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王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战陆战之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虎王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第二次世界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战陆战之王
虎王坦克是德国二战期间最令人恐惧的一种重型坦克。

它的称呼为:虎II”/“虎王”,德军编号有:Sd.Kfz.182、Panzerkampfwagen VI Kö;nigstiger、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BPzKpfw VI“虎王/虎II”重型坦克是二战中威力最大的坦克。

到二战结束时德国人共生产出489辆虎王坦克,盟军始终找不到有效对付它的办法。

“虎王”重型坦克将威力强大的火炮和盟军坦克、反坦克炮几乎无法射穿的装甲结合在一起,结果就是产生了这么一个战场上的可怕怪物。

德国重型坦克发展计划最早开始于1937年,由德国的武器军备发展局提出,并将新型重型坦克的具体性能要求下发给德国的四家公司,他们是:戴姆勒.奔驰公司、亨舍尔公司、MAN 公司、波尔舍(保时捷)公司。

1941年5月26日,希特勒召开的一次军事会议上,新式重型坦克发展计划正式起步。

在此次会议上,希特勒提出新式重型坦克的设计要求:具有强大的击穿敌人坦克的火力,敌人坦克无法击穿的厚实的防护装甲,最大速度不低于40公里/小时。

这次会议的决定发展了德国二战期间两种重型坦克,它们分别是虎1和虎2(虎王)。

由于虎1在战场上的成功,导致了虎王的发展进度放慢,直到1943年1月,一种新的替代虎1的新式重型坦克的设计才真正开始。

尽管人们认为虎王是虎1的继承和替代,但是实际上虎王和虎1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重型坦克。

虎王的设计初衷是考虑装上大威力、可靠性高的坦克炮,在虎1的88毫米L56倍口径坦克炮的基础上德国人发展出了更大威力的88毫米L71倍口径的坦克炮。

虎王坦克的设
计最终由德国的两家公司:位于德国卡塞尔(德国东部城市)的亨舍尔公司和位于德国斯图加特(德国西南部城市,巴登-符腾堡州首府)的波尔舍(保时捷)公司来竞争。

2家公司都各自拿出了两种设计方案。

波尔舍和亨舍尔公司被责成着手研制新的重型坦克。

波尔舍公司提供了两个基于以前的VK4501(P)样车的方案,并定名为VK4502(P)。

第一种方案是将炮塔安装在车体中央;另一种方案则是炮塔置后,发动机置中(就和现在的以色列“梅卡瓦”主战坦克差不多)。

两个方案使用相同的底盘和车体以及其它部件,发动机都采用VK4501(P)样车的汽油发动机(电传动)。

两种方案极度相似,除了炮塔的位置以及一些机械部件的区别。

不过由于最终选中了亨舍尔公司的设计方案,波尔舍这两种设计都只制造了木制模型。

波尔舍公司炮塔虎王
亨舍尔公司有两种方案:VK4502(H)和VK4503(H),其中VK4502(H)方案是以“虎”I式坦克为基础改进而成的,算得上是“继承性强,改进处少”。

德国陆军兵器局第6科负责审查这些方案,VK4502(H)方案首先遭淘汰。

不过亨舍尔公司的设计方案进展极快,最终其VK4503(H) 方案被选中进入生产。

这个方案采用了大量和“黑豹”、“黑豹”II坦克相同的部件以标准化坦克生产。

根据1943年2月德国陆军兵器局的命令,亨舍尔的VK4503(H)设计和“虎”I式坦克完全不同,其更象“黑豹”坦克的扩大版。

1943年10月20日,一辆木制的亨舍尔设计的“虎”II重型坦克模型在东普鲁士阿亚茨给希特勒做审查。

德国准备从1943年12月起在位于卡塞尔的亨舍尔工厂制造三种样车型号的“虎”II重型坦克。

从1944年1月到1945年3月,一共制造了489辆“虎”II重型坦克(三种样车-V1、V2、V3),其中1943年12月制造了12辆,1944年1月到12月制造了377辆,1945年1月到3月制造了100辆,生产了四个序列(420500、420530、420590、420680,底盘编号为280001-280489),比原定
的1500辆的生产计划相差甚远。

主要原因是因为盟军轰炸了亨舍尔在卡塞尔地区的工厂,以及“虎”II重型坦克生产一辆所耗费的原材料和工时相当多。

享舍尔公司炮塔虎王
首批的50辆“虎”II重型坦克(包括样车在内)装备了波尔舍公司设计的炮塔(魏格曼公司制造)。

晚期的则安装了亨舍尔公司设计的炮塔(克虏伯公司制造)。

两种炮塔都安装在车体中央。

波尔舍炮塔是从最初的VK4502(P)原型坦克(基于VK4501(P)样车的设计)上发展来的。

尽管这个设计本身没有被接受,不过炮塔的设计却被接受了并安装在亨舍尔设计的“虎王”重型坦克上。

波尔舍型炮塔装备一门单节88mm火炮,而亨舍尔的炮塔上装备的是双节式88mm火炮(从1944年5月开始)。

波尔舍型炮塔的“虎王”重型坦克携弹80发,亨舍尔型炮塔的“虎王”重型坦克则为86发。

75%的弹药存储在车体内侧面,另外的25%弹药则存储在炮塔后部。

此外,用于本车防御和对空射击的3挺MG34/MG42型7.92mm机枪则配弹5850发。

克虏伯公司也设计一种炮塔来装在亨舍尔公司和波尔舍(保时捷)公司的两种不同的坦克底盘上,克虏伯公司的这种炮塔设计编号为:P-2Turm。

P-2Turm炮塔的前装甲为100毫米厚,具有60度的倾斜角度,顶装甲为40毫米,炮塔内有宽敞的空间,能携带16发炮弹。

一种新的设计为混合型的设计,混合性设计的虎王乃是一种过度的型号。

克虏伯公司大约生产了50个这样的炮塔。

50个P-2 Turm型炮塔安装在波尔舍(保时捷)公司生产的底盘上。

这种新的炮塔被命名为:Serien Turm。

亨舍尔公司设计的炮塔前装甲厚度为180毫米,81度倾斜角,侧面装甲的倾斜角度被修改为69度,修改倾斜角度后的炮塔能够多携带22发炮弹。

波尔舍公司炮塔虎王
波尔舍型炮塔的防盾呈弯曲状,车长指挥塔位于炮塔左侧。

由于火炮防盾弯曲形状会导致一些机械问题,1943年12月,亨舍尔公司受命设计一个新炮塔作为以后的标准炮塔。

亨舍尔型炮塔的车长指挥塔比较平,不象波尔舍的呈突出状,火炮防盾为“猪头式”。

亨舍尔炮塔也被称为克虏伯型炮塔。

最后,虎王的生产型,波尔舍(保时捷)公司的生产型号为战斗全重为68.5吨,亨舍尔公司公司的生产型号为69.8吨。

致命的獠牙致命的獠牙————88毫米火炮 “虎王”重型坦克安装了一门精确的88mm KwK 43 L71型坦克炮,该88mm 炮的71倍径身管长为6.3m ,最大有效射程为10km ,装有炮口制退器,其使用的弹种包括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

最初“虎王”重型坦克安装的是双目TZF 9b/1型观瞄镜,后来换装为单目TZF 9d 型观瞄镜。

火炮射界为+17度到-8度。

炮弹重为20kg ,射速较慢。

这种火炮是二战期间德军装备坦克的火炮中威力最大的,它能在2000m 的距离上直接击穿美制M4“谢尔曼”坦克的主装甲,不仅是“谢尔曼”坦克,还有“克伦威尔”以及T-34/85坦克,它几乎可以击穿二战中盟军所有型号的坦克。

1944年晚期,克虏伯公司曾打算让所有的“虎王”坦克换装威力更大的105mm 口径的KwK L/68火炮,不过最终没有实现。

其自身装甲厚实,即使在近距离,也只有很少的武器能真正摧毁它的正面装甲。

至今没有任何记录或者照片能看到“虎王”重型坦克在战斗中被击穿正面装甲。

它的侧面装甲相对盟军的坦克(T-34/85、JS-2和“荧火虫”)来说还是能摧毁的。

虎王的心脏
“虎王”为缩短开发时间而使用与“黑豹”相同的的发动机,为迈巴赫公司生产的HL 230 P30型V 形12缸水冷汽油机,最大功率为515千瓦(700马力),该发动机虽然可靠,但却因“虎王”的重量而出现了的问题。

“黑豹”是45吨,“虎”式57吨,“虎王”达到创纪
录的70吨,这样一来其单位功率降到10马力/吨,机动力严重不足。

其最大公路速度为38千米/小时(实战中只能达到30千米/小时),越野速度充其量只有15千米/小时(没有骑自行车快)。

而且履带的单位压强太大,造成野外通过能力也很低。

再者由于动力不足和车体超重也导致了发动机超负荷运转。

“虎王”使用的发动机、变速器上都刻着“到目前为止绝对值得信赖”的字样,但就是这句“到目前为止”,说明该车在这种“超负荷”条件下是不“值得信赖”的。

由于“虎王”的发动机经常发生机械故障,在战场常常导致致命的危险。

其每次刹车开炮(当时的坦克不能行进间射击)都有可能损坏机械,而且维修起来也很麻烦(也许因为德国坦克太精密复杂,且容易产生故障,所以德国的修理人员都很优秀)。

虎王采用的传动装置为马巴赫公司的“奥尔瓦”401216B型机械式变速箱,有8个前进档和4个倒档,此外,还安装了亨舍尔公司的L 801型机械操纵系统。

行动装置包括双扭杆独立式弹簧悬挂装置,和液力减振器,车体每侧有9个直径800mm 的负重轮,负重轮分两排,交错排列。

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每条履带有92块履带板组成。

这一套装置使其能做原地旋转动作。

“虎王”重型坦克装备两种履带,用于铁路运输的660mm窄履带以及更宽的800mm战斗履带,使用极为不便。

行程方面“虎王”也较差,在公路上1升油只能走162米,为此即使装满864升的油箱,其公路行程也不过140千米,野外时还要减少一半。

这对大战末期燃料不足的德军来说真是雪上加霜。

当时,不少“虎王”在没有受到任何损坏的情况下,因燃料用光而经常被遗弃在荒凉的路旁。

虎王变形车
“虎王”重型坦克的变型车不是很多,主要有修理坦克、“猎虎”重型坦克歼击车、Grille 17/21/30/42自行火炮(样车)、280mm重型火炮运输车(样车)。

1944年11月,魏格曼公司将20辆“虎王”重型坦克改装为指挥坦克,加装了无线电设备,其中使用了两种型号的无线电台:FuG8型和FuG7型。

首辆指挥坦克在1945年2/3月开始服役。

两种指挥坦克的携弹量都为63发(32发穿甲弹和31发高爆弹)。

1944年后期,克虏伯公司建议为“虎王”重型坦克换装105mm KwK L/68型火炮,最终没有实现。

1944年12月,亨舍尔提出
一种33t重的轻型“虎王”II式坦克设计。

发动机依然采用“虎王”坦克的马巴赫HL 230 P30型发动机。

其前部装甲采样倾斜式,厚度为80mm,侧面装甲则为新式的160mm的水平式装甲。

安装一门克虏伯设计的100mm PWK型火炮,该火炮可以击穿200mm装甲。

不过这种设想也仅仅停留在图纸阶段。

同时,德国也对“虎王”重型坦克的炮塔和车体做过很多改进,比如在炮塔上安装测距仪,重新设计其后部底板等,不过这些都没有真正应用在“虎王”重型坦克上。

性能参数:

”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B (Sdkfz 182)性能参数
虎王”
“虎王
其它设计:King Tiger,Tiger II,Royal Tiger,Konigstiger
类型:重型坦克
制造商:亨舍尔公司、克虏伯公司
样车:VK4503 (H)
产量:从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包括各种类型在内485辆
人员编制:5人
重量:68.5吨(波尔舍(保时捷)公司)
重量:69.8吨(亨舍尔公司公司)
车高:3.09米
车长:7.62米(不含炮管)
车长:10.28米(含炮管)
车宽:3.66米(不带裙板)车宽:3.76米(带裙板)
发动机:V12 Maybach HL 230 P30 (700hp)
变速箱:Maybach OLVAR EG 40 12 16 B(8个前进档、4个倒档)
公路最大速度:35—38公里/小时
越野最大速度:17公里/小时
公路最大行程:110公里
越野最大行程:80公里
无线电台:FuG 5型
坦克主炮:88毫米KwK 43 L71倍口径坦克炮
辅助武器:3挺机枪,分别是1挺炮塔外部的MG 7.92毫米机枪、1挺同轴MG 7.92毫米机枪、1挺指挥仓盖上的MG 7.92毫米机枪
弹药:88毫米炮弹80发(波尔舍(保时捷)公司的炮塔)
弹药:88毫米炮弹86发(亨舍尔公司公司的炮塔)
弹药:7.92毫米机枪弹5850发
观瞄具:TZF 9b,后期型号为TZF 9d
虎王坦克的装甲列表虎王坦克的装甲列表::
波尔舍(保时捷)公司炮塔:
前装甲 侧装甲 后装甲 顶装甲
100毫米/曲面设计 80毫米/30度 80毫米/30度 40毫米/77度或40毫米/90度 亨舍尔公司公司炮塔:
180毫米/9度 80毫米/21度 80毫米/21度 40毫米/78度或40毫米/90度 混合型的炮塔:
150毫米/50度 80毫米/25度 不详 40毫米/90度
Hull 型炮塔
100毫米/50度 80毫米/0度 80毫米/0度 25—40毫米/90度
虎王战史简介
“虎王”重型坦克被配属在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的重装甲营。

大多数是配属给国防军部队,大约150辆配属于党卫军部队。

1944年2月,国防军和党卫军部队重装甲营都接受到了“虎王”重型坦克。

最早制造的5辆“虎王”重型坦克被隶属在德军“李尔”装甲师下(第316无线电技术装甲连),不过没有用于战斗。

“虎王”重型坦克首次参战是在1944年5月明斯克附近,接着装备“虎王”重型坦克第501重装甲营在1944年7月波兰桑多米亚兹地区作战。

第503重装甲营在诺曼底战役中只有两个连装备了“虎王”重型坦克(波尔舍型炮塔),严重的机械问题导致在1944年8月底,这些“虎王”重型坦克全部损失了。

而1944年,第506重装甲营的“虎王”重型坦克参加了在荷兰进行的阿纳姆战役(“市场花园”行动)。

据数据记载,有150辆左右的“虎王”重型坦克参加了阿登战役,党卫军第501重装甲营(隶属于“佩普”战斗群)就有一些。

东线,“虎王”重型坦克参与了1944/45年在匈牙利以及波兰中部的战斗。

“虎王”重型坦克在两线都参与作战,在有经验的乘员操纵下,它是一件令敌人害怕的大威力武器。

1945年4/5月,“虎王”重型坦克最后参加了柏林的防御作战。

一辆隶属于第503重装甲营的“虎王”重型坦克在1945年5月10日被其乘员自毁,这也是德国在战争中最后一辆被摧毁的坦克(注:德国是在5/9日正式投降的)。

画面描绘二战末期著名的阿登反击战中画面描绘二战末期著名的阿登反击战中,,纳粹德国501党卫队重型坦克营的两辆虎王坦克正在向着安特卫普方向冲锋普方向冲锋。

到1944年圣诞节年圣诞节,,这辆编号为003的坦克已经成为德国在昂布莱沃河以北最后的装甲力量的坦克已经成为德国在昂布莱沃河以北最后的装甲力量。

虎王坦克上的尖子武装党卫队军士长卡尔·克纳和武装党卫队少尉卡尔·鲍曼都是“虎王”坦克上的尖子,他们的作战经历几乎全在“虎王”坦克上渡过。

他们都在第三党卫队装甲师(日耳曼尼亚)著名的503(103)重型坦克营服役。

党卫队第503重型坦克营的前身是党卫队第三装甲掷弹兵师(骷髅师)的第8连,1943年7月到1944年3月装备MkVI 型“虎式”坦克。

卡尔·鲍曼(Karl Brommann)
卡尔·鲍曼的虎王坦克于1945年1月从铁路运送
到东普鲁士的但泽地区(现格但斯克)协助疏散难
民以及阻击苏军的行动。

1945年1月31日,鲍曼作为SS第503重坦克
营第1连的一名车长在连长利瓦特中尉的带领下,
和一些伞兵一起对雷格兰地区展开突击,全连共摧
毁了80门苏军反坦克炮。

在森林中迪纳斯堡上士在
车外进行联络时被苏军子弹击中头部,而鲍曼的虎
王则由于遭到数枚反坦克炮弹命中而抛锚,因此他
并未参加对雷格兰防线最后的总攻击。

2月3日,鲍曼率领4辆虎王坦克前往被苏军围
困的昂斯瓦德执行解围任务。

4辆坦克无法打穿厚达
5公里的包围圈,反而在击毁了2辆敌坦克后全部抛锚。

乘员弃车后又找到4辆新的虎王布下防御线,他们在霍亨瓦德和萨林丁地区抵挡了苏军的数次突击。

在战斗中鲍曼的坦克主动轮被打坏无法动弹,夜里其余3辆虎王将它拖到了破败的昂斯瓦德圣母堂进行修理。

3月7日,鲍曼和上尉贝克的2辆虎王在1辆4号坦克、1辆突击炮和1门88毫米高射炮的支援下顶住了苏军80辆坦克大集群冲击并摧毁了其中57辆(各单位共同战果)!之后鲍曼指挥他那辆孤独的虎王猛冲赫尔曼斯霍夫农场的苏军包围圈,终于将困在那里的第23军野战司令部拯救出来。

卡尔·鲍曼于1945年2月2日到3月18日期间在格登哈根地区共取得了击毁敌坦克66辆(包括部分波兰第1装甲旅的T34坦克)、火炮44门和15个车辆单位的惊人战绩。

他因此殊勋而于4月29日获颁骑士勋章,但是他并没有出席授勋典礼。

在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后,503营的残部撤回至Swinemunde (Swinoujscie)地区并参加了Stettin (Szczecin)地区的战斗。

在第三帝国的最后日子里,六辆503重型坦克营的“虎王”坦克配属给武装党卫队第11装甲掷弹兵师(诺德兰师)并参加了柏林保卫战。

鲍曼幸运地活到了战后,并在德国一所大学的齿科研究室担任技术员。

卡尔·克纳
1945年4月19日,苏军已经开始进攻柏林市郊结
合部。

SS第503营的缪勒中尉率领第2连的5辆虎王坦
克在格尔诺高地布阵并对袭来的苏军坦克集群进行阻
击,但是德军由于开炮过早而陷入弹药不足的窘境。


勒中尉立即呼叫后方待机部队,上士卡尔·克纳带领3辆
虎王赶来。

在他的配合下战斗群共摧毁了70辆苏军坦
克,但是缪勒在下车后遭到苏军火箭炮射击身亡。

在随后的侦察行动中,克纳在波拉斯多夫地区发现
了一个整编的苏军坦克旅在加装油料,共密集着100辆
以上的T34/85坦克,另外在通往斯特拉斯堡的公路上停
着1个连的IS2重型坦克,克纳立即通知旁边的哈勒军士长和另一辆僚车。

3辆虎王坦克突然出现在毫无防备的苏联人面前!克纳抢先开炮摧毁了苏军重坦克连编队的头1辆和最后1辆IS2坦克,这个IS重型坦克连的指挥官肯定是一个蠢货,他将坦克全部横在林荫道中间,而克纳是从他们背后发起攻击,结果苏军坦克火炮被树木阻挡而无法将炮塔转向后方。

虎王们大开杀戒,整条公路成为了苏联坦克的坟场,克纳打出了所有的穿甲弹后退出战场。

在这场迅雷不及掩耳的突袭中,克纳共击毁了39辆苏军坦克,哈勒包办了另外25辆。

他们立即赶往主防御区背后补充弹药,这时其余的虎王已经全部开往维尔诺伊辛地区。

中午刚过,恼羞成怒的苏军派出超过30辆T34坦克向这3辆虎王坦克扑来。

谢法SS少尉的第4辆虎王正巧赶到进行支持,此战苏联坦克再次全军覆没,接下来虎王又使用带延迟引信的榴弹击溃了苏军步兵的进攻。

日落后,苏军至少1个连的IS2重型坦克发起第2波攻击,但是也被全部击毁。

克纳随后率领战斗群退到施特劳斯堡驻防。

4月19日正好是克纳的25岁生日,在这一天他的击毁坦克记录激增至76辆。

4月20日,克纳战斗群在施特劳斯堡附近摧毁了若干辆苏军坦克(数量不详),在拖延了苏军的行进后他们退至奥特朗斯堡,克纳的坦克严重受损而被送进多根缪勒工厂紧急维修,他于是将谢法的虎王坦克“据为己有”。

4月21日,克纳带领虎王集群由利希登堡出发经比斯多夫向柏林市区进发,途中再次遭遇苏联坦克集群。

克纳和菲克SS下士的2辆虎王迅速转入反击,他们共摧毁了15辆敌坦克,但这也是菲克的最后一场战斗:他的坦克指挥塔被击中,大口径子弹穿过观察口打断了他的脖子,SS下士的脑袋滚落在战斗室的地板上。

4月23日早晨,克纳击毁了1辆IS2坦克,但是他没有注意到还有另一辆隐藏在视线之外。

第2辆IS2突然出现并从正面发起攻击,这次精确的射击恐怕是二战中绝无仅有的:122毫米炮弹正好打进了虎王的88毫米炮膛,猛烈的爆炸将克纳的装填手打成了碎片!克纳赶紧命令向修理部队集结地撤退。

将坦克交给修理工后,克纳又把原属于菲克的虎王抢来自己用。

4月27日,已经晋升为SS军士长的卡尔·克纳与施雷特少尉的2辆虎王在柏林市区的科尔福斯滕施特拉塞地区和哈林泽火车站附近伏击并摧毁了2辆苏军坦克。

就在这一天苏军基本控制了柏林,战争实际上已经以德国的全面失败而结束。

4月28日,德军已经被压缩在帝国总理府附近的很小一块区域内,另外在哈林泽火车站还有一部分SS“诺德兰”师的士兵据守。

SS第503重坦克营营长赫尔茨克少校、克纳军士长和谢法少尉被召集到纳粹党务办公厅接受了一番毫无意义的表扬和最后的指令,在那里他们见到了纳粹德国最高执政者之一的党务办公厅主任马丁·鲍曼,他也正准备搭乘虎王坦克逃走。

4月29日,卡尔·克纳获颁骑士勋章。

5月1日,第503营仅剩的几辆虎王坦克收到了戈培尔直接下达的指令:“贵部必须在弗里德里希车站集结,经过魏登当玛桥向奥拉宁堡突围!在接触到施坦因纳战斗群后,和他们一起向施勒苏益格-霍尔斯泰因进攻!”官兵们哪会听他的屁话,现在最重要的是活着离开这里。

戈培尔大概觉得还不过瘾,在克纳战斗群出发前听到了这个瘸腿博士最荒谬的命令:“向西方突破后,你们要尽量和那里的加拿大军队一起继续打击东边的苏联人!”同一天晚上21:00时,克纳在魏登当玛桥前方的弗里德里希大街击毁了4辆苏军坦克,他在街角发现了一辆无人使用的完整“黑豹”坦克,里面油料弹药充足。

克纳以其一贯作风将这件礼物照单全收,并调拨了几名士兵驾驶这辆“黑豹”与自己同行。

5月2日,克纳的小战斗群开始了逃离柏林的突破行动。

他们从施特根出发向迪贝利茨前进,并在5号帝国大街击毁了执行封锁任务的1辆IS2重型坦克,之后又端掉了2辆苏军自行火炮。

夜幕,随着第三帝国的末日降临。

“黑豹”坦克由于发电机故障而被自行炸毁。

克纳最终突破了包围圈向巴雷堡南方前进,他的虎王坦克在行进途中陷入一片松软的草地。

卡尔·克纳放弃了坦克并向西方走去,从此下落不明。

卡尔·克纳短暂而辉煌的战斗结束了,他最终的战绩是击毁了100辆以上的敌军坦克和自行火炮,也就是说SS第103/503重坦克营总战绩的20%以上是由他取得的。

与同时期坦克比较
虎王VS 潘兴
战争是国家之间综合实力的火并,各方为了最后的胜利往往不惜采取一切手段。

在此过程中,各种尖端武器会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不断被研究、开发出来。

这一现象在二战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大战初期的坦克仅配备机关枪和薄壳装甲,可短短五年之后,就发展成为装备75~122毫米主炮和厚度超过100毫米装甲的庞然大物。

对照坦克在战后的发展速度,令人不得不感叹战争对科技的强烈刺激作用。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新型坦克的开发,必然促使敌国的对抗车型发展,从而引起逐步升级的无休止竞争。

二战中最强大的战车王国——德国生产了神话般的“虎王”重型坦克,美国则在匆忙之中推出M26潘兴重型坦克。

由于历史的偶然,上述两者未能在二战末期发生面对面的“直接对话”,给无数战车迷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遐想。

今天,就让我们将“两位”从历史殿堂中请出来,在纸上一决高低吧!
开发经过
“虎王”的开发源于所谓的“T-34危机”。

1941年6月22日,对苏联发起突袭的德军丝毫没有怀疑自己拥有世界最强的坦克,但是面对突然出现的T-34时德军不可一世的信心动摇
了,其装备的3号、4号坦克根本不是T-34的对手。

这个可怕的刺激促使德国放弃了原先的坦克发展思路,而走上了一条追求火力与防护的畸形途径。

首先,“虎”式坦克出现了。

但“虎”式毕竟属于应急产物,尚未充分吸收T-34的先进设计理念。

随后,“虎”式的后继车型的开发提上日程。

这个计划于1942年8月在希特勒的一声号令下正式实施。

他要求新战车应换装71倍口径的88毫米炮,并将坦克前装甲强化到150毫米,但它不是“虎”式的简单改良型,而是受苏式坦克影响更深的全新战车。

其量产开始于1944年1月,产量仅为489辆。

其实严格来讲虎王的开发与虎1没有多大关系,它更多的是黑豹的改良型。

“潘兴”的开发动因,却来自于与德军“T-34危机”相似的“‘虎’式危机”。

1943年2月,进入北非突尼斯的美军遭到德军反击,在装备“虎”式坦克的德军装甲部队面前,美军坦克根本不是对手,不计其数的M3、M4和M5坦克被打得横尸沙漠。

当时战争场面之恐怖,甚至使美国总统对其装甲部队的战斗能力产生了重大怀疑。

看过《巴顿将军》这部电影的读者可能对其中黄色的“虎”式坦克冲锋的场面印象深刻。

“‘虎’式危机”在其后的西西里、意大利和法国战场上愈发严重,美国前线部队对德军的重型坦克产生了恐惧心理,德国人曾利用在建筑物外墙上绘制坦克的图像来吓阻美军的前进,这足以说明当时的情况。

于是,美国人于1943年4月开始改造搭载90毫米炮的T26新型重型坦克。

后来的M26就是T26的改良型T26E3,这种车型勉强赶上大战的结尾,于1945年1月投入实战20辆。

同时,为了抵抗德军的“虎王”,又急忙试制出在T26E3的基础上搭配长身管90毫米炮的T26E4,并于1945年3月投入了实战。

“潘兴”真正的活跃表现是在朝鲜战争中。

比起高大的M4“谢尔曼”系列坦克,其低平而良好的防弹车形更具现代色彩,它的主炮威力和装甲厚度比起以往所有的美国坦克,都有飞跃性的提高。

攻击力比较
“虎王”的主炮为KwK43型88毫米火炮。

这种炮由著名的88毫米高炮发展而来,其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