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欧盟贸易关系的战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欧盟贸易关系的战略研究
反倾销调查问题。依照世界贸易组织的最新统计,我国是世界上出口产品受到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自1978年以来,差不多有2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了422起反倾销调查,而其中欧盟占90起,排名第一。此外,欧共体也是对我国出口产品第一家提出反倾销调查的经济体。在欧盟的反倾销法中对我国的国有企业存在明显的鄙视,认定国有企业享受政府的补贴,不同意相关企业提供的成本数据,而采取所谓的按照市场经济第三国同类产品成本的方法来判定与推算我国产品的倾销事实与幅度。
单方面的数量限制问题。1994年颁布了对从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的产品进行配额治理的方法,以欧盟统一的配额治理取代了国别限制,提高了数量限制的力度。对我国出口欧盟的鞋、陶瓷器皿等七大类最优竞争力和进展潜力的商品设置了进口数量限制。
非关税壁垒问题。在我国向欧盟出口的部分农产品中,通过农药残留等技术标准限制我国部分农产品对欧盟的出口,如1996年停止了从我国进口禽肉和部分水产品。
普惠制问题。1980年欧共体给予我国出口产品以普惠制待遇,促进了我国对欧共体的产品出口。然而欧盟于1995年开始分三个时期实施为期十年的新普惠制度,旨在限制竞争力强的国家和地区享受这一待遇,只提供给最穷的进展中国家。我国被列入第二类国家即属于竞争力较强的国家,被划在不再给予普惠制待遇的范畴内,我国的部分产品差不多在第一个时期(1995—1998年)中毕业,如我国出口产品在第二时期(1999—2001年)中的规模连续扩大,有可能导致国家毕业。
市场准入问题。市场准入是欧盟手中持有的一个重要的谈判筹码,以正在逐步扩大的欧盟市场的开放为条件,来换取对方国家开放市场。欧盟的贸易壁垒法规是采取市场准入措施的差不多法规,据此欧盟能够单方面地临时停止其所承诺履行的义务,单方面采取提高进口关税、实施数量限制的措施,作为向对方开放市场的要价。
上述问题相信会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制度性框架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
我国与欧盟贸易的进展,除了地缘及历史上的缘故之外,还在专门大程度上受以下几方面的因素阻碍:
1.企业开拓市场的成本。区域性经济集团的进展水平是阻碍市场开发成本进而构成阻碍我国对欧盟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欧盟在没有实施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之前,其各个成员的国内市场相对来说是比较狭小的,加上各国市场准入的规则不尽相同,关于我国的出口企业来说,市场开发成本较高,而所能获得的市场进展潜力又十分有限。因此,欧盟市场的吸引力长期以来远不如美国和日本那样诱人。当欧盟的进展进入一个高级时期,实现了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和市场准人要求,对我国的出口企业来说,不仅扩大了市场容量,更重要的是简化了市场进入的规则,降低了市场开发成本,提高了市场的吸引力。我国对欧盟出口自1997年以来的高度增长,反映出出口欧盟市场的成本随其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而下降在企业态度上
的转变。
2.区域经济集团的排他性程度。任何一种区域经济集团,总会在成员与非成员之间勾画出种种区别,构成一种排他性的制度框架。欧盟的封闭性特点较之单独的日本市场以及作为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的美国来说更为明显,从而阻碍了我国对欧盟贸易的进展。此外,欧盟组织的双层结构特点,也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对贸易的制约性。当欧盟成员国进口商品时,从爱护国内市场的角度动身,倾向于采取较为固定的欧盟规则;当出口商品时,一方面倾向于采纳灵活的成员国标准,能够在成员国之间获得竞争上的好处,另一方面还能够利用欧盟的出口指导政策,甚至市场准入政策,关心其出口产品的推进。这表现为一种区域经济集团,其行为较单一国家更为复杂,在坚持集团内部的利益均衡时往往会以牺牲外部利益为代价。因此,对非成员国来说,构成排他性,提高进入的成本以及形成不稳固的贸易环境。
3.贸易转移的干扰。欧盟内部各个成员的经济进展水平不同,产品结构不同,比较优势不同,然而却要实行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以及市场开放政策,这就必须以中等发达水平甚至是较为落后国家的水平,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依据。在敏锐的产品上,不同成员国的游说能力,如农产品利益集团,对相应的贸易政策就会发挥较大的作用,使非成员国在相应的产品出口上面对挑战。
二、促进对欧盟贸易的战略计策
(一)对我国与欧盟贸易关系的差不多判定。
第一,我国与欧盟贸易将在一个稳固的体制框架内获得积极的进展。我国差不多明确把欧盟作为出口的三个要紧市场之一,国内的相关政策及运行体制也纳入了这一差不多判定的轨道。欧盟推出了亚洲新战略,对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进行了重新定位,双边的贸易磋商机制差不多建立起来并通过了十多年的运行,证明是有效的。
第二,我国经济进展速度有望在“十五”期间保持较高的增长,出口竞争力连续提高,美国和日本市场潜力在近期内进展的空间受其国内经济运行状况的限制,国际经济形势与区域经济进展的这一差不多格局将有可能连续5—10年,从而提高了欧盟市场在我国进展出口贸易中的战略地位。
第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与欧盟的贸易关系提供了国际化规则的框架,有利于克服欧盟实施的不正当贸易政策,然而也有可能会带来更为严峻的反倾销调查问题,前景要紧取决于双方的政策意愿,其结果直截了当阻碍我国对欧盟出口的进展。
(二)阻碍我国对欧盟贸易的因素。
第一,欧盟扩展的贸易转移效应。欧盟的扩张,不断地吸纳新的成员,就会不断地显现所谓的贸易制造与贸易转移,围绕欧盟市场的贸易格局就会不断地进行调整,对非成员国来说,确信是一种不利的因素。任何一种区域性经济集团,在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都会形成贸易机会上的落差,欧盟作为一种还在不断扩大之中的集团,也在所难免。从理论上讲,新成员与第三国在经济进展水平、经济结构、资源禀赋等方面越是相近,产生贸易转移和贸易制造的几率就越大,通过贸易实现的国际分工格局就会作出调整。在欧盟打算进展的新成员中,
在劳动力的比较优势、经济进展水平等方面都介于欧盟原有成员与我国之间,而且具有地缘上的优势,对我国的贸易进展构成了一定的竞争威逼。
第二,欧盟的战略目标在于我国的国内市场。欧盟视点转向亚洲,其中一个重要缘故确实是要进入我国市场。欧盟对华政策的转变要紧是由于21世纪全球经济的增长点向亚太地区转移,其中我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庞大的市场潜力是引起这种政策调整的决定性因素。从欧盟与我国经贸关系进展的主体内容来看,自1993年以来,欧盟跨国公司对华投资迅速增长,从投资项目、协议外资和实际投资等方面都较改革开放的前14年提高了10倍,在我国项目数、合同外资和实际投资三个方面所占的比重分别从2%的水平上升到5%、9%和8%的水平。
欧盟重视亚洲市场,其差不多利益在于进入我国国内市场,分享我国对外开放为发达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投资带动我国出口欧盟的机会并不大。据资料显示,欧盟在华投资的企业有15%完全没有出口,出口比重低于产值50%的企业占78%,超过50%的仅占7%。这显示出欧盟对华投资的差不多目标是我国的国内市场。据该报告援引的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的调查资料显示,欧盟在华投资企业的产品以中国国内市场为要紧市场的占59%,以欧盟为要紧市场的仅占19%。假如考虑到出口比例要求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会予以取消;欧盟投资带动向欧盟出口的比重还会下降。投资带动贸易的机会,专门是双边贸易的机会不是投资的主导方面,对提高我国向欧盟的出口作用有限。
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下述缘故造成的,一是我国国内市场是吸引外商投资的要紧动因;二是欧盟对内部市场的爱护或封闭性较高,导致对外投资的企业在市场选择方面形成了进入外部市场的倾向,这从一方面能够看出,作为一种区域性的经济集团,在内外部的市场上面,显示出爱护内部市场,扩张外部市场的倾向。这为我们在理论上认识这种区域性经济集团的特点提供了较好的佐证。
第三,欧元进入流通的潜在阻碍。欧元进入流通的最大受益方因此是欧盟各个成员国,最大受益领域是在欧盟内部市场。然而,欧元的启动为我国开展与欧盟成员国的贸易往来也制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欧元的全面启动为我国企业提供了贸易的便利。从技术上讲,一种统一的货币,不论其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如何,总是会比十多种货币具有贸易结算上的便利。
欧元汇率的稳固性会高于以往各国货币汇率的稳固性。在欧元启动之前,各国货币的汇率是以各国国内的经济为背景的,欧元启动之后,欧元汇率开始以欧元区的经济为背景;以国内经济为基础的汇率运行机制有可能会诱使各国出于国内经济的考虑调剂本国货币汇率,向外转嫁消极阻碍。而欧元汇率以欧元区国家的经济为基础,一方面是欧盟经济相关于各国经济会较为稳固,另一方面调剂欧元汇率有可能在各国间产生利益的此消彼长,汇率变动的可能性会由于内部的力量而抵消,从而保持较为稳固的趋势。这给我国与欧盟开展贸易往来提供了较为稳固的汇率环境。
欧元的成长会在多大程度上代替美元,参与国际结算货币的市场份额,都会为欧盟的贸易伙伴提供一种新的选择。增加欧元的贸易结算量,不仅对欧贸易,也会对其他国家的贸易结算带来稳固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