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开发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开发策略
●蒋国平
摘 要: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核心因素,自然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但仍是区域发展和产业分工的重要基础,而且不同类型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程度不同,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仍须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协调。

关键词:自然资源 区域发展 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4)04-246-02
现代科学技术巨大的威力推动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全球信息化浪潮正在把人类带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自然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正逐步地发生变化。

正确认识自然资源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对较好地协调区域发展要素,合理配置区域资源,实行科学决策,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自然资源制约着经济发展的速度。

自然资源的丰度包含着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内容。

丰富的优质的资源,能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从而也使得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有一个稳定的基础;反之,资源短缺,开发利用难度大,且质量差,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限制,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广度和深度两方面。

在开发与发展的初期,即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阶段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中,农业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狩猎、捕鱼、耕种和放牧等农业生产方式直接依赖于自然资源,特别是共用自然资源如水、土、光、热等,它们的地理分布特征直接决定着农业经济类型的区域差异,而其数量、质量和结构又制约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在工业发展的初期,以冶炼、烧制和纺织为主的手工业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受制于矿产资源或通过棉、丝、毛等农副产品而最终受制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与特征。

该时期的主导产业门类属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业门类,自然资源在该阶段作用强度是最大的。

其经济发展速度严格受制于资源的丰度及结构等。

在广度开发达到一定阶段后,边际成本逐渐增长,直到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相等时,广度开发便无潜力可挖,此时的经济发展将非常缓慢甚至停滞不前,随之,要求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深度开发。

在工业化中后期,人们对地下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大推进了经济发展的进程。

在那些具有丰富矿产资源,且关键矿种占据重要地位的地区,最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产业结构的具体形成和发展重点直接受制于矿产资源开采规模及在全国的比重,资源就地利用率的高低以及进一步深加工的程度等,而对那些缺乏矿产资源的地区,其工业经济高度发展往往具备区位优势等优越条件。

可见,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速度主要受制于资源的深度开发,同时也受制诸如区位、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2.制约着经济发展的格局。

经济的发展格局包括经济体系中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即产业结构以及生产力的时空布局。

自然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制约作用,在时间尺度上,如前所述,表现为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制约作用,亦即对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在空间尺度上,则表现为对产业结构的形成与分布的制约作用。

3.制约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反之亦然。

马克思把这种由于较好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而增加的生产力称为以自然为条件的劳动生产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也在不断深化,劳动生产率也在不断提高。

但是,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也有不少地方由于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过度开发,使自然资源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使劳动生产率失去了生长的基础。

因此,必须大力提倡资源的合理利用,使自然资源的自然生产力得以持续不断地提高,从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传统的区域资源基本上是指自然资源即土地资源、水资源、气侯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

人文资源主要分为人力资源和体制资源等;人力资源又可以分为体力型和智力型。

智力已成为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并且人文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提高。

历史上,原料储备最大,土地产品最多的国家是最为富足的国家。

但当今世界的现实是最富裕的国家往往是自然资源贫乏而人力资源富裕的国家,如日本、新加坡。

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是知识密集型经济,经济的增长很少依靠劳力、原材料、能源等自然资源的投入,而更多的是依靠知识创新也即科技创新。

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归根到底是由科技进步决定的。

新的世纪,知识和科技在整个投资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具有取代以前金钱投资和自然资源投资方式而且居主导地位,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将日益提高。

2.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工的重要基础。

自然资源是区域的财富存量之一,是生产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虽然伴随着经济发展,它的重要性逐渐下降,但一定数量的土地、生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3.不同类型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程度不同。

在自然资源导向型区域,经济发展十分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随着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区域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进行初加工,深加工逐步走向综合开发阶段,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开采、初加工向深度加工、综合利用发展,精加工产品和高技术产品比重不断增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实现资源优势ϖ产品优势ϖ商品优势ϖ经济优势的转化。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不同类型的经济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程度不同,一般来说,重工业和旅游业、农业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强,而轻工业和科技产业对自然资源依赖较弱。

而在人文资源导向型区域和经济发达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高素质的人和劳动力,知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只是在空间位置、土地场所、水源供给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需求程度较低。

三、新时期开发自然资源的策略
1.充分认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切实保护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在不同类型的资源中表现各不相同,对于永恒性可持续利用资源而言,尽管其一似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资源量是有限的;可再生资源的再生能力、可重复利用资源的生产能力及能承受的利用强度也是有限的;而非持续利用资源的总量当然更是十分有限的。

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各类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并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的有效措施,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同时对其进行切实保护,以达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中国的资源开发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建设过程走过很大的弯路,资源破坏和资源浪费,给当前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特别是矿产资源的破坏和浪费,土地生产能力的下降,荒漠化、草场退化以及水土流失,将威胁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要加大宣传,增强每一个人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利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保护、管理资源,实现资源产业化管理,建立资源核算制度,利用经济杠杆作用,变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建立全国统一的资源市场,把资源纳入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建立合理的资源价格体系。

2.加大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投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自然资源有限性对经济的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下转第248页)
队”的现象普遍,其根本原因是农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仍未摆脱以粮为主,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格局,其牧业、林果业乃至乡镇企业产值都非常低,农产品加工业相当薄弱,加工增值的效益也不高。

三、河西走廊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分析
1.总体模式。

从河西走廊的自然、经济条件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来看,其农业的发展只能走生态农业之路,而且这种生态农业还必须是集约、高效的,即现代可持续生态农业。

这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是以生态学理论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按照“多采光、少用水、高科技、高效益”的原则,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结合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充分利用各种自然和社会资源,利用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建立和安排农业生产结构,发挥其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达到高效目的。

所以,以持续农业生产体系为基础、以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为目标、以乡村小城镇建设为主体的综合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应是河西走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模式。

这是一条把经济发展目标与资源合理利用及环境保护有机结合,以全面实现发达的农业、富庶的农村、文明的农民、良好的生态为基本目标,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生态农业之路。

2.具体模式。

(1)以“公司+农户+基地”为主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即以公司为核心,通过或宽松或紧密的合同方式将公司与农户联系起来,构建一个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产业一体化管理体制。

这一模式因其灵活有效的运行机制而更具发展活力,应是河西走廊今后一定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组织模式。

如该地区的武威荣华股份有限公司、张掖金象种业集团、酒泉种子公司和敦煌种业集团等都是近几年
来发展起来的制种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
业。

这些公司一般与农户建立了四个机制:
①合同约束机制,即公司与农户签定生产合
同,使双方利益关系固定化;②信息服务机
制,即重视和强化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工
作;③技术服务机制,即公司对农户进行科技
咨询、培训等,以防病虫害、提高产量为目的
进行科技普及推广;④风险补偿机制,即企业
建立基地风险保障基金,在农户受灾时予以
补贴,在市场价格下滑时,实行最低保护价,
保护农户利益。

这些有益的实践经验为种业
集团公司成为该地区制种业产业化发展的龙
头企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2)瓜果蔬菜基地与加工销售综合经营
模式。

河西走廊具有瓜果蔬菜生产的自然条
件优势,而且在多年的结构调整和基地建设
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近几年来,以种植瓜
果、蔬菜为主的日光温室,由于其少量用水,
能充分发挥本地的阳光优势,在该地区的千
里沃野上超常轨、反季节、跨跃式发展起来。

如张掖市近几年来已建起了2万多亩蔬菜大
棚、1千多亩高效节能温室,建成年生产能力
为3000吨的蕃茄酱厂和总设计能力达2400
吨的14个蔬菜脱水加工厂,通过加工增值、
开拓营销市场,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开辟了
一条路子,许多农民靠种植温室大棚蔬菜走
上了致富之路。

(3)农林牧复合经营的立体生态农业模
式。

这一模式首创于河西走廊,如地处走廊
中部的张掖市,1983年被国家列为农业区域
性开发重点之后,针对干旱缺水、荒漠、风沙
严重的实际情况,大搞植被立体封护,且把自
然封护与开发建设结合起来,以科学的态度
在封护区开垦荒地、修渠引水、打井提水,水
流到哪里,树植到哪里,在荒漠深处的绿林里
面,种粮种草、定植果园、养牛养羊,开展多种
经营,树立了农林牧复合生产经营的立体生
态农业发展的典范。

这种立体生态农业模
式,能充分发挥和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条
件,宜农则农、宜林则林、林粮间作、草田轮
作、农牧结合,其组合得当、结构合理、经济效
果好。

特别是在这一结构中,林草起重要作
用,经济林既能保持水土,又有较高的效益,
可实现生态素质———生物产量———经济收入
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4)以资源合理利用为基础,加强防护林
体系建设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

资源与环境
是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在
一个封闭的生态高度敏感的绿洲区域,防护
林体系建设尤为重要。

因此,以水资源利用
的合理布局及农林牧渔各业结合、相互促进
的生态农业模式是河西走廊农业与农村经济
协调发展的必要基础。

(5)以市场体系建设为主体,加快农村小
城镇发展的城乡结合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
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在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
展过程中,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愈显重要,所
以市场体系的建设尤为重要。

河西走廊今后
要把市场体系建设与农村小城镇发展结合起
来,二者互为依托,共同发展。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厅科研立项课题〕
参考文献:
1.万忠,朱从亮.广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
模式、基本思路与对策.农业经济导刊,2003
(1)
2.吴传钧主编.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
发展问题.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河西学院管理系 甘肃张掖
 734000)
(责编:贾伟)
(上接第246页)一项很重要的限制性因素。

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在不增加能源消耗的前提下,可以挖掘的生产潜力还很大。

目前,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是65%~70%,而我国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只有35%~40%。

我们只要将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钢材消耗、有色金属消耗等达到世界平均消耗水平,我们在不增加资源消耗的前提下,国民生产总值都可以翻番,若能达到世界先进国家水平,其国民生产总值则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增长数倍。

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大力发展科技,增加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做到少浪费、多利用、少投入、多产出,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益,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才有保证。

3.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应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由于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无论一个地区的区域范围大小如何划定,其内部的自然资源种类、质量和数量等方面均不可能形成一个最佳的匹配或组合关系,根据某项或若干项资源优势所确定的产业结构的发展,必然会因某种自然资源的短缺而受阻,另外一些地方又会出现自然资源的过剩现象,这就要求在地区间自然资源结构差异上实现互补,寻求弥补地区自然资源结构缺陷的途径主要来源于市场。

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起着第一位的、基础性的作用。

在市场机制下,资源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分配状况,一般会通过价格信号反映出来,企业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努力将自己的资源从价低利小的部门或地区转移到价高利大的部门和地区,从而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相对平衡,在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上,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

对于一些受自然条件制约较强的供求弹性不大的产品,如矿产资源和粮食等,市场调节有一定限度,而许多竞争性的、盈利性的产业又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盲目性,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社会效益损害。

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国家就必须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

通过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可以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举办一些大事,使局部效益与社会整体效益、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更好地结合起来。

4.提高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

中国工业化过程中面临自然资源供求的尖锐矛盾,在寻求保持资源勘探,增加储量、合理开发利用国内各种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分享和利用世界资源的能力。

所以,必须广开国际资源进口渠道,确保资源安全供应,对于长期需要依赖进口国际资源的资源种类,应有长远的战略安排。

为了确保国内资源供给,中国需要从长计议,正确制定国际贸易战略和方针政策,调整进出口贸易结构,建立多渠道、多种形式的资源供给来源,以确保中国所需国际资源的安全供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同各国,尤其是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通过发展贸易关系,如发展互利贸易和投资开发当地资源,争取资源有长期稳定的供给来源。

参考文献:
1.何希吾,姚建华.中国资源态势与开发方略.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刘荣增.知识经济时代自然资源导向型区域经济发展探讨.工业技术经济,2002(3)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经济管理与科学学院 河南信阳 464000)(责编:贾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