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良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执业药师考试
十二经络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经络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少阴心→手太阳
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足少阳
胆→足厥阴肝→手太阴肺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在手足末端相交,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相交,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
阳虚则寒,阳虚则阴盛,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虚则热,阴虚则阳亢,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相乘是按五行相克次序的克制太过,相侮则是与相克次序相反方向的克制异常。相乘(相克太过),相侮(克制反向)
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
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肝为刚脏、罢极之本、将军之官
肺为华盖、娇脏、相傅之官、气之本
肾为先天之本、封藏之本、作强之官、腰为肾之府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寄旺于四时,维持脏器恒定
脑为元神之府
冲脉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有“冲为血海”之称。任脉与妊娠有关,故称“任主胞胎”。
元气,又称“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又名大气。宗气是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积聚于胸中(心肺),故称胸中为“气海”,又名“膻中”。
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三焦为分布于胸腹腔、包容五脏六腑之“大府”,并因其大而称为“孤府”。三焦者,决渎之官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在五脏中,女子胞与肝、心、脾、肾的关系尤为密切
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多升散,耗气伤津扰神;暑多挟湿。
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动血;火易致肿疡。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正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反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阳中求阴,即在补阴时应适当配用补阳药
阴中求阳,即在补阳时应适当配用补阴药
亡阴:烦燥不安、口渴欲饮、心悸气喘、手足尚温、大汗不止(汗热而粘)、舌红而干、脉数疾无力等躁动、干燥与向外脱逸而不能内守的危象。
亡阳: 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恶寒踡卧、大汗淋漓(汗稀而凉)、心悸气喘、舌淡而润、脉微欲绝等严重虚寒的危象。
因时制宜,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因地制宜,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百病多有痰作祟
阳黄(脾胃或肝胆湿热)、阴黄(脾胃为寒湿所困)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腐苔--如豆腐渣主胃气衰败;阳热有余,多见于食积痰浊
腻苔--如油状物主湿浊内盛;阳气被遏,主病:湿浊、痰饮、食积。五色主病: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和惊风。赤色主热证,亦可主戴阳证。黄色主虚证、湿证.白色主虚证、寒证、脱血、夺气。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水饮和瘀血.
阴虚潮热:每当午后或入夜即发热,属于“阴虚生内热”,以五心烦热为特征,故又名“骨蒸潮热”。
湿温潮热:其特点午后热势加剧,身热不扬,
阳明潮热:其特点是热势较高,多在日晡时热势加剧,因此又称日晡潮热。
头痛连项:太阳经。两侧头痛:少阳经。前额痛:阳明经。巅顶痛:厥阴经
口渴不多饮:阴虚、湿热、痰饮证、瘀血内停、热入营血证。渴欲饮但水入即吐:饮停于胃。渴但欲漱水不咽:内有瘀血。食欲减退:邪气困阻中焦或脾失健运
纳少:脾虚;纳呆:湿邪困脾。厌食:食积“伤食必恶食”。厌油腻:湿热。妊妇:胃失和降。消谷善饥:胃火炽盛。饥不欲食:胃阴不足。偏嗜食物:小儿虫积等。除中:脾胃之气将绝。
口淡:脾胃气虚,寒证。口苦:热证。口甜:湿热蕴脾。口酸:消化不良,肝气犯胃。口涩:燥热伤津。口咸:肾虚及寒水上犯。口粘腻:湿浊,痰饮。
平脉:一是“有神”,即脉象和缓有力;二是“有胃”,即脉来去从容而节律一致;三是“有根”,在尺部沉取,仍有一种从容不迫应指有
力的气象。
四季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促、结、代脉都属于节律不规整而有歇止的脉象,但结、代脉都是不规则的间歇。
迟脉一息不足四至,数脉一息不足五至以上。
蒙医基础理论:
三根:“赫依”、“希日”、“巴达干”为三根,“赫依”属五元之气,中性,是生命活动(包括语言思维)的动力和支配者:“希日”属五元之火,是机体阳或热能的基物:“巴达干”属五元之土和水,是机体阴或寒性的基物。
七素:又称七精。分别为精华、血、肉、脂、骨、髓及红或白精,是机体的构成物质。
三秽:稠、稀、汗等三种排泄物
蒙药方中味数7、10、18者居多
传统剂型:汤剂,散剂,丸剂,膏剂,灰剂,油剂,搅合剂,酒剂蒙医用药剂量较明确而恒定。按成人计,汤剂:每次3~5g,一日3~4次;散剂:每次1.5~3g,一日2~3次;丸剂(除毒麻药另有规定外)11~15粒,一日1~2次。
蒙药8种剂型:汤剂、散剂、丸剂、膏剂、灰剂、油剂,此外还有搅全剂与酒剂,现己不常用。
维医基础理论:
8种正常气质:热、湿、寒、干、干热、湿热、湿寒,干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