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简答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对待法国大革命的态度把浪漫主义文人分为两类:
消极浪漫主义:反对启蒙思想,憎恨法国大革命,有的支持封建复辟。
或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宗法社会;或鼓吹逃避现实,宣扬宗教和神秘主义。
积极浪漫主义:拥护法国大革命,敢于正视现实,既反对封建主义,也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讴歌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渴望社会变革。
这种研究方式和研究结论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也存在缺陷:以政治立场代替了艺术成就,人为地否定了浪漫主义运动中前后两代作家的有机联系。
其实消极浪漫主义作家则在文学的革新和浪漫主义的兴起上起过重要作用;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有个人主义、悲观主义、虚无主义倾向。
拜伦式英雄:
拜伦在其“东方故事诗”等作品中所塑造的一系列主人公形象——悲剧性的孤傲的反抗社会的叛逆者。
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对封建强权统治进行不屈的反抗,但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特征。
他们反抗社会是出于个人的原因,追求个人自由,没有明确的斗争目的,都只能以悲剧告终。
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决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也反映出自己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
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也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失望对立叛逆个人反抗失败)
“拜伦式英雄”的时代意义:标志19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思潮渐趋高潮(为个人权利奋起反抗);也是对资产阶级孤军奋战的曲折反映。
美丑对照原则(雨果)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还提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对照原则:
1、大自然中美丑并存,“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善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既然客观存在着善恶美丑,那么文艺的真实就“产生于崇高优美和滑稽丑怪的非常自然的结合”。
艺术家在创作时应同时表现丑,不应像古典主义那样只写崇高、优美。
2、雨果认为艺术创作中,仅有“美”是单调枯燥的,“崇高与崇高很难产生对照”,而“滑稽丑怪”作为一种“比较对象”、一个出发点,却能使人产生新的感受而“朝着美上升”。
即艺术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应该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
同时艺术家在创作时应采取艺术的夸张手法,于是“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好”(“以丑衬美”、“美丑同形”)。
3、雨果肯定和强调“丑”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作用,提高“丑”的审美意义,“丑”在艺术创作中具有衬托和提升“美”的作用。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作为创作手法,古已有之。
两者相伴而生,对立依存。
浪漫主义:艺术是对理想和自我内心世界的探索与表现,主张用夸张的手法、大胆的幻想、离奇的情节、非凡的人物,表现主观理想,抒发个人情怀。
现实主义: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追求客观性、真实性。
重表现,还是重再现,即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差异所在。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一、真实性
1、客观性——作家应“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
现实主义是观察的艺术,而非想象的艺术。
2、历史性——把文学作为研究社会的手段,把叙写时代的风俗史作为创作的最高理想。
3、具体性——要求细节的真实
二、批判性
1、社会历史现象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提倡社会改良
2、表现内部心灵世界反抗物化的现实,表现人的异化,反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种种反人性的弊病,寻求人的心灵自由。
三、典型性
“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
人物贴近生活:描写普通人的生活,表现普通人的命运
人物具有很强的概括性:
“个人英雄”、“忏悔贵族”、“多余人”、
“小人物”分别是各自时代社会的产物,是某种时代精神的体现者,生动准确地反映了一定社会、时代和阶级的本质特征。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形式——小说)
巴尔扎克的文学贡献
1、时代历史的“书记员”(广度)
“法国社会将成为历史学家,我不过是这位历史学家的书记而已。
开列恶癖与德行的清单,搜集激情的主要事实,描绘各种性格,选择社会上主要的事件,结合若干相同的性格上的特点而组成典型,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也许能够写出一部史学家忘记的历史,即风俗史。
”
2、“金钱时代人类灵魂的发掘者”(深度)
巴尔扎克不像司汤达那样直接深入人的内宇宙,而往往从外宇宙开始;他更注重于研究人的心灵怎样在社会外部物质形态的刺激和影响下产生惊人的变化,尤其是处在金钱时代,人的灵魂怎样在金钱的催化下引起奇妙的“裂变”。
由外而内地反映生活是巴尔扎克区别于许多同时代作家的重要特征,也是他发掘人类灵魂的独特方法。
《人间喜剧》命名
受但丁《神曲》(直译即《神的喜剧》,从构思到题材,都包含了许多宗教的内容)的启发。
巴尔扎克的小说写的是真实的现实生活,因而相应地称之为“人间”的喜剧。
巴尔扎克写的都是人间悲剧,却冠之以“喜剧”,是出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嘲弄和批判。
喜剧在欧洲是粗俗之作,而悲剧是高雅严肃的艺术。
巴尔扎克描写的主要是金钱腐蚀下人的堕落,主人公往往是金钱的牺牲品,而不是正面人物,他们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人物的崇高美。
《人间喜剧》的艺术成就
一、由外而内、广阔而深刻地反映生活
二、揭示人物性格对环境的依存关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环境决定性格
2.性格再现环境
3.惊人的情欲描写
巴尔扎克在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时,尤其善于突出”这一个”,他让他的主人公被某种情欲甚至怪癖控制着,达到病态的、疯狂的、不可遏制的、叫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他们宁可不分昼夜地将自己焚烧在这种情欲的孽火中,死而无悔。
比如高老头的爱女,葛朗台的爱钱,贝姨的妒忌,邦斯的古董癖,于勒的好色,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产生震撼人心的感情力量,反而达到比真人还真实的艺术效果。
三、细节真实
四、开创西方小说新的结构模式——网状结构
爱玛悲剧的根源:
1.向往上流社会生活(诱惑)
她买了一张巴黎地图,用指尖划着,在纸上游历这座都市。
她在大马路上走着,在每个拐角的地方,在街与街之间代表房子的白色方块前,她都停留一下,眼睛看累了,她会合眼皮。
这时她会看见煤气灯的火苗在暗夜中随风摇曳,在剧院的圆柱前,一辆辆四轮马车,哗啦一下把踏板放下来。
2.平庸的生活
查理的谈话就像街道一样平板,内容平庸,就像衣着寻常的行人,引不起任何情绪、笑意和幻想。
他说他在卢昂住时,从未想去剧院看一看巴黎来的演员。
他不会游泳,不会击剑,也不会打枪。
有一天,她在小说里碰到的一个有关骑术的用语,他也解释不了。
3.险恶的社会
药剂师郝麦以及神父、公证人、贷款人等等书上出现的人物,构成作者所厌恶的当时愚劣的资产阶级社会之缩影。
福楼拜的小说艺术:精致地写平庸
1、追求真实性,坚持以科学态度观察生活,对小说每个插曲、细节,事先作缜密研究或实地考察。
小说《包法利夫人》副题是“外省风俗”,具有巨大的揭露性和批判力量。
不满于浪漫主义的矫情和夸饰,注意细节和环境的真实描写。
2、追求客观态度
不直接在作品中表述自己的观点,不对人物进行道德评判。
叙述手法上,大量运用内聚焦,并根据情节需要不断变换焦点,从某个人物的视角出发摄取生活中的景象,并将人物内心活动投射于外部世界。
这样,描写不再是一种停顿,而变成叙述的一部分。
他努力把自然、社会与人在小说中作客观的呈示与“展览”。
他的这种努力,很自然地就带来了他的小说叙述风格的变化。
他是通过冷峻的叙述去追求无我之境,从而达到客观地呈示自然的目的。
把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加以限制和缩小。
3、追求艺术美,叙事的分寸感
福楼拜的雄心是创作一种“象诗歌一样有节奏,象科学语言一样精确”的形式。
他一再声称,一个作家必须找出“独特的确切的词”来精确地表达他的思想。
他认为艺术要为内容寻求最完美的形式
狄更斯小说创作特色
1、中产阶级意识的代言人
2、诗意的激情
感受型现实主义
不局限于对自然的忠实临摹,而是用现实的材料来抒发他的道德理想,创作充满诗的激情;力图在真实的社会描写中追求政治的、社会的、道德的教化作用
以故事取胜
人物性格的“外壳化”、类型化、模式化
3、幽默风格
哈代小说创作特色
1、两个主题:批判性主题、悲剧性主题
2、深层的人道主义思想
哈代的人道主义思想,是他笔下的人物内心向善、在逆境中对“独善其身”的痛苦、无望、然而强烈的追求。
作为现实主义者,哈代看到了社会的悖人势力无比强大,他悲怨其不可战胜,因而只能赞美具
有性格力量的人对这种外物或环境的反抗,歌颂人心向善的内在意向面临毁灭时的悲剧力量。
哈代的人道主义,是一种弥漫在整个小说中的悲剧气氛。
哈代的人道主义愿望,即他的主人公劝人为善或独善其身的内心愿望,在现实环境面前被碰得粉碎,这不仅加强了小说的批判力量和悲剧力量,也使这两种力量得以在作品中相互强化。
3、一系列以人为中心的对应思想
4、象征性语言意象,如红色和太阳、路
5、哈代笔下的人物,按人的自然激情性质,可以分为3种
6、时间循环的宿命感
多余人(奥涅金、毕巧林、别尔托、罗亭、拉夫列茨基、奥勃洛摩夫)
19世纪30~50年代俄国文学作品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占据了19世纪前半期俄国文学的中心主人公地位。
大多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受到资本主义启蒙思想影响,既不满俄国农奴制的黑暗现实,渴望有所作为,但又缺乏行动的能力和勇气,找不到生活的目标,成为社会的“多余人”。
他们是贵族阶级中的先进分子,三、四十年代在宣扬民主思想时曾起到一定的历史作用,然而由于这些弱点,他们的事业注定要失败,其历史任务只能由新一代的平民知识分子来接替。
这一称谓最早由赫尔岑在评论《叶甫盖尼·奥涅金》时提出,在屠格涅夫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1850)后广为流传。
不满现实、厌恶上流社会,渴望有所作为,
但又找不到明确的生活目标,缺乏行动的能力与勇气,无法与本阶级彻底决裂。
他们在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归属”),焦躁不安、徘徊忧郁,注定一生碌碌无为、空虚无聊。
含泪的笑(果戈理艺术风格)
既批判又同情,既反对又怜悯。
针对不同的审美对象,这种矛盾的情感侧重点不相同。
对“小人物”,他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对地主阶级,果戈理既讽刺、嘲笑其生活方式的庸俗腐朽,又对贵族阶级的理性和仁爱持肯定态度,对其没落怀有同情。
在讽刺之中,果戈理又常对自己讽刺的对象充满了哀婉酸楚之情。
这种饱含了作者心酸的喜剧性,被称为“含泪的笑”。
这种“笑声”和“眼泪”的交集,喜剧和悲剧的结合,加强了果戈理讽刺艺术的揭露和批判力量。
“罪”与“罚”的多重含义
1、法律上的罪与罚
2、理性上的罪与罚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杀人理论是一种理性误导和理性专横的罪,这种理论推导出“不平凡的人”可以为所欲为。
他要做不平凡的人,去杀那些不该活的人——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用她的不义之财接济穷人。
这是一种理性的误导和有害的理论,它引诱人犯罪,说明理性也并非都是至善至美的。
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杀人理论在实践中失败,杀人后内心不安,精神崩溃,“超人”理论破产,这是精神上的负罪感的惩罚。
3、宗教道德的罪与罚
基督宣扬爱一切人,包括爱仇敌,打右脸,伸出左脸,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违背宗教道德(博爱),是有罪,受到良心的谴责,痛苦万分,是良心道德的惩罚。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艺术特色
病态主题
病态人物
自虐性小人物
心理实验英雄
高尚的幻想家
复调结构
主人公与作者的对话
主人公与主人公的对话
主人公与自我的对话
潜意识描写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在基督教影响下提出的一套道德学说。
其核心原则就是爱的原则。
手段是生活平民化、道德的自我完善、勿以暴力抗恶等,目的是实现全人类的友爱和平等。
人类爱、勿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
心灵辩证法: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概括俄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心理描写特点的一个术语。
指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关心人物内部心理活动本身,关心人物心理过程中最细微的、难于捉摸的、瞬息万变的心理现象,即主要描写人物思想感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实际运动过程,展示人物心理发展的自然过程,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
从动态来描写心理过程,即将其放在一个事件中来描写,随着情节的展开而展开。
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同一时间和地点,人物心理的不同侧面(甚至这些侧面是矛盾冲突的);在不同时间和地点,人物心理、思想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