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④为糖CS(glucocorticoids),主要功能以 糖、蛋白质的代谢为主,也有少量盐作用。 超生理量时有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因此用 于皮肤科临床。
2.3.皮质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
• 2.3.1.基因调节学说 • 2.3.2.非基因途径
• 特异的S受体存在于正常表皮和真皮成纤维细胞中 • 在靶细胞内:1.与受体结合 2.激发或抑制mRNA 3.调节蛋白质合成水平 • S的抗增生的作用与受体的亲和力密切相关 • S与受体的可逆性结合可解释其效力变化
皮质类固醇 (S)
+受体
s RS
.
靶细胞
2.3.1.基因调节学说
RSn 细胞核
RSn
mRNA
+
rRNA
染色体
诱导的蛋白质
胞浆
生理作用
2.3.1.基因调节学说
• 已有数种重要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被认为是皮质类
固醇激素调节的,这些蛋白质包括:脂皮质素 (Lipocorin)和淋巴因子如白介素-1白介素-2
21
20
12 18 17
11 C 13 D 16
1 19
2
A
9
10 B 8
14
15
3
5
7
4
6
在 侧链C1-0C,-1C3上H各2O有H,一在个C甲3有基一-C酮H3基,=在OC;17在上C有4,还5有原一型个酮双键醇=基
• 随后,17-戊酸倍他米松和肤氢松问世,被称为第
三代,也是含氟的皮质类固醇激素.
1.外用皮质类固醇的研究历史
• 60 年代后期.出现了17-丁酸氢化可的松和17-戊酸氢化
可的松,这些酯类具有与第二代含氟激素相同的中等效力, 但比卤化物和局部副作用小的多.Polano把这些不含氟 的中等效力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归为第四代.
。皮质类固醇(糖皮质类激素)的问世是皮肤科 临床治疗的一次革命。
1.外用皮质类固醇的研究历史
• 自从氢化可的松问世之后,40余年不断开发新的强
效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 1960年Vickers和Tighe发现丙酮缩去炎松,这是
第一个有局部活性的卤族化合物,治疗银屑病有特 殊的抗炎性.同时氟氢缩松(氟氢可的wenku.baidu.com)和氟甲 孕松(氟甲孕龙)亦问世.这些被称为第二代皮质 类固醇激素,比氢化可的松的活性强4~6倍
•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更强效的丙酸倍他米松和丙酸
氯倍他索被介绍,归为第五代.这些强效的化合物在迅速 控制疾病上有很大价值,但副作用也很明显
.80年代末90年代初,budesunide问世,它是不含氟 的强效激素,在强的松龙的结构上带有C16和C17丁酸副 链.其局部活性介于17丙酸氯倍米松和17.21丙酸 倍他米松之间;对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作用类似17 -丁酸氢化可的松,被称为第六代
④ 皮质醇(cortisol),即Hydrocortisone 每天分泌15~30mg,
2.2.皮质类固醇的生理作用
①②种为盐CS(mineral corticoids)潴钠排 钾作用强,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分泌 ↑ 循环血容量增加浮肿,血压↑;分泌不足, 钾离子潴留,出现循环衰竭,对糖代谢无影 响,临床用于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及低血压, 皮肤科少用。
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研究进展
川北附属医院 眭维耻
• 前言 • 1.外用皮质类固醇的研究历史 • 2.外用皮质类固醇的药理学研究 • 3.外用皮质类固醇的临床应用研究
前言
皮肤科医师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corticosteroid CS)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外 用CS可减少口服引起的系统不良反应。随着越 来越多的外用CS制剂上市,合理使用的问题也 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关注。
• 糖皮质类固醇抑制数型T淋巴细胞的活性,包括白介素-2
的产生和致有丝分裂原诱导的T细胞增殖。这些作用可被 白细胞三烯B4逆转。这些发现表明皮质类固醇对T淋巴 细胞的抑制可能是通过对磷脂酶A2的抑制路径实现的.
2.3.2.非基因途径
新近研究提示:糖皮质激素的某些作用可以由 膜结合受体(membrane-binding receptor)介导,因 而可出现快速反应,称为非基因效应 nongenomic effects)。
有人已证实大鼠肝细胞质膜上有糖皮质激素特 异结合部位存在。
2.4.外用皮质类固醇药物的研究趋势
寻找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分离,即局部 抗炎活性强,全身性副作用低,且对皮肤 有一定穿透力的药物。
2.5.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结构变化与效力的关系(构效关系)
[基本化学结构] 皮质类固醇的基本骨架是由21个碳原子组成,均具有一个共同核 心,为环戊烷与多氢菲,式中D环为环戊烷及饱和的菲(式中A、 B、C)组成
1.外用皮质类固醇的研究历史
1.外用皮质类固醇的研究历史
。 可 的 松 ( Cortisone ) 1946 年 合 成 , Goldman 曾 用 2.5% 醋 酸 可 的 松 软 膏 治 疗 114例各类皮肤病无效。
。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 ) 1950年合 成 , Sulzberger 等 用 2.5% 醋 酸 氢 化 可 的 松 软膏治疗皮肤病42例收到良效。此后有很多 报导肯定其疗效。
角质形成细胞暴露于氢化可的松时.白介素-1释放的减少 是由于氢化可的松减少白介素-1基因转录所致.因此,皮 质类固醇激素阻断白介素-1生物合成的能力是激素抗炎, 抗增生作用的原因之一.
• 有报道糖皮质类固醇影响B,T淋巴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
的免疫功能,其机制尚末完全明了。 早期的报道认为其 主要作用是影响抗原的呈递而不是抗体的产生
• 脂皮质素(lipocortin)是一个蛋白质家族。皮质
类固激素诱导脂皮质素产生.脂皮素抑制磷脂酶 A2,从而抑制花生四烯酸释放,使前列腺素和白 细胞三烯的产生减少.即通过抑制磷脂酶A2来降 低炎症反应。
2.3.1.基因调节学说
• 白介素-1是一个多肽族,它调节炎症反应的变化.它存在
于表皮,当紫外线照射时可释放。 有证据表明白介素-1在表皮合成。在试管内,当人的
2.外用皮质类固醇的药理学研究
2.1.天然的皮质类固醇
从肾上腺皮质提取的CS大多是一些无生物活性的代 谢产物,能应用于临床的只有4种。
① 11-脱氧皮质酮(deoxycorticosterone) 每日分泌微量
② 醛固酮(aldosterone) 每日分泌100~150mg,
③ 皮质素(cortisone )皮质酮 每天分泌2~3mg
2.3.皮质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
• 2.3.1.基因调节学说 • 2.3.2.非基因途径
• 特异的S受体存在于正常表皮和真皮成纤维细胞中 • 在靶细胞内:1.与受体结合 2.激发或抑制mRNA 3.调节蛋白质合成水平 • S的抗增生的作用与受体的亲和力密切相关 • S与受体的可逆性结合可解释其效力变化
皮质类固醇 (S)
+受体
s RS
.
靶细胞
2.3.1.基因调节学说
RSn 细胞核
RSn
mRNA
+
rRNA
染色体
诱导的蛋白质
胞浆
生理作用
2.3.1.基因调节学说
• 已有数种重要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被认为是皮质类
固醇激素调节的,这些蛋白质包括:脂皮质素 (Lipocorin)和淋巴因子如白介素-1白介素-2
21
20
12 18 17
11 C 13 D 16
1 19
2
A
9
10 B 8
14
15
3
5
7
4
6
在 侧链C1-0C,-1C3上H各2O有H,一在个C甲3有基一-C酮H3基,=在OC;17在上C有4,还5有原一型个酮双键醇=基
• 随后,17-戊酸倍他米松和肤氢松问世,被称为第
三代,也是含氟的皮质类固醇激素.
1.外用皮质类固醇的研究历史
• 60 年代后期.出现了17-丁酸氢化可的松和17-戊酸氢化
可的松,这些酯类具有与第二代含氟激素相同的中等效力, 但比卤化物和局部副作用小的多.Polano把这些不含氟 的中等效力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归为第四代.
。皮质类固醇(糖皮质类激素)的问世是皮肤科 临床治疗的一次革命。
1.外用皮质类固醇的研究历史
• 自从氢化可的松问世之后,40余年不断开发新的强
效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 1960年Vickers和Tighe发现丙酮缩去炎松,这是
第一个有局部活性的卤族化合物,治疗银屑病有特 殊的抗炎性.同时氟氢缩松(氟氢可的wenku.baidu.com)和氟甲 孕松(氟甲孕龙)亦问世.这些被称为第二代皮质 类固醇激素,比氢化可的松的活性强4~6倍
•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更强效的丙酸倍他米松和丙酸
氯倍他索被介绍,归为第五代.这些强效的化合物在迅速 控制疾病上有很大价值,但副作用也很明显
.80年代末90年代初,budesunide问世,它是不含氟 的强效激素,在强的松龙的结构上带有C16和C17丁酸副 链.其局部活性介于17丙酸氯倍米松和17.21丙酸 倍他米松之间;对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作用类似17 -丁酸氢化可的松,被称为第六代
④ 皮质醇(cortisol),即Hydrocortisone 每天分泌15~30mg,
2.2.皮质类固醇的生理作用
①②种为盐CS(mineral corticoids)潴钠排 钾作用强,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分泌 ↑ 循环血容量增加浮肿,血压↑;分泌不足, 钾离子潴留,出现循环衰竭,对糖代谢无影 响,临床用于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及低血压, 皮肤科少用。
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研究进展
川北附属医院 眭维耻
• 前言 • 1.外用皮质类固醇的研究历史 • 2.外用皮质类固醇的药理学研究 • 3.外用皮质类固醇的临床应用研究
前言
皮肤科医师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corticosteroid CS)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外 用CS可减少口服引起的系统不良反应。随着越 来越多的外用CS制剂上市,合理使用的问题也 越来越广泛地受到关注。
• 糖皮质类固醇抑制数型T淋巴细胞的活性,包括白介素-2
的产生和致有丝分裂原诱导的T细胞增殖。这些作用可被 白细胞三烯B4逆转。这些发现表明皮质类固醇对T淋巴 细胞的抑制可能是通过对磷脂酶A2的抑制路径实现的.
2.3.2.非基因途径
新近研究提示:糖皮质激素的某些作用可以由 膜结合受体(membrane-binding receptor)介导,因 而可出现快速反应,称为非基因效应 nongenomic effects)。
有人已证实大鼠肝细胞质膜上有糖皮质激素特 异结合部位存在。
2.4.外用皮质类固醇药物的研究趋势
寻找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分离,即局部 抗炎活性强,全身性副作用低,且对皮肤 有一定穿透力的药物。
2.5.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结构变化与效力的关系(构效关系)
[基本化学结构] 皮质类固醇的基本骨架是由21个碳原子组成,均具有一个共同核 心,为环戊烷与多氢菲,式中D环为环戊烷及饱和的菲(式中A、 B、C)组成
1.外用皮质类固醇的研究历史
1.外用皮质类固醇的研究历史
。 可 的 松 ( Cortisone ) 1946 年 合 成 , Goldman 曾 用 2.5% 醋 酸 可 的 松 软 膏 治 疗 114例各类皮肤病无效。
。氢化可的松(Hydrocortisone ) 1950年合 成 , Sulzberger 等 用 2.5% 醋 酸 氢 化 可 的 松 软膏治疗皮肤病42例收到良效。此后有很多 报导肯定其疗效。
角质形成细胞暴露于氢化可的松时.白介素-1释放的减少 是由于氢化可的松减少白介素-1基因转录所致.因此,皮 质类固醇激素阻断白介素-1生物合成的能力是激素抗炎, 抗增生作用的原因之一.
• 有报道糖皮质类固醇影响B,T淋巴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
的免疫功能,其机制尚末完全明了。 早期的报道认为其 主要作用是影响抗原的呈递而不是抗体的产生
• 脂皮质素(lipocortin)是一个蛋白质家族。皮质
类固激素诱导脂皮质素产生.脂皮素抑制磷脂酶 A2,从而抑制花生四烯酸释放,使前列腺素和白 细胞三烯的产生减少.即通过抑制磷脂酶A2来降 低炎症反应。
2.3.1.基因调节学说
• 白介素-1是一个多肽族,它调节炎症反应的变化.它存在
于表皮,当紫外线照射时可释放。 有证据表明白介素-1在表皮合成。在试管内,当人的
2.外用皮质类固醇的药理学研究
2.1.天然的皮质类固醇
从肾上腺皮质提取的CS大多是一些无生物活性的代 谢产物,能应用于临床的只有4种。
① 11-脱氧皮质酮(deoxycorticosterone) 每日分泌微量
② 醛固酮(aldosterone) 每日分泌100~150mg,
③ 皮质素(cortisone )皮质酮 每天分泌2~3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