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电生理技术姚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导性棘—慢波、多棘—慢波发放
部分性发作:EEG提示异常电活动起源于一侧大脑半球的局部区域
2.EP综合症的EEG
儿童良性Rolandic EP 儿童良性枕叶EP
EEG表现 背景正常。中央、颞区棘波、棘—慢波发放 背景正常。一侧或双侧枕区棘波、棘—慢波发放
额叶EP 枕叶EP
一侧或双侧前额、额区阵发性棘波、棘—慢波或 伴有慢波发放
• 感觉传导速度 • 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的距离除以诱发反 应(SNAP)的起始潜伏期即为SCV。
MCV
SCV
异常NCV的判断
• 根据各自实验室、不同年龄段的标准进行判断 • 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 CMAP 和
SNAP波幅降低均为异常。
F波生理特性
• F波是需要超强电刺激而引出的。 • F波是运动神经纤维逆行传入,经过脊髓后返
1、刺激形式:为短声(Click)刺激 2、刺激强度有两种表示方法:
听力级(HL) 感觉级(SL) 3、刺激速率:常用为11-31次/s
二、记录技术和参数
1.电极安放:记录电极置于头顶(Cz) 参考电极置于耳垂或乳突 接地电极置于前额(Fpz)
2.滤波带通:100-3000Hz ;分析时间: 10-20ms
5、学龄期 :到学龄期以后, 枕区α节 律继续逐渐增快,7岁时平均可达9 Hz 左右,10~15岁时稳定在10 Hz左右。 α节律的波幅在6~9岁时达到最高,在 50~100 uv之间,少数可达150uv。在 此年龄段,枕区α节律中仍可混有数量 不等的慢波活动。
七.小儿异常EEG
1、有棘波、棘-慢综合波者,在任何年龄属异常。 2、有两侧半球不对称或出现局限性变化者,在任何年龄属异常。 3、 有阵发性活动发放,在任何年龄属异常。 4、多量高电位快活动,在任何年龄属异常。 5、多量弥漫性高电位δ活动,在任何年龄属异常 6、中量弥漫性高电位δ活动,2岁以后属异常。 7、少量弥漫性高电位δ活动, 6岁以后属异常。 8、基本节律变慢异常: (1)4岁或4岁以上枕区基本节律<6c/s。 (2)5岁或5岁以上枕区基本节律<7c/s。 (3)9岁或9岁以上枕区基本节律<8c/s。 9.诱发试验 如过度换气、睡眠、声光刺激等,出现棘波、棘-慢综 合波及明显局灶性变化者属异常。
• 自发电位 • 正锐波,纤颤电位,肌强直放电等
• MUP的改变 • 神经源性损害为时限增宽,波幅升高 • 肌源性损害为时限缩短,波幅降低
• 募集电位 • 神经源性损害为高波幅的单纯相或混合相 • 肌源性损害为低波幅的病理干扰相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 运动传导速度 • 近端和远端2个不同刺激点的距离除以2个不 同点刺激所记录的诱发反应(CMAP)的潜 伏期之差即为MCV。
神经电生理 在小儿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神经电生理技术
• 肌电图 • 脑电图 •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 视觉诱发电位
肌电图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 肌电图是神经电生理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神经系统检查的延伸。
• 肌电图对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定性作用 • 定位作用
肌电图对病变诊断的定性作用
• 神经源性损害 • 肌源性损害 • 神经肌肉接头病变
回到所支配肌肉而记录到的。 • F波的潜伏期长,且不恒定,最短与最长波潜
伏期相差几毫秒。 • F波并不是每一次超强刺激都能引出来的。
F波异常的判断
• 最短潜伏期的延长。 • 出现率降低(<60%)或波形消失。
H反射
• H反射——产生于较小的刺激强度,由感觉神 经纤维传入,运动神经纤维传出的,通过脊髓 的单突触反射。
• EMG肌肉选择:
• 上臂丛的损伤—三角肌,肱二头肌 • 中臂丛的损伤—指总伸肌 • 下臂丛的损伤—拇短展肌、小指外展肌,第1背侧骨间肌
周围神经病(GBS)
• 1) 脱髓鞘性: • NCV:DML延长、MCV↓、CMAP↓、波形离散、 F 波潜伏期↑、或出现率↓ ,SCV一般正常。 • EMG:单纯脱髓鞘(—)。 • 如伴有或继发轴索损害,则2周后出现失神经电位
• 插入电位——针电极插入肌肉时,或者在肌肉 中移动针电极所产生的电活动。
• 自发电活动——在肌肉处于静息状态下,将针 置于放松的肌肉中不动而记录的电活动。
• MUP——肌肉轻度随意收缩状态的电活动。 • 募集电位——逐渐增加收缩力量,一直到最大
用力收缩期间电活动的变化。
异常肌电图的判断
• 插入电位 • 增ຫໍສະໝຸດ Baidu或减少
一、EEG的电生理基础
1. 脑电活动的产生主要来自于皮层锥体细 胞顶树突的突触后电位
2. 丘脑是产生脑电活动节律的主要部位
二、EEG的描记方法
1.电极:
头皮电极:
盘状电极 管状电极
特殊电极:
蝶骨电极 皮质电极 深部电极
2.电极安放
按国际10-20系统放置法,安放21个头皮电 极。安放部位包括:前额、额、中央、顶、 枕、前颞、中颞、后颞区及额、中央、顶区 的中线部位
神经肌肉接头病变(MG)
• 选择腋神经或尺神经行RNS检测:
• 低频或低频和高频均出现递减 ,则支持MG的 诊断。
肌营养不良(DMD)
• NCV:一般正常。 • EMG:MUP表现为短时限、低波幅、多相波↑,
募集 呈病理干扰相。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 NCV:可显示异常。 • EMG:出现异常自发电位,MUP表现为短时
3、幼儿期: 脑电频率逐渐增快,2岁时枕 区节律在6~7 Hz左右,三岁时在7~8 Hz 左右,个体之间频率变化范围较大,正常 范围在5~10 Hz之间波动 ,头后部节律的 波幅较高,在100~150 uv左右 。
4、学龄前期 : 随着年龄的增长,θ活动明 显减少,3岁以后枕区节律在8 Hz左右,电 压较高,非优势半球更高。后头部α节律 中常混入数量不等的慢波活动。
低幅 < 25μν 中幅 25~75μν 高幅 > 75μν
3.波形
正弦波——波峰和波谷都比较圆钝。 双相波——脑波沿基线上下各有一次偏转 三相波——脑波沿基线上下有3次偏转 多相波——脑波沿基线有多次偏转 棘 波——时限 < 70 ms 尖 波——时限 70~200 ms 复合波——有两个或多个以上波组成,如棘慢复合波或多棘慢复
合波等 重叠波——又称复形慢波,在较慢的波上重叠波幅较低、频率较
快的波 多形性波——多为δ波,波形畸变不规则,常有切迹或重叠波
四、影响脑电图的因素
1.年龄——评价EEG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尺 度之一,它反映了脑结构和功能 的发育过程
2.体温——低热状态下EEG可正常或轻度 非特异性异常,当体温升高到 42℃时可出现低波幅慢波活动
• 肌源性损害: • 肌营养不良(DMD) •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 肌强直(萎缩性肌强直)
• 神经肌肉接头病变: • MG
前角细胞病变(SMA)
• SCV和SNAP正常,MCV在肌萎缩明显时有轻 度↓CMAP ↓
• 广泛的失神经改变 • MUP常时限增宽,波幅↑,常有巨大电位
(5mv以上) • 募集反应减弱为单纯相或混合相
肿瘤一侧常出现局灶性、多形性δ活动,有时 可见棘波、棘慢复合波 大多引起局灶性δ波,常有背景活动广泛异常
间断节律性δ活动(IRDA)
EEG正常或广泛轻—中度异常
6.脑死亡的EEG EEG呈持续电静息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及临床应用
一、刺激技术和参数
3.药物——很多中枢兴奋剂、抑制剂、 抗精神病药物可致慢波增多或块 波增多
五、正常睡眠 EEG
睡眠分期: 非速度眼动期
思睡期 浅睡期 中度睡眠期 深度睡眠期
快速眼动期
六、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正常EEG
1、新生儿期:EEG为不规则,不同步,不对称 低—中幅 0.5~7 Hz的慢波以不同的比例 混合出现,可夹杂低波幅 8~15 Hz的快波。
肌电图对病变诊断的定位作用
• 前角细胞病变 • 神经根和神经从病变 • 周围神经病变 • 单神经——嵌压综合症
肌电图的定义
• 狭义肌电图: • 同芯针电极EMG
• 广义肌电图: • 同芯针电极EMG • NCV(MCV & SCV) • F波 • H反射 • RNS等
对一块肌肉进行肌电图检测的步骤
4.脑性瘫痪的EEG
1) EEG可正常,也可见异常。 2)各种异常EEG:
–弥漫性、限局性或不对称的慢波活动 –过多的快波活动 –生理性的睡眠图形如顶心波、睡眠纺锤及k-综合
波消失 –可见各种癫痫样异常放电
5.颅内肿瘤的EEG
额叶肿瘤 颞叶肿瘤 顶叶和枕叶肿瘤 深部肿瘤 后颅凹肿瘤
EEG表现 两侧额区间断出现节律性δ波发放(FIRDA)
八、EEG的临床应用
1.儿童EP发作期EEG的表现
全身性发作 全身强直—阵挛发作 强直发作 阵挛发作 失神发作
肌阵挛发作 失张力发作
肌阵挛—失张力发作
EEG表现 广泛性棘节律→棘—慢波→脑电抑制 广泛性棘节律、快节律发放 全导性棘—慢波、多棘—慢波发放 双侧对称同步3Hz 棘—慢综合波发放
全导性短撮、短段多棘—慢波发放 全导性棘—慢波发放
• 2)轴索性: • NCV:表现为CMAP ↓、 可有DML延长、 MCV ↓、 F波出现率↓ 、SCV一般(—)。 • EMG:2周后出现失神经电位。
单神经病—嵌压综合症 (腓总神经麻痹)
• NCV: • 腓骨小头上、下节段SCV和MCV ↓、CMAP ↓或波形离散。
• EMG: • 胫前肌神经源性损害表现,腓肠 肌(—)。
• 高频RNS:波幅下降30%以上为高频递减,波 幅升高>100%为高频递增。
• 低频递减,或低频和高频均递减的,则支持重 症肌无力的诊断。
• 低频可见递减、而高频递增的,则支持 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症的诊断。
常见疾病的临床应用
• 神经源性损害: • 前角细胞病变(SMA) • 神经根和神经从疾病(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 • 周围神经病(GBS) • 单神经病——嵌压综合症(腓总神经麻痹)
3.导联连接
单极导联——头皮记录电极与参考电极相 连接
双极导联——将两个记录电极分别相连接
4.诱发试验
睁—闭眼试验 过度换气 闪光刺激 睡眠诱发
三、EEG的基本概念
1. 波率: δ波 0.5~3.5 c/s θ波 4~7 c/s α波 8~13 c/s β波 14~30 c/s
8 c/s以下的波称为慢波,13 c/s以上的波 称为快波。 2.波幅:
限、低波幅、多相波↑ ,募集呈病理干扰相。
肌强直(萎缩性肌强直)
• NCV:一般正常 • EMG:肌强直放电,MUP表现为短时限、
低波幅、多相波↑ ,募集呈病理干扰相
评估
• 通过EMG的动态检测还可了解手术及内科治 疗的效果,对病情的进展及预后有一个客观的 判断和评估。
脑电图的检测及临床应用
2、婴儿期: 2~3个月时为广泛性2~3.5 Hz、 50 ~100uv不规则慢波,中央区可见4~6 Hz的节律性活动,5个月时枕区活动的频率 在5Hz左右,随着月龄的增加,枕区的频率 也逐渐增加,12个月时可达到6~7 Hz 。6 个月以前δ活动占优势,6个月以后θ活动 占优势,枕区出现节律性活动。
一侧或双侧枕区棘波、棘—慢波并伴有慢波发放
大田原综合征 West 综合症 Lennox-Gastaut综合症
周期性暴发——抑制 高度失律 背景异常,弥漫性1.5-2.5Hz慢棘慢波复合波发放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炎症的EEG
病毒性脑炎EEG表现为: 弥漫性高波幅慢波,节律或非节律性
δ波,部分病人可伴有局灶性或多灶性 痫样放电,并可合并癫痫发作
神经根和神经丛疾病 (新生儿臂丛损伤)
• 根性病变:
• NCV:
• SVC和SNAP正常,CMAP↓或 MCV轻度↓
• EMG肌肉选择:
• C5—三角肌,C6—肱二头肌,C7—指总伸肌, C 8—拇短展肌 或小指外展肌
• 丛性病变:
• NCV:
• SVC异常与根性病变不同,通常CMAP和 SNAP均有轻度↓
• H反射异常判断: • H反射潜伏期延长。 • 两侧潜伏期差值>均值±3倍标准差。 • H反射未引出。
RNS
• 常用神经: – 腋神经——刺激部位为Erb点,记录部 位为三角肌。 – 尺神经——刺激部位为腕部,记录部 位为小指展肌
• 刺激频率:低频 ≤5HZ 高频≥10HZ
RNS异常判断
• 低频RNS:第4波比第1波波幅下降10%以上为 低频递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