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老城区传统空间格局构成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安阳市老城区传统空间格局构成分析

摘要:安阳老城历史悠久,是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本文通过分析安阳老城的历史沿革、古代城池的空间格局构成及当前老城区空间格局构成,初步提出了老城区保护建议,对安阳老城区保护与更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安阳市、老城区、空间格局

Abstract: Anyang city with a long history is the country of the second batch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and the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old city of Anyang, ancient city spatial pattern and the spatial pattern of a old structure,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o protect the old, old of Anyang protection and update to have th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 Anyang city, old city, space pattern

历史沿革

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是一座具有3300多年历史的古城,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约公元前1300年,商代国王盘庚在洹水岸畔建立了都城,称殷。周灭殷后,殷都旧地属卫。春秋时,先属卫,后属晋,称东阳。战国时(秦昭襄王五十年),秦派大将攻克宁新中,将其改名为“安阳”,从此,“安阳”始见于史册。东汉末年至两晋、南北朝,安阳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6阁王朝的都城。公元580年,北周灭北齐,焚烧邺城,邺民迁安阳,安阳故称邺郡(相州)。公元1192年(金代),相州升为彰德府,明清沿用到民国初年。1913年,废彰德府,置安阳县。民国以后,在预备设河南省第三行政区,治所安阳。1949年置平原省,安阳为省辖市,仍保留邺县。1952年,撤销平原省,安阳市化为平原省,仍为省辖市。

古代城池形态

安阳老城区始建于后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宋景德三年增筑(公元1006年),周19里。“明洪武初改筑,周围9里113步,裁(才)得旧城之半,……各门建楼,又建角楼四,敌楼四十,警铺六十有三,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知府曹隆重修”。【1】几经变迁,安阳老城呈现出现在的规模和形制。老城形制规整,东西长,南北短。城墙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开4座城门,分别为永和门、大定门、镇远门、拱辰门,南北门偏西正对,东西门均不正对,并且在每座城门的洞口处建圆形瓮城。各个城门在城台上建两层城楼歇山式顶。城墙垛口

整齐,但在城墙的拐角处未建角楼,全城的城墙上不建楼阁。老城的南城门外建有一个方形小土城,正门朝南,小土城南面又建有一座土城墙,这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城门的防御能力,小土城的四个城角均建为圆弧形。其他三个城门均未加建小土城。由于安阳地处南北大道,战略地位很重要,为了加强安阳老成的防御力量,老城城墙外面有护城河,城内有马道。

安阳古城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呈龟背形,鼓楼广场为全城地势最高处。南北大街构成南北向的主要街道,也是古城的中轴线,东大街、西大街与南北大街呈丁字相交。安阳古城街道布局严谨,呈“片”字形,有“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南北大街与西大街相交处建立鼓楼,鼓楼北面建立钟楼,这两座楼均在南北中轴线上。据《彰德府志》记载,鼓楼建于明洪武年间,当时筑土为台,周围用青砖垒砌,台高约10米,东西长约80米,南北宽约40米。高台上建有三间重楼,楼外面四面环绕走廊。高台下有拱形门洞,连通南北大街。钟楼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据史料记载,钟楼台高约7米,上建重檐歇山式楼阁,台下四面均有拱形门洞,可以连通东南西北,方便出行。城内其他的公共建筑:西南城区有乡村训导署,西北城区有府学、贡院,东北城有县政府、县学、守备署、东新仓、常平仓、旧县棂仓、赵俯学院、彰德府、镇守署、诃厅、七圣庙,东南城区中有画锦堂、商王庙、韩王庙、旗毒庙、关帝庙……在南城之外有风雨雷坛、社稷坛,在西南角城外有演武场,在东城门外有外先坛。【2】

图1 安阳城廓图图2 当前老城区范围

当前老城空间格局

尽管城市在不断发展,安阳老城区依然保持了古城风貌,古城整体空间格局、文物古迹及传统民居保存较为完整。1949年5月16日安阳解放时,于今辉府胡同和小东门两处炸开城墙,形成通道。解放后,城墙逐渐被拆除,直至1960年代初,只剩下东南、西南两个城角。【3】老城区外围的护城河仍然保存完整,北面的一段护城河改为地下。护城河依然肩负着城内的防洪排涝,同时还承担着老城区内生活污水的排放。20世纪末,文峰大道的修建严重破坏了古城的道路格局,将古城分割为南北两部分,破坏了城市原有的中轴线——南北大街。目前古城内仍保留有天宁寺、文峰塔、城隍庙、高阁寺、韩王庙等文物古迹及大量的传统民居。庙、塔、楼的黄、绿、蓝等多种色彩的屋顶与大面积民居的青灰色屋顶高低错落,使古城的空间轮廓在色彩上富于变化。

在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的鼓楼如今已不复存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鼓楼失火,有着560多年历史的鼓楼葬身火海。1953年安阳市整修道路时,把鼓楼基座完全拆除,开辟成鼓楼广场。现存钟楼并非古建筑,原来的钟楼毁于战乱。这座钟楼是1988年整治老城时在原址上按照原有规模重建的。天宁寺位于老城中部偏西,是一座建于五代的佛教寺院。寺院中现存文峰塔(天宁寺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密檐式佛塔,始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距今一千多年。高阁寺位于古城东大街北侧,是一座高台阁楼式建筑,现存

高阁寺为明成化六年重建。城隍庙位于鼓楼东街,坐北朝南,南北长120米,东西宽50米,始建于宋代,明洪武二年重建,最近一次重修于1982年。昼锦堂位于古城东南营街,是宋代宰相韩琦在州署后院建德一座堂舍。郭朴祠位于钟楼东南侧,祠堂为两进院落,建有大门,正殿,后有寝殿。小白塔位于冠带巷,高12米,是一座建于元代的喇嘛塔,其八角形的底座各面都嵌有浮雕画,每个角上都有一个托塔力士。

安阳老城现存传统民居保存较为完整,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具有共同的特点:灰砖砌墙,灰瓦覆顶,硬山建筑。安阳老城的现存民居有四进四合院、三进四合院、二进四合院和单进四合院,四进四合院的数量不是太多,二进院落和单进院落居多。安阳老城现存的四合院也并非均匀的分布在各个街巷,由于保护不力,好多四合院都已经被破坏了,现存四合院多集中分布在仓巷街、唐子巷、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鱼市街、东西冠带巷等。

老城区空间格局保护建议

目前,对于老城的保护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跳出旧城,另辟新区”;另一种是新旧融合。对于安阳古城区而言,建议采取第二种方式,但是新的建筑在风格、色彩、体量上要与传统建筑相协调,以保护老城的整体风貌。古城区内有很多的文物古迹,这些都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古城地方特色和传统风貌的体现,要积极保护这些文物古迹,坚持“保护为主,抢修第一”、“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老城区内除文峰大道的修建外,其余的道路骨架基本未改变,要保持老城的道路格局,如有必要可适当拓宽道路宽度。灰砖灰瓦是安阳老城传统民居的特色,要积极维修传统民居,在修建过程中要保持建筑外观的原有风貌,内部可以调整,但是禁止在院内增建建筑,破坏四合院的整体布局。老城区形制规整,护城河保存完整,但也要适时疏通河流,保护护城河的清洁,使护城河成为城市的一道景观。对于已经消失的城墙、城门,建议保护城墙、城门遗址,建立遗址公园,从而保护老城区的边界形态。

5.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安阳老城区逐渐受到现代化浪潮的冲击。老城区记载了古都安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保护老城区空间格局对安阳老城区历史文化的延续至关重要。面对城市化的迅猛发展,老城区的保护任重而道远,安阳老城区空间格局分析对老城区的整体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4

[2] 张权寰.中国古代县城规划图解[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