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障疫苗的免疫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保证疫苗的免疫效果
(湘西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目前,引起动物疫情的发生和流行的原因大多是由于免疫失败或动物群体免疫保护力较低造成的,注射疫苗仍旧是我国控制动物疫病最重要的手段。
因此,如何保障疫苗的免疫效果,切实提高动物的群体免疫保护力,对于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促进养殖业健康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们实际工作中,对动物免疫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动物、疫苗、免疫操作、免疫监测及饲养管理五个因素。
因此,从以上五个方面入手,综合分析,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就能使动物获得较强的免疫保护力,降低动物疫情的发生和流行的风险。
一、动物方面
1、动物种类和品种。
不同种类的动物,同种类不同品系对同一种病原的抵抗力不同。
因此,选择抵抗力强的品种或品系对抵御疫病的侵袭具有重要意义。
2、动物的健康状况。
预防接种的基本原理是将疫苗作为外来抗原引入动物机体内,然后动物机体通过一系列的免疫应答反应产生针对该抗原的免疫抗体,从而对该抗原引发的疾病产生免疫力。
只有在动物机体处于健康状况时上述免疫应答才能顺利、充分地进行,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
因此,在进行免疫接种前应对动物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对于患有疾病、营养不良消瘦、处于妊娠期特别是妊娠后期、因饲养管理条件改变而处于应激状态的动物应暂缓接种疫苗,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待病愈、健康状况良好后再进行预防接种。
3、饲养方式。
目前,我国动物的饲养主要是集约化和散养两种方式。
集约化饲养的动物群相对固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病原在不同群之间的传播,此外技术力量及思想重视程度都较散养户高,因此集约化饲养的动物免疫力要比散养动物高。
二、疫苗方面
1、疫苗的选择。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疫苗种类繁多,同一类产品有不同的厂家,一方面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但同时也有可能存在鱼目混珠的情况,给选购合适的疫苗增加了难度。
因此,用户在选择疫苗时国家要求强制性免疫的病种应选用主管部门提供的政府采购疫苗,其他非强制性免疫病种应根据各自实际和经验选购。
同时要注意购买的疫苗应该是由国家兽医科研单位研制经实践证明免疫性能良好,而且生产企业要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GMP认证,进口疫苗应选择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并有中外文说明的。
此外还应当选择包装完好的产品,不要购买无标签、包装瓶和瓶盖破损、生产日期及保质期标注不明、无详细说明书的产品,如果瓶
内疫苗性状与说明书上所述不符的也尽量不要购买。
在疫苗的选择上还应注意是选择单联苗还是选择多联苗,一般来说单联苗的免疫效果优于多联苗。
但也不能都选用单联苗,一方面会增加工作量和养殖成本,另一方面也会给接种造成较大的应激反应而影响其生产性能。
在生产实践中应根据本地区和疫病流行情况制定最佳的免疫程序,一般来说对于该地区发生和流行面以及危害程度较大的疫病尽可能采用单联苗。
2、疫苗的运输及储存。
疫苗的保存条件分为常温、冷藏、冷冻三种,不同的疫苗应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在相应的条件下保存才能不影响其质量,如果需要冷藏或常温保存的疫苗因为温度过低导致冻结或需要冷冻保存的因为温度过高而发生融化都会影响其保持斯,导致效力降低,甚至完全失效。
因此,不管是运输过程中还是在储存时都应当密切注意环境的温度变化,对于未按照要求保存的疫苗最好不用。
3、疫苗的接种方法。
疫苗的接种方法包括群体接种和个体接种两种,群体接种如气雾免疫、饮水免疫和投食免疫等。
个体免疫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滴鼻、点眼、刺种等。
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如群体接种省时省力,节约成本,但其免疫效果不均衡,个别个体不能产品足够的免疫力;个体接种使每个个体都能接受足够的免疫量,但费时费力,成本较高。
因此,应根据疫苗的说明书的要求和自身的实际情
况选择接种方式。
此外,在接种时应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操作不当对免疫效果的影响。
如在接种前应对所用器具如针头、针管等进行蒸煮消毒,需要稀释的疫苗应根据每瓶分装量,按照说明书要求用规定的稀释液稀释到规定的倍数,且稀释的药液当天用完,隔日不能使用;在注射接种时吸药针头和注射针头分开,避免污染药液,注射时应足量注射,避免“打飞针”造成药液流失;注射后避免按压注射部位,防止药液可能会由针眼流出。
三、免疫程序方面
免疫程序又称免疫计划,就是根据当地疫情、动物机体状况、现有疫苗的性能,为使动物机体获得稳定的免疫力,选用适当的疫苗,安排在适当的时间给动物进行免疫接种。
在制定免疫计划时,应根据疫病的流行特点及规律、动物的年龄和用途、幼龄动物母源抗体水平以及疫苗的种类、性质和接种途径等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
1、母源抗体水平对免疫程序的影响。
母源抗体是幼龄动物经血液循环或初乳等途径由母体获得的对某些疾病的抵抗能力,该项抗体一方面能使动物避免一些疫病的侵袭,另一方面也会给疫苗接种带来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一些弱毒疫苗。
如果在母源抗体水平较高时接种,会有大量的接种疫苗被母源抗体中和而减少抗原的有效量,从而降低针对该病
原的抗体水平;但是如果母源抗体较过低时才开始接种疫苗又会有一段时间内抗体水平较低,形成所谓的“空白期”,因此,接种疫苗时最好依据是免疫监测结果、有关专家或厂家推荐的免疫时间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种类的母源抗体的水平及半衰期不同,即使同一种抗体其在不同动物体内的水平也不尽相同。
比如雏鸡的母源抗体一般在出壳后3-5天内达到高峰,而后迅速下降,半衰期4.5天左右,高母源抗体17-21天左右即丧失对鸡的保护力,低母源抗体10-14天即丧失保护力。
因此,了解动物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选择最佳的接种时间对提高动物免疫力有重要的意义。
2、多种疫苗或多次免疫时间对免疫程序的影响。
如果同一时间需要接种两种以上疫苗时,或同一类疫苗需要多次接种时,要考虑疫苗之间或多次接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只有疫苗间在引起免疫反应时互不干扰或有相互促进作用时,才能同时接种。
如果互相间有抑制作用,则不能同时使用,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四、加强免疫监测。
1、加强免疫前、后的免疫监测。
免疫监测一般是采用免疫学方法测定免疫动物群血清抗体的平均滴度,比较接种前后滴度升高的幅度及其持续时间来评价动物的保护力或疫苗的免疫效果。
通过免疫监测结果还可以评价疫苗的选择是否合理、免疫时机的选择是否合适、接种剂量是否准确等。
在免疫的同时选择良好的监测手段,建立和执行可行的免疫监测程序,来优化免疫程序并确保免疫效果,才能最终达到控制疫病的目的。
目前,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化验室具备较高的动物疫病免疫抗体检测能力和免疫效果评估水平,能很好的为全州广大养殖户服务。
2、监测采样。
采样的最佳时间应根据不同病种有所不同。
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免疫注射21天后采集血清样,每场(村)不少于30份;口蹄疫免疫注射猪28天后、牛羊21天后采集血清,每场不少于20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注射28天后,猪瘟免疫注射后21天,每场不少于20份样品。
五、加强免疫后的管理工作。
接种疫苗后,要加强对动物的饲养管理,减少应激因素对动物的影响。
疫苗接种后一般经过1-2周的时间机体才能产生一定的免疫力,因此这期间需要做好更为细致的管理工作。
免疫副反应的处理方法。
产生免疫副反应的因素有动物内在因素(寄生虫、潜伏疾病、机体对疫苗的过敏)和外在因素(强烈日光照射、长途运输、疫苗的低温注射、消毒不严、操作不规范)。
个别动物会出现轻度的精神萎靡不振、不安、食欲减退和体温升高等情况,一般可自行减退或消失。
严重的可出现气喘、呼吸加快、眼结膜充血、发抖、皮肤发紫、口吐白沫、时常排粪、后肢不稳或倒地抽搐等急性反应。
对策:做到科学驱虫、尽量避免外来应激因素(强烈阳光、长途运输、低温疫苗)的影响。
发生后对症治疗,紧急皮下注射肾上腺素,肌肉注射地塞米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和5%-10%的葡萄糖注射液,必要时结合一些抗菌素药物,防止其他疫病感染,也可适当灌服一些红糖或白糖水以缓解病情。
如出现心脏衰竭、皮肤发绀可注射安钠咖类强心药物,同时注意保温、通风和给予充足干净的饮水。
因此,免疫时要做到“三必须三不能”:“三必须”一是必须对防疫器械进行严格消毒,大家畜做到一畜一针;二是必须严格按照免疫技术相关规程进行操作;三是必须在对动物进行免疫接种后注意观察和及时发现副反应并及时进行治疗。
“三不能”一是不能在动物的病、瘦弱或不明原因减食时进行接种;二是不能对怀孕后期的动物进行接种;三是不能使用破损或过期无效的疫苗对动物进行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