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从新中国自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就不断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不断走向成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相应的制定外交政策,“摸着石头过河”,它每前进一步,显示出出外交思想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
从建国初的“一边倒”方针,到毛泽东“三个世界”的战略划分,再到邓小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
在新世纪,打开了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新纪元。
一、新中国成立至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一阶段
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联合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积极第三世界国家建立和发展好友合作关系,把中同人民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展现给全世界。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
这三条方针构成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框架,基本奠定了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格局。
实行“一边倒”是新中国外交迈出的第一步,总的来看,这个决策是成功的。
在“一边倒”的格局下,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参加了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以大国的姿态登上了国际舞台。
二、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末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二阶段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在时局动荡不安之中,稳住阵脚,面对敌人的挑衅,无所畏惧,捍卫了自己的主权和尊严。
中国继续支持亚非拉等被压迫国家和民族争取和维护独立的斗争,创造性的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主题,广泛建立和发展了友好关系。
在这一时期,中国一方面抵制了苏联对中国的威胁,另一方面坚决反对美国搞“两个中国”的阴谋。
积极支持第三世界人民为争取人民解放,民族独立而斗争,赢得了第三世界人民的信任。
从而中国与一批亚、非、拉国家及西欧的法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解决了同某些邻国之间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签订了一系列边界条约。
但是,当时的领导者对资本主义的危机估计过高,从而在外交上也有一定的偏颇。
三、70年代是新中国外交发展的第三阶段
70年代,毛泽东成功地改变了中国的外交格局,打破了外交的僵局,使外交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这个阶段,我国注重改善与西方大国的关系,集中力量应付苏联的威胁。
1973 年2 月,毛泽东提出了“一条线”战略,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来华访问的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不是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有了很大发展。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出现了实质性的进展。
1971年10月,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把蒋介石代表驱逐出去的提案,恢复了我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从而中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四、改革开放、面向未来的中国外交
以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国开始实行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和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
中美建交后,中国加强了联美抗苏的“一条线”战略。
不过,从1982年起就放弃了这一战略,开始同美国保持一定距离,致力于建立更均衡的对外关系。
通过一系列外交活动,中国不断改善与周边各国的关系,而且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经济往来;继续发展同西方国家和东欧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
此外,中国还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广泛参与多种经济、政治、社会领域的活动,积极主动参与解决国际争端。
中国以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五、21世纪中国的外交“君子和而不同”及“和谐世界”理念
“和而不同”也就是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将其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相互融合过程中,吸取彼此的长处而克其之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健康发。
江泽民主席在2002年10月访问布什总统故乡得克萨斯州大学城时发表了重要讲话。
江主席引用了孔子《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和而不同”,来表达他对中美关系以及国际关系发展基本准则和看法。
他进一步解释说: “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这是中国领导人在国际场合试图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诠释中国外交战略的一次重要尝试。
孔子关于“君子和而不同”的论点体现了中国的传统处世理念和审美理想,即和谐之谓美。
把“君子和而不同”运用到国际关系中可以这样理解: 所谓“君子”,主要是指遵守国际法则、敢于承担责任的国家。
“不同”又表明每个国家都应当承认国际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希望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无论国家大小,只要其行为触犯了国际法或国际规范,国际社会都应该毫不留情地加以谴责。
“君子和而不同”的这一理念构成了我们外交文化的核心。
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总部发表演讲,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
大会上,人们反应热烈,国内外媒体也对讲话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中国向世界传递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争做“负责任大国”的讯息。
应该说,中国正是出于对全人类利益的深切关切,才提出了“和谐世界”理念,以实现“环球同此凉热”的美好夙愿。
为此,中国主张,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国际社会“大国”的深刻含义就在于:不仅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而且要关心整个世界和全人类的福祉。
无论是着眼于人类的和谐进步、还是考虑到国家的持续发展,中国都需要更加广泛、深入地参与解决全球性问题,更加高效、负责地参与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中国领导人一直以“中国人民要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作为一种庄严的自我要求。
中国将继续从维护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为己任,在国际社会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永远做一个和平、公正、负责任的大国。
参考文献
[1]斐坚章、王泰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1、2、3卷)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1999.1)
[2]田增佩,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1
[3]李宝俊,当代中国外交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
[4]谢益显,当代中国外交思想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1。