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 论 阅 读 教 学 中 的 读 写 结 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就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而读写结合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读写结合”是语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重要的语文教学原则之一。要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除了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读写结合”上花大气力。
一、阅读教学中读与写的内涵
(一)读
阅读教学中怎么读呢?
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句、段——品读课文,走出文本,扩展视野。从中可以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指的是学生情感体验的个性化,更好地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
境,“读”占鳌头,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意,读中悟情。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可采取不同形式的读。如: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对比读、默读、小声读、大声读、诵读、分角色读、有感情地朗读、表演地读等。无论哪一种形式的读,要对学生的读作出明确的要求,杜绝泛泛而读。任何形式的朗读,都是要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本、情境中。南宋朱熹主张:“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奇强暗记”,“逐句玩味”,“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切记向学生讲什么叫有感情地朗读。用什么语气,带什么感情。特别在许多课文的后边要求学生把你喜欢的句子背下来或抄写下来。这些作业不是让学生去盲目抄写记忆,其关键在于让学生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积累一些妙词佳句。要达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效果。
(二)写
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不仅要实现从语言到思想的转变,也要实现从思想到语言的转变。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读与写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得到思维训练,提高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是思想的定型。所谓定型不仅定思想的形式,同时也定思想的质料,因为语言所用的材料就是思想本身的质料,那是合二为一的,思想拿不出来,定型成为语言,
这才拿得出来,说出来可以让人家听见,写下来可以让人家看见,人家凭你的语言就可以知道你想的什么。”这就是说,阅读教学本身就应该包括“读”和“写”。学生通过阅读教学的学习,能“说”会“写”才是实质性目的。而阅读教学中的写是在领会体验文情以外,领悟文中的写作精华,学习其中的好的表现手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其中写是听、说、读这三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写主要是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模仿和迁移,学会写作。如何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呢?这真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所以在阅读教学设计中,教师不能只是考虑如何让学生读课文,而应该将阅读与表达交流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交流既是阅读的必要手段,又是阅读的深化,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他们一起探讨、交流意见,这样就可以使阅读不仅仅停留在个人感受的层面上,而且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阅读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在此基础上,指导同学们把阅读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加以整理,使阅读成为他们智慧、灵感成长的过程,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二、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意义
(一)读写结合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人们用以交际的工具,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便是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因此,语文教学要更加重视语言的学习与实践,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也就是说,现在的语文教学在重视人文性的同时,更应重视其工具性。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才
能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有关专家指出,语言---思想---语言,这是阅读教学应坚持的一个原则。我们首先要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了,才能进入文章的内容,再从文章的内容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写统一起来,才能使学生既受到文本思想感情的熏陶,又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上《窗前的红气球》一课,激趣: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对科利亚说些什么?学生通过阅读,众说纷纭。学生在语言文字中不但受到情感的熏陶和美的感染,而且感悟到学习上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二)读写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新课标对语言运用的要求是:“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一般说来,阅读是信息的输入,是对语言材料的储存和理解;写作是信息的输出,是运用语言材料表达思想。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要提高语文能力,读写两者不可偏废。要重视读写结合,在阅读过程中,除了理解、感悟文意,领会体验文情以外,更要十分注重领悟文中的写作精华,学习其中的好的表现手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实际上,读写之间既不是简单的由读决定写的被动过程,也不是简单的由写促进读的主动过程,而是一个读写结合兼容共生的动态过程。从总体上看,读写训练是从表达的需要走
向表达的实现,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读写训练应是环环相扣,呈现往复上升的动态特点。用笔写是一个将自己的表达意向、表达意图生成自己的语言表达的过程,也就是由内部言语生成外部言语的过程。在用笔写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开动思维,不断修正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重温自己对文本的审美感受,消除内部言语表现为外部言语形式之间的差异,使书面语言表达与内心表达的意向相吻合,这其实是进一步的阅读审美活动。“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构成语文素养的要素很多,但语文能力居于核心地位。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呢?这离不开读和写(当然还有听和说)。
这里的读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大量感性的语文材料,得到体验感悟。写主要是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模仿和迁移,学会写作。在课堂上,我们的老师真的不用讲那么多,更不用满堂灌,其实,老师讲得再多,灌得再多也没有用,学生听得似懂非懂,但不是自己真正理解的东西,始终不会记忆牢固,更不会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一些学生也曾反映,读起来好象明白,但执起笔来又不知从何下手,不知怎样组织语言文字。因此,教师与其滔滔不绝地讲解,不如省下气力,让学生读,让学生写,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养成一种“读书就要执笔,执笔就要写字”的习惯。
(三)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