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策略1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数学压轴题解题策略(1)

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解题策略

《挑战中考数学压轴题》的作者 上海 马学斌

专题攻略

如果△ABC 是等腰三角形,那么存在①AB =AC ,②BA =BC ,③CA =CB 三种情况. 已知腰长画等腰三角形用圆规画圆,已知底边画等腰三角形用刻度尺画垂直平分线. 解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有几何法和代数法,把几何法和代数法相结合,可以使得解题又好又快.

几何法一般分三步:分类、画图、计算.

代数法一般也分三步:罗列三边长,分类列方程,解方程并检验.

例题解析

例❶ 如图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点D 的坐标为(3, 4),点P 是x 轴正半轴上的一个动点,如果△DOP 是等腰三角形,求点P 的坐标.

图1-1

【解析】分三种情况讨论等腰三角形△DOP :①DO =DP ,②OD =OP ,③PO =PD . ①当DO =DP 时,以D 为圆心、DO 为半径画圆,与x 轴的正半轴交于点P ,此时点D 在OP 的垂直平分线上,所以点P 的坐标为(6, 0)(如图1-2).

②当OD =OP =5时,以O 为圆心、OD 为半径画圆,与x 轴的正半轴交于点P (5, 0) (如图1-3).

③当PO =PD 时,画OD 的垂直平分线与x 轴的正半轴交于点P ,设垂足为E (如图1-4).

在Rt △OPE 中,3cos 5OE DOP OP ∠=

=,52OE =,所以256OP =.

此时点P 的坐标为25(

,0)

6.

图1-2 图1-3 图

1-4

上面是几何法的解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画图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找到目标P,其中①和②画好图就知道答案了,只需要对③进行计算.

代数法先设点P的坐标为(x, 0),其中x>0,然后罗列△DOP的三边长(的平方).DO2=52,OP2=x2,PD2=(x-3)2+42.

①当DO=DP时,52=(x-3)2+42.解得x=6,或x=0.

当x=0时既不符合点P在x轴的正半轴上,也不存在△DOP.

②当OD=OP时,52=x2.解得x=±5.当x=-5时等腰三角形DOP是存在的,但是点P此时不在x轴的正半轴上(如图1-5).

③当PO=PD时,x2=(x-3)2+42.这是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有唯一解,它的几何意义是两条直线(x轴和OD的垂直平分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

代数法不需要画三种情况的示意图,但是计算量比较大,而且要进行检验.

图1-5

例❷如图2-1,在矩形ABCD中,AB=6,BC=8,动点P以2个单位/秒的速度从点A出发,沿AC向点C移动,同时动点Q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从点C出发,沿CB向点B 移动,当P、Q两点中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则停止运动.在P、Q两点移动的过程中,当△PQC为等腰三角形时,求t的值.

图2-1

【解析】在P、Q两点移动的过程中,△PQC的6个元素(3个角和3条边)中,唯一不变的就是∠PCQ的大小,夹∠PCQ的两条边CQ=t,CP=10-2t.因此△PQC符合“边角边”的解题条件,我们只需要三个∠C就可以了,在∠C的边上取点P或Q画圆.

图2-2 图2-3 图2-4

①如图2-2,当CP=CQ时,t=10-2t,解得

10

3

t

(秒

).

②如图2-2,当QP =QC 时,过点Q 作QM ⊥AC 于M ,则CM 152PC t

=

=-. 在Rt △QMC 中,45cos 5CM t QCM CQ t -∠=

==,解得259t =(秒).

③如图2-4,当PQ =PC 时,过点P 作PN ⊥BC 于N ,则CN .

在Rt △PNC 中,

142

cos 5102t CN PCN CP t ∠===-,解得8021t =(秒). 这道题中,我们从“有限”的矩形中,选择我们需要的“无限”的∠PCQ ,使得画图简洁,计算简练.

例❸ 如图3-1,直线y =2x +2与x 轴交于点A ,与y 轴交于点B ,点P 是x 轴正半轴上的一个动点,直线PQ 与直线AB 垂直,交y 轴于点Q ,如果△APQ 是等腰三角形,求点P 的坐标.

图3-1

【解析】我们先用代数法解这道题.

由y =2x +2得,A (-1,0),B (0,2).所以OA =1,OB =2.

如图3-2,由于∠QPA =∠ABO ,所以OP ∶OQ =OB ∶OA =2∶1.

设点Q 的坐标为(0,m ),那么点P 的坐标为(2m ,0).

因此AP 2=(2m +1)2,AQ 2=m 2+1,PQ 2=m 2+(2m )2=5m 2.

①当AP =AQ 时,解方程(2m +1)2=m 2+1,得0m =或

43m =-.所以符合条件的点

P 不存在. ②当PA =PQ 时,解方程(2m +1)2=5m 2

,得2m =±

.所以

(4P +. ③当QA =QP 时,解方程m 2+1=5m 2,得12m =±

.所以(1,0)P .

图3-2 图3-3 图3-4

我们再用几何法验证代数法,并进行比较.如图3-3,在直线PQ 平移的过程中,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知∠QPO 的大小是不变的,因此△PQA 也符合“边角边”的解题条件,我们只需要三个∠P ,点P 在点A 的右侧,暂时不画y 轴(如图3-4).

①如果AP =AQ ,以A 为圆心、AP 为半径画圆,得到点Q (如图3-5).因为点Q 在y 轴上,于是“奇迹”出现了,点A (-1, 0)怎么可以在y 轴的右侧呢?

图3-5 图3-6

②当PA =PQ 时,以P 为圆心、PA 为半径画圆,得到点Q ,再过点Q 画y 轴.此时由

21m +=,解得2m =+,所以(4P +(如图3-6).请问代数法解得的

点(4P -在哪里?看看图3-7就明白了.

③当QA =QP 时,点Q 在AP 的垂直平分线上,由于A (-1, 0),所以P (1, 0) (如图3-8).

我们可以体验到,几何法可以快速找到目标,而且计算比较简便.

图3-7 图3-8

例❹ 如图4-1,已知正方形OABC 的边长为2,顶点A 、C 分别在x 、y 轴的正半轴上,M 是BC 的中点.P (0, m )是线段OC 上一动点(C 点除外),直线PM 交AB 的延长线于点

D .当△APD 是等腰三角形时,求m 的值.

图4-1

【解析】点P (0, m )在运动的过程中,△APD 的三个角都在变化,因此不符合几何法“边角边”的解题条件,我们用代数法来解.

因为PC //DB ,M 是BC 的中点,所以BD =CP =2-m .所以D (2, 4-m ).

于是我们可以罗列出△APD 的三边长(的平方):

22(4)AD m =-,224AP m =+,2222(42)PD m =+-.

①当AP =AD 时,22(4)4m m -=+.解得32m =(如图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