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个性测量表」在西方样本的初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人個性測量表」在西方樣本的初步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
張樹輝
發表於:
「泛華心理學研究的切磋與交流」
第四屆華人心理學家學術研討會
暨第六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
2002年11月9日至11日
台灣台北中央研究所
本研究得到香港特區政府研究資助委員會(Earmarked Grant Project #2120149) 及香港中文大學 (Direct Grant #2020662) 資助。

本文所採用的中國人個性測量表(CPAI)是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及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之合作成果,作者包括張妙清教授、梁覺教授、張建新教授、宋維真教授、及張建平教授。

本文部份結果取材自另一篇論文,由張妙清、張樹輝、梁覺、Colleen Ward、及梁天樂合撰。

該論文將對本研究有更詳細的討論。

特此鳴謝Prof. Colleen Ward在新加坡收集華人樣本,及梁天樂教授在美國收集的白人樣本。

本論文主要對「中國人個性測量表」(The Chinese Personality Assessment Inventory,簡稱CPAI)在西方樣本的因素結構(Factor Structure)作初步探討。

CPAI是張妙清等(1996)根據經驗歸納法,從華人文化的角度出發而編訂的一套具中華文化相關性的本土化人格量表。

在2001年張妙清等發現,把CPAI與西方著名的人格量表NEO-PI-R進行聯合因素分析(Joint Factor Analysis),人際關係向度是獨立於NEO-PI-R的五個向度。

其他的研究亦顯示人際關係向度在華人社會中起一定的作用。

Ho(2001)認為,人在社會中的行為並不獨立於其他人的影響,而早期的西方心理學亦有關於人際關係的理論(例如Sullivan,1953、Wiggins,1979)。

因此作為中華文化的其中一個人格心理學角度,值得研究本土化華人量表CPAI在西方文化的樣本的因素結構。

本論文包括兩個研究。

第一個研究主要是有關英語版的CPAI的編訂及初步驗證。

透過翻譯-逆翻譯的方法反覆修訂後編定的英語版CPAI,在一個531位研究對象的新加坡華人樣本中進行測試。

因素分析得出與中國常模(張妙清等,1996)相似的四向度因素結構。

英語版CPAI與NEO-FFI(NEO-PI-R的簡略版)的聯合因素分析亦發現與張妙清等(2001)相似的因素的結構。

人際關係向度亦是獨立於NEO-FFI的大五因素以外。

這結果為英語版CPAI與中文CPAI的結構性相等(Structural Equivalence)提供支持。

第二個研究主要是探討把一套從華人文化出發而編製的人格心理量表加諸西方社會的樣本是否會得出相似的因素結構。

我們把英語版CPAI在一個美國的白人學生樣本中進行初步測試。

因素分析得出的結構與中國常模的亦相似。

本論文亦會討論把本土化研究的結果及理論放在其他文化研究時,對拓闊心理學知識及瞭解不同文化間的異同的可能性。

關鍵字:人格測量、本土化、人際關係。

在亞州地區,早期的心理學者多倚重由西方心理學界引入的個性評測工具。

其中常用的有在七十年代早期開始引入的明尼蘇達個性測量表(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MMPI)以及艾星奇個性問巻(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這些由西方心理學界引入的個性評測工具,在香港、日本、印度、及台灣等地被翻譯成當地的語言,然後作臨床應用(Cheung, in press; Thakur & Thakur, 1973)。

這做法被稱為强加式客位研究策略(imposed-etic strategy, Church & Lonner, 1998; 楊國樞,2002/1998)。

這做法假設在某一文化中發展的評測工具,其理論基礎及所量度的概念皆普遍於所有其他文化。

在九十年初,個性心理學開展了跨文化方面的研究。

由此引申出一個問題:翻譯自西方的個性評測工具是否適用於亞州地區?透過强加式客位研究策略我們會較易找到具文化普遍性的向度及概念,但卻因此而較難找到獨特於個別文化的向度及概念。

再者,單靠强加式客位研究策略並不能為就一個概念或向度是否具文化普遍性提供足夠的支持。

若一概念在本土化研究與外來的研究皆得到印證,則我們能對此一概念的普遍性有更強的經驗支持。

Berry(1989)稱在兩個或以上的文化的本土研究中皆得到印證的共有概念為derived etic。

雖然一個概念的普遍性只局限於已得到印證的有限數量的文化,但比較不同的本土研究以尋得共有概念卻是建構普遍理論及概念的必要條件。

因此,不少亞州的心理學家開始了本土化的個性研究,及發展出具本土化特色的個性評測工具(參閱Cheung & Leung, 1998)。

《中國人個性測量表》(The Chinese Personality Assessment Inventory, 簡稱CPAI)是其中之一。

《中國人個性測量表》- CPAI
CPAI是由張妙清等根據經驗歸納法編訂的一套具中華文化特色的本土化個性量表(Cheung et al., 1996)。

本量表包括有22個正常個性量表、12個臨床量表、以及三個效度量表。

這量表既有西方理論常發現的向度,例如外向性、領導才能、及情緒化,亦有一些中華文化較重視,而西方量表未有的向度,例如面子、人情、和諧、節儉等。

這量表的由中國大陸取得一個具代表性樣本(1998名男女),以及香港取得一個隨機抽樣的樣本(446名男女),以制訂標準代常模。

透過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我們發現在正常個性量表可抽取四個正常個性因素,分別是可靠性(Dependability)、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Relatedness)、領導性(Social Potency)、以及獨立性(Individualism)。

而在臨床個性量表則可找到兩個臨床因素,分別是情緒問題(Emotional Problem)及行為問題(Behavioral Problem)(有關CPAI的詳細資料,可參閱Cheung et al., 1996)。

本論主要集中討論CPAI的正常個性量表部分。

在張妙清等於2001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Cheung et al., 2001),作者把CPAI與一套西方常用的個性量表,NEO-PI-R,作比較。

NEO-PI-R是根據主流的西方性格模型─「大五因素」模型(Five Factor Model)─而製作的(Costa & McCrae, 1992)。

這大五因素模型假設人的個性只有五個主要因素,分別是神經質(Neuroticism)、外向性(Extroversion)、開放性(Openness)、和悅性(Agreeableness)、以及負責性(Conscientiousness)。

聯合探索性因素分析(Joint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的結果顯示,抽取六因素較能作有意義的解釋。

CPAI的可靠性、領導性、及獨立性,皆可納入大五因素中的神經質、外向性、和悅性、及負責性之內。

而CPAI的人際關係因素則獨立於NEO-PI-R之外。

人際關係的獨立性在上述論文的其餘兩個研究亦得到印證。

CPAI中的人際關係因素主要包括一些與人際交往有關的量本,例如人情、和諧、面子等。

以往的研究發現,人際關係量表能預測多方面的華人行為,例如孝道行為
(Zhang & Bond, 1998)、信任(Zhang, 1997)、以及遊說策略(Sun & Bond, 2000)。

一個在夏威夷的研究顯示,人際關係因素在華人社會以外的樣本亦可能有相關性(Cheung et al., 2001)。

有學者指出,西方的個性理論較偏向以個人為中心,強調內在因素對行為的影響(Markus & Kitayama, 1991)。

反之在以集體主義為主的文化,人與人的互相聯繫較為重要,人的個性的塑造可能會較偏重關係方面的因素。

總括而言,透過在華人社會比較CPAI與西方引入的工具,有助於發現中西文化相同與不同的向度。

但是,只是把本土工具與外來工具作比較並不足夠為一個向度是否一個文化所獨有提供足夠的支持。

因此,下一步是把CPAI引入西方社會,在西方白人樣本中作測試。

假若在白人樣本中仍然能找到人際關係因素,則顯示人際關係量表可能具有普遍性,或至少是可能是中西方文化共有的。

本論文包括兩個研究。

在研究一,我們把CPAI翻譯成英文,然後和NEO-FFI,即簡短版的NEO-PI-R,在一個新加坡的華人樣本施測,以比較英文版CPAI是否與中文版的CPAI有對等的結構,及探討在英語樣本,CPAI及基於西方理論的NEO-FFI的聯合因素分析是否會得出與以前的研究相似的因素結構。

在研究二,我們把英文版的CPAI在一個美國的白人學生樣本施測,以探討CPAI在白人樣本中是否和華人樣本有相似的因素結構。

研究一
我們選擇在新加坡作測試英文版CPAI。

新加坡有超過七成人是華人(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01)。

而英語是新加坡的四種法定語言的其中一種。

超過七成的新加坡人懂得英語(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01, July)。

基於新加坡華人的文化特徵與中國大陸及香港大體上相似,我們預期英文版CPAI在新加坡樣本會得出與華人常模相似的因素結構。

製作英語版CPAI
本研究的英語版是建基於甘怡群的博士論文所製的初步版本作基礎(Gan, 1998)。

我們採納了「翻譯─逆翻譯」的方法(Brislin, 1970)。

首先,CPAI的中文題目由懂得中文及英文的研究助理翻譯成英文。

在翻譯的過程中特別注意保留諺語的原意。

之後,再把英文題目的初稿翻譯成為中文。

原來的中文題目與逆翻譯的中文題目相比較,以找出意思不同的題目作修正,以盡量確保中文及英文題目意思上等同(conceptual equivalence, Cheung, 1985)。

部分問題在一個多種族的夏威夷樣本作測試,分析的結果用作再修正英文題目。

經多番的改進以後,製作成本研究所用的英文版CPAI。

樣本及方法
我們利用定額抽樣(quota sampling)的方法,取得一個盡量與新加坡華人的人口特徵相似的樣本。

樣本是透過三十名學生跟據配額收集。

每名參與者皆填寫一份英文版CPAI以及一份NEO-FFI。

跟據CPAI的效度量表,包括一致性量表(Response Consistency Index)及低頻率量表(Infrequency Scale),以及其他效度準則,我們把無效的個案刪除。

有效樣本有531人,238男及294女。

年齡由18歲至73歲,平均年齡33.23歲,標準差12.81。

分析結果
我們先把英文版CPAI作探討性主因素分析。

從表一可見,若以常模的因素結構作目標作軸轉向(Targeted Procrustes Rotation, Mulaik, 1972),新加坡樣本的因素結構與常模的因素結構非常相似。

因素相似系數(Factor Congruence Coefficients)介乎.92至.99之間,整體相似系數(Total Congruence Coefficient)有.97。

二十二個量表中,二十個量表在兩個樣本皆納入相同的因素。

四個因素在兩個樣本中皆由相類的量表組成。

整體來說,英文版CPAI與原來的中文版CPAI有結構上的對等。

我們亦把英文版CPAI與英文版的NEO-FFI作聯合因素分析(Joint Factor Analysis)。

NEO-FFI每個範籌(Domain)有12題,我們先隨機把每四題分成一組,因此每個範籌有三個指示變項(Indicator Variables),然後把NEO-FFI的15個指示變項與CPAI的22個量表作主因素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為與以前的研究作比較,我們選取了六因素的模型。

從表二可見,第一、三、四、五、及六個因素分別可詮釋為大五因素的負責性、和悅性、神經質、外向性、以及開放性。

而第二個因素則只由CPAI的人際取向量表組成,可詮釋為CAPI的人際取向因素。

結果顯示,和以前的研究一致,大五因素仍然可在清楚地在兩套工具中找到,而CPAI的人際關係因素則完全由CPAI的量表組成,是獨立於大五因素之外。

總括而言,以上分析顯示英文版的CPAI不論在獨立的因素結構或與大五因素量表的聯合因素分析,皆與中文版CPAI的結構相似。

這研究的結果為兩個版本的結構對等(Structural Equivalence)提供了經驗證據。

在英文版CPAI的因素結構確立了之後,下一步則是把CPAI在西方樣本中作測試,以探討CPAI在西方社會是否會有和華人社會相似的結構。

研究二
本研究把研究一的英文版CPAI,在西方文化中進行施測。

目的是研究CPAI的四個因素,特別是有華人文特色的人際關係因素,會否在非華人的樣本亦找得到。

如果人際關係因素在非華人樣本亦能發現,則意味著人際關係因素可能亦具有普遍性,而並非只局限於華人文化。

樣本與方法
透過網頁,我們在一所美國大學邀請了144位大學生進行施測,請他們完成一份英文版的CPAI。

只有白人的個案用於本研究。

另外,我們亦跟據CPAI的效度準則刪除了無效的個案。

餘下的合用樣本有137人(38男,99女)。

分析結果
從表三可見,若以常模的因素結構作目標作軸轉向(Targeted Procrustes Rotation),美國樣本的因素結構與常模的因素結構大體上相似。

因素相似系數(Factor Congruence Coefficients)介乎.90至.98之間,整體相似系數(Total Congruence Coefficient)有.95。

和研究一的新加坡樣本一樣,二十二個量表中有二十個在美國樣本及常模皆納入相同的因素。

四個因素在兩個樣本中皆由相類的量表組成。

四個因素:可靠性、人際取向、領導性、及獨立性均和華人常模十分相近。

其中人際取向因素的相似系數達到.93。

總括來說,CPAI的因素結構在華人常模及美國白人學生樣本,皆有相類結構。

上述結果亦為CPAI的人際取向因素在西方文化的結構效度提供了初步的支持。

討論及總結
華人本土化工具在西方文化的研究
總括而言,本研究為英文版CPAI提供了結構上的效度支持。

不論在華人樣本還是在白人樣本,皆找到和華人常模相近的因素結構。

本論文的做法與大五因素工具的跨文化研究相類似。

研究員探討大五素是否具普遍性,把大五因素工具(例如NEO-PI-R或NEO-FFI)翻譯成當地的語言,然後進行測試(例如Guthrie & Bennett, 1971)。

現時有關大五因素的普遍性的主要經驗證據,皆是透過這方法收集資料,然後進行目標為本軸轉向(Targeted Procrustes Rotation)及計算相似系數,以評估大五因素是否在一個文化有與美國相同的結構(McCrae et al., 1998; McCrae & Costa, 1997)。

若然CPAI用同樣的方
法,在不同文化進行測試,則亦可用作探討這工具中的四個因素的普遍性。

透過跨文化地比較在不同文化發展出來的本土工具,有助對不同文化的個性結構有更全面的瞭解。

此進路被稱為匯合進路(convergence approach, Van de Vijver & Leung, 1997)。

如Poortinga及Van Hemert(2001)所提出,歐美的本土心理學─即所謂的主流心理學─可從其他文化的本土心理學的發展上得益。

人際關係因素的普遍性
雖然只是一個白人大學生樣本,但本研究亦為人際關係因素的普遍性提供了初步的經驗證據。

誠如Markus及Kitayama(1991)提出,即使在個人主義為主的社會,亦可以有較不傾向自我為主的成員。

Ho等亦指出(2001),不論任何文化,人的行為常在社會的脈胳裏發生,而非完全獨立於與別人的關係。

其實早期的西方個性理論亦有與人際關係相關的概念(例如Sullivan, 1953; Wiggins, 1979)。

可能因為近年個人主義─集體主義分野(Hofstede, 1980)十分盛行,以致近年的西方個性心理學較偏重個人層面,而忽略了人際關系的層面。

未來發展
在2000至2001年,CPAI進行了若干修訂,包括加進六個新發展的本土化開放性量表,制作了CPAI-2,並在中國大陸及香港進行標準化及常模。

為進一步探討CPAI-2在其他文化的相關性,以及人際關係等因素的普遍性,有一系列的研究正在進行,其中包括把英文版的CAPI-2和NEO-FFI在西方樣本進行施測,以進一步探討人際取向的獨特性。

CPAI-2亦已被翻譯成韓文及日文,並在南韓及日本收集樣本,以便研究四個個性因素在其他亞州地區的相關性。

這一系列的研究亦有量度一些與人際關係可能有關聯的特定行為。

這些研究將有助於探討人際關係因素的獨立性是否在其他文化亦找得到,以及驗證人際關係量表在不同文化中的外在效度。

參考文獻
楊國樞(2002/1998)臺灣社會科學的發展:困境與超越。

〈線上網址:
/zhuanti/y_haixia/hx_01/hx_01_18.htm〉。

原刊於《中華人文精神的呼喚》,1998 ,九洲圖書出版社。

Berry, J. W. (1989). Imposed etics-emics-derived etics: The operationalization of a compelling ide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4, 721-735.
Brislin, R. W. (1970). Back-translation for cross-cultural research.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 185-216.
Cheung, F. M. (1985). Cross-cultural consideration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MMPI in Hong Kong. In J. N. Butcher & C. D. Spelberger (Eds.) Advances in Personality
Assessment: Vol. 4. (pp. 131-158).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Cheung, F. M. (in press). Use of Western- and indigenously-developed personality tests in Asia.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Cheung, F. M., & Leung, K. (1998). Indigenous personality measures: Chinese example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9, 233-248.
Cheung, F. M., Leung, K., Zhang, J. X., Sun, H. F., Gan, Y. G., Song, W. Z., Xie, Dong. (2001).
Indigenous Chinese personality constructs: Is the Five-factor Model complete?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2, 407-433.
Cheung, F.M., Leung, K., Fan, R., Song, W.Z., Zhang, J.X. & Zhang, J.P. (1996).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Personality Assessment Inventory (CPAI).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7, 181-199.
Church, A. T., & Lonner, W. J. (1998). The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in the study of personality.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9, 32-62.
Costa, P. T., Jr., & McCrae, R. R. (1992). Revised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NEO-PI-R) and NEO Five-factor Inventory (NEO-FFI) professional manual. Odessa, FL: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 Inc.
Gan, Y.Q. (1998). Healthy personality traits and unique pathways to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cultural and gender perspectiv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hina.
Guthrie, G. M., & Bennett, A. B. (1971).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implicit personality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6, 305-312.
Ho, D. Y. F., Peng, S. Q., Cheng-Lai, A., Chan, S. F. (2001). Personality across cultural tradi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9, 925-954.
Hofstede, G. (1980). Culture’s consequences. Beverly Hills, CA: Sage.
Markus, H. R., & Kitayama, S. (1998). The cultural psychology of personality.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9, 63-87.
McCrae, R. R., & Costa, P. T. Jr. (1997). Personality trait structure as a human universal.
American Psychologist, 52, 509-516.
McCrae, R. R., Costa, P. T. Jr., Del-Pilar, G. H., Rolland, J. P., Parker, W. D. (1998). Cross-cultural assessment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The Revised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9, 71-188.
Mulaik, S. A. (1972). The foundations of factor analysis. New York: McGraw-Hill. Poortinga, Y. H., Van Hemert, D. A. (2001). Personality and culture demarcating between the common and the uniqu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9, 1033-1060.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01). Key Demographic Indicators. [On-line] Available: .sg/STATS/demo.pdf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2001, July). Latest Annual Indicators. [On-line] Available: .sg/FACT/KEYIND/keyind.html
Sullivan, H. S. (1953). 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New York: Norton.
Sun, H. F., & Bond, M. H. (2000). Choice of influence tactics: Effects of the target person’s behavioral patterns, status and the personality influencer. In J. T. Li, A. S. Tusk, & E.
Weldon (Eds.),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s in the Chinese context (pp.283-302).
London: Macmillan.
Thakur, G.P., & Thakur, M. (1973). Some Indian data on reliability estimates of Forms A and B of the EPI.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37, 372-374.
Van de Vijver, F. J. R., & Poortinga, Y. H. (1997). Towards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bias in cross-cultural assess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13, 29-37. Wiggins, J. S. (1979). A psychological taxonomy of trait-descriptive terms: The interpersonal domai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7, 395-412.
Zhang, J. X. (1997). Distinction between general trust and specific trust: Their unique patterns with personality trait domains, distinct roles in interpersonal situations, and different
function in path models of trusting behavior.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Zhang, J. X., & Bond, M. H. (1998). Personality and filial pie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wo Chinese societies: The added values of indigenous construct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9, 402-417.
表一. 新加坡華人樣本─主因素分析─四因素模型(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our-Factor Model)
新加坡
(n=531) Procrustes Rotated
華人常模
(n=2,444) (Cheung et al., 2001)
可靠性人






















務實性.75 .09 -.13 .12 .74 .14 -.30 -.11 情緒性-.74 -.11 -.15 -.08 -.73 -.02 -.17 .01 責任感.68 .16 .13 .27 .73 .28 .07 .23 自卑─自信-.72 .34 -.26 -.03 -.65 .36 -.39 .05 寬容─刻薄.58 -.16 .06 -.51 .65 -.21 .01 -.44 老實─圓滑.50 .11 -.05 -.54 .61 .09 -.18 -.30 樂觀─悲觀.62 -.18 .38 -.01 .59 -.20 .51 -.03 嚴謹性.55 .43 -.10 .29 .57 .32 -.03 .25 外─內控制點-.46 .22 -.28 .22 -.57 .20 -.19 .05 親情.61 .18 .03 -.20 .54 .21 .19 -.42 人情-.03 .74 .16 -.02 -.11 .73 .12 .00 和諧.27 .76 .04 .05 .26 .70 -.07 .09 靈活性-.06 -.62 .08 -.51 .00 -.60 -.01 -.47 現代化-.10 -.59 .17 -.10 .00 -.57 .16 .03 面子-.57 .52 -.03 .09 -.54 .55 .07 .17 節儉─奢侈.16 .52 -.15 .17 .27 .49 -.36 .17 內向─外向.01 -.06 -.78 .30 .04 -.04 -.79 .17 領導性.05 .20 .80 .31 .04 .15 .73 .40 冒險性.33 -.34 .65 .16 .26 -.41 .67 .10 自我─社會取向-.04 .08 -.12 .73 -.15 .01 -.06 .81 理智─情感.35 .42 .28 .49 .24 .38 .31 .53 防禦性(阿Q精神)-.35 .43 .09 .57 -.38 .44 .18 .45
新加坡
(n=531) Procrustes Rotated
華人常模
(n=2,444) (Cheung et al., 2001)
可靠性人






















因素相似系數.99 .99 .96 .94
被解釋變量 (%) 21.6 15.6 10.1 11.0 22.1 15.1 11.6 10.1
表二. 新加坡華人樣本─NEO-FFI 與CPAI 之聯合因素分析(Joint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六因素模型(n = 531)
負責性人際關係和悅性神經質外向性開放性
*負責性1 .75 .15 .14 -.05 .12 -.07
*負責性2 .75 .16 .08 -.23 .11 .01
*負責性3 .73 .07 .04 -.17 .22 .04
嚴謹性.76 .23 .07 -.03 -.07 -.11
責任感.78 .03 .01 -.28 .04 .05
務實性.58 -.05 .19 -.36 -.17 -.14
親情.42 -.13 .26 -.27 .04 -.19
和諧.31 .62 .33 -.03 .05 -.24
人情.11 .61 .25 .17 .13 -.10
節儉─奢侈.28 .45 .19 .14 -.14 .00
靈活性-.46 -.58 .20 -.18 .04 .20
理智─情感.43 .60 -.01 -.23 .04 .24
自我─社會取向.02 .57 -.31 -.13 -.35 .18
防禦性(阿Q精神)-.02 .66 -.42 .14 .05 -.14
* 和悅性1 .19 .18 .68 -.09 .17 -.02
* 和悅性2 .06 -.08 .58 -.31 .33 .09
* 和悅性3 -.03 .13 .74 -.03 -.12 -.06
寬容─刻薄.14 -.38 .55 -.35 .04 .07
老實─圓滑.20 -.24 .61 -.15 .01 -.02
* 神經質1 -.05 -.09 -.07 .80 -.18 .00
* 神經質2 -.05 .09 -.23 .74 -.15 -.03
* 神經質3 -.19 .09 -.04 .75 -.19 .06
樂觀─悲觀.16 -.07 .14 -.74 .15 .04
情緒性-.39 -.10 -.21 .63 .01 .13
自卑─自信-.40 .33 -.06 .63 -.03 -.15
冒險性.11 -.13 -.20 -.57 .38 .25
面子-.17 .47 -.10 .50 .12 -.22
* 外向性1 -.09 .01 .14 -.02 .75 .05
* 外向性2 .11 .00 .06 -.24 .76 -.01
負責性人際關係和悅性神經質外向性開放性* 外向性3 .18 .00 .02 -.31 .67 .04 內向─外向.00 .09 -.02 .08 -.77 -.08 領導性.22 .36 -.22 -.20 .57 .29 * 開放性1 -.17 -.06 -.29 -.02 .20 .54 * 開放性2 .06 .02 -.03 .00 .04 .72 * 開放性3 -.02 -.04 .15 -.02 .08 .77 現代化-.23 -.35 .03 -.07 -.03 .58 外─內控制點-.26 .36 -.18 .32 -.15 -.10 被解釋的變量 (%) 12.7 9.7 8.3 12.8 8.8 6.2 *: NEO-FFI之指示變數(indicator variables)。

表三. 美國白人大學生樣本─主因素分析─四因素模型(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our-Factor Model)
美國白人大學生
(n=137) Procrustes Rotated
華人常模
(n=2,444) (Cheung et al., 2001)
可靠性人






















務實性.75 -.13 -.23 .00 .74 .14 -.30 -.11 情緒性-.69 .11 -.30 .08 -.73 -.02 -.17 .01 責任感.76 .12 .09 .18 .73 .28 .07 .23 自卑─自信-.61 .16 -.47 .03 -.65 .36 -.39 .05 寬容─刻薄.57 -.14 .25 -.52 .65 -.21 .01 -.44 老實─圓滑.52 .02 -.03 -.44 .61 .09 -.18 -.30 樂觀─悲觀.61 -.13 .50 .03 .59 -.20 .51 -.03 嚴謹性.52 .40 -.27 .38 .57 .32 -.03 .25 外─內控制點-.42 .36 -.02 .14 -.57 .20 -.19 .05 親情.53 .14 -.05 -.27 .54 .21 .19 -.42 人情-.16 .64 .28 -.16 -.11 .73 .12 .00 和諧.23 .68 .29 -.13 .26 .70 -.07 .09 靈活性.00 -.66 .10 -.40 .00 -.60 -.01 -.47 現代化-.07 -.57 -.09 .08 .00 -.57 .16 .03 面子-.59 .38 .07 .10 -.54 .55 .07 .17 節儉─奢侈.21 .42 -.34 .30 .27 .49 -.36 .17 內向─外向-.07 -.23 -.72 .25 .04 -.04 -.79 .17 領導性.09 .09 .69 .36 .04 .15 .73 .40 冒險性.42 -.26 .69 .09 .26 -.41 .67 .10 自我─社會取向-.11 -.03 .02 .70 -.15 .01 -.06 .81 理智─情感.32 .15 .24 .40 .24 .38 .31 .53 防禦性(阿Q精神)-.61 .16 .07 .43 -.38 .44 .18 .45
美國白人大學生
(n=137) Procrustes Rotated
華人常模
(n=2,444) (Cheung et al., 2001)
可靠性人






















因素相似系數.98 .93 .90 .95
被解釋變量 (%) 21.9 11.5 11.7 9.5 22.1 15.1 11.6 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