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动力学
团队动力学
![团队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1ef95038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a6.png)
团队动力学团队动力学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亦称“团体动力学”,是试图通过对群体现象的动态分析发现其一般规律的理论。
它以群体的性质、群体发展的规律、群体和个人的关系,群体和群体的关系等作为研究对象。
这一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研究群体行为作出了重要贡献。
定义群体动力学就是在群体中,只要有别人在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就同他单独一个人时有所不同,会受到其它人的影响,研究群体这种影响作用的理论,即群体动力学。
最早在文献中使用群体动力学这一术语的,是其创始人K勒温。
他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个性特征和场(指环境的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应用场理论研究群体、群体活动的过程、群体行为的动力,就叫群体动力学。
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美国。
特点(l)注重实验和调查等实证的方法。
(2)重视群体生活的动力性和相互关联性。
(3)与其他一切社会科学有着广泛的联系性。
(4)重视研究成果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可能性研究对象群体动力学主要研究群体的凝聚力(如决定群体凝聚力强弱的因素),群体压力和社会规范(如从众现象等),群体目标(如群体目标的有无对群体性能的影响)和成员的动机作用(如竞争与合作),群体的结构特性(如交往结构、势力结构等),等等。
由于对群体活动的广泛研究,今后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囊括性的理论,以使群体动力学达到体系化阶段。
场论历来心理学家对行为解释时,有的将行为决定于外在原因(如行为主义),有的将行为决定于内在原因(如本能论)。
勒温采格式塔心理学观点,将个体行为变化视为在某一时间与空间内,受内外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勒温称个人在某时间所处的空间为场,场一词时他借用物理学上力场的概念,其基本要义时:在同一场内的各部分元素彼此影响;当某部分元素变动,所有其他部分的元素都会受到影响。
此即勒温的场论(field theory)。
他用场论来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并用以下公式表示个人与其环境的交互关系:B = f (P E)B: Behavior 行为;P: Person 个人;E: Environment 环境;f: function 函数此公式的含义是,个人的一切行为(包括心理活动)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
第二章 团体动力与沟通理论
![第二章 团体动力与沟通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f8698f44693daef5ef73d36.png)
第二章团体动力与沟通理论第一节团体动力1.团体动力学旨在探索团体发展的规律,它研究团体的形成与发展,团体内部人际关系及对其他团体的反应,团体与个人的关系、团体的内在动力、团体间的冲突、领导作用、团体行为等。
2.团体动力学的创始人是德国的心理学家勒温3.团体动力学的主要内容: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基础是勒温的场论1)团体气氛:团体动力学的研究是为促进团体的功能发挥以及团体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
2)团体凝聚力: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对其他成员的吸引力和团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以及团体成员的满意程度,是团体巩固与稳定的社会心理特征,对团体的存在、活动、效率有重要的作用。
团体的凝聚力取决于团体内人际关系的状况。
(成员感情/思想→满意心理→亲密度/依赖感→人际关系和谐)↑→团体凝聚力↑第二节人际沟通理论1.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系统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交流过程,是人们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和前提条件。
团体过程就是人际沟通的过程。
2.人际沟通的特点与功能:沟通不良使个人无法传达情感,团体难以运作,组织不能完成任务1)了解沟通的重要特点i.沟通双方互为主体ii.沟通能够调节双方的关系iii.沟通的双方具备统一或相近的符号系统iv.沟通中可能出现社会性、心理性、文化性的障碍2)人际沟通的功能人际沟通时个体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角色、形成健全个性的基本途径。
i.传递信息的功能ii.心理保健的功能iii.自我认识的功能iv.人际协调的功能3.人际沟通的类型1)正式与非正式沟通2)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3)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4)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5)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4.人际沟通的形式1)沟通的一般形式(P27 图2—1)2)人际沟通的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等要素构成。
5.团体内的沟通1)团体内沟通的形式:在正式团体中,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递的结构。
团体动力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团体动力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3426f20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a7.png)
团体动力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团体动力学理论是指研究组织或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理论。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教育领域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
团体动力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研究表明,团体动力学理论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
探究团体动力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目前对团体动力学理论在教学中的研究还比较有限,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文旨在通过对团体动力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探讨其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和影响,为教育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1. 探讨团体动力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便更好地理解该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
2. 分析团体动力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并探讨其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影响。
3. 通过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团体动力学理论在不同教学场景下的应用效果,为教师在实践中的指导提供参考。
4. 总结团体动力学理论在教学中存在的优势和挑战,为未来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建议。
1.3 研究意义团体动力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是当前教育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教学效果提升:团体动力学理论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关系,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促进学生发展:团体动力学理论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3. 促进教师发展:通过团体动力学理论的应用研究,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挥团队的潜力,提高团队协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教师个人和团队的不断成长和发展。
团体动力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促进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促进作用。
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ad2397cf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fa.png)
二、团体心理辅导有效机制之一 —— 团体动力学
创始人:勒温
场论—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场的 现象,是人与环境的函数,表示为
B=f(PE)
B—行为,P—个人,E--(心理)环境。
即:场是个整体,是动力场,当前场的结构 决定心理事件。
主要概念----团体凝聚力 1.团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团体成员之间的吸引
3. 滚雪球
7. 温柔拍打
4. 棒打薄情郎
8. 无家可归
(二)人际信任的促进
目标:促进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为建立班级凝聚力做准备
内容: 1. 盲人之旅 2. 信任背摔 3. 信任圈 4. 同心协力
(三)班集体凝聚力建设
目标:建立班集体凝聚力
内容: 1. 图画完成 2. 故事完成 3. 突围闯关 4. 组歌比武 5. 能量传输
三、团辅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一)新生的破冰之旅 (二)人际信任的促进 (三)班集体凝聚力建设 (四)班集体人际沟通 (五)班级纪律的管理
(一)新生的破冰之旅
目标:让新生以最快的速度相互
认识,并融入到班集体中,以适应
新的学习生活。
内容:
1. 找朋友
5. 大风吹
2. 对对碰
6. 心有千千结
同时注意: 1. 避免为活动而活动; 2. 避免照葫芦画瓢; 3. 避免不恰当的活动; 4. 避免活动衔接不当。
举例
新生破冰之旅的团体心理辅活动
6. 护宝行动 7. 蚂蚁搬家 8. 啄木鸟行动 9. 不倒森林 10. 蜈蚣翻身
(四)班集体人际沟通
目标:促进班集体内部或者班干与同学之间的 沟通 1. “变形虫” 2. 我说你画 3. 我说你剪 4. 找“领袖” 5. 人体“拷贝” 6. 扯龙尾
团体动力学
![团体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6e9d985e804d2b160b4ec0b3.png)
团体动力学浏览次数:652研究诸如团体气氛、团体成员间的关系、领导作风对团体性质的影响等团体生活的动力方面的社会心理学分支。
团体动力学一词最初由K.勒温于1939年提出,后来得到广泛使用。
尤其自1945年勒温在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创办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以来,团体动力学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上都得到迅速的发展,推动了美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勒温的场论主要讲的是个体的行为,但它为团体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勒温个人的爱好民主的信念、喜欢与大家共同讨论决定问题的作风、深受法西斯迫害的遭遇以及重视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社会改革的学术风格,也是促使他提出团体动力学的主观原因。
勒温既重视实实在在的做,又重视设计一些实验来研究问题,所以他的团体动力学一经提出,便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立起研究中心,发展出不少实验研究,应用于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等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以至形成为美国社会的一种广泛的运动。
勒温场论的基本概念是生活空间,它包括人与环境。
但人既是个体的存在,也是团体的存在;而环境既是物理的、心理的,也是社会的。
个体不是孤立的个别属性的机械相加,它是在一定的生活空间里组织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从这一点出发,勒温很容易达到这样的结论:团体决不是各个互不相干的个体的集合,而是有着联系的个体间的一组关系。
作为团体它不是由各个个体的特征所决定的,而取决于团体成员相互依存的那种内在的关系。
由此认为,虽然团体的行动要看构成团体的成员本身,但已经建立起来的一个团体有着很强的纽带使个体成员的动机与团体目标几乎混为一体,难以区分。
所以一般说来,引起社会团体变化而改变其个体要比直接改变个体容易得多。
这就是整体比部分重要得多的场论的基本思想。
在实际研究工作上,勒温也达到了这样的结论。
无论是训练领导、改变食物习惯、提高劳动生产以至于克服偏见,都表明了通过改变一个团体来改变其中的个体比一个个地改变个体要容易得多。
勒温指出,只要团体的价值观没有改变,很难使个体放弃团体的标准来改变原有的主见。
管理学名词解释非正式组织
![管理学名词解释非正式组织](https://img.taocdn.com/s3/m/579f65c4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62.png)
管理学名词解释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又称无形组织,或团体动力学。
这些人没有正式编制,各自以其特有的方式进行活动,并且他们之间通常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具有自己的群体意识,群体行为和规范,遵守共同的道德准则,处理问题以集体行动为依据,彼此相互影响,在心理上有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和认同感。
非正式组织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正式组织的负责人必须加强对员工的非正式组织的引导与控制。
我觉得非正式组织可分为三个层次:物质性非正式组织、精神性非正式组织和超个人的非正式组织。
物质性非正式组织包括员工的兴趣爱好、消费观念、人际关系等。
物质性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的绩效产生重要的影响。
物质性非正式组织来源于人们的物质需要。
当人们的某种需要被满足时,便产生了该组织;当人们的这种需要未被满足,也就无从产生该组织。
这类组织属于精神性非正式组织。
如果没有兴趣爱好,人们就无法展开活动,他们的消费能力也就无法发挥出来。
物质性非正式组织通过正式组织影响正式组织。
当物质性非正式组织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它可能影响到正式组织。
另外,物质性非正式组织也为正式组织所控制。
非正式组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是一种群体性的,甚至是多元化的。
组织的存在离不开非正式组织,而正式组织的维系也是以非正式组织为基础。
所以管理者不应该忽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而应将其纳入组织目标的范畴中。
超个人的非正式组织又称第四种非正式组织,即不具有明确的领导者的组织,由共同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和感情联结起来的非正式群体,往往表现出一定的社会倾向。
由于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价值观念、经历阅历、性格气质等各不相同,因此,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评价、态度乃至情绪反应也不尽相同,这种不一致性就会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体现出来,有时这种不一致性就会阻碍人们的沟通和交流。
非正式组织对组织的工作效率也有很大的影响。
非正式组织是一种无形的、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社会力量。
非正式组织通过两种途径影响正式组织。
卡特卢因的团体动力学理论要点
![卡特卢因的团体动力学理论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94aacaff770bf78a65295497.png)
卡特·卢因的团体动力学理论要点:1.团体动力学所研究的团体指非正式组织卡特·卢因的团体动力学理论认为,团体同正式组织互相影响,并共同接受“投入”,提供“产出”。
同正式组织一样,团体(非正式组织)也有三项要素,即活动、相互影响、情绪。
这三项要素中,这三项要素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密切相关的。
团体中各个成员的活动、相互影响和情绪的综合,就构成团体行为。
2.团体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各种力的一种“力场”,叫做“生活场所”、“自由运动场所”卢因认为,“力场”中的力涉及团体在其中活动的环境,还涉及团体成员的个性、感情及其相互之间的看法。
团体行为就是各种相互影响的力的一种错综复杂的结合。
这些力不仅影响团体结构,而且修正个人的行为。
3.团体的目标除了正式组织的目标以外,团体还必须有它自己的目标,以维持团体的存在,使团体持续地发挥作用。
此外,有效的团体必须能够觉察并处理人与人之间现存的和潜在的分歧和冲突,而不是掩盖或压制它们。
在团体内把感情上的压力发泄出来,有利于正式组织工作目标的实现。
对具有不同水平相互信赖程度的团体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相互信赖水平高的团体,在意见和感情的交流方面要好得多,团体成员的满足度、激励力和内聚力都较高。
4.团体的结构在正式组织指派的单位中,通常有一个指定的正式领导对集体的工作负责。
在非正式组织(团体)中也有一个非正式的、较难辨认的结构。
这个结构中包含正常成员、非正常成员、领导成员和孤立者。
正常成员接受并遵守团体的绝大多数规范。
非正常成员接受其中的一些规范,而拒绝其中的另一些规范,但仍是团体成员之一。
组织中那些不属于基本团体的人是孤立者。
他们通常向往于不同于目前单位的另一个团体。
5.团体的领导方式团体有专制、民主式、自由放任式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这三种领导方式的效果是不同的。
有的人认为,这三种领导方式中,以民主的领导方式效果最好。
但也有人认为,这三种领导方式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供选择的不同手段。
团体动力学的四个解释
![团体动力学的四个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164f571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c3.png)
团体动力学的四个解释团体动力学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其实简单来讲,就是研究团体里那些事儿的。
那啥是团体动力学的四个解释呢?咱们就像打开四个神秘的小盒子一样,一个一个来看。
第一个解释,就好比是一个大磁场。
团体啊,就像有魔力似的,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把成员们紧紧吸在一起。
就拿学校里的社团来说吧,那些热爱音乐的同学们组成了音乐社团。
大家因为共同的爱好,就像小磁针被磁场所吸引一样,凑到一块儿。
在这个社团里,成员们互相影响,一个人对音乐的热情可能就会点燃其他人的灵感之火。
大家的行为、态度甚至价值观都在这个团体氛围里慢慢发生着变化。
你想啊,要是社团里有个同学特别擅长一种小众乐器,其他同学看到他玩得那么好,是不是也会有想尝试的冲动呢?这就是团体像磁场一样的影响力,在不知不觉中塑造着团体里的每一个人。
第二个解释,像是一场盛大的舞会。
每个成员都是舞者。
在团体中,大家得相互配合、协调动作。
比如说一个篮球队,队员们各自有着不同的位置和角色。
控球后卫就像是舞会里的领舞,要带领着整个团队的节奏。
中锋呢,就像舞会里的基石舞者,稳扎稳打。
前锋就像是灵动的伴舞,随时寻找得分的机会。
每个队员的表现都和其他队员息息相关。
一个队员的失误可能就会影响整个团队的“舞步”,而一个精彩的传球或者得分就像是舞会上一个惊艳的旋转或者跳跃,能带动整个团队的士气。
大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动作,适应彼此,共同完成一场精彩的“舞蹈表演”,这就是团体动力学在团队协作方面的体现。
第三个解释,如同一条河流。
团体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就像河水一样,一直在流动、发展。
一个新成立的创业团队,刚开始可能只是几个人有个模糊的想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像河流汇聚了更多的支流一样,团队可能吸引了更多有不同技能的人加入。
在这个过程中,团队的目标、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
有时候会遇到礁石,也就是困难和挑战,团队成员就得齐心协力,想办法绕过或者冲破它。
团队的发展就像河流奔腾不息,不断地向前,每一段旅程都有着不同的风景和故事。
团体动力学
![团体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9bcf71f7f90f76c661371a1b.png)
团体动力学团体动力学一词最初由K.勒温于1939年提出,后来得到广泛使用。
尤其自1945年勒温在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创办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以来,团体动力学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上都得到迅速的发展,推动了美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勒温的场论主要讲的是个体的行为,但它为团体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勒温个人的爱好民主的信念、喜欢与大家共同讨论决定问题的作风、深受法西斯迫害的遭遇以及重视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社会改革的学术风格,也是促使他提出团体动力学的主观原因。
勒温既重视实实在在的做,又重视设计一些实验来研究问题,所以他的团体动力学一经提出,便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立起研究中心,发展出不少实验研究,应用于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等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以至形成为美国社会的一种广泛的运动。
勒温场论的基本概念是生活空间,它包括人与环境。
但人既是个体的存在,也是团体的存在;而环境既是物理的、心理的,也是社会的。
个体不是孤立的个别属性的机械相加,它是在一定的生活空间里组织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从这一点出发,勒温很容易达到这样的结论:团体决不是各个互不相干的个体的集合,而是有着联系的个体间的一组关系。
作为团体它不是由各个个体的特征所决定的,而取决于团体成员相互依存的那种内在的关系。
由此认为,虽然团体的行动要看构成团体的成员本身,但已经建立起来的一个团体有着很强的纽带使个体成员的动机与团体目标几乎混为一体,难以区分。
所以一般说来,引起社会团体变化而改变其个体要比直接改变个体容易得多。
这就是整体比部分重要得多的场论的基本思想。
在实际研究工作上,勒温也达到了这样的结论。
无论是训练领导、改变食物习惯、提高劳动生产以至于克服偏见,都表明了通过改变一个团体来改变其中的个体比一个个地改变个体要容易得多。
勒温指出,只要团体的价值观没有改变,很难使个体放弃团体的标准来改变原有的主见。
而一旦团体标准本身变了,则由于个体依附于该团体而导致的那种抵抗也就随之消除了。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团体动力学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团体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85760ab8bb68a98270fefa38.png)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
团体动力学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
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
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
“团体动力学”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团体动力学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20世纪30年代后期倡导的一种研究社会团体对个体的影响及维系团体功能的理论和方法。
1939年,勒温在《社会空间实验》一文中首次提出研究团体动力等问题。
勒温依据格式塔心理学观点和场论思想,认为团体并非由各个个体的特征集合而成,而是由团体成员相互依存的内在关系构成的整体,具有各个个体不具有的动力特性。
该理论注重联系实际,主张采用社会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开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包括社会风气的改革、领导者的培养及由种族、宗教或其他社会隔阂引起的紧张问题,以及团体成员间的人际关系、团体与个体的互动、团体社会氛围、团体凝聚力、团体决策过程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勒温及其弟子依据这一理论进行一系列有关军事及工业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得成果。
20世纪60年代渐趋低潮。
80年代由费斯廷格领衔的一些团体动力学家撰写专着《社会心理学的回顾》,其中大部分学者曾参与撰写
卡特赖特和赞德主编的《团体动力学:理论与研究》(1968)。
他们重新发现勒温心理学的潜能。
该理论改变传统心理学只重研究个体不重研究团体的局面,开辟实验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推动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应用心理学的发展。
团队动力学
![团队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89ca3f0d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69.png)
团队动力学
团队动力学是指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规律。
它包括团队成员的角色、互动方式、意见交流、协作和冲突解决等方面。
团队动力学的良好运作能够促进团队的凝聚力和效率,帮助团队达成共同目标。
团队动力学的核心是互动和信任。
一个团队要顺利运作,必须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
这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了解、接纳和尊重。
同时,成员间的互动也需要得到充分的关注,包括沟通方式、问题解决方式、角色分工等方面。
团队动力学中还涉及到个人的感受和情绪。
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而这些情感体验直接影响团队整体的情绪状态。
因此,团队成员需要学会如何处理个人情绪,以确保团队整体的情绪稳定和积极向上。
最后,团队动力学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优化。
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情况和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进。
只有不断地完善和优化团队动力学,才能让团队更加高效地达成共同目标。
- 1 -。
团体动力学的名词解释
![团体动力学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5f20e6f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a0.png)
团体动力学的名词解释团体动力学是研究集体行为和互动的学科,它关注个体如何在集体中相互影响,并以此影响整个团体的行为。
它是社会科学领域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常被应用于心理学、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等学科中。
团体动力学涉及到集体中的各个成员、他们之间的关系和集体整体的变化,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集体的行为和决策过程。
团体动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领导力。
领导力是指在一个团体中,个体对于集体的影响,以及组织中的权威和影响力。
领导力涉及到个体的行为、态度和能力,以及他们对他人的影响和激励。
领导力不仅体现在领导者身上,每个团体成员都可以发挥领导力的作用。
在团体中,领导者可能是一个指导方向的力量,同时也需要倾听团队成员的声音,以确保整个团队的目标可以顺利实现。
团体动力学还关注团队的凝聚力。
团队的凝聚力是指团队成员之间的紧密程度和合作程度。
它可以通过共同的价值观、目标或者利益来产生。
凝聚力越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互信和合作就越高,从而促进集体的发展和成长。
在团队中,有时候团队成员之间的差异会导致团队的分裂和不和谐。
因此,培养团队凝聚力是很重要的,可以通过加强沟通、建立团队文化、激励成员参与等方式来实现。
团体动力学也关注团队冲突。
团队冲突是指团队成员之间的利益、目标或观点之间的不一致。
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它不一定是消极的。
适度的冲突可以刺激团队成员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帮助团队解决问题和改进工作方法。
然而,过度的冲突可能会导致团队的破裂和分散注意力。
因此,在团队中,管理者需要适当地引导和解决冲突,以确保团队能够保持稳定发展。
此外,团体动力学还关注团队的影响力和决策过程。
团队的影响力是指团队成员对于其他成员的行为和决策的影响程度。
团队的影响力可以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来实现。
团队的决策过程是指团队成员对于一个问题或者任务进行讨论和决策的过程。
在团队中,决策过程的质量和效率对于团队的成果和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团队成员应该学会有效地交流和合作,以便更好地达成决策。
团体动力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团体动力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7ee9775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3a.png)
团体动力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引言团体动力学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主要研究个体在团体中的互动和影响。
团体动力学理论对于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团体之间的互动模式,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本文将对团体动力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分析其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团体动力学理论的基本概念1.1 团体动力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团体动力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由心理学家库特·莱温提出,并在之后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团体动力学理论主要关注个体在团体中的行为、互动和影响,强调个体与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在团体中,个体之间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态度。
团体动力学理论旨在探讨这种相互作用的规律和特点,为理解和干预团体中的人际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团体动力学理论包含一系列核心概念,其中最为重要的包括:团体凝聚力、团体结构、团体规范、团体角色和团体氛围等。
团体凝聚力指的是团体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和集体意识,它对于团体的稳定和凝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团体结构是指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组织形式,包括权力结构、沟通网络等方面。
团体规范是指团体成员之间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在团体中会形成一定的规范体系和行为准则。
团体角色是指团体成员在团体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分工,不同的角色在团体中拥有不同的权力和责任。
团体氛围是指团体中的情感氛围和气氛,对团体成员的情绪和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
2.1 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团体动力学理论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团体活动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创设有利于学生之间交流和合作的环境,让学生在团体中相互借鉴、合作,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2 塑造良好的团体氛围与凝聚力团体动力学理论的应用还能够帮助教师塑造良好的团体氛围与凝聚力。
群体动力学理论
![群体动力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dd4adfd910ef12d2af9e75f.png)
群体动力学目录• 介绍• 定义• 方法论上特点• 研究对象及目标• 理论奠基人K.勒温及其生平1介绍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亦称“团体动力学”,试图通过对群体现象的动态分析发现其一般规律的理论。
最早在文献中使用群体动力学这一术语的,是其创始人K勒温。
他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个性特征和场(指环境的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应用场理论研究群体、群体活动的过程、群体行为的动力,就叫群体动力学。
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美国。
2定义简要的说:群体动力学就是在群体中,只要有别人在场,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就同他单独一个人时有所不同,会受到其它人的影响.研究群体这种影响作用的理论,即群体动力学.3方法论上特点(l)注重实验和调查等实证的方法。
(2)重视群体生活的动力性和相互关联性。
(3)与其他一切社会科学有着广泛的联系性。
(4)重视研究成果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可能性。
4研究对象及目标群体动力学以群体的性质、群体发展的规律、群体和个人的关系,群体和群体的关系等作为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群体的凝聚力(如决定群体凝聚力强弱的因素),群体压力和社会规范(如从众现象等),群体目标(如群体目标的有无对群体性能的影响)和成员的动机作用(如竞争与合作),群体的结构特性(如交往结构、势力结构等),等等。
群体动力理论对社会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研究群体行为作出了很大贡献。
由于对群体活动的广泛研究,今后需要建立一个更加囊括性的理论,以使群体动力学达到体系化阶段。
5.理论奠基人K.勒温及其生平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 1890-1947),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也是首先将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用于研究动机、人格及团体社会历程的心理学家。
他出生于普鲁士波森省的莫吉尔诺[2] 乡村的一个中产阶级犹太家庭,因心脏病突发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牛顿维尔(Newtonville)。
团体动力学的主要内容
![团体动力学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185e6e7abd64783e08122b4a.png)
2.减少引起防卫的沟通行为 六种行为会引起防卫反应:评价式;控
制式;中立式;谋略式;优越感;专断式
3.利用支持性的沟通行为
4.强化沟通的技能
七、有效沟通的方法
信息接受人注意倾听 准确理解信息的含义 接纳或遵循信息的要求 并按要求采取行动
如何促进良好沟通
良好的沟通行为
不良好的沟通行为
-专心、有目光接触、有笑容 -有诚意、重视 -说话清楚、声音适中 -开放、坦诚地让别人了解自 己 -尊重别人意见,对事不对人 -流露个人感受 -坐姿大方,适当身体距离 -多聆听
放任型领导(laissez-faire leadership):对群体 作业进行方式,领袖不闻不问,完全由群体成员凭其 所好各行其是。
结果发现:在民主型领导之下,群体成员相 处融洽,而且工作绩效最高;在独裁型领导之 下,群体成员之间由攻击性行为产生;在放任 型领导之下,群体工作绩效最差。当实验中故 意对各小组展开攻击时,专制小组显得士气低 落,并有分崩离析的倾向,而民主小组则比受 攻击前团结得更紧密。
第三章 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
weiping@
第二节 团体动力学与社会学习 理论
一、团体动力理论
创始人
勒温(Kurt Lewin,1890-1947)
德国心理学家,场论的创始人 社会心理学的先驱,以研究人类动机和团体动 力学而著名。他试图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来解 决社会实际问题,这一理论对以后的社会心理 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不留心,回避目光,缺乏笑容 -无诚意及漠视 -说话速度太快及声音小 -封闭,隐瞒地不让别人了解自 己 -强词夺理,不顾别人感受 -喜怒不形于色 -坐姿不雅,不适当的身体距离 -不让别人多说
讨论:团体中难以处理的成员,如何沟 通?
#11111勒温的团体动力学#
![#11111勒温的团体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c3de0d1cfe4733687f21aa10.png)
勒温的团体动力学勒温的团体动力学是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发端于本世纪40年代,成为整个社会科学界所关注的中心,虽然它作为一种自觉的运动至70年代已趋于低潮,但它的内在活力,它的理论、方法和心理观,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
一、团体动力学的产生库尔特·勒温在1939年发表的“社会空间实验”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团体动力学”这个概念,借以标明他要对团体中各种潜在动力的交互作用,团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团体成员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等去作一种本质性的探索。
1945年勒温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团体动力学作为一种专业和学科得以建立。
在其后的二十年间,团体动力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影响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关于团体动力学的定义从历史的角度来反观团体动力学,它本身具有三个层次的意义。
①属于一种意识形态,即关于团体应如何组织和管理的方法和态度。
在这种意义上,团体动力学十分强调民主领导的重要性,强调成员参与决策以及团体内合作气氛的意义。
②关于一套管理技术,如角色表现,团体过程中的观察和反馈等。
在这种意义上,团体动力学被广泛应用于人际交往培训,领导干部培训,以及工厂、企业、学校和政府部门的管理。
③一种对团体本质的心理学研究,旨在探索团体发展的规律,团体的内在动力,团体与个体、其他团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关系等。
这第三种意义是团体动力学的真正的心理学的意义,也是勒温及大部分团体动力学家一致赞同的对团体动力学的定义。
它并不依赖于前两种意义,事实上,为意识形态和管理实践提供一个更好的科学基础,正是团体动力学的基本目标之一,但科学地理解团体生活的本质,却是团体动力学的根本目的。
(二)团体动力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如欲理解或改进人类的行为,改进人类的生活,那么必然要对团体及团体的本质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因为人生活在家庭、学校、工厂、机关以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组织之内,也就是无时不处于一种团体生活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勒温的团体动力学勒温的团体动力学是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发端于本世纪40年代,成为整个社会科学界所关注的中心,虽然它作为一种自觉的运动至70年代已趋于低潮,但它的内在活力,它的理论、方法和心理观,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
一、团体动力学的产生库尔特·勒温在1939年发表的“社会空间实验”一文中首次使用了“团体动力学”这个概念,借以标明他要对团体中各种潜在动力的交互作用,团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团体成员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等去作一种本质性的探索。
1945年勒温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团体动力学作为一种专业和学科得以建立。
在其后的二十年间,团体动力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影响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关于团体动力学的定义从历史的角度来反观团体动力学,它本身具有三个层次的意义。
①属于一种意识形态,即关于团体应如何组织和管理的方法和态度。
在这种意义上,团体动力学十分强调民主领导的重要性,强调成员参与决策以及团体内合作气氛的意义。
②关于一套管理技术,如角色表现,团体过程中的观察和反馈等。
在这种意义上,团体动力学被广泛应用于人际交往培训,领导干部培训,以及工厂、企业、学校和政府部门的管理。
③一种对团体本质的心理学研究,旨在探索团体发展的规律,团体的内在动力,团体与个体、其他团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关系等。
这第三种意义是团体动力学的真正的心理学的意义,也是勒温及大部分团体动力学家一致赞同的对团体动力学的定义。
它并不依赖于前两种意义,事实上,为意识形态和管理实践提供一个更好的科学基础,正是团体动力学的基本目标之一,但科学地理解团体生活的本质,却是团体动力学的根本目的。
(二)团体动力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如欲理解或改进人类的行为,改进人类的生活,那么必然要对团体及团体的本质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因为人生活在家庭、学校、工厂、机关以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组织之内,也就是无时不处于一种团体生活之中。
事实上,人类关于团体的思想由来已久。
柏拉图的《理想国》可为一例证。
亚里士多德把人定义为“政治的动物”,也足见他已知其中的某种道理。
近代的哲人学者更是对团体各抒己见,这里面有“乌托邦”,也有“美丽的新世界”。
但是把团体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还只有20世纪的产物。
团体动力学产生于40年代的美国,当时那里已具备了一个促使这一新学科出现的社会环境。
30年代前后,美国的工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这是以富尔敦、爱迪生等人创造发明的具体应用为标志的。
它使人们看到了科学、文化和教育的巨大力量,知识与技术从而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
同时,由于世界大战和与西方工业发展结伴而行的经济萧条,使得美国的一些社会问题,如移民问题、黑人问题、青少年犯罪和儿童教育等问题变得日益尖锐,通过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们的努力,人们对心理测验、科学管理和儿童福利等已产生普遍信任,科学研究可以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这一观念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团体曾一度被看作是调节工厂和集体冲突的关键,家庭和一些目的性社团则被认为是战争动乱之后复兴社会生活的必要手段。
同一时期兴起的其他一些专业,如集体心理治疗、社团福利工作,由杜威倡导的新教育,以及范围更为广泛的社会管理工作等,都要求对团体和团体生活有一种科学的根本性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时代精神召唤出了一个代表性的人物──来自德国避难的犹太人库尔特·勒温,让他在一个侧面来体现时代的要求,形成了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大潮流。
(三)团体动力学的基本特征团体动力学家们有着两个基本信念:1.社会的健全有赖于团体的作用,2.科学方法可用以改善团体的生活。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团体动力学之所以产生的两个必要前提。
唯有当人们理解并接受了这两个信念,认识到经验的研究可应用于团体和社会,重要而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可以进行测量,团体和社会的诸种变量可以为实验所操纵,支配团体和社会生活的规律可以被发现和揭示时,团体动力学作为一种新兴学科才能得以产生和发展。
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团体动力学的基本特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理论意义上的经验研究。
从学术传统上进行分析,团体动力学应属于经验主义范畴。
以观察、定量、测量和实验为基础来研究团体,正是团体动力学家有别于涂尔干、弗洛伊德和黎朋等侧重思辨来研究团体的显著标志。
但是团体动力学又不同于社会科学中极端的经验主义,它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理论的意义和价值,在实践中把理论建构和经验研究完整地结合了起来。
2.注重研究对象的动力关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动力性研究是团体动力学的最基本的特征,它不满足于对团体性质的一般描述,或对团体类型与团体行为的一般归类,而是要研究所观察的对象是如何相互依存的,团体中各种力的交互作用以及影响团体行为的潜在动力、变化、对变化的抵制、社会压力、影响、压制、权力、内聚力、吸引、排斥、平衡和不稳定性等,都是团体动力学中动力性研究的基本术语。
它们可以表示心理力以及社会力的操作,在团体动力学的理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严格地说,团体动力学不属于传统社会科学中的任何一门学科,它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经济学等都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各学科的发展都有助于团体动力学的研究。
实际上,团体动力学既是一种多学科的交叉性研究,也是社会科学中的一次新的综合。
4.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的潜能。
应用性是团体动力学的突出特征,大部分团体动力学家的研究都是为了促进团体的功能以及团体对个体和社会的作用。
尤其是随着“行动研究”和“敏感性训练”的推广,团体动力学的研究成果已被企业管理、教育、心理治疗、政府与军事等许多领域广泛采用。
二、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基础如上所述,团体动力学是30年代末与40年代初西方社会科学中的一次综合,其本身又是一种跨学科的交叉性研究,所以团体动力学中的理论取向较为广泛,至少有以下几种理论倾向存在于团体动力学的研究中,如交互作用论、系统论,精神分析理论等等,但是大部分团体动力学家在选择这些不同的理论和进行具体的研究时,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内在的理论基础,那就是场论。
(一)勒温与场论库尔特·勒温(1890—1947)出生于波兰莫吉尔诺的一个犹太人的家庭。
由于犹太人一向重视子女的教育,勒温小学毕业便被送往德国。
他在波森读了高中,在柏林修大学课程。
《人论》的作者卡西尔是他的哲学老师,著名心理学家斯顿夫指导过他学习心理学。
1914年,24岁的勒温从斯顿夫手中获取了心理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不无巧合的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三位创始人:惠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也都做过斯顿夫的学生。
就在勒温获取博士学位的那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勒温作为一个德国公民应征入伍。
战场似乎是特为青年人所准备的,不久以前他们可能还手握吉它唱着自己的初恋,争论着前途和生活的意义,可现在却放下吉他拿起了步枪,一种激情,新奇和冒险的精神鼓动着大家。
然而,战场却远非人们的想象,那血与火的气氛,那惨不忍睹的事实,都会深深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
许多事物的性质在战场上都全然改观了,一切价值在战争中都具有了完全不同的意义。
有感于此,勒温于1917年写就了一篇论文──《战场景象》,勒温的心理学由此诞生了。
在这篇论文中,他分析了人的心理承受力和人的行为的动机,这是他的“心理紧张系统论”的最早表露;他描述了一个人从后方安全处所来到前方生死关头时,环境及其意义的改变在这里产生了“生活空间”这一概念,为他以后的拓扑心理学学说打下了基础;他阐述了情景或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人的心理事件和行为意义的观点,这就是他的场论的雏形。
在战场上,人性和良心要重新定义,人的个性和个人的善恶都不起作用了,每个人都随着他所属的集团而被定性:是敌方的,便是坏的;是己方的,便是好的。
个人的性格和品行都被这简单的好与坏所取代。
这种体验和对这种体验的思考,深深地影响了他以后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和他的团体动力学。
1947年2月12日勒温逝世于美国,也就是他创建起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的第二年。
他的一生在心理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场论是他对心理学理论的杰出贡献。
(二)场论与团体动力学场论是勒温一手创建的。
由于他早期深受斯顿夫的影响,又长期与惠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三人一起工作,所以基本上秉承了格式塔心理学的传统。
但他从一开始就特别注意动机与意志方面的问题,对精神分析理论有独到的研究。
他把心理学中的整体观和动力观在新物理学世界观的基础上做了有机的结合,形成了其素有“心理学中相对论”之称的场学说。
虽然勒温的早期研究主要是针对个体的,但由于他重视在生活环境中研究个体的行为,所以他的理论从一开始就隐含着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
1939年,他提出“团体动力学”这一概念后,又先后提出了“社会空间”、“团体目标”和“团体气氛”等重要概念,以及“社会渠道说”和“准稳态平衡说”等理论观点,这标明他的整个研究已逐步转入了社会心理学和团体动力学。
对此舍伦伯格评论说:“勒温的场论为其转向团体行动研究提供了一个自然的理论基础。
把环境包容于生活空间之中,就为统一团体概念铺平了道路,于是,团体的一些特殊功能就可被看作是大部分个体之生活空间中的主要部分。
因此,从研究个体的生活空间过渡到研究团体对行为的影响是较为容易的。
”在团体动力学中,研究者一般都倾向于把小团体作为研究对象,把它看作是一个基本的实体。
从场论的观点出发,可以把所研究的团体区分为结构和功能两个层次。
结构方面适用于拓扑学的描述,把团体作为研究对象时直观获得的一些印象,如团体内个体的位置,个体间的邻接或依存情况,外界的影响以及团体的核心人物等。
区域、疆界、阻碍和引拒值等概念都可以应用在团体的结构性描述上。
动力方面则主要涉及团体的潜在生活,常用移动、向量、紧张、目标和力场等概念。
这些概念都可以用来解释团体的变化,而变化则被认为是团体生活的根本特征。
勒温曾提出一种“解冻—流动—重冻”的社会变化模式,认为所有的团体生活都只能是一种准稳态平衡,如同一条河流,即使其速度与方向未变,河流中的所有原素却无时不发生变化。
依据场论的观点,团体的行为象个体的行为那样,也是以所有发生影响的相互依存的事实为基础的,这些事实的相互依存,构成了团体的本质。
因而从根本上来说,团体并非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包容诸个体的“格式塔”。
作为团体,它不是由各个个体的特征所决定的,而取决于团体成员相互依存的那种内在关系。
于是勒温认为,虽然团体的行动要由构成团体的成员来执行,但是,团体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对个体具有很大的支配力。
因而一般来说,要改变个体应先使其所属团体发生变化,还要比直接改变个体来得容易。
勒温在1943年做的关于“食物习惯”的研究,完全证实了这种观点。
勒温指出,只要团体的价值观没有改变,就很难使个体放弃团体的标准来改变自己的意见,而一旦团体标准发生了变化,那么由于个体依附于该团体而产生的那种对变化的抵抗也就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