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档案收集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档案的起源与载体演变,认识档案的性质、特点、种类、作用及其发挥规律,掌握档案工作的内容、性质、差不多原则与机构设置。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认识档案性质与作用、掌握档案工作差不多原则和机关档案工作性质。2、难点是档案与图书、文物等的区不与联系、机关档案工作的任务。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实地参观
教学时数 5学时
第一节档案
一、档案的起源
档案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确证可考,学术界众讲纷纭,归纳起来,有三种代表性的讲法,一是讲起源于初人时期,一是讲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一是讲起源于奴隶社会时期(即阶级社会)。不管哪一种讲法,都承认一个共同的差不多事实,即在文字出现往常,人们就已开始使用结绳、刻契、图画等原始记录方法来辅助经历、交流思想和处理公私事务,萌芽了档案的因素。
(一)结绳记事
这种方法确实是在绳子上打结,以绳结的大小、多少、位置上下、不同颜色等来表示不同的意思和作用。据有关文献记载,新中国成立之初,居住在云南省的哈尼族在从事田地交易时,仍用结绳作为买卖双方的信用凭证。
(二)刻契记事
刻契,或称契刻,确实是在木头、竹片、石块、泥板等物体上刻划各种符号和标志,用以表示一定的意义。据讲,新中国成立之初,居住在云南省的佧佤族仍用刻契的方法在木棍上记载重大事项。
(三)原始图画
远古时期的人们在山洞石壁或其他岩石上刻绘图画来记录他们生产、生活等情况(如采集、狩猎、捕捞、农耕、祭祀等),先后在我国、法国、西班牙等国都已发觉如此的壁画和岩画。
以上三种记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记录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经历备忘、信守凭证的功能,从那个意义上来讲,它们可算作文字出现前的产生档案的制作方法,也就出现了史前档案,成为人类档案的源头。
二、档案的演变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进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出现了文字,也就产生了文字记录的档案。我国最早的文字记录的档案,其产生的确切时刻,现在尚无定论。仅依照发掘出土的文物考证,我国在距今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商代就有了比较成熟的甲骨文字,因此,我国有文字可靠的档案史最迟也有三千五百多年了。从那时起到现在,我国档案记录的方式、技术和载体差不多历了多次的进展变化,现分为如下几个时期作一概略介绍。
(一)甲骨档案
甲骨是指龟甲和兽骨,它们在商代既是人们用占卜的一种工具,也是人们所用的一种书写材料。从甲骨文字记录的内容来看,商朝统治者十分崇尚迷信,举凡国家大事、自然现象、帝王活动都要用甲骨占卜向上苍询问吉凶,以便决策,如征战、出巡、祭祀、狩猎、耕种、婚丧、灾难、疾病等。并将占卜的时刻、人名、问事及其结果等都刻写在甲骨上,集中保存在宗庙内,以被查考。这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称的甲骨档案,其上所载的商代政治、军事、经济、帝王活动、社会情况、天文地理等内容,成为后世研
究商代社会历史和自然历史的宝贵资料。(关于“甲骨档案”这一概念的科学性,近年来有学者提出质疑,如郑州大学文博学院考古系张国硕同志在其论文《甲骨文在商代非档案讲》中指出:“(甲骨文)能够讲是商代人无意保存下来供后人查考利用的‘事实档案’。但必须澄清的是:甲骨文在
商代并不是人们有意保存的档案。”《档案学研究》1999年第2期64页—68页)
(二)金石档案
“金”是指商末周初出现的青铜器,“石”是指周代出现的石刻。商末周初,统治阶级把重要文件和重大事项,如法律、契约、册封、赏赐等铸刻在青铜器上,后来又刻写在石器或石板上保存起来,这就形成后世所称的金石档案。如“毛公鼎”、“泰山石刻”等。
(三)简册档案
简册又称为简牍。“简”指竹片,“册(牍)”之木片。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竹片和木片的书写材料,用它们记载并保存下来的历史文献,后人称之为“简册(牍)档案”。晋人杜预所著《春秋三传序》讲:“大事书于策,小事简牍而已。”
(四)縑帛档案
縑帛是丝织物的总称,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书写材料,用它记录并保存下来的文献资料,后世称之为縑帛档案。《晏子春秋》载:“昔吾先君桓公,予管仲狐与谷,其县十七,著之于帛,申之于册,通之诸侯。”(齐景公语晏子)
(五)纸质档案
从考古发掘资料和古书记载来看,我国西汉时期就已出现了纸,东汉蔡伦在此基础上,研究解决了纸的原料问题后,纸才开始大量生产和运用,并逐渐代替了笨重的简牍和昂贵的縑帛,成为要紧和日常的书写材料。据传,东晋安帝(公元397—418年)时,太尉桓玄下令:“古者无纸故用简,今凡用简者以黄纸代之。”以
行政命令强制推行用纸。纸的发明和运用,是书写材料的一次大革命,也是档案、图书的一次大进展,其历史意义和阻碍不亚于今天的计算机技术革命。今天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刻里,纸仍然是最重要的用途和最广泛的档案载体。
(六)胶磁档案
近百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展和巨大进步,摄影、录像、录音、电子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讯等高新技术的逐一出现,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人们日益广泛的使用照片、影片、磁带、磁盘、光盘等脚词材料来记录社会活动和贮存史料,产生了大量的胶磁档案。同时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进展,无纸化办公环境的形成,磁质材料终将代替纸质材料而成为最重要的档案载体。
三、“档案”词源考略
我国的档案,历史悠久,但档案一磁的出现,却相对较晚,至于何时出现,至今仍在考证之中。
(一)我国古代关于档案的称谓
我国古代的档案,在各个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商代称为“册”,周代叫做“中”,秦汉称作“典籍”,汉魏以后谓之“文书”“文案”“案牍”“案卷”“簿书”,清代以后多用“档案”,今统一称作“档案”。
(二)现当代学者考证情况简介
关于“档案”词源现有两种要紧观点。
1、“档案”一词来源于满语,出现在清初。持此观点者的依据,一是见诸于清初文人杨宾所作的《柳边纪略》一书,其第三卷载:“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片若牌故也;存贮多年者曰‘档案’,曰‘档子’,以积存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然今文字之书于纸者,亦呼之谓‘牌子’、‘档子’矣。”二是见诸于《康熙起居注》一书,其中有“部中无档案”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