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及其地层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证据:笔石,腕足类,珊瑚,三叶虫
演化: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三叶虫,头足类衰减,介形类和牙形类的兴起与发展为该纪的一个特色
晚古生代
泥盆纪
时限:4—3.5亿年之间
地形发展:泥盆纪是晚古生代的第一个纪,是海西构造运动的开始时期,受早古生代构造运动的影响,全球构造古地理面貌及生物界均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一,陆地面积的扩大,二,脊椎动物开始大规模的向陆地发展
其生活方式为自由漂浮或固着底层栖息地。
现生的珊瑚,生活在海洋中。
威尔逊旋回
有板块构造来看,大洋壳并非永远存在,一般经历了开裂、扩张、收缩和闭合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叫威尔逊旋回
胚胎期:因拉张开裂而形成大裂谷,但尚未出现海洋
初始期:陆壳继续开裂,已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出现洋壳
成熟期: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又未出现俯冲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扩大
地层: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具有一定层位的一层或一组岩石或者土壤)
岩石地层单位主要有宇、界、系、统、阶等,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有宙、代、纪、世、期等。年代地层单位代表的是地质年代(时代),岩石地层单位是某个地质年代所形成的岩石(或地层)。一个是地层,地个是时代,二都是相互对应的。
相对比律(瓦尔特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测到是彼此毗连的相和地区(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通常呈锥形或者桶形
隔壁和壳壁的接触线叫缝合线,是菊石分类的重要标志,
珊瑚:
海洋生物珊蝴虫的分泌物,构成珊蝴虫身体的支撑结构。分为钙质型珊瑚和角质型珊瑚两种。
珊瑚石刺胞动物门珊瑚虫钢海生无脊椎动物
珊瑚具有石灰质,角质的内外骨骼。
珊瑚由内外胚层组成,内外两胚层之间有很薄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中胶层。
没有神经中枢,只有弥散神经系统。
5.7亿年前首次出现多门类带壳生物群的寒武纪,标志显生宙的到来
太古宙
时限:25---38亿年之间,具有明确的地史记录的初级阶段
生物证据:氨基酸,叠层石,炭质体
太古宙经历了有原始生命的出现到原始单细胞生物出现的漫长的演化历史
元古宙
时限:25---5.5亿年之间
地形发展:原来形成的陆核继续增生,进一步成熟并复杂化,这一时期原始陆壳板块已出具规模,到新元古代晚期,大批稳定的刚性板块形成。
奥陶纪
时限:5.1—4.4亿年之间
生物证据:三叶虫,腕足类,头足类,笔石类
演化:几乎所有的无脊椎动物门类出现,以笔石,三叶虫,头足类,腕足类,牙形类最为重要,珊瑚,苔藓虫,海林,腹足类等也出现
志留纪
时限:4.4——4亿年之间
地形发展:早古生代最后一纪,也是加里东构造运动的最后时期,地壳活动强烈,构造活动强烈,构造古地理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形成了中国东部地区南海古地理格局。陆地面积显著扩大,板块边缘的海槽区部分褶皱升为志留纪的一个重要特征
生物证据:脊椎动物,陆生植物,湖生植物
白垩纪
时限:135——65百万Baidu Nhomakorabea之间
地形发展:大规模的大陆漂移,南北美与欧洲非洲分裂,大西洋已经扩张,地中海逐步萎缩,非洲和欧洲逐渐接近,是一个重要的成油气。成媒的时期
生物证据:脊椎动物,被子植物,湖生生物,海生生物
新生代(被子植物和)
第三纪
中生代
三叠纪
时限:230——195百万年之间
地形发展:三叠纪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陆地面积不断扩大,海洋面积缩小===印支阶段,世纪晚期,全球性构造运动再次活跃,导致联合古陆进入分裂解体阶段,对特提斯海和环太平洋构造发展影响
生物证据: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菊石和双壳类)
侏罗纪
时限:2.05——1.35亿年之间
笔石枝上胞管开口的一面为其腹侧,反之则为背侧,左右两边为枝的侧面。
菊石:
菊石是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个亚纲,是已经绝灭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生存于中奥陶世至晚白垩世。
最早出现在古生代的泥盆纪初期,繁盛与中生代,广泛分布于三叠纪海洋中,白垩纪末期绝迹。
菊石的壳体是一个一碳酸钙为主要成分的锥形管。
菊石化石均产于浅海沉积的地层中,并与许多海生生物化石共生。
早中生代
寒武纪
时限:5.7---5.1亿年之间——能够严格的进行生物地层学研究
生物证据:三叶虫,腕足类,古杯,高肌虫,小壳动物群(个体微小,一般在1-2mm,由各类多门类带壳动物组成的总称)
演化:出现较为原始类型的生物群(大部分是无硬壳的印痕裸露动物)——门类众多的较高级动物——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无脊椎动物时代或者三叶虫时代)
生物证据:(菌藻类的时代)微古植物,叠层石,藻类
演化:原始的原核生物已开始发育,真核生物出现并逐步繁盛,中元古代早期发现无硬壳的蠕形动物,到震旦纪末开始出现少量的带壳生物出现
震旦纪
时限:5.7---8亿年之间
地形发展:中国地块已经形成
生物证据:动物界:出现大量裸露动物无硬壳和小型硬壳动物;植物界:叠层石和微古植物和高级藻类
古生物学及其地层学
地层叠覆律:未经变动的地层,年代老的必在下,年代较新的叠覆于上
化石层序律:不同的岩层中生物化石各不相同,根据相同化石对比地层,证明同属于同一个时代
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泛,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最能反映这个时代的生物特征的化石)
指相化石:能够指示生物生活环境特征的标志化石。
层理:指岩层中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形状和颜色在垂直方向发生改变时产生的纹理。(沉积岩层内部的成层性特征)
沉积环境:沉积物(岩)形成时具有特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区域
沉积相:具有一定岩性、结构、构造特征和古生物标志的沉积物组合。表征了当时的沉积环境。
笔石:
笔石是一类已灭绝的海洋群体生物,通常隶属于半索动物门,存在于中寒武世—早石炭世。笔石的骨骼为笔石虫体分泌的几丁质经炭化后留下一层炭质薄膜,笔石常呈碳质薄膜保存,很像用笔在岩石上书写的痕迹,笔石一名因此得来。
生物证据:脊椎动物(鱼类的时代),陆地森林出现,海生无脊椎动物
石炭纪
350——285百万年之间,石炭纪是地质历史中地球上首次出现大规模森林和最早的广泛成煤时期。
生物证据:脊椎动物(两栖类),,海生无脊椎动物(长身贝类)
二叠纪————出现大量生物灭绝
时限:285——250百万年之间
生物证据:脊椎动物,植物界(高大的石松,节厥,科达类,真厥,种子蕨),海生无脊椎动物
化石主要产于灰岩或其夹层的薄页岩中,绝少见于砂岩中,代表浅海相动物。笔石群最初由一个胎胞按顺序分出若干个胞管,胞管相连形成笔石枝。
胎胞尖端有一丝附着在海底或其他漂浮物体上。
笔石枝下垂、下斜、平伸、上斜或攀合生长。
胞管为笔石个体住室,成单列、双列或四列排列,前后相互叠覆,后一胞管被前一胞管遮盖的部分称为掩盖部分,未遮盖部分称为露出部分,这两部分之和即为胞管长度,其始部互相贯通形成共通沟,末端露出,形状变化很大,是鉴定笔石的重要特征之一。
衰退期:大洋中脊虽然继续扩张增生,但海洋边缘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现象,海洋面积逐步减小
残余期:洋壳海域缩小,导致两侧陆壳相互逼近,其间仅存残留的小型洋壳盆地
消亡期:洋壳两侧陆壳直接拼合,碰撞,海域完全消失,转为高山峻岭。
前寒武纪
45-46亿年前,包括地球在内的天体形成
38亿年前地球上最早出现地质记录-可以作为地质作用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开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