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丧葬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中国古代的墓葬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风貌、礼制和宗教信仰的重要依据。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墓葬不仅仅是人们对逝去亲人的纪念,更是反映着社会等级、思想观念和审美观念的重要标志。

本文将通过对墓葬文化的探讨,带您了解古代中国人的丧葬风俗,展示古代墓葬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古代中国丧葬的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国丧葬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最早的墓葬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彩陶和玉器等文物证明了当时人们对于墓葬的重视。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丧葬习俗逐渐演变出独特的风貌。

古代丧葬文化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上古墓葬文化和中古墓葬文化。

上古墓葬文化主要体现了部落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特点,葬礼仪式非常简单,一般只有简单的祭祀和安葬环节。

而到了中古墓葬文化时期,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墓葬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葬礼活动更加隆重庄重。

二、古代墓葬文化的主要特点古代墓葬文化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古代中国人们对于生死和来世的不同观念。

首先,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地理位置非常讲究。

他们认为墓葬的位置应该选在风水宝地,以求后代能够得到吉祥和祝福。

因此,选定墓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会注重选择适合的地势和山水环境。

其次,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形式的选择也非常丰富多样。

墓葬的形式主要有土葬、山葬和水葬等,其中土葬是最为常见的墓葬形式。

而且,在墓葬内部还会有丰富的陪葬品和墓志铭等文物,用以纪念逝者并展示家族声望。

另外,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装饰也非常注重。

墓葬内部的石刻、石雕和壁画等艺术品往往都非常精美,体现了古代中国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审美追求。

这些壁画和精美的陪葬品,不仅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面貌,更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感情和思想。

三、古代墓葬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古代墓葬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在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古代墓葬文化帮助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等级结构。

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丧葬文化比较研究

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丧葬文化比较研究

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丧葬文化比较研究
中日两国的丧葬文化都是其民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而广西和冲绳作为两地之间的近邻,他们在丧葬文化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相似点和异同点。

本文就从丧葬礼仪、丧葬习俗、宗教信仰三个方面对广西和冲绳的丧葬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一、丧葬礼仪
广西和冲绳在丧葬礼仪方面的差异比较大,广西的丧葬礼仪多以道教、佛教为主,以僧人、道士为主持人,讲究排场,让死者有面子。

而冲绳的丧葬礼仪则更注重家族成员的参与和共同承担,亲友等参加者除了要穿着传统的黑白礼服外还要用双手抬着灵柩,家族成员还会在丧礼上唱悼歌。

二、丧葬习俗
广西和冲绳在丧葬习俗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同,广西的丧葬习俗主要是以祭祀为主,祈求死者能够在来世得到更好的生活。

而冲绳的丧葬习俗则是比较讲究仪式感,例如在送葬队伍前面会有一位司仪手持铜鼓,在走出扫墓殿的时候还要逆时针转两圈,这些都是传统的冲绳丧葬习俗。

三、宗教信仰
广西和冲绳在宗教信仰上也有所不同,广西的宗教信仰主要以道教、佛教为主,其中佛教的渊源非常深远,民众通常会为死者超度。

而冲绳的宗教信仰则是一种特殊的信仰——琉球神道,这种信仰主张一种叫做“天地一体”的神秘观念,认为人与自然是密切联系的。

总的来说,广西和冲绳在丧葬礼仪、丧葬习俗、宗教信仰三个方面都存在不同之处,但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不同之处反映出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相似之处则从侧面反映出人类在面对死亡和生命时的共同情感和体验。

中国文化概论丧葬文化研究之招魂

中国文化概论丧葬文化研究之招魂

招魂考一一古代丧葬文化研究之三招魂,在古代通常又称“復(复)”,意为召唤死者的灵魂回复到亡躯中来,以恢复生命。

它在古代丧葬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仪节,就一次完整的丧葬过程而言,它是开幕的第一支有声有色的“节目”。

这一习俗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

《礼记·礼运》中说,当原始人还处在极其简陋的物质生活状况时,就产生了原始宗教,有一种丧葬习俗随之而来—“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喊)日:.皋1某箱。

’”这就是原始的招魂形式。

这种习俗为后世所承袭、发展,并形成一套完整的形式,而见载于各代丧礼曲章中,下面我们将分解古代招魂的全过程,以了解其形式、特点与性质。

丧礼中何时招魂呢?礼制规定的程序是,人始死,亲人应先尽哀而哭,哭喊一段落之后,才开始招魂。

因此《礼记·丧大记》说:“唯哭先饭,馒而后行死事”。

意思说在整个丧礼中,只有哭在招魂前。

哭好比拉开丧礼帷幕,上演的第一个节目就是“倪”。

夜而不活,才能办理后面的丧事。

它又好似丧礼的“序曲”。

这个“序曲”首先要确定招魂人数与人选。

讲究等级,是古丧礼中的显著特点,作为丧礼一环的招魂,亦自难免抹上这种浓厚的等级色彩。

亡者的身份地位不同,招者的数量便多寡有异。

贾公彦疏《仪礼·士丧礼》说:天子招者十二人。

其余官员各依其“命数”,即品级来决定人数,如天子的上公是九人、三公八人、卿六人、大夫四人、上士三人,诸侯中侯伯七人,子男五人;诸侯的卿三人,大夫二人、士一人。

各自的妻依其大夫的人数。

至于普通庶民,只限于一人(《周礼·典命》)。

招魂者一般不用家人与亲戚,而多以亡者生前的下属或朋友充任。

天子以朝廷管理丧祭的官员夏采、祭仆、隶仆担任(《周礼·天官》、《夏官》),诸侯及卿大夫皆用自己平日近身小臣承当。

士无臣子,则用同僚中的朋友(《仪礼·士丧礼》)贾疏。

其次是配备招具。

招魂用具较单纯,主要用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且一般只需上衣(偶亦有衣与裳连用),不过须特定的衣服—祭服,也可以称礼服。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文化价值观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文化价值观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文化价值观殡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礼仪文化又是殡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历来重视礼仪行为,而丧葬礼仪是礼仪中最为独特,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种,因为丧葬礼仪是关于死亡的仪式,是人们既感到恐惧,而又不得不面对的人生重大仪式,其中既夹杂着恐惧和敬畏心理,更有着对新生的渴求和追求生命的永恒和不朽。

世界各民族都在其历史文化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特色的丧葬仪式,而其中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是最为繁缛、最为隆重和最有特色的。

在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许多传统的中国文化在内外的冲击之下,逐步地丧失了她的影响力,中国丧葬文化中的礼仪文化也是如此。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她的根,虽然在表面上我们阻断了某种行为和习惯,但在民族的心理上我们不可能轻易地了断,“寻根”心理在世界各地的民族中仍随处可见。

出于寻根探源,也出于对现代殡葬礼仪的反思,本人对传统的丧葬礼仪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我在本文中从传统丧葬礼仪研究的视角对丧葬礼仪文化进行分析。

囿于文章的篇幅,我不可能从文化中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而只能对文化中的主要方面——文化价值观进行分析。

“文化分析是将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要分析一个整体的文化,涉及的主要问题是确定其主流价值观和标准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价值观是文化中的核心成分”。

因而,我对丧葬礼仪的文化分析,主要是揭示出丧葬礼仪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

对丧葬礼仪的文化分析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观察这些文化是如何在社会行为中得到体现的,研究价值观和观念如何塑造物质文化,同时又为物质文化所决定的。

”通过对以上方面的研究和思考,我认为,蕴含在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主要文化价值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孝的观念孝在中国文化中,在儒学中具有原发性、综合性,是其核心、根本与特色。

我们从孝的基本含义“事亲”这一方面来看,为人子怎样事亲才算是孝呢?古代言孝的儒家经典《孝经》里面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关于丧葬文化的书

关于丧葬文化的书

关于丧葬文化的书
以下是几本关于丧葬文化的书籍推荐:
1. 《丧葬文化与中国社会变迁》作者:颜远炯
本书探讨了中国丧葬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深入分析了丧葬习俗的传承与变革,对于理解中国传统习俗和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 《娑婆之路: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研究》作者:海宝剑
这本书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变迁过程。

通过对各个地区习俗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中国丧葬文化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3. 《丧葬文化与中国社会:一个民俗学的考察》作者:朱京明
通过对中国不同地区的丧葬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本书试图探索丧葬文化与中国社会的关系。

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丧葬习俗反映了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的不同,本书致力于解析其中的内在规律。

4. 《娑婆大陆的丧葬之悲》作者:史孝东
这是一本考察中国丧葬文化的民间故事集,通过挖掘民间传说和故事,揭示了中国人对死亡的认知和思考。

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传统丧葬文化的方方面面,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触到这一主题。

这些书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丧葬文化的历史、变迁
和特点,提供一些有关丧葬习俗的背景知识,以及对于丧葬文化背后的社会意义和人类情感有更深入的思考。

中国丧葬文化研究

中国丧葬文化研究

当人呱呱坠地,发出第一声嘹亮的哭声,既是生命的展开也是死亡之旅的开始,所以恩格斯说:“生就意味着死。

”①生与死是一个问题不可分割的两方面。

每个活着的人都将面临死和走向死,弗洛姆对此有精辟论述:人,无论是类人或个人,一旦降临斯世,便被“抛入动荡不定、开放无拘的境遇之中。

其间仅有一点是确定的:过去以至未来的尽头——死亡。

”人的一生由许多不确定性事件组成,惟有死亡归宿是亘古不变的,西方文化更认同这一点。

西方文化源于西伯来文化和希腊理性精神,有着深层的悲剧意识。

历代哲人不仅从理论方面对死亡进行了系统阐释,而且在实践方面也创造了流传千古的典范,如苏格拉第、布鲁纳等以他们自己的生命丰富了死亡的内涵。

基督教或天主教,更是以死亡问题为核心构建起来的宗教,使西方人能更坦然地讨论死亡问题,从“死”的思考悟出“生”的理性,从死亡教育推展到生命教育。

与西方悲剧文化相比,中国文化具有更多乐观情绪,对死亡采取回避态度,这与儒文化重生轻死的传统有关。

美国文学家艾略特把死亡教育和性教育看成是同等重要的大事,而中国传统对此两者都讳莫若深,认为性是肮脏的、死是不吉利的我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中国人的死亡观也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意谓人如果连“此生”都照顾不好,何谈照顾“来世”。

孔子的本意是要求人们务本求实,关注现实感性生命的愉悦,对生活负责,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对生命社会价值的追寻,而不要分心去考虑死亡及死后世界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家文化的这种把死亡问题排斥在生命视野之外的现实主义生存哲学,是中国人忌讳死亡、恐惧死亡的文化根源之一。

所以,中国人表面上乐观坦荡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对死亡的深深的悲哀和恐惧,因为“死”就意味着对“生”的彻底否定,意味着世俗生命之乐的彻底破灭,这对于注重现实的中国人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所以,死亡是中国传统文化忌讳的话题。

笫一节丧葬概说一、丧葬习俗的产生丧葬习俗的产生源于灵魂不灭的观念。

山西省乡宁县丧葬习俗研究

山西省乡宁县丧葬习俗研究

山西省乡宁县丧葬习俗研究乡宁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地方。

在这里,人们的生死离别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核心要素,尤其是丧葬习俗更是颇具特色。

本文将探讨乡宁县的丧葬习俗。

一、乡宁县丧葬礼仪概览在乡宁县,丧葬礼仪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唁魂、出殡、安葬。

唁魂是指追悼死者的仪式,出殡是指将死者遗体运送至灵柩下葬的仪式,安葬是指将死者遗体埋葬或安放的仪式。

在唁魂阶段,一般由家族长辈或由专职“告哀道士”执导。

告哀道士往往会诵念经文,亲友们则会依次前来祭奠,饮用茶水表达悼念之情。

同时,家属还会准备冥币、祭品等礼物,用于纪念死者。

在出殡阶段,舆车中心是相对尊贵的。

“鼓洽”即启动出殡仪式的号角声由家族长辈或“告哀道士”发出。

随后,吊唁队伍依次前行,有时会有鼓乐队、鲁板舞队跟随。

在有关节的节日日子里,还会表演跳大秧歌的队伍加入队伍。

出殡车驶到了殡仪馆,家族长辈和前来参加之人们排成队伍,集中斟酒、焚上纸钱。

出殡仪式完成之后,尸体则被带到墓地。

在安葬阶段,家族长辈会亲自挖掘墓穴。

许多农家将家族在同一个墓地的墓穴放在一起以示血缘亲情。

在这个仪式中,所有人都穿上黑色衣服,墓穴的那一面布满墓主的祭品和金银器皿。

当家族长辈赞颂完祖先之后,用一块石头来抹平墓穴。

有关仪式总以宗教仪式的形式举行,常常包括吟咏经文和音乐、饮酒祝颂等。

二、乡宁县丧葬习俗的意义和特点在乡宁县,丧葬礼仪不仅仅是一场仪式,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

具体展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抒发思念之情在唁魂阶段,家族长辈或“告哀道士”所念的经文正是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最好的表达。

而亲友们相继拜谒、饮茶表达悼念之情,也是表达悼念之心的一种方式。

2.表达感激之情在出殡阶段,家族长辈和前来参加之人们排成队伍,集中斟酒、焚上纸钱。

这种方式表达了家族和社会对逝者的感激之情,并表彰了逝者的贡献和功劳。

3. 民俗传承乡宁县的丧葬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代表了当地丰富的民俗文化。

古代葬礼和丧葬习俗的考古学研究

古代葬礼和丧葬习俗的考古学研究

古代葬礼和丧葬习俗的考古学研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葬礼和丧葬习俗一直是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葬礼和丧葬习俗的方方面面,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也为今天的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义。

一、墓葬的发现与研究在考古学研究中,人们通过发现并研究古代的墓葬来了解古代葬礼和丧葬习俗。

墓葬中的遗骸、墓志铭、墓葬陪葬品等可以为我们提供众多信息。

古代葬礼和丧葬习俗的多样性与地域的差异密切相关,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墓葬的比较,可以揭示出古人的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

二、丧葬仪式的考古学分析丧葬仪式是葬礼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丧葬仪式的变化与演变。

比如,在中国古代,丧葬仪式往往包括开棺望天、焚香礼、守灵等环节,通过对墓葬的发掘和研究,可以还原出这些仪式的具体形态与内涵。

三、陪葬品的解读陪葬品是古代葬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关于古代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对陪葬品的考古学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生产技术、宗教信仰等。

比如,在埃及的金字塔陵墓中,发现了大量的陪葬品,这些陪葬品展示了古埃及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

四、葬礼与社会变迁的关系通过对古代葬礼和丧葬习俗的考古学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葬礼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密切关系。

葬礼的形式和规模往往受到社会经济状况、政治制度、宗教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比如,在中国古代,皇室贵族的葬礼往往规模庞大,富有象征意义;而普通人的葬礼往往朴素简单。

通过对葬礼的考古学研究,可以揭示出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阶层差异等。

综上所述,考古学研究在揭示古代葬礼和丧葬习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古代墓葬、丧葬仪式、陪葬品等的发掘和研究,我们可以还原出古人的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重要信息。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也为今天的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义。

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丧葬文化比较研究

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丧葬文化比较研究

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丧葬文化比较研究中国广西和日本冲绳都有着丰富的丧葬文化。

虽然两者有些许相似之处,但在很多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葬礼仪式的形式广西的葬礼仪式通常会分为三个环节:告别,灵堂,出殡。

葬礼期间,逝者家庭会请亲友在家或殡仪馆参加告别仪式,祭拜逝者并悼念他们的逝去。

接下来,家庭会在当地的殡仪馆或者宗教场所举行灵堂仪式,表示更深层次的哀悼和告别。

最后,出殡时会将灵柩移至寺庙或火化场,进行最后的告别和祭奠。

相比之下,冲绳的葬礼仪式则通常在家中举行。

家人们在家里摆放灵柩,进行告别仪式和祭祀。

在仪式尾声,亲友会拿着棕榈叶伴随着轻轻的胡琴音乐,在街上缓缓走过,将逝者的灵魂带回大地母亲怀抱。

二、丧葬礼仪的符号在广西,丧葬礼仪充斥着强烈的神秘符号。

家庭会在门前摆放花圈、白糖、纸钱和生肖符号等物品,以供祭拜和祈求。

同时,葬礼期间还会进行一些祭祀仪式,如燃香拜佛、仙人跳等。

在仪式达到顶峰时,唢呐和锣鼓声将掀起热闹的气氛。

在冲绳,沉着、静谧的氛围是丧葬礼仪的象征。

家人会在家庭神台前挂上白色绒布和棕榈叶,表示尊重逝者的离去。

此外,家人们还会在墓地前放置代表亡灵的雕塑,以纪念逝者的生命。

三、葬礼的活动在广西,葬礼活动通常很多,如舞狮、表演、唢呐拉板等等。

通常,逝者的家人会为逝者进行精心的布置和品尝,以慰藉旁人和逝者的灵魂。

相对而言,冲绳地区的葬礼活动则十分简朴和节制。

在家庭中,亲友们会一起准备和品尝粥和油饼,以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和悼念。

在整个过程中,家人们会留下孤独的时间,用心地面对逝者的离去。

虽然中国广西和日本冲绳的丧葬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它们的共通点依旧能够提醒着我们。

在某些方面,两种文化都演绎了生命和相互扶持之间的深刻含义。

无论你在哪个文化背景下,我们都需要正视并尊重一切形式的生命,在我们的文化传承和日常生活中,更是如此。

山西省乡宁县丧葬习俗研究

山西省乡宁县丧葬习俗研究

山西省乡宁县丧葬习俗研究山西省乡宁县位于山西省中部,是汉族为主的县级行政区,其丧葬习俗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分别从丧礼仪容、葬礼仪式、先人供奉、祭祀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丧礼仪容乡宁县的丧礼仪容往往是穿整齐端庄,讲究色彩的搭配。

在传统习俗中,长衫是男性穿的传统代表,而宽下摆的花边女式长衫则是女性的传统服饰。

在丧礼中,男性要穿乌色长衫,宽下摆的花边女式长衫上也要搭配黑色外套。

在服饰颜色上,乌色代表悲痛,白色代表纯洁,即使是葬礼上的礼服也少不了这些用色。

二、葬礼仪式在乡宁县,葬礼通常会分为送殡和入土两个部分。

在送殡仪式中,亲友会在殡仪房前按照年龄大小排成两排,面对着前方的灵柩,跟随着送殡的队伍移动。

在入土仪式中,家中祭师先奉上香烛之类,就灵柩之前燃起3柱香。

在主持人员的宣读下,破土工会取起挖土工具,舂起挖出的殷红土全撒在棺材上。

此时,妇女哭声大作,男子则齐呼“一二一二”,并扶棺进墓,最后磕头告别亲人。

三、先人供奉乡宁县的先人供奉方式往往是将先人的遗照挂在屋子里,围着八仙桌摆上香烛,祭拜供奉与纪念先人。

在忌日上,家中每日都要焚香烧纸,进行祭拜。

先人供奉非常注重,尤其是避免坚决违规犯冒犯神灵或者商业味道过强的迷信行为。

四、祭祀在传统中,祭祀仪式是对祖先先辈的一种纪念和表达感恩之情的方式。

在乡宁县,据传祭祀过程大致如下:在一些特定的时节或者节日,家庭或族群成员要准备祭品,沿街摆摊或摆桌,组织起群体的祭祀。

在祭祀仪式中,会烧香宝烛、浓烟高炊,给神祖供奉价格不菲的豪华祭品。

在奏乐声中,家族族长向祖先致敬,为家族成员祈求祖先保佑,并为祖先唱一些净唱,表达情感。

结语在乡宁县,丧葬习俗有着浓厚的民俗传统,在家族、组织和社会等层面上,都有着相应的习俗和祭祀规矩。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尊重并继承传统文化,创造出更加光明的前景和文化价值。

夏朝的丧葬仪式探索古代中国的生死文化

夏朝的丧葬仪式探索古代中国的生死文化

夏朝的丧葬仪式探索古代中国的生死文化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也是中华文明的开端。

夏朝自公元前2070年左右建立,至公元前1600年左右灭亡,它的存在对于了解古代中国的生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夏朝的丧葬仪式角度出发,探索古代中国的生死文化特点。

夏朝的丧葬仪式是人们对生死的一种尊崇与思考,它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生命、死亡和来世的看法。

在夏朝的丧葬仪式中,人们对逝者进行安葬,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宁和幸福。

首先,在夏朝的丧葬仪式中,选择坟墓的地点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是在山脉附近、河流附近或其他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

这种选择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崇敬。

他们相信逝者的灵魂可以与大自然相融合,获得永恒的轮回。

其次,在夏朝的丧葬仪式中,丧葬品的使用也是非常讲究的。

逝者被埋葬时,通常会带上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如食物、服饰、工具等。

这些丧葬品的使用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死者在来世中需要的物质生活的关注。

他们相信逝者在来世中仍然拥有与生前相似的需求和欲望。

此外,夏朝的丧葬仪式中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仪式和习俗。

比如,在埋葬逝者时,亲属和朋友会为逝者举行祭祀仪式,表达对逝者的追忆和崇敬。

同时,还会举行一些神秘仪式,如跳舞、舞蹈和祷告等,希望能够与神灵沟通,获得对逝者的祝福。

总的来说,夏朝的丧葬仪式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生死的态度和对来世的期待。

它体现了人们对生命、死亡和轮回的思考,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以及对逝者的尊重。

通过对夏朝的丧葬仪式的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人的生死文化,感受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死亡的敬畏。

尽管夏朝的丧葬仪式已经逝去了数千年,然而它所蕴含的思想与哲学依然影响着现代中国人。

对于我们来说,了解和尊重古代中国的生死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珍视生命,思考人生价值和幸福的真谛。

在当代社会,丧葬仪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人们对于生死的思考和对来世的追求却是永恒不变的。

通过研究夏朝的丧葬仪式,我们为人们在现代社会的生死观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丧葬文化比较研究

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丧葬文化比较研究

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丧葬文化比较研究中国广西的丧葬文化以尊重祖先、重视家族为核心。

广西地区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和神道教等。

在丧葬仪式中,家人会邀请宗教人士进行祷告,祈求逝者安息,并举行祭祀活动。

丧葬仪式通常要进行三次,包括告别仪式、火化仪式和出殡仪式。

家人和亲友会穿着黑色或白色的丧服,佩戴丧带,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墓地在广西被视为神圣的地方,家人会在逝者的墓地上供品,祭拜祖先。

而日本冲绳地区的丧葬文化也是非常独特的。

冲绳的丧葬文化受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但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冲绳的丧葬仪式通常会持续数天,被认为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冲绳人相信死后的世界,他们认为人死后会转世成为神灵,并留在家族的生活和丧葬仪式中。

冲绳的丧葬仪式包括祭拜祖先、举行仪式和送葬等多项活动。

冲绳的丧服通常是红色的,这是因为红色在冲绳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和祈愿,也用于庆祝生命的延续。

冲绳地区还有着独特的丧葬习俗,如“葬岛”和“借村”。

葬岛是一种将逝者的棺木放置在繁华岛屿上的特殊方式,这样可以让逝者的灵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继续存在。

借村是指将逝者的棺木借给村里其他家庭使用,这样可以节约资源,并加强家族和村庄的凝聚力。

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地区的丧葬文化都有各自的特点。

广西着重尊重祖先和家族,注重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而冲绳地区则强调传承家族和祖先,注重丧葬仪式和祭拜活动。

这些丧葬文化不仅反映了两地区人民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也彰显了他们对祖先和家族的深厚情感与尊重。

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丧葬文化比较研究

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丧葬文化比较研究

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丧葬文化比较研究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的丧葬文化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但又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

本文将对两地的丧葬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一、历史与文化背景广西是我国较早开发的地方之一,历史上曾是南越、永昌、桂林等多个政治实体的中心地带,各民族文化在此交织共存,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而且,广西与东南亚以及南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地区丧葬文化的影响也为广西的丧葬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冲绳是日本南部海域的岛屿,早于公元400年起便有人居住。

冲绳历史上曾是琉球国,以中华文化和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著称。

被日本吞并后,冲绳始终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丧葬文化也是如此。

二、祭祀与仪式广西的丧葬文化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祭祀和仪式也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

祭祀过程中要求奠酒、燃香、默哀等流程,并要为死者穿上节制色的服装,纸钞、纸元宝和纸衣服等物品是必不可少的祭品。

在一些较大的墓地,会有专人为死者打扫和祭祀。

冲绳的丧葬文化比较注重仪式和祭祀,仪式中会有许多特别的表演和活动。

例如,仪式前会有由家族长唱的讴歌,宾客齐唱的讴歌、面相抽象、踩琴等文艺表演,包括拨弦乐器、敲击乐器等器乐表演。

在墓地中,冲绳人一般会按照丧葬等级和传统礼节摆放祭品,祭品多是糕点、饮料和鲜花。

三、殡葬方式广西的殡葬方式比较多样化,外族习俗较为复杂。

一些较为传统的葬法包括入土葬、火葬和水葬。

水葬是壮、瑶等族群传统的葬礼方式,被认为是通向天堂和重生的渠道。

冲绳的殡葬方式也比较独特。

冲绳人认为,人死了之后灵魂仍未消散,而是转化为伫立在天空之上的一颗繁星。

为了让灵魂得以转化为繁星,冲绳人会将死者的尸体暴晒在阳光下,让身体流尽全部水份后再装入骨盒,安放在家中的祖先墓或者墓地中。

四、宗教信仰广西的丧葬文化受汉族、壮族、瑶族、苗族、侗族、水族等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思想、习俗和传统思维方式共同影响。

汉族的佛教、道教、儒学、神学是广西丧葬文化的主流信仰。

农村丧葬调研报告

农村丧葬调研报告

农村丧葬调研报告农村丧葬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近年来,随着农村发展的进步,人们对丧葬文化也产生了新的思考。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丧葬的现状和问题,本次调研对农村丧葬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调研目的1. 了解农村丧葬的传统习俗和现状;2. 探讨农村丧葬存在的问题及原因;3. 提出改进农村丧葬的建议。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四、调研结果与分析1. 传统习俗与现状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农村丧葬仍然存在一些传统的习俗,如丧家接受祭祀、村民为丧家送祭品等。

然而,随着农村的发展,一些新兴的习俗也开始逐渐融入到丧葬仪式中,例如花圈、花牌等的使用。

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农村丧葬存在以下问题:(1)花圈过度使用:花圈近年来在农村丧葬中的使用率不断上升,但与此同时产生了过度使用花圈的问题,这不仅增加了丧葬费用的负担,也产生了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2)丧葬费用过高:农村丧葬费用逐渐增高,给农民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丧葬费用的上涨主要是由于一些传统习俗的扩大和新兴习俗的引入所造成的。

(3)多余礼俗:在农村丧葬过程中,有一些无必要的浪费,如过多的酒席、礼品和红包等,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农民负担过重。

以上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农村丧葬传统观念的影响、文化传承的问题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所引起的。

五、建议基于以上问题与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弘扬传统文化:对农村丧葬中的一些良好习俗进行保留和弘扬,同时要减少浪费和不必要的礼仪。

2. 推广绿色丧葬:鼓励使用可降解材料的花圈和花牌,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 减少丧葬费用:倡导简约化丧葬,降低农民家庭的经济负担,通过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降低丧葬费用。

4. 教育宣传: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对农村丧葬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引导他们树立新型的丧葬观念。

六、结论通过对农村丧葬的调研,我们了解到了农村丧葬的传统习俗和现状。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农村丧葬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丧葬文化比较研究

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丧葬文化比较研究

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丧葬文化比较研究丧葬文化是各个民族传统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不同民族对生死、灵魂、来世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中国广西和日本冲绳作为充满特色的地域,其丧葬文化也有着各自的特点。

本文将通过比较研究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的丧葬文化,探讨两地丧葬文化在仪式、信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而日本冲绳的丧葬文化,则受到了本土宗教信仰的影响。

冲绳的居民主要信仰琉球神道和佛教,因此丧葬仪式和习俗也体现了这两种宗教的特色。

在冲绳,丧葬仪式通常由神职人员主持,仪式中会诵经、念佛、献花祭拜等,以期驱除不祥之气,安抚逝者的灵魂,帮助其在来世得到保佑。

在丧葬仪式的形式上,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也有着一些差异。

在中国广西,人们普遍认为丧葬仪式应该庄重肃穆,以示对逝者的尊重。

因此在丧葬仪式中通常会有烧纸钱、吊唁、哀乐、守灵等环节,整个过程充满了哀思与敬意。

而在日本冲绳,丧葬仪式则更注重祈祷与祝福。

冲绳人相信死后的世界需要神灵的庇佑与引领,因此他们在丧葬仪式中会做出许多祷告和祭祀的举动,以求得神明的护佑和安抚。

在丧葬信仰方面,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也有着一些共通之处。

在广西的丧葬信仰中,人们普遍相信死后的灵魂会转世投胎,因此在丧葬仪式中会有超度、送终、祭祀等环节,以保佑逝者在来世获得幸福。

而在日本冲绳的丧葬信仰中,人们同样相信鬼魂的存在,并通过祷告、超度等方式来抚慰逝者的灵魂,使其得以在来世得到善终。

在丧葬习俗方面,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也有着一些差异。

在广西,人们在丧葬期间通常会忌讳一些行为,比如忌讳结婚、动土、搬家等,希望避免带来不祥之气。

而在日本冲绳,人们也有一些忌讳的习俗,比如忌讳穿深色衣服、忌讳户外哭泣等,这些习俗都是希望能够安抚逝者的灵魂,减轻其受苦。

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的丧葬文化在仪式、信仰、习俗等方面都有着一些差异与共通之处。

通过比较研究两地的丧葬文化,不仅可以增进对不同民族传统的理解与尊重,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各地丧葬习俗的交流与传承,推动丧葬文化的多样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与丧葬习俗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与丧葬习俗研究

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与丧葬习俗研究在中国古代史上,春秋战国时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内涌现了众多历史名人和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

而与这一时期紧密相关的墓葬与丧葬习俗,也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与丧葬习俗进行研究,探讨其特点及对后世影响。

一、墓葬习俗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乱世,邦国间剧烈的政治斗争和战争不断。

在这样的背景下,墓葬习俗成为一种展示家族身份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方式。

墓葬的隆重与否往往体现了家族的荣耀和地位,因此,墓葬习俗也成为各国之间竞争的一个方面。

二、墓葬习俗的特点1.墓地的选址春秋战国时期,“气”的观念非常盛行,墓地的选址十分讲究。

人们相信,地理环境会对后人的福祉产生影响,因此墓地的位置必须选在气场良好的地方,比如高山、山脚、水边等。

同时,土壤的肥沃程度、阳光照射等也被认为是选址的重要考虑因素。

2.墓葬形式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形式多种多样,有土葬、树葬、山葬、水葬等。

其中最常见的是土葬,人们将死者埋在地下,并且在墓前修建一座陵墓。

陵墓的规模和建筑风格各异,富贵贵族家族的墓葬往往十分庞大而华丽,贫寒家庭则较为简陋。

3.陪葬品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陪葬品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反映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墓葬中常见的陪葬品包括青铜器、玉器、陶瓷器等,有时还有贵重的珠宝、武器等。

这些陪葬品的丰富程度往往与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密切相关。

4.祭祀仪式墓葬与丧葬习俗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祭祀仪式。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死者的祭祀非常注重,认为通过祭祀可以与死者灵魂交流,并向死者祈求福祉。

祭祀仪式的内容包括献祭、祷告、敬献祭品等,一般由家族中的长者或具备特定社会地位的人担任主祭。

三、墓葬与丧葬习俗对后世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与丧葬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发展。

首先,墓葬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家族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至今仍有许多人注重自己的墓地选址和陪葬品的选择。

丧葬文化调研报告

丧葬文化调研报告

丧葬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丧葬文化是每个社会都存在的重要文化现象之一,它涉及到人们对死亡、丧失和哀悼的认知、表达和仪式等方面。

丧葬文化对于一个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规范以及社会关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为了加深对丧葬文化的了解,本次调研选取了我国某地区的丧葬文化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其特点、形式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内容。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并结合实地观察和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的对象包括当地居民和相关从业人员,共发放了200份问卷,有效回收了180份。

三、丧葬仪式相关调查结果1. 仪式形式及过程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当地的丧葬仪式形式多样,包括传统葬礼和现代火化等。

在传统葬礼中,常见的仪式包括告别仪式、扫墓仪式和祭祀仪式等。

在现代火化中,通常会进行火化仪式和骨灰安葬等。

2. 社会背景和文化影响调查结果显示,丧葬仪式在当地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对逝者的最后告别,也是社会团结和凝聚力的表现。

丧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地域文化、宗教信仰和家庭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

3. 丧葬产业调查结果显示,丧葬仪式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涉及到殡仪馆、骨灰堂、丧葬用品等多个领域。

丧葬业的发展不仅创造了就业机会,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丧葬文化的社会价值1. 丧葬文化的规范性丧葬文化规范了社会成员对于死亡和丧失的认识和表达方式,使得整个社会在面对悲痛时能够有一定的秩序和规范,从而减轻了家庭和个人的心理负担。

2. 社会凝聚力和亲社会行为的促进丧葬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凝聚了社会成员的情感,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和亲社会行为。

在丧葬仪式中,亲朋好友聚集一堂,相互慰问和支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3. 传承历史文化和家族观念丧葬仪式是一种传承历史文化和家族观念的方式。

通过参与丧葬仪式,人们能够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同时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家族观念。

五、结论通过对当地丧葬文化的调研,我们可以看到丧葬仪式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丧葬文化比较研究

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丧葬文化比较研究

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丧葬文化比较研究丧葬文化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具有的文化现象,它反映出了人们对生死的态度、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死者的尊重。

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地区都有着丰富的丧葬文化,它们在传统和仪式方面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着一些明显的不同。

本文将对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的丧葬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的异同之处。

一、丧葬仪式的相似之处1. 礼仪尊严中国广西和日本冲绳的丧葬文化都非常重视仪式和礼仪,认为丧葬是一项重大的社会活动,应当加以尊重和重视。

在丧葬仪式上,都有着明确的礼仪规定和程序,例如守灵、行祭、火化/土葬等环节,都需要严格遵守。

2. 祭祀文化祭祀文化在中国广西和日本冲绳都有着深厚的传统,人们普遍相信死者的灵魂会继续存在,需要家人进行祭祀才能得到安宁。

在丧葬仪式中,家人会为死者祈福、烧纸钱、焚香拜祭,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思念之情。

3. 禁忌观念在中国广西和日本冲绳的丧葬文化中,都存在着一些关于禁忌的观念,比如忌谈论死者、忌与死者同名同姓的人亲近等。

这些禁忌观念都是出于对死者的尊重和对生者的保护,所以在丧葬仪式中都会严格遵守这些禁忌。

1. 宗教影响中国广西的丧葬文化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因此在丧葬仪式中通常会有僧人或道士的参与,进行诵经超度。

而日本冲绳的丧葬文化则主要受到了琉球神道的影响,丧葬仪式中通常会进行神道仪式。

2. 丧葬形式中国广西多数地区的丧葬形式是火化,将骨灰安放在骨灰盒中,并埋葬在坟墓中或保存在骨灰堂中。

而日本冲绳多数地区的丧葬形式是土葬,将死者的尸体埋在土地中,然后在墓地上进行祭祀仪式。

3. 祭祀时间在中国广西,祭祀活动通常在死者去世后七七四十九天及一年、三年、五年、十年等忌日进行。

而在日本冲绳,祭祀活动通常在死者去世后七七四十九天及一年、三年、七年和十三年进行。

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的丧葬文化在传统和仪式方面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但也有着一些明显的不同。

这些不同之处与宗教、文化传统、地域习俗等因素密切相关,在社会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下,也在不断演变和变革。

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丧葬文化比较研究

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丧葬文化比较研究

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丧葬文化比较研究【摘要】本文通过比较研究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的丧葬文化,探讨两地在丧葬仪式、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异同。

广西丧葬文化注重家族纽带,重视孝道礼仪;而冲绳丧葬文化强调祭祀仪式和祖先崇拜。

宗教信仰对两地丧葬文化也有显著影响,如广西的佛教和道教,以及冲绳的神道教。

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包括仪式形式、祭祀方式等方面的不同。

尽管存在差异,两地丧葬文化也有共同之处,如对祖先的尊敬和纪念。

展望未来,可以通过相互学习借鉴,促进丧葬文化的多元发展,加深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关键词】中国广西、日本冲绳、丧葬文化、比较研究、宗教信仰、文化差异、共同之处、差异性、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丧葬文化一直是各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人们对死亡和生命的态度、价值观和信仰。

中国广西和日本冲绳作为东亚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之一,其丧葬文化也各具特色。

本研究旨在比较分析中国广西与日本冲绳的丧葬文化,探讨其异同之处,以及宗教信仰对丧葬文化的影响和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

通过该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国和日本文化的了解,还可以为跨文化交流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变得愈发频繁,因此深入研究中国广西和日本冲绳的丧葬文化比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意义丧葬文化是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具有的重要文化现象之一,它反映了人们对死亡和生命的不同理解和态度。

中国广西和日本冲绳地区作为东亚地区的两个重要文化代表,其丧葬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

通过研究中国广西和日本冲绳的丧葬文化特点,可以深入了解两地区人们对死亡和生命的认知和态度,探讨其背后的历史、宗教和社会因素。

这有助于拓展对东亚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通过比较中国广西和日本冲绳的丧葬文化,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和差异性,从而为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合作提供参考。

可以深入探讨宗教信仰对丧葬文化的影响,以及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从而为丧葬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丧葬文化学习导读:在民间丧葬与婚嫁并称为“红白喜事”,作为“白事”的丧葬,其仪式的隆重程度丝毫不逊于婚嫁,而其繁杂又远远超过了婚嫁。

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极其丰富的。

了解和学习一些丧葬文化方面的知识,对一个旅游工作者来锐是很有必要的。

笫一节丧葬概说一、丧葬习俗的产生丧葬习俗的产生源于灵魂不灭的观念。

远古时期,人类处于蒙昧状态,并不懂得人死后要建造坟墓来安葬。

这时的人们还没有鬼魂观念,对死者遗体的处理与对待野兽尸骨一样,并没有特别尊重。

他们将尸骨弃于原野,有时可能还会分而食之。

由于当时的生活条件相当恶劣,为求生存,人们可能较多的采取分吃尸体的方法。

当人类意识到自身作为一个活物而存在的时候,必定同时也会意识到自身存在会有终止的一天。

死亡来临时,人们区别于其它动物,开始产生要处理遗体的意识。

梦,使人们相信人死后的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存在,他们认为做梦和人死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灵魂离开肉体出走了,而灵魂是不会死的,只不过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而已。

而这是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世界。

人们常在梦中梦见死去的亲人,见到他们的亲切笑容,仍和自己生活在一起。

他们自然的地认为死者虽然肉体死了,但灵魂仍然活着,和以前没有任何区别。

灵魂不灭的观念认为,即使人死了,但灵魂仍在,仍能干预人事,对于后代既可以降幅,也可以施祸,关键是要看对死者的态度和安葬的方式,如果死者满意,活者也就可以相安无事,反之就会给活者带来麻灾祸。

因为关心灵魂,想使灵魂得到安逸,于是人们对死亡看得很重,在行动上就表现出重丧重葬。

灵魂不灭的观念,促使了丧葬习俗的产生、形成、发展,反过来丧葬习俗又使灵魂不灭的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

人们特别敬畏将死的老人,害怕遭到他的灵魂的报复,因此他们尤其重视老人的送葬、落葬、祭祀,希望借此求得保佑。

活着的人时时感到死者的灵魂事事处处在控制着自己,他们强烈要求能摆脱这种制肘,因此送魂、招魂等丧葬仪式就产生了。

二、敬鬼事神与“事死如生”敬鬼事神是丧葬习俗中的一个主要特色。

灵魂不灭的观念使人相信人死后,其魂化为鬼,鬼能福佑活人,也能祸害活人。

为了祈求死者的鬼魂能保佑生人一生平安,就要尽力把丧事办得隆重、周到、细致。

整个的丧仪从头至尾都在取悦鬼神。

古代的丧葬礼制载于《礼记》,《礼记》乃儒家经典。

民间的丧事虽说基本是照这套礼制行事,但主持丧事的往往是道士(也有请和尚的),俗称“道场”(和尚主持的叫“法场”)。

道教尊崇鬼神,有了道士的参与,敬鬼事神在丧仪中的色彩就更为浓厚了。

“事死如生”是丧葬习俗的又一重要特色。

在儒家“吉、凶、宾、军、嘉”五礼中,凶(丧)礼最受重视。

它把养生、送死等量齐观,且尤重送死,所谓"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备矣。

”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人活着的时候,要讲究礼仪,人死了丧葬、祭祀也都要合乎礼仪,即要项对待他活的时候一样办丧事和祭祀。

入殓前要给死者沐浴,为死者梳理头发,穿上新衣服,棺材里面要铺上被子(寿被);吃饭时,要在餐桌上给死者留下位置,并摆上一副碗筷等等,一切都是按死者活着的时候的情景办理。

作为丧礼的延伸,死者死后的第一个鬼节(阴历7月15日)要对死者进行较为隆重的祭祀,湖南民间俗称“烧屋”,即用纸扎成冥屋焚化,冥屋有厅、有堂、有室、有楼,外有庭院(现在扎的冥屋庭院里还停了小汽车)。

将冥屋烧给阴间的死者,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能过上有房、有车、有钱的好生活。

三、丧葬习俗与孝道丧葬礼制是周代儒家完成的,它完整的保存在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中。

中国传统的丧礼中浸透了儒家精神,儒家精神构成了二千多年中国传统丧礼的基调。

孔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人死了以后,要举办一个送终仪式,这个制度很好,对教化老百姓有很重要的作用。

所以,儒家认为丧仪、丧礼的重要作用是教化后人。

教化后人什么呢?教后人要懂得“孝”,要守“孝道”。

忠孝礼义廉耻,“孝”在儒家倡导的“六义”中仅次于“忠”,而且"在家是为孝,在国则为忠",“孝”乃是丧礼的核心。

“事生,饰始也;送死,饰终也。

终始具而孝子之义毕,圣人之道备矣"(荀子《礼论篇》)。

丧葬的礼仪完全彻底的把这个“孝”给体现出来了。

死者的孩子叫“孝子”,丧服叫“孝服”,穿上丧服叫“戴孝”,死者葬毕,其子还要守孝三年,其间有诸多禁忌使孝子不能心有旁骛。

倡导孝道,以孝道敦厚人心,强化代际联系,进而促进社会治理,这就是中国传统的丧礼文化的核心。

四、厚葬与薄葬人们既然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必然会特别关心死人的丧葬。

古人重视丧葬,特别讲究厚葬,几千年习俗不变。

发展至今天,厚葬主要表现在大办丧事上面。

古人厚葬一是建造规模宏大的墓室。

秦始皇即位之初,就着手修建他的骊山墓,动员的人力竟多达70万。

地宫内建设像地上一样,分出官衙和百官秩位。

始皇陵的地下建筑,包括寝殿、内城、外城、铜车马室、饲官建筑、陪葬墓区、兵马俑坑。

汉武帝的茂陵,高46米,底部58000平方米,内藏“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计190种。

规模宏大的墓室,一直是旅游的热点。

古人厚葬第二个方面是大量的随葬品。

汉代的霍光死后,政府给他治丧,赐给的葬品绣被100领,衣50箧,金缕玉衣一袭,梓木制作棺,枞木做成椁,就是陪葬的婢妾的椁也是枞木打制的(《汉书·霍光传》)。

古代皇帝贵族的陪葬品,除了珍宝器物、禽兽,常常还有婢妾奴仆。

因为人殉太残酷,不断地有统治者表示仁慈,禁止人殉,如秦献公元年(公元前384年)“止从死”(《史记·秦本纪》),但人殉现象却长期存在,到明朝前期还有宫人殉葬皇帝的制度,明英宗加以废除,历来被认作是一项仁政。

厚葬的第三项内容是吊唁和送殡规模大。

唐朝在出殡时要设路祭,开始是设大约底部一方丈、高数尺的祭盘,用帏帛围起来,中间放置人造花、果,表示祭奠之意。

安史之乱以后,路祭大发展,祭盘帐幕高达一丈,内置灵床,雕金饰画,帐盘之外,盛列牛羊祭品。

唐代宗大历(766~779)中,太原节度使辛云京的葬礼在长安举行,诸道节度使派人致祭,范阳节度使的祭盘最大,并演出类似后日的木偶戏,以开国勋臣尉迟敬德为形象,与突厥人战斗,又作了以鸿门宴为故事内容的演出,孝子以祭盘精好与高大,给两匹马犒劳其主事人。

昭义节度使薛某死,灵柩送回原籍绛州,管内各县官及其他地方的长官在阳城南面设祭,每隔半里一个祭盘,到漳河码头二十余里,祭坛不绝,其中大祭盘要费钱千余贯,小的也要三四百贯。

等到灵车过后,这些祭盘全部成了废物(《唐语林》)。

厚葬是古代丧葬的主流,人们认为将许多贵重的东西埋入地下是对死者的孝和爱,于是礼仪将厚葬作为人们道德伦理规范,厚葬的习俗也就愈演愈烈。

“棺椁必重,埋葬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陵必巨。

”与此同时,反对厚葬,主张薄葬的呼声也一直未断。

但薄葬却没有显示出它的强大力量,只是作为厚葬的对立面而存在着。

最早反对厚葬,主张薄葬的是墨子,他说:“棺三寸,足以朽骨;衣三领,足以朽肉。

”由于道家将生死齐量看待、乐死善生,所以在丧葬上对儒家倡导的“事死如生”的丧葬观表现出嗤之以鼻的态度,也主张薄葬。

庄子认为,生死若一,生和死是同一回事,就如同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故“生时乐生,死时乐死矣”。

庄子将人死看成是归本返真,复归自然。

所以庄子的妻子死后,本应悲痛,而他却“箕踞鼓盆而歌”。

为了进一步说明死是人生乐事,庄子不但不主张以珠玉、文锦、车马陪葬,甚至连哭也不要。

魏晋是我国一个提倡薄葬的时代,由于曹操、曹丕父子的主张及身体力行,使薄葬成为风气。

自隋以后厚葬又成社会主流。

五、丧葬礼仪中的等级和家族观念中国社会长期是一个宗法型社会,如何区分并定格社会等级、家族的长幼秩序是整个社会的核心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财富地位的继承和权力的分配。

人间高度重视此事,阴间自然也被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是极重要之事。

这就要求子女晚辈要善事和尊崇死去的父母祖先,要“事死如事生”。

这一宗法伦理观念是造成中国社会普遍的隆丧厚葬的主要社会原因。

在传统的丧葬仪式中,全部环节和所有禁忌规约都在向人们展示和强调家族的宗法关系。

这种宗法关系的强调是双重的,整齐严明的宗法秩序不仅为生者社会所遵循,也同样规范着“死者社会”。

在整个丧葬过程中,明尊卑、序人伦的主题倾向显现在方方面面。

同为“死”,由于宗法等级不同,自君而民,言“ 死”用词各异,严禁僭越。

相应的棺椁、墓丘等要件也随之相别。

中国死亡文化在丧葬过程中严格上下、尊卑、大小的安排,其表象是“事死如事生”表示对死者的尊重,但实际上逝者是无法看见和体验的,其意义在于生者,实际作用是面对已成神灵的死者,人们再一次明确男女长幼、尊卑亲疏的不同。

中国古代的丧葬活动基本上是在宗族范围内进行的,殡葬礼仪是以家族为基本单位办理的,丧礼的规定也因人们之间血缘关系的远近而各有不同。

比如,同家族中有人去世,同家族、姻亲若知道而又不去悼丧,会被认为是极大的无礼,要受到族内的指责,丧家一般会因此与之绝交。

而周代丧礼中的「五服」以及居丧时间的长短,也是根据亲疏关系的远近制定的。

这一切都是在显示他们之间的血缘亲疏关系,是一次促进宗族内部的团结,团聚家族与亲朋好友的社会活动。

六、丧葬与宗教丧葬礼仪中的民间杂俗大多是由于宗教的影响,因为几乎人类的所有宗教都以关心死亡及生命的归宿为主旨。

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最大者莫过于佛教、道教、儒教以及民间宗教。

儒教对传统丧葬习俗的影响主要是礼制发明方面的。

由上而下,由礼而俗。

中国传统的丧礼即载于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以后虽经不断地演变,但儒家的主要思想未变。

儒家的“百事孝为先”,使丧仪变得极其繁杂。

人们怕背上不孝的罪名,把丧事办得极其铺张,厚葬的陋习也愈演愈烈。

佛教原成长于印度,两汉之际,中国通向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已经开通,这是中西文化交通的第一次高峰。

佛教势力也从印度本土扩展到大夏(阿富汗)、安息(伊朗),最后传入中国。

汉末战乱,民不聊生,佛教迅速在民间兴盛起来,经过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历代,佛教终于成为中国三大教之一,对中国文化的各方面均带来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丧葬文化的影响在于它带来了一种新的死亡观念。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一直存在灵魂不死的信仰,但经儒家伦理化解释,越来越关心的是死者的灵魂,灵魂附于虞主,供奉于祖庙。

但对于死者生活的世界及灵魂的归宿、变化则几乎没有什么说明。

佛教则带来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及“六道轮回,转世托生”等观念,从而为人类的死亡世界做出了明确的解释。

佛教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和中国上古信仰中的报应有类似之处,这也是两种文化融洽沟通的结合点,但佛教教义更加系统化、更加明确,这也是它为民间乃至上层广泛接受的原因。

佛教的传入对丧葬礼仪之变迁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略的。

首先,佛教为华夏民族带来了一种新的丧葬习俗——火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