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第六版周三多思考题

合集下载

《管理学》第六版 周三多 第八章思考题

《管理学》第六版 周三多 第八章思考题

第八章计划与计划工作1、简述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答案:计划的概念:从名词意义上来说,计划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

从动词意义上来说,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

这项行动安排工作包括: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一步分解任务和目标,选择任务和目标实现方式,进度规定,行动结果的检查与控制等。

2、理解计划的类型及其作用。

答案:一、根据时间长短分为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长期计划:描述了组织在较长时期的发展方向和方针,规定了组织的各个部门在较长时期内从上海某种活动应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绘制了组织长期发展的蓝图。

短期计划:具体地规定了组织的各个部门在目前到未来的各个较短的时期阶段,特别是最近的时段中,应该从事何种活动,从事该种活动应达到何种要求,因而为各组织成员在近期内的行动提供了依据。

二、根据职能空间分为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人事计划。

三、按照综合性程度分为战略性计划、战术性计划。

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间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战术性计划是指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计划,其需要解决的是组织的具体部门或职能在未来各个短期时间内的行动方案。

四、按照明确性可分为具体性计划、指导性计划。

具体性计划具有明确规定的目标,不存在模棱两可。

指导性计划只规定某些一般的方针和行动原则,给予行动者较大的自由处置权。

五、按照程序化程度可分为程序性计划、非程序性计划。

3、解释孔茨与韦里克的计划层次体系的基本内容。

答案:哈罗德.孔茨从抽象到具体把计划划分为一个层次体系:①目的或使命:它指明一定的组织机构在社会上应起的作用,所处的地位,它决定组织的性质,决定此组织区别于彼组织的标志。

②目标:他需要进一步具体为组织一定时期的目标和各部门的目标。

③战略:通过一系列的主要目标和政策去决定和传达指望成为什么样组织的情景。

《管理学》第六版 周三多 第二十章思考题

《管理学》第六版 周三多 第二十章思考题

第二十章企业技术创新一:何谓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与发明是何关系?答:技术创新从生产过程的角度分析,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要素创新 2、产品创新 3、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

技术创新经常被一些人与技术发明相混淆。

实际上,创新的概念要远比发明宽泛;发明是一种创新,但创新绝不仅仅是发明。

如果说发明可能是新知识,新理论创造基础上一种全新技术的出现的话,那么创新则既可能是这种全新技术的开发,也可能是原有的重新组合。

二:组织中可能存在哪些技术创新的源泉?答:技术创新的源泉一:意外的成功和失败1:意外的成功通常能够为企业创新提供丰富的机会,这些机会的利用要求企业投入的代价以及承担的风险相对比较小。

二:意外的失败。

不论是意外的成功还是意外的失败,一经出现,企业就应正视其存在,并对之进行认真的分析,努力搞清并回答这样几个问题:1: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2:为什么发生了这样的变化?3:这种变化会将企业引向何方 4:企业应采取何种策略才能充分利用这种变化,以使之成为企业的发展机会?二:企业内外的不协调根据产生原因的不同,不协调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三:过程改进的需要。

过程的改进既可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逻辑结果,也可能是推动和促进科技发展的原动力。

四:行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

行业结构主要指行业中不同企业的相对规模和竞争力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业机中。

我分散度。

市场结构主要与消费者的需求特点有关。

这些结构既是行业内货市场内。

可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制约着这些企业的活动。

五:人口结构的变化。

人口结构的变化有可能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契机。

六:观念的改变。

消费者观念上的改变影响着不同产品的市场销路,为企业提供着不同的创新机会。

七:新知识的产生。

一种新知识的出现,将为企业创新提供异常丰富的机会。

三:技术创新包括哪些内容?其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何贡献?答:技术创新的内涵:(一)要素创新1:材料创新。

材料创新或迟或早地会引致整个技术水平的提高2:手段创新主要指物质的生产手段的改造与更新。

《管理学》第六版周三多第二章思考题

《管理学》第六版周三多第二章思考题

《管理学》第六版周三多第二章思考题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1、理解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要点的主要内容,并思考对现代企业经营有何启示。

比如:中国古代法制思想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这两方面的学问极其浩瀚,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一些要点:顺道: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重人: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想要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

人和:从自我管理入手实现人和(调整人际关系,讲团结,上下和,左右和),从而达到系统管理已协力推进事业的管理思想。

守信:办企业要把诚信放在第一位,办一切事业都要守信。

信誉是人类社会人们之间建立稳定关系的基础,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利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用利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器说是兴邦立业的重要思想。

求实:实事求是,办事从实际出发,是思想方法和行为的准则,看问题不要偏激,办事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

对策:在一切竞争和对抗的活动中,都必须统筹谋划,正确研究对策,以智取胜。

研究对策的两个要点是预测和运筹。

节俭:节俭是企业家致富的重要要素。

法治:制定规则公之于众,违者按规则纠正,治理公司就方便了,当然这其中要注重公开性和平等性,执行到位。

任何管理思想都是根植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中的。

而一定的社会文化又都割不断与历史传统的联系,并且总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适合本国国情的特色,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那么传统的管理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各项管理工作,特别是对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企业,都有着极其现实的参考价值。

在竞争的时代,企业如何运用自己有限的资源,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怎样才能集聚人才,团结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长处?企业在不同的情况下应当怎样去对付众多的竞争者,怎样才能不断扩大自己的市场?顺利时可能潜伏着何种危机,挫折时可能孕育着何种希望?2、请综合分析斯密与巴贝奇关于劳动分工的研究。

《管理学》第六版 周三多 第九章思考题

《管理学》第六版 周三多 第九章思考题

第九章计划的实施第一题:何谓目标管理?其特点是什么?如何利用目标管理组织计划的实施?答案: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使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会同起来制订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成果责任,并以此项责任来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的贡献的准则。

目标所具有的特征1、层次性:组织目标形成一个有层次的体系,范围从广泛的组织战略性目标到特定的个人目标。

2、网络性。

从某一具体目标的实施规划的整体协调方面来进行工作。

目标网络的内涵表现为以下四点:1:目标和计划很少是线性的,2:主管人员必须确保目标网络中的每个组成部分要相互协调。

3:组织中的各个部门在制订自己部门的目标时,必须要与其他部门相协调4:组织制订各种目标时,必须要与许多约束因素相协调3、多样性。

企业任务的主要目标,通常是多种多样的。

同样,在目标层次体系中的每个层次的具体目标,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4、可考核性。

目标考核的途径是将目标量化5、可接受性,一个目标对其接受者如果要产生激发作用的话,那么对于接受者来说,这个目标必须是可接受的,可以完成的。

6、挑战性。

跳一跳。

摘桃子7、伴随信息反馈性。

信息反馈是把目标管理过程中,目标的设置,目标实施情况不断地反馈给目标设置和实施的参与者,让人员时时知道组织对自己的要求,自己的贡献情况。

目标管理的过程1、制订目标2、明确组织的作用3、执行目标4、成果评价5、实行奖惩6、制订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第二题:网络计划技术基本原理是什么?答案: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步骤的原理是把一项工作或项目分成各种作业,然后根据作业顺序进行排列,通过网络图对整个工作或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控制,以便用最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用最高的速度完成工作。

第三题:滚动方式计划有何基本特点?答案:这种方法是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有机结合起来。

由于在计划工作中很难准确地预测将来影响企业经营所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技术产业顾客等的各种变化因素,而且随着计划期的延长,这种不确定性就会越来越大。

《管理学》第六版 周三多 第十三章思考题

《管理学》第六版 周三多 第十三章思考题

第十三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一、如何理解组织文化的概念?答、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

二、组织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答:A 超个体的独特性B 相对稳定性C 融合继承性D 发展性三、组织文化有哪些基本要素?答、组织的价值观。

组织的价值观就是组织内部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对该组织的生产、经营、服务等活动以及指导这些活动的一般看法或基本观点。

组织精神。

组织精神是指组织经过共同努力奋斗和长期培养所逐步形成的,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共同心里趋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

伦理规范。

伦理规范是指从道德意义上考虑的,由社会向人们提出并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它通过社会公众舆论规范人们的行为。

组织素养四、组织文化有哪些重要功能?答、整合功能;适应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持续功能。

五、为什么说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答、本章节中强调组织精神是一个组织的精神支柱,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同时也说到组织价值观是整个组织文化的核心,选择正确的组织价值观是塑造良好组织文化的重要战略问题。

组织精神反映了组织成员对组织的特征、形象、地位等的理解和认同,也包含了对组织未来发展和命运所抱有的理想和希望,组织精神反映了一个组织的基本素养和精神风貌,成为凝聚组织成员共同奋斗的精神源泉。

六、联系某企业实际分析构造企业文化的途径?答、一:选择合适的组织价值观标准。

组织价值观是整个组织文化的核心,选择正确的组织价值观是塑造良好组织文化的首要战略问题。

选择正确的组织价值观要立足于本组织的具体特点,根据自己的目的,环境要求和组成方式等特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组织文化模式。

其次要把握住组织价值观与组织文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因为各要素只有经过科学的组合与匹配才能实现系统整体优化。

选择正确的组织价值标准要注意以下四点:1)、组织价值标准要正确、明晰、科学、具有鲜明特点2)、组织价值观和组织文化要体现组织的宗旨、管理战略和发展方向3)、要切实调查本组织员工的认可程度和接纳程度,使之与本组织员工的基本素质相和谐,过高或者过低的标准都很难奏效。

《管理学》第六版周三多第三章思考题

《管理学》第六版周三多第三章思考题

《管理学》第六版周三多第三章思考题《管理学》第三章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系统?系统有哪些基本特征?管理者可从系统原理中得到哪些启示?答:系统是指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就其本质来说,系统是“过程的复合体”系统的特征:1)集合性。

这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

一个系统至少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子系统构成。

2)层次性。

系统的结构是有层次的,构成一个系统的子系统和子子系统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3)相关性。

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系统的相关性;。

管理者可从系统原理中得到的启示: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系统理论进行管理工作1:整体性原理,实际上就是从整体着眼,部分着手,统筹考虑,各方协调,达到整体的最优化2:动态性原理:运动是系统的生命,企业系统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生存和发展的,因此企业的产品结构、工艺过程,生产组织,管理机构,规章制度,经营方针,管理方法等都具有很强的时限性3:开放性原理:对外开放是系统的生命。

4:环境适应性原理:作为管理者既要有勇气看到能动的改变环境的可能,又要冷静地看到自己的局限,才能实事求是地作出科学的决策,保证组织的可持续发展5:综合性原理:管理者既要学会把许多普普通通的东西综合为新的构思、新的产品、创造出新的系统,又要善于把复杂的系统分解为最简单的单元去解决。

2、如何理解责任原理?责任原理的本质是什么?管理者可从责任原理中得到哪些启示?答:一、明确每个人的职责,挖掘人的潜能的最好的办法是明确每个人的职责1)职责的界限要清楚2)职责中要包括横向联系的内容3)职责一定要落实到每个人二、职位设计和权限委授要合理。

一定的人对所管的一定的工作是否能做到完全负责基本上取决于三个因素1)权限;实行任何管理都要借助于一定的权力。

2)利益;完全负责意味着责任者要承担全部风险,而任何的管理者在承担风险时,都自觉不自觉地要对风险和收益进行权衡,然后才决定是否值得去承担这种风险。

《管理学》第六版 周三多 第十一章思考题

《管理学》第六版 周三多 第十一章思考题

第十一章人员配备一、工作分析的作用和内容是什么?如何在此基础上评估组织对管理人员的需要量?答:工作分析的作用和内容是指出了组织中需要具备哪些素质的人。

为了保证担保职务的人员具备职务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对组织内外的候选人进行筛选,作出最恰当的选择。

人员需要量的确定主要以设计出的职务数量和类型为依据,职务类型指出了需要什么样的人,职务数量则告诉我们每种类型的职务需要多少人。

通常情况下,在进行了组织的重新设计后,还需检查和对照企业内部现有的人力资源情况,两相对比,找出差额,确定需要从外部选聘的人员与数量。

二、怎样评估现有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如何从组织外部招聘合适的管理人员?答案:管理人员考评的工作程序与方法。

1、确定考评内容2、选择考评者3、分析考评结果,辨识误差4、传达考评结果5、根据考评结论,建立企业的人才档案。

通过竞争来选聘管理人员的程序和方法:1、公开招聘:通过适当的媒介,公布待聘职务的数量,性质以及对候选人的要求等信息,向企业内外公开招聘;2、粗选:对外的应聘者需要通过剪短的初步会面,谈话,尽可能多的了解每个申请人的情况,观察他们的兴趣,观点,见解,独创性等,淘汰哪些不能达到这些方面基本要求的热;3、对粗选合格者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考核:智力和知识测验,精品演讲和答辩,案例分析与候选人实际能力考核;4、民意测验:征询所在部门,甚至是组织所有成员的意见,进行民意测验;5、选定管理人员:在上述各项基础上,利用加权的方法,算出每个候选人知识,智力和能力的综合得分等。

三、如何使人员的稳定与流动合理的组合,从而在帮助每个管理人员找到最恰当的工作岗位,使人才得到最充分、最合理地使用的同时,保持组织的稳定性?答案:管理队伍的稳定与组织的人员培训工作室相互促进的:1:培训提供了个人发展的机会,能够减少管理人员的离职2:管理干部的稳定性,又能促进企业放心地进行人力投资,使企业舍得花钱培训,而不需担心为他人做嫁衣。

《管理学》第六版周三多思考题

《管理学》第六版周三多思考题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人类活动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人类活动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1、具有目的性,人类活动是经过大脑思考,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

2、有依存性,人从来就不是孤立的个体,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适应和改造外部环境去取得必须的资源,必须通过个人或集体的劳动为自己或他人提供需要的产品和劳务。

3、有知识性,人类活动能从自己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只是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烦人知识体系。

人类活动的上述三个特点为人类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有人类的地方就一定有人类活动,有人类活动就一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管理实践,所以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

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管理的特征: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各项管理职能都有自己独有的表现形式,每一项管理工作一般都是从决策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

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决策,开始又一轮新的管理循环。

如此循环不息,把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创新在这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分析管理二重性的基本内容。

管理二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是由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又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又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哪些角色?需要具备哪些技能?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NEW)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NEW)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一篇 总 论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1.3 考研真题详解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2.3 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3.3 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章 信息化管理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4.3 考研真题详解第五章 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5.3 考研真题详解第六章 管理的基本方法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6.3 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篇案例 成都云计算中心生猪溯源监管系统第二篇 决 策第七章 决 策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7.3 考研真题详解第八章 计划与计划工作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8.3 考研真题详解第九章 计划的实施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考研真题详解第二篇案例 湖南吉利汽车公司ERP项目的实施第三篇 组 织第十章 组织设计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一章 人员配备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二章 组织力量的整合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三章 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篇案例 海尔“人单合一”双赢模式第四篇 领 导第十四章 领导与领导者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14.3 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五章 激 励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15.3 考研真题详解第十六章 沟 通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习题详解16.3 考研真题详解第四篇案例 中国航空工业成飞公司的“每周一星”的管理艺术第五篇 控 制第十七章 控制与控制过程17.1 复习笔记17.2 课后习题详解17.3 考研真题详解第十八章 控制方法18.1 复习笔记18.2 课后习题详解18.3 考研真题详解第五篇案例 《非诚勿扰》成功的背后第六篇 创 新第十九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19.1 复习笔记19.2 课后习题详解19.3 考研真题详解第二十章 企业技术创新20.1 复习笔记20.2 课后习题详解20.3 考研真题详解第二十一章 企业组织创新21.1 复习笔记21.2 课后习题详解21.3 考研真题详解第六篇案例一 从“小创新大节能”走出来的中圣集团第六篇案例二 做“无锁而闭,无钥匙而开”——中国人自己门的康尼公司第一篇 总 论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人类的管理活动1.人类活动的特点(1)目的性。

(完整)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六版、周三多)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六版、周三多)练习题及答案

管理学练习题及答案(周三多)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一、名词解释1、管理2、管理职能3、“科学管理”4、霍桑试验5、系统管理理论6、权变管理理论7、“管理科学”二、单项选择1、下列哪位管理学者提出“管理就是决策”的主张( 1.A )A、赫伯特·A西蒙B、彼得·F·德鲁克C、弗雷德·E·费德勒D、弗里蒙特·E·卡斯特2、管理的核心是(2.C )A、处理组织内部资源的稀缺问题B、处理与组织外部的关系C、处理各种人际关系D、处理组织内部与组织外部的一致性关系3、管理具有与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相联系的一面,这里是指( 3.B )A、管理的自然属性B、管理的社会属性C、管理的科学性D、管理的艺术性4、管理者必须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这里强调的是( 4.B )A、管理的科学性B、管理的艺术性C、管理学的历史性D、管理学的实用性5、“X—Y”理论的代表人物是(5.A )A、麦格雷戈B、赫兹伯格C、梅奥D、马斯洛6、社会合作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6.C )A、法约尔B、西蒙C、巴纳德D、卢桑斯7、系统与权变理论把人看作是(7.D )A、经济人B、社会人C、自我实现人D、复杂人8、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8.B )A.巴纳德 B.西蒙 C.卡斯特 D.卢桑斯三、多项选择1、管理的二重性是指( 1.AB )A、管理的自然属性B、管理的社会属性C、管理的科学性D、管理的艺术性2、下列关于管理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有( 2.ACE )A、管理过程和管理职能是统一的B、管理过程和管理职能是分离的C、管理过程是动态中的管理D、管理过程中静态中的管理E、管理过程也是信息变换的过程3、管理学具有以下特征:( 3.ABCD )A、一般性B、综合性C、历史性D、实用性E、艺术性4、从科学的定义上讲,存在管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4.AE )A、必须是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B、必须是具有盈利动机的集体活动C、必须是正式组织D、必须是非正式组织E、必须具有一致认可的、自觉的目标5、赫兹伯格理论中的“双因素”是指( 5.AB )A.保健 B.激励 C.X理论 D.Y理论6、以下哪些内容是法约尔提出的管理原则(6.ABD )A.统一指挥 B.统一领导C.职能管理 D.人员的团结7、“行为科学”的代表人物是( 7.BC )A.德鲁克 B.马斯洛 C.麦格雷戈 D.西蒙8、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8.AB )A.泰罗 B.法约尔 C.梅奥 D.李嘉图四、填空1、管理二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学》第六版 周三多 第十九章思考题

《管理学》第六版 周三多 第十九章思考题

第十九章管理的创新职能一、为什么说“管理的本质内容是维持和创新,有效的管理在与适度的维持和适度的创新的组合”?答:管理内容的核心就是维持与创新,任何组织系统的任何管理工作,无不包含在维持或者创新中。

维持和创新是管理的本质内容,有效的管理在于适度的维持和适度的创新的组合。

维持与创新,作为管理的两个基本职能对系统的生存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是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

创新是维持基础上的发展,而维持则是创新的逻辑延续。

维持是为了实现创新的成果而创新则是为更高层次的维持提供依托和框架。

任何管理工作都应围绕着系统运转的维持和创新而展开,卓越的管理是实现维持与创新最优组合的管理。

二、作为管理的本质内容,维持和创新的关系及其作用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 1、维持是保证系统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手段,也是系统中大部分管理人员,特别是中层和基层的管理人员要花大部分精力从事的工作。

2、任何社会系统都是一个由众多要素构成的,与外部不断发生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动态,开放的非平衡系统。

3、系统的社会存在是以社会的接受为前提的,而社会之所以允许某个系统存在,又是因为该系统提供了社会需要的某种贡献,系统要向社会提供这种贡献,则必须首先以一定的方式从社会中取得某些资源并加以组合。

三、创新主要涉及哪些方面?企业中各类创新活动有何特点?答:创新的内容包括:目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环境创新等。

目标创新需要适时地根据市场环境和消费需求的特点及变化趋势加以调整,每一次调整都是一次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主要内容,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就必须顺应甚至引导社会技术进步的方向,不断的进行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需要从社会经济角度来分析企业各成员间的正式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制度是组织运行方式的原则规定。

由于机构设置和结构的形成要受到企业活动的内容、特点,规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同一企业在不同的时期,随着经营活动的变化也要求组织的机构和结构不断调整。

《管理学》第六版 周三多 第四章思考题

《管理学》第六版 周三多 第四章思考题

《管理学》第四章复习思考题1、请从不同层面解释全球化的内涵?答:全球化应指信息全球化,也可简称信息化。

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理解“信息化”。

从国家地区或社会层面,1997年我国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把信息化概括为“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并把国家信息化概括为“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

从企业政府等组织层面,信息化指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将组织各活动过程数据化和数字化,通过信息系统加工处理成信息资源,提供给组织各层次人员,有助于各类决策和行动,实现效率和效益的过程。

2、为什么信息化能够带来经济增长和企业成长?会有负面作用吗?答:信息化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水平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

2000-2010年,在中国各省区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信息化水平在总体上对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有较强的作用力,而且,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各省区市信息化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和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信息化也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必要手段。

利用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2005-2007年的面板数据研究表明,企业信息化投入对企业规模,利润和创新成果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对2010年南京制造业企业的调研数据的分析也表明,企业信息化水平与企业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信息化对于经济增长和企业成长是没有负面作用的。

3、ERP是发展而来的?相比MRP和MRP II,其进步在哪里?答:ERP即企业资源计划,这个概念是1990年初由美国Gartner Group Inc公司在总结当时MRP II软件在应用环境和功能方面的主要发展时提出的。

它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管理学》第六版 周三多 第五章思考题

《管理学》第六版 周三多 第五章思考题

第五章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课后思考题一、在管理道德方面,存在哪些基本观点?各种观点的要义和区别何在?答:1、功利主义道德观这种观点认为,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这是一种完全根据行为结果即将获得的功利来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道德观。

2、权利至上道德观这种观点认为,能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行为才是善的。

所谓基本权利就是人权,只要是人就应当平等地享有人的基本权利。

3、公平公正的道德观这种观点认为,管理者不能因种族,性别,个性,个人爱好,国籍,户籍等因素对部分员工歧视,而那些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向员工支付薪酬的行为是善的。

4、社会契约道德观这种观点认为,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

这种道德观实质上是功利主义道德观的变种。

既不符合权力至上的道德观,更不符合公平公正道德观的基本原则,但却能大幅度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

5、推己及人的道德观这种道德观最求的结果不是经济利益,而是“无怨”和“和为贵”,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合作,和谐和双赢的结果。

以上关于道德观的划分只是理论上的分类。

实践中,无论组织或个人往往是根据具体事情和具体情况综合运用的,不可能“从一而终”。

二、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哪些特征?答:1、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权益的一种手段,而且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项任务。

2、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

有时,为了社会整体的利益,甚至不惜在短期内牺牲组织自身的利益。

3、合乎道德的管理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善于处理组织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也善于处理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及一般员工内部的关系。

4、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组织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人。

5、合乎道德的管理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

6、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自律的特征。

7、合乎道德的管理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管理学_原理与方法(第六版、周三多)练习题与答案

管理学_原理与方法(第六版、周三多)练习题与答案

管理学练习题及答案(周三多)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一、名词解释1、管理2、管理职能3、“科学管理”4、霍桑试验5、系统管理理论6、权变管理理论7、“管理科学”二、单项选择1、下列哪位管理学者提出“管理就是决策”的主张(1.A )A、赫伯特·A西蒙B、彼得·F·德鲁克C、弗雷德·E·费德勒D、弗里蒙特·E·卡斯特2、管理的核心是(2.C )A、处理组织内部资源的稀缺问题B、处理与组织外部的关系C、处理各种人际关系D、处理组织内部与组织外部的一致性关系3、管理具有与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相联系的一面,这里是指(3.B )A、管理的自然属性B、管理的社会属性C、管理的科学性D、管理的艺术性4、管理者必须因地制宜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这里强调的是(4.B )A、管理的科学性B、管理的艺术性C、管理学的历史性D、管理学的实用性5、“X—Y”理论的代表人物是(5.A )A、麦格雷戈B、赫兹伯格C、梅奥D、马斯洛6、社会合作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6.C )A、法约尔B、西蒙C、巴纳德D、卢桑斯7、系统与权变理论把人看作是(7.D )A、经济人B、社会人C、自我实现人D、复杂人8、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8.B )A.巴纳德B.西蒙C.卡斯特D.卢桑斯三、多项选择1、管理的二重性是指(1.AB )A、管理的自然属性B、管理的社会属性C、管理的科学性D、管理的艺术性2、下列关于管理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有(2.ACE )A、管理过程和管理职能是统一的B、管理过程和管理职能是分离的C、管理过程是动态中的管理D、管理过程中静态中的管理E、管理过程也是信息变换的过程3、管理学具有以下特征:(3.ABCD )A、一般性B、综合性C、历史性D、实用性E、艺术性4、从科学的定义上讲,存在管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4.AE )A、必须是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B、必须是具有盈利动机的集体活动C、必须是正式组织D、必须是非正式组织E、必须具有一致认可的、自觉的目标5、赫兹伯格理论中的“双因素”是指(5.AB )A.保健B.激励C.X理论D.Y理论6、以下哪些内容是法约尔提出的管理原则(6.ABD )A.统一指挥B.统一领导C.职能管理D.人员的团结7、“行为科学”的代表人物是(7.BC )A.德鲁克B.马斯洛C.麦格雷戈D.西蒙8、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8.AB )A.泰罗B.法约尔C.梅奥D.李嘉图四、填空1、管理二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学第六版周三多思考题完整版

管理学第六版周三多思考题完整版

管理学第六版周三多思考题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第二章人类活动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人类活动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1、具有目的性,人类活动是经过大脑思考,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

2、有依存性,人从来就不是孤立的个体,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适应和改造外部环境去取得必须的资源,必须通过个人或集体的劳动为自己或他人提供需要的产品和劳务。

3、有知识性,人类活动能从自己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只是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烦人知识体系。

人类活动的上述三个特点为人类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有人类的地方就一定有人类活动,有人类活动就一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管理实践,所以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

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管理的特征: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各项管理职能都有自己独有的表现形式,每一项管理工作一般都是从决策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

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决策,开始又一轮新的管理循环。

如此循环不息,把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创新在这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分析管理二重性的基本内容。

管理二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是由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又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又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学》第六版-周三多-第十五章思考题1

《管理学》第六版-周三多-第十五章思考题1

第十五章激励一、说明激励的过程及动因。

答:动因包括内因和外因。

激励理论是建立在对人的运动规律的认识基础之上的。

人的运动形式主要分为两大类: 生命运动和思维运动。

二、理解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涵, 谈谈对实际工作的启发。

答: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两个基本论点。

1.人是有需要的动物, 其需要取决于它已经得到了什么, 还缺少什么, 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影响行为。

2、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 某一层次得到满足后, 另一层次需要才出现。

马洛斯将需要划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企业员工来说, 他是员工, 但首先他是一个社会人, 那么他的需求一定也不外乎上述五级需求, 想要在工作中激发员工的热情, 让员工最大程度最高效率的发挥主观能动性, 实现最高的价值, 那么就要想法设法的去尽可能满足员工的需求, 从企业利益和道德规范上来说, 当然不是满足所有的要求, 作为管理者, 必须学会了解员工最迫切的需求, 通过最迫切的需求来进行激励, 效果是最佳的, 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能够洞察到员工的需求, 这也是对管理者洞察力的考验。

三、解释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

答: 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比较全面的说明了各种理论的内容。

该模式的五个基本点是: 1、个人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的程度不仅仅取决于奖励的价值, 还受到个人觉察出来的努力和受到奖励概率的影响。

2.个人实际达到的绩效不仅仅取决于其努力的程度, 还受到个人能力大小, 以及对任务的了解和理解的程度的影响。

3.个人所应得到的奖励应当以其实际达到的工作绩效为价值标准。

4、个人对于受到的奖励是否满足以及满意的程度如何, 取决于受激励者对所获报酬公平性的感觉。

5.个人是否满意以及满意的程度将会反馈到其完成下一个任务的努力过程中。

综上所述, 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是对激励系统的比较全面和恰当的描述, 它告诉我们, 激励和和绩效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管理学》第六版-周三多-第十五章思考题

《管理学》第六版-周三多-第十五章思考题

《管理学》第六版-周三多-第十五章思考题————————————————————————————————作者:————————————————————————————————日期:第十五章激励一、说明激励的过程及动因。

答:动因包括内因和外因。

激励理论是建立在对人的运动规律的认识基础之上的。

人的运动形式主要分为两大类:生命运动和思维运动。

二、理解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涵,谈谈对实际工作的启发。

答: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两个基本论点。

1、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其需要取决于它已经得到了什么,还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影响行为。

2、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次得到满足后,另一层次需要才出现。

马洛斯将需要划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企业员工来说,他是员工,但首先他是一个社会人,那么他的需求一定也不外乎上述五级需求,想要在工作中激发员工的热情,让员工最大程度最高效率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最高的价值,那么就要想法设法的去尽可能满足员工的需求,从企业利益和道德规范上来说,当然不是满足所有的要求,作为管理者,必须学会了解员工最迫切的需求,通过最迫切的需求来进行激励,效果是最佳的,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能够洞察到员工的需求,这也是对管理者洞察力的考验。

三、解释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

答:波特和劳勒的激励模式比较全面的说明了各种理论的内容。

该模式的五个基本点是:1、个人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的程度不仅仅取决于奖励的价值,还受到个人觉察出来的努力和受到奖励概率的影响。

2、个人实际达到的绩效不仅仅取决于其努力的程度,还受到个人能力大小,以及对任务的了解和理解的程度的影响。

3、个人所应得到的奖励应当以其实际达到的工作绩效为价值标准。

4、个人对于受到的奖励是否满足以及满意的程度如何,取决于受激励者对所获报酬公平性的感觉。

5、个人是否满意以及满意的程度将会反馈到其完成下一个任务的努力过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学第六版周三多思
考题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人类活动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
人类活动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
1、具有目的性,人类活动是经过大脑思考,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

2、有依存性,人从来就不是孤立的个体,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适应和改造外部环境去取得必须的资源,必须通过个人或集体的劳动为自己或他人提供需要的产品和劳务。

3、有知识性,人类活动能从自己过去的实践中学习,从前人的经验中学习,并能把学到的只是加以记忆,积累,分析和推理,从而形成人类独有烦人知识体系。

人类活动的上述三个特点为人类管理实践提供了客观条件,有人类的地方就一定有人类活动,有人类活动就一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管理实践,所以管理实践与人类历史一样悠久。

何谓管理?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管理是管理者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

管理的特征:
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
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
4)协调是运用各种管理职能的过程
管理活动具有哪些基本职能?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各项管理职能都有自己独有的表现形式,每一项管理工作一般都是从决策开始,经过组织,领导到控制结束。

各职能之间同时相互交叉渗透,控制的结果可能又导致新的决策,开始又一轮新的管理循环。

如此循环不息,把工作不断向前推进。

创新在这管理循环之中处于轴心的地位,成为推动管理循环的原动力。

分析管理二重性的基本内容。

管理二重性是指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管理是由许多人进行协作劳动而产生的,是有效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具有同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管理又体现着生产资料所有者指挥劳动、监督劳动的意志,因此,它又有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一个有效的管理者需要扮演哪些角色?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管理者扮演这三种角色时,必须具备以下这三种技能:
1)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成功的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分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

各行各业的管理工作有着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为了实现本单位的既定目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职能进行着任务,资源,职责,权力和利益的分配,协调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当然管理工作也有着它的特殊性,有多少种不同的社会组织就会有多少种特殊的问题,也就会有多少种解决这些特殊问题的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也就行成了各种不同门类的管理学。

但是,这些专门管理学中又都包含着共同的普遍的管理原理和管理
方法。

所以,管理学是以各种管理工作中普遍使用的原理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的。

研究方法基本上有三种:1)归纳法2)实验法3)演绎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