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非正式群体教育的案例研究.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非正式群体教育的案例研究邓娟

根据对班级产生的影响,非正式群体可以划分为积极的、中性的和消极的三种类型。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往往会导致班级学生之间的不团结,对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产生干扰和破坏作用,扩散开去,会影响整个班风的建设和形成。对这种小团体,教师往往认识片面、做法偏激,结果与愿望适得其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慎重对待。

1、案例描述

李军,张浩,许正是我校五(一)班学生。因我校是高校附属子弟小学,大部分生源来自教职工子女。而此三名同学是来自租住在周边小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在同一班级又居住在同个小区,自然而然形成一个非正式的小群体。三名同学自升入五年级以来,学习成绩较差,上课不爱听讲,做小动作,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差,经常早上来学校抄袭,逆反心理强,经老师批评教育效果不理想。三名同学放学后经常上游戏厅,有时还去网吧打游戏。有一次,家长因天黑孩子没到家,老师配合家长一起将孩子从游戏厅里找回,在半路上,三名同学借故上厕所溜走,不愿回家,直到晚上十一点才被家长重新找到回家。三名同学还喜欢踢足球,一次在小区路上踢球,连续砸坏两家的玻璃窗,被邻居告到学校,经校长与各家长协调平息了此事件。而在教育他们时,从他们脸上却看到不屑一顾的神情。

李军,个头较同龄人高,脾气暴躁,性格外向,是群体中的核心人物,热衷游戏和足球。其父母在外开公司,家境优越。奶奶从老家过来帮做家务,并陪伴孩子读书。家中就这一个孙子,宠爱有加,零花钱也多。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作业经常要奶奶帮他在草稿纸上写好,他抄上去。

张浩,个头普通,性格内向,脾气较倔强。头脑敏捷,思维灵活,在群体中起着军师的作用。其父母离婚,现跟母亲生活。母亲离开家乡在城市打两份工,没时间管教孩子。有时老师请其父亲来学校谈孩子配合教育问题,但父亲找到孩子后,耐心不够,三言两语就要动手,导致现在孩子根本不愿意与父亲交流,关系紧张。

许正,身体偏瘦,性格叫懦弱,没什么主见,但讲哥们义气。有事从不落下他。其父母做夜市生意,白天大多休息。只是外公在照顾他。该同学三年级前学习还不错,但三年级时,爷爷去世,家里雇了保姆烧饭,做家务,不能给他更多情感上的理解,尤其在学习有退步时,老师找他谈话,找家长谈话,但家长回去却无端地指责,孩子产生厌学情绪,逐渐地向李军靠拢了。

认真分析这个小群体和发生的事件,我认为不能将它简单地看成个别的后进生的现象,如果不加以处理或较好地转化,有可能给整个班风建设和其他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甚至这个非正式群体或许扩大。

怎么样转化这三位同学,使其小团体中的每位同学德智体上得以均衡的发展,笔者做了如下探索。

1.1保护有益的兴趣爱好、发挥其特长

群体中几位同学, 虽贪玩, 但较单纯。有些不好的习性可以因势利导,向好的一面转化,为他们的特长得以更好地发展创造条件, 并有意识地把他们引进班级活动中来, 利用他们的特长为集体服务, 得到同学们的认可, 以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使这些偏离集体的群体向班集体靠拢。同时在各项兴趣活动、技能操作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取得引人注目的成绩。根据他们三人都爱踢足球的爱好,就在班级中成立小足球队,让李军担任足球队长,制定相应的队规,带领队员锻炼了身体,增加了与同学的交流,同时引导培养他一定的管理能力。张浩喜欢游戏,上网,联系信息课老师,让其参加信息兴趣小组,担人组长助理,让他在协助组长管理时,加强自己的自律意识培养。许正性格上叫懦弱,独立意识弱,但学习底子还有,让他与学习委员同坐,让他参与学习委员日常学习的管理,让他找到自信,同时通过学习委员的帮助与监督,在学习上取得一定的进展。

1.2 利用积极型群体

利用这类群体成员间感情密切的特点, 引导他们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鼓励他们学习上展开竞赛, 思想上互相帮助, 支持他们有益的活动, 在班级工作中依靠他们, 信任他们, 使他们成为班级活动的骨干。将该三名同学融入到该群体中,并指定一帮一,对其每周表现做汇报,对其成绩给予鼓励与赞赏。对该三位同学的进步不仅表扬他们自己本身,同时对于帮扶的同学也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使得积极型群体中的同学都乐意与他们交流,让这个群体去融化、感染他们。

1.3主动关心,抓反复

虽然群体问题行为有所消退,但一些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一时半会是不可能加以矫正的,该群体的问题行为仍然有一定的反复,如果老师不加以监控、预防,不仅群体行为不能改变,还影响老师的威信。

(1)周记:要求每位同学每周周记,内容主要是上述违规问题行为有无发生、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和认识,以及做了有益的事情情况和感受。

(2)家庭联系制。建立与家长每日书面联系。

(3)适时给以鼓励性评价:只要他们取得点点滴滴的进步就施以夸奖和表扬。

在这过程中我很少用严厉地批评,每日每周反省的目的就是强化他们的行为意识,避免问题行为的反复,强化“亮点”行为,进行自我监督,同时结合他人监督。

1.4 分化瓦解

对这类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心理辅导是工作的重心,比较艰巨和复杂,要慎重,要讲对

策。要重点做好“核心人物”的心育工作。首先,倍加关心爱护这些学生,要热心关注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及时抓住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其次,不厌其烦地对他们进行个别心理辅导,采取“各个击破, 分化瓦解”的方法。和李军谈话,着重情感教育,让他认识到父母的艰辛,肯定他的号召力,分析去网吧、放学后迟迟不归家的危害性。尤其对许正,引导他对爷爷的思念,想想爷爷生前给予的关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告慰爷爷。对待张浩,让其看看妈妈的手,开裂粗糙,从事两份工作的艰辛,点点滴滴去化解他们心中的不理解。并诚恳地提出希望和要求。可不失时机地找些工作给他们做,满足他们好表现自己的心理需要, 以诚心去软化他们那心中的堡垒,消除他们与教师、家长与集体的隔阂。这时,争取尽快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在经过系列教育策略的实施与一系列的行为干预后,以李军为首的这个小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在不同程度上有了较好的表现。这也充分说明了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并不可怕,但也不容忽视。

2、案例分析

2.1 原因分析

三位同学性格上有其共同点。一是自卑感强。三位同学五年级来成绩都教差,受到批评较多。父母的训斥、同学的讽刺、挖苦,加上某些教师的“另眼相看”,使他们感觉低人一等,进而自暴自弃。二是逆反心理较强。因为深感别人对自己的轻视。例如,认为违反纪律是“勇敢”,向老师反映情况是“出卖朋友”。他们在处理同学关系时重感情、讲义气。三是自我控制能力差。讲道理也许能懂,比如晚上被老师和家长找回家后,做疏导和思想工作也保证要好好学习,但过不了几天老毛病就复发了。他们目前这种状况的形成,固然与家庭、社会和学生等因素有关,但与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和方法更有直接的关系。心理的相似性是他们形成非正式群体的根本原因。但在其形成的最初往往以某一事件为契机,以某一种思想为触发点,在此基础上找到越来越多的共同语言,渐渐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独立的小群体。心理基础的近似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三名同学最初因居住地相同而自然关系比较近,但到三年级后,成绩逐渐变得较差,而同样地厌学、喜欢玩、热爱踢足球等原因,渐渐地在个头高大、性格开朗而略带点霸气的李军带领下,走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若不及时控制,其群体还有扩大的趋势。这是对班集体危害最大的一类群体。

2.2 对策分析

非正式群体是一把双刃剑,正向的非正式群体可以引导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而负向群体则不利于学生人格发展。但无论如何,以平等为特征的非正式群体在促进学生表达自我的能力、展现自我的能力、相互沟通的能力、竞争与合作的能力等方面的潜力要大于家庭与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