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推荐》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0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练习题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二单元《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课堂同步练习-学习文档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二单元《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课堂同步练习-学习文档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单项选择题1.马丁·路德指出:“俗世的权力既然是上帝派来惩罚恶人,保护善人的,所以它应在整个基督徒中自由地行使它的职务,无论对教皇、主教、神甫、修士、修女或对任何人,都不徇情面。

”在此他强调的是A.信仰即可得救B.建立民族教会C.简化宗教仪式D.王权高于教权【答案】D2.运用结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如图可以用来说明A.教皇和教会失去了作用B.新教信仰不再需要宗教仪式C.新教信仰方式发生变化D.无论天主教、新教,信徒地位没有变化【答案】C3.路德教徒视加尔文教为邪教,加尔文教徒也不能与路德教徒合作。

因为他们所争的,并不是信教自由的原理,所以结果仍不过是以一个新威权来代替一个旧威权罢了。

这说明宗教改革A.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B.导致旧教与新教矛盾激化C.没有实现真正的信仰自由D.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答案】C4.16世纪欧洲产生了许多新教派,每个新教派都以古代《圣经》原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为信仰的最高权威,并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而且坚决脱离腐败的罗马教会。

该历史现象A.表明罗马教会进行了顺应时代的改革B.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直接推动而出现C.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D.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时代潮流【答案】D5.文艺复兴运动前,欧洲绘画、雕塑作品中的圣母安详、神圣,少有人间之情。

而在米开朗琪罗的《哀悼基督》中,圣母是一个端庄、美丽的母亲,她的美是直观的,她的悲哀却是深沉的。

圣母形象的这种变化反映了A.神性在艺术造型中的体现B.人体缺陷在艺术创作中的美化C.人性在艺术造型中的觉醒D.艺术造型开始从世俗走向神圣【答案】C6.托马斯·莫尔(1478—1535)在其著作《乌托邦》中说:“乌托邦的人认为我们的一切行动,应以快乐和幸福为最终目的”,“乌托邦的人享受这种快乐,应该感谢大自然慈母的仁慈”。

这表明他A.漠视世俗生活B.笃信教会神学C.反对罗马教会D.宣扬人文主义【答案】D7.英国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里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同步测试-教育文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同步测试-教育文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一个人怎样才是义的,那就是惟独因信”。

在该思想的影响下()①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被削弱②德意志出现德文版《圣经》③教徒反对事功和繁琐的教仪④西欧的世俗王权逐渐衰落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2.“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惟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主文者()A. 鄙视贫穷B. 认为财富即道德C. 揶揄上帝D. 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3.1438年,发表于德意志地区的《皇帝西基斯蒙改革敕令》中说:“服从已死亡,正义遭践踏,正当秩序荡然无存。

……上帝垂示为善,奈何人已悉随己愿而未服从。

”造成此情形的主要原因是A. 智者运动主张以人为世界的中心B. 宗教改革主张信仰自由因信称义C. 文艺复兴倡导人性解放和现世幸福D. 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旗帜反对君主专制4.在西方,近代精神既表现为理性获得了胜利,又表现为宗教走向宽容的历史事件的是A. 文艺复兴B. 宗教改革C. 启蒙运动D. 工业革命5.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图1为15世纪中期《圣母、圣婴和天使》,图2为1500年《朝拜圣婴》。

从中可以看出()A. 人物表情严肃,画面死气沉沉B. 以歌颂神为主要目的C. 虽有宗教色彩,但充满人文气息D. 民众已摆脱禁欲主义束缚6.马丁·路德号召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不向罗马输送钱财,由德意志人自己委任教士,世俗的事情不应由罗马判决,而由世俗当局处理,这反映了他()A. 主张建立民族教会B. 宣传“因信称义”C. 主张建立廉俭教会D. 宣扬“先定论”7.某地举行“弘扬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活动,学生李明参加了这次活动,并搜集、查找有关“人文精神”的资料。

你认为下列资料不符合“人文精神”的有A. 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B.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C.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D. 天主教会的“上帝创造万物”理论8.“造物者创造了人并对他说:‘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

高三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同步练习

高三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同步练习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能够使文艺复兴开世界之先河是因为:()①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催生资本主义的必要因素②在政治上,工商业主、银行家等资产阶级控制着城市的政权③在经济上,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业非常发达④意大利地处地中海贸易的枢纽地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于意大利,后影响到欧洲广大地区。

以下对文艺复兴运动实质的说法,不恰当的是()A.是对古代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B.是早期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C.是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运动 D.预示着新的社会到来的曙光3.在中世纪的欧洲,“人类把自己用才华和智慧创造的一切几乎都视为上帝的恩典”。

下列各项中,最早对这种认识带来冲击的是()A、新航路的开辟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4.文艺复兴“文学三杰”是指()①薄伽丘②但丁③米开朗琪罗④彼特拉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5.在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美术作品中,有许多以《圣经》故事为题材。

他们“以神学反对神学”。

这些杰作与神学宗教画的最大区别在于()A、揭露教会腐败与虚伪B、宣传民主共和与主权在民C、倡导理性与反对专制D、表现人性的伟大与真实的人物形象6.将薄伽丘的《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并称为“人曲”是因为两本书都()A.用文学打动了人心B.描写了现实生活C.歌颂了人性,反对神性 D.批判宗教信仰7.拉斐尔擅长画圣母像,他笔下的众多圣母充满了人情和母爱,这主要体现了当时的()A.蒙昧主义思想 B.人文主义思想 C.禁欲主义思想 D.浪漫主义思想8.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

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A求和是人类的本性 B心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C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9.下列关于文艺复兴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①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②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④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0.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免除封建地租 B.取消什一税C.反对出售免罪符 D.建立适应本阶级需要的新教会11.下列对宗教改革历史作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打击西欧封建势力 B.摧毁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C.为资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D.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重大影响12.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课后强化作业: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课后强化作业: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16世纪的法国作家拉伯雷曾说过:“我不相信屋顶以上的事。

”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主张( )A.追求人的自由B.追求现世幸福C.反对禁欲主义D.反对等级观念2.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

……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

总的说来,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这里面“独特社会”的含义是 ( )A.工商业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B.罗马天主教会势力日渐衰落C.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纷纷兴起D.人们热衷于追求理性、民主、自由3.薄伽丘的《十日谈》中有一则故事:一个马夫冒充国王,国王察觉此事后,不动声色地把马夫侦查出来,趁他在睡梦中剪去他一把头发。

不料马夫在发觉后急中生智把别人的头发也同样都剪了,因此逃过了惩罚。

除此以外还有不少类似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出( )A.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努力B.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C.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D.人文主义者主张推翻君主制4.文艺复兴时期,宗教题材圣像画中的人物已不再是一个虚无的存在,也不再是心中的幻想,绘画中的他们变得充满生气,充满人性,变得与大众不再有隔阂。

此现象说明( )A.宗教信仰失去了神圣地位B.圣像画深受人文思想影响C.艺术家多出身于平民阶层D.画家们缺乏艺术的想象力5.通过十个青年男女由死亡之城来到乡间别墅,象征从中世纪的禁欲主义的森严统治下解放出来,并用一百个故事来寓意作者思想的文学家是 ( )A.但丁B.薄伽丘C.彼特拉克D.达·芬奇6.薄伽丘《十日谈》中有篇《裁判官的故事》,故事描述了一个财主在酒后说:“我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

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最后被释放回家。

该故事主要意在( )A.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B.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C.倡导人生及时行乐并提出信仰得救D.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7.14世纪时,英国的神学教授威克里夫不承认神甫是教徒与上帝之间的中介,也拒绝接受酒、饼是基督血肉之躯的化体说。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课后作业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提能力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征服西方世界的不单纯是古典文化的复兴,而是这种复兴与意大利人民的天才的结合。

”这种“结合”实为() A.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B.资本主义市场的拓展C.资产阶级文化的宣传D.意大利经济地位提升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所说的“结合”是指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表面上是复兴古希腊罗马的传统文化,实质上是宣扬资产阶级新思想。

2.“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既伟大又阴暗的时期……许多有进取心的个人主义者对犯罪事件的频发、重现等社会问题熟视无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风靡一时。

”这一评价() A.注重了对史料的考据B.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运用发展眼光看问题D.否定了人文主义思潮答案:B解析:题干中没有体现对史料的考据,故A项错误;辩证就是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题干中的“既伟大又阴暗”体现了文艺复兴的两面性,故B项正确,D项错误;C项就是指要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但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3.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了()A.社会性质发生改变B.人文主义深入人心C.自然人性的复苏D.宗教改革的开展答案:C解析:拉斐尔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虽然其作品仍属于宗教题材,但是具有人文主义特征,宣扬人性而非神性,故C项正确,D项错误;此时欧洲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时期,资本主义制度还没有确立,故A项错误;仅凭该作品不足以得知人文主义已经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

4.造物者创造了人并对他说:“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

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牲畜;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

”下列对材料判断正确的是()A.荒诞不经,反映中世纪欧洲人愚昧无知B.反映人文主义,是研究文艺复兴的资料C.是新教教义,有助于理解欧洲宗教改革D.阐述了“天赋人权”的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可知,这体现的是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故B项正确;A项是对中世纪神学的表述,与题意不符,错误;新教主要否定罗马教会的权威,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天赋人权”主要宣扬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与题干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同步特训】第0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Word版含解析)

【同步特训】第0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Word版含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1.某学者在撰写“文艺复兴和现代文明的兴起”一章时,介绍了一系列推进文艺复兴运动的事件,下列事件不可能列入的是A.新航路的开辟B.印刷术的革新C.近代科学的兴起D.君主专制的衰落【答案】D2.严格地说,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而不是达·芬奇的绘画作坊养育了文艺复兴。

这说明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在意大利兴起的根源是A.意大利保留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B.意大利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C.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D.意大利人的神学思想意识淡薄【答案】C【解析】“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实质上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与发展,这是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在意大利兴起的经济根源。

故答案为C。

3.莎士比亚把新兴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故事搬上舞台,通过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的热情讴歌,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其作品在17世纪陆续传入德、法、意、俄和北欧诸国……形成全球范围的西方戏剧文化圈。

这说明莎士比亚戏剧A.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需求B.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发展C.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D.折射出英国富强稳定的社会现实【答案】A【解析】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通过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的热情讴歌,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显然是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需求,A正确;B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没有说明文艺复兴对于东西方交流的贡献,C错误;D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4.彼特拉克说:“没有城市,就没有文艺复兴”。

从佛罗伦萨到威尼斯、米兰、那不勒斯、波尼亚、罗马等城市都有一些数量有限的人通过不同的形式(绘画、雕塑、建筑、教育等)传播着人文主义。

这体现了A.人文主义传播方式的多样性B.文艺复兴突破了地域的界限C.意大利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D.城市是传播人文主义重要媒介【答案】D5.文艺复兴运动前,欧洲绘画、雕塑作品中的圣母安详、神圣,少有人间之情。

而在米开朗琪罗的《哀悼基督》中,圣母是一个端庄、美丽的母亲,她的美是直观的,她的悲哀却是深沉的。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3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3_人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主要原因是:A. 意大利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B. 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较早出现C. 意大利的政治分裂有利于新思想传播D. 教会势力在意大利相对较弱2、下列哪一项不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A. 提倡个性解放B. 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C. 反对封建制度和教会权威D. 主张禁欲苦行的生活方式3、下列关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B. 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C. 重视古典文化,反对宗教束缚D. 主张建立一个新的宗教体系4、宗教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反对天主教会的高利贷政策B. 提倡信仰得救C. 反对教皇的绝对权力D. 建立新教派5、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的根本原因是()A、意大利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典籍B、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意大利人才辈出,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学者和艺术家D、意大利远离欧洲宗教中心,容易独立思考和创新6、宗教改革运动的核心内容不包括()A、简化宗教仪式B、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C、推行加尔文教的“先定论”D、反对天主教会的腐败与垄断7、问题:以下哪个人物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代表?A、米开朗基罗B、莎士比亚C、哥白尼D、马丁·路德8、问题: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文艺复兴运动的起点?A、但丁《神曲》的出版B、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创作C、伽利略第一次望远镜观察D、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9、题干: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创作了《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等作品,这些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关于达·芬奇作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蒙娜丽莎》展现了人性与自然的和谐B. 《最后的晚餐》描绘了耶稣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的场景C. 达·芬奇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D. 达·芬奇的作品对后世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10、题干:宗教改革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个重要事件,马丁·路德是宗教改革的重要人物之一。

《作业推荐》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02-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练习题

《作业推荐》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02-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练习题

《作业推荐》0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单选题(共90 分)1.14世纪,“私人府邸、市政机关、行会大厦等新建筑逐步占据西欧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位置变得次要起来”。

这一时期,西欧的城市建设A.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萌发B.反映了宗教改革的要求C.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教会势力的衰落,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这主要和商品经济发展有关,C选项符合题意。

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人的价值和尊严,对人性的肯定,城市建设与人文精神无关,A选项排除。

宗教改革的时间是在16世纪,B选项排除。

材料与民主政治无关,西方国家相继迈入民主政治体制是在17世纪之后,D选项排除。

2.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要求的“平等”往往局限在“市民”范围之内,而启蒙学者中较先进的人物则把平等明确地扩大到一切人,且从政治平等上升到财产平等。

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民阶层力量削弱B.封建专制统治加强C.人文主义不断传播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到了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对社会改造的能力和目标增强,对“平等”的追求在范围上不断扩大,在内涵上逐渐拓展,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D项正确;资本主义发展,市民阶层会壮大,A项与史实不符;B项是背景,与材料现象出现没有直接关系;材料体现的是人文主义精神随着启蒙运动发展,不是得到“传播”而影响扩大,C项是结果。

3.在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鳩和卢梭对中国的论述所根据的材料基本上是同一来源,然而,伏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三者A.立场不同致使结论迥异B.都以科学态度认识中国C.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D.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显示,启蒙运动中,三者以截然不同的态度来评价中国这一现象,都是为把斗争矛头指向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三者为了同一目的。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1: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1: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练习题

[基础达标]1.严格地说,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而不是达·芬奇的绘画作坊养育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这说明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在意大利兴起的根源是()A.意大利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B.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C.意大利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D.意大利的中世纪神学思想淡薄『答案』B『解析』一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在意大利兴起的根源应从经济角度上去分析。

材料中“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而不是达·芬奇的绘画作坊养育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也说明这点。

“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反映出当时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文艺复兴运动是西方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的先驱们所承担的历史任务是()A.把人从禁欲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B.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C.把人从罗马教皇的控制下解放出来D.把人从封建主的控制下解放出来『答案』A『解析』文艺复兴主张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从禁欲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3.16世纪的法国作家拉伯雷曾说过:“我不相信屋顶以上的事。

”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主张()A.追求人的自由B.追求现世幸福C.反对禁欲主义D.反对等级观念『答案』B『解析』屋里的事情是自己的事情,屋顶以上的事情是上帝的事情,这是一种追求现世幸福的人文主义思想。

4.文学艺术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创作了许多关于圣母的画像,下面这幅画中母亲的柔美、圣子的可爱,反映了人间母子的亲情。

他的创作反映的时代精神是()A.倡导人文主义B.面向现世世界C.崇尚科学民主D.追求自由平等『答案』A『解析』这幅画像是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的代表作之一,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重视人、重视情感的人文主义精神。

5.在欧洲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一种几乎是纯粹的世俗观念,在主要的思想家们看来,人生已不再是为寻求来世归宿的一个短暂的准备阶段”。

这应归功于()A.文艺复兴B.宗教改革C.英国革命D.智者学派『答案』A『解析』抓住“思想家”这一关键词,C项属于政治运动,排除C。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6【同步练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6【同步练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同步练习1.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北欧各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他无权干涉国家事务和在本国疆域内征税”。

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教改革在欧洲全面展开B.北欧国家实现政教分离C.宗教改革首先在北欧进行D.欧洲民族意识不断增强2.马丁•路德曾指出:“所有节日都应当废除,唯有礼拜日应该保留。

假若有意要保留圣母和较大圣徒的节日,就应当把它们并入礼拜日,或在节日仅举行一个早晨弥撒,把那日的其余时间仍用为工作的时间。

”这一观点()A.有利于促进工商业发展B.将矛头指向“因信称义”C.强调市民要禁欲和节制D.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3.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

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其核心主张是世俗权力()A.应当高于罗马教会的权力B.可以拯救天主教徒的灵魂C.只能在上帝的委托下行使D.必须配合教会维护社会秩序4.伊拉斯谟借“愚人”之口说道:“如果你把生活中的快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它还配得上称作生活吗?”根据这句话,伊拉斯谟本意是要()A.抨击愚昧B.倡导平等C.讽刺贪淫D.推崇人性5.1555年,一位西方领袖下令:除非另有许可,僧侣必须立刻返回修道院,所有随意游荡的僧侣都将遭逮捕;修道院不得再向不在职的官员提供献金,教会所有部门必须减少开支;任命圣职时,如涉及买卖嫌疑,一律禁止。

下列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罗马教廷的权威被打破,世俗权力高于宗教权力B.英国国王对罗马教会不满,限制教会活动C.法国国王不愿受教会控制,禁止宗教发展D.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要强化教会,清除异端6. 薄伽丘《十日谈》中有个《裁判官的故事》。

故事描述了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了句:“我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因为亵渎耶稣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

后来他通过送礼疏通关系,被释放回家。

该故事主要意在()A.提倡人在现世生活的享受B.揭露教会腐败C.鼓动人们去反对天主教会D.反对禁欲苦行7.在古希腊,从事绘画、雕塑的人被视为卑下的体力劳动者;中世纪时,画师一般与鞋匠、面包师、理发师等手艺人为伍。

高三必修三人教版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同步练习 无答案

高三必修三人教版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同步练习 无答案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革命。

……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

”这场革命指的是()A.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运动 C.宗教改革运动 D.启蒙运动2、“14—16世纪的西欧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这是指()①新航路开辟②文艺复兴③英国资产阶级革命④启蒙运动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3、人文主义在文艺复兴运动中最主要的历史作用是()A.打击了欧洲封建教会 B.抨击了封建道德C.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D.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4、《十日谈》全书贯穿人文主义思想,矛头直指天主教会,其历史地位和作用是()A.用写实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善恶B.精心塑造了人文主义者形象——哈姆雷特C.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巨著,又是欧洲近代短篇小说的先导D.使薄伽丘成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剧作家5、西欧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往往采取反对天主教会形式,主要因为()A.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B.天主教会束缚人们的思想和行动C.天主教会垄断文化 D.天主教会采取各种手段敛财6、德意志发生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是()A.天主教会从德意志掠取大量财富 B.人们要求改革教会愿望强烈C.罗马教皇派人修缮圣彼得大教堂 D.罗马教廷派人来德意志兜售赎罪券7、马丁·路德说:一个信奉基督的人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缚,为了……得救,他无须做任何事情,只要信奉上帝就可以丰厚地得到这些礼物。

马丁·路德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为了宣扬()A.上帝的权威B.因行称义C.先定论D.因信称义8、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

在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形成许多新教教派,它们的共同之处包括()①拒绝了罗马教廷为基督教会当然领袖的传统②否定了罗马教会独有的解释《圣经》的权力③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④使国家的主权和社会的稳定得到了加强A.①②③ B.②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9、宗教改革的实质是()A.是一场反对罗马教廷垄断宗教事务的运动B.是一次西欧封建集团内部夺取宗教权力的斗争C.是一次西欧早期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斗争D.是一场西欧基督徒想改革罗马教会的运动10、下列各项体现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共同点的是()A.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B.推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C.矛头直指教皇 D.反对禁欲主义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上帝赋予了人按自己的意志塑造自身的能力,也可以下降为动物,也可以上升为与上帝相似的东西。

高中历史第0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练)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0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练)新人教版必修3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选择题1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产生的影响有①推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②反对农民战争,要求人民服从政府③路德教派取得了合法地位④冲击了天主教的统治⑤为欧洲国家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③④⑤D.①③⑤【答案】C【解析】【详解】文艺复兴局限干社会上层反封建』广大人民群众罡通过宗教改革加入反封建行列,路德的思想和主张引岌德園宗教改革运动.促使路德教派和加尔文教派的形成‘路镶改革主张】中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泊地位』为欧洲園冢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①③⑥⑤正确;路德改革并不反对农民战争」也浚有要求人民政府统治』排除②」选择c 项正确「2. 16世纪后期,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大师安德烈•帕拉迪奥将以前专属于教堂和神庙的穹顶、柱廊用于民宅建筑设计之中,把原本属于教堂、教廷和宫廷的高大的圆柱,精美的雕刻和绘画,用来装饰民宅别墅。

这一建筑理念A.表明教会的权威开始被质疑B.强化了广大民众宗教神学意识C.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D.奠定了近代欧洲建筑艺术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原本用于装饰教堂的的内容,现在用在普通的住宅建筑里,体现的是人文主义对民众生活,特别是在建筑风格上的影响,故C 项正确。

教会的权威开始被质疑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材料显示的时间已经是文艺复兴开展了一段时间,故A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人文主义传播的影响,应该是弱化神学的影响,故B项错误。

D项无法在材料中体现,故排除。

3.16世纪欧洲有人宣称:“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徒并无不同之……凡不以圣经为可靠启示、为根据的说法都只能算为意见,而没有相信的必要•”这些宗教观点A.否定了民众的宗教信仰B.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理论C.强化了教皇的宗教权威D.宣扬了理性主义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无论是传教土神父或是教邕和其他基督徒并无不同之……凡不扶圣经为可韋启示、为根据的说法都只能算为意见,而没有相信的要"可外b这些宗教规点主张圣经罡信仰的唯一银据,否定传教士、禰父.教皇的权威,冲击了天王教会的KW论,故B正爲亡错误;“无论是传教士、聊父或是教氢和其他基督徒并无不同之阳否定了传教士、袖父,教皇的权威,并非否定民众的宗教信仰,色错误j 启蒙运动宣扬了理性主义思想』而材糾反映的是宗教改革,口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图中①②③④代表四个国家,对其历史上发生的改革描述正确的是
A.16世纪前期在①进行的改革,削弱了教会权力,实现了国家统一
B.19世纪初在②进行的改革,推翻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C.19世纪后期在③进行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20世纪前期在④进行的改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答案】C
【解析】
3.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A.文化趋于活跃
B.政治变革加速
C.市民阶级出现
D.新教传播广泛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图片显示的城市数量可知,15世纪欧洲不少地区出现了印书坊的城市,这说明当时欧洲文化趋向活跃,A选项符合题意。15世纪的欧洲进行政治变革加速,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印刷业的发展主要和文化繁荣有关,与市民阶级出现无必然关系,C选项排除。16世纪初欧洲才进行宗教改革,D选项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俄国农奴制改革·意义
【名师点睛】历史地图型材料选择题使设问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增强,有利于学生养成以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实现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解答这类试题的正确方法策略:抓住历史地图中关键性地名、国家和区域分界线等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与试题的相关信息建立正确的联系,并作出综合性判断,从而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例如本题首先就要正确地判断出四次改革的所在地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5.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这表明,达•芬奇
A.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
B.刻意表现奔放情感
C.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
D.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判断出此时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说明达芬奇绘画的理性精神,故C正确;近代实验科学的基础是实验验证,材料不能体现出实验科学的研究,“近代实验科学之父”是文艺复兴之后的伽利略,故A错误;“奔放情感”是浪漫主义绘画的特点,时间是在19世纪上半叶,故B错误;启蒙运动否定了天主教的神学理论,故D错误。
D.近代以来的科学把研究对象分为不同领域分门别类加以研究
【答案】D
【解析】
近代以来,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学科越来越多,研究越来越深入,分工越来越细,出现了专门化和专业化的趋势;同时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间渗透的程度越来越深,科学研究也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但综合研究也是多人合作、各从一个专业领域进行研究。
4.有学者感叹,“他们把古典而非中世纪的文学视作典范,试图改变中世纪的道德思想,使之适应喧嚣的城市社会的需要。”“他们”中的一个代表是
A.薄伽丘
B.苏格拉底
C.莎士比亚
D.卢梭
【】
根据“他们把古典而非中世纪的文学视作典范”,结合所学,文艺复兴以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旗号,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思想,“他们”应该是文艺复兴的代表,薄伽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故A正确;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思想家,卢梭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不符合题意,排除BD;莎士比亚是英国的剧作家,是文艺复兴扩展到英国,出现的著名代表,他没有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排除C。
二、材料分析题(共 10 分)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D.卢梭与黄宗羲的思想有类似之处
【答案】C
【解析】
材料体现的现象是清末有人认为黄宗羲的民约思想比卢梭的民约思想早几十年,这实质上反映了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经常以中学比附西学,借此为当时的政治运动寻找依据。“卢梭的思想受到黄宗羲的深刻影响”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B项“《民约论》是法国革命的思想源头”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D项“卢梭与黄宗羲的思想有类似之处”只反映了两者的类似之处,不能体现出其实质。所以本题的最佳答案为C项。
2.下为欧洲文艺复兴地图。图中某地被誉为“鲜花之城”,布鲁内列斯奇在此创造了大圆顶设计建设的奇迹。这里也哺育了认为“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的文学大家和创作出“神秘的微笑”等传世名作的艺术巨匠。该地位于
A.①B.②C.③D.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鲜花之城”指的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布鲁内列斯奇在此创造了大圆顶设计建设的奇迹。薄伽丘、达芬奇都是此地人。由地图信息可知,该地位于①,故A正确;②是罗马,③是德国的科隆,④是法国的巴黎,故BCD错误。
试题分析:图①是德国宗教改革,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统一,直到1871年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才实现统一,A错误;图②是埃及的阿里改革,推翻的是奥斯曼帝国扶持的政权,B错误;通过地图可知③是俄国,结合所学1861年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故本题答案选C项;图④是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建立的是共和制国家,D错误。
C.康德《实践理性批判》D.赫胥黎《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起源为何?其是否为自然律所认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位思想家是撰写《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作者卢梭,故B正确;伏尔泰《哲学通信》、康德《实践理性批判》未涉及人与人不平等的起源,故AC错误;赫胥黎是生物学家,《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出版于1863年,故D错误。
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是全国卷的亮点,也是广大师生最头疼的一道试题。今年的试题一如既往的出乎所有师生的意料,本题以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相关情节为素材,通过开放式设问,引导考生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小说中蕴含的历史现象,为考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创造空间,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能力上说,在考查基本思维能力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增强情境的探究性和设问的启示性、开放性,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思维过程是,首先阅读材料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如“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反映了黑奴贸易;“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座荒岛上……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反映了早期殖民扩张;“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反映了宗教改革等。其次,结合世界近代史对该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即可。
【考点定位】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晚清思想
8.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即人只要虔诚的信仰上帝,灵魂即可得救,从而否定了教会的权威,和传教士的作用,所以A、B、D说法错误,所以选C
【考点定位】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艺复兴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历史题目中的时间信息有时是人物或事件,比如本题中的时间信息是“达芬奇”,由此判定本题考查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然后逐项排除即可。这就要求考生对历史的时间信息要高度关注。
7.清末的文章《狮子吼》中说:法国革了几次命,终成一个民主国,都是受这《民约论》的赐。明末清初我中国亦有一个卢骚(卢梭)——黄宗羲,他写的书已包含民约之理,比《民约论》出书还要早几十年哩。以上情形体现了
A.卢梭的思想受到黄宗羲的深刻影响
B.《民约论》是法国革命的思想源头
C.以中学比附西学是清末西学东渐的常见现象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情节: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点睛:本题以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相关情节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唯物主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一改观点论述类题目的限定,让人耳目一新,体现出高考求新求变的思想。本题整体难度不太大,让学生感觉比较平和。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反映的历史现象。
《作业推荐》0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单选题(共 90 分)
1.1753年,法国第戎学院举行题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起源为何?其是否为自然律所认可?”的征文比赛。受到该题目的刺激和启发,有思想家说:“学院竟然有此胆量提出”,“我即刻着手探讨了”。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及其撰写的作品是
A.伏尔泰《哲学通信》B.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神权下的自我·宗教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