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章)
12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二章)
![12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05074114e45c3b3567ec8bc2.png)
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述
四、新时期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的内容变化
(三)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
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组成部分,对区域内的各城镇,特别是对中心城 市制订城市性质、规模和用地发展方向有指导作用。
(四)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目标
(二)城镇体系的现状特点分析
1.城镇体系 的现状特点
2.城镇体系 的结构特色
3.城镇体系 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城镇体系发展的区域条件分析
二、城镇发展的区位分析
(一)区位条件分析 作为城镇发展区域条件之一的区
位条件,包括整个区域城镇体 系的区位和各城镇的区位。
(二)吸引范围分析 一个比较完整的区域城镇体系,
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述
而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 程中首位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城乡差别 显著、城镇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的问题日益明显,规划建设协调发展的 城镇体系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的迫切要 求,这也成为西方学者和许多发展中国 家学者的关注热点。因此,城镇体系研 究的重点开始转向发展中国家。
第一节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概述
四、新时期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的内容变化
(一)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地位
城镇体系规划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区域规划。城镇体 系规划实质上是适应我们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点、针对我们 城镇化面临问题的最有成效的区域规划的组织方式。
(二)我国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
城镇体系规划要达到的目标,是要通过区域人口、产业和城镇的合 理布局,协调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以及体系与其 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互联系,运用现代系 统理论与方法,努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最优化, 实现体系整体利益的不断增长。
0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一章)
![0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34a98aca5acfa1c7ab00cc98.png)
重视区域社会发展规划
➢ 区域发展是全方位的发展,区域规 划也应该是全方位的规划,区域规 划必须将区域社会发展作为重点内 容进行研究
深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 从区域地理环境背景、经济结构及增 长方式、居民生活方式、环境管理政 策及法规等方面构造综合性的规划解 决方案,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区域资源环境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 区域社会发展状况评价
•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 人口与劳动力 • 科学技术条件 • 基础设施条件 • 政策、管理、法制等
• 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 发展的基础,区域发 展状况的评价必须将 经济发展作为重要内 容进行分析研究
发展预测 结构优化 方案比较
• 确定区域发展方向 • 制定区域发展策略 • 分析预测实施效应
征
空间结构);区域划分的层次性。
动态性
➢由于构成区域的要素自身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区域外围环境等的变化,导致区域本身发生变 化的特征。
第二节 区域分析
区域研究与区域分析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区域分析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 区域分析
一、区域研究与区域分析
区域研究
➢ 区域研究目的:是以综合、全面地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地理区域的人群所创 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它把区域作为一个复合系统来 研究,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整体地把握研究对象。
第一节 区域及其特征
三、区域的特征
整体性(或系统性)
➢区域内各组成要素间通过相互联系、渗透、融 合形成一个具有强烈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最
基
结构性
础
区 域
➢构成区域的各要素间存在着包括空间位置、功
的 特
能联系、作用地位等方面的关系。如区域城乡 性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案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b5ad264f5335a8102d22072.png)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是: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其范围有大有小,是依据不同要求,不同指标体系而划分出来的;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地带”(自然界区域界线有时是截然的,但大部分也是过渡性的)。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因而区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纵向的、横向的)。
每个分区都是一个区域的组成部分。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二、区域的划分(一)依据区域的概念划分1.均质区域: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例如山区与平原区,干旱区与湿润区,农区与牧区,水稻区与小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区与闽台语区,发达区与贫困区等等。
2.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
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例如,目前在区域研究和规划中普遍采用的城市经济区,即是以城市为中心,其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二)依据区域的特性划分1.整体性(系统性):是由其内部一致性和强烈的联系性决定的。
2.结构性:是指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
3.动态性:是指区域实体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
第二节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一、区域发展(一)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二)区域发展的新趋势: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二、区域研究(一)区域研究的意义:对于区域经济运行系统的优化,区域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09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九章)
![09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九章)](https://img.taocdn.com/s3/m/e9e7499fcfc789eb162dc898.png)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曾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将中国土地分 为9大类。它们分别为:①耕地;②园地;③有林地、疏林地、灌 木林地;④草地、草山、草坡;⑤宜农荒地、宜林荒山荒地;⑥ 沼泽、沙漠化土地、沙质荒地、戈壁;⑦寒漠、石骨裸露山地、 永久积雪冰川;⑧沿海滩涂、内陆水域;⑨城市、工矿、交通用 地。
➢ (1)土地开发整理要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协调统一 ➢ (2)土地开发整理要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有机结合 ➢ (3)加大工矿废弃土地复垦力度 ➢ (4)积极开展逐步推行土地修复工作 ➢ (5)与土地修复相关的存量土地的优化利用
第二节 用地分类
一、按地貌特征分类
根据地貌特性不同,常将土地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 平原等类型。
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
一、概念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管理的一种手段和措施。
张占承等综合了多种意见,认为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完整的 定义应是:土地利用规划是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自然 和社会经济条件,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 和合理的组织。
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
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九章 土地利用与保护
第九章 土地利用与保护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用地分类 第三节 用地分区 第四节 土地利用规划 第五节 土地保护 第六节 集约节约用地
第一节 概述
一、土地
土地是指地球表层包括内陆水域和沿海滩涂在内的陆地,是由 地貌、土壤、岩石、植被、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成果 构成的物质综合体。
第三节 用地分区
三、空间管制区划
3. 生态功能区划
➢ 生态功能区划是在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生态特征、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确定不同地域的主导生态功能,提出生 态功能区划方案,是指导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
《区域分析与规划》指导书-10
![《区域分析与规划》指导书-10](https://img.taocdn.com/s3/m/1718fcc7da38376baf1fae86.png)
10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地理教育专业《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实践指导计划书某县域城镇体系“三结构一网络”模拟规划闽江学院地理科学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教研室2012年11月目录第一部分课程实践计划书 (3)第二部分综合课程实践内容指导 (5)第三部分课程实践报告编写要求 (8)第四部分参与学生实践分组说明 (9)第五部分规划实践案例解析 (10)第六部分主要规划图件案例解析 (25)第一部分课程实践计划书一、课程实践的意义《区域分析与规划》是一门战略性、综合性、地域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而且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
学习好《区域分析与规划》这门课程,并能适应未来区域分析与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不仅需要有坚实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一定的教学实践环节也是不可缺少的和极端重要的。
本课程实践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是《区域分析与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就是专门针对区域城镇体系的发展而言的,即在调查和收集并分析整理区域城镇体系发展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城镇的发展战略、城镇化水平预测,并进一步构思城镇体系的三大结构以及城市经济区、城镇体系的支撑系统和城镇发展时序等。
这项工作本来是十分复杂的,特别是“三大结构及其支撑网络系统的规划”,要占有充分的原始资料,并要有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
此外,还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撑。
正是基于这些,本次课程实践在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程序与内容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简化(实践操作过程指导部分),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和灵活运用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包括运用GIS软件或CAD软件及PS软件表达效果),从某一实际区域出发,深刻认识城镇自身的发育发展过程,以及城镇与城镇、城镇与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科学合理地确定区域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类型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积极培养学生的演绎归纳、统筹兼顾与协调整合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02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二章)
![02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8a9a5edc25c52cc58ad6be98.png)
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
➢ 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和,是由岩石、土壤、水 、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生态环境(eco-environment)
➢ 由各种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系统,即人类周围的自然界,是地球表面岩石圈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
➢ 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持在较好的水平,必 须要有一定的经济付出。
➢ 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区域发展。 ➢ 区域发展也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 ➢ 虽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自然资源的范畴不断扩大,
➢ 3.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不同种类自然资源的组合,就有可能导致以这些自然资源为利用对 象的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即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产生了影响。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一)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
➢ 1. 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
不同生产部门的发展和布局,对自然资源的要求是不同的; 同样的自然资源对不同的生产部门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
➢ 2.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综合分析资源和条件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对主导因素重点深入地研 究和评价。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二节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一、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
(一)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09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九章)
![09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九章)](https://img.taocdn.com/s3/m/e9e7499fcfc789eb162dc898.png)
➢ 土地资源是指在土地总量中,现在和可以预见的未来能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 土地资源的特征:①稀缺性;②恒久性;③不动性和区域差异性。
第一节 概述
一、土地
2. 土地权属
➢ 目前我国主要有两种权属,即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 ➢ 土地所有权也有两种,即国家土地所有权、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 ➢ 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在我国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乡(镇)集体所有土地;二
第一节 概述
二、土地评价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衡量一定地区 土地的各种组成要素和基本条件的特点,对土地质量、潜力及适 宜用途比较鉴别,确定最有利的用途。
土地分等定级就是对土地质量的评定。在城镇又简称土地评 价。
第一节 概述
三、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是指以土地为对象,根据土地资源的特性和功能, 围绕一定的目的,对土地进行干预,以获得物品和服务的经济活 动过程。
第一节 概述
➢ 集体土地使用权分为三类:承包农用土地使用权、入股(或作价)土地使用 权、租赁土地使用权。
➢ 目前我国主要有两种权属,即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
➢ 土地所有权也有两种,即国家土地所有权、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
➢ 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在我国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乡(镇)集体所有土地;二 是村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三是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 有土地。
➢ (5)草原载畜量:指每平方千米草原所放养牲畜的头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各类牲畜头数一般将各类牲畜换算成绵羊单位或黄牛单位(头)来计算。
第一节 概述
➢ (6)建筑密度:指在一定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面积与用地面 积之比。建筑基底面积是指首层平面占用的面积,以墙脚外围的散水线为 界进行计算。用地面积指建筑或建筑群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包括室外工 程(如绿地、道路、停车场等)的面积。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大纲.doc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大纲.doc](https://img.taocdn.com/s3/m/0e195ab2f01dc281e43af0a1.png)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0102054二、课程名称: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Regional Analysis and Planning)三、学分、学吋:2学分;32学时四、教学对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五、开课单位:水资源环境学院地信系六、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七、课程性质、作用、教学Fl标(含知识、能力、索质的要求)《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阐述了区域概念、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及与区域规划的关系,讲述了区域规划功概念、类型、编制方法和程序,回顾了屮外区域规划发展历程,涉及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的关系,区域发展的主要理论,区域发展战略,区域规划屮的产业发展与布局、土地利用、区域基础设施、城镇体系及环境等各项规划,属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选修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对区域分析及规划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掌握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有关理论与方法。
八、教学内容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第二节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第三节区域发展与区域研究第四节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第二章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第一节自然资源第二节人口与劳动力第三节技术条件第三章区域经济分析第一节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分析第二节区域产业结构分析第三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第四章区域发展分析第一节劳动地域分工与区域发展优势第二节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五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第一节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第二节区域规划类型第三节区域规划的由来与发展第四节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第六章区域发展战略第一节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第二节发展方向与战略F1标第三节战略抉择第四节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第七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一节增长极理论第二节核心边缘理论第三节点一轴渐进扩散理论第四节圈层结构理论第八章区域土地利用与保护第一节土地和土地利用第二节土地的需求与供给第三节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分区第四节优势区规划第五节土地保护第九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第一节产业的分类及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第二节第一产业规划布局第三节第二产业规划布局第四节第三产业规划布局第十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第一节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第二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第三节区域交通运输规划第四节区域给水、排水规划第五节区域电力规划第六节区域电信规划第十一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城镇体系规划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第二节城镇发展区域条件分析评价第三节城镇发展战略与人口城镇化水平预测第四节城镇体系结构规划第五节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规划第十二章区域环境规划第一节区域环境特征与环境规划要求第二节区域环境规划编制程序与工作步骤第三节区域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第四节区域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要点九、实践性环节的内容、要求十、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的内容、要求及占用学时(或学时比例)尚无多媒体教学软件-卜•一、教材及参考书祥功豪、魏清泉、陈宗兴编著,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同济大学合编,区域规划概论,屮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十二、考核方式闭卷或开卷考试,以百分制计十三、教学大纲说明(1)各章要点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第三章区域经济分析第四章区域发展分析第五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第八章区域发展战略第七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八章区域土地利用与保护第九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第十章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第十一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十二章区域环境规划(2)其它本课程属专业课,必须具有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课程的基础,适宜安排在第三、四学年。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大纲.docx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大纲.docx](https://img.taocdn.com/s3/m/d2a80401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b0.png)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教学大纲一、说明《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模块课程的一门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目的和要求:1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概念、发展过程和基本规律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学习区域规划知识提供必要的理论模型和分析方法,并为应用地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初步基础。
2.通过实例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实践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方面得到技能方面的初步训练,并加深对相关概念和理论、方法的理解。
3.通过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讲述,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内容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1.本课程以讲授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本知识为主,适当地介绍一些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发展过程和现状。
在保证【X••域分析与规划知识系统性的前提下,以人类活动和地理区域分析为重点,适当结合中国和其它国家的实践,注意区域分析与规划的方法和技术的介绍。
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方法,使学生认识区域分析与规划理论在现实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开发中的意义和作用。
3.在理论讲授中,应精讲基本内容,注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演示实例,尽可能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阐明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果,防止抽象的纯推理的倾向。
4.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要安排一定的训练项月,促使学生钻研区域分析与规划理论,牢固掌握知识。
5.在应用本大纲进行教学时,应保证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而对课程体系、课时分配、章节划分及教学方式则可依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采取讲授,讲授过程中注重引入学术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
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和相关案例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考核方式理论考核:期末考试占80%,平时成绩占20%。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1.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2.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3.区域发展与区域研究4.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说明和要求:(1)掌握区域科学的基本特征,理解并掌握区域的概念和划分。
05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五章)
![05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a25e5a737375a417866f8fc2.png)
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评价
五、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
指标(及测算)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用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等三项基础变量,按
第二节 区域优势与区域竞争力
一、区域优势
(三)区域优势的类型
➢ 2.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毛 分呢 工葡 前萄
酒
毛 分呢 工葡 后萄
酒
英国
100人.年/单位
120人.年/单位
220人.年 2.2单位
葡萄牙
90人.年/单位 80人.年/单位
170人.年 2.125单位
合计
2单位 2单位 2.2单位 2.125单位
可持续发展度指 世纪议程》内容,于1996年提出了覆盖经济、社会、环境、制度四大领域,包括 标体系(DSD) 134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2001年又提出了基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领域–主
题–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15个主题,58个指标。
第二节 区域优势与区域竞争力
区域优势 区域竞争力
当A、B两个国家生产X、Y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 好A国生产X商品的劳动生产率高(或成本低),而生产Y商品的劳动生产率 低,B国生产X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低,但生产Y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高。则A、B 两国分别在X、Y两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如果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 行专业生产分工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种贸易利益 来自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HDI=1/3(寿命预期指数)+1/3(教育指数)+1/3(GDP指数)
10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章)
![10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章)](https://img.taocdn.com/s3/m/3c221d023b3567ec102d8ac2.png)
这样可建立线性规划模型:
n r( j)
(I
j
a
s j
)
Y
j1 s1
(10.2.14)
n r( j)
0
X
s jdຫໍສະໝຸດ s j(j
1,2,,n; s
1,2,r(
j)
求
t
s j
X
s j
达到最小值。
j1 s1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 (1)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 ➢ (2)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 ➢ (3)对区域就业的带动作用 ➢ (4)增加价值 ➢ (5)出口潜力 ➢ (6)环境影响
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二、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
(二)标准二:竞争能力
主导产业必须有强劲的市场竞争能力,竞争能力的评价可从五个方 面入手:
➢ (1)技术先进程度 ➢ (2)产品质量水平 ➢ (3)劳动生产率 ➢ (4)市场占有率 ➢ (5)利税效果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十章 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第十章 区域发展综合评价
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第三节 第一产业规划布局 第四节 第二产业规划布局 第五节 第三产业规划布局
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一、主导产业的概念
(一)主导产业的含义 整个经济的增长在一定意义上是某些关键部门的迅速增长所产生的
扩散效应具体包括:①前向效应②后向效应③旁侧效应
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一、主导产业的概念
(二)主导产业的特征
主导产业一般具有如下显著特征:
➢ 第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 现产业突破。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崔功豪课后思考题+老师布置习题及答案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崔功豪课后思考题+老师布置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519657d5bbfd0a7856732e.png)
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特征。
答:(1)区域:依据一定的目的、准则在地球表面上划定的一个空间范围,以某些物质或非物质客体特征区别于其他空间范围,是一个空间概念。
即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类型:均质区域、结节区域;(3)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参考:1)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依一定的目的、准则在地球表面上划定的一个空间范围,它以某些物质或非物质客体特征而区别于其他空间范围。
2)类型——按照内部分布状况可划分为均质区域和结节区域。
按照区域性质可划分为自然区域、经济区域和社会文化区域。
按规模大小可划分为大型区域、中型区域、小区域等。
还可依据其他特征进行划分。
3)特征——整体性(或系统性)、结构性、动态性。
2.简述区域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
答:主要内容包括:(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的分析;(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区域资源环境分析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价;(3)区域发展方向及其策略研究:发展预测、结构优化、方案比较。
参考:区域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即,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状况评价与问题诊断、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分析等三个方面。
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包括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等。
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与问题诊断:区域资源环境分析主要是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环境容量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研究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的方向,为区域发展中协调人与环境关系和制定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规划提供依据。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主要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空间结构的分析评价。
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的评价主要包括区域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精神文明状况,区域社会组织、管理和运行的成本、效率及其对发展的支撑状况,尤其是区域政策与制度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等方面的分析评估。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9ea802f233687e21ae45a998.png)
(二)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预测 目前从需求角度对基础设施物质存量和投资额进行的相关研究主要
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 (1)基础设施跨部门或跨地区的最优物质存量测算; ➢ (2)对基础设施投资量的预测; ➢ (3)对基础设施投资量是否充足的研究。
第二节 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
客运量 (104人) 253993.0 772682.0 1478573.0 3526318.7 3804034.9 1497.7 492.3 257.3 107.9 8.3 7.5 8.2
货运量 (104t)
248946.0 970602.0 1358682.0 3696961.1 4099400.3
门同时发展 基础设施的发展在 一个时期落后于生
产的需要
对经济发展影响 促进经济发展
投资效果 国民经济
影响
效果
较差
较好
与经济协调发展
较好
较好
阻碍经济发展
较好
较差
综合 评价 一般
较好
较差
第一节 基础设施概述
五、基础设施建设实践
(二)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的基础设施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是比较落后的,属于滞后 型发展的国家。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是1950~1980年代,这是在传统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建设以重工 业为核心,基础设施作为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在基本建设投资总 额中比重很小。第二个阶段是19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时期,逐 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一切工作以经济建设为重点,以薄 弱环节为突破口,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制定了以农业、能源、交 通、教育和科学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促进消费品增长,带动 整个经济平衡发展。
04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四章)
![04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09ce7021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66.png)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四章 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
第四章 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区域发展 第二节 区域科技资源分析 第三节 技术创新与技术扩散 第四节 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区域发展
技术进步的概念与类型 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区域发展
一、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 (四)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的障碍 技术的引进或转移过程中, 转出方和引入方都有可能存
在阻碍或制约技术转移的因素。
引进方 障碍
需求障碍 资本障碍 自然资源障碍 劳动就业障碍
技术人力资源障碍 规模障碍
基础设施障碍 文化障碍 时序障碍
直接从事R&D活动以及为R&D活动提供管理和直接服
务的人员。
科技活部动分的国家核从心事R, &科D活技动人的人力员资及研源究中人员最(为201重1年要)的指标。
R&D人员
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的
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研究人
(千人/年) R&D人员(人年/万人)
员(人年/万人)
中国
2882.9
38
美国
加拿大
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 技术选择
第四节 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
一、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 (一)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的概念 技术引进与技术转移均属技术转让范畴。 技术引进是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技术转让; 技术转移是从地区的角度来看技术转让。 联合国制定的《国际间技术转让的行动守则》规定:
“技术转让是关于制造产品、应用生产方式、提供服 务的系统知识的转让,但不包货物的单纯买卖或租 赁”。
按R&D活动单位所属的国民经济行业进行分类 − 制造业、科学研究业 − 综合技术服务业 − 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 按各单位R&D活动服务的国民经济行业进行分类。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
![1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9ea802f233687e21ae45a998.png)
客运量 (104人) 253993.0 772682.0 1478573.0 3526318.7 3804034.9 1497.7 492.3 257.3 107.9 8.3 7.5 8.2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十一章 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第十一章 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第一节 基础设施概述 第二节 区域基础设施规划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区域综合交通系统规划 第四节 区域供排水规划 第五节 区域电力设施规划 第六节 区域电信基础设施规划 第七节 区域基础设施规划新内容
1. 公共性 2. 两重性 3. 系统性 4. 长期性 5. 间接性Fra bibliotek公 共 性
两
系
重
统
性
性
长
间
期
接
性
性
第一节 基础设施概述
三、基础设施的作用
1. 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 2. 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3. 基础设施是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 4. 基础设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5. 基础设施是国防建设的组成部分
第一节 基础设施概述
四、基础设施发展模式
国民经济活动可分为基本生产部门和为其服务的基础结构部 门,前者为企业直接投资,后者为社会共同投资。如何处理两者 之间的关系,如何发展基础设施部门,西方经济学家就发展中国 家资金不足的前提下,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 (1)先行论——优先发展基础设施 ➢ (2)滞后论——优先发展直接生产部门、滞后建设基础设施部门 ➢ (3)同步论——基础设施与其他国民经济部门按比例投资、共同发展 ➢ 人均收入突破一定的限度,才能彻底冲破收入造成的贫困恶性循环。著名
第一节 基础设施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应该选择能对较多产业产生带动和推动作用的产业为主导产业,亦即 前向、后向关联度大的产业应该作为政府优先扶植的产业和主导产业 。以主导产业为动力,直接或间接地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
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3. 需求收入弹性基准
➢ 需求的收入弹性基准是指某产业的产品的需求增长率与国民收入增长率 之比,它反映了产品的需求增长对国民收入增长的敏感程度。数学表达 即:f Nhomakorabea21
f 22
f
2n
P
f n1 f n1 f nn
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fij的取值 1 3 5 7 9
2,4,6,8 Fji=1/fij
fij的取值
含义
fi与fj具有同等重要性 fi较fj稍微重要 fi较fj明显重要 fi较fj强烈重要 fi较fj极端重要
含义分别介于1~3,3~5,5~7及7~9之间
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一、主导产业的概念
(四)主导产业的带动影响 一般来说,主导部门可以从三个方面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 (1)回顾影响 ➢ (2)前瞻影响 ➢ (3)旁侧影响
这些影响可以通过乘数理论来分析。 主导产业的形成、发展和更替不仅和地方的经济发展过程,还和整
个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形势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十章 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第十章 区域发展综合评价
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第三节 第一产业规划布局 第四节 第二产业规划布局 第五节 第三产业规划布局
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一、主导产业的概念
(一)主导产业的含义 整个经济的增长在一定意义上是某些关键部门的迅速增长所产生的
表示j比i的不重要程度
➢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 决策方法。
➢ 具体操作时,其步骤如下:
假定评价目标为A,评价因素集为F {f1,f2 ,…,fn}
构造判断矩阵P(A-F)
fij 是表示因素fi 对fj 的相对重要性的数值( i=1,2,…,n;j=1,2,…,n),fij 的取值如表所示。
f11 f12 f1n
直接或间接的效果,这些关键部门称为驱动部门或主导部门。
一般认为,主导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中,具有一定规模、处于支配 地位、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所占比重较大、综合效益较 高、与其它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的驱动作用较强,具有较 大的增长潜力,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 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陕北地区主导部门影响示意图
参考文献:陈宗兴,2012年
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二、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
主导产业的判定主要从产业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和产业本 身竞争能力两方面考虑,其判定标准体系如图。
主导产业评判标准
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二、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
(一)标准一: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 此标准包括六项内容,即:
扩散效应具体包括:①前向效应②后向效应③旁侧效应
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一、主导产业的概念
(二)主导产业的特征
主导产业一般具有如下显著特征:
➢ 第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 现产业突破。
➢ 第二,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区域整体经济增长率。 ➢ 第三,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能广泛的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
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三、主导产业的选择
(一)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
1. 区域比较优势基准
➢ 区域比较优势基准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以及赫克歇尔和俄 林的理论。从区域比较优势角度出发,应当以资源密集度为基准进行 主导产业的选择。但是在选择过程中又不能停留在静态比较分析的基 础上,而要把区域产业政策的着眼点放在对主导产业的培植和区域增 长中心的形成上。
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本营运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 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 支柱产业严格来说仍属于优势产业的范畴,但优势产业不一定都能 成长为支柱产业。支柱产业指的是净产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 大比重的产业。 从产业寿命周期理论看,一般情况下,主导产业处于幼稚期到发展 期之间,而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则处于成熟期,有些则已经步 入衰退期。
5. 生态基准
➢ 主导产业的生态基准主要体现为以物质消耗和能源消耗为主的低资源 消耗和低环境污染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在上述基准达到的前提下, 高效率的资源消耗和低污染排放是主导产业选择的生态基准的核心内 涵。
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三、主导产业的选择
(二)主导产业选择的定量方法
1. 层次分析法
(10.1.1)
式中:Ei 表示某一产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 Δxi / xi 表示某一产品的需求增加率,Δxi 为需求增量; Δy / y 表示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
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4. 就业基准
➢ 从产业的要素密集度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强,资本密 集型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弱,技术密集型产业则分为两种情况:劳动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相对较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 就业吸纳能力相对较弱。
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增长产生广泛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 第四,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
导。 ➢ 第五,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进入不同阶段而不断转换。
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一、主导产业的概念
(三)与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的联系与区别
与主导产业相近的概念有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优势产业指在当前经济总量中其产出占有一定份额,运行状态良好、
➢ (1)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 ➢ (2)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 ➢ (3)对区域就业的带动作用 ➢ (4)增加价值 ➢ (5)出口潜力 ➢ (6)环境影响
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二、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
(二)标准二:竞争能力
主导产业必须有强劲的市场竞争能力,竞争能力的评价可从五个方 面入手:
➢ (1)技术先进程度 ➢ (2)产品质量水平 ➢ (3)劳动生产率 ➢ (4)市场占有率 ➢ (5)利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