果、专利发明、文艺和体育等6个方面取得优秀成绩授予的学分,体现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

2.南京大学:研究生“3+2”创新基金南京大学推出“3+2”模式的研究生创新工程来激励创新,“3”是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资助基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基金;“2”是启动两种经费提升研究生课程质量,即“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资助经费与“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经费。

3.南京工业大学:“1+4”硕博连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1+4”硕博连读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推行“自主学习”,尽量在1年时间内学完基础理论课程,留下4年时间让博士研究生进入实验室,激发创新思维。

而原有“提前攻博2+3方案”是缩短硕士研究生学制,免除硕士论文的撰写与答辩,总学制为5年,这种模式在研究生单位时间内增加了学习课程,减少了科研训练时间,造成学生科研能力下降。

新的“1+4”模式方案有利于促进学生与导师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阐释(一)心理学理论的解释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人人皆有,它是人的智力发展和创新心理的集中体现。

20世纪3069··年代,陶行知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7]美国心理学家、创造学家吉尔福特(J·Guilford)指出: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发展的只是极少数人,绝大多数人创造性未得到发挥。

[8]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的创造活动最佳年龄区是0到3岁左右,由于个体心理基础不同,创造力的最佳年龄区会表现出一定差异,培养具有高水平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需要从娃娃抓起。

大学生精力旺盛、乐于探索、可塑性强,在知识、智力、情感上具备了成为创新人才的前提条件和素质。

因此,高等院校要遵循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解释舒尔茨(1961)认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能够产生递增的收益[9];卢卡斯的“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型”表明,人力资本积累具有通过学校学习积累人力资本的“内部效应”和“干中学”积累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10]。

总体来说,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接受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

首先,人力资本效能的发挥要求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必须有良好的外部激励机制。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生产过程仅仅是人力资本形成过程,而人力资本中所蕴含的知识和技能的有效使用必须在人力资本主体和客体相得益彰的机制中进行,也即人力资本效能发挥的好坏还取决于是否具有对其构成激励的外部机制。

因此,高校必须优化人力资本发展环境,要形成“以制度激励人,以学术氛围吸引人,以资源保障人”的人才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

要鼓励创新,支持冒尖,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氛围。

其次,人作为知识的载体,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有更多投资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第一生产要素被列入生产函数中,造成管理者对知识型员工的大量需求。

人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这就决定了管理的目标只有依靠人的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得以实现,人才资源开发的绩效不仅取决于个人能力、观念和对群体的适应性,更取决于高校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管理取向、教学科研及管理机制。

高校的管理使命应在塑造人的基础上,以人的知识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本,通过对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科学规划,大力投资、引导人才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设计,使人才获得超越生存需要的更全面的自由发展,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11]。

(三)终身教育理论的解释孔子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