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课程与教学评价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练习-7 教学评价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练习第七章教学评价1.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是()提出的。
A.加涅B.布卢姆C.波斯纳D.罗森塔尔答案: C解析:略。
2.“矮子里找高个”“水涨船高”是一种()A.相对评价B.绝对评价C.定性评价D.定量评价答案: A解析:相对评价有利于在群体内做出横向比较,常作为选拔和甄别的依据。
3.“多一把尺子,就多一个好学生”,这反映的评价观是()A.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泵”B.评价应该多关注过程C.学生是评价的主体D.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答案: D解析:“尺子”在教学评价中相当于标准,题干的描述说明了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
4.根据评价在教学中作用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A.相对评价B.一元评价C.形成性评价D.绝对评价答案: C解析: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5.教学评价是指以()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A.教学目标B.教学活动C.教学内容D.教学材料答案: 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教学评价的内涵。
6.根据反思的时间,教学反思可以分为()A.教学前反思和教学后反思B.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C.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D.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答案: D解析:略。
7.()更为客观真实,更容易看到成绩与问题所在。
A.自我评价B.相对评价C.他人评价D.绝对评价答案: C解析:与自我评价相比,他人评价更为客观真实,更容易看到成绩与问题所在。
8.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A.做出分析B.做出判断C.进行评估D.做出决策答案: D解析: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做出决策。
9.现代教育评价理念提倡的是()A.发展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终结性评价D.自我评价答案: A解析: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是发展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课程-适用于项贤明主编《教育学原理》(马工程)精选全文

(二)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1.课程就是学习的科目和教材2.课程就是学校中获得的学习经验3.课程就是学校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4.课程就是教学计划5.课程就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1. 课程就是学习的科目和教材(1)基本观点:即课程是指具体的学习科目的总和。(科学、数学、语言、音乐、体育等)(2)评价:只关注“教什么”,而不关注“为什么教”和“怎样教”;只关注知识的逻辑、结构,而不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以及儿童已有的经验、学习的方式和特点,进而导致教师把传递知识看作是他们的主要任务。
3. 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起这些教育经验?组织学习经验的准则:(多选)(1)连续性( continuity) (2)顺序性(sequence)(3)整合性(integration)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朱熹(宋)
读书期限不能安排得过于紧凑。而一旦进入学习阶段,就绝不能放松,要按照功课的进程来完成任务。
功课及其进程
2.西方: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的词根源自拉丁语的动词(currere),意为“奔走,跑步”,其名词意为“跑步的道路,奔走的过程或进程”,隐喻“一段教育过程”。斯宾塞(英)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中首次使用“课程”一词,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根据这个词源,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
例: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
(二)课程标准(P227)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某一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课程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一般由说明(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等部分组成。是教材编制的依据;教师掌握一门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的有效工具。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二)阅读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思考题及答案

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思考题绪论简答:1.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如何理解学习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3.学习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有哪些?判断: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基础是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第一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的本体判断:1.课程定义的分歧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一种课程定义,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条件下产生的。
正确2.课程的定义是不断发展的。
简答:1.西方和我国课程与教学发展经历的主要历史阶段。
2.常见的主要课程观有哪些?3.古德莱德提出的五种层次的课程。
4.教学概念的主要归属类型有哪些?论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的主要表现有哪些方面?第二章小学课程规划与教学设计名词解释:学校课程规划判断:进行学校课程规划的研制主要是基于课程政策、课程理论、学校实际。
简答:1.学校课程规划的研制路径。
2.学校课程研制的保障条件。
3.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
4.小学教学设计的主要模式。
5.小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第三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判断:在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上要坚持系统化、具体化、层次化的特点。
简答:1.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
2.典型的课程目标取向有哪些?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来源。
4.小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有哪些?5.设计小学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步骤有哪些?论述:1.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2.简述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3.行为目标的表述方法。
第四章小学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名词解释:1.课程资源2.校本课程开发3.教学内容简答:1.课程资源的分类有哪些?2.课程资源观的基本理念。
3.小学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有哪些?4.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与方法有哪些?5.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有哪些?6.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主要有哪些?论述:1.小学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2.小学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3.小学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环节第五章小学课程与教学组织名词解释:1.课程组织2.课程类型3.显性课程4.班级授课制简答:课程组织的基本要素。
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测试 第七章

第七章课程与教学评价一、单项选择题1.“对正在形成的课程或教学计划,评价可以有效地找出其优缺点及成因,为修订提供建议”这体现了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哪种功能()。
A.需要评估B.课程诊断与修订C.课程比较与选择D.目标达成程度的了解【解析】B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大体可以分为:需要评估、课程诊断与修订、课程比较与选择、目标达成程度的了解、成效的判断。
课程诊断与修订即通过对正在形成中的课程或教学计划,评价可以有效地找出其优缺点及成因,为修订提供建议。
在这种反复的过程中,可使课程达到尽可能完善的程度。
故选项B正确。
2.下列不属于形成性评价特征的是()。
A.既定性B.过程性C.探索性D.灵活性【解析】A人们概括出形成性评价的特征是过程性、探索性、灵活性,不包括既定性。
故选项A正确。
3.在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第一代评价的本质特点是()。
A.描述B.评定C.测验D.价值判断【解析】C第一代评价在本质上是以测验或测量的方式,测定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状况或某项特质。
其基本特点是: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
而选项A中的“描述”属于第二代评价的特点;选项D中的“价值判断”则属于第三代评价的特点;选项B中的“评定”表述不准确。
故选项C 正确。
4.第二代评价兴起于()。
A.19世纪初B.19世纪末C.20世纪初D.20世纪30年代【解析】D 第二代评价是20世纪30年代随“八年研究”而兴起的,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
故选项D正确。
5.被称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的是()。
A.拉尔夫·泰勒B.斯太克C.古巴D.林肯【解析】A目标取向的评价是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兴起以后在课程与教学领域间接支配地位的,其主要代表是被称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的拉尔夫·泰勒以及布卢姆等人。
故选项A正确。
6.过程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下列哪种思想的影响()。
A.科技理性B.工具理性C.实践理性D.解放理性【解析】C过程取向的评价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第七章 教育评价

二、教育评价的方法
评价方法一般指收集评价信息的方法,整理评价信 息的方法以及价值判断方法等。 (一)收集评价信息的方法 (二)整理教育评价信息的方法 经常采用非数量化方法和数量化方法。 1. 数量化方法: (1)定量法 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要确定教育评价的若干评价项目。
(2)加权定量评定法
案例二:
优点单
年轻的初中女教师海伦发现自己所在的班里有不少学 生学习很吃力,有一些学生因此而有些灰心。为了帮 助这些学生增强信心,她想了一条“妙计”:让每个 学生用纸写下其他同学的优点,然后海伦分别抄下大 家写给每个人的优点,再把这份“优点单”发给学生 自己。同学们看到“优点单”上写的自己的优点,一 个个惊喜万分,那些信心不足的同学很快恢复了信心, 学习成绩都有了明显提高。 若干年后,海伦与这个班的学生们一起参加本班一个 学生马克的葬礼,死者的父亲从其遗物中拿出一张曾 经打开、折合过许多次的两张笔记本纸,海伦一眼就 认出了这是马克的“优点单”!这时,其他同学也都 拿出了自己的“优点单”。大家说:我们都保留着这 份“优点单”,随时随地都带着它。它在我们遇到困 难的时候可以让我们想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增强自
这种方法是为了弥补定量法不考虑各因素之间实际 存在差别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其主要特点是给每一 项评价因素加权。 此外,还有描述统计法、推断统计法、综合评判法、 模糊数学法。 数量化方法评价的优点和局限性。
2.非数量化方法:
(1)等级法 如上、中、下三级制;甲、乙、丙、丁四级制; 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或甲、乙、丙、丁、 戊五级制。 (2)评定法 这是一种用简明的评语来表述评估结果的方法。 非数量化方法的特点是侧重于事物的质的方面,主要 依靠人们的认识、经验和主观判断。 现代教育评价在强调有效使用数量化评价的基础上, 重视非数量化分析。二者应互相弥补不足,有机结合。
第七章 教育评价(幼儿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

第一节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目的与方法对教育评价的理解和界定,是教育评价研究和实践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
教育评价概念的理解将决定着教育评价知识体系的建构,对教育评价的实践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自古以来,人们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定义教育评价,但基本核心都离不开这样几个关键点:收集信息、判断、改进教育活动。
因此,可以认为:教育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信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断,以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实践活动。
一、评价目的——为什么评一般来说,课程评价的目的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研究、完善和发展课程以研究、完善和发展课程为目的的课程评价,要求在课程评价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
即提出“为什么”,并尝试做出解释。
它强调课程评价的过程性、调整性、促进性。
这种评价过程既是研究过程的结果,不仅能发展和完善旧课程、开发新课程,而且会使评价者自身的专业文化水平得到发展和提高。
也就是说,评价者在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课程问题的认识,形成新思想积累新的课程经验。
第二种:管理课程以管理课程为目的的评价,一般以选择、推广课程与鉴定学前教育质量为其主要功能。
选择、推广一种课程模式,需要通过对课程方案进行理性分析,或者对其实际效果进行评定。
对课程的性质、特点、使用范围等做出价值判断,然后才决定是否可以采用,是否值得推广,如果确定推广,那么还要指出推广中应注意的问题,无论对国内流行的课程,还是对从国外引进的课程,都需要做出这种鉴别,然后决定取舍。
同时,课程评价也可作为学前教育机构分级分类验收工作的一个鉴定手段,当然其目的主要服务于对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鉴定方面。
事实上,当以课程研究人员和教师作为课程评价主体时,课程评价的目的就会指向改进、完善、开发、发展课程上面;当以教育行政和管理人员作为课程评价主体时,课程评价的目的就会指向鉴别、选择、推广、管理课程上面。
不过,从课程研究的角度上来说,尤其是课程评价教师在选择各种版本的教材和教育活动设计时,甚至在参考本园传统的教育计划和教案时,也需要进行高质量的鉴别。
教育学原理 第七章 课程 适用于项贤明主编《教育学原理》

课程设计的模式
目标模式
环境模式
以目标为导向,强调课程设计的计划 性和系统性。该模式关注预期的学习 结果,通过明确的目标和标准来评价 课程的有效性。
关注课程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该模式 认为课程设计应考虑学校、家庭和社 会等环境因素,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 求和背景。
活性和适应性。
双向作用模式
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模 式,强调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 学生、学校和外部专家之间的互
动和合作。
课程实施的原则
系统性原则
课程实施应遵循系统性原 则,确保课程计划在实践 中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灵活性原则
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实 际情况灵活调整,以适应 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变化。
实效性原则
05
CATALOGUE
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概念
课程改革是指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 ,对各级各类课程的整体规划、设计 和实施,以构建符合特定价值理念的 课程体系的过程。
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政府、学校、教 师、学生和家长等多方面的参与和合 作。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旨 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1. 客观性原则
课程评价应基于客观事实和数据,避免主 观臆断和偏见,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 。
3. 有效性原则
课程评价应关注课程的有效性,即课程是 否能够达成预期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全面性原则
课程评价应涵盖课程的各个方面,包括课 程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和结果等,避免 片面和局部的评价。
推进课程实施方式的多样 化
课程实施方式需要多样化,注 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总结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第一节 课程评价概述第二节 教学评价概述第三节 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第四节 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第一节 课程评价概述一、课程评价的涵义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
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目标评价模式目标评价模式首先由被称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的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提出。
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是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目标评价模式强调要确定预期课程目标与实际结果相吻合的程度,评价是为了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可利用这种信息反馈作为修订课程计划或修改课程目标的依据。
由于这一模式既便于操作又容易见效,所以很长时间在课程领域占有主导地位。
但它只关注预期的目标,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因素。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由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提出。
该评价模式是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而提出来的。
在他看来,目标评价模式只考虑到预期效应,忽视了非预期的效应(或称为“副效应”、“第二效应”)。
他认为,评价者应该注意的是课程计划的实际效应,而不是其预期效应,即原先确定的目标。
该模式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但目的游离评价把目标搁在一边去寻找各种实际效果,容易导致背离评价的主要目的。
此外,目的完全“游离”的评价是不存在的,因为评价者总是会有一定的评价准备,游离了课程编制者的目的,评价者很可能会用自己的目的来取而代之。
3.CIPP评价模式CIPP亦称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它认为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评价就是为管理者做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它是下面四个评价步骤英文名称第一个字母的缩略语:第一,背景评价(Content evaiuation) ,即确定课程计划实施机构的背景;明确评价对象及其需要;明确满足需要的机会;诊断需要的基本问题;判断目标是否已反应了这些需要。
简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

简述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其功能
摘要:
一、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含义
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
1.反馈功能
2.激励功能
3.选拔功能
4.调控功能
5.研究功能
正文:
课程与教学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
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测量和评估方式,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课程与教学评价具有以下功能:
1.反馈功能: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向教师、学生和家长提供有关学习情况的反馈,以便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
2.激励功能:评价结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同时,教师和家长也可以根据评价结果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提高学习能力。
3.选拔功能: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助于选拔优秀的学生、教师和课程,为选拔人才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4.调控功能:评价结果可以反映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提供参考。
同时,教育管理部门也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
5.研究功能:课程与教学评价可以为教育研究提供丰富的实证数据,有助于深入探讨教育现象和规律,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总之,课程与教学评价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可以全面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育质量和教育改革的提升。
第七章--教学评价与反思PPT课件

第二节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基 本 课堂教学是教学反思的出发点和归宿 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方式是教学反 特征 追求教学环节最优化是教学反思的不竭动力 学会教学、学会学习是教学反
观点一:1、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2、自我反思和集体反
3、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
4、理论反思和经验反
观点二:(1)从教学进程来分,可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
评价对象
评价主体
新的教学 评价理念
评价结果
评价内容
评价方法
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 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 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 关注评价结果的反馈及被评价者的认同及对 全面综合 多样化
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关系 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
第一节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标 准 化 成 就 测 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
验
成就水平的测验。它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工具之一。
教师自编测验
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 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教师自编测验通常用于测量学生
非测验的评价
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常常采用非测验的评价手段,茹案 感评价等
方法二 (4)说课、听课与评课; (5)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 (6)对课堂教学进行录像; (7)进行反思性的行动研究。
第二节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过程 具体经验阶段 观察和分析阶段(反思最集中的环节)
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 (有助于教师把自己的经验升华 有助于教师提升教育教学实践
重新概括阶段
教师通过反思可以缩短其专业
评价方法 1、定性评价2、定量评价
第七章 教学评价

(二)基于评价主体区分的评价方法
1. 督导评价 督导评价是督导人员以督促检查教学工作为目的而实施 的评价,具有较大权威性。督导人员一般为专家或领导,主 要通过听评课,检查学生作业及教师教案,召开师生座谈会 等形式来进行。督导人员在评价时一定要客观、公正、公平, 既要督促检查教师的教学,更要以帮助和指导教学工作为目 的,通过督导评价为改进教学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 被誉为“教育测量之父”的学者是( ) A. 杜威 B. 桑代克 C. 陈鹤琴 D. 伯克赫斯特
2. 最早系统提出目标导向的教学评价思想的是( ) A. 克伯屈 B. 泰勒 C. 希金斯 D. 陶行知 3. 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建构评价过程的教育评价理论 是( ) A. 考试理论 B. 测量理论 C. 目标导向评价模式 D. 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
不足:评价表很难设计合理,评分受评价主体的主观影 响也较大。
2. 综合分析法 通过对教学工作进行定性分析而评定优劣的方法。强带 对教学过程的优点和缺点进行综合分析,找出成功之处和薄 弱环节。这种方法设有专门指标和等级,评定结果以定性描 述为主。 优点:简便易行,能突出主要问题或主要特征,有助于 用以改进工作。 不足:规范性差,标准不明确,不宜用作等级评定。
(三)教育评价阶段
•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八年研究”提出了目标模式教育 评价的基本原则。 • 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其他教育评价模式,教育评价开 始既为鉴定服务,又为诊断、改进服务,具有了综合性、 多元化的特点。 • 20世纪80年代以后,第四代教育评价,强调评价中的人文 精神,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相互作用、共同建构,认为评 价结果更多依赖参与者的共识。
00467《课程与教学论》非选择题分章节汇总

《课程与教学论》历年非选择题汇总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简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P14 2017年4月简答实践性课程的内涵及本质。
P17 P20 2016年4月简述夸美纽斯教学原理的基本内容。
P26 2018年10月请谈谈您对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理论的认识。
P38 2020年10月筒答“教育性教学”思想。
P40 2016年10月简述杜威关于教育的四个哲学命题。
P41 2017年10月简述“三大新教学论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P49 2019年4月简述有关课程定义的三种代表性观点。
P53 2019年4月结合教育发展与改革实践,试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发展的六大趋势。
P54-56 2017年4月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简述泰勒模式中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
P77 2018年10月简述“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P77 2017年4月简答泰勒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一般原则。
P80-81 2016年4月简述泰勒评价理念的特点。
P83 2018年4月简述发现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P97-98 2019年10月简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P98 2017年10月简述有意义学习所必须符合的基本条件。
P103 2020年10月简述奥苏伯尔关于学习成就动机的三种驱力。
p109 2021年4月简述范例教学模式中“范例”的基本特征。
P122 2021年4月简述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则。
P125 2019年4月简答范例教学模式的一般程序。
P126 2016年10月简述相比于传统教学论,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P131 2020年8月请论述程序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及意义。
P135 2019年10月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简述普遍性目标存在的缺陷。
P149 2019年10月简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三大领域。
P155 2019年4月请简述“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
P160 2020年10月简答布卢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局限性。
第七章教学评价和反思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APP/教学评价第七章教学评价第一节教学评价考点一、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知识、技能和智力等认识领域,又要评价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形成等情感领域;从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看,既要评价教师的教学修养、教学技能,又要评价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质量,因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多地是由课堂教学质量决定的。
在宏观范围,教育评价涉及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
在中观层面,包括教育队伍、办学条件、学校各项工作。
微观层面则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在小学教育活动中,学生发展评定、教师授课质量评价、课程和教材评价是最主要的评价活动。
此外,诊断学校中存在的特殊问题,评价教改实验,评估学校的总体表现也较为常见。
(一)学生发展评定学生发展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
评定学生要考虑许多方面。
最基本的有学业成就、行为表现和身体状况三方面,即德育、智育和体育。
学业成就不仅包括学生在知识领域的学习成绩,还包括技能和情感领域的学习表现。
行为表现评价也就是操行评定,用以考察学生在道德品质和行为处事上的优点与不足。
操作评定应考察学生在伦理道德、品德修养和性格特点三方面的特征和表现。
身体状况评价包括体质、体力、精力、卫生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等方面。
(二)教师授课质量评价进行授课评价时,首先要确定评价的标准,这个标准要明确、具体、相对独立,要能够全面衡量教学的各个方面。
实施授课质量评价标准一般有以下方面:(1)教学目标完成情况;(2)学生的课堂参与;(3)内容安排;(4)教学方法;(5)语言表达;(6)教学原则。
具体到每一个方面还应当具体化。
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包括专家、同行、学生和自我评价。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学第七章 教学评价

第七章教学评价一、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教学评价有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
二、教学评价的种类(一)根据实施功能,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1、诊断性评价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功能:①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②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③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2、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功能:①改进学生的学习②为学生的学习定步③强化学生的学习④给教师提供反馈3、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也称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功能:①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②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③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起点④预言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⑤为制订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二)根据运用的标准,可分为相对牲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1、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
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
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
3、个体内差异评价: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三、教学评价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评价标准、方法和态度要客观2、发展性原则: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3、整体性原则:评价标准要全面。
小学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

第二节 课程的基本范畴
一、课程的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 1.第一层次 反映特定社会对于合格成员的基本 要求,明显地带有课程总体目标的性质。
2.第二层次 这一层次的目标适用于一定阶段的 具体课程,比总体目标更为具体,是总 体目标在特定课程领域里的表现。 3.第三层次 这是更为具体的、与课程关系最为 直接和密切的目标。这一层次的目标在 具体的课程领域内部展开。
4.课程结构的改革 学习者的不同学习方式是课程具体结 构的基础。决定课程不同结构的因素是多 方面的,其中最根本最基础的是学生的学 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不同课程 的具体结构赖以建立的依据。 一般说来,以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为 基础的课程,采用单元的形式最为适宜。 在结构上至少包括主题、任务、评价标准 三个部分。
2.课程基本结构的不同存在方式 (1)以统一要求为特点的存在方式 中国、苏联、日本、法国 (2)以多样化为特点的存在方式 英国、德国、美国 3.课程基本结构的发展变化 (1)在统一性基础上增加灵活性 地方课时的安排,是我国课程结构的 根本性变化。 (2)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性
(二)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 完整的课程目标应当包括认知领域、 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三个部分,每 一个领域又可进行更为详细的区分。 在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研究中,有 德、智、体或德、智、体、美、劳的提 法,实际上就是在教育总体目标的层次 上所作的水平分类。
二、课程的内容和结构 (一)课程的内容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全部课程问 题就是内容问题:课程设计是关于内容 的组织安排,课程目的是决定内容的依 据,课程评价是判断内容产生的结果, 课程实施是内容的逐步实现,等等。 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类型主要包括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

第二代评价 古巴和 林肯的 历史分 期
第三代评价
第四代评价
Hale Waihona Puke 评价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结构,坚持"价值多元性"的信念,反对"管理主义倾向 特点: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评价 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评 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
目录页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与取向
PART TWO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
古典考试型时期
利维的 历史分 期 心理测量时期 后现代时期 第一代评价
西方宗教教育及我国私塾教学
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它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代是科学管理效益测量工具在学校成绩测验中的应用, 形式大多是多项选择的纸笔测验。 增加了教师在评价领域权威;开放性结论以及用"评定"代替"评价" 评价在本质上是以测验或测量的方式,测定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状况或某项特质。 特点: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因此, 这一时期也称为"测验"和"测量"时期。 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 特点:认为评价过程是将教育结果与预定的教育目标相对照的过程,是根据预定的教育目标对教育结果进行描述的 过程;评价的关键是确定清晰的,可操作的行为目标;评价不等于"考试"和"测验",尽管"考试"和"测验"可以成为 评价的一部分。 认为评价的本质是"判断"。 特点:把评价视为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不只是根据预定目标对结果的描述,预定目标本身也需要进行价值判断; 既然目标并非评价的固定不变的铁的标准,那么评价就应当走出预定的目标的限制,过程本身的价值也应当是评价 的有机构成。 第一,二,三代评价的缺陷:①管理主义倾向②忽视价值的多元性③过分依赖科学范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泰勒提出的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原理, 西方人一般都把泰勒称为“教育评价之父”。泰勒 明确提出了“教育评价” 的概念,从而把教育评价 与教育测量区分开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判断时期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70年代,是第 三代评价时期。这一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 判断。
把评价视为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不止是根据预 定目标对结果的描述,预定目标本身也需要进行价 值判断;既然目标并非评价的固定不变的铁的标准, 那么评价就应当走出预定目标的限制,过程本身的 价值也应当是评价的有机构成。
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 的课。(平实) ⑤有待完善的课。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只要是真实的 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真实)
有效教学的课堂评价标准
1.教学主体具有复合性 ⑴教师积极引导 ①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习动机 ②激活与学习任务相关的旧知识 ③为学生新旧知识联系搭桥 ④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与表现的机会 ⑤关注学习策略与创新素质的培养
(2)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 确定教师评价内容,明确评价标准 设计教师评价工具,选择恰当评价方法。 搜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和素质的相关信息。 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制定改进计划。
3、发展性评价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发展性评价方法运用的基本策略 (2)表现性评价 (3)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
(三)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类型
1.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是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斯 克瑞文于1967年提出的。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指为改进现行课程 计划或为正在进行的课程与教学活动提供反馈信息 而从事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结果评价,是在课 程与教学实施或进行一个相对完整阶段以后,关于 其效果的评价。
(三)应答模式
强调评价应当从关注课程的所有人的需要出发,通 过信息反馈,让方案结果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并通 过对方案的调整和修改,对大多数人的愿望作出反应。
应答模式在实施评价时,通常有以下步骤: 1.评价者与一切和评价对象(如课程方案)有关的
人接触,获取他们对评价对象的看法; 2.根据获取的信息,确定评价的范围; 3.评价者亲自对方案的实施作实地观察; 4.通过观察,评价者对方案希望达到的目标与实际
(三)教学评价的对象 1.学生学的行为与成就 2.教师教的行为与质量 3.教学运行系统
四、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要模式 (一)目标达成模式 目标达成模式是指泰勒在“八年研究”基础上提
出的,围绕目标达成而建构起的一种评价模式。 基本程序包括如下步骤: ①确定教育教学计划的目的和具体目标; ②将目标加以细化分类; ③用行为动词界定并表述目标; ④确定学生能表现目标达成程度的具体场景; ⑤选择和编制相应的评价工具或技术; ⑥收集有关学生行为变化或表现的信息; ⑦将收集到的信息与行为目标进行比较。
3.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与个体内差 异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体中选 取一个或若干对象为基准,然后将其余 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并做出区分的评价。
绝对评价在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 一个客观的或理想的标准,然后把每个 对象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的 评价。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把评价集合体中的各个对象的过 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某个对象的各个侧面相 互进行比较,从而得出评价结果的评价。
取得的成果进行比较; 5.评价者对评价应回应的问题进行理论上的修正;
6.在此基础上,评价者设计评价方案; 7.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搜集信息的方法; 8.对搜集来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工处理; 9.将处理过的信息按需要回答的问题进行分类; 10.把分类评价结果写成正式报告,分发给有关人员; 11.在分类评价报告的基础上对方案作出全面判断。
本章学习建议关注以下问题:
√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内涵及其类型 √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 √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要模式和方法 √ 发展性评价的内涵、体系及其主要方法
一、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含义
(一)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发展
学界通常以1897-1898年美国学者莱斯(T.M.Rice) 对三万多名小学生进行的、检验拼字教学时间对学 习效果影响的拼字测验,作为评价研究的开端。
4.建构时期
20世纪70年代以后教育评价进入了所谓的第四代 评价时期。这一代评价认为,评价的意义在于服务, 评价者首先要关心服务对象所关注的问题、兴趣和 焦点,以“回应”服务对象为起点。
(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定义
所谓课程与教学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 对课程与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 价值或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
⑶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①结果性目标至少要有85%的学生达成95%的目标 ②体验性目标要求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表现 3.教学过程具有交互性 ⑴师生互动 ①师生互动中以学生为主 ②教师要发挥好引导、支持的作用 ⑵生生互动 ①频率与时间适度 ②在交流中达到完善认识、整合资源的目的 ③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交流机会与时间
成长记录袋的涵义:
学生成长记录袋或档案袋是指用以显示有关学生 学习成绩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 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而学生成 长记录袋评价则是指通过对成长记录袋的制作过程 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
成长记录袋的特点
首先,学生成长记录袋中材料的收集和选择不是随意的; 其次,成长记录袋的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 第三,学生本人应是选定自己的成长记录袋内容的主要决
4.教学环境具有支持性 ⑴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 ①教师能尊重学生独特的认识 ②鲜明的“容错原则” ③激励为主的评价 ④学生能畅所欲言 ⑵能够多途径获取信息 ①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关信息 ②教师能够提供获取相关信息的途径 ③教师能提供生生交流的机会
一堂好课的标准
叶澜谈一节好课的标准 ①有意义。学到了新的知识;锻炼了能力;有良好的
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扎实) ②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多少
学生是有效的;二是效率的高低。(充实) ③有生成性。不完全是预设的,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
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丰实) ④常态性。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平
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E.G.Guba & Y.S.Lincoln)对评价历史发展的划分。
1.测验和测量时期
自19世纪末起到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第一代评价 时期。
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工作就是选择测量工具、 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
2.描述时期
从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是第二代评价时期。这 一代评价认为,从本质上说评价是“描述”,即描 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
(二) 背景-输入-过程-结果模式
1.背景评价:背景评价是指对方案提出的背景及方案 目标的依据的评价。
2.输入评价:输入评价是提供信息并决定如何利用资 源实现目标的评价。
3.过程评价:过程评价是指通过描述课程实施情况, 并以此判断课程计划与实际活动是否一致的评价。
4.结果评价:结果评价是指通过收集数据来评判课程 最终获得的成效是否符合评价者的期望,并且判断在 多大的程度上目标获得了实现。
⑵学生自主建构 ①多数人能积极热情地学习 ②有较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 ③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方法 ④解决问题求异、求新、求优 ⑤有问题意识
2.教学目标具有发展性 ⑴教学目标具有全面性 ①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
个维度兼顾 ②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并重 ⑵教学目标具有挑战性 ①教学目标设在学生“最近发展区” ②教学目标具有生成性
第七讲 课程与教学评价
评价是客观存在的,评价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广泛渗透到人类所有有意识的活动之中,目的是通过人类 行为的自觉性和反思性促使人类活动日趋完善。评价的实 质是一种价值判断。课程与教学评价也是如此,我们不仅 要知道“到哪里去”,“怎样到那里去”,同样也要知道 “到那里了吗”,这就是一种目标的评估、价值的判断。 因此,课程与教学评价既是课程与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 重要内容。课程与教学评价就是学校教育中的“阿基米德 支点”。
策者; 第四,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大量材料的收集和学生本
人对材料的反省,客观而形象地反映学生某方面的进步、 成就和问题。
成长记录袋评价基本程序 确定评价对象。 明确评价目的。 确定收集材料的类型、时间和次数。 确定调动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方法。 确定给成长记录袋评分的方法。 制定评价结果交流与分享的计划。
1、发展性评价的内涵、特征与功能
内涵: 发展性评价是指“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双方,在没
有奖惩的条件下,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发展的价 值观,制定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并共同承担实现的 职责,运用质性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评价对象的 综合素质及工作绩效进行价值判断,促进评价对象 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综合发展目标的过 程。”
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
(一)促进发展功能 1.导向功能 2.诊断功能 3.激励功能 4.调节功能 (二)管理研究功能 1.管理功能 2.研究功能 (三)甄别筛选功能 1.鉴定功能 2.选拔功能
三、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与对象
(一)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 1.学生 2.教师 3.专门评价者 4.家长及社区人员 (二)课程评价的对象 1.宏观层面 2.中观层面 3.微观层面
五、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一)量化评价 量化评价方法又叫定量评价方法,它是一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