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简介pp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品格
•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 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 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 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 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 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 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 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 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 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当他奔波倦极归来,偶然从平静的流水中惊 见斑驳的两鬓,“甚矣,吾衰矣” 他顿时 心凉如水。这衰弱的老人,他的多少雄心都 失败了,多少理想都破灭了。壮志不酬,眺 望茫茫无语的宇宙,他心事浩茫。人世渺小, 天道无情,青山依旧,哲人其萎。于是,一 句意味深长的叹息便如一丝凉风,吹彻古今: “逝者如斯夫!”
话题8:寻觅
从那一簇蓝瓦黄墙的村庄里传来,余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 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来又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 浓得化也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 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了现在。 我的祖先,那个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过书坑过儒的。 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拜孔子了。我来山东,除 了拜孔子,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 象和力量。接待我的济宁市的朋友说:哈,你终于来了!我是来 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 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武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 来的惟有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论诚实守信》 节选)
话题2:挫折
孔子一生不得志。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 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在乐天知命、通达自得上孔子 并不比老庄差。“孔颜乐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 括。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 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 予何!”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 予,桓魁其如予何?” 《论语•述而》表现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同时, 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时对自己的安慰与鼓励,是一种 自我调适的做法。(《〈论语〉所见之孔子人格魅力》 节选)
话题3:理解
现在我们一谈到孔子与《论语》,便有不少人脱口而出:“惟 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半句话出自《论语•阳货》第二十五章, 后半句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很多人特别是女人都非常反 感这句话并由此反感孔子。也有人替孔子打圆场,说这里的“女人” 不是指女人。 我认为,退一步讲,即使孔子在这里是指的女人,那也只能解 释为在男性中心主义的社会,对女人的歧视,是一种通病,是时代 的印痕或时代的局限。在西方,耶稣骂夏娃,亚里士多德骂女人, 尼采骂女人,非常严厉,其程度大大超过了中国的男性思想家。就 是休谟、黑格尔,对女性的歧视也很厉害。当然,无论东西方人士, 对女性的歧视、蔑视、轻视,都是错误的。儒学、儒家中有对女性 不尊重的表现,是需要批评的,但我们要放在时代的背景上加以理 解与检讨。我们要学会容忍、理解、欣赏、研究外来文化,同时也 要学会容忍、理解、欣赏、研究自己的固有文化。百多年来对于儒 学的批判,有许多是非理性的,感情用事的,浅层次或直线性的, 以致于今天中国大陆的多数中青年仍然沿用上世纪70年代批林批孔 的方式和80年代“河殇”的方式来对待儒学。
0-20岁青少年时期
孔子3岁丧父 17岁丧母 家境贫寒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他做过委吏 乘田,这 种贫贱的生活对孔子的思想有着很深的影响。
孔子19岁,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20岁时,生了儿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来表示祝 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源自文库
51-54岁人生仕途辉煌期
孔子得到了鲁君的信任,他大展宏图的机会到 了,他仕途顺利,从一介布衣官升至大司寇。在齐 鲁两国会盟的“夹谷大会”上,孔子文武礼法并重, 不战而屈人之兵,要回了三处城池,捍卫了尊严 大扬了国威。后成为代理国相。他大展才华以礼乐 治理国政,成绩斐然,国力强盛。 孔子对控制鲁国的“三桓”势力,采取了消弱的 措施:堕三都,从而招致了他们的怨愤和排斥。孔 子的政绩也引起了齐国的嫉妒和担忧,内外分裂离 间,再加鲁国国君昏庸无能,听信谗言,就疏远了 孔子。孔子报国无门,只能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 鲁国,周游列国,寻求实现理想抱负的出路。
话题6:源泉
了解孔子的人都知道,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什么样的处 境。他所宣扬的仁爱和礼教,有时候被抛在一边,可有时候,又 搞得登峰造极。不是吗?直到今天,几乎是全世界都有研究儒学 的人,可研究什么?我想:不过是为我所用罢了。可是,无论如 何,孔子是伟大的。是的,绝对是伟大的。他的经典的论述,是 人性,是人伦。有人说:地球上的万物是共生的,是平等的。所 有的报应,是因为人类打破了生态平衡,不顾一切地满足人类自 己的欲望。所以,人类呼唤人性,呼唤平等。两千年前的孔子, 就是在呼唤人性。是的,封建的历代王朝,都在以儒学治国还是 以法治国上,显现一个天子的抉择的。是的,直到今日,孔子的 伦理道德观念仍不过时。道德沦丧,必然是四面楚歌:理智的时 候,就会向孔子讨教。(《驻足孔子墓前》节选)
55-68岁14年周游列国 颠沛流离
在这漫长坎坷的游说之路上,虽然诸侯国无一 纳其言,都觉得“礼”已不会富国强兵之时,孔 子仍然矢志不渝 坚持不懈。无论是在匡山身陷重 围,还是在陈地断粮五日,孔子依然弦歌授徒, 乐观积极,笑对万物。他亲自驾着时代的马车, 永远是那样目光炯炯,自信目标就在前方。在颠 簸的路途上,孔子在不断的追寻。他是在寻找过 去的影子,寻找昔日的文明昌盛。面对这一伟大 帝国的文化废墟,孔子践行着自己的使命!但挽 狂澜于既倒,或知其不可而为之,却也渗透了一 种令人钦敬的悲剧精神。
孔子简介
•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 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 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 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据有关记载, 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 南的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 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 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 秦汉保存下来的典籍中。
话题5:幽默
公元前496年,焦急的子贡四下询问走失了的老师孔丘,这时 候有一个郑国人对他说:“东门口有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 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夏禹差三寸, 瘦弱疲惫的样子好似丧家之犬。”子贡找到孔子后把这话告诉他。 孔子笑着说:“他说的形状,那倒未必。但说我像丧家之犬,是 啊!是啊!”这就是孔子,一个浑身上下充满幽默细胞的老头儿, 全然不是千百年来端坐在画像中,端坐在中国人意识深处的“大 成至圣先师”的形象。在孔子眼里,要想真正不朽,不在于权力, 而在于文化与教育。所以后来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没有土 地、没有人民,只要文化存在,他的王位就永远存在。(《亲切 随和的“大成至圣”》节选)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 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68-73岁 落叶归根 整理典籍
回到鲁国后,被尊为国老 政事相询 终未重用 教授门徒 整理古代典籍文献 《春秋》《诗经》 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文化的传承。 68岁 妻子去世 69岁孔鲤去世 后来 最喜爱的弟子 颜回去世 子路身亡 对孔子的打击很大 73岁 孔子与世长辞 圣人洒泪而尽了。带着他的雄心去了。如蜡烛 最后一次耀眼的一跳,熄灭了。天地之间,一片 黑暗。但,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他不再仅属于一 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
政治生涯
• 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时候, 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 “博学好礼”。同时,鲜为人知的是孔子 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 (今1.9米以上,具体是196.8cm),臂力 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 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 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 豪。
先 师 功 德 垂 青 史
儒 学 精 华 照 五 洲
素材运用
话题1:山的沉稳 水的灵动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 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 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 究。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 白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他既将“如山” 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 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 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如果他畏惧 “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 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他作为中国哲 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 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 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永远的葱郁 永远的中国》节选)
政治思想
• 德治主张 •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 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 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 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 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 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 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 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 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 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话题4:选择
古人柳下惠曾被迫宿于城下,晚上刮风下雪,气温骤降,同宿 城门下的一女子冻得快不行了,柳下惠将其抱在怀中,靠体温为 之取暖,一直到次日天亮,没有非礼之举,留下了坐怀不乱的美 誉。 无独有偶。鲁人有独处室者,邻居是一个寡妇,也独处一室。 半夜,暴风雨至,寡妇室坏,想进鲁人室躲避,鲁人闭户不纳。 寡妇在窗下哀求道:“你怎么不懂得仁爱,不让我进去?”鲁人 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一室。你现在年轻,我也 年轻,所以不敢让你进来。”妇人说:“你怎么不学学柳下惠?” 鲁人说:“柳下惠能做到,我是万万做不到的,我现在是用我的 做不到,学柳下惠的能做到。”孔子说:“善哉!要学习柳下惠 者,没有像鲁人这样会学的,希望向善的方面发展,却不因袭别 人的行为,算得上智了。” 在孔子看来,柳下惠的选择是对的,鲁人的选择也是对的。
话题7:诚信
诚信是治政之道。古人认为,治理国家,掌握政权,必须得到 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否则就会自取灭亡。孔子讲:“民无信不 立。”是说人民不信任政府,政府就无法立足。孔子的学生子贡 问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这三项,让你去掉一项,你先去掉 哪一项,孔子说首先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在两项中再去掉一项, 还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因为没有粮食最多不过死亡, 自古以来人就难免一死,而人民对政府没有了信心,政府就站不 起来。(《论诚实守信》节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