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全”的语义指向研究

合集下载

语义指向问题研究综述

语义指向问题研究综述

关键 词 : 义指向 ;综述 ;价值 语 语义 指 向指 的 是某 ~ 结构 成分 在 语义 上 与哪 个 结构 成 分发 生 联 系 ,现代 汉语 的语 义指 向研 究集 中在补 语 、状 语 、定 语 ,尤 其
是副 词 的语义 指 向上 。


什 么是语 义指 向
语 义 有 多 个 层 面 , 汉 语 句 法 研 究 中 所 关注 的 语 义 问 题包 括 格 和 语 义 角色 、语 义 关 系 、语 义 特 征 、语 义 指 向等 等 ( 陆俭 明
二 、语义 指 向研 究概述
“ ”。 喝
目前 国内对 语义 指 向问题 的研 究 也是 多 数把 语 义 的理论 集 中 4 指 向另 一定 语 。如 :他 简 直是 个十 全 十美 的好 人 。 “ 全 ) 应用 在 语法 研 究方 面 ,而 语义 指 向理 论应 用 在语 法 方面 的研 究 , 十 美 ”指 向另一 定语 “ ”。 好 也 多数集 中在对 一 些语 法现 象 的研 究 层 面上 ,主 要 目的 是发 现 它 5 同 时指 向主 语 和 宾语 中心 语 。如 : 他 有 当将 军 的希 望 。 ) 们 的句法 结构 关系 和语 义 结构关 系 。 “ 当将 军 ”同 时指 向 “ ”和 “ 望 ”。 他 希 1 对 状语 语义 指 向的描 写 . 三、语 义指 向分 析价 值 关于 状 语语 义 的指 向,结 合众 多语言 学 家 的研 究成 果 ,大 致 随着 汉语 语法 的发展 和 曰益 完善 ,语 义 指 向的研 究 也受 到越 来 越 多 的人们 的重视 ,研 究 成果 也层 出不穷 , 以陆俭 明先生 为代 有 以下几 种 : 1 指 向动词 的 宾语 , 如 :咱们 热 热地 来 壶茶 喝 ,状 语 “ 热 表 的语 言学 家们 把语 义指 向的价值 为 以下六 点 : ) 热 地 ”指 向动词 “ ”的宾语 “ ”。 喝 茶 1可 以进一 步帮 助分 化歧 义句 式 ; . 2 为解 释某 些语 法现 象提 供 了一种 新 的角度 ; . 2指 向介词 所 修饰 的 成分 ,如 :在美 国、英 国、澳 大利 亚 , ) 全 都爆 发 了大 规模 反 战示 威 。状语 “ 都 ”指 向介 词 “ ”所 修 全 在 3 可 以进 一 步 帮助 分析 句 子 的语 义 结 构 ,揭 示 语 义 结构 特 . 饰 的成分 “ 国、英 国 、澳大 利亚 ” 。 美 点; 3指 向主语 ,如他 高 高兴 兴地 跑 了过 去 。状 语 “ 高 兴兴 ” ) 高 4 可 以帮助 揭示 某些 句法 结构 的语法 意 义 ; . 5 可 以帮 助 说 明某些 语 言单位 具备 不具 备某 种语 法 功 能的规 . 指 向主语 “ ”。 他 ’ 4 指 向谓语 中心 ,如 :我 轻轻 地 走 了 出去 。 “ ) 轻轻 地 ”指 向 律 ; 6 有 助于 开阔语 法研 究 的思 路 ,拓 宽语 法研 究 的视野 。 . 谓语 中心 语 “ ” 。 走 5 指 向定 语 。如 :家 里 家 外 的事 儿全 是 她 一 个 人 在 忙 活 。 ) 语义 指 向研 究可 让 我们 思考 很 多 问题 ,而 这些 问题 都将 会把 “ ”指 向定 语 “ 全 家里 家 外 ”。 语 法 研 究引 向深 入 ,帮助 我 们揭 示 出一 些 意想 不到 的语 法规 律 , 6 指 向 补 语 。 如 : 张 三 没 有 打 死 人 。 “ 有 ” 指 向补 语 从而 丰富 我们 的语法 研 究规律 ,拓宽我 们 的语法 研究 的视 野 。 ) 没

现代汉语范围副词次类划分和语义指向研究

现代汉语范围副词次类划分和语义指向研究

现代汉语范围副词次类划分和语义指向研究作者:王艳梅来源:《科技资讯》2016年第02期摘要:副词包括情态副词、语气副词、时间副词和范围副词等,其中范围副词虽然数量较少,但在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上却更为复杂。

我国的汉语言专家早在十九世纪末就对范围副词开展了研究工作,并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对其研究在方向和内容上也不断深入和细化。

本文基于语义指向的理论与方法,以范围副词在语义和功能上的特点为依据,对范围副词的界定、次类划分、语法功能和语义指向等问题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和探讨,希望能够令读者对范围副词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现代汉语;范围副词;次类划分;语义指向;语义结构中图分类号:H14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1(b)-0000-00范围副词数量较少(不同学者从不同标准出发所认定的范围副词存在细微差别),在副词内部中是一个占比较小的类别。

但在对副词的研究中,它所占的比例却越来越高,这是因为在语法功能、语用效果和语义特征等方面,它具有其它类别副词所不具备的特殊性。

一百多年来,人们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范围副词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在宏观上,将范围副词作为一个整体,对其语义指向、语法功能、性质和分类等方面所存在的共性和差别进行探讨;在微观上,则对其个别成员,如“仅、才、只、都、全”等典型范围副词,在句法、语义、使用条件和范围等方面,进行全面和细致的研究。

1 范围副词的概念及界定1.1 范围副词的界定副词在句子中是表示行为或状态特征的一类词,用以表示时间、地点、程度和方式等概念,它能够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甚至全句。

汉语言研究者很早就对副词进行了各种类别的划分,其中范围副词作为副词中的一个小类,近年来成为相关学者探讨的热门话题之一。

人们对范围副词的理解和认识存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数量副词、表数副词、范围和数量副词、表示范围的副词等等,最终对范围副词的界定形成了大体的共识。

现代汉语语义指向研究

现代汉语语义指向研究

现代汉语语义指向研究语义指向研究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成型于80年代。

所谓语义指向是指在句法结构中,句法成分之间有一定的方向性和一定目标的语义联系。

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一语法现象,这种分析手段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法。

语义指向分析给我们揭示了句子成分之间,尤其是句法平面上间接成分之间的各种语义联系,证明了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的不一致性,从而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和解释语法现象。

因此,对现代汉语语义指向进行研究,对于更好地了解、学习现代汉语以及从事汉语教学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语义指向类型研究意义句法结构是句法形式和语义内容的统一体。

对句法结构不仅要做形式分析,例如句法层次分析、句法关系分析以及句型分析等,还要做种种语义分析。

对句法结构的语义分析越全面越深刻,就越有可能对句法形式的各种现象给以科学合理的解释。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主要是指语义关系、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三种分析法。

本文主要以现代汉语为例从语义指向的概念、语义指向的类型以及语义指向的研究意义等方面来论述语义指向分析法。

一、对有关概念的阐释及定性所谓语义指向是指在句法结构中,句法成分之间有一定的方向性和一定目标的语义联系。

成分所联系的方向叫“指”,成分语义联系所指向的目标叫“项”。

如“我砍累了”中的“累”所联系的方向是“指”,所指的“项”是主语“我”。

“指”可以分为单指和双指。

单指是指所联系的语义是一个,双指是指所联系的语义成分是两个。

如:我们打赢了球。

其中的“赢”只单指前面的“我们”。

又如:这些电影我们都看过。

其中这个“都”既指向前面的“这些书”,也指向前面的“我们”。

“项”分为单项和多项。

单项是指语义成分只指向一个成分。

多项是指语义成分指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分。

二、语义指向的类型(一)从“指”和“项”的角度来观察语义指向1.单项单指(1)学生们互相学习。

(“互相”单指前面的“学生们”)(2)他一共卖了三本书。

《红楼梦》范围副词“全”的句法及语义指向分析

《红楼梦》范围副词“全”的句法及语义指向分析

《红楼梦》范围副词“全”的句法及语义指向分析本文运用语义指向理论,对《红楼梦》全书中总括范围副词“全”进行了穷尽式的考察和分析,并对其语义指向进行了分类和总结。

标签:《红楼梦》总括范围副词全语义指向一、引言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是一个句法结构中同时并存的两种结构关系,两者之间既有对应关系又非一一对应。

其不对应的表现之一就是句子的组成单位之间从句法结构关系上看是直接成分关系,而从语义结构关系上看并非直接语义关系。

句法成分之间这种语义上的联系就是语义指向。

以中古时期新兴起的一个范围副词“全”为例:其句法功能是充当状语,主要修饰动词,也可以修饰介词短语等。

表示所指的范围内无例外,和“都”相近。

而其语义指向的成分却不是单一的,是多元的。

通过对“全”字的句法及语义指向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句法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结构(深层结构)之间存在的联系及矛盾。

在研究中,我们使用的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由俞平伯校点,启功注的本子。

通过穷尽式的考察,《红楼梦》中副词“全”共出现了85次。

下面将运用语义指向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二、“全”的语义分析《红楼梦》中总括范围副词“全”的语义指向可以分为前指、后指、兼指和虚指四大类。

下面一一举例说明。

(一) 前指1.指向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这一类用法在《红楼梦》中最多。

1)指向名词(1)贾政正在诧异,听见里头又闹,急忙进来,见宝玉又是先前的样子,口关紧闭,脉息全无。

(第一百十六回,1277页)(2)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阴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

(第五十八回,645页)(3)我们本房的事里头全归于你,都要按理而行。

(第一百二十回,1329页)(4)以后芳官全要你照看他。

他或有不到的去处,你提他。

袭人照顾不过这些人来。

(第六十二回,694页)(5)况素日全亏贾珍周济,此时又是贾珍作主替聘,而且妆奁不用自己置买;贾琏又是青年公子强胜张家;遂忙过来与二姐商议。

关于范围副词语义指向偏误的考察及分析

关于范围副词语义指向偏误的考察及分析

所研究的就是词语在句法结构 中的语义指归性。”
语 义指 向有很 多类 型 , 其 中研 究 得较 为成 熟 的有 状
语 的语 义指 向 、 定语 的语 义 指 向 、 补 语 的语 义 指 向
等 。而本 文将从 留学 生在 范 围副词语 义指 向方 面 出
律。如今 , 愈来愈多的专家学者依托语料库或 以调
自觉 地 对 目的语 的偏 离 , 是 以 目的语 为标 准 表现 出
来 的错误 或 不完 善 之处 。这 种 错误 是 成 系统 的 、 有 规律 的 , 反 映 了说 话人 的语 言能力 。” 偏误 分析 是对 学 习 者在 第 二 语 言 习得 过 程 中所 产 生 的偏 误 进 行 系 统 的分 析 ,从 而 了解 第 二 语 言 习 得 的过 程 与规
确地指出 : “ 所 谓 语 义 指 向 就是 指 句 中某 一 成 分 在 语 义上 跟 哪个 成分 直 接相 关 。简 单地 说 , 语 义指 向
偏 误 分 析理 论 是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中 的一 个 重 要 理论 。“ 偏误 是 指第 二语 言 学 习者 在使 用 语 言 时不
采用 自然与非 自 然两种方式收集 , 共收集样本资料
作者简介 : 李 明( 1 9 8 9 一 ) , 女, 辽 宁阜新人 , 辽宁 大学汉语 国 际教 育学院研 究生。
201 3 -0 5-2 7
H0 3 0 A
7 6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O l多
8 6 份。本文在分析时 , 大部分采用此次调查收集 的 偏误 , 个别借鉴研究文章 。
( 一) 误 代偏 误
误 代 偏 误 是 指 留学 生 在使 用 某 一 范 围副 词 造

语义指向分析法经典例子

语义指向分析法经典例子

摘要:随着三个平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语义指向研究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语义指向是属于语义平面的研究内容,它涉及的内容很多。

本文首先阐述了语义指向分析的相关内容,然后结合语境因素讨论了动态语义指向分析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语义指向分析动态语义指向分析方法应用随着语法研究从描写到解释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语义指向分析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语义指向分析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讨论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讨论研究的内容涉及许多方面。

整体看来,主要是围绕两个大的线索进行探索:一是从理论上对语义指向本身进行探讨;二是运用语义指向分析法对具体的语言事实进行分析。

本文的内容也包括上述两个大方面:在理论方面,对语义指向分析产生的理论基础及其语义指向的类型等问题加以探讨;在应用方面,主要针对语义指向分析中的一个类型――动态语义指向分析展开论述,同时运用了语境和语用学的有关理论。

一、语义指向分析产生的理论基础语义指向是语法的语义平面讨论的内容,这一研究方法的形成显然与学界对语义分析的重视分不开。

我国汉语语法研究自第一部语著作《马氏文通》出版到上世纪50年代初,基本上走的是传统语法学的路子,注重意义,而不重视形式。

上世纪50年代起,受到美国结构主义语法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先后出现了一大批成功运用描写语法学理论和方法的论著。

但是同时人们逐渐认识到结构主义语法分析方法重形式轻意义的倾向,意识到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重要性,句法结构中的语义问题逐渐成为人们自觉思考的理论问题。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语法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得到了共识。

熙很好地贯彻了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总结出了:“真正的结合是要使形式和意义互相渗透。

讲形式的时候能够得到语义方面的验证,讲意义的时候能够得到形式方面的验证。

”[1]与此同时,胡裕树、范晓进一步提出:“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全面地、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互相兼顾地结合起来。

范围副词“都、全、尽、净”句法、语义研究

范围副词“都、全、尽、净”句法、语义研究

范围副词“都、全、尽、净”句法、语义研究本文以CCL语料库为主要语料来源,通过考察语料中的相关用例,探究“都”类单音节范围副词“都、全、尽、净”在句法、语义、语用三方面使用的异同,这些异同主要体现在:修饰对象的词性、句中位置、语义指向的单位及句法成分、语体、句类等方面。

标签:“都、全、净、尽” 句法语义语用“都”类单音节范围副词是现代汉语表总括性范围副词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括性范围副词表示其语义所及的对象全部具有被谓语描述的性质,即总括对象在某方面特点相同。

前人对现代汉语总括性范围副词多有研究,但是根据其依据的标准不同,对总括性范围副词小类的划分也不相同,朱德熙(1982)、吕叔湘(1980)、杨树达(1930)、张斌(2005)、李运熙(1993)、张亚军(2002)、杨荣祥(2000)、肖奚强(2003)和张谊生(2001)等都对其进行命名和划分,“都、全、尽、净”四个单音节范围副词在多数分类中均被提到。

因此本文以上述四个单音节“都”类范围副词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句法、语义及语用三个层面的具体用法及其差异。

首先考察“都、全、尽、净”在不同词典中的释义,如下表所示:通过上表,我们发现“都、全、尽、净”的含义基本相同,根据汉语经济性原则,表示相同意义的四个词可以在语言系统中共存,必然有其不同之处。

下文将对其进行表里值三方面分析,探究其超越词典意义的具体用法。

一、“都、全、尽、净”的句法分布关于范围副词“都、全、尽、净”的句法分布的研究相对较少,马真(1983)探讨了“都/全”所总括对象的位置,徐杰(1985)分析“都”类副词的总括对象及其隐现、位序问题。

本部分从副词修饰对象的词性及在句中出现的位置这两方面进行探讨。

范围副词修饰谓词性的词或短语是其常见用法,同时也有修饰数量词及代词的不常见用法。

(一)“都、全、尽、净”修饰对象的词性(1)到处都静悄悄的。

(2)我们都同意你的意见。

(3)幼儿园的小朋友差不多都四岁。

副词才和就的语义指向研究修订稿

副词才和就的语义指向研究修订稿

副词才和就的语义指向研究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副词“才”和“就”的语义指向研究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学号:姓名:方皓玥指导老师:刘伶俐摘要:“才”和“就”是现代汉语使用频率较高且在用法上有所联系和区别的副词,因此针对“才”和“就”的义项作为切入点,进行语义指向分析,并进行对比,得出:副词“才”在表示“刚刚”、“量多”、“表示强调或肯定”、“表示只有在某种情况或者由于某种原因产生的结果”时为前指;表示“事情发生或结束得晚”、“只,仅仅”、“量少”时为后指。

副词“就”在表示“强调事情很早已经发生”、作为范围副词时限制范围义和“就”前动词/名词有联系、加强肯定的“就+动/形”结构,强调主语已符合谓语所提要求时为前指;“立刻,马上”、作为范围副词(一般情况下)、加强肯定的“就+是(在)”结构和“就+动”结构,表示意志坚决,不容改变、表示“承接上下文得出结论”时为后指。

副词“才”和“就”在限制范围量小时语义指向都为后指,而在其他情况下两者语义指向并不相同。

关键词:语义指向;副词;对比;才;就一、“语义指向”的界定汉语语法学界关于语义指向分析的产生有着比较一致的看法:语义指向分析产生于我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并且这对世界语言学来说是一个贡献。

那么什么是语义指向呢?这一点学术界亦有诸多论断,不过大体是一致的。

以下三个说法从不同方面对语义指向进行了说明:周刚(1998)在《语义指向分析刍议》中指出所谓语义指向就是指句子中某一个成分跟句中或句外的一个或几个成分在语义上有直接联系,其中包括了一般所认为的语义辖域。

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有一致又有不一致的现象。

即语义指向主要考虑句法上非直接成分之间所发生的语义上的直接联系。

[1]程树铭(2013)亦在相关论文中说明任何一个句子的组成成分之间总是同时并存着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

《孟子》总括范围副词语义指向分析

《孟子》总括范围副词语义指向分析
维普资讯
20 年 l 月 06 1
湖 北 经 济 学 院 学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u l fHu e iest f o o c ( ma ie n o il ce c s o ma b i o Unv ri o n misHu nt sa dS ca in e y Ec i S
关 系 可 能不 同 , 以即 使 同 一副 词 , 所 在不 同时 期 的 语义 指 向 也
《 子 》 “ ” 出 现 3 次, 中做 副 词 用 的 “ ” l 孟 中 胜 共 1 其 胜 有 1 例 。在 《 子 》 孟 中副 词 “ ” 作状 语 , 出 现 在谓 语 动 词前 。 胜 都 均 就 语义指 向而言, 词“ ” 是后指 的 , 副 胜 都 即指 向它 所 修 饰 的 谓
N v2 0 o .0 6 V0 . No 1 1 .1 3
第 3卷 第 1 1期
《 孟子 》 总括范围副词语义指向分析
李 玉娇
( 南 师 范大 学 中文 系 , 州 5 0 3 ) 华 广 16 2 摘 要 : 文运 用语 义 指 向 理 论 对《 子 》 一 类 副 词一 总 括 范 围副 词 进 行 了考 察 和 分 析 , 《 子》 本 孟 中 对 孟 中的 总括 范
4尽 .
《 子》 “ 共 出现 9 , 9 孟 中 皆” 8次 这 8例 均 出 现 于 主语 之 后,
谓 语 之 前 , 是 做 副 词 用 。就 语 义 指 向而 言,皆 ” 为 一 个 总 都 “ 作
《 子 》 “ ” 出现 2 孟 中 尽 共 2次 , 中做 副词 用 的 “ ” 5 其 尽 有 例 。 《 子》 在 孟 中副 词 “ ” 作 状语 。当它 修 饰 动词 谓 语 时 , 尽 也 它 的 语 义 指 向后 面 。 例如 : ( ) 弃其 学 而 学焉 1尽 () 信《 , 不如无《 》 2尽 书》 则 书 当它 修饰 名 词 谓 语 时 ,它 的语 义 却 指 向前 面 的 主语 。例

论协同副词的语义指向

论协同副词的语义指向

论协同副词的语义指向
自从出现以来,协同副词逐渐受到越来越多考生的关注。

协同副词的作用是强
调句子的结构和表达,为解释句子的意思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讨论协同副词的语义指向,并结合资格考试具体实例进行说明。

协同副词是指一类可以表示前后句子关系的词,它们能够准确地反映句子的意义,对论证段落进行划分和连接。

它们可以指引句子之间的关系,无形中也使句子变得更加连贯。

例如:尽管他说得很清楚,但没有人发现“尽管”这个协同副词,这就使得他的话语变得更加有力。

在考试的过程中,学生的作文往往需要经过协同副词的使用来达到更好的表达
效果。

举个例子,以论述文的形式来说明,假设要写关于环境污染的文章,其中的句子便可以如下写出,即: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而且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无可估量;尽管各地政府都在采取相应措施,但效果也还得等待。

通过使用协同副词“而且”和“尽管”,让文章更加连贯、对比明显,体现出句子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

由此可见,协同副词在资格考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考生需要特别注意协同副
词的应用。

它们可以使得句子变得更有可读性和连贯性,而且也可以帮助考生突出文章重点,以便使文章更深入浅出地阐述观点。

因此,考生在准备考试时要多关注协同副词,运用它们能够有效提升作文分数,达到更好的效果。

但是也要注意使用协同副词要依据句子的具体内容,过多的使用也可能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甚至会被专家的批改老师识别出来,因此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有分寸。

浅析副词“究竟”的语义指向

浅析副词“究竟”的语义指向

浅析副词“究竟”的语义指向作者:郝雪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33期郝雪(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摘要:副词的语义指向研究是语义指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究竟”是现代汉语中较常使用的副词之一。

本文针对评注副词“究竟”的语义指向情况进行考察,并从句法分布和语义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原因分析。

关键词:究竟;语义指向;句法分布;语义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098-02对于语义指向这一概念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按狭义的理解,语义指向是指句中某个句法成分与哪一个成分之间有语义联系;广义的理解,即“语义所指”,是指代词与先行词,以及空语类与名词成分之间的同指关。

本文所说的“语义指向”是按狭义讲的。

从理论上说,应该每个句法成分都有语义指向的问题。

可实际上,根据句法研究的需要,只有补语、修饰语(定语和状语)、谓语的语义指向值得考察。

(陆俭明,2005)在此之前,许多研究者围绕不同副词的语义指向从不同角度进行过研究,如陈永婳在他的硕士论文《试论现代汉语副词的语义指向》中就对《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副词的语义指向做了全面的考察和分类;也有的研究者着眼于一个常用副词,对其语义指向进行细致的研究,如周小兵、雷启良和汪兰就分别在他们的论文《表示限定的“也”和“就”》、《“分别”的语义指向和歧义问题》、《“相互”的语义指向和语义特征和语义特征》中对“也”、“就”、“分别”、“相互”等副词的语义指向做了深入的研究。

而现代汉语中,“究竟”也是较常使用的副词之一,因而本文以副词“究竟”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语义指向,并尝试探究其形成这种语义指向的原因。

关于副词“究竟”也有许多研究者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如吕萍和戴秀干的论文《评注性副词“究竟”的语用考察》就从语用角度对“究竟”一词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指出该词在言语使用中的语用功能;许秋娟的硕士论文《副词“究竟”研究》也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究竟”进行了全面的探究;陆俭明先生在他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里对副词“究竟”的语义指向进行过深入研究,并得出结论,即用在疑问句中的“究竟”在语义指向向上有这样两个特点:第一,它只能指向一个具体的疑问形式,即包括疑问代词、选择问疑问形式、正反问疑问形式;第二,它只能后指。

范围副词“都、全、尽、净”句法、语义研究

范围副词“都、全、尽、净”句法、语义研究

范围副词“都、全、尽、净”句法、语义研究作者:姚佳来源:《现代语文》2018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以CCL语料库为主要语料来源,通过考察语料中的相关用例,探究“都”类单音节范围副词“都、全、尽、净”在句法、语义、语用三方面使用的异同,这些异同主要体现在:修饰对象的词性、句中位置、语义指向的单位及句法成分、语体、句类等方面。

关键词:“都、全、净、尽” 句法语义语用“都”类单音节范围副词是现代汉语表总括性范围副词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括性范围副词表示其语义所及的对象全部具有被谓语描述的性质,即总括对象在某方面特点相同。

前人对现代汉语总括性范围副词多有研究,但是根据其依据的标准不同,对总括性范围副词小类的划分也不相同,朱德熙(1982)、吕叔湘(1980)、杨树达(1930)、张斌(2005)、李运熙(1993)、张亚军(2002)、杨荣祥(2000)、肖奚强(2003)和张谊生(2001)等都对其进行命名和划分,“都、全、尽、净”四个单音节范围副词在多数分类中均被提到。

因此本文以上述四个单音节“都”类范围副词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句法、语义及语用三个层面的具体用法及其差异。

首先考察“都、全、尽、净”在不同词典中的释义,如下表所示:通过上表,我们发现“都、全、尽、净”的含义基本相同,根据汉语经济性原则,表示相同意义的四个词可以在语言系统中共存,必然有其不同之处。

下文将对其进行表里值三方面分析,探究其超越词典意义的具体用法。

一、“都、全、尽、净”的句法分布关于范围副词“都、全、尽、净”的句法分布的研究相对较少,马真(1983)探讨了“都/全”所总括对象的位置,徐杰(1985)分析“都”类副词的总括对象及其隐现、位序问题。

本部分从副词修饰对象的词性及在句中出现的位置这两方面进行探讨。

范围副词修饰谓词性的词或短语是其常见用法,同时也有修饰数量词及代词的不常见用法。

(一)“都、全、尽、净”修饰对象的词性(1)到处都静悄悄的。

限定性范围副词的再分类及其语义指向分析

限定性范围副词的再分类及其语义指向分析

・为了保证质量 ,她一天最多做 。
从 该 例 可 以看 出 ,位 于 句 子 表 层 结 构 的 句 法 成 分 “ 0 6
子,在脱 离了具体情景语境或上下文 ,并且当它的主语表
示群 体 概 念 时 , “ 半 类 ” 副词 在语 义 指 向 上 可 能 会 出现 只 ”省 略 后 的语 言 单位 不 能 成 为一 个独 立 的 句 子 。 过 既可 前指 也 可后 指 的情 况 。 ( )语 义指 向的数 量 二
处 ,但 缺 少 详 尽 阐述 , 没 有 把 限 定 性 范 围 副词 作 为 一 个 整 主 观 上 总是 认 为 少 的 ; “ 言多 类 ”有 “ 少 、顶 少 、至 少 、 最 体 来加 以研 究 。
不 止 、起 码 、 足足 ”等 , 它们 表 示最 小 限 度 ,其 所概 括 范 围
( )为 了保 证 质 量 ,她 一天 最 多做 6 只 。 7 O
( )空余时 间不 过 看看 书而 已。 8
( )听 大嫂 子 说 ,顶 少有 七八 回 。 9
( ) 1 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我们至少教育教育。 0
( 1 他 大都吃 面条 。 1)
( ) 买东西,大多到批发市场去 。 1 我 2
面 来 考 察 四小 类 限 定 性 范 围 副 词 在 语 义 指 向 上 的 特 点 及 其
异 同 。 限 于 篇 幅 ,每 小类 副 词 只 列 举 一 至 两个 例 子 来 进 行
论述 。
( )语 义指 向的 方 向 一 语 义 指 向 的 方 向 , 即通 常所 说 的 “ 指 还 是 后 指 ” 。 前 “ 指 ” 是 指 某 个 句 法 成 分 在 语 义 上 指 向它 前 面 的 句 法 成 前

副词才和就的语义指向研究报告

副词才和就的语义指向研究报告

副词才和就的语义指向研究报告
副词是一类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词语,它可以进一步描
述或限定句中其他词的语义。

其中,“才”和“就”是两个常用的副词。

下面是关于“才”和“就”的语义指向的研究报告:
1.“才”的语义指向研究:
“才”通常表示后面的动作、状态具有较晚或较迟的发生,用于表达
一些行为或情况出现所需要的时间较长。

例如,“他昨天开始学习,今天
才能掌握这个知识点。

”研究也揭示了“才”在修饰动词时的时序指示作用,它暗示前后两个动作或状态的先后次序。

此外,“才”的语义还包含着程度和标志性的意味。

在程度上,“才”表示发生的时间晚,数量少,程度低,表达限制、不足或不完全等含义。

例如,“他才做了几道题,就放弃了。

”标志性的意味体现在“才”强调
一些行为或情况是意外或突然发生的,具有意外性或对比性的语义指向。

2.“就”的语义指向研究:
“就”通常表示一些动作或情况在较早或较快的时间发生,用于表达
一些行为或情况出现所需要的时间较短。

例如,“他才开始学习几天,就
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研究也发现,“就”在修饰动词时表示速度、顺序
或提前等含义。

同时,“就”还具有转折、比较和对比的语义指向。

在转折方面,它
表示与预期相反的情况发生,起到突出或强调的作用。

例如,“他一直没
有自信,可是考试就取得了好成绩。

”在比较和对比方面,它表示事物或
情况的不平衡或不对称,表达了程度或数量上的突出差异。

以上是对“才”和“就”的语义指向的简要研究报告,希望能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总括副词“都”的语义指向以及与“全”的比较

总括副词“都”的语义指向以及与“全”的比较

说 明集 合 概 念 中的 每 一 个 都 具 有 谓 语 所 陈述 的
,
属性 中
“ “
,
强调一种周遍性
例如
:
!
一 家 人 都不 爱哭

大家 都说
,
这 是 母 亲 的遗 传
,

例 句?
,


的 语 义 指 向是 作谓 语 的 主 谓 短 语的 主语
,
,
怎样 做



怎样

是 表 任指 的

包括 了任意 一种情 况
,
也没 有后 缀



作为复数 的 标 志

如 果 没 有语 境的制约
它 可 以 被 理 解成是

一 个 同事

,
几个 同 事


句 中用
.


总括

,
我们 就 会 极 容 易 地 理 解 出这 里 的

同事

不 是 表 示 一个人
,
不 是单 数 而 是 复数
如 果不 考 虑

的 语 义影 响
,
有 时从 上 下 文 中也可 以 看出来 这 个 名词 是
.
35
,
不 是 表 示 集合概 念 的
是一 处成 绩
2
、 , “
,
例句
(钓
就 是 这样

从 上 下 文语境 中 我 们可 以 看 出
. ,

成绩

是 几 处 地方 的成绩
,
而不

副词“全”的语义指向研究

副词“全”的语义指向研究

副词“全”的语义指向研究本文主要从语义角度出发,在“全”与“都”的比较中,总结出它们的一些共性,同时试图发掘“全”自身的一些特点,从接受性上来看“全”的使用情况,并对此进行简要的说明。

标签:“全” “都” 语义指向接受性全指副词“全”与“都”在汉语中是比较常见的,对“都”字,学者们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但对“全”字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本文力图从语义角度对“全”字进行一次比较深入的探讨。

一、副词“全”的语法意义及句法位置(一)“全”的全量解释及其存在情况“全”是全量算子,它要求所概括的对象是离散的(或可分割),如“橘子、苹果、香蕉”;或被人们主观认为可分为离散部分的,如“书全被看完了”,人们认为“书”可以被一部分一部分地看;再如“饭全被吃光了”,“饭”并非人们主观认为是离散的,而是被切割为以离散的方式存在的东西。

《现代汉语八百词》对副词“全”的解释为:第一,表示所指范围内无例外,都;第二,表示程度上百分之百地。

限于篇幅,这里只讨论表范围的义项,义项中说“表所指范围内无例外”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把它和“都”并列就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认为它们可以完全换用,其实它们还是有差别的。

“全”更侧重整体,给人毫无例外之感,“都”字却正如王还(1983)提出的看法,用在复数意义上表每一个。

这种区别可以解释很多相关问题。

下面先来看看“全”在句中的存在情况:“全”必须和一个表复数意义的名词性成分相联系,它的存在情况如下所示:1.“全”的有无似乎不影响句义,只是语气上有所不同,试比较:(1)他们回来了(2)他们全回来了。

在句意上二者并无很大差别,但例(2)和例(1)比较起来,不仅有总括而且还增加了强调的意味。

2.“全”的有无会影响到句子的意义,试比较:(3)他把书拿走了。

(4)他把书全拿走了。

例(4)可以明确“书”不只一本,而例(3)中的“书”则可能是一本也可能是多本。

3.有些句型中,“全”是必须得用的,如:(5)只要你肯学,什么手艺你全能学到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副词“全”的语义指向研究本文主要从语义角度出发,在“全”与“都”的比较中,总结出它们的一些共性,同时试图发掘“全”自身的一些特点,从接受性上来看“全”的使用情况,并对此进行简要的说明。

标签:“全” “都” 语义指向接受性全指副词“全”与“都”在汉语中是比较常见的,对“都”字,学者们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但对“全”字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本文力图从语义角度对“全”字进行一次比较深入的探讨。

一、副词“全”的语法意义及句法位置(一)“全”的全量解释及其存在情况“全”是全量算子,它要求所概括的对象是离散的(或可分割),如“橘子、苹果、香蕉”;或被人们主观认为可分为离散部分的,如“书全被看完了”,人们认为“书”可以被一部分一部分地看;再如“饭全被吃光了”,“饭”并非人们主观认为是离散的,而是被切割为以离散的方式存在的东西。

《现代汉语八百词》对副词“全”的解释为:第一,表示所指范围内无例外,都;第二,表示程度上百分之百地。

限于篇幅,这里只讨论表范围的义项,义项中说“表所指范围内无例外”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把它和“都”并列就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认为它们可以完全换用,其实它们还是有差别的。

“全”更侧重整体,给人毫无例外之感,“都”字却正如王还(1983)提出的看法,用在复数意义上表每一个。

这种区别可以解释很多相关问题。

下面先来看看“全”在句中的存在情况:“全”必须和一个表复数意义的名词性成分相联系,它的存在情况如下所示:1.“全”的有无似乎不影响句义,只是语气上有所不同,试比较:(1)他们回来了(2)他们全回来了。

在句意上二者并无很大差别,但例(2)和例(1)比较起来,不仅有总括而且还增加了强调的意味。

2.“全”的有无会影响到句子的意义,试比较:(3)他把书拿走了。

(4)他把书全拿走了。

例(4)可以明确“书”不只一本,而例(3)中的“书”则可能是一本也可能是多本。

3.有些句型中,“全”是必须得用的,如:(5)只要你肯学,什么手艺你全能学到手。

在例(5)中如果“全”不出现,句式就将发生改变,疑问代词就不再表示任指,而表示疑问。

(二)“全”的句法位置“全”后面必须接一个疑问词为主语的小句①,或接一个动词短语,否则句子不合法,如:(6)(你说)全谁来了?(7)(你猜)全哪些人迟到了?(8)你全放了它们吧!(9)这些人我全不认识!“全”必须与其指向目标共处于一个小句之中:(10)我们全知道他是凶手。

(11)*我们知道他全是凶手。

从例(10)和例(11)可以看出,作为“全”的语义指向,这里只能是表复数意义的“我们”,例(10)中的“我们”和“全”处于同一句法层面里,句子合法。

例(11)中的“我们”处于主句中,但“全”处于被包蕴的小句中,句子不合法。

二、“全”的语义指向目标类型及位置(一)“全”的语义指向目标类型1.普通复数意义的名词性成分1)由普通意义的名词加“们”表复数,如:朋友们、同志们、学生们;2)由并列性的名词成分表复数,如:小张和小李、老师和学生;3)由复数性的指量短语构成的名词性成分,如:那些人、这几名同学;4)表示类概念的光杆名词,如:犯罪分子全被一网打尽了。

这里“犯罪分子”就是表类概念的光杆名词。

这类词作为指向目标时,“全”可以不出现,句子成立。

2.表任指意义的代词(12)他什么全收。

(13)谁他全熟悉。

这里的“什么”和“谁”表示“所有东西”“所有人”的任指意义,所以可以成为“全”的指向目标。

3.“所有NP”“无论(不论、不管)NP”的形式由“所有”“无论(不论、不管)”加名词性成分表全称的概念,可以成为“全”的指向目标,如:(13)所有的人全来了。

(14)所有的同学全通过了考试。

(15)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他全能顺利完成任务(16)不论家里发生什么事,全不放在心上。

这类词作为指向目标时,“全”必须出现,否则句子不合法。

4.表疑问的代词(17)(这时候,你)全想了些什么呀。

(18)这里面你全认识谁。

这里的“什么”和“谁”是问话者想知道一个集合里面的具体成员,当然里面也可以只有一个成员,如:(19)(这时候,你)全想了些什么呀?没想什么,就想你了。

(二)“全”指向目标的位置1.“全”可以指向句子中的主语(20)他们全没有来。

(21)所有的老师全去参加运动会了。

(22)谁他全认识。

(23)他什么全爱吃。

2.“全”可以指向句子中的宾语(24)我全教过他们。

(25)(在那,你)全看到些什么?“所有NP”“无论NP”作为指向目标,只能出现在主语“全”之前,如例(21)。

如果出现在“全”之后,则句子不合法,如:(26)*我全认识所有的人。

当表疑问的代词作为“全”的指向目标时,正如吕叔湘(1980)所说,它只能出现在“全”之后,如:(27)刚才他全说了些什么?(28)书全借给谁了?如出现在“全”之前,则或者是表示任指的代词,或者不成为语义指向目标。

三、不同类型指向目标共存情况考察(一)不同类型指向目标共存的原则吕叔湘先生(1980)指出“都”字在几个指向目标共现时,可以用重音来区别,我认为这在“全”字上也适用。

(29)这几天,我们全忙着筹备拖拉机手培训班。

同样以例(29)为例。

重音如果在“这几天”就表示主要总括“这几天”,重音如果在“我们”就表示主要总括“我们”。

但除了重音原则外,董秀芳(2002)认为“都”的语义指向还有其他原则可以参考,她提出的两条原则笔者认为对“全”字也适用:1.邻近原则。

在句子线性排列中,靠近“全”的名词性成分比远离“全”的名词性成分优先成为“全”的指向目标。

在例(29)中,如果没有强调重音,人们会将在线形顺序上更靠近“全”的“我们”优先理解为“全”的指向目标,虽然“这几天”也仍可以作为“全”的指向目标,但语义重心会落在“我们”上。

这不难解释,在语言中距离近的词比距离远的词易在语义上发生关系有很多方面的表现,这是符合功能语法中“距离像似”原则的。

正如陆丙甫(2004)中所说,距离远的成分如果想和中心语发生关系则必须使用有标记的形态。

从中可以看出距离对于语义的制约。

2.前置优先原则。

句中前置的成分会优先成为“全”的语义指向目标。

如:(30)那些题,我们全不会做。

在例(30)中,“我们”和“题”均可成为“全”的指向目标。

但由于作为宾语的“那些题”前置,所以优先成为“全”的指向目标。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句子的受事必须出现在“全”之前,成为“全”的指向目标,否则句子不合法,如:(31)那三碗饭我全吃了。

(32)*我全吃了那三碗饭。

对于这些必须前置的句子,从功能上解释,是由于他们的宾语基本都是“定指”的。

“一般说来,发话人意在引入新信息时往往采用不定指形式,而表示旧信息时往往采用定指形式。

”(张伯江,1996)而由于句子的信息编排往往遵循从旧到新的原则,越靠近句末信息内容就越新,因此作为旧信息的宾语只能出现在句首。

包括例(24),如果“他们”置于句首,其可接受性则更强。

那么根据上两条原则,“把”字句用介词将宾语提前,既符合临近原则,又符合优先原则,应该更易成为“全”的指向目标,事实也的确如此,如:(33)我们把那三碗饭全吃了。

句子只能理解为“那三碗饭”是“全”的指向目标,而不会理解为“我们”是指向目标。

如果上述两条原则发生矛盾时,“前置优先原则”起作用。

除上面两条之外,笔者认为还有第三条原则:3.疑问词优先原则。

在句中,作为语义指向的疑问词只能出现在“全”之后,而不能出现在“全”之前,否则就将表任指。

而疑问词将最先成为指向目标。

如:(34)你全教过他们什么?在这里,根据“临近原则”“全”的语义指向目标应该是他们,但在这里“什么”优先于“他们”成为“全”的指向目标。

由此可见,疑问词优先原则>临近原则(“>”表控制力前者强于后者)。

(二)不同类型指向目标的控制力上面讲到的不同类型的指向目标在句子中共现,其对“全”指向的控制力是不同的。

有时只有其中一个才可以成为“全”的指向目标,有时则都可以成为指向目标。

下面我们就考察一下前面说过的几类可作为指向目标的名词性成分在句中共现的情况:1.两个普通复数意义的名词性成分共现(35)这几天我们全在实验室做实验了。

(36)那些水果我们全吃了。

例(35)在没有强调重音的情况下,以一般人的语感,应该指向“我们”。

这符合临近原则。

例(36)语义指向应该是“那些水果”而不是“我们”,这也符合前置优先原则。

从它们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前置优先原则>临近原则(“>”表控制力前者强于后者)。

2.一个普通复数意义的名词性成分与表任指意义的代词共现:(37)什么他们全吃了?(38)他们什么全吃了?例(37)中的“什么”必须解释成“疑问代词”,根据上文所说,不能成为“全”的指向目标,句中只有“他们”一个指向目标。

而例(38)中的“什么”则只能解释成“任指”,和“他们”共同成为“全”的指向目标。

在垄断力上表任指的代词>普通的复数意义名词性成分,因此根据“临近原则”,只有“什么”靠近“全”是才能解释成“任指”,远离是则只能解释为“疑问”。

3.普通复数意义的名词性成分与“所有NP”共现(39)所有的家长全来接孩子了。

(40)*家长全来接所有的孩子了。

(41)所有的孩子全被家长来接走了。

(42)所有的孩子,家长全来接了。

从例(39)、(40)、(41)可看出,只有表“所有NP”的成分更靠近“全”时,句子才合法。

根据“临近原则”,“全”在没有其他原则支配的情况下应该优先指向它临近的目标,所以表“所有NP”的名词性成分>普通的复数意义名词性成分。

例(42)符合的则是前置优先原则。

同样,这里“所有的孩子”和“家长”的位置不能互换。

4.普通复数意义的名词性成分与表疑问的代词共现(43)你们全看见了什么?(44)你全教了他们什么?例(43)(44)中的“全”的语义指向是“什么”,符合疑问词优先原则。

同时也可以将其理解为:表疑问的代词>普通的复数意义名词性成分。

5.“所有NP”和表任指的代词共现(45)什么所有人全吃?(46)所有人什么全吃?这里对例(45)、(46)的解释与例(37)、(38)颇为相似。

理解上也基本相同,例(45)中“什么”只能解释为表”疑问”,而例(46)中则只能解释为表“任指”,根据对例(37)、(38)的分析,同理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控制力的强弱程度上,表任指的代词>“所有NP”的结构。

6.“所有NP”和表疑问的代词共现(47)所有人全买了什么?例(47)中“全”的语义指向是“什么”。

所以在控制力上表疑问的代词>“所有NP”结构。

不过由于“所有NP”和“什么”在控制力上的差距是不大的,而且当指向目标与“全”共存的可接受性不断减弱时,句子的语义指向也可能会受到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