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科:在屋角柱头之上的斗栱,《营造法式》称为转 角铺作。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宋崇宁二年(1103年)出版的图书, 作者是李诫,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 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 工的规范书, 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抬梁式(叠梁式、梁柱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称叠梁式。使用范围广,在宫殿、庙宇、 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代表。
穿斗式
穿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 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三朝五门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
中国建筑史分期
二、古典盛期(魏晋—宋 公元5世纪~14世纪)
溶汇(魏晋南北朝):多民族、多文化交融、战乱、移民时期 全盛(隋唐):(全盛时期) 隋:大兴城 大运河 宇文恺 唐:长安 大明宫 建筑特点“雄奇爽朗,刚骨劲爽” 延续(宋辽金):宋:建筑特点柔弱,采取木架建筑古典的模
昂: 斗拱中在中心线上前后伸出,前端下斜带尖的木材部件称为昂,《营造法甘肃汉长城Fra bibliotek斗栱:
又称斗科,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在横 粱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 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
斗栱按位置分为三类:
柱头科:在柱头之上的斗栱,《营造法式》称为柱头 铺作。
平身科:在柱间额枋上的斗栱,《营造法式》称为补 间铺作。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元明清时期
中国建筑史分期
一、前古典时期 (先秦——汉 公元前16~公元4世纪)
原始雏形(夏、商):巢居、穴居、生土、干阑、夯土台基 创立(周、战国):木结构体系、排水沟、瓦、台榭、陕西歧
山凤雏村西周遗址,《周礼·考工记》, 斗拱、阙、三朝五门 雏形,春秋以皇宫为中心的城市建设。 趋于成熟(秦汉):长城、阿房宫、皇陵…(全盛时期)
数制,《营造法式》(李诫)
中国建筑史分期
三、古典后期(元明清民国)
停滞期(元、明) 元:移柱式,各种宗教建筑。 明:无梁殿,祠祀建筑大量出现 末期(清、民国):清:程式化、制度化
四、后古典时期(20世纪20年代~60年代) 复古主义、折衷主义
五、近现代时期
秦汉
一· 特征 1· 从建筑结构看,秦汉是中国木构技术的成熟期。 结构方式 — 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的构造形式。 能建造各种复杂的建筑物。 大量使用斗栱。
秦云纹瓦当
秦鹿纹瓦当
四神瓦当:
汉玄武
汉白虎
汉青龙
汉朱雀
汉並天下
“汉并天下”瓦当的出土进一步证明了? A.西汉的建筑技术高超 B.西汉想统一的愿望 C.震撼少数民族的手段 D.汉朝的兴盛和统一
。 5· 城市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建成了严谨规划的汉长安城
6·有能力建造长城、秦始皇陵、都江堰等大型工程。
榀[pǐn]: 一个房架称一榀;结构中一般指由 柱和梁构成的一个框架立面。
檩: 是架在梁头位置的沿建筑面阔方向 的水平构件。其作用是直接固定椽 子,并将屋顶荷载通过梁而向下传 递。(用于架跨在房梁上起托住椽 子或屋面板作用的小梁。)
井干式
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槽,组合成 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 木承重结构墙。
4· 从建筑材料看:
· 秦汉地下建筑中广泛使用了砖。至迟(最晚)在秦代 已有承重用砖,秦始皇陵东侧的俑坑中有砖墙,砖质坚硬。 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砖石拱券结构日益发达,用于墓室、下 水道,除并列纵联的砖砌筒壳外,还有穹窿顶和双曲扁壳。
·秦瓦当在使用的广泛性与艺术性方面均发展至极盛。 秦以云纹、葵纹、网纹等为母题的瓦当在全国流行。汉代 出现了文字瓦当和四神瓦当。战国秦汉瓦当常直接扣挡于 椽头有保护椽子的实用功能。
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 围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房屋基 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 院内雨水。屋顶采用瓦(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 筑上的突出成就)。这组建筑的规模并不大, 却是我国以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更 令人称奇的是,它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的本 质与后世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北方流行四合院建 筑并无不同。这一方面证明了中国文化传统的 悠久,另一方面似乎也说明了当时封建主义萌 芽已经产生,建筑组合的变化体现着当时生活 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化。
这种方式由于耗材量大,建筑的面阔 和进深又受木材长度的限制,外观也比 较厚重,应用不广泛,一般仅见于产木 丰盛的林区。
2·从建筑类型看
除了继续营建宫室,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层建筑增加。广建楼、 阁、阙、栈道,开创了山水花木配合房屋而造园的方法(苑)。
3· 从艺术风格看 秦汉建筑古朴凝重 ——“秦汉古意”,中国建筑的古风时期
清朝的 三朝五门
三朝,对应三殿:(由外至内)太和殿;颁布重要政令、天子登基、大朝会、皇 帝庆寿等。中和殿;大朝前的预备室,供休息之用。保和殿;宴会、殿试进士。
五门:(由外至内)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紫禁城和三朝五门相对应的是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和太和门,这是明代 的。到清代时因为使用的不同,明代常朝是在太和门,到清代从康熙开始把常朝 挪置乾清门,这样从清代来说这个五门的位置就是从天安门开始,然后端门、午 门、太和门和乾清门。通常认为,天安门以外是外朝,午门以内是治朝。
斗栱由五种部件构成:
栱、翘、昂、斗、升
栱: 形如弓,与建筑物表面平行的称为栱,栱的中间有卯口,以承接与之相交的翘或昂,栱的
两端向上弯曲如弓,其上安升子。
翘: “翘”是清式名称,也是斗栱的构件之一,“翘”的形象与栱相同,但方向与栱不同。
清式斗栱中的栱是横向的、向左右延伸的矩形短木,而翘是纵向的、向前后伸出并翘起的 短木,因前后翘起而得名“翘”。其实,“翘”在宋代时也是一种栱,名为“华栱”、也 叫“抄栱”。《营造法式》称翘为华栱,无论长短。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宋崇宁二年(1103年)出版的图书, 作者是李诫,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 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 工的规范书, 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
抬梁式(叠梁式、梁柱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称叠梁式。使用范围广,在宫殿、庙宇、 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代表。
穿斗式
穿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 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三朝五门的具体位置及名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
中国建筑史分期
二、古典盛期(魏晋—宋 公元5世纪~14世纪)
溶汇(魏晋南北朝):多民族、多文化交融、战乱、移民时期 全盛(隋唐):(全盛时期) 隋:大兴城 大运河 宇文恺 唐:长安 大明宫 建筑特点“雄奇爽朗,刚骨劲爽” 延续(宋辽金):宋:建筑特点柔弱,采取木架建筑古典的模
昂: 斗拱中在中心线上前后伸出,前端下斜带尖的木材部件称为昂,《营造法甘肃汉长城Fra bibliotek斗栱:
又称斗科,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在横 粱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 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
斗栱按位置分为三类:
柱头科:在柱头之上的斗栱,《营造法式》称为柱头 铺作。
平身科:在柱间额枋上的斗栱,《营造法式》称为补 间铺作。
中国建筑(室内)装饰简史
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元明清时期
中国建筑史分期
一、前古典时期 (先秦——汉 公元前16~公元4世纪)
原始雏形(夏、商):巢居、穴居、生土、干阑、夯土台基 创立(周、战国):木结构体系、排水沟、瓦、台榭、陕西歧
山凤雏村西周遗址,《周礼·考工记》, 斗拱、阙、三朝五门 雏形,春秋以皇宫为中心的城市建设。 趋于成熟(秦汉):长城、阿房宫、皇陵…(全盛时期)
数制,《营造法式》(李诫)
中国建筑史分期
三、古典后期(元明清民国)
停滞期(元、明) 元:移柱式,各种宗教建筑。 明:无梁殿,祠祀建筑大量出现 末期(清、民国):清:程式化、制度化
四、后古典时期(20世纪20年代~60年代) 复古主义、折衷主义
五、近现代时期
秦汉
一· 特征 1· 从建筑结构看,秦汉是中国木构技术的成熟期。 结构方式 — 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的构造形式。 能建造各种复杂的建筑物。 大量使用斗栱。
秦云纹瓦当
秦鹿纹瓦当
四神瓦当:
汉玄武
汉白虎
汉青龙
汉朱雀
汉並天下
“汉并天下”瓦当的出土进一步证明了? A.西汉的建筑技术高超 B.西汉想统一的愿望 C.震撼少数民族的手段 D.汉朝的兴盛和统一
。 5· 城市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建成了严谨规划的汉长安城
6·有能力建造长城、秦始皇陵、都江堰等大型工程。
榀[pǐn]: 一个房架称一榀;结构中一般指由 柱和梁构成的一个框架立面。
檩: 是架在梁头位置的沿建筑面阔方向 的水平构件。其作用是直接固定椽 子,并将屋顶荷载通过梁而向下传 递。(用于架跨在房梁上起托住椽 子或屋面板作用的小梁。)
井干式
将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开凹槽,组合成 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 木承重结构墙。
4· 从建筑材料看:
· 秦汉地下建筑中广泛使用了砖。至迟(最晚)在秦代 已有承重用砖,秦始皇陵东侧的俑坑中有砖墙,砖质坚硬。 西汉中后期至东汉砖石拱券结构日益发达,用于墓室、下 水道,除并列纵联的砖砌筒壳外,还有穹窿顶和双曲扁壳。
·秦瓦当在使用的广泛性与艺术性方面均发展至极盛。 秦以云纹、葵纹、网纹等为母题的瓦当在全国流行。汉代 出现了文字瓦当和四神瓦当。战国秦汉瓦当常直接扣挡于 椽头有保护椽子的实用功能。
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门、堂、室的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 围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檐廊环绕。房屋基 址下设有排水陶管和卵石叠筑的暗沟,以排除 院内雨水。屋顶采用瓦(瓦的发明是西周在建 筑上的突出成就)。这组建筑的规模并不大, 却是我国以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更 令人称奇的是,它的平面布局及空间组合的本 质与后世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北方流行四合院建 筑并无不同。这一方面证明了中国文化传统的 悠久,另一方面似乎也说明了当时封建主义萌 芽已经产生,建筑组合的变化体现着当时生活 方式与思想观念的变化。
这种方式由于耗材量大,建筑的面阔 和进深又受木材长度的限制,外观也比 较厚重,应用不广泛,一般仅见于产木 丰盛的林区。
2·从建筑类型看
除了继续营建宫室,此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层建筑增加。广建楼、 阁、阙、栈道,开创了山水花木配合房屋而造园的方法(苑)。
3· 从艺术风格看 秦汉建筑古朴凝重 ——“秦汉古意”,中国建筑的古风时期
清朝的 三朝五门
三朝,对应三殿:(由外至内)太和殿;颁布重要政令、天子登基、大朝会、皇 帝庆寿等。中和殿;大朝前的预备室,供休息之用。保和殿;宴会、殿试进士。
五门:(由外至内)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
紫禁城和三朝五门相对应的是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和太和门,这是明代 的。到清代时因为使用的不同,明代常朝是在太和门,到清代从康熙开始把常朝 挪置乾清门,这样从清代来说这个五门的位置就是从天安门开始,然后端门、午 门、太和门和乾清门。通常认为,天安门以外是外朝,午门以内是治朝。
斗栱由五种部件构成:
栱、翘、昂、斗、升
栱: 形如弓,与建筑物表面平行的称为栱,栱的中间有卯口,以承接与之相交的翘或昂,栱的
两端向上弯曲如弓,其上安升子。
翘: “翘”是清式名称,也是斗栱的构件之一,“翘”的形象与栱相同,但方向与栱不同。
清式斗栱中的栱是横向的、向左右延伸的矩形短木,而翘是纵向的、向前后伸出并翘起的 短木,因前后翘起而得名“翘”。其实,“翘”在宋代时也是一种栱,名为“华栱”、也 叫“抄栱”。《营造法式》称翘为华栱,无论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