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手语的发展历史回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语言学》第15卷2013年第1期94-100页,北京

中国手语的发展历史回顾

高宇翔乌鲁木齐市聋人学校顾定倩北京师范大学

提要中国手语广义上指中国聋人使用的手语,可分为手势语和手指语。本研究

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中国手势语、手指语在历史上的发

展情况:中国手语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孕育和发展的;手势语起源较早,

经历了古代萌芽、近现代各地不统一、当代日臻完善与统一的三个主要阶段;手

指语源自西方,通过引进与学习、在实践中逐步实现中国化;“精密化”和“标准

化”是中国手语发展的两大基本任务。

关键词中国手语手势语手指语

手语是聋人交际的重要工具,包括手势语和手指语:手势语是以模拟事物外形及其动作为主要手段、辅以姿势和表情来表现的;手指语则以书面语为依据、用指式代表字母来拼打(傅逸亭、梅次开1986:4)。中国手语广义上指中国聋人使用的手语,研究中国手语的发展历史有利于完善手语语言学、聋教育史理论体系,有助于了解聋人文化、推动聋教育进步。傅逸亭、梅次开(1986)、赵锡安(1999)等文献部分记录了中国手语的发展历史。本研究采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并查阅更多史料的基础上,期望进一步了解和介绍中国手势语、手指语在历史上的发展情况。

1.中国手势语的嬗变

1.1中国手势语的古代萌芽

语言起源从种系发生角度看,人类祖先在有声语言产生前曾经历了一个使用手势语进行相互沟通的历史时期;从个体发展角度看,婴幼儿能自觉运用指点动作表达自身愿望。因此可以推想,从原始到现代、从幼儿到成年,人类延续着使用手势进行语言表达的做法。对于健听人来说,随着有声语言的丰富与完善,手势语的作用相对减弱;而一旦听力残疾限制了个体的有声语言发展,手势语的地位即骤然提升,成为个体常用的交际工具(国华、张宁生2008:40—1)。

作为聋人交际工具的中国手势语,是在中国聋人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发展完善的。从掌握的史料看,中国手势语的早期文字记载可见于约公元前100年的《史记·淮阴侯列传》:“骐骥之局促,不如驽马之安步也……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其中的“指麾”即为聋人挥舞手势进

行表达的动作。

历史文献中描述聋人手势语的词汇还有“手麾、手式、指画”等,“手语”则多指“弹琴”,如诗人李白的《春日行》中“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古代中国聋人使用的手势语多为“自然手语”,即聋人自发创造和使用的手语,以模拟事物形象为主,有“手式”和“画字”两种基本形式。

首先,聋人用“手式”结合姿势、表情模拟事物的全面特征。如:“身子躺倒将手比枕”为“睡”,“指指嘴、摆摆手”为“哑”(《施案奇闻》第二十五回)。聋人“手式”不仅能描述形象事物,也可表达简单的抽象含义,如:“以大指为君子、小指以小人”(张德彝1901:卷十二)、“拇指为天、食指为地、中指为父、无名指为母、小指为妻子”(宣鼎,清:卷一)、食指中指作“十”字形“反正比比”为“夫妻”(《施案奇闻》第二十五回)。这类抽象手势可能源于占卜、祭祀时使用的象征含义:“古者手势所象,左大指象天、左中指象日……右中指象髙山、右小指象地”(陈旸,宋:乐图论)。

其次,“画字”是古代中国手势语的特殊形式。聋人与他人沟通时可“以手画掌、画地为字、画纸与人语”,即在手掌、土地、纸张上描画和模拟事物的主要特征或书写文字。从一定程度上说,现代中国手语中的“仿汉字、书空”手势是对“画字”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手势语的发展是聋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傅逸亭、梅次开1986:7—11)。由于中国古代尚未兴办专门的聋人学校,聋人社会集体活动也没有广泛开展,聋人之间的交流相对隔离,缺乏中国手势语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至近代,聋人学校教育和聋人社会活动的勃兴推动了中国手势语发展,而地域语言文化、西方殖民活动、教会文化传播等因素造成的差异,使中国手势语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各地不统一”阶段(沈玉林2008:36—42)。

1.2当代中国手势语的发展

当代社会的文明进步为聋人进一步参与社会生活创造了条件。但由于各地手势语存在差别,聋人相互交往并不顺畅,这对中国手势语的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扩充手势词汇和规范手势动作。1947年中华民国教育部《令本部特设盲哑学校》提出“哑生手势应予改进、统一,并增手势之种类使无意不能表达”。从此,以汉语语法规则为基础的标准化“文法手语”逐渐发展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聋人事业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聋人教育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国聋哑人福利会等社团也陆续成立,这些都成为中国手势语发展完善的新动力。为了“改革聋哑人手势语,使之成为一套完整的通用手语”,1959年起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以“手语与现实生活相一致,手势与手指字母相结合,手语与口头语、书面语相一致或接近,保持形象化和清晰易辨”为原则,

整理和绘制了四辑《聋哑人通用手语草图》,收录词目2000余个,得到内务部、教育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批准后由地方聋校和聋人协会在各地出版试用。1979至1987年,《聋哑人通用手语草图》经修订和补充,更名为《聋哑人通用手语图》,新增词目约1070个,发行量达十几万册。

随着社会发展,试行的《聋哑人通用手语图》难以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需要总结、定型(中国聋人协会1988:1)。1987年5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手语工作会议”决定对《聋哑人通用手语图》进行增删、重新绘图,并更名为《中国手语》。1988年《中国手语》由华夏出版社发行,收录词目3300个;1990年出版《中国手语》(续集),新增词目2266个。2001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就业部、中国聋人协会对已出版的两集《中国手语》进行全面修订,对“词目重复、绘图及文字说明不清或错误、有的词目手势动作不够文雅、词目过时”等问题进行了修正,2003年4月发行《中国手语》(修订版),收录词目5586个。

为进一步扩大中国手语词汇量和应用领域,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就业部、中国聋人协会于2005、2010、2011年分别出版了《计算机专业手语》、《体育专业手语》和《理科专业手语》,三册合计收录词目3406个。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4435—2009):中国手语基本手势》出版,词目丰富、手势规范的中国手势语体系初步建立。

2.中国手指语的生发

2.1中国对西方手指语的早期学习

手指语以书面文字为基础,是一种抽象程度高、文化基础深的手语类型,其产生与发展晚于相对形象的手势语;手指语一般以指式代表字母来拼打,而古代中国使用象形汉字,缺乏创造手指语的必要条件。聋人手指语起源于西方,在早期主要有两类:英语手指语和赖恩手势。

据考证,英语手指语源于1698年的一部无作者署名的《手指语》。系统的英语手指语最初在1790年前后由巴黎聋校校长A.Sicard发明(张福娟等2000:60—4),它以26个英语字母为基础,使用双手拼打,部分保留了字母的形象性,如“握起双拳,右拳放在左拳之上”为g。法国大革命期间Sicard逃亡到英国,“将自己的方法传授给所有来访者”,使这种手指语在英国广泛流行并延续至今,后在美、法等国发展演变成为便捷的单手指语。

受聋校口语教学观念影响,源于发音教学的赖恩手势也逐渐形成。1864年M.Bell在爱丁堡大学教授演讲和雄辩术的过程中创造了一种由119个字母组成的“可视语言”(visual speech)符号,使发音时发音器官的形状、动作可视化。1871年后,G.Bell将这种符号应用到美国波士顿聋校的发音教学中,使之开始在聋教育界推广(田战省2005:3—23)。结合聋校发音教学经验,J.Lyon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