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现与诱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现与诱导
毛德佩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自我意识逐渐形成,教育工作要进行细心的诱导培养。
因为,高中生是处于少年和成年之间的一个特殊阶段的群体,他们既力图摆脱成人束缚,渴望尽早独立,又难以克服自身的目标意识不强,自制力较弱等孩子气。
因此,教师正如蹒跚学步的童子身边的扶手,必须不离不弃。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因此,发现和挖掘学生的“自我意识”,功夫全在“诱导”二字上。
那么如何“诱导”学生培养正确健康的自我意识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逐步实现。
一、引导学生自我认识
高中生在进入青春期后,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这些变化,正确地认识自我,将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不良的后果。
有这样一个案例:某女生,在进入青春期之前,性格开朗,成绩优异,是老师和家长的宠儿。
可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身体开始发胖,不愿参加任何活动,不愿和人讲话,变得自卑而孤僻,十分在意别人的眼光。
再加上刚上高中不够适应,有几次考试成绩不够理想。
她从老师和家长眼中读到了失望和不满,自己感到由“宠儿”变成“弃儿”,甚至产生过轻生的念头。
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生理上的变化,该生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都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显然她对自我的认识是非常不全面也不正确的。
那么,如何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呢?
首先,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他人。
马克思曾说:“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
”个体正因为把对别人的认识迁移到自己身上,像认识他人那样来“客观”地反映自己,才促进了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
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他人,既要客观公正,又要一分为二。
在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他人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因为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评价标准。
只有正确地认识他人,学生才能找准自己的坐标轴,正确地反映自我图像。
其次,正确地对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个体从属的社会群体是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不同的社会群体成员的评价反映出各自不同的自我,使个体能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正确地对待他人对自我的评价,既不能不听不信,也不能全听全信,要有选择地接纳和吸收,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再次,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己。
心理学家认为:个体正是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与物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的体力、智力、情感、意志和品德等,从而使自身的一些属性能够凸现出来,成为自我认识和评价的对象。
如,某一借读生在新环境中颇不适应,而在一次运动会上,该生短跑成绩突出,受到众人的好评。
该生开始意识到自身优势的存在,并有意识地进一步挖掘与发挥其他方面的优势,于是重新认识了自我。
最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反省精神。
正确的自我认识,除了要正确地自我观察外,还需要积极的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心灵无间隔的无需依靠媒介的自我对话。
这是学生形成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步骤。
老师在引导学生培养反省精神的时候,不仅可以让学生读一些名人名著,如卢梭的《忏悔录》,还可以让学生摘录一些格言警句。
还可以让学生以周记、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心灵抗争的轨迹。
二、鼓励学生自我控制
进入青少年期,个体主动性自控能力明显增强,这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然而,青少年有时也无法很好地自我控制,会出现“失控”现象。
老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力。
首先,学会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就是运用潜意识的力量,调节和控制个体的行为和心理。
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每天两次投入感情地朗诵自己的目标:一次是在早上刚醒来的时候,一次在临睡前——这两段时间是意识活动较弱,最易与潜意识沟通的状态。
心理暗示对人的行为有较强的引导作用,激励人朝暗示所提示的目标发展。
其次,磨砺意志力。
意志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选择一件与学习不甚相关或比较容易做的事情入手。
譬如说晨练长跑。
晨练不是一件难事,关键在于坚持不懈。
而长跑本身也是一种对体力和耐力的考验。
再次,辩证地对待“失控”。
青少年有时很难管住自己。
一两次的失控,会让他们对自己产生强烈的不满,甚至自暴自弃,听之任之。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正确对待。
最后,督促学生落实行动。
如果说自我控制,是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规范和调节,是前者对后者施加的内部压力的话,那么采取一定的措施督促学生落实行动则是教师从外部施加压力,帮助学生达成意愿,实现转变。
三、帮助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主体自我按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的教育。
它是实现自我发展的高级阶段。
苏联心理学家波果斯洛夫斯基说:“自我教育开辟了人的发展的新的可能性。
开始进行自我修养的个人,不仅成为教育的客体,而且成为接受教育的主体,即个人不仅接受社会教育,而且努力教育自己。
”
如何引导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呢?
第一,要培养学生的自尊。
自尊包含两部分:一是个体尊重自己的情感体验,即自尊心;二是个体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情感体验,即尊重感。
有强烈自尊的人,为了赢得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在由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转变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坚定的信念和强大的人格力量。
为了维护自尊,个体会自觉检点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以服从社会道德准则。
即使一旦做出有损自尊的行为后,个体也会因内疚羞耻而做采取补救措施。
可见,培养学生的自尊,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情感激励机制。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善于及时地鼓励和赞赏学生。
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极细小的一点,都要随时随地发现并加以鼓励,培养其自信。
这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基础。
其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自尊往往涉及个人价值观问题。
教师可通过主题班会或辨认等方式,从理性的高度帮助学生树立个人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估价自己,善待自己。
最后,引导学生建立豁达、平衡的心态。
青少年的自尊感强烈而敏感,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
一旦感到自尊受到伤害,就会感到殿堂愤怒。
一些在成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他们眼中则会成为“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因此,要培养学生开放、平稳的心理素质,使之能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与事,冷静地分析和处理他们眼中“生死攸关”的问题。
作为教师在平时语言中也要格外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尽量少用伤害性的语言。
第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教师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符合学生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追求。
这些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劳动、工作、社会服务、文娱体育活动等外显的实际活动,一是学生在思想情感上进行内部心理活动。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
在如在暑假中,让学生对特困生的情况进行调查,学生们大大加深了对国情的认识,也大大增强了社会责任感;通过参加大合唱、拔河、团体操等文体活动,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意识也都会大大增强。
第三,注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自我教育的内容离不开知识性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老师人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自学会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情。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通过课外广泛地涉猎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这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实现学生自我发展
如果说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能力是起点,引导学生自我控制、自我教育是过程的话,那么,实现学生自我发展则是目标。
学生的自我发展包含自我定位和自我设计两个方面。
自我定位。
中国俗语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在某种程度上,它反映了人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自我定位。
只有全面、深入、客观地了解自我,并且对自我进行合理评价,才能摆好自己的位置,明确奋斗目标。
自我设计。
学生将自我价值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进一步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类关乎人类终极价值的问题,对自己的社会角色、前途等“勾画”一个“蓝图”。
这是激励自己不断努力,并实现目标的动力。
人们认为,人要像“尾于涂中”的龟一样,才能获得快乐和自由;孔子提出了“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人生观;古希腊西希弗斯神话向我们展现了不屈不挠的人类精神……这些富有启发性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对于同一个哲学命题的不同回答,而老师要尽量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在这样的人生观的指导之下进行的人生定位,会对学生一生发生积极向上的影响。
学生就会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设计。
为此,教师必须抓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帮助学生确立自我目标。
自我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实现由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的转变。
因此帮助学生合理设计自我目标,是实现自我教育的首要前提。
理想的自我目标不能脱离现实、不切实际,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还要将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对高中毕业生而言,特别要重视他们的毕业指导工作,既要在宏观上帮助他们明确人生的终极目标,又要在具体的大学志愿、专业方向乃至就业选择等方面给予指导,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完成人生的初步规划与设计。
帮助学生改变现实自我。
由现实自我向理想转变的过程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程,其间需要经历痛苦的抉择和心灵的斗争。
因此,老师在帮助学生改变现实自我的时候,不仅要帮助学生清醒地认识自我,还要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适当的时候予以情感上的激励。
在遇到挫折时,不仅需要反省和自励,还要学会适时地高速目标。
可见,自我教育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程,它需要个体在体力、心智、人格上的成熟,它还是一个不断前进,永无止境的过程。
只有不断地征服自我,挑战自我,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