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教艺术之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鉴赏——浅谈佛教艺术

艺术教育——13501111王银

摘要:美术鉴赏类似的学科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方式。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我在这里就浅显谈谈宗教艺术的一部分,宗教与艺术的结合体---佛教艺术。佛教艺术大致包括三部分:建筑、雕塑、壁画。三者是互相结合的统一整体,是实用性和艺术性、宗教性和审美性的结合体。

佛教起源于印度,佛教艺术也起源于印度,以后由北路发展到中亚、中国、朝鲜及日本,由南路遍及东南亚等国家。

佛教美术大致包括3个部分:雕塑﹑佛画和建筑。三者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是宗教性和审美性、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体。自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美术

也随着朝代的更替不断发展和衍变着。

中国的佛教美术以石窟艺术为代表,它持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数量之多,超过任何受佛教影响的国家。

石窟是开凿在山崖壁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筑的一切种形式。印度佛教

石窟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三面开凿小龛,供僧人在龛内

坐地修行,一种为支提窟,山洞面积较大,洞中靠后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会

拜佛,石窟传入我国约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

的流动出现在丝绸之路的沿途。现在发现早期

的石窟是位于新疆的克孜尔石窟。中国的石窟

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后者是在石窟的后部设

一不到顶的石塔,作为信徒膜拜对象,窟侧常设

小室数间供僧人居住。著名的有敦煌鸣沙山、

大同云岗、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太原天龙

山等。它们大半集中在黄河中游及我国的西北

一带,鼎盛时期是北魏至唐,到宋以后逐渐衰落。

在中国,占主要地位的佛教建筑还不是石窟而

是大量的佛教寺庙。九华山被唐朝廷赐封为地

藏菩萨的道场。例如保存到今天的———大

慈恩寺、兴教寺、香积寺等。自从佛教传入我国,就开始发展建设佛教寺院。也可以这样说:凡是佛教寺院都是由大型的,高级的合院建筑殿阁楼台共同组成的。

由敦煌壁画等间接资料,隋唐时期佛寺的主体部分,仍采用对称布局,即沿中轴线排列山、莲池、平台、佛阁、配殿及大殿等,其中殿堂已渐成为全寺的中心,而佛塔则退居到后面或一侧。密檐式塔除嵩岳寺塔为十二边形外,隋、唐多为正方形,辽金多为八边形。单层塔的平面有方、圆、六角、八角多种。北魏洛阳的永宁寺采取了“前塔后殿”的布局方式,依然是突出了佛塔这一主题。另一类以殿堂为主的佛寺为数很多,特别是某些“舍宅为寺”的寺院,为了利用原有房舍,

常“以前厅为前殿,后堂为讲堂”,例如北魏洛阳的建中寺。

新疆的三仙洞和克孜尔石窟可能开凿于3世纪或更早,为中国最早的石窟,但早期实物已无存。能够保存到现在的比较完整的大型石窟,以甘肃的莫高窟

为代表。莫高窟在吸收外来艺术营养,并发展中国艺术传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的大部分石窟以它为起点,散布于全国。其他驰名世界的重要石窟有(以

开凿时间先后为序):炳灵寺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天龙山

石窟、响堂山石窟、大足石窟、剑川石窟等。(右图为麦积山石窟)

石窟艺术虽起源于印度,但传到中国后在长期发展中逐步脱离印度的影响,创立了中国石窟艺术的独立体系,呈现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的景象。中国的佛

教美术,还包括除石窟以外的其他佛教建筑、雕塑、绘画等。它们共同构成中

国三国两晋南北朝美术和隋唐美术的主要内容,并对朝鲜和日本等东方其他国

家产生巨大影响。

云冈石窟可以形说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

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

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

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

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

影响。而且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

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

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与唐朝的佛像相比,云冈的佛像更加清新高远,这与魏晋南北朝时的社会风气有关。魏晋世道混乱,武人弄权,多务实际,礼教束缚遂被打破。曹氏父子

推波助澜,力倡通脱,通脱即随便之义,文人思想随之解放,清谈之风大兴,

魏晋风度成为时代思想解放之标志。南北隔江对峙,战争频仍,生灵涂炭,人

们心情苦闷,急需精神寄托之所,佛教乘隙而兴,开窟造像活动相继而起,翻

译佛经、研讨佛理形成风气。注重自我心灵净化,成为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文人

学士思想行为的突出特点。东晋以后佛学又与玄学趋于合流,深为士大夫们所

欣赏。许多知识分子崇尚玄学,脱离人世,形成了"魏晋风骨"。因此石窟的风格趋于古朴醇厚,不像唐朝的那么拟人化。

洛阳的龙门石窟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洛阳前后。当时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

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龙门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约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左右。因此说它是唐代的佛教艺术代表一点也不为过。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石窟里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岗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

向活泼、清秀、温和。这些北魏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

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

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而唐代人们喜欢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

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

佛教白两汉之际传人中国,中经魏晋南北朝至唐,已延续了几百年,在与

传统文化的冲撞过程小,有些被吸收了,有些被改造了,有些被扬弃厂(如毁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