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奥秘论文
科普类数学小论文
科普类数学小论文有一个谜语:有一样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无处不在,请问它是什么?谜底是:空气。
而数学,也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身边。
比如说:奇妙的“黄金数”取一条线段,在线段上找到一个点,使这个点将线段分成一长一短两部分,而长段与短段的比恰好等于整段与长段的比,这个点就是这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这个比值为:1:0.618…而0.618…这个数就被叫作“黄金数”。
有趣的事,这个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人的肚脐是人体总长的黄金分割点;有些植物茎上相邻的两片叶子的夹角恰好是把圆周分成1:0.618…的两条半径的夹角。
据研究发现,这种角度对植物通风和采光效果最佳。
建筑师们对数0.618…特别偏爱,无论是古埃及的金字塔,还是巴黎圣母院,或是近代的埃菲尔铁塔,都少不了0.618…这个数。
人们还发现,一些名画,雕塑,摄影的主体大都在画面的0.618…处。
音乐家们则认为将琴马放在琴弦的0.618…处会使琴声更柔和甜美。
数0.618…还使优选法成为可能。
优选法是一种求最优化问题的方法。
如在炼钢时需要加入某种化学元素来增加钢材的强度,假设已知在每吨钢中需加某化学元素的量在1000—2000克之间。
为了求得最恰当的加入量,通常是取区间的中点进行试验,然后将实验结果分别与1000克与2000克时的实验结果作比较,从中选取强度较高的两点作为新的区间,再取新区间的中点做实验,直到得到最理想的效果为止。
但这种方法效率不高,如果将试验点取在区间的0.618处,效率将大大提高,这种方法被称作“0.618法”,实践证明,对于一个因素的问题,用“0.618法”做16次试验,就可以达到前一种方法做2500次试验的效果!“黄金数”在生活中竟有如此多的实例和运用。
或许,在它的身上,还有更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寻,使它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为我们解决更多问题。
又如:美妙的轴对称如果在一个图形上能找到一条直线,将这个图形沿着条直线对这可以使两边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数学小论文 车轮是圆形的奥秘
车轮是圆形的奥秘
丁丁和逗逗是两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突然有一天,逗逗开始对着车轮发呆,好像有什么问题想不明白似的。
丁丁问逗逗被什么问题难住了。
逗逗神秘的说:“我发现了一个秘密,车轮子都是圆形的。
”这下逗乐了丁丁。
她笑着说:“你见过正方形、三角形的轮胎吗?车轮本来就是圆的嘛。
”逗逗对她这个回答不以为然,他特别想知道原因,于是他俩找到宝葫芦爷爷来询问。
宝葫芦爷爷问明了来意,拿出一张纸,用图钉再上面钉一个点,拴一条细绳,宝葫芦爷爷笑着说:“我们把绳子的长度叫做半径。
把车轮做成圆形,然后把车轴安在圆心上,车轴离开地面的距离就总是等于车轮的半径那么长了。
这样当车轮在地面上滚动的时候,车子就可以平稳顺利地往前开。
而如果车轮做成三角形或者正方形,车轮的边缘到车轴的距离不相等,那么车子走起来就会忽高忽低,很难前进了。
你们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宝葫芦爷爷讲了之后,逗逗和丁丁明白了,他们深有感触的说:“看来,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啊!”
“对啊,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影子,学好数学知识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
”宝葫芦爷爷语重心长地说。
打折的奥秘数学小论文
打折的奥秘
今天下午,爸爸带我去万达广场玩,人真多啊!我们来到一家童装店,门口的牌子上写着:“全场满199元减100元,千万不要错过哦!”爸爸说:“相当于五折真划算啊,你快挑挑看。
”于是我们从东转到西,从西转到东,来回走了几个来回,最终帮我挑了一件198元的毛衣和一件288元的裤子,总共486元,付了286元。
当我们兴高采烈地拿着东西回家时,爸爸说:“我们来算一下今天买的衣服究竟打了几折啊?”我心里想:100÷199,不就是五折吗,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算?爸爸算了一笔账:198+288=486 486-200=286 286÷486=0.588你看这些衣服打了5.8折,接近6折了。
“哦,我明白了,买家不如卖家精这话一点也不假.商家心里早已打好了如意算盘。
”打折背后隐藏着数学问题,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这样才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
七巧板中隐藏的几何奥秘小论文
七巧板中隐藏的几何奥秘小论文七巧板除“七巧板”名称外,还有不少名称:“益智图”、“智慧版”、“唐图”等都是它的名称。
七巧板由五块等腰直角三角形(两块小形三角形,一块中形三角形和两块大三角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组成。
七巧板有依图成形、见影排形、自创图形等四种玩法,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通过《认识七巧板》的课认识了七巧板并借助七巧板认识平行四边形又学会用七巧板拼摆各种图形了,本课的目标是四年级进一步巩固七巧板的认识,在从七巧板中获取图形、线段、角、面积等等数学知识、再利用七巧板来求解或证明数学问题。
难点是学生独立思考并探究数学问题及学会拓展思考。
关键词:七巧板授课过程讨论引言:《课程标准》指出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并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图形与几何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一:授课过程本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由简单到难,老师引导学生们深入探究。
(一)、新课导入:老师给学生们播放了《会跳舞的七巧板》视频让学生们简单的了解了七巧板的来历和发展。
老师:请同学们看七巧板中有几种图形,学生: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二)、新课知识探究一老师:下面我们进行《七巧板板拼图大赛》摆出一个你最喜欢的图形。
学生:用七巧板摆出了自己喜欢的图形,老师:请三名同学上台摆出自己的图形并说出关于图形的成语或诗歌。
学生:三名学生上台摆出了自己的图形并说出了成语或诗歌。
(狐狸、蜡烛、农民)老师:请同学们组内说出自己摆出的图形和它的意义。
学生:小组里踊跃的说出的自己的图形和意义。
老师:老师也摆出了一个轮船,命名为“一帆风顺”并送学生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坐舟》并要求学生们认真努力学习的思想工作。
(三)、新课知识探究二老师:请学生们注意看七巧板还有什么数学问题?学生:在图中分别找出三组互相平行的线段及互相直的线段,有直角、锐角。
数学小论文-“0”的奥秘
“0”的奥秘浙江省金华市青春小学四(3)班罗佳雨指导老师杨旭贞【内容摘要】让人觉得微不足道的“0”,在生活和数学中都发挥着非常奇妙的作用,让然又爱又恨。
希望大家和我一样它,发现他的无穷奥秘。
【关键词】没有标准占位很多人都觉得“0”这个数字微不足道,甚至会和没有联系在一起,随着学的知识不断增加,我发现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数学里,“0”这个数都很常见,并且奇妙的作用。
但说它没有意义吧,有时候也是。
一年级的时候,数学老师告诉我们,任何数减去它本身等于“0”(如:8-8=0),这时的“0”就表示没有;“任何数除以0即为没有意义。
”(如:8*0=)这是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说的又一句关于“0”的“定论”,我们现在学的除法,就是将一份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有多少。
一个整体无法分成0份,即“没有意义”;此时的我看到“0”就会有些失望,觉得没了、没了、没了。
二年级发现:“0”在一个自然数中所在的位置不同,所表示的大小和读法也不同,例如:用0、1、2三个数字来组数,可以组成102、201、120、210,放在数中间的“0”要读,放在数末尾的“0”不读,唯独“0”不能占到最高位上。
在四年级的数学课上,我们就已经学过温度计上的“0”刻度,是水的固态和液态的区分点。
“0”度以下水会结成冰,“0”度以上冰会融化成水。
有一次老师要统计我们班同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大家大约都是二三十个左右,老师让我们把25当零进行统计,结果计算变简单,原来零可以代替任何数作为标准。
在生活中也会出现许多“0”,比如说宾馆里、某些办公大楼里,会看见每一个房间的门上都有一个牌子,刻着这个房间的序号:如:“605”房间,中间的“0”是因为房间号没有够两位;又比如我们去商场买东西,某件商品标价为805元,把中间那个“0”给去掉,那商场可就赔大了。
所以说在很多很多情况下,如果没有“0”的话,那是不行的。
计算604÷2当时为上不够商一,只能用“0”来占位。
石晓龙 数学小论文 0和亿的奥秘
石晓龙数学小论文0和亿的奥秘
很多小朋友都知道0等于没有的意思,而亿非常的大,这两个数比起来,差到了十万八千里去了。
0和亿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我来举个例吧:
亿:如果中国有一亿人每天节约一粒米,那么就有100000000粒米,一粒米大约重0.025克,100000000粒大米就大约有2500000克等于2500千克等于2.5吨,这些米够塞满一个大粮仓的了,你说1亿大不大。
0:假设服务员收钱时把物品的价钱100元看漏一个0,那就损失了90元。
0和亿有着密切的关系,家里没有米,就是0粒米,家里没有茶叶,就是0克茶叶,家里没有书,就是0本书。
1亿滴水大约等于333升水,1亿张纸大约等于10000 1亿小朋友大约等于140000000米
在小数末尾加0,大小不变。
在整数末尾加0,整数乘10。
而100000000乘100000000=∞=无限循环。
0乘0等于0,不变。
0乘或除任何数都等于0。
0加任何数者等于0加的那个数。
看!0的关系与1亿的关系与生活就是这么巧妙。
小学生数学论文《报数游戏的奥秘》
报数游戏的奥秘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玩过“报数游戏”,游戏规则很简单:游戏双方一人报一次数,从1开始,每个人只能报1-2个数字,谁先报到30谁就获胜。
当然,游戏规则有很多变化,比如一次也可以报1-3、1-4甚至更多的数,游戏的终点也可以变得更大,比如40、50,甚至100。
我的数学老师彭老师就是“报数游戏”的游戏高手。
基本上,只要是他定规则,我们必输无疑。
而如果是我们定规则,他基本上也有九成的胜率。
偶尔我们能赢他一次,能让我们有中大奖的感觉,哪怕是周围旁观的同学,也感觉到莫大的喜悦。
我们一直觉得,这个游戏有技巧,因为彭老师实在是太厉害了,赢的可能性太高了。
如果只是凭运气的话,游戏双方赢得可能性应该都是50%,而不是这样一边倒。
可是无论我们怎么问,彭老师都不肯告诉我们,反而振振有词地教育我们:“如果你们知道了这个游戏的技巧,你们就会觉得这个游戏没意思了。
”哼,还不是担心我们知道了技巧以后能赢你。
我心里不禁地想:你不告诉我,我就自己把技巧研究出来。
第一回合说干就干,我召集了一群小伙伴,集思广益,大家聚集到一起探索“报数游戏”的奥秘。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这还真有些道理,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我们还真摸到点门道。
首先发言的是阳阳,他仔细回忆了和彭老师游戏的过程,说道:“彭老师报数是真厉害,他总能在最后关头只剩下三个数给我们报。
”大家想了想还真是这样,每当数字越报越接近30时,也就是游戏双方短兵相接,最为激烈的时候。
彭老师总能剩3个数——28、29、30给我们。
而我们只能报1-2个数字,如果我们报28,他就报29、30,轻松获得胜利;如果我们报28、29,他就报30,也能获得胜利。
“这说明他一定要报27,这样才能剩三个数给我们。
”小萍的话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让我们的研究一下子前进一大步。
“那怎么才能一定报到27呢?”小璇的话让大家又陷入思考。
突然,我脑子里冒出了一个想法:“大家想想看,如果一定要报到30就必须报到27。
2024年数学小论文作文(汇编篇)1
2024年数学小论文作文(汇编篇)数学小论文作文1我和妈妈去金鸡湖玩。
途中看到很多交通指示牌。
有的写着离前方1000米,有的500米,也有3公里等等。
我就好奇的问妈妈:”妈妈,10公里有多少米啊?“妈妈笑着对我说就是10000米啊!”啊?我以为10米呢!“我对妈妈说。
”哦,儿子你知道一公里等于多少米么?“妈妈问”100米?“我试着回答”错了,一公里等于1000米!“妈妈说”那为什么人们不说一公里是1000米,而以公里计算呢?“我问道”那样太麻烦啦,如果是几百几千甚至几万公里,以米计算的话那得写多少个0啊,人们为了便于记录,就以公里代替,1000米,10000米,100000米等等,只要把后面的3个0去掉,就是公里数啦!“妈妈说。
”我懂了,妈妈,1000米去了3个0就是1公里,10000米去了3个0就是10公里,100000米去了3个0就是100公里!“我兴奋地告诉妈妈”儿子,你真棒!“妈妈赞许的说道。
哈哈,原来计算公里数是有窍门的呀!数学小论文作文2今天晚上,我瞅着桌上的20块糖,馋的直流口水,妈妈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想吃糖啦?”“嗯。
”“那我们先来玩个游戏,你赢了你就吃吧。
”我想都不想,直接答应了。
妈妈把糖放到我的面前,说:“这里有20块糖,每次最少拿一颗。
最多拿三颗,看谁能拿到最后一颗谁就赢。
”“好啊好啊!”我好不容易把目光从糖上移开,“一言为定,我先拿!”我们两人你拿一次,我拿一次,每次都是妈妈拿到最后一块糖。
“怎么每次都是你拿到最后一块?”我特不服气的说。
这时在旁边观战的爸爸忍不住发话了:“你妈妈每次都拿到第16块糖,所以肯定能拿到第20块糖啦!你没有注意到是有规律的吗?”我仔细一想,还真是,每次我拿一颗,妈妈就拿3颗;我拿两颗,妈妈就拿两颗,我拿三颗妈妈反而拿一颗,我和他每次一共拿4颗,照这样算,妈妈稳稳地拿到了第四,第八,第十二,第十六,第二十!我不输才怪!经过老爸的提醒,我终于想通了。
数学小论文 数学的奥秘
数学的奥秘
这天,我做完家庭作业,闲来无事,便翻开《奥数起跑线》,边看边想,遇到感兴趣的再下笔。
突然,我看到一道题,是以前《小数报》上刊登过的题型,非常简单。
我看一下,觉得这根本就称不上奥数嘛!不过我还是动笔了。
题目是这样的:一篓苹果分给甲、乙、丙三人,甲分得全部苹果的1/5加5个苹果,乙分得全部苹果的1/4加7个苹果,丙分得其余苹果的1/2,最后剩下的苹果正好等于一篓苹果的1/8,这篓苹果有多少个?我一想:甲分到总量的1/5,乙分到1/4,丙分到1/2,剩下1/8,那么用甲、乙多分到的12个苹果除以对应的的分率,就是(5+7)*(1- 1/5 - 1/4 - 1/2 - 1/8 )!正当我占占自喜时,突然发现一个我忽略了的条件:“丙分得其余苹果的1/2”,丙分得的是剩下的1/2!那么就要知道剩下有多少才能求出丙拿走多少,可我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求不出来,唉!突然,我又发现了一块“新大陆,最后剩下的苹果正好等于一篓苹果的1/8.对呀!总量的1/8等于甲,乙两人拿走自己所得的剩下的1/2,那么丙也是剩下的1/2,就是总量的1/8!奥,原来是这样!于是,我很快列出了算式:“(5+7)”*(1 –1/5 –1/4 –1/8 x 2 )=12 * 3/10 =40个”。
呵呵,总算没错!
通过这道题,我终于知道:原来数学的天地这么有趣,怪不得人人都说数学的奥秘是无穷的呢!。
神奇的九宫格(六年级数学小论文)
神奇的九宫格(六年级数学小论文)神奇的九宫格一、前言上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数学节”活动,每个年级都开展了数学游戏,同学们被这些数学游戏中所包含的奥秘所吸引,一下课就叫上一群人,一起去玩自己喜欢的数学游戏。
有的同学喜欢玩24点游戏,有的同学喜欢玩数学七巧板游戏,还有的同学喜欢玩九宫格游戏和数独游戏。
我被九宫格游戏所吸引:在九个小小的格子中填入九个数字,竟可以做到每一条线上的三个数字之和都相等,真是太神奇了!其中有什么奥秘呢?我决定一探究竟。
二、九宫格的初探我选取了一道九宫格题,题目是这样的:把 11/24、1/6、3/8、1/3、5/12、1/4、1/2、5/24、7/24这九个分数填入下面的空格里,使横行、竖行、斜行上的三个数之和都相等。
初看这题,着实让人无从下手,带着对此题的疑惑开始了我的探索之路,步入了我的研究之行。
1、初试牛刀,困难重重看到这样的题目后,第一步当然是:先将所有的分数通分Array掉。
通分后,这些分数的分母都变成了24,分子变成了4到12这几个数字。
于是,我便试着将这些分数的分子逐个填进九宫格。
可是,我都只是瞎蒙,试了半天都没试出来。
之后,我又是着用另一种方法来求得答案。
我把所有的数字都加了起来,得到的和是72,我再用72除以3(因为横、竖都只有3排),得到的商是24.由此,我知道了每一排的三个数字的和是24。
可是,我还是得不出答案。
2、求索之路,豁然开朗困惑之中的我便带着问题去向我的数学老师请教。
只见数学老师用了一种方法,很快就得出了答案。
老师的第一步也是像和我的方法一样,先把分数通分掉,再把通分后分数的分子逐个填进九宫格。
通分后几个步骤的算式4+5+6+7+8+9+10+11+12=72,72÷3=24,24×4=96,96-72=24,24÷(4-1)=8,由此,老师得出中间应该填数字8,而每一排三个数字之和是24。
知道了8应该填在中间后,我们便发现,除去8,剩下来的几对数字之和都是16,它们分别为4和12,5和11,6和10以及7和9。
小学生数学论文:图形之间的奥秘
图形之间的奥秘每一种图形都可以通过旋转、平移、分割等方法来转换成另一个图形。
如:正形四方形可以变形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可以变成两个等腰三角形,两个直径一样的半圆可以拼成一个圆......而今天数学课的知识,也跟它有关。
今天数学课所学的是“圆的面积”。
大部分的题目都跟求“外方内圆、外圆内方、圆环”的面积有关。
虽然简单,但我还是收获了许多知识,如:求外方内圆的面积是0.86r²,求外圆内方的面积是1.14r²,只要圆环内的小圆面积不变,小圆在大圆里怎样移动,答案始终不变。
经过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会”圆的面积“了。
老师又给我们出了一道题。
题目很简单,是要求下列图形的周长和阴影部分的面积(如图)外边是一个边长为10cm 的正方形。
我们先求面积。
一般人都是会用死算的方法来计算,可我却看到了图形之间的奥秘。
我们可以把左边的半圆平移到右边的半圆的右边。
这样面积为公式就是:“大圆的面积-小圆的面积*2”,用字母表示:“3.14*(R-r²*2).先求出大圆的径:“10/2=5cm”。
再求出小圆的半径:“3/2=1.5cm”。
然后用公式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3.14*(5²-1.5²*2)=64.37(cmr ²)”。
周长其实也很简单,2个大半圆的周长可以拼成1个大圆的周长。
4个小半圆的周长可以拼成2个小圆的周长。
再加上4个2厘米就等于这个图形周长。
算式即为:”10*3.14+.3*3.14*2+2*4=58.24(cm)。
最后,我字一首诗:环形形状常遇见,半径不等同心圆,环形面积容易算,大小面积去作差;组合面积不难算,分割添补是关键;认真思考不漏算,保你成功不会乱。
数学小论文 圆面积的奥秘
圆面积的奥秘
今天,我被一道题目给忽悠了,这本是一道很简单的题目。
不过我也吸取了教训,更加仔细的看题了。
题目是这样的:
小明和妈妈去一家比萨店吃午餐,他们决定要一个12寸的比萨。
妈妈付了钱就入座耐心等待,服务员上前说:“对不起,12寸的没了,给您换一个9寸的和一个6寸的好吗?”小明没有考虑就同意了。
妈妈想了想说:“好像不合理吧?”服务员理直气壮地说:“怎么不合理?9加6大于12您还赚了呢!”你认为这种调换,对顾客来说划算吗?请计算说明。
(说明:比萨的12寸是指它的直径,比萨饼的厚度都差不多)。
我一看,刚开始和小明的想法一样,是赚了呀!9+6比12大嘛!这样圆的直径不是更大了吗?我的同学和我讨论这题,我说赚了,可同学却说亏了,我不相信,便认真算了起来。
先算12寸的吧!他说直径是12寸,那就是:(12÷2)的平方×3.14=36×3.14,也就是6个3.14。
9寸和6寸的就是:(9÷2)的平方×3.14+(6÷2)的平方×3.14=29.25×3.14,也就是29.25个3.14。
这样一比较,36×3.14﹥29.25×3.14。
咦,怎么回事呢?怎么会比12寸的小呢?我仔细想了想,找的了答案:虽然表面看起来好像赚了,可它们的面积不同,因为6寸的和9寸的不在一个圆里,所以面积少了;而12寸的比萨却是一个整体,所以面积比那两个大一点。
得到了正确答案的我,不由得羞愧了起来,
平时做什么事情都不能马虎呢!
看来在生活中也有不少圆面积的奥秘,我们只要善于发现,就会变成一个细心的人!。
四年级数学小论文(有3篇)[范文]
四年级数学小论文(有3篇)[范文]第一篇:四年级数学小论文(有3篇)[范文]连乘的简便运算今天,我做完作业,打开妈妈让我做的一册练习本。
一翻开要做的那一页,就看见许多简便运算题。
看到一题是这么写的:25×125×32。
我看了看,回忆起老师讲过的方法:25和125无论哪一个乘32都不好算,而且把这两个数拆开来和32去乘也不是很好算,这样做肯定不对的,那只能把32拆开来,拆成什么呢?我想:老师教过,25×4=100,125×8=1000,这样算起来最好算,而且32也是由4乘8得过来的,所以只要把32拆开来,变成25×125×(4×8),然后再把小括号去掉,把数字换一下位置,就成了(25×4)×(125×8),这样就好算多了,25×4=100,125×8=1000,100×1000=100000,这应该就是这题的简便方法了。
看来学习数学必须深入思考啊。
巧用高斯定律在这个星期天,我过得很快乐,因为我学会了用高斯定律。
这天,妈妈看我整天在看电视,就出了一道题给我:0.1+0.4+0.7+……+3.7+4,还告诉我,不能用计算器,而且要用简便方法。
这不是刁难人吗,我发起了牢骚。
妈妈提醒到,你可以参考数学书32页的高斯定律。
我一看,从1加到100,真难呢,不过我发现了规律:1、头加尾的和,乘以所有个数的一半,最后是正确答案,就是:(1+100)×(100÷2)。
2、头加倒数第二个数正好等于最后一个数时,可以把它们加起来乘所有个数的一半,最后加上中间的数,也是正确答案,就是:(1+99)×50+50。
依照这些结论,我把妈妈出的那道题的头和尾,即0.1和0.4加起来,再乘以个数的一半14÷2,最后答案是28.7。
那天,妈妈奖励我去看书。
装灯问题那天,徐老师叫我们做数学书的122页,我翻开来先看了看,目光停留在第四题上。
数学小论文 奥秘无穷的等差数列
奥秘无穷的等差数列数学的海洋中,无奇不有,而等差数列便是其中的一个典例。
因为等差数列利用其多样性和规律性,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研究的对象。
例如下面这道题"下面是一串等差数列2,5,8,11,14,……212.。
求它们的平均数。
"要求这一道题,不能盲目的去算,因为这里有许多数字,这样做显然是不明智的。
我们知道,平均数是一串数的和除以项数。
然而,这道题必须用其他的公式来解决。
仔细想一想,其实并不难。
在五年级的学习任务中,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如下:S=(上底+下底)×高÷2.。
由此可推出另一道公式,与其相似。
那就是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为:(首项+末项)×项数÷2.。
知道了和,要求平均数也就易如反掌了。
利用上一道公式,我们可以再次推出一条规律,等差数列的平均数可以这样计算:(首项+末项)÷2。
由此2,5,8,11,14,……212的平均数是(2+212)÷2.。
可见,只要善于变通一下,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其次,等差数列中还有一条规律,相信它已经被仔细观察的同学们发现了。
等差数列中的一些数都存在一些规律,比如第一个数与倒数第一个数,第2个数与倒数第2个数,第3个数与倒数第3个数等等,而它们的和却是相等的。
另外,如果这串等差数列数的个数是双数,那么其中就有总个数除以2组数字;如果这串等差数列个数是个单数,那么其有总个数÷2再-1组。
依据以上规律,我们也可以求出一些看似杂乱无章的题目的答案。
以下就有一道题;“求1,2,3,……100的和。
”题目虽然略显简单,但还是可以让我们熟悉这种方法。
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以下几组数;1,100;2,99;3,98;……。
它们的和相同都是101。
1至100中,共有50组这样的数,便可以算出得数。
列式如下;50×101=5050答;它们的和为5050。
除此以外,等差数列中还有更多的奥秘等待探索、发现。
数字的奥秘作文小学五年级
数字的奥秘作文小学五年级
你相信读心术吗?反正我不信。
可是今天老师表演的读心术,却让我大开眼界。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老师可是会读心术的呦!你们随便想五个数字,再把这五个数字打乱,用大数减小数,在得出的那五个数字中,挑四个数字告诉老师,我就可以猜出你藏起来的那个数,你们相信吗?
老师的话瞬间让教室炸开了锅。
你觉得这是真的吗?肯定是假的,老师在吹牛!是啊!老师不是超人,又没有超能力,怎么会读心术呢?
老师选了郑茂利的1999来猜。
郑茂利把没告诉老师的那个数字写在一张纸条上,然后把纸条交给老师。
我生怕老师会偷看纸条,就死死地盯着老师。
嗯,我猜这个数字是8!说完,老师便打开纸条,上面真的写着一个8字,大家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天哪!这也太神奇了吧!莫非老师真的`会读心术?
后来,老师才告诉我们,这只是一个数学的奥秘,但到底是什么奥秘?老师就是不告诉我们。
看来,我还得自己回去好好研究研究喽!
数学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快来和我一起去探索吧!。
四年级数学小论文 减法性质的奥秘
减法性质的奥秘学生:郑锐博驻马店市第十二小学四(2)班指导老师:童慧今天,童老师教我们新的知识—减法性质,刚学完第一个例题后,我就想:太简单了!班里的其他同学也说:“老师,今天的新课太容易了。
”童老师笑着说:“真的吗?那老师再出几道题考考你们,看看减法性质里还藏着什么奥秘呢?”第一道题:593-(214+193)我心想:小菜一碟!先算括号里面的减法,再算除法。
可是要求简便运算呢!怎么算呢?我开始抓耳挠腮了。
童老师说:“减法性质的字母表示是:a-b-c=a-(b+c),做这道题能不能倒过来运用啊!”我恍然大悟,很快把答案写了出来:593-(214+193)=593-193-214=400-214=186 。
第二道题:967-423-187-267和例题讲的不一样啊!这有三个减数呢!怎样才能简算呢?噢,可以把423与187结合起来,那267与谁结合简便呢?可以用967-267呀!我举手回答说:“很好算啊!967-423-187-267=(967-267)-(423+187)=700-500=200。
”“你真棒!很正确”,听着老师的表扬,我又开始沾沾自喜了。
第三道题:768-46+134“超简单!”刚看见算式,一向沉稳的同桌竟禁不住小声嘀咕起来。
我和他的想法一样,不就是把46与134结合凑整200,768-200=568吗!童老师提问了几位成绩较好的同学,答案和我的一样。
“全班同学的答案都是568吗?”童老师竟然又问了一遍。
没人否认,童老师摇摇头,有点遗憾的说:“孩子们,你们真粗心!”这时,最后一排的黄鲁豫说:“老师,我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的,答案是722+134=856。
”童老师说:“还是黄鲁豫细心,观察仔细。
这道题其实设的有个小陷阱,最后一个运算符号是加号,不是减号.做题不但要看清楚数字,还要看清楚运算符号。
”听了童老师的讲解,我心想:减法性质里还真藏有奥密呢!通过今天的新课学习,我明白一点道理:学习数学,不是只理解了定义概念就行,还要灵活运用;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肯动脑筋就可以,还要细心观察。
数学论文-探索圆的奥秘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探索圆的奥秘当一条线段绕着它的一个端点在平面内旋转一周时,它的另一个端点的轨迹叫做圆。
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做圆。
圆是一种几何图形。
根据定义,通常用圆规来画圆。
同圆内圆的半径长度永远相同,圆有无数条半径和无数条直径。
圆是轴对称、中心对称图形。
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
同时,圆又是“正无限多边形”,而“无限”只是一个概念。
当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时,其形状、周长、面积就都越接近于圆(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所谓的圆只是正多边形)。
所以,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圆,圆实际上只是概念性的图形。
圆的知识1 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做圆[1] (circle)。
这个定点叫做圆的圆心。
圆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
2 连接圆心和圆上的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字母表示为r(radius)。
3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字母表示为d(diameter)。
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
4 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chord).在同一个圆内最长的弦是直径。
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因此,圆的对称轴有无数条。
5 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arc)以字母l表示。
大于半圆的弧称为优弧,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劣弧,所以半圆既不是优弧,也不是劣弧。
6 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central angle)。
7 顶点在圆周上,且它的两边分别与圆有另一个交点的角叫做圆周角。
8 由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应的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9 由弦和它所对的一段弧围成的图形叫做弓形。
10 圆周长度与圆的直径长度的比值叫做圆周率。
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通常用字母表示,=3.14159265……计算时通常取3.14。
我们可以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π倍,或大约3.14倍,不能直接说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11圆周角等于相同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2 圆是一个正n边形(n为无限大的正整数),边长无限接近0但不等于0。
数学小论文六年级范文
数学小论文六年级范文题目:数学中的奥秘——探索勾股定理摘要:勾股定理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本文通过介绍勾股定理的背景、公式和证明方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数学原理。
一、引言数学是一门充满奥秘的学科,其中勾股定理更是让人着迷。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基本定理,它描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勾股定理的背景、公式和证明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数学原理。
二、勾股定理的背景勾股定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据说,勾股定理最早由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
毕达哥拉斯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对数学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勾股定理的发现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直角三角形,对数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勾股定理的公式勾股定理的公式可以表示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用数学公式表示就是:a² + b² = c²,其中a 和b是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c是斜边。
四、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著名的是欧几里得的证明方法。
欧几里得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他的《几何原本》是数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在《几何原本》中,欧几里得通过几何图形的构造和推理,证明了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除了欧几里得的证明方法,还有其他一些证明方法,如代数证明、面积证明等。
这些证明方法各有特点,但都能够证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五、勾股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在数学、工程、建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数学中,勾股定理可以用来求解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计算斜边长度等。
在工程和建筑领域,勾股定理可以用来测量和计算建筑物的尺寸、设计桥梁和道路等。
勾股定理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通过了解勾股定理的背景、公式和证明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数学原理。
勾股定理不仅在数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还在工程、建筑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界的莫扎特”——陶哲轩姓名:学号:学院:专业:摘要菲尔兹奖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是数学界的最高荣誉。
目前,获得菲尔兹奖的华人数学家只有两位,一位是丘成桐,另一位是陶哲轩。
两人都在数学方面具有巨大成就。
很多人听说过丘成桐,但是却对陶哲轩的了解甚少。
本文主要论述数学神童陶哲轩的数学生平,包括他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以及所获荣誉奖项。
增加人们对陶哲轩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菲尔兹奖;数学;素数陶哲轩,男,1975年7月17日出生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华裔数学家,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数学系。
从幼年开始,陶哲轩就被“天才”、“神童”、“叹为观止”、“难以置信”等与神奇相关的词语包围:两岁就用积木教更大的孩子如何数数;9岁开始学大学数学课程;13岁成为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迄今最年轻的金牌获得者;20岁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24岁成为正教授;31岁获被誉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
年纪轻轻就有如此多荣誉,是什么成就了他的辉煌?一、数学生平1.1陶哲轩孩童时代陶哲轩两岁时,父母就发现了他在数学方面的早慧。
于是,他3岁半时被送进一所私立小学。
然而,尽管智力明显超常,但他却不懂得如何与比自己大两岁的孩子相处。
几星期后,父母明智地将小哲轩送回了幼儿园。
在幼儿园的一年半时间里,由母亲指导,他自学了几乎全部的小学数学课程。
其间,父母开始阅读天才教育的书籍,并且加入了南澳大利亚天才儿童协会。
陶哲轩也因此结识了其他的天才儿童。
陶哲轩5岁时,父母决定将他送到离家两英里外的一所公立学校。
因为这所小学的校长向他们承诺可以为陶哲轩提供灵活的教育方案。
一入学,陶哲轩就进了二年级,但他的数学课则在五年级上。
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7岁的陶哲轩开始自学微积分。
开明的校长又在他父母的同意下,主动说服了附近一所中学的校长,让小哲轩每天去该校听中学数学课。
不久,小哲轩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内容是关于用Basic程序计算完全数。
1.2陶哲轩中学时代8岁半时,陶哲轩就升入了中学。
经过一年的适应后,他用三分之一时间在离家不远的弗林德斯(Flinders)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
在此期间,他开始以出色的数学竞技考试成绩频频引起轰动。
曾参加SAT(美国高考)数学部分的测试,得了760分的高分(800分为满分)。
10岁、11岁、12岁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分获铜牌、银牌、金牌。
他还未满13岁时已赢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这期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位教授将陶象国夫妇和陶哲轩邀请到美国,游历了三个星期。
夫妇俩曾请教费弗曼和其他数学家,陶哲轩是否真的是天才。
“还好我们做了肯定答复,否则今天我们会觉得自己是傻瓜。
”费弗曼回忆说。
陶哲轩14岁时正式进入他中学时去听课的弗林德斯大学,16岁获得该校荣誉理科学位,仅一年后就取得了硕士学位。
1.3陶哲轩赴美学习17岁,他来到美国,开始攀登数学高峰,在普林斯顿大学师从沃尔夫奖获得者埃利亚斯·施泰因(Elias Stein),21岁获得博士学位。
24岁被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聘为正教授,成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正教授。
2006年夏,获得麦克阿瑟基金(MacArthur Foundation)天才奖和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
2006年末,陶哲轩开始在wordpress上写博客。
在这里,他将自己科研的方方面面写下来,将一些自己觉得分量不够的论文思考结果直接贴出来与同行分享。
[2]2008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艾伦沃特曼奖(Alan T. Waterman Award)。
二、研究领域:陶哲轩被数学界公认为是调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组合数学、解析数论、算术数论等接近10个重要数学研究领域里的大师级年轻高手,这些方向都是数学发展中极热的生长点。
调和分析是陶哲轩专攻的一个领域。
这一领域是微积分学的延伸,运用了物理学的很多要素。
他的工作包括“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的几何建筑”,Garnett 说。
陶哲轩也被看作是世界上在“Kakeya猜想”方面的专家。
此外,他的研究领域还涉及工科,在照相机的压缩传感原理(调和分析在实际中的应用)方面获得了突破性成果。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每天早晨,他和加州科技研究所的以马利·坎迪斯教授在幼儿园碰头,他们的孩子在同一所幼儿园,送孩子是他们每天的第一项工作。
随后他们一起去研究所,共同开展这项军队极想用于勘测,而工程师可以由此开发出用于核磁共振成像、天文仪器和数码相机领域更尖端、更有效的成像技术的研究。
三、研究成果:3.1格林-陶定理陶哲轩的研究与孪生质数猜想有关,这是由法国数学家波林那克(Alphonse de Polignac)于1849年提出的。
如果我们在数轴上将质数圈起来,有时我们会发现两个质数之间仅相差2,比如5和7、11和13、17和19——这些就是“孪生质数”。
越往后,孪生质数出现的频率就越低:2237和2239后是2267和2269;31391和31393之后的一对是31511和31513。
欧几里得简洁而优雅地证明了质数有无穷多个,那么孪生质数呢?如果我们一直在数轴上找下去,我们总能找到下一对孪生质数吗?所有试图证明这一猜想的尝试都失败了。
当数学家遇到一个他们无法回答的问题,他们有时选择构建一个稍弱的命题,以期能够通过解决这一问题来获得一些灵感。
这就是陶哲轩和牛津大学的本·格林(Ben Green)在2004年选择的方法。
孪生质数是一对相差正好等于2的质数,而陶哲轩和格林则考察一个较弱的定义——一串相差正好为某常数的质数,不论这个常数是否为2(例如:质数3,7,11之间相隔都为4)。
他们试图证明:不论一串相等间隔的质数串有多长,我们总能找到另一串更长的相等间隔的质数串。
当年2月,在经过一些初期讨论后,格兰来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拜访陶哲轩,仅仅过了两个月,他们就得出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也就是现在的“格林-陶定理”,这可能是证明孪生质数猜想的一个方向。
这一定理将数学中各个独立领域深刻地融合在一起,帮助建立了一个新的跨学科研究的领域——加性组合论。
“它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曾与陶哲轩合作过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数学家伊莎贝拉·拉芭(IzabellaLaba)说,“数学家又有很多事可以做了。
”3.2破解埃尔德什差异问题/2015年10月据英国《自然》(Nature)杂志报道,华裔数学家陶哲轩最近成功破解了著名数论难题——埃尔德什差异问题(the Erdósdiscrepancy problem)。
这一难题是由匈牙利著名数学家保罗埃尔德什(1913~1996)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80年来它困惑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数学家,阻挡了包括超级计算机计算在内的各种努力。
现在它终于被陶哲轩攻破;此事震动了整个数学界。
埃尔德什差异问题可简述为:在任意只由1和-1组成的无限数列中,能找到项与项间等距的有限子列,使子列各项之和的绝对值大于一个任意大的常数C。
与许多数论难题一样,埃尔德什差异问题描述起来很简单,但证明难度却很大。
陶哲轩破解埃尔德什差异问题的灵感来自德国数学家尤威·斯特罗斯基在他博客上的评论,他马上意识到该评论与埃尔德什问题间的联系,将新思路和已有的结果结合在一起,很可能得到问题的证明。
两周后,他就在全球最大的预印本网站()上发表了题为《埃尔德什差异问题》的论文,并在致谢中感谢了斯特罗斯基。
陶哲轩的证明说明了埃尔德什的猜想是对的,但他并没有给出计算这个数值的方法。
虽然他的证明还没有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但许多数学家对他的结果都很有信心。
以色列数学家吉尔·卡莱就说道,“我绝对相信他的结果。
”美国数学家德里克·史托利评论道:真是了不起的成就。
四、曾发表论文《Time-Dependent Fluorescence Depolarization and Brownian Rotational Diffusion Coefficients of Macromolecules》;《A NEW BOUND FOR FINITE FIELD BESICOVITCH SETS IN FOUR DIMENSIONS》;《THE PRIMES CONT AINARBITRARILY LONG ARITHMETICPROGRESSIONS》;《A(concentration-)compact attractor for high-dimensionalnon-linear Schrodinger equations》;《Scattering for the quartic generalised Korteweg-de Vries equation》;《Two remarks on the generalized Korteweg de-Vries equation》《why are soliton stable》等等。
五、荣誉称号陶哲轩是澳大利亚唯一荣获数学最高荣誉“菲尔兹奖”的澳籍华人数学教授,也是继丘成桐之后获此殊荣的第二位华人。
是调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组合数学、解析数论等重要数学研究领域里的重要数学家,被誉为“数学界莫扎特”。
六、荣誉奖项Salem Prize(2000);博谢纪念奖(2002);Clay Research Award(2003);Australian Mathematical Society Medal(2005);Ostrowski Prize(2005);SASTRA拉马努金奖(2006);Levi L.Conant Prize(2005);菲尔兹奖(2006);麦克阿瑟奖(2007);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2007);Alan T. Waterman Award(2008);Onsager Medal(2008);King Faisal International Prize(2010);Nemmers Prize in Mathematics(2010);Polya Prize(2010);克拉福德奖(2012);Joseph I. Lieberman Award(2013)。
七、参考文献[1]观讳. 数学界的“莫扎特”——华裔数学家陶哲轩[J]. 中国青年科技,2006, 10:54-57.[2]李虎军. 为数学而生的陶哲轩[J]. 北方人,2006,11:10-11.[3]林革. 数学奇才——陶哲轩[J]. 数学通报,2006,12:37-40.[4]本报记者陈汶鑫梁建刚林环见习记者杨潇慧实习生徐佳牛一萍. “解密”陶哲轩[N]. 解放日报,2006-08-24005.[5]张学君. 素数等差数列不能任意长——推翻一个世界最高数学奖[J]. 新学术,2007,03:157.[6]. 人物[J]. 中华儿女,201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