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化_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分析_杨培芳
中国信息化的发展及趋势
![中国信息化的发展及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75b1ace7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a3.png)
中国信息化的发展及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信息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推动现代化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国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当前形势以及未来趋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发展历程中国信息化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信息化的探索,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应用和互联网的建设上。
这一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在1994年建成,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中国信息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2000年以后,中国信息技术产业迅速崛起,互联网企业如腾讯、阿里巴巴等相继涌现,并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了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二、当前形势中国信息化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
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正成为推动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电子商务、在线支付、共享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人工智能在医疗、交通、金融等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大数据的应用和挖掘正对各行各业产生深远影响,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和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信息化发展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信息安全、个人隐私保护等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信息技术人才短缺、技术更新速度快等问题也制约了信息化进程。
此外,数字鸿沟问题也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确保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惠及全体人民。
三、未来趋势展望未来,中国信息化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首先,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将成为信息化的重要驱动力。
这些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社会的智能化水平。
其次,数字经济将继续蓬勃发展,电子商务、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领域将迎来更多的机遇。
此外,随着5G技术的商用推广,移动互联网将迎来新的爆发期,各行各业都将受益于5G带来的高速、低延时的网络连接。
信息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机会
![信息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机会](https://img.taocdn.com/s3/m/4d9867e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e5.png)
134 信息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机会——访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 文/本刊记者 刘仝保 杨丽莎今年是中国互联网发展20年。
作为全球第一网民大国,中国在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时做出的重大决策格外引人关注。
中央领导高度关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纵论新一轮科技革命,并强调:“地球上的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大量耗费物质资源的传统发展方式显然难以为继……信息技术成为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先导技术,将促进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
”这一突破性的理论表述,首次以信息经济为关键词重新定义了发展模式转变的内涵。
《经济》记者通过对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的专访,进一步印证了信息经济在社会转型期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信息时代的核心生产力《经济》:中国信息经济学会是致力于推动中国信息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要组织,作为理事长,请您谈一谈信息经济的含义及发展信息经济的意义?杨培芳:信息经济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信息产业为主导,以信息资源为劳动对象的经济活动。
从统计学的意义上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信息经济是指建立在现代(光、电)信息通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信和互联网技术上的产业经济活动;广义信息经济则包括以信息、知识、智力为劳动对象的所有经济活动,比如造纸、勘探、科研、教育、管理等均属于信息经济范畴。
我倾向狭义范畴,因为这更具时代感。
至于发展信息经济的意义,我认为,有利于产业升级、节能降耗;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有利于实现全面小康和公平信息社会的建立。
《经济》:今年您获得“2013十大经济学人”荣誉称号,获奖理由是:首次提出了“信息生产力”概念,并初步构建起了科学、完备的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
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
![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85a6694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71.png)
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从智能制造到数字化转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工业革命。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融合,正在为现代制造业带来巨大的变革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的趋势工业化是一种可追溯至18世纪的生产力革命,推动了现代工业的繁荣和发展。
而信息化也同样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正在通过数字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手段,为工业带来新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
在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的趋势下,我们正在迎来智能制造的时代。
智能制造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的制造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生产线将通过自动化技术实现自我调整和优化,从而实现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全面提升。
同时,智能制造还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产品选择。
二、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面对全球性的经济竞争、技术革命和市场变化,企业必须积极转型升级,才能在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而数字化转型恰恰是企业实现升级转型的必要途径。
数字化转型是指利用数字技术、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手段,实现企业生产、管理和营销各方面的优化升级。
在数字化转型下,企业将建立一个全面的数字化平台,将各类数据进行汇聚和分析,帮助企业实现生产流程和管理流程的实时监测和调整。
同时,数字化转型还能有效提升企业的客户体验和服务水平,帮助企业在市场中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三、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实践案例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很多企业开始实践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
例如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不断深入,将自动化和数字化集成,建立了全面的数字化平台。
西门子通过开发物联网平台 Mindsphere,实现了对企业生产和服务过程的全面数据分析和优化。
另外,福特汽车也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开展领先的实践。
福特汽车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了产品的自动化设计、制造和预测性维护,在全球范围内掌握了行业领先的制造工艺和技术。
杨培芳要用新理论促使信息经济健康发展
![杨培芳要用新理论促使信息经济健康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b5257d6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ac.png)
杨培芳要用新理论促使信息经济健康发展卞海川【期刊名称】《通信世界》【年(卷),期】2018(000)002【总页数】1页(P26)【作者】卞海川【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2018年,除了移动商务、电子政务继续加速发展之外,车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也将进入起步期。
为此,生产方式、成本特征、企业性质、运营模式乃至经济规则均将发生重大改变,由此将产生新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信息经济已经成为助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物联网”“大数据”等行业关键词始终贯穿整个2017年。
而随着《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的印发,信息经济将在2018年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机遇和挑战并存。
信息经济加速行业融合去年8月24日,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提出了针对性的保障措施,推动构建包容审慎、安全诚信的监管体系,持续优化信用安全、市场环境和权益保护。
《指导意见》明确,要进一步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经济活力和消费潜力。
信息消费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显而易见。
正如《指导意见》中所述,信息消费“已成为当前创新最活跃、增长最迅猛、辐射最广泛的经济领域之一,对拉动内需、促进就业和引领产业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原理事长杨培芳接受通信世界全媒体记者采访表示:“我国信息化已经从信息交流、信息媒体,发展到以大数据、物联网和智能制造为标志的信息生产力阶段,信息消费将面临更大的“蓝海”。
2017年1—6月,我国信息通信网络流量同比增长53%,这意味着信息消费需求非常强劲,我们必须转变物质经济的传统思路,用信息经济理论指导信息消费。
”总体来说,2017年信息经济发展强劲并在2017年获得多项进展: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首飞;共享经济实现中国样本;人工智能席卷全球;中国领跑5G发展;手机国内长途漫游费全面取消;提速降费提升用户体验,由此可见,信息经济正在加速各领域的融合渗透和行业发展。
抓住电信与信息化融合的机遇--访信息产业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培芳
![抓住电信与信息化融合的机遇--访信息产业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培芳](https://img.taocdn.com/s3/m/885a056c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70.png)
抓住电信与信息化融合的机遇--访信息产业部电信经济专家委
员会秘书长杨培芳
王丽红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投资》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 "从技术发展趋势看,电信与信息化将进一步融合,并会产生更多的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从而为电信业的发展带来很大契机."信息产业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杨培芳这样分析电信业的发展.【总页数】3页(P52-54)
【作者】王丽红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电信服务观念亟待转变——访信息产业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杨培芳秘书长 [J], 王砾瑟;张永利
2.把握“信息经济”的机遇——访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 [J], 殷茵;
3.深入研究电信发展规律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杨泽民院长在“信息产业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2003年11月18日) [J], 无
4.为电信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信息产业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成立[J], 无
5.网络经济时代中国电信业的现状及改革前景分析——访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杨培芳 [J], 常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融合时代电信业的蓝海
![融合时代电信业的蓝海](https://img.taocdn.com/s3/m/2ce18bf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5b.png)
融合时代电信业的蓝海杨培芳【期刊名称】《《电信软科学研究》》【年(卷),期】2008(000)008【摘要】一、工业为主体,信息业为主导的时代已经到来党的十六大曾提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而十七大突出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保留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成立强调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这是国家从战略层面的新考虑,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要举措。
改革丌放30年,中国经济从农业为主体,工业为主导向工业为主体,信息为主导转变。
中国工业无论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了50%。
对于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而言,提高中国工业化的质量是举足轻露的。
十七大以前,我们是把工业化和信息化作为两件事来抓,十七大以后把它当作一件事米抓。
现在强调融合,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明确了要用信息化的技术内涵搞新型工业化。
从目前阶段看,信息化是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霞要手段,换句话说,以工业为主体,以信息业为主导的时代已经到来,电信业应该围绕这个火的目标,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服务。
【总页数】4页(P25-27,33)【作者】杨培芳【作者单位】信息产业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15【相关文献】1.3C融合时代特色转型助固网运营商发现"蓝海"——访埃森哲大中华区副总裁李为冲博士 [J],2.电信业迈向新时代--网络时代电信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J], 耀山3.“融合”时代的电信业最终将成为微利服务业 [J], 韦乐平4."融合"时代的电信业最终将成为微利服务业 [J],5.重回蓝海的涅槃之术电信业的“AI大法”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互联网+”:信息社会的核心生产力
![“互联网+”:信息社会的核心生产力](https://img.taocdn.com/s3/m/7fde55f4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52.png)
“互联网+”:信息社会的核心生产力邬雪艳【期刊名称】《通信世界》【年(卷),期】2015(000)008【总页数】2页(P20-21)【作者】邬雪艳【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美国信息技术领先,德国制造业基础雄厚,中国应用创新优势明显。
中国应该大力发展“互联网+”及各类互联网应用服务平台,在应用创新基础上反求信息技术,同时带动工业和整个传统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对话: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原理事长 .........................................杨培芳第三次产业革命方兴未艾,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大潮已经汹涌而来。
在今年初春的“两会”上,“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智能制造”等热词层出迭见。
无论是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还是德国的“工业4.0”都是针对本国特色的战略,那么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4.0”应是怎样的呢?带着疑惑,本刊记者特别专访了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原理事长杨培芳教授。
《通信世界》今年“两会”上出现了很多新词,如“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您认为哪个更能代表中国版的“工业4.0”?杨培芳:实际上这些概念大同小异,只是侧重点不一样。
我认为“互联网+”就是中国版的“工业4.0”。
传统互联网主要功能是信息交流和信息媒体,解决的是信息透明问题;而“互联网+”的核心是通过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3D打印等技术,打造成为新型信息生产力。
这里所说的信息生产力不是信息情报的生产能力,而是深度进入整个生产过程的监测与控制能力,是信息或知识劳动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网络,以及各类数据信息资源,形成的新型社会化的生产能力。
它统领现代机械和能源系统,组成整个社会的生产力。
国际上普遍认为2010年以后,社会进入了信息生产力时代。
信息生产力在国际上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他们具备信息技术领先优势,主张从互联网延伸到工业;二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在互联网领域比较落后,但工业基础雄厚,主张从工业领域向互联网、物联网领域延伸。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c48a1022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ba.png)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工业化与信息化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核心方向,二者互相促进、相互交融,共同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
本文将对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首先,工业化的发展趋势是高效、节能、环保。
随着能源价格的上涨和环境意识的增强,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将越来越受到关注和推广。
由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工业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现代工业化的重要特征。
目前,世界各国纷纷推行“智能制造”战略,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实现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实现高效、灵活的生产方式。
其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
信息化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涉及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等方方面面。
未来,信息化将更加普及,激发创新活力,催生出一大批像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这样的世界级企业。
科技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将极大地促进信息化与其他领域的融合。
第三,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随着工业和信息的交织不断加深,许多新兴产业涌现并迅速发展,如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智能家电等等。
它们以智能制造、智慧城市、车联网、智能医疗为代表,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未来,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将不断深化,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的发展。
综上,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的不断升级,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也在逐渐引领着新的经济发展方向。
尽管这一发展趋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但在全社会的共同推动和参与下,将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与幸福。
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历程及后发优势分析
![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历程及后发优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4537e13227916888486d791.png)
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历程及后发优势分析周鹏胡铂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是当前我国信息化领域的流行说法,但在国际上却较少提及。
究其原因,国外发达国家是在完成工业化进程后开始信息化建设的,信息技术对其高端工业的渗透、提升,是一个渐进“搭接”过程。
而我国是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情况下遭遇信息化革命,没有选择先工业化再信息化,跟在发达国家后面亦步亦趋的爬行,而是创造性地选择了一条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实现了工业化、信息化的合理并行,跟发达国家一样跨入了现代信息社会。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
推进两化融合决不能简单引入和模仿国外相关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必须深入探索和实践,结合基本国情分析两化融合推进的各方面优势,找准关键重点,发展可行路径。
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历程从洋务运动到“一五”计划(1860-1954):工业萌芽,步步维艰。
自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等一系列自强运动起,我国就开始不断的引进西方的工业自动化技术和设备,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步入和平发展时期。
在当时国际环境下,参照苏联模式于“一五”计划期间,开始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工业自动化技术体系。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1954-1980):电子工业起步,曲折前行。
20世纪中叶,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和数控机床在美国问世。
没多久,我国就开始着手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究。
然而在国际信息技术发展走向高潮的时期,中华民族却陷入史无前例的十年动乱之中,各个行业遭到严重挫伤。
如果不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和其他一些因素干扰,我国完全可能在落后国际先进水平不多的情况下,发展信息产业,推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改革开放后十年(1980-1990):全面复苏,应用领先。
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工业化、信息化进程开始全面复苏。
以推动电子信息、自动化技术,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与计算机技术应用为主线,从过去以研制计算机、自动化硬件设备为中心,转向以普遍应用为重点。
把握“信息经济”的机遇——访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
![把握“信息经济”的机遇——访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https://img.taocdn.com/s3/m/a667f8725acfa1c7aa00cc32.png)
采访杨老的那天是 8 月2 8日, 杨老开 门
见 山地 说 , 这 个 日子 挑 选 得 很 好 , 昨天 8月
于是杨培芳教授从时代特征 、信息消费
空 间和商 业模 式 创新 三 方面 对 “ 大数 据 与信 息经 济 ” 进行 了深 入浅 出的 阐述 。他 说 , 现在 我 国正 处 于 工 业 化 和信 息 化 深 度 融 合 的 阶 段, 之前 已经错 过 了 “ 三 网融合 ” 和“ 3 G革命 ”
段 分 三次 浪 潮 :第 一 次 浪潮 主要 是 C & C, 就 消 费 是 发展 社 会 主 义 生 态 经 济 的 重 要 引擎 , 更加重视“ 质” 的发 展 , 旨在 提 高 国 民幸 福 总 值, 而工业社 会更加重视 G D P “ 量” 的发 展 ,
因而促进信息消费不是权 益之计 。我们 国家 提 出 优化 产业 结 构 , 转 变经 济 发展方 式 , 强调 了十几年 , 但是效果不佳 , 主要就是缺少 以信
e ma i l 作 那 种 不 见 面 的 所 谓
专访 。 我们更盼望有同杨老
面对 面 深入 交 流 的机 会 。今
年夏天 , 趁着杨老来上海参 加 “ 2 0 1 3 跨界融合 ・ 大数据 时 代 企 业 商 业 模 式 高 层 研
讨会” 的机 会 , 我 们 在 会 议 间 隙 , 对 杨 老 作 了 一 次 专
证 。为 了使 信 息消 费 改善 经 济发 展模 式 的作
用 发 挥 到极 致 , 市 场 需 要 营 造 一 个 公 共 理 性
错过 了两 次重 要机遇
杨 老告 诉 记者 ,我 国错过 了两次 重要 的 机遇 , 第 一个 失 之交 臂 的 机遇 是 “ 三 网融合 ” ,
2023年工业化发展历程和历史经验浅析
![2023年工业化发展历程和历史经验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fd40cb89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0c.png)
2023年工业化发展历程和历史经验浅析2023年,是中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浅析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历程和历史经验。
中国工业化发展历程中国工业化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步工业化阶段、加速工业化阶段和后期工业化阶段。
初步工业化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工业化水平处于相当低的阶段。
当时,中国的工业主要集中在旧城区和长江、黄河沿岸。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满足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国防和民生的需要,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农村包围城市、实行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等。
加速工业化阶段:改革开放的推进为工业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1978年,中国开始了新的历史阶段,以改革开放为导向。
这个时期的关键是为工业发展创造条件,并通过市场化的改革措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
这个时期,中国在制造业、钢铁、煤炭、电力、纺织业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后期工业化阶段:200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工业进入了后期工业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工业化进程扩大了到更广泛的领域,涉及到高端制造业、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中国政府通过改变工业化发展的方式和模式,加大了投资力度,鼓励国内企业在发达国家寻找技术和合作伙伴。
这个时期中国新兴的高技术产业、信息产业、生物医药等快速发展,为中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历史经验在工业化发展历程中,中国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代表性经验。
1.注重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
中国一直坚持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来促进工业化发展。
2.多元化发展路径。
中国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也重视发展服务业等其他产业,保持了产业结构健康均衡发展。
3.积极利用国内和外部市场。
中国抓住国际市场机遇,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使中国的工业产品进入全球市场。
金融危机与信息通信业的三大机遇——在国有企业应对策略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金融危机与信息通信业的三大机遇——在国有企业应对策略高层论坛上的讲话](https://img.taocdn.com/s3/m/b345703255270722192ef763.png)
金融危机与信息通信业的三大机遇——在国有企业应对策略高层论坛上的讲话信息产业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秘书长杨培芳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下午好!谢谢论坛的主办方,让我有机会跟大家一起讨论金融风暴和我国信息通信业面临的一些问题。
大家知道工业和信息化部2008年3月批准成立,最近才组建到位,2008年遇到了几个大的事件,雪灾、地震、金融危机,这也算是对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洗礼吧。
应该说我们不能对金融风暴小视,因为它未来对我们国内的影响还会持续半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但是对信息通信服务业来讲我感觉到影响不大,我敢说这样的话。
因为通信属于社会基础设施,或者叫现代服务业,它对国际经济的关联度是很小的。
从历史上看,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上一次亚太金融危机,实际上对通信的需求总体上还是上升的,因为所谓危机主要是没有需求,你生产的产品没有人买。
还有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这两种情况从历史上来看对通信服务业影响很小。
但这次跟前两次不一样,因为坡度比较深、动荡比较厉害,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有些单位限制职工通信费用的开支,少打电话、少上点网、省点钱,有这种迹象,但是也有人感觉非常悲观,因为收入要下降了,电信行业的收入要减少了。
而我查了一下,单位的通信用户数只有2800万户,现在全国的通信用户数是将近10个亿,为9.7个亿,单位用户占不到3%,也就是说单位用户可能会减少开支,但大部分的私人用户,我们的手机大部分都是个人的,他可能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工资要下降了,甚至失业了,但也存在着急打电话,上网找工作,还可能会刺激通信量的增长。
金融危机有可能会影响通信建设投资,比如说融资会比较困难,我们希望更大规模的建设网络,比如3G需要在全国新建40万个基站,都需要钱。
它又为加快信息通信建设提供了一个大好的机遇,因为原材料下降、成本降低,正是搞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好机会。
有一个数字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提供给大家,一个是我国的信息通信业业务收入2008年1~10月比2007年是有所放缓,增速已经低于GDP的增长,前些年一直高于GDP。
我国工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工业信息化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a731286c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51.png)
我国工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信息化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上世纪50年代,通过156个重点工业项目,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 60年代,进行三线建设布局,进一步加强了工业基础。
- 70年代,通过两次大规模技术引进,提高了工业技术水平。
-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工业管理方式转变为以宏观调控和间接管理为主。
- 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优化调整中发展壮大。
- 民营经济逐步由弱到强,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 对外开放合作深入开展,大力引进外商投资,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经过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甚至几十倍上百倍地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取得长足进步,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我国工业化_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分析_杨培芳
![我国工业化_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分析_杨培芳](https://img.taocdn.com/s3/m/8fc09bf1910ef12d2af9e757.png)
第13卷第6期2011年12月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13,No.6Dec.2011收稿日期:2011-10-24作者简介:杨培芳(1946—),男,河北辛集人,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通信学会会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前秘书长,教授级高工,同时兼任多所大学教授。
长期从事信息通信经济与政策研究,曾任国家信息技术政策起草组成员、国家微电子技术政策起草组成员、国家S-863高技术发展规划核心组成员,负责和参与了多项通信行业重大经济改革与发展政策课题研究。
1992年获国务院津贴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信息经济·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分析杨培芳(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北京100080)摘要:通过经济增长率、人均生产总值和经济结构变革三个维度综合分析,认为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前期发展阶段,正在向中期发展阶段迈进。
如果将信息化分成准备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阶段,由于我国信息资源共享、人口素质与科技创新方面的差距,信息化程度仍然处在准备期阶段。
批评了“将工业化过程无限延伸”的僵化思维方式,提出实现第二次现代化的两个轮子和一条道路:“用信息化的生产方式改造传统产业,用信息化的组织方式发展现代服务业,在信息生产力基础上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必须同时缩小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差距,才能到本世纪中期实现二次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工业化;信息化;组织方式;现代服务业;二次现代化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729(2011)06-0001-06一、工业化发展阶段划分自1769年瓦特改进纽可门蒸汽机成功,并用于欧洲纺织、造船业开始,人类社会就走上了漫长的工业化道路。
对中国工业化发展历程的理解和认识 -回复
![对中国工业化发展历程的理解和认识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fa7719de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83.png)
对中国工业化发展历程的理解和认识-回复
中国工业化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以解放初期为基础,通过国家的计划经济、政策调整和土地改革等方式,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发展。
这个阶段的工业化建设主要依靠国家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主要生产军工产品和基础原材料。
第二阶段(1978年-2000年):在改革开放的框架下,中国工业化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政府逐渐放开市场,鼓励民间投资,鼓励外资进入。
这个阶段的工业化建设主要依靠国家和市场的双重力量,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主要生产消费品和中高端产品。
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进入了工业化的“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工业逐步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智能制造成为重点,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加快“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推动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工业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从传统重工业到中高端产业的转型,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
中国在工业化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工业化,还为全球工业化的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
专访杨培芳:构建信息时代的新经济理论体系
![专访杨培芳:构建信息时代的新经济理论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f152dfed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98.png)
经济学家
ECONOMY OUTLOOK
055
信息生产力主要是由信息或知识劳动者, 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以及适应各行各业 生产、服务和人们生活需要的信息资源形 成的新型的、社会化的生产能力
济学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
经济学不能老吃前苏联人和西 方学者嚼过的馍馍,理论创新 很重要
中国经济报告 :你是从传统电信领 域转行做经济研究的,这是否会对你的 学术研究带来一些障碍?
1978 年 3 月,全国科技大会确定了 108 项重点科技课题,把“技术经济和 管理现代化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列入其 中。1978 年 12 月 28 日,技术经济和管 理现代化研究会成立,著名经济学家于 光远为总干事。我作为国家邮电部的三 个代表之一参加了研究会成立大会。当 时有两个分会,一个技术经济研究会, 一个管理现代化研究会,我参加的是管 理现代化研究会。那个时候,我的研究 兴趣就开始由工程技术向技术经济和管 理现代化方向转变。
当时,我们也动了一些脑筋,想了 一些办法。为此,我还去找了时为铁道 科学研究院运输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的 茅于轼先生。他说,经济效益就是赚钱,
不赚钱就没有经济效益。我对茅先生的 这一观点不太认同,当时就想,难道建 设铁路仅仅就是为了赚钱吗?恐怕还有 更宏观层次的需求。交通、通信、水利、 能源,是社会搭建的基础性的公共平台, 应该让各行业和广大消费者很经济、很 方便地在这些平台上面从事生产和生 活。当时我就初步建立了这种公共平台 的思想模式。
之后,我又去找了钱学森先生。钱 老的秘书接见了我。我把情况一说,他 说钱老对我的研究一定很感兴趣,并把 我的材料交给了钱老。不到一个月,钱 老就给我回信了,并把我的文章推荐到 《技术经济与数量经济研究》杂志发表 了。那篇文章主要介绍的也是通信与信 息技术经济效益的测算方法。乌家培老 师看了这篇文章后便和我联系。到 1987 年,乌老师邀我一同发起并筹备中国信 息经济学会,此后我也就一直在信息经
构建信息时代的新经济理论体系——专访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
![构建信息时代的新经济理论体系——专访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https://img.taocdn.com/s3/m/55f9c9ee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11.png)
构建信息时代的新经济理论体系——专访中国信息经济学会
理事长杨培芳
崔克亮;杨召奎
【期刊名称】《中国经济报告》
【年(卷),期】2014(0)7
【摘要】信息经济具有成本递减性、收益递增性和网络外部性,天然适合服务于大众,有利于建设橄榄型社会;农业文明是天下一统,工业文明是二元博弈,信息文明则是多元协同今年4月份,《经济学家周报》公布了"2013十大经济学人"获得者名单,杨培芳教授名列其中。
在组织方的介绍中,给出的获奖理由是:在"信息社会50人论坛"中首次提出了"信息生产力"概念,并初步建构起了科学、完备的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
【总页数】6页(P54-59)
【关键词】经济理论体系;信息生产力;中国经济报告;信息文明;橄榄型社会;网络外部性;信息经济学;杨培;获奖理由
【作者】崔克亮;杨召奎
【作者单位】中国经济报告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9
【相关文献】
1.信息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机会--访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 [J], 刘
仝保;杨丽莎
2.大数据与商务模式---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名誉理事长乌家培 [J],
3.海纳百川探索不止紧扣时代——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在《乌家培文库》首发式上的致辞 [J], 杨培芳
4.把握“信息经济”的机遇——访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 [J], 殷茵;
5.突破计划和市场二元语境构筑互联网时代“协同经济学”理论基石——专访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原理事长杨培芳 [J], 崔克亮;吴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信息化发展历程和基本思路
![中国信息化发展历程和基本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21f54650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b8.png)
中国信息化发展历程和基本思路【摘要】中国信息化发展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我国在经济、社会和科技等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从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基本思路以及科技创新推动信息化发展、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在未来,中国信息化发展仍然面临着挑战,需要不断推动信息化建设,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
只有持续推动信息化建设,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前景才能更加广阔。
中国信息化的发展,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目标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关键词】中国信息化发展、基本思路、科技创新、信息基础设施、数字经济、前景、挑战、推动建设。
1. 引言1.1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中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析。
信息化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信息化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信息化还可以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更好地整合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信息化还可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发展。
信息化能够带来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务,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和发展方向。
1.2 信息化对国家发展的作用信息化对国家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信息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企业可以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
信息化可以促进创新和升级。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为各行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产品和服务,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模式的初步分析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模式的初步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0d860d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ab.png)
作者: 孙延福;孙淑慧;杨培芳;陈锦纲
出版物刊名: 管理现代化
页码: 6-10页
主题词: 信息产业;通信企业;激烈竞争;初步分析;市场份额;产业发展模式;信息化;通信能力;
产业结构;电信
摘要: <正> 当前世界正在进行一场经济科技的激烈竞争,地球上各成员国的名次正在重新排定。
面对这一严峻现实,各国都在进行产业结构大调整,调整的侧重点不再是农、轻、重的关系问题,而是一个新兴产业——信息产业的崛起,有可能根本改变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提高整体社会生产力素质与水平。
在这场世界经济均势的重组中,谁能审时度势,作出顺乎时空的选择,谁才有可能获得立足未来强国之林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卷第6期2011年12月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13,No.6Dec.2011收稿日期:2011-10-24作者简介:杨培芳(1946—),男,河北辛集人,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通信学会会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前秘书长,教授级高工,同时兼任多所大学教授。
长期从事信息通信经济与政策研究,曾任国家信息技术政策起草组成员、国家微电子技术政策起草组成员、国家S-863高技术发展规划核心组成员,负责和参与了多项通信行业重大经济改革与发展政策课题研究。
1992年获国务院津贴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信息经济·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分析杨培芳(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北京100080)摘要:通过经济增长率、人均生产总值和经济结构变革三个维度综合分析,认为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前期发展阶段,正在向中期发展阶段迈进。
如果将信息化分成准备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阶段,由于我国信息资源共享、人口素质与科技创新方面的差距,信息化程度仍然处在准备期阶段。
批评了“将工业化过程无限延伸”的僵化思维方式,提出实现第二次现代化的两个轮子和一条道路:“用信息化的生产方式改造传统产业,用信息化的组织方式发展现代服务业,在信息生产力基础上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必须同时缩小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差距,才能到本世纪中期实现二次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工业化;信息化;组织方式;现代服务业;二次现代化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729(2011)06-0001-06一、工业化发展阶段划分自1769年瓦特改进纽可门蒸汽机成功,并用于欧洲纺织、造船业开始,人类社会就走上了漫长的工业化道路。
所谓工业化,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也体现为经济结构重心逐步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的过程。
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工业化内涵和发展模式都不尽相同。
经典的工业化理论认为,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工业经济发展、人均收入和经济结构发生连续变化的过程,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转换是评价工业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可以从三个维度看我国工业化所处的阶段。
第一个维度是看经济增长率。
学界一般将工业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级产品缓慢生产阶段,即工业化准备期;第二阶段是由于第二产业快速发展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期;第三阶段是工业化完成后的经济稳定增长阶段。
按照以上标志,美国和西方多数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进入成熟的后工业阶段而进入了信息化阶段。
我国则处于工业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而有些更落后的少数发展中国家,尚处在工业化的准备阶段。
表1世界各类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率比较%年均增长率1991—20002001—200619902000200420052006世界 3.3 4.2 2.9 4.8 5.3 4.8 5.4发达国家 2.8 2.2 3.1 4.0 3.2 2.5 2.9欧盟2.22.12.33.92.72.03.2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续表年均增长率199020002004200520061991—20002001—2006欧元区 2.1 1.6 3.8 2.0 1.5 2.8主要发达国家 2.5 2.0 2.8 3.6 2.9 2.3 2.6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 6.2 4.37.47.9 5.9 4.7 5.3其他发达国家 4.5 3.5 4.5 6.0 4.8 3.9 4.4发展中国家 4.2 6.6 2.8 6.07.77.58.1非洲 2.3 4.9 2.2 3.2 5.8 5.6 5.6撒哈拉以南非洲 2.2 4.9 2.0 3.4 5.9 6.0 5.7中东欧 1.7 4.7-1.2 4.9 6.7 5.6 6.3独联体国家和蒙古-4.57.0 1.19.08.4 6.67.7亚洲发展中国家7.68.2 5.27.08.89.29.8东盟四国 4.3 4.87.6 5.8 5.9 5.1 5.4中东 4.0 5.08.9 5.4 5.6 5.4 5.6西半球 3.3 3.20.2 3.9 6.0 4.6 5.5中国10.49.8 3.88.410.110.411.1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际信息中心第二维度是看人均GDP。
它和工业化水平有最直接相关关系,人均GDP水平越高,工业化程度就越高。
按照世界银行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提出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按汇率法换算为1998年美元,工业化初期人均GDP为1200 2400美元,中期为2400 4800元,高级阶段为4800 9000美元。
表2世界各类地区人均GDP比较美元年份199020002003200420052006国家和地区世界总计408452515563633870167439低收入国家353382437506584650最不发达国家309271296339389436重债穷国349281296339384420中等收入国家116417231931225626363051中下等收入国家58710521329154617782037中上等收入国家272435893625425650535913中、低收入国家84111551287149817422000东亚和太平洋4259071203141516281863欧洲和中亚19642485317739684796拉丁美洲和加勒比223737703362368841574767中东和北非133416621806198422232481南亚380444514600693766撒哈拉以南非洲582485509603743842高收入国家194032630527962318413496236487非经合组织成员国893414189147571650518014经合组织成员国202072735429143332243650638120中国3209301270150017402010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际信息中心第三个维度是看产业结构。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认为,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一产业比重高,第二产业比重低。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相应提高,且第二产业比重升幅大于第三产业。
当第一产业比重降到20%以下,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时,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到10%左右,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进入工业化后期或者信息化阶段,第二产业比重转入稳定或有所下降。
表3世界各类地区国家GDP产业构成%国家和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020062000200620002006世界 3.7 3.429.227.667.169.0低收入国家26.420.426.328.447.251.1最不发达国家33.027.423.626.243.446.2重债穷国32.028.423.126.144.845.5中等收入国家9.78.736.336.154.055.3下中等收入国家14.111.942.542.743.345.5上中等收入国家 6.2 6.131.430.762.463.2中、低收入国家12.110.534.934.953.054.6东亚和太平洋14.911.644.546.040.642.4欧洲和中亚10.19.032.429.657.561.3拉丁美洲和加勒比 6.1 6.429.630.464.363.3中东和北非12.111.544.140.543.948.0南亚23.918.225.727.550.454.3高收入国家 1.9 1.728.025.970.172.4非经合组织成员国 2.0 1.735.032.963.065.4经合组织成员国 1.9 1.727.725.770.472.6中国14.811.945.947.039.341.1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际信息中心通过以上三个维度的综合分析,可以认为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前期阶段,准备向中期发展阶段迈进。
二、我国信息化发展阶段信息化概念最先是从社会进化的角度提出的,1963年1月,日本社会学家梅倬忠夫发表了《信息产业论》,首次提出了信息化概念。
1965年,小松崎清介提出了表征信息化程度的信息化指数方法,主要由信息量、信息装备率、通信水平和信息系数这四类指标11个项目组成。
后来我国学者在该信息化指数方法基础上提出20要素、10要素和6要素信息化指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以数量化方式测算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这是一套动态的比较方式的测算方法。
1977年美国学者波拉特完成了他的九卷巨著《信息经济:定义与测量》,他从美国产业划分标准中识别出8个信息产业和5类信息职业。
按照波拉特的统计方法,可以认为信息产业就业比重和信息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超过工业产业的国家,就可以认为进入了信息化社会,这是一套静态、标志性的衡量是否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方法。
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以无比强劲的冲击力、扩散力和渗透力在短短几十年里迅速改变了世界。
随着信息采集、存储、处理、加工、传输、监测、控制等信息技术手段的更新换代,人类杨培芳: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发展阶段的分析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文明由工业化时代迅速向信息化转变。
我国学术界开始关注“信息化”问题大约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1986年,国家科委组织相关部委专家制定我国高新技术发展战略时发现,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技术之首,并于当年年末召开了全国首届信息化推进大会。
此后,随着中国通信、计算机技术的快速普及,信息化问题才逐渐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
由于所处的物质基础、技术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不同,中国学者在表述信息化概念时,有人将侧重点放在信息的科技方面,有人侧重在信息的获取与传播方面,有人侧重在信息或者知识的生产、应用方面,从而曾引起过很多的争论。
现在学术界比较一致的共识认为,信息化就是在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以消耗物质、能源生产方式为主向投入信息、知识要素生产方式为主的社会转变的过程,也就是整个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动态过程。
那么,我国现在信息化处于什么水平呢?国家统计局曾用信息化指数方法对1995—2004年,世界33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信息化水平测算和比较,结果是瑞典一直排在首位;英国、芬兰、美国居于前列;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亚洲国家排在第30位以后;中国1995年排在第27位,2004年排在第25位,9年只上升了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