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
第6课 琵琶行(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6课 琵琶行(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7c069b14844769eae009edeb.png)
6 琵琶行【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时代与作者的情感世界。
3、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内涵;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学习重点】1、背诵诗歌,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涵咏诗歌形象和语言。
【学习难点】品味作者对音乐的精湛描写,学习象声摹音、设喻作比的修辞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第一课时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咏,体悟情感。
2、学诗三步走:“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悟”,体味意境,感受形象;“品”,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教材助读】一、走进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他的人生观是:“穷则独善其声,达则兼济天下。
”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则代表了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
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
他的讽谕诗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现存诗近三千首。
二、写作背景《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6月3日,在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王承宗派遣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
琵琶行 1
![琵琶行 1](https://img.taocdn.com/s3/m/9a2d7bcb5fbfc77da269b1d5.png)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第一课时)高二语文设计:陈孝蓉审定:李平 2009-8-13【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概括文意;2、疏通文意(序——2段),掌握重点词语。
3、背诵第2段。
4、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学习重点】背诵第2段。
【学习难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梳理层次,逐段背诵。
【知识链接】1、作者及背景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
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
赠刘禹锡诗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
《琵琶行(并序)》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十年(815)遭受权贵打击贬官江州司马次年的作品。
诗人因这次政治迫害而愤懑、感伤,在荒僻的江州,无处发泄,只好将一腔愁闷郁积心底。
一个萧瑟的秋夜,当诗人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遭遇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诉悲愤之情,写下千古绝唱《琵琶行(并序)》。
诗一问世,即广为传播,远扬塞外。
唐宣宗曾在白居易去世后写悼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直到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诵不衰,其中有关琵琶弹奏技巧的描写,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本篇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形象描绘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
2、行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
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自由,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
(一)诵读全诗。
1.读准字音。
第一段:铮铮..然()贾.人()悯.然()憔悴..()恬.然()第二段:荻.花()瑟.瑟()第三段:捻.()嘈.嘈()舫.()第四段:蛤蟆..()钿.头()银篦.()第五段:呕哑..()..()啁哳二、通读全文,读准字音、句读。
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2)
![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2)](https://img.taocdn.com/s3/m/718f4ea502768e9950e7385d.png)
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2)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13、春江花朝()14、呕()哑()嘲()哳()15.霓裳()16.转轴()17.慢捻()(二)重要词语注释〔1〕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2〕明年秋。
明年:() 〔3〕善才:()〔4〕委身为贾人妇。
委身:()〔5〕遂命酒。
遂:()〔6〕使快弹数取。
快:()〔7〕曲罢悯然。
悯然:()。
〔8〕感斯人言。
斯:()〔9〕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是:()始:()〔10〕因为长句。
因为:()〔11〕歌以赠之。
歌:()〔12〕凡一百一十六言。
凡:()言:()〔13〕命曰《琵琶行》。
命:()〔14〕循声暗问。
暗:() 〔15〕添酒回灯重开宴。
回灯:()重:()〔26〕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思:()〔17〕低眉信手。
信()〔18〕颜色故。
故:()〔19〕又闻此语重唧唧。
重:()〔20〕如听仙乐耳暂明。
暂:() 〔21〕为君翻作琵琶行。
为:()〔22〕却坐促弦。
却:() 〔23〕凄凄不似向前声。
向前:()(三)通假字①曲终收拔当心画()②钿头银篦击节碎()(四)古今异义①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明年:古:()今:()②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古:()今:()③又闻此语重唧唧。
唧唧:古:()今:()④因为长句。
因为:古:()今:()⑤暮去朝来颜色故。
颜色:古:()今:()⑥凄凄不似向前声。
向前:古:()今:())(五)一词多义(1)言①感斯人言()②凡六百一十六言()③自言本是京城女()(2)命①遂命酒()②命曰[琵琶行]()(3)为①因为长句()②初为【霓裳】后【六幺】()③为君翻作【琵琶行】()(4)暂①凝绝不通声暂歇()②如听仙乐耳暂明()(5)幽①别有幽愁暗恨生()②幽咽泉流冰下难()③野芳发而幽香()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6)语①琵琶声停欲语迟()②今夜闻君琵琶语()(7)暗①寻声暗问弹者谁()②别有幽愁暗恨生()③偏听则暗()(六)词类活用①闻舟中夜弹琵琶者()②遂命酒()③歌以赠之()④商人重利轻别离()(七)文言句式①转徒于江湖间()②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③问其人,本长安倡女()④送客湓浦口()⑤使快弹数曲()⑥沉吟放拔插弦中()⑦感斯人言()(八)名句填空1.〖1983全国卷〗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bbbac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cb.png)
《琵琶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说清《琵琶行》的内容,概括出诗人深沉的感情。
2.能说出描摹音乐的修辞手法。
[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重点】诗中使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学习难点】通过学习体会作者的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及背景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
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
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目标:熟读全文,整体感知一.检查朗诵,1.[解释词语]左迁:善才:贾人:翻作:出官:因为长句:间关:却坐:争缠头:颜色故:红阑干:明年:二.[问题预设]1、思考“序”中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2、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诗节的内容,可尝试用七言诗句。
第二课时目标:梳理文章的两条线,概括作者的感情。
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问题预设]1、文中的琵琶女有何遭遇?2.作者听曲后有何感受?一曲普通的乐曲为何能引起作者的共鸣?3,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4.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
”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5.把文中的环境描写找出来加以分析:例如: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表达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
![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1a1505fa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cb.png)
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琵琶行》描述了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1【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诗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学习难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知识链接】:1、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时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今存诗3000首,代表作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和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上朝时被地方军阀派人刺死,白居易认为是国辱,上书请求捕贼。
一些权臣早因为他的政治讽喻诗而仇恨他,便给他加上了越职奏事的罪名,把他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
《琵琶行》就写于贬谪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喻诗。
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
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杜陵叟》,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
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2、认识“歌行”体:《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901457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f1.png)
《琵琶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2、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全诗,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3、欣赏诗中对音乐的描写,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音乐。
4、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语句,感受其艺术效果。
(2)把握诗歌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变化。
2、难点(1)体会诗歌中音乐描写的技巧和手法。
(2)理解诗人通过琵琶女的遭遇所抒发的个人感慨。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写作背景《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 816 年)秋,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
四、诵读感知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再读诗歌,理解诗句大意,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五、诗歌赏析1、小序的作用诗前小序简明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写作本诗的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诗歌的结构全诗以人物为线索,共有明暗两条: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
两条线索交织,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共同的主旨上。
3、音乐描写(1)“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几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粗重的大弦声比作急雨,将轻柔的小弦声比作私语,将大小弦交错弹奏的声音比作大珠小珠落在玉盘上的声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清脆悦耳。
《琵琶行》课时导学案1
![《琵琶行》课时导学案1](https://img.taocdn.com/s3/m/41a16afb08a1284ac85043b7.png)
明年——(第二年)年长色衰——(女性面容)遂命酒——(摆上酒宴)使快弹数曲——(畅快)感斯人言——(被感动)因为长句——(于是写下了)歌以赠之——(作歌)凡六百一十六言——(一共)
2、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生答: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一)检查预习
1、读音
铮(zhēng)悯然(mǐng)转徙(xǐ)浔阳(xún)枫叶(fēng)瑟(sè)声声思(sì)
捻(niǎn)霓裳(nícháng)秋月白(bó)衣裳(cháng)红绡(xiāo)钿头银蓖(diàn bì)谪居(zhé)整顿衣裳——(cháng)还独倾——(huán)间关——(jiān)
作
业
布
置
归纳文言基础知识
反
思
与
札
记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四、延伸拓展:
本篇是诗人被贬江州的第二年写的一首抒情气氛很浓的叙事诗,作者借叙写琵琶女的娴熟弹奏、琵琶女的悲凉身世,抒发自己被贬的“天涯沦落”感慨之情,要通过诵读认真感受这种情感。
引
导预Leabharlann 习1、分析结构,把握诗歌的整体美。
2、熟读并背诵课文
“链式课堂”课时导学案(共案)
课题
琵琶行
备课时间
执笔人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2.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引导学习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琵琶行)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学案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琵琶行)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c2bde7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0d.png)
《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解题、了解作者、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学会古诗诵读。
2. 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知识导学】1.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
2.白居易,中唐著名_______诗人,字______,晚年号________。
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著有《________》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X“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______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3.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______。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富于变化。
【基础演练】1. 给下列难字注音:铮()铮然贾()人悯()然转徙()荻()花霓()裳琴()瑟()琵()琶()钿()头呕()哑()嘲()哳()六幺()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感斯人言()凡六百一十六言()东船西舫悄无言()自言本是京城女()转徙于江湖间()转轴拨弦三两声()却坐促弦弦转急()因为长句()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君翻作《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铁骑突出刀枪鸣()整顿衣裳起敛容()a.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译文:b.转徙于江湖间译文:c.使快弹数曲译文:d.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译文:3. 用“/”标出下列诗句的诵读节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教案
![《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49fb1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d1.png)
琵琶行(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教案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
•熟悉《琵琶行》这首古代诗词;
•学习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提高阅读理解和口语能力。
教学内容
课前准备
•听一段古筝演奏的《琵琶行》的音乐,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导入
老师向学生介绍《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并简单介绍这首诗的故事背景。
还可以通过图片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唐朝的一些文化特点,如唐朝的服饰、建筑等。
主要内容
1.阅读理解
老师逐句讲解诗句的含义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每个词语和句子。
鼓励学生多思考诗句背后的情感和意境。
2.历史和文化背景
老师向学生介绍唐朝的音乐文化和琵琶的起源和演变。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向学生展示琵琶的不同种类和演奏技巧。
3.口语练习
老师可以让学生对诗句进行朗读和模仿,帮助学生提高说话和表达的能力。
也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总结
将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再次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如果有时间,可以留下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
课后作业
1.完成《琵琶行》的阅读和注释;
2.感受琵琶的音乐,画一幅琵琶的图画;
3.听一首古筝演奏的乐曲,写下你的感受和想法。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琵琶行;
•《唐诗三百首》:《琵琶行》。
《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
![《琵琶行》导学案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de34c9d2bceb19e8b9f6ba32.png)
3.感斯人言:
4.本长安倡女:
5.使快弹数曲:
四【自学深思】
1.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2.在这首长诗(叙事诗)中,主要的人物形象有几个?诗人是用哪二个诗句
将这几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主要内容。
6
第一课时
一、1•①名词,话/名词,字/动词,说 ②动词,吩咐,命令/动词,命名, 题名 ③数词,几/名词,数量 ④副词,暂时/副词,一下子,忽然 ⑤动词, 拨动/名词,拨子,弹奏弦乐所用的工具
1、简介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 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 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
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 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 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 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2.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于江湖间转徙。3.被动句,意思是:被这个人的话感 动。4.判断句。本来是长安倡女。5.省略句。使其快弹数曲。
四【自学深思】
1•①小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 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主要形象有两个,是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
6
授课人:潘松玲
第一课时
高一语文《琵琶行》导学案+课后练习(含答案)
![高一语文《琵琶行》导学案+课后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dce967ee06eff9aef8076f.png)
《琵琶行》导学案一、文学常识1、知人论世(1)白居易(772- -846)唐代文学家、政治家。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迁居下封(今陕西渭南)。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的讽喻诗广泛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新乐府》中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都是千古绝唱。
作品有《白氏长庆集》。
主要作品:《观刈麦》《卖炭翁》《红线毯》《两朱阁》《西凉伎》《涧底松》《母别子》《上阳白发人》等。
(2)创作背景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
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
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
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
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2、知识链接(1)歌行体“歌”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原指可唱的韵文,到了唐代,歌的原意已变,指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的种形式。
歌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方面没有严格限制,比较自由,“行”本指乐曲的进行,后来指乐曲、歌唱的遍数,往后又成为诗的一种体裁。
明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说:‘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日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日行;兼之者日歌行。
”歌和行,都是古代诗体名称,“行”也是乐曲的意思,二者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也合称“歌行”。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
“歌行”一般都有叙事的内容,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
歌行体的特点有四:①篇幅可短可长。
高一语文(琵琶行1)导学案 新人教版 学案
![高一语文(琵琶行1)导学案 新人教版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a8a89d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b3.png)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品背景及有关“歌、行”的知识;2.诵读文本,初步感知。
疏通小序,积累相关的文言字词。
2.疏通小序【知识链接】1. 作者介绍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现存诗近三千首。
2.文学常识——关于歌行体《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
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
”宋赵德操《北窗炙(guǎ)》卷上:“凡歌始发声,谓之引……既引矣,其声稍放焉,故谓之行。
行者,其声行也。
”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学习过程】一、基础梳理1.给加点的字注音湓.浦口()铮铮..然()倡.女()贾.人()悯.然()霓裳..()虾.蟆.陵()钿.头银篦.()呕哑嘲哳....()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因为..长句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凄凄不似向前..声3.解释下列加点字闻舟中夜.弹琵琶者遂命酒.低眉信手..续续弹凝绝不通声暂.歇秋月春风等闲..度去来..江口守空船梦啼妆泪红阑干..如听仙乐耳暂.明却.坐促弦弦转急二、重难点探究1.诵读本文小序,解释下面的字词,疏通文意。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
授课人:潘松玲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白居易相关的文学常识、文章的体裁;
2.查阅资料,掌握整理文中字词、句式,背诵默写全诗。
3.通读序言及诗文,概括内容。
【重点难点】
1.查阅资料,掌握整理文中字词、句式,背诵默写全诗。
2.通读序言及诗文,概括内容。
【学法指导】诵读和讨论。
【知识链接】
1、简介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
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
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
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
品。
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弓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米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知识积累】
一、实词
1 .一词多义
感斯人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言凡六百一^六言
自言本是京城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遂命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曰《琵琶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快弹数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曲红绡不知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凝绝不通声暂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听仙乐耳暂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曲终收拨当心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古今异义[来源:学科网]
①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 古义:
今义: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
今义:
③整顿衣裳起敛容古义:
今义:
④老大嫁作商人妇古义:
今义:
⑤铁骑突出刀枪鸣古义: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如听仙乐耳暂.明。
古义:
今义3 •词类活用
①闻舟中夜弹琵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遂命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商人重利轻别离:
、虚词
转徙于江湖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委身为贾人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霓为衣兮风为马 __________________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初为《霓裳》后《六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送客湓浦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转徙于江湖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感斯人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本长安倡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使快弹数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自学深思】
1. 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2.
在这首长诗(叙事诗)中,主要的人物形象有几个?
诗人是用哪二个诗句
将这几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3、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主要内容。
6 •《琵琶行 并序》导学案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一、1 •①名词,话/名词,字/动词,说 ②动词,吩咐,命令/动词,命名, 题名 ③数词,几/名词,数量 ④副词,暂时/副词,一下子,忽然 ⑤动词, 拨动/名词,拨子,弹奏弦乐所用的工具
2•①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后一年。
②“因为”古义:于是写了。
今义: 连词,表示原因。
“长句”古义:唐代习惯把七言诗叫做长句。
今义:长句子。
③古义:整理。
今义:整治,治理。
④古义:年纪大了。
今义:排行第一的。
⑤古义:突然冲出。
今义:超出一般。
⑥古义:刚才。
今义:朝前面。
⑦古义: 突然,一2•为 句式
下子。
今义:暂时。
3.①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②名词用作动词,摆酒;③形容词“重”“轻”
均带宾语,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二、1.介词,弓I出动作的处所,译为“在”/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2.动词,做/动词,当作,作为/介词,给/
动词,弹奏
三、1.省略句,省略虚词,于。
同时是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于湓浦口送客。
2.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于江湖间转徙。
3.被动句,意思是:被这个人的话感动。
4.判断句。
本来是长安倡女。
5.省略句。
使其快弹数曲。
四【自学深思】
1 •①小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主要形象有两个,是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
一起的。
3.( 1)、江头送客闻琵琶
(2)、江上聆听琵琶曲
(3)、歌女倾诉身世苦
(4)、同病相怜伤迁谪
(5)、重闻琵琶青衫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