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畏浮云遮望眼, 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双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因为身体站在山的最高峰。
1.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生活哲理,其中的哲理 是如何揭示的?
诗人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站 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想,并用 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简言 之,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试想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 难道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
。猪 厚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初看起来觉得平淡,就像“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那样,仿佛是一则普通的记事。然而,诗人从这里起句, 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 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 垫。“腊酒”,指腊月里自酿的米酒。这是稻谷丰收后 出现的喜人景象。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 浊,但是它有着名酒般的醇美。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 热情待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 “足鸡豚”形容农 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
一 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因曾 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 陵。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 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 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 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 湘一带,贫病而死。
时代接近于陆游的诗人 还有强彦文,他的诗歌有 唐人的风致,曾写过“远 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 渐有村”的诗句。但在意 境的开拓上,可以这样说, 这些诗句要远逊于陆游。
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 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 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 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 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 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 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这两句是写细望。表达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是其誓言,也是诗人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可 见其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 心和气概
导入新课
登 飞 来 峰
王 安 石
飞来峰资料
飞来峰又叫灵鹫峰,位于浙江杭州灵隐寺前。 高168米。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 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飞来峰无石不 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秀丽绝伦。飞来峰的 厅岩怪石,如蛟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 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锋棱如峭。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 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 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 安石变法”。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听说塔上鸡叫时能看见朝阳升起。
诗歌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 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 孤独感。
艺术特色:
一、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 撼人心,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
一二句:时间:俯仰古今,时间绵长。 前--后;古人--来者。两用“不见”相 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 三四句:空间:宇宙寥阔与绵长,个人却渺 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于是伤感无限, 涕泪交横。
“后不见来者”, 后代的贤君也将会有的, 但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暂, 自己又怎么能见得着呢! 前代的贤王见不着,后代 的贤君等不到,空有治国 安民的理想,终一生不得 实现,这该是多么令人忧 郁的事情啊!
} 1.孤独
2.生之短促
人类摆脱不 了的命运
3.怀才不遇
封建士子共 同的命运
天 地 人
孤 独
——
当时,诗人正因推助 张俊北伐,被罢归故 里,诗人心中愤愤不 平。对照诈伪的官场, 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 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 之情。
诗词赏析
头清
莫年为

腊 月

农所

酿 的
腊酒

浑 浊
浑,
,酒

解不 释要 :笑
话 农 家 酒 味 薄 。
解他
丰 释们

:待 客


客丰
情 意
足足 却
鸡 泛
十 分
豚指 深
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用语言来形容 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 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 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 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前 句虚写,泰山的美一言难尽,不 如写造物主对其情有独钟。后句 实写,“割”字用得好,突出了 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0 古代诗歌五首
导入新课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讲授新课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 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 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 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 一位贤才。
2.说说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①②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 (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 的主旨。
本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的 思想理念,和不怕困难、勇 往直前的精神。
导入新课
游山西村
陆游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 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 兴市)人。幼年时正当金兵向南入 侵,随家逃难。中年时期有九年军 队生活,进一步激发了爱国激情。 由于他坚决主张抗战,政治上经常 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宋孝宗乾道 二年(1166),陆游被罢官还乡。 他一生留下九千多首诗,大都洋溢 着爱国热情,充满收复失地的信心。 诗歌风格豪迈。
诗歌大意
前两句:(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 看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后两句: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 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登幽州台歌——古诗译文
• 意译
• 直译
•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 •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 •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个效仿古贤的今人。想到 •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 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 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涕:古时指眼泪。
作者介绍
陈子昂 (661-702),字伯玉,射洪人。他 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 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 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 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 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 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作者轶事
提起文人,就使人想起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弱书 生。然而陆游既是文人之佼佼者,又有非凡的武艺。 为了实现收复失地的心愿,他曾经千里投师学习剑术 40多岁时,他应邀到了抗金前线南郑。有一天,他带 兵到山中围猎,天色渐暗,大家准备回营了,猛然间 袭来一阵腥风,传来一声怒吼,随着扑出一只吊睛白 额猛虎。大家见了无不惊慌失色,纷纷逃避;只有陆 游毫不惧怕,挺身仗剑,向虎刺了去,于是人虎之间 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最后,陆游一剑刺中了老虎的 咽喉。陆兄如此骁勇,怎不令人咋舌!
高兴 惊人之笔
描写山之秀美 描写山之高大
荡胸生曾云, 细望
决眦入归鸟。
内心激荡 眼界开阔
会当临绝顶, 远望
一览众山小。
全诗主旨:相信自 己终能攀上人生顶峰的 豪情壮志。
终当、 终要
艺术特色
自远至近,从朝至暮; 语言精警,情感饱满。
逐句品读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写乍一远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 才好的那种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
游 山 西 村(七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记叙,层次清 晰,语言生动。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 的小路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疑无而实有, 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 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诗蕴涵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涵 着希望。
二、社会意识、宇宙意识。
课堂小结
登幽州台歌——总结
陈子昂压卷之作。 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
独之感 。
Hale Waihona Puke 导入新课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做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 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 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 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山柳 重暗 水花 复明 疑又 无一 路村 ,。
在浓 在曲茂 青折, 翠的蜿 的溪蜒 山流的 峦中山 间淙径 漫淙也 步穿愈 ,行渐 清,依 碧草稀 的木难 山愈认 泉渐。
暗间 正,, 在几顿 迷家觉 茫农豁 之舍然 际,开 突隐朗 然现。 看于 见花 前木 面空 花疏 明之 柳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 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 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 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如王维《蓝田山石门精 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 山通。”到了宋代诗人手里,也有所描摹,如王安石《江 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唐宋诗醇》评这二句说:“有如弹丸脱手, 不独善写难状之景。”这个评价是有见地的。这一联 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 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 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 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 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 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 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 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 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 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 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 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 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 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 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 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 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 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 胸 生 曾 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整体感知
泰山
助词, 无义
远望

近望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 •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 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 恻悲愁!
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这首诗,是古今一致公认的名篇
诗人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 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 的哀叹。“前不见古人”一句五个字,但却包括了燕 昭王在内的许多古代贤王,他们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大约怎么也不会任用像武攸宜这样的无能之人;至于 作者自己,如有像燕昭王这样的统治者,才能一定会 得到施展,抱负终会实现。但这一切不过是感慨而已, 因为前代的贤王已成过去,是见不着的。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村民们在迎 神的箫鼓声中来来往往。 农家虽衣冠简朴,但古老的乡俗却很盛行。 箫鼓:名词作动词,吹箫击鼓. 古风:古老的乡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