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纪录片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的思考

摘要纪录片,是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寻求和反映社会变革、感悟人生与人性的载体。在大众传播时代逐渐向专业化、小众化迈进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现状做出一番新的思考,,以前瞻的姿态寻求新的高度,期待我国的纪录片最终能成为人们生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关键词纪录片;现状;不足;营销

ABSTRACT Documentary, the way that people access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eek and reflect social change, understanding life of the carrier and human nature. When the era of mass communication is being a professional and small minority, we must think abou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ocumentary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experience, forward-looking attitude to seek new heights, look forward to our documentary will eventually become the important part of people's lives, to be international.

KEY WORDS Documentary; Status; Limitations; Marketing

目录

1.前言 (3)

2.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分析 (3)

2.1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3)

2.1.1初期的纪录片(1958—1978) (3)

2.1.2改革开放后的繁荣期(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上半期) (4)

2.1.3独立纪录片的崛起(1900—今) (4)

2.2 中国纪录片发展形成的鲜明特点 (5)

2.2.1 纪录片制作理念不断发展,趋于成熟 (5)

2.2.2专业性纪录片立足稳定,影响扩大,纪录片数量大增 (5)

2.2.3试听并重,纪实方法的普及 (6)

2.2.4.反映现实的佳作,彰显舆论监督功能 (6)

3.制约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因素 (7)

3.1选题狭窄,主题单一,重复性强。 (7)

3.2片面强调国际化,忽视了个性化,猎奇心理严重 (7)

3.3故事性差 (8)

3.4信息量少 (8)

3.5表现模式僵化,艺术性差 (8)

3.6制播一体化延缓了市场化进程的步伐 (9)

3.7缺乏市场观念,营销面临重重问题 (9)

4.中国纪录片的生产与营销策略 (10)

4.1 制作方面的改革发展 (10)

4.1.1纪录片创作的起点:注重题材的选择。 (10)

4.1.2注重艺术表现形式:方法重于理论,想象力重于知识 (11)

4.1.3吸收优质元素:纪实与娱乐的融合 (11)

4.2市场化运作发面的改革发展 (12)

4.2.1加快纪录片制播分离的步伐。 (12)

4.2.2转变观念,以市场为导向精心策划,以市场化眼光生产纪录片 (12)

4.2.3规模化制作,给广告提供载体 (13)

4.2.4跨媒体经营,多模式、多层次、多渠道营销 (14)

5.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1.前言

新中国纪录片起步于1958年,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它以其纪实本性所固有的穿透力、震撼力,日渐赢得越来越多观众的心也透露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然而,随着上个世纪《丝绸之路》、《话说长江》、《龙脊》等一批优秀纪录片创下的收视狂潮,随着中国越来越多纪录片栏目的昙花一现和前仆后继,中国的纪录片成长之路也越来越迷茫。本文旨在剖析中国纪录片的现实状况,分析中国半世纪以来纪录片的成功与不足之处,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中国纪录片的发展状况、未来趋势以及其营销策略作出相应的思考。

尽管已有相关文献对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和营销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但那些文献很是侧重对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史论述或者单纯效益理论的阐述,对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及其发展策略全面研究的文献不多,即使有,也更多的是从某个角度进行分析,缺乏全局观。本文全面地分析了中国纪录片自其起步以来的辉煌及落魄,通过对其现状的成就、不足的全面分析,对中国纪录片未来的发展作出了展望,对其自身的改善提出若干建议,值得提出的是,本文对纪录片的营销特别是国际营销作出了相应的思考。笔者认为,这对全面了解纪录片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与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分析

2.1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纪录片起步于1958年,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它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发展脉络和完整的风格群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1.1 初期的纪录片(1958—1978)

这一时期的纪录片以宣传为主导,其从理念、选材、主题等各方面都突出了纪录片的宣教功能,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和政治要求,其内容大多为国家社会的大事、英雄人物的赞歌,拍摄的模式大多为画面加解说。纪录片《海河战歌》、

《黄河万里行》、《红旗渠》、《泰山压顶不弯腰》、《牧马姑娘》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是当时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和这一时代最真实的记录。其中《收租院》(1965)是这一时期公认的纪录片代表之作,也是这个特定年代文化、传播与教育面貌的文献纪录,其解说词更被收纳于语文教学课本中,成为那一代人的深刻记忆。

2.1.2 改革开放后的繁荣期(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上半期)

从上世纪的80年代始,中国纪录片逐步进入以纪实主义为主的黄金期,纪录片制作者的激情和理想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各类题材的影片蜂拥而来,如风光文化片《话说长江》(1983)、《泰山》(1984);历史纪录片《莫忘八·二九》(1990);政论片《让历史告诉未来》(1987);人物片《雕塑家刘焕章》(1983),这些优秀的影片,为中国纪录片史谱写了新的篇章,留下了辉煌的一笔。20世纪90年代的《望长城》开启了中国纪录片创作的新阶段,形成了中国纪录片的写实风格,这一次空前的成功探索,创新了这一时代纪录片制作的艺术观念、艺术形态,告别了传统的创作方法,博采众长,把西方多学派写实技法和艺术策略融入东方虚实相济的艺术传统中,铸成新的记录方法和风格,实现了“以拆散模式合成模式”。这种全新的艺术风格既与国内同类题材作品不同,也与同时摄制的日本版《万里长城》不同,生活化的模式、真实的自然效果、视听并重的创作理念都是其突出之处。《望长城》的播出,在同行和观众中引起了极轰动的反响,对我国纪录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1.3 独立纪录片的崛起(1900—今)

1990年,由吴文光制作的《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问世,这一纪录片的出现,标志着独立纪录片在我国的诞生,为我国纪录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随后,在1999年,独立制作人杨天乙和朱明传的成功更成为独立纪录片进入“黄金期”的标志性时间。在这一年,两人分别拍摄的《老头》《北京弹匠》均在日本“山形电影节”荣获殊荣。他们的影片令影视界大为震撼,这透视着旺盛生命力的作品标志着新纪录时代——DV时代的到来:门槛低、作品多、视角广、激情高。在“人人都可以做导演”的宣言下,一时间,大量业余独立纪录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