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 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作 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给你怎样的感受?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被 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 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 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 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 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 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 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承天寺
承天寺 甬道
承天寺 庑廊
承天寺大雄宝殿
陀罗尼经幢 (宋)
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听录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 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耳。
清澈透明 交错纵横
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 愉快地,高兴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 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 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思考
于是,就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 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 (1083年),当时,作者 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 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 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 的一个小片段。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 市南,南唐初年建寺, 初名“南禅寺”。北宋 景德四年(1007年)赐 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 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 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 “月台”两字,故又名 月台寺。
卧,睡
共同,一起
徒步徐行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院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第一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的原因。
清澈透明
交叉错杂
原来是,连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 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 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 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 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 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6.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 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
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 月光如水,皎洁、空灵
问题探究
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 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 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 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 乐
②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 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 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 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读课文
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
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讨讨论论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请解释下列这些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遂至承天寺 于是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怀民亦未寝 睡觉 盖竹柏影也 原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罢了
解释加点字
• 月色入户 • 欣然起行 • 念无与乐者 • 遂至承天寺 • 相与步于中庭 • 庭下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门பைடு நூலகம்
高兴地 ……的人 于是 一起、散步
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 用 ②仕途失意的落寞 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 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 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 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 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 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 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 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疏通文意
• 给加点字注音。 解( Jiě )衣 遂( suì )至
藻荇( xìng ) 未寝(qǐn )
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再读课文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 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 译课文。
2.请从文中摘录描写“庭院月色”的语句,细 细品味,简要说明景物特点。
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景物特点:月色空灵皎洁。(空明澄澈等)
3.体会这一句的妙处。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 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 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写竹柏之影参差 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 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第二段: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而已,罢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连词,只是,不过 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 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那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第三段:惋惜无人赏月。
翻译下列句子
重点句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4.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耳。”说说句中的“闲人”的“闲” 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 有哪几点?
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两人之闲,点明主旨。 ①、反映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②、反映了作者身为闲官的闲事。 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暇顾及良辰 美景
5.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 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作 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给你怎样的感受?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被 贬的无奈寂寞;虽屡遭贬谪,但仍乐观豁达。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 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 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 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 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 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 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承天寺
承天寺 甬道
承天寺 庑廊
承天寺大雄宝殿
陀罗尼经幢 (宋)
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听录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 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 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耳。
清澈透明 交错纵横
解释词语,翻译句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 愉快地,高兴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 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 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思考
于是,就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 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 (1083年),当时,作者 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 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 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 的一个小片段。
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 市南,南唐初年建寺, 初名“南禅寺”。北宋 景德四年(1007年)赐 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 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 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 “月台”两字,故又名 月台寺。
卧,睡
共同,一起
徒步徐行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院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第一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的原因。
清澈透明
交叉错杂
原来是,连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 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 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 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 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 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6.本文写作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时,他备 受监视,近乎流放。揣摩文章最后一句,体会 作者的思想感情。
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 月光如水,皎洁、空灵
问题探究
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 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 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 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 乐
②怀民亦未寝 。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 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 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 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读课文
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
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讨讨论论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请解释下列这些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遂至承天寺 于是 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怀民亦未寝 睡觉 盖竹柏影也 原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罢了
解释加点字
• 月色入户 • 欣然起行 • 念无与乐者 • 遂至承天寺 • 相与步于中庭 • 庭下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门பைடு நூலகம்
高兴地 ……的人 于是 一起、散步
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 用 ②仕途失意的落寞 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 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 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 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 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 怀民的人。 √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 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 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 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
疏通文意
• 给加点字注音。 解( Jiě )衣 遂( suì )至
藻荇( xìng ) 未寝(qǐn )
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再读课文
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 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 译课文。
2.请从文中摘录描写“庭院月色”的语句,细 细品味,简要说明景物特点。
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景物特点:月色空灵皎洁。(空明澄澈等)
3.体会这一句的妙处。
“积水空明”用比喻的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 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 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写竹柏之影参差 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 明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第二段: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而已,罢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连词,只是,不过 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 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那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第三段:惋惜无人赏月。
翻译下列句子
重点句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4.文中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耳。”说说句中的“闲人”的“闲” 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 有哪几点?
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两人之闲,点明主旨。 ①、反映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②、反映了作者身为闲官的闲事。 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暇顾及良辰 美景
5.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