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活动具体方案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金庄研学旅行基地活动实施方案
参观岩凹沟梯田感悟“新愚公”精神
一、时间安排
8:00到达王金庄小学
8:05教师学生集合,清点人数,到多媒体室观看《走进王金庄》资料片,教师进行解说。
(让学生整体感知王金庄独有的梯田文化、石头文化、新愚公精神。
)8:45出发步行前往岩凹沟。
(进行组织纪律、安全教育、布置学生研学任务)
1、两路纵队,女生在前,男生在后,注意交通安全。
2、行进中队伍整齐,口号歌声响亮,精神饱满,情绪高涨,要做到一路高歌,一路口号。
3、统一校服、运动鞋。
4、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5、除自饮品(以水为主)外,不能再行进途中购买食物。
6、行进途中不搭车,不插近路,不擅自掉队,谨防掉队,严禁家长接送。
7、活动全程不乱扔废弃物,每个学生需准备一个塑料垃圾袋。
8、行进途中不追不闹,休整期间不到远处游玩。
9、在规定地点活动,不远离,不单个行动,严禁到危险地域。
9:15到达“岩凹沟梯田”。
1、学生成半圆形队伍,欣赏王全有在修“岩凹沟”梯田时刻在地堰石板上
的字,教师解读王全有精神和王全有修梯田的故事。
(30分钟)
王全有语录
书读毛主席的书,话听毛主席的话,人做大寨人,天大的困难也不怕,岩凹高没有我们的志气高,石头硬没有我们的决心硬,工程大没有我们的干劲大。
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心中有朝阳,前进路上无阻挡。
(王全有(1912-1983):王金庄二街村人。
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王金庄村党支部书记,历任二街党支部书记兼邯郸地委委员、涉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69年赴京参加国庆观礼,1975年和1978年先后两次当选为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数度赴京参加会议。
一生率民栉风沐雨,餐山宿岭,种植花椒树19000余棵。
《河北日报》数次赞誉为“林业战线实干家”,中共涉县委员会,涉县人民政府于1983年悬匾授勋“林业功臣”。
他为家乡人民发展致富做出巨大贡献。
王金庄地势险峻,到处沟壑纵横,石厚土薄,自古就有“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在半空中、路无半步平”,“吃水比油贵、吃粮更发愁”之称。
时任村支书的王全有带领村民成为“治山专业队”:“向石头宣战,向荒山要粮”。
从1965年到1975年,用了十年时间垒造梯田,造出梯田2250块。
王全有于1969年带领全村1200名劳力,肩扛铁锤、钎爬上桃花岭劈山修路。
第一段工程要斩断矗立百丈的断头崖,过去,此崖上断送过许多人命。
王全有腰系麻绳,飞身半壁,一口气干了9个小时,在崖上打下了第一个炮眼。
他说:“就是摔死我,也不能再让子孙后代行路难。
”短短4个月,他削平11个山垴,修通13华里长的盘山公路,让汽车开进了王金庄。
王金庄耕地少得全县闻名。
王全有带领治山专业队,驻进岩凹沟,劈土造田。
荒山陡坡石厚土少,每造一块地就要垒两丈高、一里长的双层石堰,挑近万担土。
他把石头在沟底砸碎,搬到陡坡上,在梯田外层垒大石,中间填碎石,然后从石缝里抠土,从山垴上刨土,担到梯田里。
隆冬季节,大雪封山,王全有和大伙还在五丈多高的悬崖峭壁上搬石运土,修筑“天门悬田”。
整整7年,王全有带领专业队以六七百工日修一亩田的功夫,在岩凹沟,垒起双层石堰,造出高标准梯田,被称作“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
1970年,王全有和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在大南沟兴建一座小型水库。
没技术,他就和老石匠李天顾身背干粮,两次冒雨步行60公里,到古台水库去取经;没有资金,他带头捐资凑款;搞浆砌无砂子,就发动全村男女老少往返20公里,从龙虎河里背来12.5万公斤砂子;没有水,就到武安七水岭村挑,规定每人一天挑两担,王全有挑三四担。
经过两年零一个月的奋战,终于建成一座13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
1974年,王全有在河滩上砌涵洞造良田,其中双洞2000米,造截流坝9个,建石拱桥3座,造良田244米的大水池,并种上花椒树,使王金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1983年,王全有因病去世。
1988年1月,联合国世界粮食署评估团的专家到王金庄参观梯田时赞叹地说:“往上看登天梯,往下看入地门。
中国人了不起,上管天,下管地!”)
2、学生成分散队形近距离观察王金庄梯田,教师解说王金庄梯田所体现的景观美、人文美、竟生美。
(30分钟)
(2017年6月3日,邯郸市首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涉县召开,众多参观者在井店镇王金庄、更乐镇张家庄、关防乡后池村,被遍布群山、规模宏大的旱作梯田群所震撼。
一座座大山上,梯田一层一层,从山脚盘绕至山顶,错落有致,蔚为壮观。
据考证,其核心区王金庄梯田始于元初,兴于明清。
这一大工程甚至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专家称作“中国第二大万里长城”“世界奇迹”。
1、历史悠久,梯田建设始于元初
涉县旱作梯田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是太行山区最大的梯田群,面积达21万亩,其中核心区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王金庄梯田,约有8万余块,1.2万亩。
1988年至1992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实施“3737”项目时,评估团专家便为王金庄梯田而惊叹:往上看登天梯,往下看入地门,中国人了不起,并称其为“中国第二大万里长城”“世界奇迹”。
王金庄村历史悠久,土生土长的王金庄村民、编撰40余万字《王金庄村志》的王树梁讲述,据相关史料记载,王金庄在明代有关碑文上有王金庄、王金庄后村、王金庄西村等不同称法。
据介绍,该村庄明朝嘉靖年间属河南彰德府磁州涉县龙山社第三里;清初王金庄属龙山乡三里;实行乡约制后王金庄属井店约所;抗日战争期间先属更乐区,后移属井店。
1953年王金庄村被单设为王金庄乡。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王金庄是王金庄公社所在地,管辖7个自然村,11个行政村。
1984年王金庄公社改称王金
庄乡。
1996年乡镇合并,王金庄村隶属井店镇。
王树梁说,根据王金庄一街建于元代的大石碾推断,至少宋朝就有人在此居住。
约至元十二年(1275年)有个叫王金的人由古邑北关迁来,并携陈、岳两姓一块儿掘荒于此。
明朝初期有王、曹两户从山西洪洞县迁来。
明朝中期李、刘、张、付姓先后从井店、更乐迁来。
清朝咸丰年间赵姓从西坡迁来,光绪年间岳姓从武安北阳邑迁来。
据考证,王金庄梯田始于元初,兴于明清,盛于当今。
元代初期,人们为了躲避战乱,移民来到当时交通相对闭塞的太行深山区,开始修建梯田。
只是由于当时人口少,进展缓慢,未成规模。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涉县梯田修建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尤其到清康熙、乾隆年间,因较长时间无战乱,人民生活相对安定,人口增长也较快,村民一门心思开山造地,以扩展繁衍生息之基。
建于这一时期的梯田占现存梯田的三分之一。
位于关防乡的后池梯田则是近些年来梯田复垦的典范,总面积2000多亩。
按照统一规划,这里的梯田重点发展“七彩”农业,已打造成集林果、药材、采摘园、杂粮种植、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新模式,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金山”。
2 、蓄水保墒,独创石堰修复技术
涉县农牧局副局长贺献林讲述,当地石匠修建旱作梯田,使用的是一种独创的“悬空拱券镶嵌”式石堰修复技术,“一片石头压着另一片,层层叠加,不用水泥、石灰等黏合剂,这个活最考验石匠的眼力,石材合用不合用,一搭眼,就八九不离十了。
”
上世纪六十年代,王金庄盛产石匠,这里的男人对石头就像对自家孩子一样熟悉,他们了解各种石头的脾性纹理,弄石如揉泥团般随心所欲。
涉县属于干旱
缺水区,有“十年九旱”之说,降水少不说,还分布不均,每逢暴雨或连阴天气,因山高坡陡,洪水成灾,极易造成梯田坍塌。
当地石匠用“悬空拱券镶嵌”式石堰修复技术,就地取材,方便快捷,成本低,效果好,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更让世人惊叹的是,这种特殊的梯田修建工艺还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蓄水保墒。
有农业专家实地查探后认为,涉县梯田建筑的层次性与水分生态运转机理在我国乃至世界坡地的治理中都具有极高的借鉴意义。
专家认为,这一体系最大的特点在于它良好的土壤生态效益,由于梯田的水土保持作用,梯田的土壤有机质可提高0.23个百分点,全氮提高0.039个百分点,全磷提高0.03个百分点,速效钾提高7个百分点,这让当地的土壤持续保持肥沃,对农作物的生长大有裨益。
此外,长期以来,当地百姓遵循着古老朴素的自然法则,根据不同的地形山势进行着梯田开垦和种植,在满足粮食自给的基础上,种植了规模巨大的山林,形成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丰厚的林产品更是先辈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产。
自上而下为:山顶刨成鱼鳞坑栽松柏;山腰梯田边缘种植花椒、黑枣、柿子;路边,石缝间嫁接枣树;在原有耕地旁栽植泡桐。
梯田建设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
每年秋收后和春季播种前王金庄的老百姓都要犁地耙地,用耙进行的一种表土耕作,通常在犁耕后、播种前或早春保墒时进行,有疏松土壤、保蓄水分、提高土温等作用。
王金庄的对土地进行轮作有效地利用了有限地块,“换茬如上粪”,“三年两头倒,地肥粮增产”。
轮作倒茬是用地养地相结合,保证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有效农业技术措施之一。
农作物种植轮作倒茬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在一定年限内按一定顺序逐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制度。
轮作稻茬在生产上起到的作用:一是保持、恢复及提高土壤肥力。
禾谷类作物需要消耗土壤
中大量氮素,绿肥等豆类作物能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素,十字花科作物则能分泌有机酸,如将这些作物轮作可以保持、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
二是可减少病虫草为害。
轮作可以改变寄生主体,降低菌(虫)源基数,改变杂草生长环境,从而抑制病菌(虫)和杂草生长,减轻病虫草危害。
三是能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
不同作物对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和水分吸收能力不同,实行不同作物轮作能均衡利用各种养分,充分发挥土壤的增产潜力。
四是增产效果显著。
合理轮作不仅能避免“自毒”现象的发生,维持土壤生物菌群的平衡,还能因地因作物因气候全面兼顾,不误农时,提高种植效益。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表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涉县旱作梯田与周围环境不断协同进化和适应,形成了独特的旱作梯田农业发展理念。
该理念基于对当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使农民既能满足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又不对当地的自然资源造成破坏,形成了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
涉县旱作梯田农业系统不仅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同时也对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靠山吃山,形成独特农耕文化
“山高坡陡、石厚土薄”是涉县梯田最真实的写照。
在这里,俯仰之间,目之所及,全是石头。
修梯田就是石头缝中挤粮食,其实就是人与石头的“战争”。
按地形,当地梯田分为山地、坡地和平地,最薄的土壤层仅0.2米。
“惜土如金”在这里绝非夸张,一天的耕作完毕后,无论男女都会脱掉鞋袜,把里面的泥土磕在地中才会返家。
涉县旱作梯田石堰全部用石块人工修筑,如一条条巨龙起伏盘踞在山谷,随着季节的变化,梯田也呈现出各种不同姿态。
可以说,涉县梯田的壮观景象足可
媲美以风光秀丽闻名于世的云南哈尼梯田。
贺献林认为,哈尼梯田是在水资源丰富的条件下修建的,而涉县梯田是在北方年降雨量550毫米以下的雨养旱作农业条件下修建的,后者更为不易。
长期以来,王金庄人民充分利用这里的自然资源,建造梯田,并在梯田边缘栽植花椒树,田内种植农作物,巧妙使用土地资源。
王金庄人还利用旱作条件下有害生物相对较少的优势,种植保健类小杂粮,产值高、效益好,如今已是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
在梯田中穿行,不经意间便可看到一座精巧的石屋,当地人称之为“庵子”。
当地一位老人介绍,由于交通不便,山民在梯田上耕作时早起晚归,一天十几个小时都是在田间度过,为了休息、进餐和躲避风雨,便在梯田中修建了不少石屋。
这些石屋整体由石头建成,不用泥灰,随山就势,就地取材,经过上百年的风吹雨打,依然矗立不倒。
庵子内的面积,小的2平方米,大的3到4平方米。
还有一种庵子当地人称作地庵子,是边修梯田边随地就形建起的一些地洞,和窑洞一样,冬暖夏凉,夏避雨,冬避寒,战时避乱。
1942年5月,日本侵略者对涉县进行九路围攻,边区政府主席李雪峰就曾在大南沟一个地庵子里指挥乡亲们转移。
地下党员、民兵队长刘些馨带领骨干民兵,也是靠这些建筑隐藏了从129师转来的军用物资。
涉县梯田经过千百年建设,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农耕技术,形成了系统的文化现象,并衍生出与其密切相关的乡村礼仪、风俗习惯及饮食文化等。
比如每年数九当地会给辛苦一年的驴过生日,有谚语云“打一千,骂一万,数九叫驴吃碗面”。
再比如“糠菜半年粮”的饮食文化。
生活条件提高后的今天,当地还是有吃榆皮面饸饹、小米焖饭、软柿子摸窝子、花椒子油烙饼等杂粮的习惯。
4 、保护利用,期待农业文化遗产再放光芒
2014年,涉县旱作梯田系统被国家农业部批准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6年,它再次进入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预备名单。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GIAHS)诞生于2002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等组织发起,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该项目旨在对全球重要的、受到威胁的传统农业文化与技术遗产进行保护。
目前,已有15个国家的36个传统农业系统被列入遗产名录。
我国农业部批准的三批62个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中,已有11个被列入GIAHS。
“涉县旱作梯田系统展现了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结合,是涉县山民在艰苦的自然条件下,通过水土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自然生态条件和谐共生、协同进化的产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曾如是评价。
涉县人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藏粮于地的耕作技术、存粮于仓的贮存技术、节粮于口的生存技巧,使得“十年九旱”的山区,即使在严重自然灾害的大灾之年,人口不减反增。
有不少灾民甚至从饿殍遍野的平原地区来到太行深处安家落户。
“你信吗?在村里不少农家保存着30多年前的谷子,至今还能食用。
”贺献林说,“可以说有梯田的地方,就有花椒树,它不仅是农户的‘摇钱树’,也是梯田上‘水泥中的钢筋’,对梯田系统的水土保持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
就涉县梯田的保护利用,专家们也提出了许多观点和建议。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是对现代农业的生态补救,是对‘乡土中国’世代传承生活方式的重建与回归。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庆忠认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不仅包括农业景观,也包括原住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要通过对传统农业区
域的文化、社会体系进行整体、系统性保护,逐步恢复乡村活力,使得这种农业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继续造福一方。
李文华则希望,涉县通过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传统旱作梯田系统的文化传承、发展休闲农业这三者的结合,探索出一条贫瘠山地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遗产保护相结合的道路,让这一具有重要价值的农业文化遗产绽放新的光芒。
涉县县委书记汪涛表示,该县谋划的三大旅游招牌中,正在申报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旱作梯田系统,是其中最为亮眼的一环。
)
3、进行回答问题的小游戏。
(10分钟)
①谁能说一条王全有的语录?
②王全有具有什么精神?
③王全有有哪些功绩?
④王金庄梯田被评为什么?
⑤王金庄梯田始建于什么朝代?
⑥王金庄人民独创的石堰修复技术叫什么?
⑦这种修复技术有什么好处?
⑧犁地耙地有什么益处?
⑨庄稼轮作的好处是什么?
4、孩子们谈参观“王金庄梯田”后的感受。
(20分钟)
10:45 排成两路纵队返回王金庄村。
11:15 在王全有广场集合
参观大碾坡感悟王金庄独特的“石头”文化
. WORD格式整理. .
11:25 到达王金庄一街大碾坡
学生成两路队观看以王全有为代表的英雄团队修梯田展览(20分钟) (教师讲解)
11:45 学生自由观看影视基地并拍照(15分钟)(教师讲解)
12:00 前往西坡小学
12:30 到达西坡小学(就餐)(师生参与洗菜、端饭、洗碗活动,朗诵节约粮食的名句)
. .专业知识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